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欄目: 實習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3.07W

第一篇: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

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暑期社會實踐報告(精選多篇)

在這個暑假,我回到了我的故鄉,在在經過城市喧囂的洗禮後返回故里,使我品味到了農村生活的純情樸素,也體驗到了“迴歸自然的人生境界”。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不錯的調養。同時,我也還有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進一步瞭解農村的生活狀況,為此,我做了一系列的調查,使我能更好的完成這次的實踐運動。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處在西南山區的貴州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土地比較瘠薄,生產工具落後。雖然煤炭資源豐富,但卻因交通不便難以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控油“西南煤海”的稱號。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農民依然停留在土地上,農民的主要收入,則主要來自外出打工人員的工資。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進過調查,出來以上制約農村發展的因素外,我發現,困擾農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的原因還有以下兩種災害。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乾旱。今年如春以來,西南地區發生嚴重乾旱,連吃水都成為了問題,用"百年不遇"來形容我們西南地區一點都不為過。整個春天,西南地區基本上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農作物(主要是稻穀)播種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着播種的季節到來卻無計可使。也有部分農民捨不得將土地荒廢而用抽水機抽水插秧的,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穫,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有的甚至年投入的那部分資金也未能收回。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嚴重不夠,更不用説用節餘去換錢了。

這些年隨着退耕還林工作的開展,林業發展很快(主要是果業),由於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李子、梨、蘋果、地瓜之類的水果,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們村由於嚴重的乾旱,玉米等被曬得只剩下枯死的秧苗,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盲目發展烤煙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土地不宜,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

當然,隨着人們觀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目前,兩項技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推廣,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貴州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其所含的銅仁地區又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嚴格地説,以上的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兒子,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_

第二篇:大學生暑期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社會實踐報告

你正在瀏覽的實習報告是大學生暑期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社會實踐報告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而煤炭資源豐富,土地比較瘠薄,所以一度將煤炭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農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國有產業的三巨頭,下設有龐大的分支機構,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窯,收羅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炭的採挖和運輸,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決農業過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前期開採計劃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窯的濫採濫挖,煤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原煤的銷售量便直線下降,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的項目、企業還沒有建立,因此煤炭業的發展嚴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崗,臨時工、合同工返家務農,農民的隊伍便這樣擴大了。然而土地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人口過剩的問題又重新嚴重起來。

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鄉--平遙的東部、南部地區,針對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

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乾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等地)一點都不為過。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個月的時間內,平遙縣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高粱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着莊稼乾枯變黃,甚至枯死。也有部分農民捨不得將前期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付諸東流,只好忍痛花錢買水灌溉施肥。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穫,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調查後我做了如下計算:一季莊稼,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費用為14元每小時,一般情況下每畝一次要灌溉4小時。這樣,每畝花去水費115元左右。另外,每畝需化肥約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蟲災時,農藥每畝花費約25元,每畝地總共合計花180元。如將所得產品拿出銷售,如大豆,畝產約150公斤,每公斤約2元左右,所得不過300元。去除耕地費、種子費、運輸費、農業税等,進農民腰包的不超過30元。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僅能夠自己消費,根本無節餘去換錢

這些年林業發展很快(主要是果業),由於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紅星、金光、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縣於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區遭受冰雹襲擊。嚴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桿,較輕的地區,果實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

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發展果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調查情況的列表,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狀況:

家庭類型調查項目成員均為農民成員中有教師、工人、農民等成員中有農民和經商者有外債家庭率

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

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

淨餘-14.4元170元190元

所佔比例5.2%91.7%3.1%95%

其中支出項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的收入用於子女的教育經費,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之一。

當然,隨着人們觀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嶽壁鄉,兩項技術的推廣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山西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遙地區又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嚴格地説,以上的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女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

xxxxx班

xxxxx

第三篇:大學生暑期農民生活狀況調查的社會實踐報告

農民,這個特殊的稱謂,從它的誕生之日起就註定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1949年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農民一改千百年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徹底地作了主人。歷史的年輪駛入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的政治地位和生活狀況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取得驚人的發展速度和改革碩果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地處黃河流域的山西省,農民生產人口嚴重過剩,而煤炭資源豐富,土地比較瘠薄,所以一度將煤炭業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大量的農民加入到煤炭工人的行列。大同礦務局,陽泉礦務局,汾西礦務局等國有產業的三巨頭,下設有龐大的分支機構,另外不少的不法小煤窯,收羅了附近大量的農民就業,從事煤炭的採挖和運輸,因此,煤炭是山西省解決農業過剩人口做出了巨大貢獻。由於前期開採計劃性差,加之不法小煤窯的濫採濫挖,煤炭資源日益匱乏,同時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突現,原煤的銷售量便直線下降,對煤炭進行深加工的項目、企業還沒有建立,因此煤炭業的發展嚴重受挫,大量正式工人下崗,臨時工、合同工返家務農,農民的隊伍便這樣擴大了。然而土地的狀況沒有很大改觀,人口過剩的問題又重新嚴重起來。在這樣一種背景和形勢下,今年暑假,我特地在我的家鄉--平遙的東部、南部地區,針對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況展開了調查,發現了困擾農民的兩大因素。其一便是天災,主要是乾旱和冰雹。以十年九旱來形容我們晉中地區(山西省中部,包括平遙、祁縣、太谷、榆次等地)一點都不為過。6月下旬到8月中旬近2個月的時間內,平遙縣大部分地區滴雨未落。這期間正是高粱等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而灌溉用水的天價又讓農民卻步,只好眼睜睜地看着莊稼乾枯變黃,甚至枯死。也有部分農民捨不得將前期的時間精力和成本付諸東流,只好忍痛花錢買水灌溉施肥。這樣做也只是確保秋天有一點點收穫,其實根本沒有盈利可圖。調查後我做了如下計算:一季莊稼,至少灌溉兩次才能成熟,費用為14元每小時,一般情況下每畝一次要灌溉4小時。這樣,每畝花去水費115元左右。另外,每畝需化肥約20公斤,每斤1.6元;天旱蟲災時,農藥每畝花費約25元,每畝地總共合計花180元。如將所得產品拿出銷售,如大豆,畝產約150公斤,每公斤約2元左右,所得不過300元。去除耕地費、種子費、運輸費、農業税等,進農民腰包的不超過30元。所以農民辛勤勞動下來,基本上算是無償勞動。更何況人多地少,生產的糧食僅能夠自己消費,根本無節餘去換錢這些年林業發展很快(主要是果業),由於先前缺乏市場經驗和戰略眼光,所栽培的品種無非是紅星、金光、國光、富士等老品種,除富士銷路好一點外,其他幾種則難以出手。因此果農除了要忍受入不敷出的痛苦外,還要面對賣果難的尷尬。尤其是今年,我縣於6月15日三分之一的地區遭受冰雹襲擊。嚴重的地方,棉花、大豆等被打得只剩下光桿,較輕的地區,果實也遭受創傷。8月初,冰雹再次來襲,農民損失更加嚴重。困擾農民的另一因素為人為因素。部分領導的決策失誤,也給農民留下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像前面述及的盲目發展果樹就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品種不佳,質量不高,收成小,更換品種或農業結構轉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另外,不少地方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上述的兩種因素,導致農民的人均收入極低,入不敷出的現象嚴重。所以一般家庭中要有1-2人外出打工或經商,形成以工養農和以商養農的格局。下面是我所做的調查情況的列表,從中可以看出農民的生活狀況:家庭類型調查項目成員均為農民成員中有教師、工人、農民等成員中有農民和經商者有外債家庭率平均月收入(户)20元500元520元平均月支出(户)34.4元430元430元淨餘-14.4元170元190元所佔比例5.2%91.7%3.1%95%其中支出項中除了生活必需外,85%以上的家庭將大部分的收入用於子女的教育經費,這也是造成大部分家庭負債的原因。之一。當然,隨着人們觀念的改變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的科技投入逐漸加大。塑料大棚和薄膜覆蓋技術正在逐步地得到推廣。在土地資源緊缺的嶽壁鄉,兩項技術的推廣率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山西作為全國經濟比較落後的省份,其所含的平遙地區又是比較落後的地方,嚴格地説,以上的情況並不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但通過此次調查,我感慨很多,作為農民的女兒,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廣大農民終年勞作的艱辛、痛苦和無奈。不過我堅信,隨着農業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農民的日子會一天天好起來。xxxxx班xxxxx

[1]

第四篇:暑假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法學院

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報告

前 言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為響應xx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xx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為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眾,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華北水院法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組

xx年7月13日

目 錄

前 言

一、調查背景

二、調查目的

三、調查內容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時間、地點與進度安排

(三)調查範圍、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樣方案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六)問卷分析

四、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五、附 錄

一、 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大學的不斷擴招,很多大學都建了新校區,各地區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學城,其中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就是其中一個。為建設此高校園區,河南省曾徵收龍子湖地區農民1.4萬餘畝土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始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民生問題擺在首要地位。為深入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我們特此展開本次走訪調查。

走訪調查員:張益 陳一鑫 趙青彥 何向前 負責每日的走訪調查工作

(六) 問卷分析(我們將多選題的調查結果換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家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 :a.63.48% b.29.02% c.5.28% d.2.62%

2 :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失地以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大部分以種地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小部分以養殖(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少的人從事個體經營。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後,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的比例就相對增加。通過調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職業多以園林工人、清潔工等低收入工作為主,且工作不穩定。同時我們看到失地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選其他的佔40.75%,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調查的對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靠政府的養老金維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統觀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前後,農民的消費支出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失地以前,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花銷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築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民的觀念中,他們努力一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條件能有所提高,並且為他們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銷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失地以後有較大變動。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徵收後,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另外據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相對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失地前後農民擔心問題格局分佈有所不同。失地以前,農民依賴土地,所以他們就更擔心糧食收成問題,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較平均。失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發生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就成了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就業問題是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六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目前越來越關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放映了他們逐漸融入了現代社會。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農民對失地前後的兩種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數據顯示:50%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認為以前的生活(好 範文網:)幸福,20%的人認為無所謂,都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失地農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他們體會到了現代社區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乾淨整潔,休閒娛樂設施也比較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舉措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惠。而感覺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為失地以前擁有土地,生活安穩,雖然很累可心裏踏實有安全感,而且鄰里之間關係親密。另外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們普遍反映在社區生活無所事事,另外與其他老年人的接觸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數據顯示,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方面,羣眾普遍認為在小區的醫務室看病貴,報銷比例小,生活基礎設施也有許多繼續改善的地方,在小區內平時家裏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餘時間都是坐在小區裏閒逛來打發時間,小區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動中心來滿足小區里老人的平時閒餘時間,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有利於老年人豐富空閒時間的活動中心是很必要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小區裏的學校基本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優秀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了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不協調的局面,所以補充個小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a 貨幣補償 b.購房補償 c其他 d沒有補償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徵地補償,一直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對於農民失去土地以後的生計也是一個關鍵。以上數據反映出政府在對農民土地徵收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是購房補償,也就是以低價或者以原來的住房面積一對一進行補償。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鄭東新區各小區大部分是以低價購買政府補償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積,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滿足了失地農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於住房建設沒有跟上徵地拆遷進度,很多的住户都沒分到足額面積的住房,而隨着我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失地農民也擔憂低價購房價位也會不斷上漲。

10、政府承諾的兑現情況?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認為政府的承諾部分兑現的佔53.3%,而完全兑現與基本沒有兑現的分別佔13.3%與33.4%。也就是説86.7%的失地農民家庭對徵地補償費用是有不滿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基層政策落實不到位;2.基層幹部對法令解釋不完善,以至失地農民可能對自己的徵地補償費用產生疑問;3.基層管理不善,以至徵地補償發放不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忽略了一點,大部分農民都是低學歷或者是無學歷的,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識,更何況對法令的研討呢。基層幹部辦事作風不嚴謹,大部分農民反應他們村的大小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與領導有關的人也從中獲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沒有得到實惠。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的舉措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補助問題上。同時我們也看到拆遷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了失地農民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關注與擔憂。

從九到十一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對徵地補償未到位的反映較大,對徵地補償款的利用情況不是很明晰,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存在些許擔憂。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徵地十年後政府將各種補償費用一次性(目前這是不可能的)發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嗎?他們的後續社會保障問題(如養老、子女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失地農民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將各項補償款補償到位,這反映了失地農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發現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安排好後續社會保障這一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或許他們是對現實的顧慮吧,畢竟徵地補償款快十年了也沒有完全補償到位。

四、 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問卷分析得出,鄭東新區土地徵收後失地農民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

問題表現之一:農民失地導致的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前景。失地農民就業大多是一些沒有勞動技能、勞動報酬低的行業,以綠化、環境衞生、治安等行業為多。有些村民是由開發單位安排就業,一般從事保安、環衞等簡單勞動,這些失地又失業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另外,他們雖然在户口簿上已經成為居民,卻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而失地補償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失業後的養老、醫療保障等等現實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他們對失地後生活前景的期望並形成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排斥。

問題表現之二:失地農民因為生活困難,大多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由於很多失地農民沒有工作,加上國家的生活補助等各項補助資金相對較低,且沒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對困難。他們只有靠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但由於很多社區的房屋面積沒有補償到位和社區相對偏僻致使他們的收入相對減少。

問題表現之三: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反映他們住進社區以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單調,他們經常閒着無聊,加上外來租房人員的衝擊與鄰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問題表現之四: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不統一,有待完善。視每個區、鄉鎮和村子的經濟情況及地理位置而定,養老、醫療保險無論從個人繳納的情況,還是從實際領取的情況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當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在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發展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體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農民變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種保障權利難。尷尬的角色源於徵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權的本意就是佔有、使用和轉讓等處置權。農民和村集體作為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卻沒有完全享有買賣土地的所有權人權利,這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後者指農村。但事實上,唯有國家是土地買賣的合法主體。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民和農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體卻無權享有所有者對土地的買賣處置權,農民無權作為賣者與購買土地的買者處在平等的談判和簽訂契約的市場主體地位上,無論是為了公用事業的用地,還是商業用地,都必須先經過國家徵地變為國有土地之後,由國家作為市場主體與開發商談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經過國家徵用土地,作為農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員會私自與開發商達成的任何土地買賣協議都是無效的,這樣開發建設的房屋是無法取得作為政府部門的“國土局”所頒發的合法的房屋產權證明的,這樣的房屋也就無法取得在房屋市場合法買賣的資格。於是,就出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經過國家徵用變為國有土地後才能開發建設的情況,也就出現了國家把土地徵用後再作為生地或熟地賣給開發商出現的巨大“剪刀差”的問題,而作為市場主體的國家賺取的這部分超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用來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即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儲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結構體系。總結髮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的經驗,發現有以下幾點:

(1)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是趨勢。社會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是福利國家的政策目標。全民保障原則,推崇國家公民的平等的社會權利,主張由國家為每個公民、不分高低貴賤、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如英國1946年的英國國民保險法,區別於以往社會立法的特點,就在於根據這一法案,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不斷髮展完善的半個多世紀曆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相關規定,使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

2、健全法制

對不合法的徵地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不法的行為予以法律的打擊,對徵地過程中採取不合法手段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一系列完善可行的土地徵用法律法規作為保障是國外及我們台灣、香港地區的土地徵用之所以得到很好執行的主要原因。“現在我國土地徵用法律法規僅以《土地管理法》內所規定的為主,其他散見於各部門法或各行政法規之中,針對徵地目的、程序、補償以及徵地糾紛的解決等問題缺乏具體的規範,導致徵地的隨意性很大,補償安置存在極大的後遺症,徵地中引發的責任無人承擔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法律的保護,他們的損失沒有得到完全的補償”。xx年11月2日公佈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工作的決定》第十二條指出:完善徵地補償辦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採取切實措施,使被徵地農民生活水平不因徵地而降低。

3、徵地補償實施到位

根據土地管理法,我國土地徵用補償項目設置主要包括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補助費、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是對土地所有人的投資及土地所有權轉移的一種補償和購買;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補償費是對土地投資的一種補償;勞動力安置補助費是對農民由於徵地失去土地保障後的社會安置問題進行的補償,其實是變相的農民社會保障基金。

4、徵地相關程序透明通暢

借鑑國外的經驗,都有一套關於徵地問題合理的程序規定。實際調查中,鄭東新區並非是沒有這樣一套相關規定,只是規定的實施過程中,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徵地手續變得隱晦,徵地過程變得不透明。加上官員間的私自勾結,嚴重扭曲徵地程序,加上上訪路徑不暢通。基層工作在實際意義上,就是部分基層官員的漁利行為。這樣嚴重損害了政府在失地農民心目中的形象,更嚴重的造成了對共產黨的信仰危機。可以説,徵地程序的不通暢不透明,也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一個直接原因。

其次針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提出如下具體建議:

一、儘快將徵地補償款補償到位,兑現政府給予被徵地農民的承諾,讓老百姓體會到國家對他們的關注。

二、完善失地農民後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適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補助標準,使他們體會到老有所養,另外要加強養老保險的普及,推進住房建設,儘快使所有失地農民都住進安置社區。

三、完善社區的各項基礎設施(包括醫療、休閒、教育、治安)建設,經過實地走訪調查我們發現各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社區的治安狀況直接影響了居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

四、加強失地農民的技能培訓,引導、鼓勵失地農民創業,為失地農民創業提供便利。同時政府部門應該廣泛徵求意見(可到高校大學生及教師尋求發展策略),爭取創建適合本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可結合本地特色及大學生這一廣泛的消費羣體和高校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圍)。

五、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增強居民的歸屬感。社區發展的前提是居民認可喜歡這個新家,因而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至關重要。

六、加強對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決策、自我建設能力的培養,為社區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加強監督力度,做到各項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保障言論自由、為羣眾反應問題提供便利)。可以組建社區建設黨員領導監督小組,時刻監督社區建設,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

八、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可以利用大學生),在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居民對國家的政策法律法規都不太瞭解,致使很多居民把國家給予養老保險當做徵地補償款,另外對國家給予的各項福利居民的説法差別很大,這充分説明居民的瞭解不夠,國家的宣傳沒有到位。

九、充分發揮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充分利用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村官這一廣大的優秀的羣體承載着祖國農村建設的重任,讓他們走進社區也許更能發揮他們的創新力。

十、建議國家號召廣大有志青年走進基層、服務基層,為基層的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青年的一代是社會前進的主力軍,他們敢於創新,富有激情,把他們置身於基層能夠改變我國基層領導缺乏創新性的局面。

最後我們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經常深入社區展開調研,積極的向人民羣眾討教建設社區的良方,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附錄

華北水院失地農民生活狀況調查問卷

親愛的居民朋友:

您好!我們是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的成員,首先十分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參與我們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調查。

為了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分析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特編此卷。本問卷將採取不記名的方式,您提供的信息僅作研究使用,併為您保密。請您按照真實的個人情況和想法認真作答。

十分感謝您的支持與合作!

華北水院法學院社會實踐調查研究小組

二〇一四年七月二日

填寫説明

1、請您把認為合適的答案號碼填入括號內或者在__處填上適當的內容。

2、每個問題可選擇一個或多個答案。

1、您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3、您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鄰里關係 e其他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商場休閒)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

a 貨幣補償 b以地換地 c購房補償 d 其他 e沒有補償

10政府的承諾的兑現情況?( )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我們的調查結束了,再次感謝您的支持!祝您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慧芳:《土地徵用問題研究――基於效率與公平框架下的解釋與制度設計》,經濟科學出版社xx年5月第一版

2、錢忠好:《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和創新研究(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xx年9月

3、張洪武:《城市化過程中失地農民問題研究》(網絡資料)

4、許寶健:《城市化進程中的農地轉用問題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5、陳傳鋒:《被徵地農民的社會心理與市民化研究》,中國農業出版社xx年8月

6、孫曉明、劉曉昀、劉秀梅:《中國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中國農業出版社 xx年7月

第五篇:暑假關於失地農民生活狀況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前 言

xx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中原經濟區升為國家戰略之年,也是我校60年華誕。為響應xx向青年學生髮出的“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羣眾學習”的號召,全面領悟xx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回信精神,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提高我們的思想道德修養,充分發揮我們的開拓創新精神,鍛鍊自己的意志品質,歷練自己的青春歷程。根據校團委的要求我們華北水利水電學院法學院的大一學生組建了一支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走訪調查鄭東新區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以期為鄭州的和諧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打基礎。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可以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敢於接受挑戰是一種基本的素質。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能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社會,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我們希望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經過十天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收穫了很多,今天將我們的社會調查報告公佈於眾,希望我們的建議能夠被採納,衷心的祝願失地農民能夠過上幸福的生活,祝願鄭州的明天更加和諧美好。

華北水院法學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調查小組

xx年7月13日

目 錄

前 言

一、調查背景

二、調查目的

三、調查內容

(一)調查對象

(二)調查時間、地點與進度安排

(三)調查範圍、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四)抽樣方案

(五)小組成員及分工

(六)問卷分析

四、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五、附 錄

一、 調查背景

近年來隨着大學的不斷擴招,很多大學都建了新校區,各地區都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大學城,其中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就是其中一個。為建設此高校園區,河南省曾徵收龍子湖地區農民1.4萬餘畝土地,經過近十年的發展被徵地農民的生活狀況始終受到國家領導人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把民生問題擺在首要地位。為深入瞭解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我們特此展開本次走訪調查。

二、 調查目的

失地農民是一個國家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是在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用地而失地的農民。

伴隨着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徵地的趨勢成為必然,而世代以土地為生存依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保障。對於目前農村存在的情況,一次性給付,不能解決問題。當徵地補償金花銷完後,失地農民中相當多處在失業狀態下的人,由於制度性障礙和農民經濟承擔能力,失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率低,又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造成大批“種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三無農民。如果處理不好,那麼他們就將成為新的社會不穩定因素。所以本次調查將調查某一地區,切實的瞭解在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生活現狀,就業情況和社會保障體系的情況。深入民情,瞭解民情。為完善失地政策提供實證資料和意見。

三、 調查內容

(一) 調查對象

為配合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拉大城市框架,把鄭州建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努力實現市委、市政府“十年建新區”的跨越式發展目標,確保龍湖地區開發建設順利進行,本地區的農民土地被依法徵收,他們加入了失地農民的行列。因此這次調查就選擇龍湖地區被徵地農民200户,分三個安置地點,七個小區進行調查。

(a) 調查範圍: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b) 調查對象:各個小區安置的失地農民

(c) 調查內容: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失地前後的生活變化

(d) 調查單位:户

(二) 調查時間、地點和進度安排

時間:七月三號——七月十三號

地點:賈崗小區、磨李小區、廟張小區等七個小區

進度安排:

a)前期準備階段

7月3號

在學校湖邊組織召開第一次小組會議,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規劃整個調查工作進程和安排後續任務。

7月4號

蒐集資料,設計問卷。

b)調查實施階段

7月5號至10號

進行200份問卷試調查,並總結調查注意事項。

c) 資料分析與整理階段

7月11號

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

d) 調查報告撰寫階段

7月12號至13號

在宿舍樓下召開小組會議,共同商定問卷初稿的不足並提出修改意見,進行最後總結以及最後階段的調查報告修改完善

(三) 資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200份,其中在正式問卷調查開始之前派發了20份問卷進行了試調查,然後就調查過程和結果來分析具體的有效快速正確的調查具體決策。最後正式發送了180份調查問卷,收回180份問卷,回收率達到100%。

a) 資料收集方法:

? 自填式問卷:由調查員直接將調查問卷發放到失地農民手裏

? 訪談法: 調查員直接訪問並收集信息。

b)資料分析方法:

? 單變量描述統計和單因素分析

(四) 抽樣方案

本次採用的抽樣方法:簡單隨機抽樣

第一階段:選擇調查小區

第二階段:選擇小區中的單元

第三階段:從每個單元中隨機抽取居民户

(五) 小組成員及分工

組長:鄭雪豔 負責主持小組討論、任務安排以及問卷設計和最後定稿。

成員:

信息採寫員:趙廣開 負責每日簡報的撰寫以及向各大網站和媒體投稿

照片採集員:張彬 負責每日照片的採集和篩選工作

走訪調查員:張益 陳一鑫 趙青彥 何向前 負責每日的走訪調查工作

(六) 問卷分析(我們將多選題的調查結果換算成了百分比)

1、您家失地前主要的收入來源?

a 種地 b 養殖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2、您家失地後主要的收入來源?

a 外出打工 b 本地打工 c 個體工商户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1 :a.63.48% b.29.02% c.5.28% d.2.62%

2 :a.36.96% b.3.66% c.18.53% d.40.75%

通過以上兩個問題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失地以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大部分以種地為收入的主要來源,一小部分以養殖(漁業)為主要收入來源,更少的人從事個體經營。農民失去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後,不得不想方設法來維持生活,因此打工以及個體經營的比例就相對增加。通過調查可知,外出打工更受年輕人的青睞,而本地打工以中老年人居多,職業多以園林工人、清潔工等低收入工作為主,且工作不穩定。同時我們看到失地後農民主要收入來源選其他的佔40.75%,這主要是因為我們調查的對象很多是中老年人,他們主要靠政府的養老金維持生活。

3、您家失地前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4、您家失地後的消費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

a 生活用品 b食物 c 建築房屋 d交通 e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3: a.30% b.9.07% c.30% d.9.82% e.15.32%

4: a.37.64% b.35% c.6% d.11.36% e.10%

統觀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失地前後,農民的消費支出的各個方面有很大的區別。失地以前,大部分農民的主要花銷集中在生活用品方面和建築房屋方面,其他的方面相對較少。在大部分農民的觀念中,他們努力一生就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條件能有所提高,並且為他們的下一代安置好房子,因此花銷主要集中在這兩個方面。失地以後有較大變動。民以食為天,土地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因而土地被徵收後,他們在食物上的消費支出明顯增加。另外據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相對也有所增加。

5、失地前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6、失地後您最擔心的問題是?

a日常基本生活 b子女教育 c就業問題 d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5: a.20.06% b.14.08% c.24.09% d.42.12%

6: a.23.02% b.14.39% c.45.95% d.17.24%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失地前後農民擔心問題格局分佈有所不同。失地以前,農民依賴土地,所以他們就更擔心糧食收成問題,而其他的方面都是生活的基本因子,比較平均。失地以後,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發生變化,所以家庭成員的就業問題就成了他們考慮的核心問題,這也反映了就業問題是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問題。

通過對以上六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也能看到他們目前越來越關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放映了他們逐漸融入了現代社會。

7、您覺得以前的生活幸福還是現在的生活幸福?

a 以前 b 現在 c 都一樣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30% b.50% c.20%

失地農民對失地前後的兩種生活模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覺得各有各的好處。數據顯示:50%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幸福,30%的人認為以前的生活幸福,20%的人認為無所謂,都一樣。我們可以看到隨着社會的進步,失地農民的幸福感有所增強。他們體會到了現代社區生活帶來的方便快捷,乾淨整潔,休閒娛樂設施也比較健全,國家的相關政策與舉措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實惠。而感覺以前生活幸福的人主要是因為失地以前擁有土地,生活安穩,雖然很累可心裏踏實有安全感,而且鄰里之間關係親密。另外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待提高,他們普遍反映在社區生活無所事事,另外與其他老年人的接觸交流也少了,因此加強社區的文化建設非常必要。

8、您覺得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是?

a 醫療設施 b生活基礎設施 c 學校教育設施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43% b.24% c.16% d.17%

上述數據顯示,小區亟待改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方面,羣眾普遍認為在小區的醫務室看病貴,報銷比例小,生活基礎設施也有許多繼續改善的地方,在小區內平時家裏的勞動力都在外打工,留在家的都是老人小孩,而老人在空餘時間都是坐在小區裏閒逛來打發時間,小區缺少必要的老人活動中心來滿足小區里老人的平時閒餘時間,建立一個功能完善,有利於老年人豐富空閒時間的活動中心是很必要的。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小區裏的學校基本設施相對比較完善,但優秀的師資力量明顯不足,從而形成了軟件設施和硬件設施不協調的局面,所以補充個小區學校的師資力量是非常迫切的。

9、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徵地補償?

a 貨幣補償 b.購房補償 c其他 d沒有補償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9.84% b 64.94% c、2.68% d 2.64%

徵地補償,一直是大多數人關注的問題,它對於農民失去土地以後的生計也是一個關鍵。以上數據反映出政府在對農民土地徵收過程中主要實行的是購房補償,也就是以低價或者以原來的住房面積一對一進行補償。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鄭東新區各小區大部分是以低價購買政府補償的70平方每人次的住房面積,而且基本都分到了房子,滿足了失地農民的基本住房需求,但是由於住房建設沒有跟上徵地拆遷進度,很多的住户都沒分到足額面積的住房,而隨着我國房價的不斷上漲,部分失地農民也擔憂低價購房價位也會不斷上漲。

10、政府承諾的兑現情況?

a 完全兑現 b 部分兑現 c基本沒有兑現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13.3% b 53.3% c 33.4%

如以上所示,認為政府的承諾部分兑現的佔53.3%,而完全兑現與基本沒有兑現的分別佔13.3%與33.4%。也就是説86.7%的失地農民家庭對徵地補償費用是有不滿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基層政策落實不到位;2.基層幹部對法令解釋不完善,以至失地農民可能對自己的徵地補償費用產生疑問;3.基層管理不善,以至徵地補償發放不到位。對於這個問題,政府忽略了一點,大部分農民都是低學歷或者是無學歷的,有的甚至連字都不識,更何況對法令的研討呢。基層幹部辦事作風不嚴謹,大部分農民反應他們村的大小幹部或多或少的都富裕了,甚至與領導有關的人也從中獲得了收益,而大部分平民都沒有得到實惠。

11、政府在徵地執行過程中的弊端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a拆遷問題 b 補助問題 c 社會保障問題 d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23.85% b 40.8% c 23.85% d 11.8%

政府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的舉措是好的,但同時也會出現一些或大或小的問題,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主要體現在補助問題上。同時我們也看到拆遷問題與社會保障問題也是失地農民關注的焦點,這反映出了失地農民對自己合法權益的維護,對自己未來生活狀況的關注與擔憂。

從九到十一題,我們可以看到目前鄭東新區失地農民對徵地補償未到位的反映較大,對徵地補償款的利用情況不是很明晰,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存在些許擔憂。因此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徵地十年後政府將各種補償費用一次性(目前這是不可能的)發給失地農民,失地農民能夠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嗎?他們的後續社會保障問題(如養老、子女的住房問題)怎麼解決?

12、您目前對政府的要求?

a 補償到位 b 安排好社會保障 c 其他

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a 50.32% b 20.94% c 28.74%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失地農民對政府的要求主要是將各項補償款補償到位,這反映了失地農民看重實實在在的好處。同時從另一個角度我們發現失地農民沒有認識到安排好後續社會保障這一長遠利益的重要性,或許他們是對現實的顧慮吧,畢竟徵地補償款快十年了也沒有完全補償到位。

四、 調查總結

(一)徵地過程中失地農民面臨的主要問題

根據我們走訪調查的問卷分析得出,鄭東新區土地徵收後失地農民主要出現的問題如下:

問題表現之一:農民失地導致的無業或待工人員較多,直接影響生活質量和前景。失地農民就業大多是一些沒有勞動技能、勞動報酬低的行業,以綠化、環境衞生、治安等行業為多。有些村民是由開發單位安排就業,一般從事保安、環衞等簡單勞動,這些失地又失業的農民一般文化素質較低,就業能力和社會生存競爭能力較差。另外,他們雖然在户口簿上已經成為居民,卻無法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各種社會保障,而失地補償又無法滿足失地農民失業後的養老、醫療保障等等現實問題,這些情況都影響了他們對失地後生活前景的期望並形成對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排斥。

問題表現之二:失地農民因為生活困難,大多靠出租房屋維持生計。由於很多失地農民沒有工作,加上國家的生活補助等各項補助資金相對較低,且沒有隨着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致使很多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相對困難。他們只有靠出租房屋來維持生計,但由於很多社區的房屋面積沒有補償到位和社區相對偏僻致使他們的收入相對減少。

問題表現之三:失地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很多失地農民特別是中老年人反映他們住進社區以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單調,他們經常閒着無聊,加上外來租房人員的衝擊與鄰居的交流也少了很多。

問題表現之四: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不統一,有待完善。視每個區、鄉鎮和村子的經濟情況及地理位置而定,養老、醫療保險無論從個人繳納的情況,還是從實際領取的情況和享受的福利待遇上都存在着相當大的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在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發展較好的村子,村民的集體福利待遇就好一些;在自然環境差、經濟發展不景氣的村子,福利待遇就差一些。失地農民變成市民容易,但是享受市民的各種保障權利難。尷尬的角色源於徵地制度的缺陷。所有權的本意就是佔有、使用和轉讓等處置權。農民和村集體作為集體所有土地的所有者卻沒有完全享有買賣土地的所有權人權利,這是造成失地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憲法”和“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有和集體所有,前者指城市,後者指農村。但事實上,唯有國家是土地買賣的合法主體。農村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但農民和農民利益代表者的村集體卻無權享有所有者對土地的買賣處置權,農民無權作為賣者與購買土地的買者處在平等的談判和簽訂契約的市場主體地位上,無論是為了公用事業的用地,還是商業用地,都必須先經過國家徵地變為國有土地之後,由國家作為市場主體與開發商談判土地交易合同,任何不經過國家徵用土地,作為農村土地所有者代表的村民委員會私自與開發商達成的任何土地買賣協議都是無效的,這樣開發建設的房屋是無法取得作為政府部門的“國土局”所頒發的合法的房屋產權證明的,這樣的房屋也就無法取得在房屋市場合法買賣的資格。於是,就出現了農村集體所有制的土地前提性地先經過國家徵用變為國有土地後才能開發建設的情況,也就出現了國家把土地徵用後再作為生地或熟地賣給開發商出現的巨大“剪刀差”的問題,而作為市場主體的國家賺取的這部分超額利潤實際上並沒有用來解決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二)針對走訪調查發現的問題提出的建議

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完善社會保障機制

社會保障,即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個人儲蓄保障等一套完整的結構體系。總結髮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建設的經驗,發現有以下幾點:

(1)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是趨勢。社會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向全民化、全面化的方向發展,是福利國家的政策目標。全民保障原則,推崇國家公民的平等的社會權利,主張由國家為每個公民、不分高低貴賤、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如英國1946年的英國國民保險法,區別於以往社會立法的特點,就在於根據這一法案,幾乎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社會保障。以日本為例。日本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經歷了從萌芽起步到不斷髮展完善的半個多世紀曆程,並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調整和改革相關規定,使得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