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生活狀況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23K

農村生活狀況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調研報告

近年來,弱勢兒童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在農村,他們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較貧困,根據實際調查摸底,我鄉弱勢兒童形成及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鄉屬於農業鄉鎮,大部分家庭以種地為生,沒有其他輔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難。

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農民家庭,醫療費用太多是負擔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員患大病的治療費用對於他們來説都是沉重的,這樣勢必造成更困難的局面。這也是患病兒童還有殘疾兒童不能及時治療的主要原因。

三、受傳統思想影響,教育觀念薄弱,形成幾代人都是農民的現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費用不斷增長也是導致生活困難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總收入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醫療費用也佔很大一部分,一年的開支為1000元;在教育方面,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和書本費全部免費,但由於中國小校合併,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開支為1000元;這樣總支出為8000元,結餘4000元。這4000元對於現在社會來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開始施行3500元為個人所得税起徵點,與這個數字相比,一個家庭一年的結餘剛比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多一點,實在是少得可憐。

四、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不足,也是弱勢兒童貧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讓很多家庭面臨在外打工的生活狀態,使很多小孩無法正常的童年生活。這是造成留守兒童存在並且不斷擴大的原因。

對“弱勢兒童”的關注,其實首要的還應該是教育的問題,畢竟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如果教育做好了,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這些“弱勢兒童”的處境會有所改善的!

【第2篇】2022關於農村弱勢兒童生活狀況的調研報告

###鄉,位於縣西北部,總面積24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1341人,由於上學、搬遷、隨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鄉1141人。此次只調查在本鄉居住的少年兒童,共1141人。經調查摸底,鄉單親家庭的少年兒童有43人,佔3.86%;孤兒1人,佔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佔0.53%;殘疾的有11人,佔0.96%;生活困難的有62人,佔5.43%。這幾種弱勢少年兒童佔在鄉居住少年兒童總數的10.78%,佔全鄉兒童總數的9.17%。另外,留守兒童更是數不勝數,佔兒童總數的40%以上。

近年來,弱勢兒童問題得到廣泛關注,在農村,他們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較貧困,根據實際調查摸底,我鄉弱勢兒童形成及生活貧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我鄉屬於農業鄉鎮,大部分家庭以種地為生,沒有其他輔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難。

二、隨着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於農民家庭,醫療費用太多是負擔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員患大病的治療費用對於他們來説都是沉重的,這樣勢必造成更困難的局面。這也是患病兒童還有殘疾兒童不能及時治療的主要原因。

三、受傳統思想影響,教育觀念薄弱,形成幾代人都是農民的現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費用不斷增長也是導致生活困難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總收入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開支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醫療費用也佔很大一部分,一年的開支為1000元;在教育方面,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和書本費全部免費,但由於中國小校合併,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開支為1000元;這樣總支出為8000元,結餘4000元。這4000元對於現在社會來説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開始施行3500元為個人所得税起徵點,與這個數字相比,一個家庭一年的結餘剛比一個人一個月的收入多一點,實在是少得可憐。

四、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不足,也是弱勢兒童貧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讓很多家庭面臨在外打工的生活狀態,使很多小孩無法正常的童年生活。這是造成留守兒童存在並且不斷擴大的原因。

對“弱勢兒童”的關注,其實首要的還應該是教育的問題,畢竟教育是改變一個人命運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徑。如果教育做好了,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這些“弱勢兒童”的處境會有所改善的!

【第3篇】2022年關於調查貴州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佔總人口的xx.9%。據預測,到205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7億的峯值,佔總人口的34.9%,屆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超過90%。20xx年,貴州老年人口501萬,空巢老人150.3萬、比上一年淨增36.36萬,並保持高增長勢頭,同時凸顯的矛盾問題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也大。為此,我們對貴州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謂“空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與鰥寡期對老年人來説是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的兩個重要階段。在統計上,通常將只有老年夫婦的家庭及老年人獨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計作為空巢家庭户的數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經超過60歲且共居一捨生活的兩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來,貴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家持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較多,現在那部分人開始變老,由於變老人羣的增多,計劃內出生人口(低齡人)在減少,即老齡化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相應增多。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和多元化經濟結構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由於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快節奏的發展,催生了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適應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拍。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輕一代人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歡和子女合住,導致老年人從大家庭中分離出來,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貴陽市調研發現有47.43%的空巢明確表示不願意或不很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現代生活競爭加劇的結果。隨着現代生活競爭的加劇,很多年輕人在外經商或在別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於長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難得回幾次家,甚至有的子女為節約車費和減少誤工損失,一年或幾年都不回家。老人們因子女工作忙無暇照顧自己,又不願給子女增添負擔,最終選擇單獨居住,結果推進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結果。隨着城市居住條件的顯著改善,越來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離開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遷入新住宅往往成為代際之間分離的契機。如都勻市類似獨居的老年人佔該地空巢老人總數的38.3%。五是社會轉型變遷引發的結果。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父母為照顧子女求學,部分曾經居住在鄉鎮或工礦企業的,都到縣城或省城買房落户解決子女入學,讓老人獨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類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佔該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結果。有些老年人沒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獨自生活。這類老年人一般經濟狀況不好,由於子女之間互相推諉、嫌棄,不得不獨居空巢,初步統計類似老人約佔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況

20xx年,我省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150.3萬,佔老年人口數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總數淨增36.36萬人。本次調研除從面上瞭解全省的基本情況外,還為進一步深入調研空巢老人生活情況,選取九個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

(一)生活保障狀況。一是經濟收入情況。 全省空巢老人生活靠退休金的佔xx.1%,享受低保的佔25.9%,通過其他救助的佔10.7%,還有3%的空巢老人無生活保障。走訪的空巢老人年平均收入為2701元,每月225元,年收入在2300元貧困線下的佔53%,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約佔30 %(不含政府及社會的各種補助);依靠本人/配偶的勞動所得的佔調查總人數的12.02%;依靠子女支助的佔調查總人數的11.02%。被調查的空巢老人收入用於吃穿599人,醫療465人,生產或經營33人,代養孫子/孫女22人。被調查的空巢老人中認為經濟寬裕55人,較寬裕50人,夠用300人,較困難153人,很困難41人。調查結果表明,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負擔仍然比較大,空巢老人的經濟收入十分有限,可供支配收入很少,生活比較艱苦,以“低保”為生的空巢老人比重較大,不能享受“低保”的大部分空巢老人,遇到天災人禍,最基本生活都很難保證。二是老年人住房情況。據調查全省還有9%的空巢老人無住房。在黔東南通過問卷和訪談,發現空巢老人有自有住房的佔75.96%,屬子女房產的佔17.2%,無房的佔調查總人數的6.84%;同時發現,空巢老人個人獨住佔調查總人數的22.2%,與父母(兩代空巢老人家庭同住)佔調查總人數的2.34%,與孫子或孫女同住佔調查總人數的3.84%,與其他親戚同住的佔調查總人數的0.67%。三是主要負擔情況。在黔西南晴隆縣調研發現,有61.83%空巢老人要照顧外出子女的孫輩,且孫輩大多有3至5人;在照顧孫輩的老年人中,感到負擔很重和比較重的佔87.97%,有近四成的老人不僅要照看孫輩,還要承擔孫輩部分或全部教育及生活費用;感到經濟寬裕的空巢老人只有2.6 % ,感到比較困難的佔48.03 % ,感到很困難的高達33.49 %,可見空巢老人的負擔比較大。四是老年人蔘加社保情況。走訪的空巢老人蔘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佔調查總人數的58.1%,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佔xx.02%,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佔17.86%,參加商業保險的佔0.33%,沒有參加養老保險的有10.68%。

(二)醫療保障情況。一是就醫情況。人老了,病痛自然多。除城市空巢老人就醫條件好一些外,農村空巢老人雖然大多數參加了新農合,由於自費部分難以承擔,門診費用又不能報銷,空巢老人 “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普遍存在。空巢老人生病在家,由老伴照顧,老伴年紀大,為患者熬藥、喂藥等都很費力,如幫患者翻身、擦洗等困難會更大。獨身空巢老人生病後,幾乎無人照料。有的農户家距村衞生室超過5公里,到鄉衞生院、縣醫院看病很不方便,老人們得了急性病常常會耽誤治療。據調查,只有49.31%的空巢老人認為看病方便或比較方便,有21.55%的空巢老人認為到醫院看病便利或程度一般,另有近三分之一(%)空巢老人認為到醫院看病不方便或不很方便。二是醫保情況。受訪對象有87.16%的空巢老人享有社會醫療保險、公費醫療或合作醫療。參加企業職工醫療保險的佔48.91%,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的佔17.0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佔30.38%,無醫療保障的佔6%。醫療報銷仍然是空巢老年患者的主要問題,報銷比例高的醫院,治不好病,治得好病的醫院報銷比例很低,在省外看病難以報銷。除大病外,只有不足一半(47.94%)的空巢老人能夠或基本承擔得起日常的醫療費用。

(三)身體健康狀況。一是身體健康狀況。調查顯示,身體非常好的空巢老人佔6.18%,身體較好的佔18.36%,一般的佔57.93%,較差的佔11.52%,非常差的佔6.01%。生活基本能自理的空巢老人只有60%,有相當多的空巢老人生活要靠別人的照顧才得以生存,還有4%的空巢老人已完全失能。可見空巢老人的身體狀況較差、生活不便是必須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七星關區市西辦事處翠西社區雷缽組68歲的董孝英女老人,下肢殘疾,行動不變,這類老人的生活,雖有社區不定時的照顧和服務,但生活中確實困難重重。二是養生保健狀況。據調查,去年只有35.7%的空巢老人蔘加過體檢,而54.1%的空巢老人去年沒有參加體檢,還有將近10%的老年人從未參加過體檢,有10.7%的空巢老人長期處於生病。這些數據表明,老人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保健、自我服務、獨立生活的意識。當前,老年人護理和生活照料問題開始凸現,漸成嚴峻態勢。全省60歲數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的只有16890人,還有近70%的老年人未建立健全健康檔案。同時,老人檔案不全,信息不詳等情況不乏存在。

【第4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狀況的調研報告

婦女是構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婦女的思想狀況、精神面貌,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關係到家庭的和睦。婦女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化有助於推動和諧社會的進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前,金城鎮婦聯就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現狀

奎年來,政府結合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並且責成婦聯等有關部門切實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創新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豐富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載體、提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層次。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

1.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為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創造了條件。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通過開展公共文化陣地建設達標村評創、文化陣地精品工程建設等活動,使鎮、村兩級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得到提升。目前全鎮村村建起了婦女兒童之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圖書館分館全面建成。全鎮村級公共文化陣地覆蓋率超100%,建成精品示範工程2個、省徑文化示範村 1個。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和“新華書店農村小連鎖”。當前,以公共電子閲覽室、農家書屋、圖書流通點為重點的“三位一體”文化陣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有了這些相對健全的文化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可以參與文化活動.

2.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為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支撐。近年來,金城鎮主要實施了“三項工程”,培育文化人才。一是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下發了《金城鎮基層宣傳幹部工作職責》,明確基層宣傳文化幹部的配備與使用。二是文化人才隊伍培育工程。依託市文聯所屬各協會和市文化館師資,對基層文藝隊伍、業餘愛好者開展專業培訓。三是文化人才隊伍引導工程。建立鎮文化志願者隊伍,並開展星級文化志願者評選,招募鎮級文化志願者123人。目前,全鎮共有民間文體隊伍13支、文體骨幹523人。在文化人才隊伍的帶動、引領下,有效推動了全鎮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

3.文化品牌不斷形成,為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豐富了內涵。金壇文化底藴深厚,老百姓有崇文重教、孝老愛親的良好傳統,金城鎮加快建設文化名鎮,充分調動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更極大地鼓舞了農村婦女的參與熱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每年定期開展元宵燈會、社區鄰里節、社區文化節、農民藝術節等文化品牌。除了全鎮性的文化活動外,金城鎮鎮、村婦女組織定期開展才藝秀、文藝廣場晚會等,專門組織廣大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提升了農村婦女文化活動品味。其中腰鼓隊、舞獅隊、舞龍隊、扇子舞隊就吸引了300多名婦女參加。

二、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總體上看,雖然農村婦女文化生活有所改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村與村之間文化建設較不平衡。金城鎮文化建設搞得好的地方集中在城郊結合村,離城鎮較遠的村文化建設則相對落後,農村文化建設地區間不平衡的特點較為突出。

2.文體活動內容不夠豐富。近年來隨着城市的擴建和經濟的發展,農村婦女羣眾的生活方式已逐步與城市接軌。與此同時,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普及也將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送達到千家萬户,廣大農村婦女羣眾的眼界更加開闊,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漸增高。目前,大多數行政村的文化活動內容侷限在文藝匯演、放露天電影等。文藝匯演只有在節日期間安排,無法滿足農村婦女的日常文化需求。而露天電影,由於手法傳統,對本地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婦女已失去吸引力。據上莊村的婦聯主任統計,每次村裏放映露天電影都只有七八十人到場觀看,其中本地婦女僅佔三分之一。

3、文化體制機制缺失。有的村沒有把滿足農村婦女的文化需求作為發展目標,沒有把保障農村婦女羣眾的文化權益作為民生重點,文化設施被擠佔、挪用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文化工作也總要讓位於經濟建設、重點工程、農村穩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等環節,沒有系統的、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隨意性、無序性的問題;對農村文化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的進程。

三、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質量的幾點思考

1.整合資源,使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均衡化。以鎮(街道)文化站為龍頭,以婦聯組織為紐帶,加強區域間的文化資源整合。通過各村婦女組織的互動合作,由文化建設強村與薄弱村結對,進行基礎設施、文化人才共享,保障農村婦女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動。組織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文化薄弱村的婦女進一步轉變觀念與方式,從“被文化”轉為“要文化”。

2.注重特色,增強文化對農村婦女的吸引力。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載體作用,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龍燈舞、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讓每名農村婦女都能在傳統活動中尋找到自己能參加的項目。同時要注重挖掘特色,創造出更多當地農村婦女喜歡的文化品牌。如翠園社區春節期間的寫春聯、猜燈謎等活動,充分展示了當地婦女心靈手巧的文化民俗。

3.培育人才,組建農村婦女自己的文化隊伍。一方面要加強專職文化幹部隊伍建設,來提升對農村文化活動的指導與領導水平。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羣眾文化團體,加強對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骨幹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利用文化團體和文藝骨幹較好的文化藝術基礎和社會影響,豐富當地婦女羣眾的文化生活.

【第5篇】2022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範文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為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為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為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為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為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户,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為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枴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台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眾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為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為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户為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為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户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為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為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為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第6篇】2022年調查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

此次xx社會實踐對空巢老人的關注活動旨在呼籲全社會共同關心空巢老人並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決此越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老年人過去都為社會創造過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他們有享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權利,如果一個社會的老年羣體晚境淒涼,勢必嚴重影響勞動人口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如何解決打工子女外出掙錢與陪在父母身邊成了一個深思之待解決的問題,從諸多方面講我團隊對空巢老人的調研幫扶活動意義深遠。

總之,在現代新農村的建設中,農村空巢老人的問題是不可忽視的,農村留守老人作為老人這一弱勢羣體中的一個“脆弱羣體”,我們必須採取措施為這一羣體做些幫助,為促進和諧老齡生活做貢獻,為老齡事業的發展做貢獻,為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 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分別選取以郚山鎮黃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為本次調查的個案。

吾山鎮隸屬於山東濰坊安丘市,位於安丘市西南部,西與臨朐交界,南與沂水接壤,面積113平方公里,該鎮有10886户,人口3.7萬,耕地面積5.6萬畝。下轄店子村,亭子村, 小窪村,卜家莊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黃皿旺村,閉門山村等68個村委會。

郚山鎮是典型的以農業經濟發展為主的偏僻鄉鎮,產業結構單一,剩餘勞動力大量外流,空巢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黃皿旺村位於郚山鎮的東北方向,距離郚山鎮中心位置較近,附近村民平日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買賣,是典型的農村自足型發展方式。由於地方經濟發展的停滯青壯勞動力流失顯現存在上升趨勢,留守家庭在全鎮具有代表意義。

2. 調查方法:

2022年6月,中新網公佈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結果,結果顯示了全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增加的態勢。不同於部分學者將調查方向聚焦在城市老年保障體系的研究上,本調研團深入基層,親身觸及農村養老機制的方方面面。本次調查主要是採取走訪、問卷調查、查閲文獻及入户典型調查的方法,而且也向鎮醫院的院長、鎮政府祕書長、鎮敬老院的院長做了相關的瞭解。調查涉及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醫療及社保、留守老人生活負擔及“老有所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等。在入户典型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狀況、醫療保障、養老現狀和精神文化生活四個方面採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入户典型訪問了20户老人。

二、留守老人面臨的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 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

隨着子女紛紛外出務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後,家庭養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親情的尉籍和生活照料。據研究表明,隨着年齡的增長和各種身體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方面趨於孩童化,更需要子女的照顧。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過對空巢老人的調查問卷的分析,只有34.8%的外出務工子女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子女外出後,電話成了老人與子女的交流溝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時甚至連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沒有,老人大多過着“出門一孤影,進門一盞燈”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需要勞動,但經濟收入低、生活質量差

通過我們的問卷調查,大部分空巢老人從事體力勞動,仍然要承擔農業生產的重擔。由於目前絕大部分農村老年人沒有社會養老保障,老人的經濟主要依靠自己勞動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補貼。老人的勞動主要是種地,由於子女不在身邊,許多農活要請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掙錢不多,還要承擔自己的家庭開支,能給予老人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

(三) 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

由於子女不在身邊,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諸如提個水,有些農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醫院治療時,子女不在身邊,更顯得孤獨無助。例如,我們團隊調查的一個張爺爺,早上下着濛濛細雨,他獨自一人拄着枴杖提着摺疊椅,走了近兩個小時的路來鎮上輸水,而正常人只需半小時,老人的行路艱難卻沒有子女照料,讓人心酸。在農村留守老人中,諸如此類的情況普遍存在,老人們沒有子女在身邊,只有靠老兩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喪偶,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

(四)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問題突出

目前留守老人的健康狀況整體較差,通過我們對外來務工子女調研的結果顯示84.6%的留守老人身體不佳,其中患慢性病的比例較高,很多老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留守老人最擔心的就是生病,生病幾乎可以導致一切困難:經濟拮据,缺少照料,心理負擔加重等等。目前我國針對農村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是由於現階段我國財政投入水平的限制、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及基層實施環節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還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由於合作醫療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患大病的老年人的實質幫助非常有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導致老年人的經濟拮据和情感的缺失,同時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勞動、生活負擔及撫養孫輩的負擔。因此,為了適應這些變化,社會必須作出相應的調整。

(一)政策方面

社會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應該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到農村的實際情況,統籌城鄉發展,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出台相應的政策,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待遇,敦促各企事業單位必須按時按量發放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保證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只有這樣,農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贍養老人,儘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二) 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過我們對城鎮居民的調查,社會對留守老人的保障制度級政不夠完善,因此政府應該出台相應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慈善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大農村社會救助和農村社會福利投入,保證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條件的農村留守老人納入低保範圍,從經濟上保證留守老年人達到基本生活水平。大約有60%城鎮居民對農村留守老人不關注,因此必須增強社會尊老愛老的意識,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會大眾宣傳尊老愛老,例如:每年評選出尊老愛老模範家庭,給予該家庭經濟上幫助,給予該家庭子女就業就學上的優先選擇權利等等。

(三)經濟供養

1. 增加農業創收,提高農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的特色農業,可由當地的農業致富能手或專門的技術人員真正的“下地”“下鄉”為農民講解有關農業作物的種植方法和作指導。這樣就可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外流,為農民發家致富創造條件,提高農民收入,為養老奠定經濟基礎。

2. 增強子女支付養老費用的能力

“贍養老人”是每個子女應盡的義務,目前子女供養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證,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邊,就應該增加對老人的供養的費用,尤其對於那種身體狀況不佳,要照看子孫,幫子女料理紅白事的老人。這當然在大的方面需要國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諧社會的進程。

(四)生活照顧

老人的生活很重要,而其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對老人進行照顧,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並提出可行解決方案的。而這就要充分考慮老人的生活特點,結合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的力量,給老人創建美好的生活。

由於打工子女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願意將花部分錢保證老人的生活。政府可對此進行引導,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託老所等,對於老人特別是獨立生活能力較差的老人進行照顧。

(五)精神慰藉

經我們走訪服務的20家留守老人情況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這一點恰恰是政府部門和外出務工子女忽視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問題是很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根本的解決措施還是在經濟、醫療等方面上,上面已詳細闡述,以下介紹解決當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體措施。

1. 當地政府可以以鄉鎮為單位設立心理諮詢機構專門為留守老人服務,定期下鄉主動了解老人的內心世界,發現問題就及時解決。鄉鎮政府領導和村委會成員可以經常下鄉慰問留守老人。此外,村委會可以開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動員會,喚起人們關注身邊留守老人的意識,從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2. 還應加強孝道宣傳。教育外出務工人員尊重父母,時時與父母保持聯繫,大事與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見;按時給老人寄錢送物;讓老人無後顧之憂。“常回家看看”,記得掛念家庭,時常打電話回家瞭解父母的生活狀況及身體狀況,更好地敬老愛老。更要加強宣傳鄰里之間要互相幫助的力度,通過學習提高整體素質,關注留守老人,共創和諧社會。

結束語:

老齡化問題是人口老齡化加劇並引起人們普遍關注的影響國家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研究該問題的一批專家學者在研究時採用慣用的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但由於部分人數據統計的出入較大,所以多數的研究稱不上典型,結果也就沒了意義。

在研究農村老人生活現狀這一問題時,團隊初步分析歸納了農村老年人的構成後發現其存在很大共性。考慮到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較差不利於驗證。團隊決意跳出基尼係數及大數研究方法,另闢研究蹊徑,從以户為單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用實證的方法解構農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間。

團隊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對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個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發現了老人們的幾個問題:一,經濟收入不高,生活質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時還要管護孫輩;三,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四,醫療問題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決等幾個問題。當然,各級黨委,政府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採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難幫扶等具體的措施。而為了解決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個建議:多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實施電信問候,推進入户撫慰活動等。

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我們不僅深切的體會到團隊團結起來無與倫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體會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難。團隊成員從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關愛留守老人,幫助老人解決一些實際的困難,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增強了服務意識,並在深層挖掘出“留守老人”的問題。在與鎮政府,村大隊進行交流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提升了我們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當然,對老人盡一些綿薄之力,也使我們更明瞭自己的能力有限,關注留守老人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從最初的一個想法到一紙策劃案,從一紙策劃案到一個暑期的調研考證,從調研考證到厚厚的一摞調查報告,整個團隊一路走來,收穫頗豐,感觸最深的還是'實踐出真知'。

為期一週的社會暑期實踐活動圓滿結束。經過團結合作、調查配合,我們對留守老人問題有了更深的瞭解,有效的實現了了解社會、鍛鍊自我、增長才幹、學以致用的實踐目的,認真履行了作為一名大學生的責任與義務,為我們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奠定了初步的基礎。在此,我們由衷的感謝學校以及學院給予我們這麼好的機會出去鍛鍊、體驗生活。

【第7篇】2022關於調查貴州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報告範文

當前,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xx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02億,佔總人口的xx.9%。據預測,到2053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4.87億的峯值,佔總人口的34.9%,屆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將超過90%。20xx年,貴州老年人口501萬,空巢老人150.3萬、比上一年淨增36.36萬,並保持高增長勢頭,同時凸顯的矛盾問題多,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也大。為此,我們對貴州空巢老人生活狀況開展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報告整理如下:

一、空巢老人的概念及成因

1.空巢老人的概念。所謂空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空巢期與鰥寡期對老年人來説是生活中容易發生困難的兩個重要階段。在統計上,通常將只有老年夫婦的家庭及老年人獨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計作為空巢家庭户的數量。本文所指的空巢老人既指無子女或不與子女共居一舍獨自生活的老年人家庭,也指有子女其子女已經超過60歲且共居一捨生活的兩代老年人家庭。

2.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近年來,貴州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結果。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家持續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前集中出生的人較多,現在那部分人開始變老,由於變老人羣的增多,計劃內出生人口(低齡人)在減少,即老齡化不斷加劇,空巢老人相應增多。二是經濟快速發展的結果。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和多元化經濟結構共同發展的市場經濟,由於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以及快節奏的發展,催生了家庭結構趨於小型化,只有小型化家庭更適應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節拍。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生活,不只是年輕一代人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也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本身不喜歡和子女合住,導致老年人從大家庭中分離出來,致使空巢老人增多。如在貴陽市調研發現有47.43%的空巢明確表示不願意或不很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三是現代生活競爭加劇的結果。隨着現代生活競爭的加劇,很多年輕人在外經商或在別的城市工作或打工,由於長期工作、居住在外,一年難得回幾次家,甚至有的子女為節約車費和減少誤工損失,一年或幾年都不回家。老人們因子女工作忙無暇照顧自己,又不願給子女增添負擔,最終選擇單獨居住,結果推進老人空巢化程度。四是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結果。隨着城市居住條件的顯著改善,越來越多子女另有新房,子女搬入新家,離開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遷入新住宅往往成為代際之間分離的契機。如都勻市類似獨居的老年人佔該地空巢老人總數的38.3%。五是社會轉型變遷引發的結果。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許多年輕父母為照顧子女求學,部分曾經居住在鄉鎮或工礦企業的,都到縣城或省城買房落户解決子女入學,讓老人獨立居住在原地。如福泉市類似的空巢老人有2763人,佔該市空巢老人的45%。六是部分子女不孝造成的結果。有些老年人沒有子女,或有子女但因不孝而使老人不得不獨自生活。這類老年人一般經濟狀況不好,由於子女之間互相推諉、嫌棄,不得不獨居空巢,初步統計類似老人約佔2.3%。

二、空巢老人基本生活情況

20xx年,我省60週歲以上空巢老人150.3萬,佔老年人口數的30%,比上一年空巢老人總數淨增36.36萬人。本次調研除從面上瞭解全省的基本情況外,還為進一步深入調研空巢老人生活情況,選取九個市(州)各具代表性的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進行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

【第8篇】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摘要】本文調研究發現農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礙、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養欠缺和不良行為習慣等問題。因此,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不僅需要家長的關愛、加強家長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和建立農村“留守生”檔案,更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關鍵詞】 社會實踐 農村留守生 學習生活狀況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農村社會表現出兩個特徵: 一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和城鎮發展建設大量勞動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務工不斷提高和改善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所以外出務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這就使得廣大年青的夫婦紛紛雙雙離開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將正在讀書的孩子留在家中讓祖輩照管,這便產生了社會的又一特殊羣體——農村留守生。特別是地處農村偏遠地區, 去外打工已經成為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也是供子女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 “ 留守生” 現象更為嚴重。然而農村“留守生”這個特殊的羣體的學習生活狀況卻不容樂觀,目前農村“留守生”的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探討解決這個特殊羣體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本文擬通過深入到邵東縣的邊遠農村與農村“留守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等方式進行調查瞭解,深入分析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問題,現就他們目前的現狀及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現狀調查

據我們調查走訪瞭解,現在邵東縣有80%左右的青年夫婦在外務工,孩子多數留給祖輩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數交給叔伯和姑姨或其他親戚照看,由於缺少直接監護人的關愛和教育,使得其學習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問題。據調查瞭解,主要有以下幾大現狀:

1.缺少家庭温暖,產生心理障礙

父母經常性的對子女教育交流,對於兒童的良好情感培養至關重要。就調查瞭解,90以上的外出務工父母,與孩子的聯絡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節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在問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關心自己時,孩子總是默不作聲,有些父母除了寄錢回家給孩子讀書之外,從不關心孩子學習生活。在這種親情、關愛和交流缺乏的情況之下,使得“留守生”產生孤獨感,許多“留守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有被父母拋棄感”、“怕見生人”、“不愛説話”“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開心,自己感覺到很難受”、“有困難、困惑但不知道找誰傾述”......,上述的種種心理障礙,致使他們特膽小,怕交流,上課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舉手發言,不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有問題不敢問老師,自學習慣差,對學習、未來缺乏自信心,學習成績較差,在我進行過調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學成績在60分左右,只有個別的成績還過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養成不良習慣

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戚監管,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們身上。身在外鄉的父母會隔不久就要打電話回來問這問那,要孩子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好好學習,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還要許下諾言:爸爸媽媽回來後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這樣在孩子心中產生只有爸爸媽媽才能給好東西的意識,無形中給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給老人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生怕照顧不好孩子,讓孩子受委屈,便姑息遷就,溺愛放縱,好壞難分;父母單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為母親,她們大多也都忙於勞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麼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極少部分家長沉迷於麻將,對孩子教育方式、觀念和語言行為習慣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百依百順,或動輒就是粗語相對、拳腳相向、棍棒相加,長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將受到極其不良影響。這兩種家庭教育對於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來説看起來好像還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時炸彈,這樣的家庭教育種下的苦果將會在國小高年級特別是國中年級的學生中突顯出來。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敗而習慣了,嬌慣了,學壞了,厭倦了,學校教育聽不進去,家庭教育無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鐵不成鋼,但為時已晚,孩子出現厭學、逃學、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徹夜不歸。調查表明,出現這種教育缺失問題的孩子中留守兒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導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紀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他們大多是物質生活上照顧孩子,安全上保護孩子,學習上除了問孩子作業做了沒有,有做作業先做作業再去玩外,沒有能力更科學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輩們講的事或問的問題,大部分祖輩們的回答或解釋難以滿足孩子們的慾望,不具備啟發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們不瞭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勝心理和模仿能力極強的特點。這部分孩子在成長中缺少與學校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孩子受的愛中溺愛佔主流,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將受到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心裏話沒有地方説,有問題只能悶在心裏,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滿足,他們變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觀,表現為暴躁、冷漠、內向、任性的性格特點。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導致道德素養不樂觀

保證孩子的安全,照顧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帶好孩子的想法,他們對孫輩較多地採用溺愛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質生活上雖得到了滿足,卻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每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如隨便打人、説髒話、對人不禮貌、不該得到的東西一定要等)時,他們往往稱當第一支持者或間接支持者,或採取置之不理,或隨便説一下,當孩子因此而生氣、哭鬧時,則想辦法用物質或許諾來勸慰孩子,姑息縱容孩子,認為“樹大自然直”,殊不知“小來不束,大來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確、嚴格的家庭教育,學校裏的正面教育頓時化為灰燼,日積月累,孩子養成驕橫任性,漠視規矩,對長輩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難以接受,形成對抗情緒,思想意識和道德水準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嚴重的出現逃學、厭學、迷上網吧和遊戲廳,甚至打羣架,參與偷盜等。

二、原因探析

根據調查瞭解和對現狀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習慣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輩和親屬們對留守在身邊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較溺愛,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 疼愛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貪玩、任性、不認真學習等不良行為習慣。

2.由於沒有文化, 不知道怎樣配合學校對其進行作業檢查等教育, 有的問一問:“ 作業做好了嗎?”對孫輩們“做好了” 的謊言明知是在欺騙他, 卻也無可奈何。

3.不敢大膽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嚴了, 孩子們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邊顯得可憐, 怕引起兒子、兒媳的誤會, 招來慮待孫子之嫌, 只好聽之任之。

4.有的沉迷於打牌, 沒有心思去過問孫子們的學習, 甚至經常對孫子們説:“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業後就上牀睡覺。”結果, 孫子們的興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親屬自己的事都忙個不停, 根本無暇照顧別人的孩子。給他們飯吃, 給他們一個地方住就行了, 至於孩子們想什麼、愛什麼、做了什麼, 他們卻管不了那麼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無人照看, 家裏雖有漂亮的房子, 但從學校回家後, 看不到任何人, 還必須自己動手做飯,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決對策

刻育和關愛“ 留守生”對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説, 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係到農村人口整體家質的提高, 關係到中國的千秋大業。關注“ 留守生”傾聽他們的心聲, 理解他們的處境, 懂得他們的需要, 給“ 留守生”創建一個成長的新空間。及時刪除他們的缺點, 把他們的優點粘貼在一起,讓他們學會“ 自理、自律、自強、自學、自護” ,這是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如何讓農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筆者就此談幾點建議:

1.多份關愛,多份溝通,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要切實負起責任,給“留守生”更多的關愛: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經常回來也要經常通過電話和孩子溝通,要千方百計的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温暖,讓他們感覺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一樣很愛他們,心時刻在自己身上。有條件的儘量將孩子接到身邊上學,給予更多的關注,沒有條件的,可以父母雙方之中留一個在家中陪孩子上學,若是都不在身邊,寒暑假應該抽時間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關心,親情的温暖,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擬的。

2.加強“留守生”家長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講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學校正規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有這樣一個式子可以説明這個問題,“5+2<7”,足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脱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距較大,辦好家長學校是問題的關鍵。各中國小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長學校制度,定期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祖輩或親戚)積極參與家庭教育,讓他們通過學習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學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及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於形式,走過場,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家庭教育教育,讓家長學校實實在在發揮作用。

3.加強“留守生”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奎幾年來,農村中國小學生人數逐年減少,為了整合教學資源,撤併了不少中國小校。目前,中國小人數趨向穩定,而區域生源比較分散,一部分家長希望學校為孩子提供寄宿條件,一些留守兒童家長的要求更加強烈。寄宿制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健康、舒適、安全、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兒童在充滿温暖和快樂的集體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對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內部管理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我縣的農村初級中學和部分鄉鎮中心國小都有一定數量的寄宿生,他們中有絕大部分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條件參差不齊,整體寄宿條件還比較差,寄宿制學校要在現有的條件下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為農村“留守生”寄宿開綠燈,讓“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幫助和愛護,學校就是他的家,老師如同他的父母,這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強“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與祖輩的溝通又比較困難,缺乏親情的撫慰、溝通與幫助,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諮詢室,並有專人(一般為兼職)負責。絕大部分農村中國小校還沒有設立這個室,日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長室,或是在政教處(教導處),或是在班主任的辦公桌邊,或是在任課教師的辦公桌邊。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老師,其中班主任是他們中的主流,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專業性,往往難以擊中孩子心理障礙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顯。有條件的學校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心理諮詢員(師)的培訓工作,沒有條件的學校要從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入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和培訓,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他們傳授經驗,通過學習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能力,更好地為缺失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5.加強“留守生”的個人檔案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特殊對象,我們大家都在共同關注。為更全面並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時、準確、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其教育。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將其個人生活學習情況、監護人監護情況及個人受家庭教育情況等納入檔案中,追蹤瞭解,形成成長記錄,為完善和改進留守兒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6.呼籲社會重視,共同關注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的問題,同時是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有賴於社會的共同關注。首先:省市有關主管部門應出台相關政策,為農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其次,鄉鎮應該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學校或設立“留守生班”,給與高度重視和關注,為農村”留守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再次,鄉鎮團組織與當地工會、村委會、學校聯合,共同構建農村“留守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鼓勵當地的退休教師和青年志願者參加。最後,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對所管轄範圍內的“留守生”實行規範化管理,幫組或督促家長或監護人關注“留守生”的學習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設。

總之,農村“留守生”數量多、涉及面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僅靠家庭和學校短期行為難以解決,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和總結,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協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持來共同解決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

【第9篇】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範文,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摘要本文調研究發現農村“留守生”主要存在心理障礙、心理和性格缺陷、道德素養欠缺和不良行為習慣等問題。因此,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不僅需要家長的關愛、加強家長學校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建設和建立農村“留守生”檔案,更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和有效政策的大力支持。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國農村社會表現出兩個特徵: 一是,農村勞動力過剩和城鎮發展建設大量勞動力的需求;二是,外出務工不斷提高和改善了農村家庭的生活條件,所以外出務工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這就使得廣大年青的夫婦紛紛雙雙離開故土到外地去打工,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將正在讀書的孩子留在家中讓祖輩照管,這便產生了社會的又一特殊羣體——農村留守生。特別是地處農村偏遠地區, 去外打工已經成為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 也是供子女上學的重要經濟來源, “ 留守生” 現象更為嚴重。然而農村“留守生”這個特殊的羣體的學習生活狀況卻不容樂觀,目前農村“留守生”的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為探討解決這個特殊羣體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本文擬通過深入到邵東縣的邊遠農村與農村“留守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等方式進行調查瞭解,深入分析農村“留守生”學習生活問題,現就他們目前的現狀及對策談幾點看法。

一、現狀調查

據我們調查走訪瞭解,現在邵東縣有80%左右的青年夫婦在外務工,孩子多數留給祖輩照管(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數交給叔伯和姑姨或其他親戚照看,由於缺少直接監護人的關愛和教育,使得其學習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問題。據調查瞭解,主要有以下幾大現狀:

1.缺少家庭温暖,產生心理障礙

父母經常性的對子女教育交流,對於兒童的良好情感培養至關重要。就調查瞭解,90以上的外出務工父母,與孩子的聯絡特少,90%以上的父母只有春節才回家,有10%左右的父母甚至幾年才回家一次。在問到“留守生”父母在外是否關心自己時,孩子總是默不作聲,有些父母除了寄錢回家給孩子讀書之外,從不關心孩子學習生活。在這種親情、關愛和交流缺乏的情況之下,使得“留守生”產生孤獨感,許多“留守生”產生了心理障礙:“有被父母拋棄感”、“怕見生人”、“不愛説話”“看到別的小孩和父母在一起很開心,自己感覺到很難受”、“有困難、困惑但不知道找誰傾述”......,上述的種種心理障礙,致使他們特膽小,怕交流,上課思想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不敢舉手發言,不按時按要求完成作業,有問題不敢問老師,自學習慣差,對學習、未來缺乏自信心,學習成績較差,在我進行過調查的“留守生”中,有85%以上的同學成績在60分左右,只有個別的成績還過得去。

2.家庭教育缺失,養成不良習慣

父母雙方外出打工的孩子一般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親戚監管,對孩子家庭教育的重任落到了他們身上。身在外鄉的父母會隔不久就要打電話回來問這問那,要孩子在家聽爺爺奶奶的話,好好學習,這固然好,但有些父母往往還要許下諾言:爸爸媽媽回來後給你買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這樣在孩子心中產生只有爸爸媽媽才能給好東西的意識,無形中給孩子以不好教育,也給老人們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生怕照顧不好孩子,讓孩子受委屈,便姑息遷就,溺愛放縱,好壞難分;父母單方外出打工的,留在家的一方多為母親,她們大多也都忙於勞作,或白天在家附近的什麼地方打工,晚上回家,有極少部分家長沉迷於麻將,對孩子教育方式、觀念和語言行為習慣都存在嚴重的缺陷:孩子要什麼給什麼,百依百順,或動輒就是粗語相對、拳腳相向、棍棒相加,長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健康將受到極其不良影響。這兩種家庭教育對於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來説看起來好像還非常有效,殊不知是在埋定時炸彈,這樣的家庭教育種下的苦果將會在國小高年級特別是國中年級的學生中突顯出來。這部分孩子也就因家庭教育失敗而習慣了,嬌慣了,學壞了,厭倦了,學校教育聽不進去,家庭教育無技可施,父也只能是恨鐵不成鋼,但為時已晚,孩子出現厭學、逃學、迷戀網吧和遊戲廳,甚至徹夜不歸。調查表明,出現這種教育缺失問題的孩子中留守兒童比其它孩子比例要高。

3.隔代教育,導致心理、性格缺陷

隔代教育導致留守兒童的心理缺陷。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般年紀較大,大部分受教育程度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觀念都不同程度存在問題,他們大多是物質生活上照顧孩子,安全上保護孩子,學習上除了問孩子作業做了沒有,有做作業先做作業再去玩外,沒有能力更科學的教育孩子。孩子回家跟祖輩們講的事或問的問題,大部分祖輩們的回答或解釋難以滿足孩子們的慾望,不具備啟發教育的能力,一般是敷衍了事,他們不瞭解孩子的好奇心理、好勝心理和模仿能力極強的特點。這部分孩子在成長中缺少與學校較好教育相匹配的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親情和關愛,孩子受的愛中溺愛佔主流,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期生活的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將受到諸多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心裏話沒有地方説,有問題只能悶在心裏,有什麼要求不能得到滿足,他們變得自卑、沉默、孤僻、自私、悲觀,表現為暴躁、冷漠、內向、任性的性格特點。

4.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導致道德素養不樂觀

保證孩子的安全,照顧孩子的生活是大部分留守老人帶好孩子的想法,他們對孫輩較多地採用溺愛的管教方法。孩子物質生活上雖得到了滿足,卻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每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現象(如隨便打人、説髒話、對人不禮貌、不該得到的東西一定要等)時,他們往往稱當第一支持者或間接支持者,或採取置之不理,或隨便説一下,當孩子因此而生氣、哭鬧時,則想辦法用物質或許諾來勸慰孩子,姑息縱容孩子,認為“樹大自然直”,殊不知“小來不束,大來是根毛南竹”。孩子得不到正確、嚴格的家庭教育,學校裏的正面教育頓時化為灰燼,日積月累,孩子養成驕橫任性,漠視規矩,對長輩和老師的嚴格要求和批評難以接受,形成對抗情緒,思想意識和道德水準偏離正確的成長軌道,嚴重的出現逃學、厭學、迷上網吧和遊戲廳,甚至打羣架,參與偷盜等。

二、原因探析

根據調查瞭解和對現狀的分析, 留守生不良習慣的形成有下列原因:

1.祖輩和親屬們對留守在身邊的第三代在生活上都比較溺愛, 基本上都是有求必應, 疼愛有加, 逐步形成了留守生好吃、貪玩、任性、不認真學習等不良行為習慣。

2.由於沒有文化, 不知道怎樣配合學校對其進行作業檢查等教育, 有的問一問:“ 作業做好了嗎?”對孫輩們“做好了” 的謊言明知是在欺騙他, 卻也無可奈何。

3.不敢大膽地管理教育第三代。怕管嚴了, 孩子們哭哭啼啼, 父母不在身邊顯得可憐, 怕引起兒子、兒媳的誤會, 招來慮待孫子之嫌, 只好聽之任之。

4.有的沉迷於打牌, 沒有心思去過問孫子們的學習, 甚至經常對孫子們説:“ 今晚我出去了, 你自己做好作業後就上牀睡覺。”結果, 孫子們的興趣也被吸引到牌桌上去了。

5.有的親屬自己的事都忙個不停, 根本無暇照顧別人的孩子。給他們飯吃, 給他們一個地方住就行了, 至於孩子們想什麼、愛什麼、做了什麼, 他們卻管不了那麼多了。

6.有些留守孩子根本就無人照看, 家裏雖有漂亮的房子, 但從學校回家後, 看不到任何人, 還必須自己動手做飯, 洗衣, 清理房子。

三、解決對策

教育和關愛“ 留守生”對家庭、學校和全社會來説, 都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關係到農村人口整體家質的提高, 關係到中國的千秋大業。關注“ 留守生”傾聽他們的心聲, 理解他們的處境, 懂得他們的需要, 給“ 留守生”創建一個成長的新空間。及時刪除他們的缺點, 把他們的優點粘貼在一起,讓他們學會“ 自理、自律、自強、自學、自護” ,這是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如何讓農村的“留守生”更好地接受正常、健全和完善的教育,使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筆者就此談幾點建議:

1.多份關愛,多份溝通,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要切實負起責任,給“留守生”更多的關愛:要常回家看看孩子,就算不能經常回來也要經常通過電話和孩子溝通,要千方百計的讓孩子體會到家的温暖,讓他們感覺到雖然父母不在身邊,但一樣很愛他們,心時刻在自己身上。有條件的儘量將孩子接到身邊上學,給予更多的關注,沒有條件的,可以父母雙方之中留一個在家中陪孩子上學,若是都不在身邊,寒暑假應該抽時間多多陪陪孩子,父母的關心,親情的温暖,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對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措施都不可比擬的。

2.加強“留守生”家長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是教育工作者講得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學校正規的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視,有這樣一個式子可以説明這個問題,“5+2”,足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隔代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致使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脱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差距較大,辦好家長學校是問題的關鍵。各中國小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家長學校制度,定期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組織留守兒童監護人(祖輩或親戚)積極參與家庭教育,讓他們通過學習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科學性,逐步掌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及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切忌流於形式,走過場,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家庭教育教育,讓家長學校實實在在發揮作用。

3.加強“留守生”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近幾年來,農村中國小學生人數逐年減少,為了整合教學資源,撤併了不少中國小校。目前,中國小人數趨向穩定,而區域生源比較分散,一部分家長希望學校為孩子提供寄宿條件,一些留守兒童家長的要求更加強烈。寄宿制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健康、舒適、安全、愉快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缺乏的留守兒童在充滿温暖和快樂的集體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有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避免隔代教育缺陷對孩子造成的不利。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內部管理也是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目前,我縣的農村初級中學和部分鄉鎮中心國小都有一定數量的寄宿生,他們中有絕大部分為“留守生”。但是各校的寄宿條件參差不齊,整體寄宿條件還比較差,寄宿制學校要在現有的條件下加強學校內部管理,為農村“留守生”寄宿開綠燈,讓“留守生”在校感受到更多的幫助和愛護,學校就是他的家,老師如同他的父母,這對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4.加強“留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不在身邊,與祖輩的溝通又比較困難,缺乏親情的撫慰、溝通與幫助,一些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是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條件的學校設立了心理健康諮詢室,並有專人(一般為兼職)負責。絕大部分農村中國小校還沒有設立這個室,日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校長室,或是在政教處(教導處),或是在班主任的辦公桌邊,或是在任課教師的辦公桌邊。學校裏的每一位老師都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老師,其中班主任是他們中的主流,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既分散,又不具有專業性,往往難以擊中孩子心理障礙的要害,教育效果不明顯。有條件的學校要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心理諮詢員(師)的培訓工作,沒有條件的學校要從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和師德師風建設入手,充分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和培訓,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請他們傳授經驗,通過學習和交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能力,更好地為缺失留守兒童提供服務。

5.加強“留守生”的個人檔案建設,促進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特殊對象,我們大家都在共同關注。為更全面並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時、準確、系統而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其教育。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將其個人生活學習情況、監護人監護情況及個人受家庭教育情況等納入檔案中,追蹤瞭解,形成成長記錄,為完善和改進留守兒童教育方法提供依據。

6.呼籲社會重視,共同關注農村“留守生”的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不僅僅是家庭和學校的問題,同時是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農村“留守生”的健康快樂成長有賴於社會的共同關注。首先:省市有關主管部門應出台相關政策,為農民子女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間。其次,鄉鎮應該成立“留守生”寄宿制學校或設立“留守生班”,給與高度重視和關注,為農村”留守生”營造健康的成長環境。再次,鄉鎮團組織與當地工會、村委會、學校聯合,共同構建農村“留守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鼓勵當地的退休教師和青年志願者參加。最後,農村基層組織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生”的教育和管理,對所管轄範圍內的“留守生”實行規範化管理,幫組或督促家長或監護人關注“留守生”的學習和生活以及道德建設。

總之,農村“留守生”數量多、涉及面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仍然存在,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僅靠家庭和學校短期行為難以解決,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研究和總結,需要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共同協作,更需要政府的有效政策的支持來共同解決農村“留守生”的學習生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