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宵節常見的四種傳統習俗【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92K

元宵節常見的四種傳統習俗【多篇】

2021牛年元宵節的祝福語簡短 篇一

1、帶上誠摯的祝福,願你開心大本營,開心總動員,開心大風車,開心每一年,開心每一月,開心每一天,開心每一刻,開心,開心,元宵節開心。

2、春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元宵佳節,春風薰陶着沉醉的夜晚,我用心疊一隻紙鶴,裝上我滿滿的祝願,飛翔在天邊,飄落你身前,祝你元宵節愉快。

3、元宵節到了,祝你今後的日子像黑芝麻元宵般健康,像桂花元宵般香甜,像五仁元宵般豐富,像豆沙元宵般細膩延綿。吃下這碗元宵你將永遠幸福!

4、元宵到,送你一個彩燈,紅色代表開心,綠色代表幸福,黃色代表夢想,藍色代表思念,橙色代表寄託,紫色代表希望,青色代表吉祥,願繪出你四季的安康!

5、元宵好,元宵妙,歡歡喜喜放彩炮啦;元宵好,元宵妙,倖幸福福掛燈籠啦;元宵好,元宵妙,開開心心吃湯圓啦;元宵好,元宵妙,快快樂樂過元宵啦……

6、正月十五是元宵,佳節送來喜氣多多,願你閤家歡樂團圓多多,愛情甜蜜美滿多多,事業騰飛發財多多,生活幸福快樂多多,吉祥如意好事多多!元宵節快樂!

7、元宵到,送你一個燈籠,絲絲的牽掛是燈線,綿綿的思念是燈罩,深深的祝福是燈炮,願它帶給你圓圓的夢想,圓圓的期望,元宵快樂!

8、春來了!鳥到了!牛年中國更好了!元宵佳節齊團圓!元宵圓!滾又滾!好運滾到你家去!新的一年更美好!全世界今年不差錢!不差錢!老牛了!

9、今天是元宵節,你當餡我當面,我們一起做一個大元宵;你做紙我做燭,我們一起做一個大燈籠。元宵佳節祝福你,願健康快樂長伴你,好運和你不分離,財神永遠跟隨你!

10、美麗的夜空,把夢想呈現;圓圓的明月,把幸福實現;漂亮的花燈,把節日粧扮;温馨的短信,把祝福傳遞;我的心願:願你元宵節快樂幸福每一天。

11、冬去春來百花香,一條短信到身旁,祝你一年四季財源旺,一年四季身體康,一年四季好運忙,一年四季家興旺,一年四季事業旺,元宵佳節好吉祥!

12、圓圓的月亮,相聚的情;圓圓的花燈,歡樂的情;圓圓的湯圓,温暖的情;團圓的心願,歲歲的情。祝元宵節閤家歡樂,吉祥如意。

13、今宵月圓白如晝,千年輪迴人依舊,月增年華人增壽,歲月過後看春秋,滿腹真情話別後,月圓之夜話語稠,此時蓮燈觀不夠,來世對月消新愁。元宵節快樂!

14、海天一色慶元宵,想念時刻靜悄悄,祝福緩緩起浪濤,給你問候蕩,且把關懷掛樹梢,但求幸福為你俏,元宵到,衷心祝願你節日快樂,前途看好。

15、你不是餃子卻有陷兒。你不是餛沌卻也有湯。你不是糖果卻也很甜。我已經迫不及待了!來吧我的湯圓!來吧我親愛的元宵節!

16、過年好,元宵到,倖幸福福一年繞;過年好,元宵到,開開心心四季妙;過年好,元宵到,順順利利全家好;過年好,元宵到,團團圓圓過元宵。

17、元宵到,祝福短信到,願你一年都不會刪掉;祝福電話到,願你四季都不會掛掉;祝福的歡語到,願你一生都不會忘掉;祝福心意到,願你一世都不會抹掉。

18、元宵到,送你一個彩燈,紅色代表開心,綠色代表幸福,黃色代表夢想,藍色代表思念,橙色代表寄託,紫色代表希望,青色代表吉祥,願繪出你四季的安康!

19、年過完了,錢花光了,手機也啞了;都上班了,心要靜了,反倒沒人理了;又是元宵節了,發條短信,就算騷擾一下,證明我還想着你,元宵節快樂。

20、月亮,元宵,映襯着你的歡笑,正月十五迴盪着你的歌調,新春充盈着你的熱鬧,此時我心久戀着你的美妙。

耍龍燈 篇二

劃旱船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裏拿着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着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元宵節的習俗 篇三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的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元宵節的習俗 篇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過越紅火,生活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耍龍燈

舞龍是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裏面節目之一。龍是中國古老的圖騰,正月十五耍龍燈已經遍佈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各個華人聚居的地方!

舞獅子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送花燈

送燈又稱送花燈,漢族傳統民俗,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踩高蹺

踩高蹺亦作“ 踩高蹻 ”,一種民間雜技。表演者裝扮戲劇或傳説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腳裝置的木棍,邊走邊表演。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祭門祭户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迎紫姑

迎紫姑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漢族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傳説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漢族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莒縣農村男女老少這天都要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走老貌”,據説每年走一次可以青春常在,永不衰老

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篇五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送花燈

  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舞獅子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蹺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蹺”、“踏高蹺”、“扎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寓意“高升”。

  7.祭門、祭户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 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10.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篇六

一、東莞元宵節吃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釐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製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煮湯圓

元宵佳節吃湯圓已經是普遍的習慣,在廣西的上林、靖西等地還有吃油團(有的地方也稱“煎堆”“油堆”)的習俗。食物有別,寓意卻一樣。這兩種食物都為小圓球形,表示團圓。原先“油團”的“團”字並不是現在所用的這個團圓的“團”字,而是“摶”字,它表示的是一個把做油團的面戳圓的動作,但隨着時間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變成現在的“團”了。

二、在廣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進行樹元宵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

舞火龍

是香港元宵佳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煮湯圓

元宵佳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湯圓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説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萬事如意。我們常吃的湯圓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三、深圳元宵節吃什麼

“吃圓仔、扁米,然後走家串户討紅包。”傳承人陳淦忠想起了小時候,他説,米餅、雞仔餅等小吃,大人們在春節前就已經做好,到了元宵節,“孩子們會拿着一個小竹籃,裝上這些小糕點串門,趁着元宵抓緊討紅包”。

60多歲英姑則説,作為長輩們來説,這種串門實際上是一種“結緣”,人與人之間,互相招呼,以歡喜心相見,保持良好關係。並且有鄰里之間互相做傳統小吃習俗,“你家做米餅,我家做鬆糕”,做足吃到農曆五月量,做好了之後禮尚往來,增進鄰里之間感情。

舞龍、點花燈、猜謎語、唱粵劇,也是深圳人過元宵節必不可少節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還有吃大盆菜習俗。據介紹,大盆菜烹飪方法考究,菜盆裏有包括煎蠔、雞、鴨、豬肉、冬菇等15種菜,一層一道菜,意為“百鳥歸巢”。吃法也較為講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層越鮮美,稱之為“尋寶”。

元宵節的習俗 篇七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