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元節(鬼節)的來歷和常見習俗禁忌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1W

中元節(鬼節)的來歷和常見習俗禁忌精品多篇

果實許願 篇一

舊社會私人的樹木果實常被盜摘。於是,有些人便別出心裁,在果樹上貼上“施孤聖果”之類的標誌,許願將樹上的果實為施孤之用,這樣便沒有人再敢盜摘了。據説盜摘的,鬼神便會出來交涉,那些盜摘果實吃的人,不免有生病之危險。這樣,這果樹倒因迷信而得到保障。不過也有例外,若逢着那些比鬼還兇———“鬼都不怕”之人,他是不認告示的。有些老賊就專門要光顧這些聖物鬼物,這樣老賊也就成了破除迷信者。

放焰口 篇二

在放大焰口時,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用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裏,意在引領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當法師高坐祭台之上,敲響引鍾,帶領座下一幫僧眾誦唸經文後,便將座邊一盤盤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便稱為“放焰口”。“焰口”傳説是印度的一種餓鬼的名稱。這種鬼喉頭細如針孔,常出口噴火焰。法師誦經是使他們的喉頭放開擴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潮州城中放焰口時,還要派船溯韓江至距城百餘公里的三河壩,趕在儀式開始前,邊返航邊點燃一隻只大陶缽製成的豆油燈,並把它們放下江裏,用意為引領四面八方孤魂野鬼前來受祭,這稱之為放“水燈”。

祭拜祖先 篇三

潮俗在中元節,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這一天;不過這一日是正日,比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會等組織善信備辦三牲粿品到義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舉行盂蘭勝會,搭孤棚(祭壇),陳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飯、紙錢、紙紮衣物,請和尚、道士到來念經、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還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還有活豬、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後,散發實物,或編號散發竹籤牌子,讓觀眾去搶,這就是所謂搶孤。

廣東鬼節的習俗有哪些 篇四

(1)普渡施孤

中元節此日,民間普遍的活動是施孤普渡,為一些陽間沒有親屬祭拜的孤魂進行施祭,使其儘早投胎轉生,以盡行善之意。這一天,人們往往在街頭巷口搭起法師座和祭孤堂,設起普渡壇。普渡壇中央懸掛着“盂蘭盆會”的橫幅或三官大帝像。祭孤台上立着幾塊靈位,有“男孤魂之位”和“女孤魂之位”,這是召喚各方沒有主兒的“餓鬼”前來受祭。為了怕施食時“小鬼”搶不過“大鬼”,還特設“兒童男女孤魂之位”的靈牌。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們還增添了一塊“抗戰陣亡將士”的靈位,招請那些為保家衞國,防禦外敵入侵而犧牲的戰士。

在壇前邊擺有上下兩層桌子:上桌放一個斗燈,下桌放神像、香爐之類。斗燈內放白米、古劍、銅鏡、剪刀、小秤等物,以作避邪之用。另外,壇前還特設一排長桌,以供民眾擺牲之用。中午過後,各家各户便挑起三牲、粿品、水果、紙錢、衣帽、竹笠等祭品前來祭拜。主事者分別在每一件祭品上插上一把黃、綠、紅各種顏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盂蘭勝會”、“甘露門開”等字形,以作紀念。之後便請和尚、道士各念其經,進行祭拜,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祭拜孤魂野鬼後,主持人便將祭品或物牌子向棚下拋擲,讓那些貧苦者搶奪,這叫做“搶孤”。

據記載,清代潮陽縣祭孤時,還出現買犁耙、水車、傢俱,甚至買下窮家女孩子,分別寫在紙片上,施食時也把紙片撤下,買不起傢俱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憑單領取之現象。搶孤者有將織成漏斗形狀的網袋,用竹圈將口張開,裝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拋下的東西。在孤棚前都立有一紙糊的青面獠牙鬼王(也稱為孤王)。據説是過去施孤時,各方餓鬼雲集,互相搶食,秩序混亂,觀音大士想加以制止,可誰也不理他。結果他只好變成鬼王,展威彈壓,處理了一些欺凌弱者的惡鬼,才恢復秩序。因此後來每次施孤時,就一定要糊孤王鎮壇。

拖死鬼 篇五

“拖死鬼”即通過神巫請死去的人來對話。這個神巫通常是婦女,人們用布蒙上她的眼睛,點上香,周圍的人唸咒,使其入迷。咒雲:“觀音渺渺在海中,法身去到普陀山。腳踏蓮花千百瓣,手(扌克)楊柳來娶童。銅(口禾)硬硬鑄成鑼,鐵(口禾)硬硬打成刀。童姐硬硬阿孃娶,阿孃娶童來踢跎(遊玩)。去到六角亭,六角亭下香花瑩,六角亭下着捧手,深深捧手拜神明。去到奈河東,腳鬆手亦鬆。去到奈河橋,腳搖手亦搖。

橋頂叫娘娘勿聽,橋下叫娘娘快行。去到花園花園中,去到魂樹引魂人。”當發現神巫昏昏似睡時,即念“一步催,二步催,催童姐,腳行路,手放開;一步吼,二步吼,吼童姐,腳行路,嘴開口。”於是神巫就成了人鬼對話的媒體,人們可以通過她同死去的人談話。當“死鬼”拖完時,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處處人關門,雞鵝鳥鴨上條了,請阮童姐回家門。”這樣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狀態,讓其清醒復原。這種民俗顯然是一種迷信活動,但民間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請神巫“拖死鬼”。

遊燈 篇六

中元節此日午後,小孩子忙着趕製鯉魚燈,他們要模仿上元(元宵)節遊燈,做一個小小的遊樂。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豎上一個鯉魚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蠟燭,點起火來,便算是簡單的小鯉魚燈了。年小的要大人代制,年紀稍大的則能夠自運匠手;有些人別具心裁,經精作巧製出來的鯉魚燈,極為美觀;有些人先用番薯雕成魚形,或者是飛禽走獸的形狀,再染彩上各種顏色,維妙維肖;有些人先用面塊搓成形上色後也極為好看,綴一彩旗香燭,火光美麗可觀,也算是一種美術品。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人用麻骨製成燈架,糊以透明蠟紙,內點明蠟燭,也算作提燈。此外,還有一種叫燈球的,普通是用荊棘所生的刺重子(跟朴子差不多),插上紙旗香火,從子心穿着一條几尺長的韌繩,可以任意的提起來,擺動盤旋,叫做擺燈球。當擺旋時,火花成為聯串的長條,在眼光上起到變幻的作用。

每當傍晚人們到户外時,便可看到小孩子們的鯉魚燈、雕魚燈、紙燈、燈球,覺得四處紅光片片,燭火耀彩。特別是燈球的紙旗,擺起來索索作響,點綴靜夜的熱鬧,也有一番情趣。不過,七月十五早給人們認為是鬼節,故這一夜,不準孩子在附近遊玩至深夜,而且要早點睡覺。這樣,在遊燈戲樂上,不免披上一層灰色的陰影,然而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