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秋的習俗有哪些活動【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9W

立秋的習俗有哪些活動【精品多篇】

秋忙會 篇一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實現目標是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立秋的習俗 篇二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通常就會出現麻煩:體重大都要減少一些。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要是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説,就叫hold住了。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説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的生活習慣,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鄉下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暢的啃秋行為,所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悦。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目標已完成,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説法。

4、摸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

5、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實現目標是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6、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羣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個兒去搬。切忌“黑熊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而是hold住一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掰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掰。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7、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的場所。飲食小常識上説,他們把嫩包穀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囱,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立秋的習俗 篇三

在炎熱的夏季,西瓜是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消夏水果。它消暑解渴,甘甜多汁,深得人們的喜愛。因此,立秋這天,很多地方有吃西瓜的習俗,俗稱“咬秋”或“啃秋”。

《清嘉錄》裏曾提到:“立秋前一月,街坊已擔賣西瓜。至是(到了立秋日),居人始薦於祖禰,並以之相饋貺,俗稱立秋西瓜。或食瓜飲燒酒,以迎相新爽。

有等鄉人小艇載瓜往來於河港叫賣者,俗呼叫濱瓜。”裏面又提到枟昆新常昭志枠雲:“立秋日,按時食西瓜。”枟清嘉錄枠記述的是清代江浙一帶的風俗。按吳地習俗,立秋之日要以西瓜祭祀祖先,親友之間也以西瓜相互贈送。另外當地還有吃西瓜飲燒酒的習俗,以迎接新秋的清爽。清涼甘甜的西瓜就着熱辣辣的燒酒,真的像初秋的氣候,在驕陽似火中又夾雜有陣陣涼風。

京津一帶亦有“春吃蘿蔔秋吃瓜”的説法。立秋之日,家家都按習慣買個瓜吃,或者甜瓜,或者西瓜。農家有自家種瓜的,這天也在瓜田裏挑一個大而溜圓的瓜。清人潘榮陛的枟帝京歲時紀勝枠中曾記載説,京城人家在立秋前一天要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到立秋之日閤家食飲之,據云可免除秋後餘暑和瘧痢之苦。書中提到的冰瓜實即西瓜。對此另一位清人張燾在枟津門雜記枠中也曾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西瓜別名夏瓜、寒瓜、冰瓜,為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外形為圓形或橢圓形,瓜皮為純墨綠色,或淺綠與墨綠成條紋狀相間,果瓤紅色或黃色。西瓜果瓤脆嫩,甘涼多汁,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營養學家認為西瓜味甘性涼、清熱解毒、除煩止渴,有利尿功效,而且營養豐富,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同時,西瓜對腎炎、膀胱炎、口舌生瘡、咽喉腫疼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立秋的習俗 篇四

立秋的習俗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早在周代,逢立秋這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

貼秋膘

“立秋”這一天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説,但“貼秋膘”要適度。伏天人們胃口普遍較差,食慾不振,不少人會瘦一些,因此有了“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醒,適當的“貼秋膘”有益於恢復體力,但是若貼補過分,相對運動不足,消耗熱量過低,則易導致“秋胖”。

啃秋

“啃秋”,也稱“咬秋”,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

喝秋水

由於夏季流汗較多,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積暑,免秋來腹瀉、鬧肚子。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洗澡為防秋老虎

立秋這天洗澡方面很講究。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來之前洗,有的地方要用太陽曬過的水洗,有的地方這天還忌諱洗澡。

這些講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不生秋痱子。因為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説,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

比如,老蘇州人在立秋這一天,就有早上洗温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裏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裏。

曬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山區,有“曬秋”習俗。因為平地少,農民便利用自家窗台、房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曬秋”的秋不僅指秋天,更寓意着豐收和收穫的果實。

立秋物候特徵

一候涼風至;二候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一候涼風至

涼風至是指“西方悽清之風曰涼風,温變而涼氣始肅也”。也就是説,此時的風已經不是暑天的熱風了,天氣也開始呈現轉涼的趨勢了。

二候白露降

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後,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通俗點兒説,就是早晨大地上開始有霧氣了。

三候寒蟬鳴

寒蟬鳴,是指“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寒蟬開始鳴叫,説明天氣真的開始變冷了,寒蟬之於秋天,就猶如布穀鳥之於夏天,都是一種信號。

立秋吃什麼又應時又應景呢?

秋風一起,秋雨蕭瑟,您的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所謂“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在立秋這天做出各種各樣的肉,“以肉貼膘”。

1、醬肘子

醬肘子是中國傳統的食物之一,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另外,紅扒肘子為濰坊地區歷史名菜,因其軟、料、肥而不膩,且營養豐富備受人們青睞。曾被評為“山東名小吃”。

2、烤鴨

北京鴨屬水禽,肉質細膩,口感良好,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的不飽合脂肪酸,在人體內不積蓄,人體吸收後能軟化心腦血管。該鴨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鴨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

3、醬牛肉

醬牛肉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適用於中氣下陷、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4、燒羊肉

“燒羊肉”是北京清真館白魁老號的名餚。“燒羊肉”的製作,還適用於整隻羊的其它部位,即:頭、脖子、蹄子、肚、肥腸、肝、肺、心、連貼等。但頭、蹄、“蠍子”不需要炸,如同時上席即為“燒全羊”。

5、豬頭肉

豬頭肉的美味,於民間早就聲譽鵲起,據説淮揚菜系中的“扒燒整豬頭”火工最講究、歷史最悠久,是道久負盛名的淮揚名菜。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立秋貼秋膘的禁忌

不要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不要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用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熱,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

不要過度進補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可取的。如過量服用蔘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多服用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不要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進輕出

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既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暢通。

不要以貴賤分高低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葱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羣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不要長期用單一補品

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種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幾類人羣不宜貼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進補的,需要注意的人羣有以下幾種:

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為食少腹脹、食慾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於腸胃,表現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祕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老年人及兒童

由於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慾不振或食後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蔔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症狀嚴重者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胃丸等。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温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蔘、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戴楸葉:寓報平安 篇五

在民間,有在立秋戴楸葉的習俗,楸葉就是楸樹的葉子,楸樹最可以長到3丈,楸葉嫩時時紅色,老後只有葉柄是紅的,在古時人們認為立秋戴楸葉可保一方平安,《臨安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立秋之日,男女鹹戴楸葉,以應時序。”

戴楸葉的習俗現在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都還有傳承,如河南鄭縣在立秋時節男女都要戴楸葉,在山東地區的人們會去撿來楸葉,剪成各種花樣,有的拿來佩戴在胸前,有的用來插在頭上。立秋戴楸葉,意味着秋天來臨。

秋收互助 篇六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羣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着個兒去搬。切忌“黑熊掰苞米,掰一個扔一個。”而是hold住一個放在籠子裏,然後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裏,最後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掰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掰。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掰。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篇七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後,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餘歲的孩子,在包穀、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穀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的場所。飲食小常識上説,他們把嫩包穀穗掰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囱,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後把嫩包穀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穀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穀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穀宴就在田間舉行。

立秋的習俗 篇八

1、吃綠豆百合湯

老蘇州在立秋這一天還要吃綠豆百合湯。蘇州人比較講究,吃喝也是跟着時令走。她説,綠豆百合湯是清涼解暑的物品,儘管立秋後還可能出現“秋老虎”,但是,老蘇州一般在立秋後幾乎不再喝綠豆百合湯了,所以就在立秋這一天“喝個夠”。

立秋後,綠豆加百合的吃法可以暫且“歇歇”,脾胃虛寒的人勿吃冰鎮西瓜,立秋後燥令當時,不妨吃些滋潤的食品,如銀耳百合、蜂蜜、核桃、芝麻、梨、荸薺、蘆根等,既清熱又潤燥。待在空調房時,肩頸、肘膝關節處該“捂”起來。

2、啃西瓜

“立秋”這天,老蘇州都有“啃秋”的習俗,家裏買只西瓜,一家人圍坐而“啃”,迎接秋天到來,也象徵着把“秋老虎”吞進肚中。

立秋是一個大家都期盼的節氣,不僅是因為希望酷暑快點結束,也是因為蘇州在秋天有很多時令瓜果上市,可以一飽口福。立秋這一天,老蘇州有啃秋或者咬秋這一説,一是迎接秋天的到來,期盼天氣趕緊轉涼。二是用咬秋的方式來清除暑氣避免痢疾。清張道在《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

3、懸秤稱人、貼秋膘

立秋節這天的習俗是懸秤稱人,從清代民間開始流行,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營養,補償夏天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説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貼秋膘”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除了去菜場買來大魚大肉,回家“貼秋膘”外,也有很多老蘇州人會在立秋這一天,去吃一碗燜肉面“貼秋膘”。

4、洗早澡

在立秋後還有“秋老虎”一説,還會熱上一段時間,所以盛夏的一些如痱子等疾病還會存在。對待這些盛夏疾病,老蘇州也有他們的傳統辦法。

在立秋這一天,老蘇州有早上洗温水澡的傳統,有的時候,還會從院子裏的薄荷樹上剪下數片薄荷葉,放在泡澡水裏。聽老一輩的人講,立秋早上洗澡,一個秋天就不會生痱子。

5、啃秋桃

除了咬秋、貼秋膘等傳統民俗外,在靠近浙江的吳江南部等地區,還有些啃秋桃的風俗。

啃秋桃就是在立秋時大人孩子每人都要吃一個秋桃,吃完之後把核保留下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據説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的習俗 篇九

義烏此日服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義烏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説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魯南泗水立秋食西瓜,忌洗澡

民間有在立秋日食西瓜的習俗,據説立秋日吃()了西瓜不得瘧疾、腹瀉之症;立秋這天還忌洗澡,據説這天洗澡會生秋痱子。

台灣立秋習俗

《台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台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

桂圓

立秋節氣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江蘇鹽城立秋有“摸秋”

秋天是瓜果成熟的季節,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

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相傳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脱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説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裏飄香,早誘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時好好過一把癮。許多人家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裏供人摸秋。

秋忙會

立秋都有哪些習俗,秋忙會是立秋習俗之一。秋忙會一般在農曆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啃秋

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悦。

秋社

立秋都有哪些習俗,秋社也是立秋的習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願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説法。

摸秋

夏曆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裏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食秋桃

在浙江杭州一帶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來。等到除夕,不為人知地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等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時,就要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貼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山東立秋吃餃子

在山東,立秋的風俗是包餃子,老百姓都稱之為‘咬秋’。立秋當天,年紀稍大的人會在堂屋正中,供一隻盛滿五穀雜糧的碗,上面插上三炷香,祈求“立秋”過後五穀豐登。而大多數人家會在立秋時刻過後,剁肉餡包餃子,全家人圍在一起“咬秋”。

天津立秋吃西瓜

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和江南地區的人們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江南立秋要“啃秋”

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説可以不生秋痱子。相傳,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裏許多人害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結果果真如此,以後漸漸形成習俗,每歲秋來之時,家家剖食西瓜,謂之“啃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有迎秋之意,後來人們把在立秋當天吃西瓜也稱之“啃秋”。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裏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着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羣,席地而坐,抱着紅瓤西瓜啃,抱着綠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悦。

西瓜是從西北傳入中原,西北立秋前後西瓜剛進入採摘期,所以立秋吃西瓜本身就是一種嚐鮮。此風俗約在清代影響南方,立秋江浙滬等地的西瓜已進入末市,人們對立秋吃西瓜的原由作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講立秋西瓜可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有的人講可以為過冬積聚“陽威”,而實際上只是北方風俗的影響而已。但有一點應予承認,那就是立秋以後,天氣逐漸涼爽,西瓜上市量日趨減少,立秋日人們再吃一吃西瓜,也有依依惜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