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習俗(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3W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習俗(多篇)

元宵節的九大傳統習俗 篇一

1、猜燈謎

此活動起源於宋朝。燈籠的所有者將謎面寫在一張紙條上,然後將紙條展示在燈籠上。假如賞燈者猜出謎語,就將紙條取出,然後找燈籠所有者確認答案。猜對的話,就可以領取一份小禮品。由於這種活動十分富有情趣與智慧,很快在民間流傳開來。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 潮。

3、吃元宵

元宵即“湯圓”以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煙火

元宵節的白天會有舞龍舞獅、劃旱船、扭秧歌、踩高蹺。而夜裏除了燈會,就數焰火看了。當新年首個圓月升上夜空時,人們都會因燃放的煙火和空中的明月而興奮不已。

5、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耍龍燈

耍龍燈又稱舞龍、龍燈舞,是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中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傳統舞蹈。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8、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就是送孩兒燈。因為“燈”與“丁”諧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元宵節的十大習俗是什麼 篇二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着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 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着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着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羣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户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説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元宵節的習俗 篇三

元宵節始於20xx多年前的秦朝。西漢漢文帝(前179——前157年)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西漢漢武帝(前140——前135年)時,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西漢前104年司馬遷建議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東漢漢明帝(58——75年)時,下令點燈敬佛,百姓掛燈,是賞花燈的創始人。

元宵節正值農產品收穫之後、農閒時段、春節末期。廣大農民辦燈展、猜燈謎、舞龍耍獅、踩高蹺、敲鼓扭秧歌,等等,同時,還流傳着一些有關正月十五的俗語。

“過大年,老少歡,好吃又好玩,一直樂到正月半。”是説,過年快樂,樂到正月十五,就該結束了。正月十五過後,應當準備春耕了。

“元宵走一走,病災遠遠溜。”説的是,元宵節有一信仰性活動:婦女們穿着節日盛裝,成羣結隊走出家門,走到郊外去,或走牆邊,或過橋,或渡危,直到夜半歸。目的是驅病除災。認為“走一走”能夠祛病延年。此活動俗稱“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等等。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説,如果上年八月十五“雲遮月”(即陰天),預兆來年的正月十五“雪打燈”(即下雪)。“雲遮月”和“雪打燈”,都是預兆風調雨順,有好的年景。

“正月十五貼門神————晚半月啦。”是指責一些人辦事拖延的歇後語。

“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陰。”是天氣諺語。説的是,農曆的十五下雨、下雪沒有多大關係,如果農曆的十六日下雨、下雪,將會有10天、半個月的連續陰雨天。

“正月十五日要‘看好燈’”。是封建迷信行為。説的是,正月十五日是“燈節”,新媳婦結婚3年內,忌“看亂燈”: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新媳婦,在孃家過,就每年都在孃家;在婆家過,就每年都在婆家,結婚3年內不能亂,不能有時在孃家、有時在婆家。有“看錯燈,死公公;看錯火,死婆婆”之説。

元宵節作文 篇四

元宵節的晚上吃完元宵我就和家人一起往買物私園望燈會。哇,街上的人可真多啊!他們都是去瞅燈會的。還沒到購公園,就看到半地面、馬路上、高橋上,每一個角降都是色彩斑斕的彩燈。站在街頭,沿街看去,幾乎是一個燈的世界!

元宵節燈會它不僅是燈的陸地,而且是我的海洋,歡喜的大陸。無數的燈和無數的己無數的笑容和啼聲聚在一伏,形成了璀燦的燈海和人潮。爾跟無數的燈會遊客一樣就像燈海面的一片綠葉,隨人浪訖伏、固定,縱情地觀賞着燈海里的每一件奇珍奇寶。

走到寂靜處,咱們還抬起了孔亮燈,一盞盞寄託着我們美妙欲 望的孔明燈像一顆顆晶瑩的星星,匆匆飄向夜空,和謙地的星辰融替一體,低頭望去,只感到這個晚上,所有的星星都沒來了,連在家睡覺的勤星星都忍不住出去看個畢竟,到頂昨天是什麼日子,這個世界怎麼這麼熱烈啊!

夜深了我戀戀不捨地和家人分開燈市,一邊走還一邊歸頭觀望,實盼望每天皆是元宵節啊!

元宵節的習俗 篇五

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户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

一年一度的上元燈會、舞龍舞獅、北京叫賣、皇帝觀燈儀仗等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節傳統節目,是北京市民期待這個節日的一大原因。

傳統的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前門一帶自明清時期就盛行舉辦上元燈會,還為此留下乾隆皇帝每逢此日奉母觀燈、大行孝道、與民同樂的歷史傳説。“前門上元燈會”已被列入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北京市每年元宵節的保留項目。節日當天,這裏的花燈展示、傳統民族手工藝表演展給百姓帶去了濃厚的年味。今年前門的燈會規模將超過去年,點燈儀式、賞燈遊藝、走街表演將同時上演。遊客還可以參與猜燈謎活動,體驗一把“摸門釘”的***俗,為新的一年討個好彩頭。

在北京其他地區,元宵節的活動同樣精彩。

元宵節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説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説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