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幹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採取聽取縣市區委彙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蔘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幹部、黨員羣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幹部羣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22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税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佔3.41%;50100萬元的142個,佔3.88%;1050萬元的433個,佔11.83%;510萬元的421個,佔11.5%;35萬元的522個,佔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佔31.4%;經濟空殼村813個,佔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税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嶽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幹部聯、鄉鎮領導幹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幹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慾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並舉、一二三產業並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22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佔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佔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佔7.63%,盤活閒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佔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佔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佔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於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22年,除農業税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佔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佔到53.6%。經濟強村幹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後勁十足。這些村,羣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幹部待遇無着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並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裏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託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脱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後建成了電線廠等10餘家企業,2022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户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羣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裏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户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

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範家莊村針對村裏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後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採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遊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遊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慄行村、沙嶺村,岱嶽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東平縣樑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遊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四是靠資產。一些村以明晰產權、規範管理為重點,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水庫、機井等農業設施和閒置房屋、農業機械等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優化組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村級收入。岱嶽區馬莊鎮坊子村對閒置的原麻紡廠院進行了公開拍賣,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寧陽縣堽城鎮東台村利用閒置的學校院落,引進浙江一織布廠,村裏以電力設施、廠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萬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農村閒置資產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資產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354個。五是靠爭取。充分利用上級在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開發、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及物資支持。東平縣大羊鄉南留屯村,依託村內小流域治理項目,對上爭取無償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把2022多畝山嶺薄地整治成了優質果園,並承包到户,年增加村級收入40萬元。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對債權、債務進行集中清查、清理。對債權,積極清收,特別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統尾欠數額較大的村,通過清欠增收輻度比較大。同時,對債務採取清欠還債、降息減債、以物抵債、債轉股、依法核銷等形式,妥善處理解決,減輕村集體負擔。2022年,全市村級清欠收入達1175.52萬元,償還債務6461.23萬元。

2、優化環境,強化幫扶。調查發現,各地都把優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實行領導幹部和部門包村,有力地增強了村級經濟發展活力,拓展了發展的空間。泰山區、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了税收返還政策,將各村年度工商税收(包括招商引資進入縣、鎮工業園的項目)新增地方財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還給村集體,調動了村級發展民營經濟、增加集體收入的積極性。岱嶽區馬莊鎮老宮村引進了東馬石膏粉有限公司,預計年實現利税1000萬元,村集體僅靠地方税收返還一項每年就可增收20多萬元。同時,各級還堅持實行包村工作制度,從縣市區直機關抽調精幹力量常年駐村,充分發揮各部門在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方面的優勢,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兩年來,縣市區共安排工作組315個,抽調縣鄉機關幹部1253名,提供幫扶資金2028萬元,實施打井、調水、修路、山區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431個,引進和幫助新上項目76個,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的縣市區按照地域相近、條件相似、便於工作的原則,選擇部分經濟強村或強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教方法、幫資金,帶動和促進發展集體經濟。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鄉鎮還積極為村級發展提供資金扶持。泰山區針對部分村難以運轉的實際,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線、體現政績、優勞優酬的原則,由區財政列支100萬元,支付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肥城市石橫鎮對6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每年都從鎮財政分別拔付5萬元,以解除村幹部的後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幹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並舉。各級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開源節流並舉,加減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一方面厲行節約,管好用好每分錢。一是減少幹部職數。落實了村幹部四定(定編制、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兩委幹部交叉兼職,使享受固定補貼和誤工補貼的人數儘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和範圍之內,減輕村集體負擔。今年,岱嶽區明確提出取消編外人員,計劃生育專職幹部、計生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等全部由在編村幹部兼任,大大減少了村幹部人數。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村兩委幹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幹部總數比2022年減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普遍實行了農村財務由鄉鎮代理記帳、代管資金,大部分村取消了會計、現金出納,設立一名報帳員,既加強了監督,又有效地減輕了村級的支出壓力。三是規範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各級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定,對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工作程序和內容進一步作了規範,並堅持定期檢查督導,實現了村級財務管理的規範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村幹部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還設立了農村財務網絡監控中心,與鄉鎮雙代管服務中心微機聯網,進行遠程監控,實現了農村財務的會計電算化、監督網絡化、運作規範化。

4、更新觀念,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幹部。調查發現,各級充分認識到,用好一個人就能激活一個班子,找到一條路子,帶富一個村,特別是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幹部已成為各級的共識。去年以來,各級都結合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大膽選用政治素質好、能夠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人才擔任村幹部,有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去年以來,全市共調整經濟薄弱村班子598個,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實進村黨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擔任了黨支部書記。他們上任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種渠道增加羣眾和集體收入,使這些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平縣提出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雙強(政治

素質強、致富能力強)標準,改善農村幹部結構,提高幹部隊伍素質。肥城市王瓜店鎮蔣莊村,原來的村幹部觀念陳舊,發展經濟沒能力、無路子,集體經濟空殼。2022年,個體大户孟凡勝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後,提出了經營農村的思路,僅春季植樹公開拍賣樹點,村集體就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切實提高農村幹部致富能力,各級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幹部科技知識培訓五年規劃,大力實施十百萬工程,加大對農村黨員幹部的科技知識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雙帶能力。去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農村黨員幹部31430名,建立縣級科技知識培訓示範基地37個,鄉鎮示範服務基地128個,培養建設科技致富示範村321個,黨員科技致富帶頭户15908個。

三、存在問題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幹部發展經濟的素質能力不強。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有的村幹部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思路狹窄,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辦企業、上項目,貪大求洋。有的村幹部認為當前主要是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拍,過時了,以為只要羣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裏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羣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裏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幹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羣眾在村裏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裏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幹部安於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於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幹。有的村幹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幹部,都是致富能手,家裏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於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幹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裏的穩定持續發展。

2、村級債務負擔沉重。截止2022年底,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中,有債務負擔的2528個,佔69.07%;村級負債總額達11.76億元,平均每個村32.13萬元,有的村竟高達5800萬元。負債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設、通水通電、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又有盲目發展村辦企業和盲目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的,也有為完成上級任務,貸款墊付三提五統、農業税等形成的,還有一些村在近兩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形成了新的債務。債務中既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也有羣眾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滾越大,連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幾萬元累加到幾十萬元,根本無力償還。特別是一些村,因欠羣眾高額借款,潛伏着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沉重的債務負擔,使這些村疲於應付,甚至有的村幹部經常被司法機關傳喚、拘留,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搞建設。東平縣接山鄉林馬莊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電、新建學校等已累計欠外債284萬元,積重難返,越陷越深,發展難度非常大。

3、村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一是自然條件差。有的村地處山區、庫區,土地貧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條件差,治水、修路、通電成本高,發展沒優勢,這樣的村全市達315個。有些山區村,雖然林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交通條件制約,產品運不出、銷不了,增產不增收。東平縣老湖鎮有22個村屬庫區移民村,村裏沒有一寸土地,原先集體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後,這些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並且公益金不在轉移支付範圍,下一步得不到轉移支付資金,村裏運轉困難,村幹部待遇也落實不了,情緒非常低落。二是政策不配套。農村税費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使村級收入鋭減,原先村級組織運轉還能由三提來解決,現在只能靠較少的農業税附加,如果村裏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運轉難以保證。特別是下一步農業税全部取消後,運轉將更加困難。而現在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優化村級發展環境,拓展村級發展空間,促進村級增收。如土地政策,越來越嚴格,村裏即使引來了項目也難以落地;税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裏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議規定過死,每人每年必須限制在15元以內,一些公益事業根本無法興辦,等等。三是人才、資金、信息匱乏。調研發現,我市農村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本事、有門路的年輕人不願在村裏幹事,一些大中專畢業生儘管就業困難,也不願留在村裏,一些高中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發展資金方面,由於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使村裏很難得到必需的資金;上級的一些幫扶資金過於分散,對一個村來説只是杯水車薪,不能集中財力解決發展問題。一些村對外接觸少,走不出去,請不進來,信息渠道不暢,加上羣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關心,很少提出發展村級經濟的好建議,即使村裏想發展也缺門路、無項目。

4、非生產性支出大。調研發現,目前村級事權過多,支出項目多,資金缺口大。2022年,全市村級運轉支出總額5.31億元,運轉資金缺口219.5萬元。特別是一些非生產性開支比較大,突出表現在幹部工資、計劃生育和報刊徵訂上,基層反映比較強烈。目前拿工資、吃補貼的村幹部職數還比較多,工資支出比較大。2022年,全市村級幹部報酬總額8971萬元,平均每村2.5萬元,村幹部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的村達2133個,佔58.3%,有64個村只能靠貸款來發工資。計劃

生育要求配備三大員(藥管員、統計員、宣傳員)、計生主任、協會會長、育齡婦女小組長和查訪員(每個村民小組各一名),人員比較多,有的不允許兼職,必須專職配備,絕大多數村超過兩委幹部數,有的竟多達19人。並且計生幹部的待遇標準比較高,還必須優先保證。基層普遍反映,計劃生育工作檢查過於頻繁,重過程、重形式,培訓、考試、宣傳資料、檔案、板面要求高,費用大,一般村用於計劃生育的開支每年都在2萬元以上,有的村高達15萬元。報刊徵訂工作,儘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過800元,小村不得超過500元,但是有的部門、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攤派報刊仍比較多,有的村徵訂報刊種類多達25種,個別報刊份數太多、定價過高,而且必須完成。據統計,2022年,全市徵訂報刊雜誌的費用達到1277萬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達6萬元。肥城市孫伯鎮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資支出2萬多元,計劃生育經費2萬多元,報刊徵訂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8萬元。類似這樣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體收入根本無力承擔。有的為了應付這些支出,甚至採取借貸舉債的辦法,致使村級債務負擔又雪上加霜。

四、對策建議

1、扶貧攻堅,率先突破經濟薄弱村。對經濟薄弱村特別是空殼村,採取縣鄉領導幹部包村、市縣直部門對口幫扶、強村或強企業帶動等辦法,

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於奉獻、腳踏實地為羣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幹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幹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裏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幹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採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幹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幹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係,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税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裏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閲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總結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4、提高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規範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制定細緻的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規範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加大審計力度,全面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落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對公開時間、程序、內容、形式等進行規範,加強羣眾監督。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並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於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幹部聯繫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幹部聯繫貧困後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總結岱嶽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總結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第2篇】2022關於縣農業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上半年xx縣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及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

運行情況:

(一)農牧漁業協調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一是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彰顯政策調整成效。由於去年以來國家支持糧食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的相續出台,加之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持續上漲,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連續兩年增加,種植業結構出現了新的變化。據統計:今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到129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5萬畝,比20xx年增加8萬畝,增長7.5%。在糧食麪積中水稻播種面積為53萬畝,比上年增加3萬畝,增長6%;玉米播種面積為15.9萬畝,比上年減少1.8萬畝,減少10%;大豆播種面積為46.1萬畝,與上年持平。經濟作物種植14萬畝,佔旱田面積的21%,其中亞麻播種面積8610畝,萬壽菊播種面積為6000畝,烤煙生產面積1485畝,中藥材栽培面積2萬畝,其它經濟作物 10.4萬畝,飼料飼草面積70000畝。全縣農業種植結構由單一的糧經生產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二是畜牧業生產增勢不減、漁業生產穩定發展。截止 5月末統計,全縣黃牛飼養量50475頭,生豬飼養量98975頭,山綿羊飼養量36266只,家禽飼養量113.7萬隻,同比分別增長 %、%、%、%;肉類總產量2500噸,蛋類總產量1562噸。全縣完成養魚放養水面26000畝,馴化養魚水面3500畝,引進名特優品種200萬尾。

(二)搶農時、戰低温,春耕生產在及其不利的條件下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全縣春耕生產是在氣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等自然條件嚴重不利情況下開展的,起步與歷年比較晚,但由於縣鄉領導的高度重視,組織幹部和科技人員大下基層,靠前指揮,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春耕生產雖然起車晚,但育苗播種、插秧等工作基本都抓住了腰窩。水稻育苗4月8日啟動,中旬進入高潮,4月末結束。水稻插秧5月10日開始,5月末基本結束。萬壽菊、烤煙育苗工作從4月中旬開始,4月25日結束。大田播種5月1日開始,5月23日完成,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目標。

(三)科技興農工作紮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去冬今春以來,全縣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科技培訓工作,重點是結合科技入户示範工程對以水稻新基質育苗為主的八項實用技術進行培訓。全縣共舉辦科技培訓班200場次,印發資料2.5萬份,培訓人數達7萬人次。農業科技入户示範工程按照農業部提出的《xx 年全國科技入户示範工程實施方案》的要求,先後成立了農業科技入户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公開招聘50名技術指導員,在9個鄉鎮、100個水稻主產村,培訓1000個水稻生產科技示範户,輻射帶動2萬農户,今年全縣推廣水稻新基質育苗面積達14800畝,涉及農户378户。全縣建設現代化農業科技園區4處 1157畝,規劃展示222個品種,為農業實施生產標準化起到了示範和推動作用。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進展,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全縣規模較大、帶動較強的龍頭企業和在冊的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28個,農村經紀人發展到2850人,會員和社員發展到1萬人以上,共帶動種、養、加等行業20多個項目的發展,預計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年創產值可達5500萬元以上,帶動農户2萬户,促進農民增收xx萬元。今年,全縣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水稻生產基地種植面積達到32.5萬畝,佔水稻總面積的61%,帶動農户1.2萬户;優質亞麻生產基地帶動農户1500户;中藥材生產基地帶動農户1800户;萬壽菊生產基地帶動農户1500户;落實農作物生產訂單5萬畝以上;養蜂訂單2.5萬箱;食用菌訂單200萬袋。龍頭企業、新型合作組織與農民之間的利益關係更加趨於合理化,雙方利益得到有效保護,也為各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進展順利,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縣有農村勞動力73750人,現已轉移農村勞動力32450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4%。其中縣內轉移15869人,縣外省內轉移5749人,省外國內轉移4108人,國外轉移6724人(韓國3723人、日本2534人、其他國家和地區467 人)。截止5月末,全縣新轉移勞動力達到1590人,僅延壽外派基地向日本輸出勞務人員117人,實現勞務經濟819萬元,預計全年基地輸出人員300以上,實現收入2100萬元。通過組織全縣各鄉鎮領導幹部算帳對比等引導工作,勞動力轉移工作正在成為縣、鄉政府和社會相關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組織化、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而且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農民工培訓、市場信息、對接服務等各項工作基本走上正軌。農村勞動力轉移也加快了土地使用權的流轉,推進土地向集約化和規模化方向發展,發揮了土地的最大效益。

(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好成效,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一是抗旱防汛水利工程建設力度加大。目前,共爭取國家、省、市水利工程建設到位資金255 萬元,中和灌區配套工程和先鋒水庫建設工程通過省水利廳論證評審,近期開始啟動;新城灌區配套工程在建項目完成投資590萬元;投資70萬元搶修華爐和火星攔河壩;投資17萬元解決關門山灌區渠道供水問題;投資10萬元打人飲井4眼,清洗人飲井12眼;投資60萬元進行水保工程修復工作;整修螞蟻河堤防,完成土方10萬立方米,堤防護岸林完好率達到90%以上,汛前檢查和準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二是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任務超額完成。共完成造林70570畝,佔市下達計劃55000畝的128%。其中完成退耕還林10000畝,兩荒造林13070畝,封山造林40000畝,分別完成計劃的100%、261%、100%;完成薪炭林建設7500畝;完成道路綠化80公里,綠化村屯10個;完成義務植樹60萬株,佔計劃的109%;完成育苗2100畝。同時加大了護林防火工作力度,確保國家森林資源的安全。三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春耕期間全縣完成機械化整地80萬畝,其中大型機械整地34萬畝,小型機械整地46萬畝,機械播種62.5萬畝,農機作業率和標準化作業水平大幅提高。。

(七)扶貧開發工作進展順利,整村推進項目啟動早、進展快。今年是我縣第二批實施整村推進的第二年,確定扶貧開發整村推進18個村、79個自然屯,立項批准97個項目,共爭取扶貧資金942.3萬元。全年完成打人畜飲水井3眼,抗旱補水井6眼,修改河道一項,自來水入户項目14項33個自然屯;建農機服務隊18個,購買機車54台(套),建農機車庫18個720平方米;新建村屯4級砂石路2條3.1公里,維修村屯4級砂石路13條39.85公里;新建鋼混蓋板橋5座;有線電視入户16個村4350户;維修學校教室2個;已建項目配套工程18個。目前項目前期工作全面結束,6月份全面實施。全省扶貧開發現場推進會將於7月份在我縣召開。通過爭取,今年3月1日國家扶貧辦正式批准我縣繼嘉亞麻紡織有限公司為扶貧龍頭企業,現正在為該企業申請專項扶貧貸款資金 1000萬元,促進企業擴大經營規模。

(八)糧食銷售和企業改革進展有序,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初見成效。截止5月末,全縣庫存銷售陳糧19981噸,佔銷售總任務18186噸的104.32%,提前三個月完成省、市下達的陳糧銷售任務,企業實現減虧103萬元。簽訂秋糧收購合同面積為1400畝,優質水稻600噸。目前糧食系統1441人並軌工作全面結束,企業人員縮減到264人,共籌措資金2372.34萬元,保證了全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和並軌工作的順利實施。全縣銷售食鹽累計613噸,上繳税金8萬元,查處無碘私鹽2.6噸,進一步規範鹽業市場管理,確保全縣人民吃上放心鹽。

新形勢:

(一)政策環境優越。中央在保持原有“一免兩補”政策的基礎上,在支持和保護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為我縣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糧食、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及圍繞農業科技入户工程促增收提供最佳機遇期,主題更突出,重點更明確。

(二)農民從事各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投入力度明顯增強。去年農產品價格上漲,農民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農村各業生產的原始資本積累增加,發展農業的內動力增強,信貸部門的投貸力度也明顯加大。截止5月30日統計,全縣春耕生產共投入資金2.2億元,同比增加5000萬元,其中信用聯社投放農業貸款1.6億元,同比增投4000萬元,增幅33%,農民自籌5000萬元,同比增加1000萬元,增幅25%,這是歷年來所沒有的現象。

(三)農業生產標準明顯提高。全縣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80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1%,新增水稻育苗大棚300棟,本田育苗減少,育苗標準提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力度大,新技術成果轉化率高。

(四)去冬今春雪雨大,土壤墒情好。全縣各大小塘壩和水庫蓄水量充足,全縣23座中小型水庫蓄水量近8000萬立方米,塘壩蓄水量1320萬立方米,有利於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田渴水的問題。

(五)農業生產物資充足。今年農業機械購買力增強,保有量加大,農民投入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向上爭取購置大型農機具補貼資金50萬元,農機更新資金35萬元,全縣農户購買大型機械積極性空前高漲。

(六)鄉鎮機構改革、鄉村職能轉換、化解鄉村債務、解決中央政策與基層實際工作間的矛盾(一免兩補、土地糾紛)以及鄉鎮公共事業和村集體公益事業建設將成為縣、鄉、村所面臨的近一個時期內無法迴避、很難解決、必須解決的工作重點。

(七)鄉鎮幹部及涉農部門工作作風進一步轉變。一方面抽調212名機關幹部組成促農工作隊,重點為貧困户解決了生產資金,保證了貧困户種上地、種好地。另一方面在鄉村幹部及涉農幹部中開展爭當“五員”活動(即黨在農村政策的宣傳員、化解農村矛盾的調解員、引領農民致富的信息員、新技術推廣的指導員、維護農民合法權益的監督員),全面提高了幹部服務羣眾和解決“三農”問題的本領,確保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新問題:

(一)受“一免兩補”政策和糧價上漲等因素的影響,初步形成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如:亞麻、萬壽菊及其它經濟作物耕種面積減少),加上龍頭企業牽動力不強,基地規模小、產品深加工優勢弱,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阻礙了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二)春耕生產氣候條件不利。前期氣温低、回暖晚、倒春寒、雨水大,近期有連續發生凍害、雹災、水災等自然災害。如果後期再遇早霜,可能要造成全縣糧食減產、農民增收下降。

(三)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由於我縣農田水利設施一直是超負荷運行,加上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配套,跑、冒、漏嚴重,蓄水能力差,今年旱改水又面積大,所以,抗春早、保春灌仍然是當前農業生產的難點問題。

(四)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抵消了“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根據市場調查,今年二銨每噸同期上漲25%,尿素上漲19%,複合肥上漲 35%,農膜上漲50%;柴油每升同期上漲19%。由此造成水稻畝增加成本31.9元,全縣39萬畝水稻增加生產成本1244.1萬元;玉米畝增加成本 13.7元,15萬畝玉米增加成本205.5萬元;大豆畝增加成本16.1元,38萬畝大豆增加生產成本611.8萬元。以上三大作物總增加生產成本 20xx.4萬元,人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130元,加上去年農資上漲人均增加農業生產成本130元,基本上抵消了“一免兩補”政策使農民人均增加的265 元收入。

(五)農村土地矛盾仍然突出。目前鄉鎮政府領導最感頭疼的事就是因土地糾紛上訪的人數越來越多。一是17號文件執行難度大,按17號文件規定,户在人不在農户給予補地,使地源少的村屯很難補到土地,有地源的村屯補地也將引起更大範圍的上訪,此規定也與哈市二輪土地承包政策相悖。二是鄉村幹部對一些問題底數不清、調查瞭解不夠、解決問題沒有根本辦法,致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在矛盾糾紛中,存在權屬不明、合同不清等遺留問題,如解決不好,達不倒自己意願便採取極端辦法解決,給農村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截止目前,全縣涉及土地糾紛案件916起,涉及2925人次。其中農委接待180起,780人次;信訪辦270 起,1269人次;司法局240起,650人次;法院226起,226人次。

(六)農村公益事業發展出現新的困難。一方面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五保户、孤兒、傷殘人員撫養每村1萬元)。修路、修橋、植樹造林、村級國小維護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 另一方面 農村“一事一議”(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如國家不出台相應政策,鄉鎮公共事業和村集體公益事業近一個時期內將處於癱瘓狀態。

(七)鄉村兩級債務沉重,財力難支撐。多年來,由於受農村興辦農田水利基礎建設、鄉村道路和一些達標工程的公益事業等因素,使鄉村留下了大量的債務。目前,我縣9個鄉鎮負債3291萬元,鄉均負債366萬元。106個村負債7100萬元,村均負債67萬元。鄉村兩級共負債10391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693元。加上實施鄉鎮財政體制改革和“一免兩補”政策後,鄉村兩級收入減少,許多鄉村負債較重,債務的清償越發艱難,沉重的債務負擔已經成為制約今後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20xx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展望

展望20xx年,隨着全國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扶持發展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20xx年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形勢進一步趨好。因此,20xx年xx縣縣農村經濟仍將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為:通過近幾年來大力調整農業及農村產業結構,結構調整的累計效應更加顯現,農業農村經濟的內生動力進一步增強,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鄉鎮企業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良性互動的發展局面;農村市場繼續保持活躍,農產品價格在20xx年全面回升的基礎上將繼續保持整體平穩的趨勢;在產業結構調整的推動和投資、消費、出口的拉動下,農村經濟總量呈穩定壯大的態勢;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一)主要農產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

受糧食價格上漲和國家有關扶持糧食生產發展政策的影響,明年全縣糧食麪積將繼續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只要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預計20xx年糧食總產量仍能穩定在3億公斤以上,能有效地保證糧食安全。

由於結構調整、產業化龍頭的帶動,20xx年以亞麻、萬壽菊為主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將比20xx年有大幅度增長。以肉牛為支柱產品的畜牧養殖業,仍將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二)農村經濟總量將繼續壯大

20xx年,農業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效將更好於20xx年,在前幾年結構調整積蓄力量的基礎上,20xx年將呈現一、二、三產業聯動良性發展的良好局面。一產業總量的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的穩定增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壯大和農村基本建設的增加,農村經濟總量將繼續保持9%以上的增幅。

(三)農村市場持續繁榮,主要農產品價格穩中略降

20xx年,農村市場仍將保持繁榮局面。一是農產品市場,在結構調整優質農產品生產和供應增加、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漸壯大的帶動下,農產品供應市場仍將穩定增加,特別是 “菜藍子”市場在綠色環保安全食品增長的有效帶動下呈活躍態勢。二是農村消費品市場,在農民收入增幅加快的有利條件下,農民購買力進一步增強,加之農村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20xx年農村消費品零售額仍將保持8%以上的增幅。

在20xx年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慣性作用下,20xx年農產品價格仍將保持整體上揚。

(四)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經過幾年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對增加農民收入的推動力越來越強,農業自身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逐步提高;20xx年全國宏觀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健康發展,全社會更加關注“三農”問題,這為20xx年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預計20xx年全縣農民收入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增幅達到6%以上。

【第3篇】2022關於我縣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xx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xx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xx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4篇】2022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xx市位於關中平原東部,總人口5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2.4萬人,耕地面積782.2萬畝,是典型的農業大市。近年來,xx轄區內國有商業銀行、農發行、城鄉信用社及其分支機構、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農村金融機構,充分發揮各自職能,立足xx市情,按照“信貸支農、支付助農、信用惠農”的思路,積極貫徹落實中省“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不斷實現金融服務科學化、創新化、規範化,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一、現狀與成效

(一)突出窗口指導,提高“三農”信貸政策執行力。人行xx中心支行、xx銀監分局,積極貫徹落實中省有關“三農”政策和貨幣信貸政策,先後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關於推進全市農村信用社小額信用貸款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推進xx市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金融支持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指導意見》、《加大金融支持城鄉統籌發展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等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指導意見。並結合xx“三農”工作重點,有針對性地出台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設施農業發展、農村青年創業小額貸款等支持措施。同時,人行xx中心支行作為管理機構,積極探索信貸政策窗口指導的有效途徑,以35個信貸政策監測基點為平台,將涉農信貸投放納入信貸政策導向評估考核體系,對金融機構“獎優罰劣”,引導轄區內涉農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XX年12月末,涉農貸款餘額為306.78億元,佔各項貸款比重49.18%,當年新增14.68億元,佔各項新增貸款比重18.47%,有效地落實了中省各項惠農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

(二)提升服務水平,改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xx各級金融機構以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為突破口,持續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建機制。人行xx市中心支行成立了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一項工作、一名領導、一隊人馬、一套措施、一抓到底”“五個一”工作機制,出台了《關於推廣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召開了全市銀行卡助農取款推進會。通過應用非現金支付工具落實中央和地方政府關於農業生產補貼、農民消費促進、農村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既減少了國家補貼資金髮放環節,又擴大了農民非現金支付工具的使用,還防範了補貼資金被擠佔、截留等風險,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逐步成為全市農民獲取金融基礎服務的有效補充。

二是強宣傳。以金融機構為主體,在廟會、集會上通過發放年畫、宣傳摺頁、宣傳紀念品、有獎問答、現場解答、懸掛宣傳條幅等方式,使農民羣眾對銀行卡有了基本的瞭解。同時,中支與金融機構攜手,組成志願者隊伍,開展“面對面”宣傳,提高參與度。316名團員青年組成央行青年志願者隊伍,定期進村入户,宣講使用銀行卡的方便,並通過現場髮卡等形式,提高農民羣眾對銀行卡的持有率。五年來,中支通過從點到面、由淺入深的一系列宣傳方式,累計組織開展了“央行支付、中流砥柱”、“暢刷銀聯卡,享受好生活”、“刷新生活,卡動五月”等主題宣傳活動105次,發放資料13萬份,惠及50多萬人次,使銀行卡知識走進千家萬户,延伸到農村地區及打工地的“神經末稍”,增強了農民羣眾使用現代化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的意識。

三是創建示範縣(村)。XX年,確定了xx縣為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示範縣,流曲村為示範村。人行xx中心支行指導xx支行指定縣域金融機構在全縣布放atm機35台、pos機290台,實現了自助設備在鄉鎮布放的全覆蓋,暢通了“三農”資金流轉渠道。截至目前,xx縣人均持卡量1.1張,持卡消費額佔社會零售商品總額的24.29%,受理銀行卡的商户增長3.3倍,國家30多種補貼資金通過銀行卡發放,xx縣被人民銀行西安分行評為“陝西省改善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優秀示範縣”。

(三)創新金融產品,加大支農力度。xx各級金融機構加快改革創新步伐,依託自身職能,不斷改善服務方式,拓寬服務範圍,創新服務產品,提升“三農”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突出特色服務,開展綜合試點。人行xx中心支行在全市10個縣(市)支行開展了“一行一特色”綜合試點工作,先後推出了林權抵押貸款、宅基地抵押貸款、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果庫庫存擔保貸款等新的抵押擔保貸款產品,湧現出了“銀行+擔保公司+農户+公司”、“一折通”抵押擔保貸款等信貸模式,為下一步農村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經驗和借鑑。各縣(市)支行也根據當地實際,紛紛開發新的金融產品。蒲城支行設立了鄉長金融助理;華縣支行推行了“點單式”金融服務新模式;韓城支行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xx支行以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為依託,創建的中小企業信用體系試驗區被納入總行國家級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驗區的備選庫。多樣化金融產品解決了部分農户和涉農企業融資問題。

二是以縣域產業集羣和工業園區為切入點,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農行xx分行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服務對象,持續加大對“菜籃子”、“米袋子”、農產品物流、農業科技等方面的金融支持,探索出了“大荔農户貸款”、“xx農業產業化”等服務“三農”新模式。近年來,累計發放金穗惠農卡33.4萬張,佔到全市總農户數的32%;累計投放農户小額貸款10.6億元,受益農户達2.9萬餘户,建立惠農金融服務站近4000家,全市鄉鎮達到100%全覆蓋,先後為200多户中小微企業發放約19.8億元貸款,做到了“惠農天下,益農萬家”,先後榮獲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羣眾滿意十佳單位等多項殊榮。

三是以“一村一品”為載體,創建“信貸專業村”。郵政儲蓄銀行xx市分行充分發揮其營業網點90%以上分佈在縣及縣以下地方的優勢,以創建“規模化養殖專業村”、“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農產品收購專業村”為突破口,大膽嘗試“信貸專業村”服務新模式,受到陝西銀監局的肯定並在全省範圍推廣“xx模式”。其具體做法是:針對種養殖大户、個體農產品收購户及微小企業主缺乏標準化、規範化財務信息的狀況,信貸人員通過走村入户深入調研,科學制定信貸支持方案,並聘請村幹部為信息聯絡員,配合做好信息溝通工作,貸款的申請、審批、發放都在當地,具有隨時隨地、方便快捷的優點,符合個體農户和中小企業主需求特點。已累計為全市百餘個專業市場、專業村提供資金扶持,放款户數達4000多户,為支持地方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扶持。

四是推行“陽光信貸”,促進羣眾致富。陝西省農村信用社xx辦事處積極實施“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陽光信貸”和“富民惠農金融創新”三大工程,制定了《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公司、農户、個人三大貸款營銷中心,推行全員深入農户,開展專業化信貸營銷服務。各聯社在全市網點設置“陽光信貸”公示牌,實行“信貸服務五公開”,向客户公開貸款種類、對象、條件、利率、審批程序等,提高了辦貸透明度。累計向42.72萬農户發放貸款207.44億元,向976個農民專合組織發放貸款2.61億元,發放新農村建設示範園貸款24.65億元。同時,在轄區內10家縣(市、區)聯社設立了惠農資金兑付中心,代付涉農資金20餘項,累計代付資金總額60餘億元。10家聯社還設立了專門的創業促就業貸款服務中心,累計發放創業促就業貸款5.14億元,支持1480名返鄉農民工就業,走上致富道路,XX年被授予“金融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出台了《xx市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三年規劃(XX-XX)》,召開全市各級金融生態環境評價座談會,把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區域金融生態環境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利用徵信知識宣傳週、3.15消費者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活動,宣傳徵信知識誠信意識。人民銀行xx中心支行從信用信息服務入手,為配合並推動小額信貸業務的開展,在農村地區持續推進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指導農村信用社累計為97.4萬農户家庭建立了經濟檔案,建檔面達82.56%;評定信用户43萬户,評級面達44.1%;創建信用鄉鎮25個,信用村732個,為信用户發放無需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12.26億元。中支團委組織開展了農村青年信用示範户評定工作,按程序選樹了55名農業產業化代表、大學生創業典範、青年創業帶頭人等農村優秀青年為第一批信用示範户,已向示範户發放貸款上百萬元,支持青年創業發展。通過信用示範户帶動,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逐漸形成,也促進了農村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發展。

二、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隨着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實施,農村經濟日益活躍,對銀行信貸需求也日趨強烈,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服務水平與較為完善的城市金融服務相比,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農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在量上差距較大。隨着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程度提高,農村經濟對金融服務的要求趨向多樣化。傳統農户主要用於購買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性貸款比例大幅下降,個體、私營企業貸款劇增。但目前除農户小額信用貸款外,無論是農行、農發行還是農村信用社,對農户和企業都設定了較高的信貸准入門檻,小額貸款對種養大户及農村個體加工運輸户,3萬元以下的授信額度則遠遠不夠,資金供求矛盾較為突出,影響農業產業化經營。另一方面隨着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地域範圍向外拓延,可以同時經營農村地區和城鎮地區金融服務業務。由於農村金融服務受限於自然條件,貸款風險大,成本較高,利潤較低,為實現盈虧平衡,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在主觀上希望進一步拓展城鎮金融服務。當前對農村金融機構吸收的農村存款如何確保返投農村,仍然缺乏明確的政策規定,因而縣域信貸資金向城市集中,縣域金融機構存貸比低於城市地區,由此造成農村金融服務“失血”較為嚴重,加劇了農業資金的供求矛盾。

(二)農村金融服務網絡不夠健全。隨着金融體制改革,主要商業銀行在農村基層的網點撤銷,現有機構貸款權限上收,基本上不再辦理農户貸款和一般性農業生產貸款。農發行作為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主要發放糧棉收購資金貸款。農村信用社作為農村金融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主要發放小額信用貸款和部分涉農企業貸款,但受資金限制,並不能滿足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發展的需求。郵政儲蓄銀行雖發放部分消費貸款,但尚處在起步階段,涉農信貸業務發展緩慢。同時,較高的金融市場進入門檻,阻礙了村鎮銀行及小額貸款公司的發展,難以形成完善的面向農村的投資體系,最終導致市場競爭不足,使得金融機構缺乏足夠的動力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三)金融服務品種有待進一步豐富。一是金融產品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村金融機構仍沿用傳統金融服務手段,金融業務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農村金融服務仍以現金為主,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尤其是近年來隨着農村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多樣化,農村資金需求已經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擴展到生產、消費、教育等,缺少金融服務創新,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二是支農貸款對象範圍狹窄。目前農村信用社貸款對象侷限於農户和農副產品加工個體户,涉農貸款過度分散,向農業優勢產業帶、產業區域和“一村一品”示範村適度集中不夠,向與主導產業關聯度大的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不夠,拉動農村產業發展的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農村金融市場細分不夠。基層農村金融機構對多層次的“三農”金融需求主體很少進行細分,對不同客户往往採取相同的服務和管理策略,忽略了市場及客户的多樣性與差異性。涉農貸款投放的時段分佈與農業生產的需求銜接不緊、相對滯後、存在錯位。據農户反映,設施農業在一季度的資金需求旺盛,而金融機構的資金投放往往按季度平均,甚或在一季度不能及時投放農業生產資金,這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四)農業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滯後。當前,xx尚未建立有效的農業保障救助機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仍以家庭基本生產單位為主導,其特點是生產規模小、產業化程度低、抗風險能力弱,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或遭受天災人禍,農户就束手無策,難以規避風險。加之,農民自身擁有的房產、土地使用權、種養物等難以作為有效抵押物,金融機構既難找到適合條件的擔保人,又缺少相應的專門擔保中介機構,並受農業生產高風險、長週期、低收益等因素的影響,從資金出路和經營效益角度出發,雖有貸款願望,但考慮到農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和農户償貸能力有限,又存在“畏貸”心理,對支持“三農”信心不足。同時,農業保險因技術複雜賠付率高,一些商業保險公司考慮其經濟效益目標不願涉足,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

三、建議與對策

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於核心地位,其服務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迫切需要積極探索金融服務“三農”的新思路,深入研究“三農”工作發展的新特點和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新要求。針對當前xx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資本的逐利性與農業的弱質性決定了農村金融不能完全靠市場自發調整,這就要求政府引導農村金融機構調整投資方向及投資方式。建議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法規,公平、公正地界定農村金融機構的業務範圍和服務職責,對於連續完成一定比例投放當地的金融機構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村資金迴流到農村,實現金融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地方財政對支農貸款、再貸款給予貼息,進一步落實涉農貸款税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等政策,激發金融機構對農業投入的積極性,引導資金進入農村。另一方面,人行作為管理機構,需進一步提升支農再貸款在引導縣域法人金融機構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方面的導向作用。擴大支農再貸款的支持對象,由農村信用社擴大到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村鎮銀行等設立在縣域的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法人,借鑑福州等地經驗,探索支農再貸款授信管理新模式,對內控好、涉農貸款比例高、支農再貸款資金需求季節性波動明顯的縣域法人金融機構試行支農再貸款“核定額度、隨借隨還、循環使用”的授信管理模式,為其增加涉農信貸投放提供更穩定的央行資金支持,防止因存款波動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經營的影響。

(二)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繼續完善現有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晰產權關係,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把農村信用社發展培育成真正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完善農業政策性銀行管理體制,擴大政策性業務範圍,增加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中長期貸款等開發性金融業務。建立郵政儲蓄與當地其他金融機構的資金互通制度,使郵政儲蓄吸收的農村資金,能及時迴流、運用到農村、農業和農民。與此同時,在加強監管、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大力發展村鎮銀行、小額信貸組織、農村資金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從而構建多種所有制並存,佈局合理、競爭有序、相互補充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提升對“三農”的服務效率和質量。

(三)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一是推廣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和農貸信貸員包村服務。利用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在農村地區開辦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在農民主要聚居地設立atm機和自助銀行,提高金融服務便利度。對少數地域面積大、居住人口少、生產季節性強的村鎮,提供代理或流動上門服務。推行涉農金融業務產品的流程、價格、貸款公開制度,實施“陽光放貸”,提高農民獲得公平貸款權的機會。此外,要健全登記、託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農村金融現代化清算系統建設,為農村提供方便、快捷、持續的金融服務。二是拓寬信貸範圍。將城市成熟的金融產品推廣到農村,探索開展農村教育貸款、生活消費貸款、農村住房貸款等消費性信貸業務。創新中長期貸款方式,支持涉農中小企業發展,開展貸款、貼現和票據承兑業服務,對優質農業產業化項目可採取社團貸款、聯合貸款等形式,以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三是適時調整。由當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起縣鄉兩級農村經濟項目信息庫,實施重點涉農項目進展通報機制、涉農政策出台前溝通磋商機制,加強貨幣信貸政策與財政政策、產業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等相關政策的有效銜接。金融機構據此針對不同地區、不同環節和不同主體金融服務需求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提供差別產品、差別營銷和差別服務,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和保障機制。一是創新擔保方式。建議金融機構與地方政府聯合,探索組建農業專業擔保機構、農民自發組織形成的互助擔保機構、財政資金支持的擔保基金等,儘可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信用擔保的合理需求。二是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我市可根據本地農業發展實際需要及財力狀況,在全省17種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品種之外,對能體現地方特色的項目適時納入基本保險範圍,並不斷提高覆蓋面和保障程度,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户經營的衝擊。三是加強宣傳。通過地方碎戲等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介紹、宣傳農業保險的重要性。也可嘗試通過微博、微信等新興軟件以達到傳播效果,提高農民對農業保險的認知水平,改變“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提高風險防範意識,自願參保投保。與此同時,加大地方性“三農”保險產品創新力度,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保險品種,實現金融機構、保險機構、農户的“多贏”。

抓好科技示範養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第5篇】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户農户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羣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羣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户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2011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2011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衞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户園內堆放,由每户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③畜禽實行户户圈養,牲畜羣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衞生標準,自來水入户率達到70%,到達到100%。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衞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羣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①環境綠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置盆景,有條件農户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置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悦成果。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圖書閲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户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羣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着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説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税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着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羣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羣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羣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着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衞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項目文本,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元,同比增長4%;xx年為428元,同比增長6%;xx年達到488元,同比增長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xx年上漲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xx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6.5萬畝,產鮮花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

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

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0%—5%,增產8-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xx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6篇】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關鍵是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各級黨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當前一項嚴峻、迫切和現實的課題。如何促使農民增收、農村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最近,我們組織工作組對××縣的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提出幾點認識和看法。

××縣是農業大縣,總耕地面積85.89萬畝,佔總土地面積的15.2%,人均7.6畝。其中山地73.39萬畝,佔85.4%;原地5.3萬畝,佔6.2%;川地7.2萬畝,佔8.4%。共轄3鎮12鄉,111個村,646個村民小組。總農户2.46萬户、11.33萬人。

20xx年××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740元,同比增長19.1%,其中工資性收入1072元,佔總收入的39.1%,家庭經營收入1098元,佔總收入的40.1%,財產性收入211元,佔總收入的7.7%,轉移性收入359元,佔總收入的13.1%。從收入的類型看,家庭經營收入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和××縣是農業大縣分不開的,在糧食增收和草畜產業建設更加完善的情況下,家庭經營收入肯定穩定增長。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家庭經營收入與工資性收入共佔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9.2%,這突顯了××縣農民增收是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相結合穩固增加農民收入為特點的,財政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逐漸的增加説明了國家的強農、惠農和各種農業補貼政策成效顯著,對××縣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對於××縣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提出以下的看法:

一、農民增收。

1、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從我縣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為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大鳳川的白瓜籽產品的精深加工,既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又吸納了富餘勞動力就業;三是注重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名、特、優、新的產品。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為78%,中等收入國家為49%,世界平均水平為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32%,我縣還不到25%。這説明,我縣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為現實選擇。其主要途徑是: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②加速城鎮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積極探索有利於促進農村人口城鎮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開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縣級城鎮更不應受地區和户籍制度的限制,應允許自由遷移及定居。③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④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為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同時,合理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轉移,加強對境外勞務合作的服務與管理,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聯市場,內聯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為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發展農產品生產。通過鄉鎮企業,發揮引領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4、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合作經濟組織和 中介組織,增加農民流通收入。發展合作經濟和經紀人隊伍,做好農產品流通工作是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農產品信息服務。發揮農產品信息中心網絡的作用,建立農產品信息發佈和跟蹤制度,對影響農民增收的大宗農產品做好預測預報;加強同國內外、省內外農產品大網站的聯絡,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準確、及時把農產品的銷售信息傳播到農户手中,真正幫助農民瞭解市場、參與市場、掌握市場,促進農產品銷售;二是要大力發展農村中介組織。引導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權益。逐步建立和完善優勢產業的行業協會,引導農民在自願的基礎上,發展各種新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充分發揮市場流通中介組織、專業隊伍、農民營銷經紀人的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生產資料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加工儲運等多種經營服務,不斷搞活農產品的流通,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三是千方百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類農產品的展銷會、訂貨會、品嚐會和促銷會等活動,擴大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佔有率。要大力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鼓勵支持營銷協會、專業合作社、農民經紀人赴省內、外參加全國性的農產品展銷活動,推銷農產品,搞活市場流通。

5、強化科技興農,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科技收入。為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農科教結合示範區的作用,從強化科教興農、知識興農入手,繼續推廣和創新科教興農模式,使農業發展農民增收逐步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是積極推進農科教結合。建立健全良種引進、繁育、推廣體系,加強農業各類優新品種的引進、繁育、開發,提高農產品質量。二是加強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圍繞大宗農產品及名特優農產品,制訂和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和檢驗檢測標準。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加大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力度,積極參加國家、省級優質農產品品牌和綠色食品標誌的申報,積極推行優質農產品註冊商標,通過品牌戰略,促進名牌產品產業化,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搞好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建設。加快我縣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建設步伐,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6、激勵全民創業,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資本和經營性收入。創業是富民之基。浙江的農民之所以比較富裕,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是全民創業,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闆。要從根本上促進農民增收,使農民致富,就必須儘快把生產性農民、務工性農民向經營性農民轉變,把農民以勞動收入為主向資產性、經營性收人為主轉變,努力走出一條讓民眾通過誠實勞動、艱苦創業得到更多實惠的創業發展之路。

7、實施和落實好國家扶農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政策性收入。國家每年為“三農”問題出台許多政策,然而在某些方面總會出現政策與實際操作有差別,因此加強落實國家惠農政策,更好的保護農民利益是我們政府當前面臨的重要工作和任務。而我國農業的弱質、弱勢性,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決定了它在國家宏觀調控中是需要加以保護的產業。政府要在wto規則下,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①建立農業結構調整支持體系,由農户承擔費用轉向政府財政補貼。②建立農業收入保障體系,由農產品價格補貼轉向農民直接收入補貼。③減輕農民負擔,認真落實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開展農業用水、用電、農機服務等農業生產性項目價格和收費專項治理,對農民建房收費進行專項檢查,實行涉及農民負擔案件責任追究制度,堅決查處因加重農民負擔引發的惡性案件和羣體性事件。④對農户購買農業生產資料進行適度的政策性補貼,每年農業生產資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政策外,還可根據農民購買的數量給予統一直補,切實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8、加強農村道路建設。交通的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民收入及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經過我們對鄰邊陝北幾個縣的考察發現,陝北的市、縣幾乎都是高速,鄉、村基本都是油路,而我縣目前鄉與村通油路的不算多,交通不僅僅代表着運輸業,更是文化交流、人員交流、經濟交流的樞紐,只有交通的大力和快速發展才能更好的引導農民增收與農村經濟發展。

9、利用自身天然優勢發展。××縣屬於產油大縣,全縣15個鄉鎮幾乎都有石油,在這個特定的環境和特定的時期,利用各鄉鎮的暫住人口的增加以及消費的增加,由鄉鎮政府帶頭組織農民搞一些副業和服務業這也是農民增收的一條路子,在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讓我們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被安置於油田單位和石油工人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同時也增加了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二、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中農民是根本,只有農民富了,農村經濟才能夠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才能夠上新的台階。對於農村經濟發展來説,政策上要走好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加快小城鎮建設力度,加強對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和實施。產業上繼續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科技上加強科技興農的培訓力度,保證農民的現代科技知識充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我們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及各鄉鎮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通過調查瞭解到,今年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勢頭喜人,一、二、三產業全面振興的農村經濟新格局已初具雛形。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各鄉鎮都突破了以糧食為主體的單一種植結構,在保證糧食穩產的同時,特色農業唱起了主旋律,為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畜牧養殖發展勢頭好。調查中發現,各鄉鎮在產業化畜牧業發展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強勢。20xx年全縣生豬、肉牛、肉羊的飼養量分別達到5.94萬頭4.97萬頭和 36.26萬隻,增長速度分別為1.7%、88.9%、91.4%。特別是各鄉鎮的特色養殖也已經悄然興起。

2、農業科技示範效果好。各鄉鎮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建成了一些農業示範園。就對全縣全膜雙壟玉米的調查,今年××縣全膜雙壟玉米播種19.11萬畝,產量達到79499噸,佔全縣糧食總產量的74.9%,在農民增收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3、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的重點在於增加農民收入,根據目前××縣農業發展現狀,預測今後農民增收情況,總的來看,形勢不容樂觀。農村種植糧食品種較為單一、農作物價格起伏較大,農民增收基礎不牢固。雖然“政策刺激”給農民收入帶來了一定增長,但農作物品種單一及糧食價格的不穩定仍制約着農民增收問題。農業生產成本越來越大,農產品獲利空間不斷縮小。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卻始終在高價位運行,加重了農民生產成本,進一步限制農產品獲利空間,在目前的生產和流通格局中,農民增收的難度也將加大。勞動力轉移就業層次低,難以持續增收。大部分在勞動密集型行業打工,收入和福利水平並不是很高。並且絕大多數轉移勞動力保留着農民身份,職業穩定性差,難以持續增收。

三、建議和意見。

做好明年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應該重點在以下幾方面下功夫:

1、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保證農民增收的穩定性。××縣是農業大縣,從近期看,農牧業是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保證。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勢在必行。一要在提高單產水平上下功夫。充分利用現有力量,廣泛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培訓,培養種植能手示範帶動,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增加糧食總產量。二要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要大力發展優勢、專用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綠色農產品,通過提高質量,提高農產品價格,可以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

2、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民營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要積極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興辦企業。同時,各鄉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形成“一鎮一業”,保證產業鏈條完善。如白瓜籽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畜牧業養殖規模也逐步壯大,體系不完整、產業不配套,沒有相應的龍頭企業做後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後市危險,因此,鼓勵興辦和發展產業化龍頭企業,是發展農村經濟必不可少的。

3、是監控農資料價格變化,幫助農民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密切關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從農民生產投入的第一環節對農民生產成本進行有效監控,以儘量減輕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動對農民生產投入與增收的不利影響。減輕農民農業生產方面的費用負擔,共同努力從各方面保障農民“節本增收”。

4、是科學轉移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民非農產業收入水平。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目標,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就業。要結合××縣實際,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上下功夫,不斷充實和完善培訓內容,把職業培訓、技能鑑定和學歷教育相結合,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同時,要積極開闢市場,加強與外地企業聯繫,將用工信息及時反饋給農民,促進更多富餘勞力的轉移。

【第7篇】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户農户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創建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絡,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羣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羣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户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XX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XX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衞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户園內堆放,由每户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③畜禽實行户户圈養,牲畜羣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衞生標準,自來水入户率達到70%,到達到100%。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衞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羣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①環境綠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置盆景,有條件農户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置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悦成果。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圖書閲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户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羣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類型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着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説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着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着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税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着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着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羣體性事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着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羣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羣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通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羣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羣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羣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羣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通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激活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着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羣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着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着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衞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項目文本,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信息網絡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8篇】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2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2022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22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22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22 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 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22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22 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 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 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2022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 “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 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 “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2022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9篇】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摘要 在中國經濟發展戰略中,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始終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工業化的推進和城鎮化的提速,農民收入增長來源日趨多元化、多樣化。農民收入由主要來自農業轉向農業和非農產業並舉,農業收入由主要來自種植業轉向種植業和養殖業並舉,農民增收由主要靠增加產量、提高價格轉向主要靠提高效益、擴大就業。隨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自身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要保持數量增長,而且要注重改善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不僅要開發利用資源,而且要重視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僅要繁榮經濟,而且要加快社會事業發展。當前,廣大農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速度緩慢,集體經濟“空殼”村現象相當普遍,嚴重製約着我縣農村的發展及穩定。因此,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1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1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2022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1元,同比增長14%;2022年為4218元,同比增長16%;2022年達到4881元,同比增長15.7%,特別是2022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2022 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1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1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1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1%;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 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1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户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户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户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信息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信息,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信息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信息。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2022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20—30%以上,特別是鉀肥價格噸價5600元,比2022 年上漲1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1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1.1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1.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1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項目,“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 “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運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1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20萬元,實際加工能力達到187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1200萬元,創利潤3980萬元,上繳税金1776萬元。全縣直接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户達到3.7萬户。像萬壽菊產業在省級龍頭企業山東諸城蓮春色素提純有限公司雞東分公司的帶動下,經過9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1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16.5萬畝,產鮮花16.5萬噸,有3000多農户種植萬壽菊,總收入1.15億元,户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税金 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户,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户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户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項目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户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户,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户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户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着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項目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税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 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税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税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税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項目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2022年一季度,全縣新上項目1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税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項目。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户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台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税”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通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羣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户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户,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通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運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通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户,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通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通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循環。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户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户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 “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進程,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展。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通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户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 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1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1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通過品牌創建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項目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項目”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項目的幹勁和熱情,“咬定項目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項目。一是要抓好新上項目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項目,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項目,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税收大的項目,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項目落户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運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持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三是要着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 “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項目。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户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設備,力爭2022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項目,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1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户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10%—15%,增產8-1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200-300斤,畝增效益200元以上,總增產水稻400萬斤以上,增收400多萬元。經費投入是農業科技工作開展的基礎條件,我縣農業技術推廣經費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絕大多數編制內財政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農技推廣經費大部分用於行政事業費用支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着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脱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着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10篇】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為推進我縣農業鄉村經濟快速發展,經縣委、縣政府研討決定,我們組織個鄉鎮黨委書記、有關部分首要負責同志和重點村村書記,於本月16、日赴三縣就農業產業化、新民居建設進行了調查學習。實地觀賞了涿鹿縣礬山鎮新民居建設、萬全安家堡規劃養殖小區、崇禮設備蔬菜基地等個點。經過現場看點、聽取狀況引見,三縣立足縣情、發揚優勢、科學經營、強力推進的工作姿勢以及比學趕超的工作氣氛給我們留下了深入印象。在感觸三縣農業鄉村經濟迅猛發展的還,我們也看到了本身存在的差距,震動很大。

一、三縣首要做法和經歷:

(一)抓特徵,縣政府打造優勢產業帶。

三縣都把特徵優勢產業作為培強農業、發展鄉村的重中之重,規劃擴張力度大,典型培養條理高,促農增見效果好。涿鹿縣依照“區域化結構、產業化運營、專業化生產”的思緒,因地制宜發展葡萄、杏扁栽種、奶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並將設備蔬菜、張雜穀子栽種作為後續產業着力培強。特別是,該縣建成個葡萄栽種專業鄉鎮、個專業村、帶動萬農户從事葡萄栽種,發展栽種面積萬畝,年產葡萄近億公斤,被國家林業局定名為“中國葡萄之鄉”,產業化運營率到達%以上。萬全縣充分審閲本身前提,經過擴展種養規劃、盤活閒置資產、統一託付治理、農民入股分紅等有用辦法,配以完善的治理體制,逐漸構成了“以鮮食玉米為主的特用玉米栽種加工、以燕麥為主的雜糧加工、以暖棚養豬為主的畜禽養殖加工和以果蔬為主的栽種加工”四大特徵主導產業。該縣產業優勢突出,經濟效益明顯,先後榮獲“中國鮮食玉米之鄉”和“中國燕麥之鄉”稱號,年農大家均純收入完成元。崇禮縣根據地輿、天氣等天然資源優勢,大力完善農田水利基本設備建設,經過規範化服務和新種類、新技能的推行,着力發展設備蔬菜,率領全縣農民走上致富路。該縣發展設備蔬菜面積萬畝,以崇禮蔬菜為主體的“壩上蔬菜”享譽京津及周邊市場,年銷售蔬菜萬噸,完成產值億元。

(二)抓機制,縣鄉村合力推進新民居示範村建設新民居建設是改善鄉村生活情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進農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關於統籌城鄉發展,具體加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主要戰略意義。涿鹿縣從年開展新民居建設以來,各項目標延續兩年位列全市第一。該縣共有個村列入省級新民居示範村,重點打造了礬山鎮東關村和涿鹿鎮清寧堡村兩個環首都新民居精品示範點。該縣在新民居建設進程中,一是嚴厲土地政策,一直依照縣域鎮村空間結構規劃、新一輪土地應用總體規劃,充分尋求農民志願,合規有序開展施行;二是搞好結對幫扶,堅持“+++”的幫扶工作機制(每個示範村由一名縣指導、一個縣直部分、一個效益較好的企業和名幫扶工作隊員一起幫扶),協助示範村建班子、做規劃、定政策、引項目,保證新民居建設強勢推進;三是增強資金治理,執行“專帳核算、專人治理、專款專用”,保證悉數資金用於新民居建設。各級財務獎補資金和包村幫扶資金悉數用於示範村配套設備、公共服務設備、鄉村建設規劃、土地整治及堅苦户建房借款貼息,三措並舉,為該縣新民居建設供應了有力支持。

(三)抓服務,夯實農業鄉村發展基本農業鄉村發展迅速,服務到位必不成少。三縣在推進農業鄉村經濟繼續發展進程中,立足分歧角度,採取分歧方式進行扶持協助,塑造了一批全縣、甚至全市農業亮點。

一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三縣縣政府和相關部分翻開思緒出政策,拓寬渠道籌資金,努力協助處理髮展中碰到的堅苦,為農業良性發展奠基了堅實基本。涿鹿縣經過協調農行、信譽社等金融部分對農業發展賜與信貸支持,特別是在農户小額信貸、中長期借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農户每年供應-萬元小額借款,必然水平上破解了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萬全縣財務每年安排不低於萬元的專項資金,對農業產業化進行扶持。並對企業技改擴模賜與借款貼息,對土地依法流轉並用於發展設備農業的農户及市場主體賜與補助,極大提高了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和自動性,構成了一批產業龍頭和國家、省、市級產物。崇禮縣出台了蔬菜產業扶持政策,安排設備蔬菜產業專項扶持資金,用於設備蔬菜借款貼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電、三膜掩蓋、規範化技能推行和農民專業協作社補助。縣縣政府協調農行、信譽社為農户新建大棚供應借款,每新建畝大棚,可借款元,財務貼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補助元,打井配電補助%;每個示範村專業協作社補助萬元,從基本上保證了主導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是加強產業龍頭帶動。三縣在努力發展產業的還,積極奔波市場,鼓舞和指導農民成立產業龍頭,扛起致富大旗。涿鹿縣堅持“羣眾主體,組織先行”的準則,依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組織運轉規範化、生產技能規範化、運營銷售品牌化、社員技藝職業化、產物質量安全化)”要求,堅持專合組織家;並依據產業發展近況,在強大現有龍頭企業基本上,發展了佳禾生態開發有限公司、張家口金農集團等家省市級龍頭企業,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條,加強了帶動才能。據調查,該縣家產業龍頭共帶動萬農户完成增收億元。萬全縣採取“協作社(企業)+基地+農户”運營形式,發展龍頭企業家,成立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家,經過培樹典型、示範帶動,構成對主導產業的強勢拉動。崇禮縣圍繞主導產業,加大龍頭企業扶持力度,使崇禮縣特種蔬菜開發有限公司、崇河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家龍頭企業發展成為集新種類和新技能引進、推行,農產物產、加、銷為一體的領軍企業,在此基本上,合時組建蔬菜協會(協作社),對蔬菜銷售渠道、恆温設備、品牌、生意人等資源有用整合,規範治理,成為全國的越夏彩椒生產基地和河北省蔬菜產業示範縣。

三是提高土地流轉實效。要完成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就必需改動過去渙散的運營形式,完成土地集中、規劃種養。為此,涿鹿縣積極創新土地流轉形式,採取租賃、交換、轉包、讓渡等方法,託付協作社進行土地流轉。該縣指導洪大有機蔬菜協作社租賃土地畝建設日光温室,指導黑山寺鄉、東小莊鎮農民經過土地交換方式,流轉土地餘畝發展設備蔬菜,經濟效益完成翻番。萬全縣具體增強縣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本能機能,規範流轉合同,並堅持“土地流轉市場準入準則”,客觀評價大户、協作社、企業的資信狀況,經過土地承包運營權入股,堅持股份制協作組織,加以縣政府科學指導協調,zui後在各市場主體之間完成土地流轉,完成了各方效益的化和產業發展的久遠化。

二、幾點啟迪經過對三縣調查學習,我們以為,這種高起點、高規範的農業鄉村發展形式,恰是我們要學習借鑑之處。

第一,改變觀念是做好三農工作的永久主題。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想的解放水平決定着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必需把推進思想解放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堅持用工業化的思想指導農業,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圈子,加速農業工業化歷程。

第二,創新科技是推進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持。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手段。同萬全、涿鹿縣比較,我縣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奉獻率低,致使產業規範化水平不高。我們必需全方位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使新技能浸透到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以科技創新使用推進農業生產。

第三,健全市場是促進產物銷售的關鍵環節。市場系統是農業賴以發展的載體。我縣農業市場還處於低程度發展階段。我們必需依照“大流通、大市場”要求,重點擴建和新建一批設備完全、功能完善、輻射才能強的農副產物專業市場,促進農產物的區域化生產和規劃化銷售。

第四,培強龍頭是完成農民共富的有用路子。產業龍頭是率領農民致富的領頭雁,必需把產業龍頭作為完成農民共富的強力引擎,把發揚好引領效果作為率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有用路子。

三、對我縣農業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幾點建議學習借鑑三縣經歷,zui主要的是做好與赤城實踐的有機結合,在思想觀念上完成改變,在蔬菜、畜牧、林果的規範化生產及鄉村新民居建設等方面獲得打破。

(一)堅持發展第一,做強主導產業。三縣農業鄉村發展的實踐證實,要想完成農民快速增收,首先要選擇一到幾個合適當地實踐的主導產業,制訂可行的施行方案,常抓不懈。就我縣而言,要藉助環首都扶貧開發和綠色經濟圈建設有利機遇,積極跑部進省,爭奪扶持,使蔬菜、畜牧、林果業真正成為促進農民增收,在全市、全省有位次的大產業。把培植農產物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規劃農業的關鍵行動來抓,增強指導,建管並舉,並選準二商、戰友公司,在發展初級種養的基本上,購進加工設備,引進先進工藝流程,以大帶小,由弱到強,逐步發展成為北方主要的蔬菜、畜牧產物生產加工基地。

(二)堅持龍頭帶動,抓好規範化生產。把加速龍頭企業發展作為推進農業產業化運營的中心,圍繞蔬菜、畜牧產業,大力扶持和培養一批市場潛力大、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才能強的主幹企業,提高農產物附加值。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科技示範户和種養大户執行規範化生產,發展綠色無公害產物。加速建設農副產物、活畜買賣中心,擴建鄉鎮農貿市場,構建多條理、多功能、多類型的市場系統。

(三)盤活閒置資源,做好土地流轉。可以借鑑萬全縣經歷,發揚村兩委效果,指導農民一起參加。應用“龍頭企業+農户”形式,鼓舞農民以土地作價入股,使土地集中流轉到農業龍頭企業或協作社手中,不必投工投勞就可以取得比土地產出更高的淨收入。這樣既有利於龍頭企業完成集約化、規劃化運營,添加單產,也能讓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民解脱土地約束、安心外出務工,還能讓不肯外出的農民經過在企業從事勞動添加收入。這是一個符合實踐、可以完成的多贏形式,該當大力推行。

(四)營建優越情況,保證良性發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縣政府在技能推行、品牌創立、營銷開闢、查驗監測等方面添加扶持資金,着力抓好蔬菜基地的溝、渠、路等基本設備建設,提高生產才能。協調涉農金融機構,探究信譽擔保機制,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和農户發展現代農業及農產物營銷、加工的借款力度,降低借款門檻,簡化借款手續,加強農户、業主、協作社的抗風險才能、自我造血才能和市場競爭才能。二是簡化審批手續。經鄉村贊同,本村村民可以自立調地,須由縣農牧局立案;其他組織和個人建設種養基地的,縣農牧局審批後,由國土局立案。農產物加工企業用地,土地出讓金除上級收繳和賠償村集體及農民個人的費用外,當地留成局部按規範的下限徵收。設備棚室、鄉村道路、農田水利設備等用地一概視為設備農業用地,不收取任何費用。還在信息服務、税收優惠等方面為企業發明優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