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單元教學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05W

單元教學精品多篇

單元整合讓教學活起來 篇一

教學中,我們發現只有少數學生在寫作中嘗試使用教材中所學的英語語言,接近半數學生幾乎沒有想過或嘗試過運用所學英語語言來表達自己的寫作內容,少部分學生被動學習甚至放棄學習英語寫作。這提醒我們:英語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備課、授課時,是否忽略了應“授之以漁”,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更好、更高效地學習英語寫作,寫出地道的英語作文。

筆者在日常教學中以單元話題為主線,整合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教材中與該單元話題相關的閲讀材料,加大可理解性閲讀的量,並根據閲讀的話題內容,創設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較為真實的情境。我要求學生根據寫作任務中提示的信息進行練習,然後指導學生根據寫作評價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

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遵循“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的編寫原則,以話題為主線,以任務為主導,輔以功能和結構項目,有效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每冊教材通常由六個單元組成,各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語言地道鮮活,從多方面強化語言技能的訓練。儘管七年級到九年級的英語教材中都會有同一話題為主線的螺旋上升的閲讀材料,強調了學習語言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基於單元話題的這些教材資源遠遠滿足不了學生的閲讀需求,因此在九年級英語寫作教學中,筆者採用“話題整合”的方法,圍繞某話題對國中各年級的學習內容進行同類話題歸納,並開發課外資源,豐富教材中單元話題的閲讀材料,把寫作過程分為“依託話題的任務型寫作任務—分析寫作任務—討論拓展—限時寫作—習作自評互評”五個步驟,整個過程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着眼於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現以北京市義務教育改革實驗教材第8單元Keeping Safe為例,簡述如何基於單元話題整合國中三冊教材中所涉及的話題閲讀材料,指導學生進行任務型讀寫訓練,從而提高九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讀寫課前,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和學生情況。如Keeping Safe單元的中心話題是“安全自救自護”,屬於課標中話題13(Health)的第6個子話題(Accidents)和話題23(Society)中的第3個子話題(Rules and regulations)。本節課是一節寫作課,寫作總任務分別包括了校內安全建議、校外安全建議、火災自救建議以及交通安全建議。

本課寫作任務所談及的自救自護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緊密,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通過閲讀有關校內外的自救措施,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訓練閲讀技能的同時,學會如何在發生傷害時採取有效、科學的自救,獲得自救自護常識,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預防傷害、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本課時,我通過讓學生製作安全建議書,訓練學生運用本單元信息和語言以及網絡信息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已經通過閲讀課獲取並理解了第8單元語言材料中所涉及的有關學校安全規則等,但是,如何把所學習的內容輸出並遷移到筆頭完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安全手冊是學生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閲讀第8單元的閲讀材料,根據寫作內容要求提取相關信息,筆頭完成安全建議書的制定。通過完成該項寫作任務,培養並訓練學生根據內容要求有機地將讀寫結合起來,提高書面表達準確性、連貫性的能力。本節課的學習結果是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因此學生還要初步學習根據寫作技能的評價標準從內容、語言和邏輯三個方面自評、互評,以達到書面交際的有效性。

通過一年的嘗試,我利用單元話題整合開發教材資源的活動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寫作材料、體驗分角色自主寫作的過程中,通過與組內同學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真正對如何寫作有所感悟和思考,成為寫作課上的主人,形成了學生們非常喜歡的閲讀學習模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自主寫作的意識、能力以及整體寫作水平。

單元教學實施方案 篇二

結合你的教學經驗,談談你常用的教學評價方法及手段,你常用的評價“高招”有哪些?效果如何?

答: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我常用的教學方法有:閉卷考試、觀察、檢測、點評等手段,通過學習我覺得要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主動地自主學習,離不開學習的評價機制。評價要“遵循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適應語文學科教學評價多角度、多層次、多手段、多形式的需要,調整、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語文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並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新的課程改革強調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樣化,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

以前教學評價的一般方法:

(1)絕對評價法

(2)相對評價法

(3)個體內差異評價法

(4)測驗法

(5)徵答法

(6)觀察提問法

(7)作業檢查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做了一些改進的嘗試,具體歸納,有以下幾個方面:

量表觀察法

第一:學科學習檔案袋評價。指導學生收集個人的語文學習作品及成果,建立檔案袋,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評價。檔案通常在開學初建立起來,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檔案袋,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好的作品分類裝入檔案袋中,如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讀書筆記、文章以及手工製作的成果等。如我收集的成語小故事、我製作的成語卡片、我做的手抄報等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檔案袋認真維護保管,還可以定期在班級、年級中進行展評。學生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鑑,教師也及時予以評定,並寫上客觀的、公正的、發展性的評語。成績突出的同學給予表揚,成績稍差的同學指出存在的問題,師生共同商量改進的辦法,避免在全班面前對較差的學生進行口頭批評,維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老師也可以把記錄學生成長過程的檔案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並把學生的成長過程及時向班主任老師和學生家長彙報,共同分享學生的成長和進步。

檔案袋評價方式的推廣很有意義,它能幫助學生與教師瞭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此外對於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檔案袋評價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準的單一性和片面強調學生學業成績的做法。特別是對那些愛動手的學生,則給了他們充分發揮特長、展示才華的機會。

第二:個人學習資料冊評價。語文課因為其自身的學科特點,經常需要學生針對某些問題自己去搜集、查找一些學習資料,以彌補課本內容的侷限。每一節課前,教師都要佈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和素材,可以通過互聯網絡查找或圖書查找,可以是文字資料,也可以是圖片資料、影印資料,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實物資料。並且按照查找資料的內容分類整理。上課前使用它起到預習作用;課後重讀,可以起到複習作用;平時多瀏覽,更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個人學習資料冊和檔案袋的區別是:檔案袋是學生學習成果的集中,資料冊則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準備,是學生平時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依據。堅持個人學習資料冊的使用,既為課堂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也從中鍛鍊了學生收集、查找資料的能力和分類整理資料的能力。

第三:日常學習表現評價。例如:上課時學生髮言的積極性、主動探究及主題活動的表現等等,可以採取學生自評和小組評議的方式,並且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及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之中,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開始時,學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評價別人,有時在評議中甚至發生爭議和衝突,教師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班主任老師和課任老師合作,使學生學會比較、反思,從而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不斷進步。

第四:課堂紀律評價。在課堂中學生是否遵守課堂紀律,是否按照要求去做。可以採取民主評議,即小組評議與任課教師評議相結合,從而約束學生的行為,保證穩定的課堂秩序,有利於課堂教學的正常進行。

第五:持續激勵式評價。對進步幅度較大的同學和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可以適當加分。但是,這種方式需要把握一定的度,只作為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鼓勵學生進步的一種手段。

標準化檢測

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評價。參加校統一考試,並且把期末成績摺合成一定的比例,作為學生期末綜合評價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的各種評價方式,特別是檔案袋評價使學生清晰明瞭地瞭解自己在語文學習中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問題,堅持實施之後,既能加強師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又可以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課的積極性,與傳統的評價方式相比,新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對新的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也會起到促進作用。

替代性評價

?替代性評價是在標準化測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與傳統測驗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不僅在於評價的方式,也表現在評價對象的靈活性上,替代性評價可以用來評價那些在傳統測驗中表現不佳或受到限制的學生,以幫助教師作出關於這種學生的有效推論。由於替代性評價通常需要測驗學生應用先前所學知識、經驗解決新異問題和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因此通常也被稱為表現性評價。在評價的過程中,替代性評價往往需要運用真實的生活或模擬的評價練習來引發始發行為,由高水平評價者按照一定的標準直接觀察、評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構式反應題、書面報告、作文、演説、操作、實驗、資料收集、作品展示。因此可以説,替代性評價強調讓學生在具體的真實或模擬生活情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務,通過對學生在任務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和完成任務的成果來評價學生。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可以促使學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開放的學習氛圍。

再次,我認為在評價中還要注意:

一、評價要呵護童心 。

二、評價要注重引導。

新課程強調課堂上要多激勵賞識,少批評指責,但這並不是説我們可以一味地、毫無原則地對學生進行“賞識”“激勵”。馬卡連柯曾説:“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也要儘可能多地提出堅定明確和公開的要求。”作為教師,當發現學生理解上有偏差時,教師要通過明確、有針對性的評價來引導學生的學習和情感走上正道。

三、評價要把握好度。

讚賞也應該有個“度”,超值的嘉獎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惰性。只要學生髮言就説“棒極了”“真聰明”,這樣的讚賞會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鼓勵讚賞”必須建立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把握評價語的“尺度”和“温度”。所謂尺度,就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不同標準的評價語,教師要掌握各種可比性材料,並藝術性地加以運用,進行有效的激勵。所謂“温度”,就是根據課堂的不同階段,注意評價用語的“升温”。一堂課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師以其富有情感的語言縱情渲染,創設一種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不斷地為課堂“升温”,從而使學生有向高一層次攀登,持久地參與學習的動力。如《珍珠鳥》的教學,課始時給學習困難的學生一個朗讀的機會,並送上一句“你第一遍就能讀得比較正確,很不錯”,有效地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等到課堂教學逐漸進入高潮,練習有感情地朗讀時,教師的激勵語也臻於“高温”,一句“你讀得真棒,把我們都帶到人鳥相親的美好境界中了!”使學生的成就感滿足感也趨於“高温”。

四、評價要講究趣味。

機智、詼諧的評價語言,不僅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更能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評價時,我們也要講究語言的趣味性。

2、結合對新課程理解,你覺得應該怎樣發展性的評價學生?舉例説明。

答: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僅管現成評價的方式很多,諸如小組評價、形象評價、參與評價、延遲評價等等。但是“立足過程,促進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評價的核心理念和最有效的評價。發展性評價的要義在於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評價體系。為貫徹實施課程標準,全面落實最新教學理念,在實施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把學業素質評價和品德素質評價結合在一起,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評價入手,促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諸方面和諧發展,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及終生髮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應將日常發展性評價、學期階段性評價與學段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為綜合素質評價提供客觀翔實的資料,為高中招生考核奠定基礎和提供依據,引導教師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激勵學生注重學習的過程。

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語文學科特點為依託,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實施以成長記錄為基本評價方式的發展性評價。評價手段要便於積累評價資料、便於評價操作、便於實施多元化評價。要貫徹過程與結果並重的原則,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以學生成長自我記錄為主,實現自我評價、學生互評、家長參評、老師定評相結合。評價的方式要實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教學評價為評價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便於評價資料的集中與融合,以及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奠定基礎。評價角度要體現多元化,堅持情感評價與知識能力評價並重的原則,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制定多元內容融為一體的評價標準。要貫徹共性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給學生指出發展方向,留出選擇餘地,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要重視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能力和語言水平發展的評價原則,激勵和引導學生全面提升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課堂的教學設計應適合學生不同智力特點,正確認識和發展學生的特長;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學生提供一個自由思考,探究知識,展示才能的空間。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與對話,使學生學會合理性思維,養成創新思維的良好學習品質。後現代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習者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教學不能以絕對統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發展程度,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發展性教學評價不同於水平性教學評價和選拔性教學評價,它是一種重在過程的,重視評價對象主體性的,以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根本目的的形成性教學評價。它着力於人的內在情感、意志、態度的激發,着力於促進人的完美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的教學評價。

比如在習作課上,每個學段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有不同要求的。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寫作水平的評價不能採用“寫得好,寫得不錯”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應根據學生實際的寫作水平,採用“錯別字少,語句連貫”“表達流暢,事件很感人”“這個故事教師都被你感動了”這一類評價語。因為句子準確、連貫、有感情,這是國小生應該達成的教學目標。用教學目標來評價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可採用的評價方式有:

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

成長記錄是近十年來國外興起的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彙集學生作品以展示學習上的進步,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綜合評價。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準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筆者在語文課改中,通過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來運用這一方法。

單元教學實施方案 篇三

課堂教學是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為使廣大教師適應課堂改革的要求,引導教師將“課改”的先進理念轉化為課堂教學改革行為,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進一步推動新課改背景下高效課堂教學的實踐和研究,結合本校實際,我校採用了單元教學法。

一、指導思想

語文單元閲讀教學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託,新課改理念為先導。語文單元教學是在整合教材資源的同時,根據學生實際,充分吸納課外豐富的語文資源,從而真正實現在生活中,實踐中學語文。語文課程標準中綜合、生成、建構等新理念在單元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語文學習的目標是綜合性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相互滲透,始終被強調。語文學習方式也是綜合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新的語文教學中被積極提倡。同時,課程標準多次提到要給教師、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這樣一種態度事實上是對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生成予以充分肯定。這些觀念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的,以此反思原來的教學行為,我們就會發現封閉的單篇備課教學是很難包容、滲入這些新理念的。因此具有整體意識的備課教學——單元閲讀教學是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的最佳方案。

語文教材主題單元的設計思路,突破了原有教材體系的封閉和乏味,富有吸引學生參與的魅力。作為教師,新教材也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從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角度來看待,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契合語文教材的主題設計思路,單元教學可以説是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一個可操作的途徑。同時,也有利用提高課堂效益,建構高效課堂。

單元教學突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的實踐活動。單元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的構建是以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中概括出的基本原理即整體原理、有序原理、反饋原理為理論依據。構建單元教學的宗旨,在於改變教學無序和低效狀態,在於優化教學過程。其目標指向是致力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積極主動的參與精神,致力於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基礎。

二、實施步驟

(一)單元教學設想

採用單元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單元教學的整體性、知識結構的系統性、能力訓練的連續性。整個過程能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有利於學法指導,有利於優化教與學的各個環節,有利於博採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活動方式。

1、實施單元教學,建構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不僅是達成高效率的課堂,更是教育教學形式的巨大變革。課堂教學高效性是指在常態的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在單位時間內(一般是一節課)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高效發展。

(1)高效課堂要符合以下三個標準:

①要讓每一個學生在每個時間段都有事做,節約每一秒,刪除無用的話和環節。

②每一節課都要達到厚積知識,破疑解難,方法優化,能力提高,學習高效。

③時刻要學生心情舒暢,營造民主氛圍,激發學生樂學、善學,保證每一節課,每一個學生都高效收穫。

(2)高效課堂要達到三個效果:一是學會,二是會學,三是巧學。學習中,教師要與引導學生與中招考點對接,準確解答,靈活運用。

(3)高效課堂要達到三個量:信息量、思維量、訓練量。

(4)高效課堂要做到三動:行動、心動、神動,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文本互動。

2、優化教學環節,抓好“切入點”

每一篇課文的處理,要做到以下幾點:要合理,要巧妙,要有新意。如何做到合理、巧妙、有新意呢?教學環節和教學設計的藝術化,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閲讀教學中對教材的處理要抓好“切入點”。“切入點”抓得好,可以較好地推進課堂教學,可以降低課堂教學難度,可以優化教學,達到高效。一篇課文好的“切入點”就好比是扔入平靜池塘的石子,會激起滿池漣漪。選擇“切入點”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切入點”要能夠涵蓋主旨。(2)“切入點”在文本中有輻射作用,上牽下連,能順帶出下文的情節。(3)“切入點”可是以事件、人物、物品、一個概念,一個詞語,或幾句等。 一篇課文的“切入點”抓得好,很容易就能做到“縱向拎出,再橫向拓展”。如《我們家的男子漢》可以抓住 “男孩子”“男子漢”“男人”三種稱呼切入,巧妙地對文章進行解讀。《蘇州園林》可以抓住“圖畫美”來切入,拎出一個點,然後牽動全篇,思路清晰,降低了教學難度。

3、合理確定目標 明確便於檢測

三維目標科學合理,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知識與能力是第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知識與能力的生成與延伸,不是也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二者的達成通過過程方法來體現。制定閲讀教學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單、集中,使所制定的目標可以在學習中檢測。具體體現:三維目標不分別列開,不制定口號似的目標(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這些目標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檢測的)。

(二)單元教學實施步驟

1、發揮集體優勢,搞好分工協作

(1)有計劃地學習、解讀《國中語文課程標準》。

(2)梳理、建構國中六冊語文教材的整體教學目標。

(3)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指導下,確定每一學年的目標,我校七年級側重於對學生興趣培養,八年級側重於方法指導,九年級側重於綜合提高。當然只是個側重而已,這三方面是一個有機的結合體,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在學年目標的指導下,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了每一冊的教學目標。

(4)在冊教學目標之下,確定單元教學目標。在確定單元教學目標時,認真地解讀近年來,至少是近五年來河南會考試題及其它省市的會考試題,把握課標在高一階段的考查考核中體現出的具體考點、考型,將單元目標和會考知識點對接。進而將這些對接點落實在每一課的目標中,達到高質量,高實效。

會考試卷是課程標準中各項知識與能力目標的最好體現。所以解讀會考試題,無疑是將課程標準細化的一個過程。概括近幾年的會考試卷,特別是河南的會考試卷的考查點,就可以確定教學中一個又一個細化的目標。如閲讀教學這一塊中,記敍文大致考查以下幾個方面:情節的概括,標題的解讀,人物形象分析,段落作用,細節描寫的作用,讀書摘記(談感悟),寫作手法的運用,揣測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理解詞語或句子的含義,理解景物描寫的作用,體會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呢等。弄清楚了這些考查點後,就可以在教學過程有針對性的落實。所以解讀會考試題,以試題板塊為板塊,在教學中確定有序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知識積累和能力培養做到有序,是非常有實效性的一個舉措。

(5)在解讀《課標》、教材、會考試卷的基礎上,在教研組長的帶領下,以級段為單位,確定本級段中每一冊的教學目標,每一單元的目標,每一課的目標。然後在語文老師會上交流,討論,最後印發成冊,人手一份。

2、做好單元教學,逐項落實目標

這一個環節是單元教學的核心。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二個階段。我們把每一單元的課分成四到五種課型:引入課、精講課、探究課、自學課、練習課。

第一階段:明確目標,習得方法

具體做法:

把本階段的課型定位為:引入課,精講課。

引入課

向學生講清本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習重點、訓練目的和具體要求,明確新單元學習要達到的目標。

如何讓學生明確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呢?每一單元閲讀教學之前,我們都要上一節引入課。這節課的核心是要學生明確目標,回顧和本單元目標相關的知識,引導時候要關注學生以前的知識和能力。如學習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時,我們引導學生回憶聯繫已有的知識與能力。第三單元的幾篇文章有散文、小説,還有一篇淺顯的文言文,所以上引入課時不但要做好文體知識銜接,如小説、散文知識的介紹,還要做好閲讀方法的銜接,如描寫人物的方法,表達方式作用的把握,截取典型事件表現人物,環境描寫烘托人物,細節描寫表現人物,多種表達方式表現中心,語言的特點等。聯繫學生現有的知識積累和方法、能力,及時做好知識鏈、能力鏈的對接和拓展,從而確定將要講授的新課的具體目標及重點難點。

精講課

精講課的中心任務是:精講示範,引導學生“入門”、“上路”。從單元中選出一兩篇課文,以教師精講為主,然後師生共同分析探討方法、步驟,找出規律,同時要緊密地聯繫學生以前的方法積累,將習得的方法條理化,並將其“內化”成自己的能力,能夠在以後的閲讀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目的在於指導實踐,使學生在實踐課中有樣子可循,不走彎路。

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教給學生方法呢?就是要上好精讀課,拿出兩篇比較有難度有代表性的課文作為例子進行講讀分析。精講,在這一步驟裏重點教給學生閲讀的方法,並積累下來,反覆練習。教學時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比如説《我的母親》的教學目標,結合會考考點的基礎上,確定為:

①感悟人間最偉大的至愛親情

②學習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③揣測人物的心理

把握記敍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④品味文章的語言,指出其作用

⑤理解文章記敍的時候穿插議論的妙處

這些目標中凡是學生已經掌握了方法,形成能力的,在學習時,只需一點即過,做到複習對接就可以了。凡是學生沒有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目標,就要精講、細講,教給學生方法,形成能力。如,上述目標中,重點是揣測人物心理,難點是理解記敍時穿插抒情議論的妙處。其它的目標只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淡化處理。如這樣設計:這篇文章截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同學們根據以往的經驗,能不能談談如何概括事件呢?

概括事件,學生已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所以學生能總結出方法,並能準確地概括為: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事件+結果。這一目標在這節課中就相當於一個小檢測,或者是檢查複習而已。理解文章記敍時穿插抒情議論是這篇課文的難點,所以老師要做好細緻的引導,師生之間多互動,力求讓學生明白,可以結合寫作來滲透。“同學們平時寫人的時候,往往就是把事情敍述清楚就完事了,人物的性格,作者“我”的情感需要讀者去猜測。平平淡淡、波瀾不驚的語言,乏味無力。原因是什麼呢?原因是我們缺少了畫龍點睛的議論。為什麼讀者不能在第一時間內和作者達到情感的共鳴呢?原因是缺少了抒情。而這《我的母親》篇文章中,作者每敍述一件事情,都用上了議論性的文字。這些文字就好比是串冰糖葫蘆的竹籤一樣,把一個個零散的事件串聯起來,將事件與中心有機的聯繫起來。在這樣的啟發和引導之下,難點也就不再是難點了。學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議論在敍事時的作用。

第二階訓練落實,穩步提高

具體作法:

把本單元中除用作示範篇目(精講)定位為三種課型:探究課、自學課、練習課(拓展課)。

探究課

這部分課文教師要根據單元訓練重點提出問題,事先印發預習研討提綱,學生課外預習、課內研究討論,每篇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如蘇八上第三單元的《甜甜的泥土》這一課的教學,根據單元訓練重點,這節課研討的重點定位為:

①感悟人間最偉大的至愛親情。

②把握記敍文刻畫人物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

③品味文章的語言,指出其作用。

這三個目標在前面《背影》《我的母親》中都已經學習過。這一節課其實就是前兩課精讀課的延展,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將這三個目標落實到位,將閲讀方法科學化、條理化。

自學課

讓學生在課外獨立自學,形成自學學案,然後在課內進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小組內交流,每小組選派代表在班級內交流。這一環節是語文教學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如蘇八上第三單元的《人琴俱亡》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能準確地翻譯,並能夠結合單元主題解讀人物性格,體會人物的個性化描寫。本節課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的適當引導為輔。

練習課(拓展課)

在前幾個課型的基礎上,將最後一課《父母的心》定位為練習課。運用前幾節課上形成知識(考型),能力與方法,運用到最後一課的閲讀學習中。針對這篇文章,每個同學都要出份試題,圍繞單元目標,結合會考題型,設計幾個有代表性的問題,署上名字,再發給其它同學,限定時間解答。然後返回到出題人手中批改。這中間,老師要巡迴指導,指導學生設計科學,有效的問題。

3、單元反饋測試,系統評估總結

(1)單元反饋測試

單元教學結束後,必須對學生進行一次反饋測試。單元反饋測試,是考查學生能否獨立地將所學的新知識靈活運用於實際,並促進學生能力和智力的發展,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必要過程。這一環節主要由教師根據單元訓練重點,設計有一定深度的檢測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可採用多種形式檢查,無論用什麼形式老師必須掌握情況,寫出單元教後記,主要是查找不足。其目的一是向學生反饋不足,二是以備教師作下一單元教學計劃的參考。

(2)系統評估總結

在整個單元的實踐課結束以後,教師應對本單元的教學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反思,結合學生反饋測試結果,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評估,總結和查找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之處。同時,也要求學生對所學的新知識進行歸納整理,複習鞏固。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的新的零散的感性知識系統化、概括化,使之成為理性認識。對單元進行系統小結是學生通過積極的獨立思考而達到的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機械記住或一般瞭解教材中所羅列的知識水平上,重要的是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突破重點和難點,深刻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不斷地將新知識有機地納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和概括化,從而在人的頭腦中形成有效的經常更新和深化的知識體系,達到從知識的本質上掌握知識的目的。這一環節仍以學生活動為主,其方法可採用比較法、點面結合法等

三、目標落實

1、單元教學的實施以學年為模塊,根據不同年級教材的總體目標進行備課和教學。

2、以學科備課組為單位分解單元目標,發揮教師個人優勢,集體進行備課。

3、學年結束後及時進行總結、考評,確定下一階段的目標。

附1:

七——九年級六冊教材閲讀教學目標

七——九年級的閲讀中,材料中涉及的範文按文體分有記敍文、説明文、議論文。按文學樣式分有小説、散文、詩歌、戲劇。古詩文閲讀融合在三年的教材之中。在三年的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由讀懂到會讀是一個有序的目標。

在國中三年閲讀教學中記敍文的閲讀一直是重中之重。

七年級上冊以記敍文閲讀為主。

七年級下冊現代文閲讀中融入説明文閲讀。

八年級上冊仍以記敍文和説明文為主。

八年級下冊現代文閲讀中除記敍文和説明文外還融入了議論文閲讀。

九年級上冊現代文閲讀中除了記敍文、説明文和議論文閲讀外,還融入了一單元的文學評論。

九年級下冊除了記敍文和文學評論外還融入了戲劇劇本的閲讀。

文言文閲讀由淺顯的敍事性的文言逐漸到有深度有思想,理性較強的文章。古代詩歌的閲讀鑑賞能力的培養也是三年中要完成的主要目標。

閲讀積累是閲讀教學的中心任務。三年中有序地培養學生的閲讀理解分析綜合概括能力。先引導學生能讀懂文章,最終教會學生會讀,會處理閲讀過程中的問題,並掌握一定的閲讀技巧和方法。

總之三年的總目標

1、激發學生閲讀的興趣,培養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

2、教會學生正確地閲讀各種文體的方法,最終目的達到學生會自主讀書。

3、學生能積累文言知識並能藉助工具書,正確地翻譯,能夠理解分析文章的內容。

4、能夠理解並鑑賞詩歌。

5、引導學生會積累詞語,積累文體知識和文學常識,積累優美的句子。

附2:

具體的案例 ——以語文版八上第三單元為例

一、單元概説

本單元幾篇文章反映的都是人間至愛親情。寫人記事是這幾篇課文的共性。《背影》《我的母親》屬於散文,突出特點是攝取閃光瞬間或者典型片斷來結合文章。《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屬於小説,閲讀時,除了關注人物的心理外,情節發展和環境描寫也是應該注意的要點。《人琴俱亡》是一篇古文,所以應側重於對實詞和虛詞的理解,對課文內容、主題的把握。

二、單元目標

結合冊教學目標,結合會考考點,制定本單元的目標。

1、學習概括主要事件的方法。

2、揣測人物的心理。明確記敍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的語言,指出其作用。

4、理解文章記敍時候穿插抒情議論的妙處。

5、學會閲讀淺顯文言文。

6、體會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

三、課目標

結合單元目標,制定每一課目標。

《背影》:上述單元目標中的1、2、3、6——精講課

《我的母親》:上述單元目標中的1、2、3、4、6——精講課

《甜甜的泥土》上述單元目標中的2、3、6—探究課

《人琴俱亡》上述單元目標中的3、5、6—自學課

《父母的心》——練習課(練習題的設計要符合單元目標)

四、選擇課型

1、引入課(在單元教學之前)

明確散文和小説的相關知識。如散文的線索,小説的三要素等,引導學生複習鞏固這些知識。明確閲讀淺顯文言文的方法,明確刻畫人物的方法及作用等。

2、精講課——《背影》

以《背影》為例,落實線索,刻畫人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語言。課堂上教給學生方法。以《我的母親為例》落實截取典型事件刻畫人物,學習記敍中穿插抒情議論的作用。品味文章的語言妙處及其言外之意。

3、探究課——《甜甜的泥土》

《甜甜的泥土》這篇課文的閲讀,可以運用示範課上老師教給的方法,分小組合作,研討。讓學生説,老師指導,總結,在生評價完之後需要補充的時候補充指導。

4、自學課——《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這篇短小的文言文,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能準確地翻譯,並能夠結合單元主題解讀人物性格,體會人物的個性化描寫。本節課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教師的適當點撥、引導入輔。

5、練習課——《父母的心》

針對這篇文章,圍繞單元目標、中招目標,每個同學都要出份試題,班內交流。

五、單元測試

以級段教研組為單元,緊扣單元目標,擬一份質量較高單元測試題,切實落實好考、評、補工作。及時總結,明確下一階段的目標。

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與對策初探 篇四

蘇州大學文學院 宗 琪

【摘 要】文章結合國中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剖析了語文單元教學的現狀,並從進行單元重組、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讀促寫三個方面提出了提高語文單元教學有效性的對策,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國中語文;單元教學;現狀;對策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明確:“教材內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瑣,簡化頭緒,突出重點,加強整合,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繫,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現行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基本貫徹了這一精神,尤其是以人文主題來組織各單元內容這一特色,有利於師生進行人文、思想、情感、審美等教育,但這同時又容易產生語文單元教學中“人文至上”、形式化、讀寫脱節等弊病,增加了語言綜合運用教學的難度,影響到語文工具性這一根基的強化。所以在肯定語文新課改成果的同時,還應清醒地認識到有很多地方還值得教師研究和反思。

一、語文單元教學現狀剖析

1、教材組元不盡合理。單元教學的優勢就是通過遷移達到鞏固知識、提升能力、體驗過程、掌握方法、內化情感的目的。現行蘇教版國中語文教材扭轉了過去“工具至上”的編排方法,以人文主題構建單元。這在強化人文教育的同時,卻削弱了語文的工具性地位,增加了從單元角度整體建構單元知識點和能力發展點的難度。雖不乏一些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單元,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主題是“建築藝術”,其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等幾篇選文均為不同風格的説明文,通過該單元的學習,學生對説明文的寫作方法及語言特點能進行綜合理解。然而更多的單元組合則是“混搭”,如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棗核》《最後一課》《古詩四首》等,除了都屬於愛國主題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語文”聯繫,教師只能從人文着手進行遷移整合,語文課上充斥着思想品德課的氛圍,缺少“語文味”。此外,單元與單元間的組合也很難尋覓邏輯性,無法體現單元教學目標間的層級遞進關係,以致語文教學,尤其是作文教學很難循序漸進地進行。

2、單元教學形式化。“以教讀帶自讀”是單元教學最具特徵的教學形式,然而,目前很多教師的單元教學都流於形式,如將單元教學當作幾篇課文的簡單相加,沒有單元整體教學的思路。教讀課一講到底,恐有疏漏,卻很少給學生講規律、教方法;自讀課則放任自流,缺少引導,無法做到“瞻前顧後”和“篇間聯繫”,學生學到的都是零碎、片面、侷限的知識點,能力訓練無法系統、有序進行。另外,在科學化思潮影響下,教師試圖總結出單元教學的示範性流程,以期達到效率最優化,如山東省的“四步驟多課型”、廣東省的。“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模式等,筆者認為,這種程式化的教學過程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規律,不利於建設以生為本的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3、讀寫脱節。我國的語文教學普遍認可以“閲讀為基礎”,現行教材的編排以閲讀材料為主,單元教學也以閲讀為中心組織教學,這就導致寫作教學處於無時間保障、無系統教學計劃的狀態。具體表現在:①閲讀教學對寫作指導的作用薄弱、閲讀積累向寫作能力轉化的效率低下。閲讀教學過程側重於文本分析與情感體驗,多圍繞內容、選材、結構、語言、立意等展開,這本應與寫作教學相融合,但許多教師沒有進行整合。除了教學觀念和方法不能適應新課改外,編排教材時人文性為主的閲讀教學與工具性為主的作文教學間缺少系統聯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②有些教師在融入寫作知識教學時,或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或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很少留有寫作實踐的機會,因此,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貌合神離,效果很差。

二、提高國中語文單元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進行單元重組,突破教材組元不合理的瓶頸。鑑於現行語文教材偏重人文主題、弱化語言訓練的現狀,教師需立足教材,在單元教學中進行內容重組,以突破教材組元不合理的瓶頸。一線教師雖無法左右教材體系的編排,但卻可從單元教學需要和學情出發,積極進行基於語言運用能力的單元重組:設計合理的單元應予以保留並充分利用;設計欠妥的單元則應在深入解析單篇課文知識點的基礎上,將包含相同語文知識點的篇目同類合併,構成以“文”為主的新單元。在此基礎上,還可進行調序、增刪,調序是指理清新單元中各篇文章的主次關係,確定教讀篇目和自讀篇目。增刪是指忽略一些工具性較弱的篇目,增選一些符合單元教學目標且文質兼美的文章,以滿足相關知識點的教學。值得一提的是,在以“道”組織的單元教學中,因其人文主題是並列的,故單元的順序排列往往缺乏邏輯性。當按“文”重組時,單元間應符合學習規律的合理排序,以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層級遞進,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2、轉變教學觀念,科學、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單元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利於構建促進學生髮展的高效語文課堂。針對單元教學中出 現的形式化弊端,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單元教學觀念,並以此為指導,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

單元教學的突出優點是通過“以教讀帶自讀”,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教讀課承擔單元教學的主要任務,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示範作用,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注重規律性內容的梳理,切實起到“舉一”的作用;自讀課能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主要讓學生在自主閲讀體驗中靈活運用教讀課上習得的知識,實現知識與技能的遷移,真正達到“反三”的目的。其中,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合作是提高單元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這要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找準教讀課和自讀課之間的連接點,架起從教讀到自讀的橋樑,進而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在單元教學的組織方面,教師可從1987~1988年版的人教社國中語文教材中汲取營養。根據單元目標,每單元均由一兩篇教讀篇目領銜,由此讓學生對單元目標產生較為深刻的理性認識,然後“舉一反三”,以兩三篇自讀篇目為拓展,以此鞏固學生的認識,最終落實到寫作教學上。

3、堅持以讀促寫,引導學生全面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針對讀寫脱節的教學現狀,教師應將單元閲讀教學中的相關語文知識與寫作教學相整合,引導學生把閲讀中積累的素材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切實做到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首先,教師可針對單篇課文中的某些寫作亮點進行課堂練筆,這既有利於豐富閲讀教學的形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寫作教學課時不足的缺憾。文中精彩的段落,可仿寫;課文的留白,可續寫;有懸念的結尾,可改寫;文章學完後,還可寫讀後感……教師也可綜合運用這幾種方式,通過寫作實踐,使閲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單元內的課文側重點不同,訓練點也不盡相同,並非每篇課文都需找到其寫作訓練點,只要擇其一二、為我所用即可。

其次,單元教學進入尾聲時,常有一個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展開的作文訓練,這是考查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及對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現今的單元教學多以閲讀教學為先導,其對寫作教學的指導往往是“散兵遊勇”,缺乏系統性。如果能在單元教學中嘗試以寫作為先導,既能為閲讀教學指明方向,又能彌補現今系統性作文教學的缺失。為寫而讀,比泛泛而讀的成效要大得多,單元教學應當從單元的作文訓練入手,整體把握單元教學的目標,充分發揮每篇課文的示範作用。

實踐證明,單元教學自產生開始便為語文學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單元教學中注重作文教學是對語文工具性本真的迴歸,同時,教師也應正確理解新課標強調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性質,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2]王家倫,趙黎麗。呼喚單元教學的涅盤[J]。中學語文,2009,(31):3-5.

[3]王家倫。呼喚單元教學的涅盤(之二)[J]。中學語文,201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