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五年級語文下冊草原原文(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W

五年級語文下冊草原原文(多篇)

初讀,瞭解美。 篇一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瞭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裏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分段,並加上小標題。

五年級下冊語文《草原》課文結構 篇二

本文共有五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寫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裏的奇麗風光。這一段可以分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兩層。寫草原的景色,基本採取遠望和整體感知的筆法來描述的,從天空到地面、從小丘到羊羣,再到駿馬和大牛,線索是先整體後局部。這一段,作者緊緊圍繞“天涯碧草”這一特點展開了豐富的想像,而把這種想像準確地表達出來則是運用了非常恰當的比喻。

第2自然段寫的是“我們”到達陳巴爾虎旗時,受到了蒙族兄弟姐妹的熱烈歡迎。這一段主要描述了蒙古族主人迎接我們的熱烈場面。作者一路記下了到目的地的所見所聞,線索非常清晰。同時,作者的心情也一路變化,表達了渴盼見到主人的急切心情。

第3自然段寫的是大家在蒙古包外熱情地握手,問候,見面的熱烈氣氛。如果説第二段裏主人的遠迎是鋪墊,那麼這裏就是一個小小的高潮。突出表現了賓主見面的熱烈氛圍:許多匹馬、許多輛車、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第4自然段寫的是進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用奶酒、羊肉,姑娘們用美妙的歌聲熱情地款待我們。這一段的描寫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蒙古包、奶茶、奶豆腐,舉杯敬酒、民族歌舞,描寫了主人歡迎客人的隆重場面。

第5自然段寫的是蒙漢人民依依惜別的情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一句是文章的結句,也是文章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濃縮。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抓住總結句,理清脈絡,感知中心;進而圍繞總結句,理解中心;最後迴歸總結句,深化中心。

課文簡説 篇三

這篇散文,字裏行間浸潤着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並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感,讚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敍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後,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美,善於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三是情景交融,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

本文作為“走進西部”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引導學生感受充滿詩意的草原風光與民族風情,體會作者對草原的熱愛和對民族團結的讚頌之情;二是在閲讀中體會表達上的一些特點,並積累語言;三是走進西部,通過這一篇課文的學習,引發學生對西部瞭解的慾望,激起對西部探討的興趣。

教學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着作家的敍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

選讀,感悟美。 篇四

情待客那一段,當他繪聲繪色地讀道:“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人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切,一點也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舉杯,舉杯,回敬再回敬……”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嗬!蒙古包裏待客真熱鬧!”“多新鮮啊,吃的,喝的全是奶製品,都是我愛吃的東西。”説完,還響響地咂咂嘴。“還有手抓羊肉,我從沒見過。”更新鮮的是吃飯時,“還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同學們紛紛表示:“放暑假,我動員爸媽一起去草原旅遊,親口嘗一嘗那些我沒見過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個影。”“我要去學摔跤,藍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會疼。”……同學們在追求美的嚮往中陶醉了。

草原教學反思 篇五

《草原》這篇課文記敍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像,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述的生動情景;體會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句。 在教學本課時,首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順序,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描繪了:草原風光圖、喜迎遠客圖、主客聯歡圖,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後以凝鍊的詩句總結全文,感受蒙漢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 文章篇幅較長,課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感受民族之間的團結友好。

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課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關景物的描寫則放在了第一課時中,這樣整節課學生學習、交流的時間較充裕,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 新課程標準提倡閲讀教學要加強朗讀、默讀的指導。所以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讀、思、議、想”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草原上空氣新鮮,天空明朗”,“綠得無邊無際”,“綠油油的草原上飄動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讀的過程中,採取了自由讀 小組讀 個人讀 品讀 最後我又為學生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課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找風俗民情。理解了“騎馬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還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們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澀地給客人們唱民歌”、“小夥子表演套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貴客人的禮節,也就知道了內蒙古人民對“我們”非常熱情,非常友好,為理解文章中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作了厚實的鋪墊。

除此之外,還讓學生把文章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加直觀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課下,我又為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上網查閲你想知道的有關草原的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拓展課外知識。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從風俗人情這一角度着手進行閲讀,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掃除了閲讀理解上的障礙,又激發了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會更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感受草原的景美人更美的。所以我要加強自己在電教技能上的業務學習。

精讀,理解美。 篇六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什麼地方更可愛呢?作者抓住“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來寫的。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並閉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讓學生的感受與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麼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藍”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碧”的語句,仔細品味。“平地是綠的,小丘是綠的`”,“無邊的綠毯”上羊羣還為它“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線條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歎”“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裏,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裏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師生們一齊唱起了: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活讀,仿寫美。 篇七

老舍先生用他匠心獨運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草原美景圖。同學們儘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選讀其中某部分,然後就向先生學習,仿寫一個美景片斷,題目自己擬定。學生們熱情很高,拿出紙筆盡情揮灑。有位學生繪下了一幅小河美景圖:我的家鄉在蘆溪,那裏有一條迷人的小河。它養育了兩岸兒女也給我和夥伴們帶來了許多歡樂。

記得我小時候,隨爺爺、奶奶住在鄉下,常到小河邊玩耍。河水清可見底,它終日喝着歌歡快地流淌着。偶爾有幾隻大白鵝游到河裏,都像給綠色的河面上繡上了幾朵大白花。在輕漾的河面上,一隻小船駛過,船尾留下道道水痕,漸漸擴散開去,立刻打破了水面的平靜。

夏天,小河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夥伴們來到河邊,小掛一脱,褲子一扒,撲通“一聲扎進水裏。有的像泥鰍一樣在水中穿梭來往,河面濺起朵朵浪花;有的三五成羣打水仗,那是我們最高興的遊戲……

多美的孩童戲水圖啊!

還有一位學生描繪了一幅人猴和睦相處圖畫:今年暑假,我們一家三口到峨眉上觀猴子。猴山上猴子真多呀!大的、小的,老的、幼的,有的站在樹上齜牙咧嘴,有的在叢林中奔跑,有的在樹枝上倒掛金鈎,更有大膽的,竟敢攔路索要食物,大有不給食物休過此關之意。看,有一隻猴子衝着我奔來了,我連忙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帶殼花生放在手掌上餵它。説來也怪,這隻猴子不但沒有抓咬我,而是很講文明。它不慌不忙地拿起一顆花生,咬開殼,吃完再拿一顆。……爸爸抓住這絕好的時機,“咔嚓”一聲,留下了珍貴而美好的一刻。

多麼和諧的人與動物關係呀!

五年級下冊語文《草原》教材解讀 篇八

1.作者是從兩個大的方面來描述草原的: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作者為什麼感到草原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因為那裏的空氣格外清鮮,天空格外明朗。課文中説,“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這兒的兩個“那麼”各指什麼?是説空氣像什麼那樣清鮮,天空像什麼那樣明朗。什麼最清鮮,空氣就像它那樣清鮮;什麼最明朗,天空就像什麼那樣明朗。“那麼”就是代替“什麼最清鮮”,“什麼最明朗”的。草原是很廣闊的,極目遠望,一派青綠色。但作者又説“並不茫茫”。“茫茫”是什麼意思?是無邊無際、迷迷濛濛,看不清楚的意思。草原為什麼“不茫茫”呢?因為上一句講過,天空非常明朗。

2.本文使用了許多比喻句,因此理解比喻句是本文教學重點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要抓住事物的特徵,説明比喻使用的貼切與生動,從而通過對比喻句的理解來把握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

3.本文文筆清新、感情真摯,但學生對草原人民特有的風土人情比較生疏,所以在教學前需要做必要的鋪墊。應該抓住“遠迎、急切、盛裝、人多”等重點詞語與富有民族風情的場面分析,教師適當點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認識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特點。

4.本文可以分為寫景與敍事兩大部分。要引導學生理解兩大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繫。作者是第一次來到大草原。草原的美景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民都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僅讚美美麗的草原,而且也由衷地讚美生活在這裏的淳樸熱情的草原各族人民,是美麗寬廣、富饒、充滿生機的草原養育了這裏勤勞淳樸、好客熱情的人民。

5.《草原》是一篇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要引導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比如“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裏的天?n比別處的天?n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n是那麼明朗,使我?n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n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於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使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