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學經驗交流(精品多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25W

教學經驗交流(精品多篇)

教學經驗交流會發言稿 篇一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非常高興有此機會將我校中招語文複習的情況向大家做一介紹,和大家分享、交流,也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加強集體備課,切忌單兵作戰。

校本教研中,集體備課是重要一環。通過教師的交流和相互學習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我校的集體備課強調做到七點:教師談講過的課的經驗;談講過的課的教訓;提自己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提學生易出錯的知識點;集體聽主備課教師説課;集體聽一教師的課,並進行評課;集體確定一位教師出單元的測試題。

第二、研究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切忌重講輕學。

例如:當我們對某一單元進行測試後,在批改和講評試卷時有意識的對學生得分和失分情況做一歸納和整理,以及時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切忌公佈完答案了事,不能為講卷子而講卷子,從而忽視對造成失分原因的查找,忽視對知識點的舉一反三,忽視教學效果的反饋。

第三、專項複習,緊扣新課程標準,講求實效,切忌題海戰術。

眾所周知,中招語文試題由“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綜合性學習”“現代文閲讀”“古詩文閲讀”“作文”五部分構成。專項複習的質量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中招成績。提高專項複習的質量和效率,將是複習階段的重中之重!

下面我重點就這五個方面介紹一下我校語文組的做法:

(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

字詞:課程標準要求: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範、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我們從七年級開始,就堅持每篇課文擴大識字量、每課默寫、單元總結、年級抽測,另外我們還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分項總結、找成語中的常見錯別字、互改作文中的錯別字的方法不斷加強字詞訓練。書寫我們七年級、八年級堅持練正楷字,要求規範、整齊、美觀。

修改病句、新聞信息提煉、仿句、讀圖、名著閲讀等我們均進行專題、專項分類講座,我們老師分工出專項練習卷子讓學生練習、鞏固,名句默寫我們更是進行了細緻的分類總結,分為詩中春夏秋冬、詩中山水日月、詩中風雨雲雪、詩中送別、親情、思鄉、愛國、勵志等,然後分類默寫,每類掌握三句,強調反覆默寫,不準寫錯別字。

(二)綜合性學習:

課程標準要求: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蒐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等。

我們語文組老師從七年級到九年級都紮紮實實進行綜合性學習活動,着眼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綜合運用能力,我們把活動分為大活動、小活動,如漫遊語文世界、戲曲大舞台、蓮文化的魅力、歲月如歌——我的國中生活等大型綜合性學習活動我們進行前期指導、小組分工、查找資料、資料展示、優化組合做課件、成果交流展示、學生互評等環節,一般進行四到五課時,我們還區別對待語文類和非語文類活動,如科海泛舟、漫話探險等,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聯繫能力,但我們還是要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不能僅抓住科學性。我們踏踏實實的進行這些學習活動使學生受益匪淺,不僅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而且讓他們體驗到了合作與分享的快樂,對他們的品格形成也有極大的好處。

(三)現代文閲讀:

課程標準要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在閲讀中瞭解敍述、描寫、説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瞭解詩歌、散文、小説、戲劇等文學樣式。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閲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閲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緊扣省教研室編髮的《説明與檢測》分文體閲讀,以記敍文、議論文為主,説明文次之,抓住這些文體的知識點、突出其共性、規律性,先總結知識點,然後講做題方法,再進行練習,練習中我們強調三點:

一、根據閲讀材料的深淺進行由淺入深的訓練;

二、不能滿足於文段後面的問題,老師和學生都要進一步挖掘文章,自己再設計問題;

三、不能只口頭表達,要書面表述,力求完整扣要點,書寫乾淨無錯別字。

不論是哪種文體,我們指導學生最好按照“三看”、“兩原則”、“五步走”的方法去做。“三看”指:看題目、看開頭、看結尾;“兩原則”指:“跟着作者的思路去閲讀”、“帶着文後的題目去閲讀”;“五步走”指的是:“統觀全文,把握基調;結合語境,合理想象;重點詞語,合併類項;文中原話,照抄不誤;要點全面、基調綴後”。

(四)文言文複習:

課程標準要求閲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瞭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我們第一遍先全部複習,第二遍強調重點課,這一遍我們特別指導學生進行每課總結,從作家作品、通假字、重點實詞、虛詞、一詞多義、古今差異詞到重點句子的翻譯、內容理解都要做出書面總結。另外我們老師分工獨立出文言複習題,從七上到九下每個老師負責幾個重點篇目,從字詞句到內容理解再到拓展延伸,這樣提供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練習資料。

(五)古詩詞賞析:

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我們進行了古詩詞鑑賞點評專題複習,從考點能正確理解詩詞曲的內容,會品析詩詞曲的語言入手,先了解詩歌有關知識,然後總結。做好古詩詞鑑賞題的關鍵在於品味關鍵詞句、理解內容情感、賞析表達技巧,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答題格式與思路:(字詞句)含義+(修辭、表現等)手法+表達作用(效果)+抒發情感(揭示道理),從內容上進行分類:愛國、思鄉思親、惜別、懷才不遇、對現實黑暗不滿、熱愛大自然等,從詩詞的表達技巧上進行總結,最後加強反饋練習

(六)作文:

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寫記敍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説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等。

我們從七年級到九年級寫作有四個堅持:堅持寫日記,每週兩到三篇;堅持課外閲讀並進行摘抄;堅持每節課課前口頭演講;堅持學生互改作文並且寫出評語。我們從命題、半命題、材料、話題作文着手,從審題、立意、選材、組材、表達技巧、開頭、結尾等方面指導練習,最後加強提綱訓練。

第四、注意階段性複習。

我們把中招語文複習分為三個階段:

1、縱向地梳理課本知識,

2、橫向地複習各個知識點,

3、講練結合模擬衝刺。

“練習”,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要有層次,循序漸進,要靈活多樣多角度地訓練思維能力。要有一定的數量做保證,因為“熟能生巧”,同時要有所側重地精練,從而達到由量到質的飛躍。比如説,有的練習可讓學生自己討論完成即可,有的練習可適當選擇學生做錯較多的題目講,有的練習可從頭講到尾等。另外,訓練的方法要多樣,可先講後練,給出規律讓學生把握標準練,也可邊講邊練,以解答疑難,反覆實踐,還可先練後講,在學生“山窮水盡”時加以點撥,讓學生恍然大悟。

總之,會考語文複習是一個系統的工程。“迴歸課本抓重點,專項訓練抓難點,綜合測評抓考點”。這樣就形成了“點”、“線”、“面”的有機、完美結合。為此,我們也向大家提幾個應該注意的誤區:只強調能力培養,而忽視基礎積累;陷入資料泥潭,忽視課本複習;大搞題海戰術,忽視《説明與檢測》和考題研究;訓練強調結果,忽視過程分析和評價;重視口頭表達,忽視動手訓練;重視面面俱到,忽視查漏補缺和“短平快”項目。

以上是我們八中語文組對中招語文複習的一些粗淺認識,還望大家多多指正,謝謝大家。

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 篇二

既然是老師,都希望自己在學生面前的形象是光輝的,又是和藹可親的。希望,是美好的。 然而,付諸實踐的路,卻不是那麼容易。

九月份剛開學,也是我開闢新的工作環境的開端,揣着滿懷的熱情,走上教三七班語文的崗位,與一羣活蹦亂跳的孩子們相處後,發現他們都很願意親近我,而且對我整個人都充滿了無比的好奇,就像是班上來了一個新同學,一下課都圍在你身邊,問問這,問問那,我呢,成了一個孩子王跟他們一起説笑。

可是,馬上問題就來了,我很快就發現學生們的語文基礎掌握不是很牢固,而且,寫作對他們來説非常困難,為了提高語文能力,無非是對他們“嚴”。 在學生面前做嚴師是最容易的,也是最簡單的。只需要你課上永遠板着一張臉,不斷的提出學習上的各種要求,在不滿意的情況下,教訓一頓,學生們肯定也能掌握好所有的知識。可是,這樣一來我距學生不是很遠了嗎?但是一味地做朋友,而沒有老師的威嚴,讓他們感覺就像班裏的一個同學,那我還怎樣駕馭課堂,上課的時候他們怎麼能遵守紀律認真聽講?事實上有的孩子就因為跟老師沒有距離了,課堂上很隨意的插嘴或下位,這樣怎麼能學好?

怎麼辦呢?怎樣才能做到兩者兼備呢?

回想以前學心理學時,有一句話:老師讓學生通過語言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消極的,都表現出來,是對學生最大的保護。其實,這也是教師和學生交朋友的第一個要求。是啊, 這樣既能和學生們友好平等的相處, 又能讓孩子們從心理上接納你,從而愛上學習。

看來得從“做朋友”開始我的計劃。

於是我用了二招: (一)坐下來聽學生傾訴。 作為學生,總是希望老師與他們共享快樂或分擔憤怒、悲傷。如果心平氣和的做學生的傾訴對象,跟學生交流,有時並不需要做教師的自己説,只要靜靜的聽學生把話講完,讓學生覺得你真正的理解了他的想法,體味出教師對他是尊重的,學生也就滿足了。給學生的關注、尊重和時間,是對學生最有效的幫助。這是和學生交朋友邁出的關鍵一步。 (二)“蹲下來”瞭解學生的思想。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評價標準跟我們成人是不同的,當我“蹲下來”與學生平視,才能知道學生在以什麼樣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瞭解他們的思想。以他們子的視覺看發生在身邊的事,才能理解他們,才能看懂他們,才能走進他們的心裏,才能被他們所接受。

在得到了學生們的認可後,就可以開始自己的教學計劃,首先是讓我最擔憂的是孩子們的寫作能力,他們把寫作文當做一件頭等難事,可是,已經到了國小中年級了,哪能不寫作文呢?於是,開始從五十字,一百字的拓展寫話訓練着手,讓孩子們慢慢適應寫作的作業,一個月下來,他們變得有話可寫了,然後開始訓練不同類型的作文題型,課堂上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回家後能夠比較輕鬆的寫出一篇合格的作文,他們看到每次自己都能寫上二、三百字,越發有了信心,把寫作的作業當做家常便飯,甚至有時一個星期下來訓練作文的次數低於三次,孩子們都不習慣了,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這種“嚴格”的訓練。

平時對於基礎知識也是不放鬆一絲一毫,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篇課文,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嚴格要求,爭取讓每一個孩子掌握得紮紮實實。

就這樣,孩子們和我在“好朋友”似的愉快合作中,愛上語文學習。

教學工作經驗交流 篇三

xx年12月我光榮地被評為大興區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骨幹教師。在這一年中,我嚴格按一個骨幹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起好模範帶頭作用,在區教研員、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較好地完成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現將本學年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政治業務學習

我認真加強師德修養,提高道德素質。認真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等教育法律法規;積極參加各類政治業務學習,認真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教育理念;熱愛本職工作,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不同程度的得以提高。

二、教育教學工作

作為一名區級學科骨幹教師,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力求做到:師德要模範、教研組管理要優秀、教育教學成績要突出……

這學年我擔任六年級六個班的《品德與社會》、三個班的《寫字》教學及社會教研組的組長工作。

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置的一門新課程,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認真細緻地研究教材,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的備好課,爭取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

我積極參加了市、區教研室及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吸取相關的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誌瞭解現代教育的動向,開拓教學視野和思維,使自己的專業水平得以提高,有效的發揮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尊重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方法等等,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讓每位的天性和個性都能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在活動的設計中,爭取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方式,使學生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我力求課堂語言簡潔明瞭,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的興趣,注意質疑問難環節,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

三、幫代工作

我自己雖然是區級學科骨幹教師,但我深知“一棵樹不成林”的道理。我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大膽實踐,在平常的探討中,我也從不吝惜自己的點滴經驗,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學期我還與我校的張金玲老師結成師徒,每次外出聽課或聽講座回來,我都會主動把筆記和學習材料給徒徒弟看,每次聽完她的課之後,我都會主動地找徒弟探討課堂教學的閃光點和不足,對如何改進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見,共同探討使我和徒弟收穫都很大,我們在共同提高。

四、工作業績

本學年我認真參加了區教師研修網日常發言;三次為區六年級《品德與社會》的任課教師作單元專題講座;在校內承擔了“師帶徒”的任務,認真作研究課,我力求給新徒弟上好課,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徒弟在教學方面更快的成長;結合教育教學經驗這學年撰寫的《國小社會課“五步”課堂教學模式》在大興區第七屆“教師教育教學思想論壇”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教學設計《走近殘疾人》獲國家級二等獎;教學設計《我學會了》、《交通運輸方式多》兼獲市級三等獎。

回首本學年的骨幹教師工作,發自肺腑的向各級領導表示感謝。我的教學水平的進步,教學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各級領導精心指導和培養。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嚴格要求自己,勤於反思、不斷學習與積累,爭取把工作做的更加紮實,更加具有實效,我會時刻用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來約束、鞭策自己,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爭取用自己的辛勞來換得學生的茁壯成長,無愧於“區骨幹教師”這個光榮的稱號。

教學經驗交流材料範例 篇四

高中化學知識體系存在這麼一個特點:知識點多,規律多,特例也多,而且許多知識點是要學生記憶的。但是考題難度對大多數學生來説是適中的,這在往屆大學聯考理綜科目的平均分上可以得到體現。所以對大多數學生來説,化學學科的特點可以總結成:“一學就會,一多就亂,一久就忘。”不少學生常常在學習過程中抱怨學習化學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得到應用,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幫助學生把握化學學科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心得:

一、研究教材內容,設計好新課導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課導入,能夠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很快的進入到課堂學習的氛圍中來,提高課堂效率。

導入的方式有好幾種:從教學內容導入,從學生學習基礎入手複習舊知識導入,或者根據學生情緒,結合教師自身特長等等。總之,導入的目的就是快速有效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情緒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

案例一:將學生情緒和教學內容相結合

《氮肥的性質及應用》是下午第一節課,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為了使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教學中來,老師可以提問一句:“剛才上課問好的聲音很響亮,同學們應該是沒人餓着肚子來上課的吧。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生活比過去豐富了很多,我們來看看過去世界上糧食產量的情況。”然後展示在全世界開始使用化肥前後,世界糧食產量的數據對比:

(ppt展示):18XX年未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0.73噸糧食

1978年開始使用化肥每公頃耕地生產4.63噸糧食

如果不施化肥,中國只能養活2億多人口,剩下11億人就沒飯吃。

(引導學生):“我們班上有51個同學,如果不使用化肥,可能只有9個同學有飯吃。”學生驚歎。

通過給出數據引導學生感受到化肥的生產和使用雖然好象離他們的生活很遠,但是對人類的生存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同時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

(ppt展示):市面上常見的幾種化肥圖片,介紹化肥的種類,引出氮肥,介紹工業合成氨生產工藝,並解釋設計該工藝的科學家由於成功解決了合成氨過程中需要的高温高壓,催化劑等條件,使化肥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從而解決了糧食產量問題,並且因此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通過介紹化學家的事蹟,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增強學習化學的興趣。

通過導入,學生對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瞭解,同時,對化肥的性質,應用也產生了興趣。為接下去的新課推進做好了鋪墊。

二、多與生活聯繫,改進探究實驗:

過去的教學過程中,常有學生抱怨化學實驗枯燥,單一,許多學生畢業後談到對化學實驗的印象總離不開實驗室,離不開試管,酒精燈,每次做實驗之前老師總要先宣讀一遍注意事項,清點實驗用品,事先給出實驗操作步驟,然後學生進行驗證,記錄實驗現象……一堂實驗課就此結束。

新課程強調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扮演的是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引領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發現,主動探究。這一點在教材編寫中就可以看的出來,例如蘇教版必修一中編寫了許多學生探究實驗,並將原來很多教師演示的部分,都改為讓學生自主探究。與此同時,教師在探究實驗的設計上也可以嘗試做點改變,增強探究的趣味性以及與實際生活的聯繫。

案例二:在講解銨鹽與鹼共熱產生氨氣這個知識點時,教材中的實驗是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於試管中進行加熱,通過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檢驗氨氣。

本節課將實驗進行改進:取一張舊報紙,將氯化銨與熟石灰混合後,放在報紙中用手摩擦報紙加熱,然後檢驗氨氣。把原來在試管中用酒精燈進行加熱的實驗改變成用生活中隨處可接觸到的材料並進行摩擦加熱,讓學生改變對化學實驗的固有印象:“化學實驗很危險,動不動爆炸,一般都在實驗室做,而且離不開試管,酒精燈。”通過一個簡單的改進實驗,讓學生體會到實際上在平常的生活中,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接觸化學變化,化學就在生活中,對於書本上的方程式,物質的性質,也就沒那麼難以記憶了。

三、以生活場景為背景,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許多學生來自城市,對農村生活缺乏瞭解,也不感興趣,實際上在教材中許多知識點在農業,工業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體現和應用。如何把這些知識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內容,激發學習的主動性,也是設計課堂教學時要考慮的一點。

案例三:在講解銨鹽不穩定受熱易分解的知識點時,按照教材設計,是通過加熱氯化銨檢驗氨氣説明這一性質。此處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有一位農民在倉庫裏存放了一袋氮肥--碳酸氫銨(俗稱碳銨),有一天他發現這袋化肥包裝破損受潮了,就把它拿出去曬,結果發現沒有人偷盜卻少很多,你能從化學的角度替他找原因嗎?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提出問題,然後提供相關的藥品和用具,讓學生利用已有條件,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探究,自己得出結論。

同理,在講解銨鹽另一性質,與鹼共熱能生成氨氣時,也可設計問題:在村子裏住着兩位農民,小李和小劉,他們都種了幾畝水稻。小李很勤勞,不僅買了氮肥硝酸銨,還同時使用了自己燒製的草木灰(呈鹼性),小劉只施用了氮肥硝酸銨,小李心想自己使用的肥料多,收成一定好,結果到了秋收時發現,自己田地的產量遠不及小劉的,你知道原因嗎?

學生通過動手實驗將氯化銨和鹼石灰混合摩擦加熱,檢驗得到氨氣,得出結論。在得出銨鹽的這幾個性質後,老師再提問:如果你是一名技術員,要指導農民使用化肥,你能列舉出哪些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項?或者,擬出一張化肥的使用説明書?這樣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在課堂上學習的化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得到發揮,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對象,解決實際問題。

四、聯繫校園生活,把抽象概念形象化。

化學是研究物質本質特點,物質之間關係的學科,部分化學概念存在研究對象抽象,微觀,難以理解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把抽象的概念與學生的校園生活聯繫起來,通過類比的方法啟發學生,相信對於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是大有好處的。

案例四:講解氣體摩爾體積這一課時,分析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研究對象是分子原子這些微粒,比較抽象,教師可以從學生校園生活角度入手,提問學生:做操時,一班有50個同學,二班有45個同學,大家人與人間隔相同的距離後,哪個班佔的面積較大?學生馬上回答:人數較多的班級佔地面積較大。因而得出決定物質體積大小的因素之一為顆粒數目。這時教師再分別請上個頭差別較大的八位同學,讓八位同學分為兩組,個子較小的四人一組,個子較大的四人一組,然後讓兩組同學背靠背緊靠在一起,提問:“哪組所佔的空間較大?”學生回答:“個子較大的那組。”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二個因素:物質顆粒本身的大小。這時,教師再讓兩組學生分站教室四個角落,再問:“哪組佔的空間大?”學生回答:“差不多大。”從而得出影響物質體積大小的第三個因素:物質顆粒間距。此時,教師就可向學生説明,氣體的情況類似於剛才第三種站法,及四名學生分站教室四角,這時由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在計算體積時,就可以將人本身的個頭大小忽略。因此,決定氣體體積大小的因素主要為氣體分子間距離,而不是氣體分子顆粒本身大小,而決定氣體分子間距離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壓強。從而得出結論:在一定的温度和壓強下,任何氣體所佔的體積為22.4l/mol。

通過聯繫學生每天經歷的校園生活,發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不僅身體動起來,思想也活躍起來,積極參加到課堂學習中去,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就容易的多。

教師教學經驗交流 篇五

20xx至20xx學年度第一學期即將過去,回顧這半年的教學工作,可以總結和思考的地方很多,在這裏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番梳理和總結。

一、理念的轉變

相較於我剛接手普高化學的時候,這學期的教學工作有了很大變化,這一變化從根源上講是源於理念的變化。

我以前的教學理念是“以重點中學、正規學校的高中化學要求為參照,要求學生達到這一水平“。這一理念的提出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我自己受的教育,作為重慶市頂尖名校的畢業生,我所能想到的第一參照系就是我自己的母校,換句話説,我當初的教學要求是什麼樣,我就會要求學生也達到。其次是客觀條件,在那時我還在承擔職高數學的教學工作,勢必不能兩頭兼顧,而現成的最容易找到的普高化學資料幾乎全部是名校、重點學校的資料,這也就使得我的教學無法降低知識難度。另外,我想講的是這一理念提出除了有其必然性以外,還有其合法性。儘管來到菁華中學的學生生源差、底子薄,但只要學程設計得當、教學保障有力,是有可能取得進步甚至接近或者達到重點中學的要求的,這一點在我做課外輔導與重點中學和名校的學生接觸中感受尤深,他們的底子確實紮實,但他們並不是高不可攀,他們仍然需要紮紮實實一步一步地學習和訓練才能取得優異成績,而這些紮實的工作恰恰是菁華的教學所難以達成的。

從這學期開始我辭去了職高數學的教學工作,專注於普高化學,這使得我終於有時間將一門學科研究得更加深刻和透徹。加之來自課外輔導工作的啟發,我開始質疑之前所提出的理念的一些前提,那就是,這樣的要求,即使是學生全部達到,這樣的化學到底有多少意義。如果説重點學校或正規學校的學生將考學作為最大的意義,那麼對於菁華的學生來説--他們中很多對此並沒有執着的信念和想法--這種訓練又有什麼意義,這讓我的思索迴歸到學習本身、知識本體。也就是説,如果學生不想升學,我們用“大學聯考要考“這樣的説辭已經沒有任何恫嚇學生的威力的情況下,學化學的意義是什麼?讓學生知道“麻黃鹼是一種興奮劑“到底對他們將來的工作生活的品質有多少的提升?有鑑於此,我提出了一種新的理念:“學能學會的化學,學有用的化學“。後來再加上一句:“學基本的化學素養“。

最後一句的提出是來自於如下的一些思索。科學是從不同的角度去解釋我們身邊的世界。物理從物體與力的角度,化學從物質變化的角度等等。而這個世界的化學解釋有它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和語言體系,例如,化學認為物質變化來源於分子的分解和原子、離子的重新組合。換句話説,化學中分子、原子、離子等的微觀粒子體系,和用這種體系來解釋世界,是化學核心的部分,是化學的語言,掌握這樣的體系是一個學生學沒學化學標誌。這便是我在理念中提到的“基本的化學素養“。這正如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開宗明義對化學的界定那樣:“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其特徵是研究分子和創造分子。“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之下,我利用兩個多月的時間編寫了《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必修1、必修2、選修1三個分冊。下面我就談一談這樣的一份教輔資料是如何落實貫徹以上三方面理念的。

二、解讀《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

文末附有《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第一版前言,在其中我已經對如何使用這一教輔資料和編寫目的進行過較為到位的説明,在這裏我從解答關於理念的三個問題的角度出發再次闡述如下:

1、《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能學會的化學“

得益於課外輔導的開展,我有了在教學實踐中詳細梳理包括國中化學在內的整個中學化學的知識體系和脈絡的機會。並且通過對學生在學程中的觀察與師生的交流,我更加清楚地感受和認識到他們關於化學知識的建構過程。理解教材編寫者在這裏如此編訂的意圖,瞭解學生是如何學會化學的相關知識的,這兩點是能夠貫徹“學能學會的化學“的先決條件,也是“能學會的化學“的具體內容。

在編寫《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的過程中,我在閲讀教材時始終在想教材編寫者到底希望學生掌握什麼,想讓他們獲得什麼知識和形成什麼能力。然後,我將這些東西以提問、留空的形式留給學生去解答。這些問題來源於教材,但絕不超越教材。換句話説,只要學生去閲讀教材和思索,是能夠解答或者説從書本上找到絕大多數問題答案的。這就奪走了學生以“學不懂““基礎差“為理由不學化學的合法性根據。如果説以前的化學確實要求很高,學生除非特別刻苦勤奮、廢寢忘食地補上以前學習欠缺的漏洞才能夠聽得懂,那麼現在的化學就不需要如此,僅僅需要學生用一些精力在讀教材上,將教材上淺顯的知識點記錄、轉述在學案上即可。

這份《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同時也決定了這個學期考試試題的變化。為了與之配套,我自己編寫了選修1四個單元的單元檢測題和半期、期末考試題。在這些考試題中,重視基礎,問題來源主要是《知識過關》。

2、《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有用的化學“

化學應該是有用的。這一點來自於職業教育的啟發。在過去的普通中學教育中強調學科體系,強調各種複雜的變形、計算,而恰恰忽略了對身邊化學現象的解釋和關注。學生只有做題計算的能力而缺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缺少生活經驗的積累。

例如我輔導的一個魯能巴蜀中學的高一學生,他能夠很順利地進行結合化學方程式的複雜計算,卻無法回答“加工鋁箔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這樣的常識問題。即是説明在他的日常學習中,教師並不注重知識與生產實際的聯繫,而學生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僅僅學會了應付考試難題,而並沒有辦法提升自己對身邊事物的理解和適應能力。這恰恰是化學“有用的“部分。

所謂有用,並不是應考這樣急功近利的角度定義的,而是從學生未來人生的適應能力的角度出發去界定。在他將來的工作生活中更多地會接觸到直觀的、直接的現象,而不是命題人精心設計好的文字敍述的應用題,他們如何能夠運用自己所學去解釋這一現象,從而降低對未知世界的恐懼感、緊張感,提高適應性、提高生活工作的效率和品質,這便是“有用“在何處。

也因此,我在編寫過程中,將普通教學中往往一筆帶過或忽略的例如用途、實踐中的應用的知識也納入了其中。

3、《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如何體現“學基本的化學素養“

這個問題可以説是對中學化學課為什麼開課的追問。課程標準對其必要性是這樣闡述的:“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必須構建新的高中化學課程體系。“

如果説之前的“有用“是偏重於提升學生基本素質,希望學生能夠做一個更高品位、更有涵養的人。那麼“基本的化學素養“則是針對想要在化學或者別的科學領域有所建樹的學生,化學課應該讓他們掌握基本的研究工具,具備基本的知識能力。換句話説,我在理念中並沒有拋棄掉學科,將中學化學課完全變成科普常識講座的意思。恰相反,我認為學科基礎非但不是要弱化,反而應該強化。這個基礎並不僅僅是知識的識記,而更重要的是一種學科思維的構建,正如之前所談到的那樣,化學是用原子分子的變化來解釋自然界的現象,那麼我們就應該培養學生解釋現象的能力。這其中包括,用原子分子的理論進行思維和推演和將這樣的思維推演過程形成文字或進行口頭表達的能力。後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看懂和能寫化學方程式,能夠用化學方程式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

培養化學式的思維和使用化學語言的能力,我想這是我們過去一直被忽略而新課程所要求的。也因此,我在編寫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簡答題,需要學生闡述這個反應之後的道理,需要他們學會諸如“過量““適量“等等定量描述的語言。除此之外,一如我在前言中所説,對於教材中一些非化學重點掌握的點,我認為同樣可以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也一併納入。例如濃度,在選修1第75頁資料卡片中,温室效應氣體濃度數據採用的是每立方米多少毫升這樣一個體積濃度的單位。在這裏我想讓學生將學過的幾種濃度--質量濃度、物質的量濃度--並置並加以比較各自的差別。

另外這裏所説的“基本“也有之前“學得會“的含義。在以往的應試教學中,對解題法、解題術、公式套用的講解過多,而對基本方法的關注不夠。其實化學計算中的差量法、十字法等都是在基本方法之上提出的一套簡便方法,將以前需要兩三步做出的事情一步完成。這些方法當然可以使得計算更加簡單,但如果忽略了對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講授和訓練就直接傳授這種“中間步驟““二手公式“,是令教學陷入低效、反覆講授學生卻仍然不懂的元兇之一。很多情況下,學生只知用這個方法,卻不知如何去用、為何要用。這樣的教學學生是越學越死,只要題目稍加變化,或者出現無法直接套用的情形,學生便會不知所措。究其根本,還是對基本的原理認識不清、對基本方法體會不深。在我編寫的過程中,這種需要所謂“簡便方法“的題目儘量不涉及,即便涉及,我也不會按照這種方法去進行教學。簡便方法是來自於基本解法熟練掌握之後自動生髮的,所謂熟能生巧,但如果直接跳過基本的方法,就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只能導致盲目地、機械地套用。這也是學生普遍對化學學習缺乏興趣,覺得化學難學、枯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在實際教學中我還總結出了基於《基礎知識過關》的三步教學法。

三、三步教學法

三步教學法第一步是做《基礎知識過關》。這份資料既可以用作課後及時鞏固的課時作業,也可以作為教師授課時學生手中的學案使用,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弄懂課堂知識。

第二步是章末標準測試初測,也就是所謂的形成性考試。在做完《基礎知識過關》的基礎上,進行第一次的章節標準測試。標準測試是對課堂知識的一些綜合運用和擴展。我為這個測試訂立了量化標準,如果學生能夠達到及格分數,説明基礎部分已經過關,他需要做的就是認真聽這份試卷的評講。而如果低於及格分比較多,則説明基礎知識仍有漏洞,需要回到《基礎知識過關》再次鞏固某些基本知識。這樣量化的作用是為學生自己把握自己的學情,培養學生的元認知策略服務的。簡單地説,過去的學生學與練都是稀裏糊塗的,是在教師的嚴格控制之下的,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學習調控的機會不多,更談不上能力的培養。而這樣的量化使得學生自己能夠對自己的學習現狀有一個把握,並自己意識到可以努力的方向。

在經過初測評講之後,第三步是同一章節的再測,這次是學業驗收考試。同樣,這次考試也有量化標準,如果能夠考到良好以上,則説明這個章節的平時學習即可告一段落,可以走入下一章節。如果不能,則需要反思第二步和第一步是否紮紮實實地完成。實際上,初測與再測在很多知識點上是重複的,而學生如果一而再地犯這樣的錯誤,則一定是在聽評講的時候不到位。這也很好地提示學生,不要重練題輕反思,練題不在多,而在於練過、講過之後是否真的弄懂,並且學生自己要為自己的學業負責,每一次的練習和聽評講都應該專心致志。

四、對《高中化學基礎知識過關》和三步教學法在實際教學中暴露的問題的反思

儘管對教學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和創新嘗試,並且教學效果取得了相當大的提升。但在實際教學中無論是《知識過關》還是三步教學法都遭遇到了一些我之前並沒有預想到的困局。

就《知識過關》而言,因為答案几乎全部來自於書本,學生出現只知道照着書本抄答案而不加思考,而對於那些需要進一步思考,書上沒有直接答案的,則乾脆選擇放棄不做的現象。這樣的結果,實際上《知識過關》也就失去了自己該起的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探索新知的作用。其實這一點跟學生長期養成的被動學習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們的學生過於習慣被動接受知識,怕出錯,怕老師看不起自己,長期處於自卑的、缺乏自我效能的學習狀態中。解決的方法是可以嘗試將它作為教師講授新課時的學案納入當堂課程設計中來。也就是按照學案上的問題展開教學和學生自學、討論,並及時記錄。而實際上對於自學能力強的、主動探究意識強的學生來説,《知識過關》是完全可以作為課後作業的。例如我前一段輔導的一個在新加坡讀書的重慶留學生,他完全可以在我不講授任何知識的情況下,通過這份導學方案,結合課件進行自學,而我僅僅需要進行糾錯和重難點的點撥。

在三步教學法的實踐中,我也同樣遇到了類似水土不服的問題。學生在第一步過於刻板地照書抄答案,而初測聽講過程中又缺少反思,致使驗收考試不理想的情況也常見到。三步法最成功的案例是魯能巴蜀中學的一位劉同學,在第一章的考試中,初測67分,再測96分。而菁華的任力同學,初測約50分,再測86。5分。這説明了三步走的策略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教學法,只有針對學習特別努力、踏實、有相當基礎、一點就透的學生才效用明顯。而對於其他學生來説,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適應這種精耕細作的、有悖於以往廣種薄收的教學方式。

以上就是我對這學期教學工作幾個主要方面的總結,掛一漏萬,並且囿於我的水平錯訛之處在所難免,還請領導及各位同行不吝賜教。

經過編者近兩個月的努力,《化學基礎知識過關》的前期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目前已經完成的有必修1、必修2以及選修1第一、第二章的內容,預計餘下的工作也會在今年年末完成。

身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高中化學教師,編者為自己能夠成為本輪新課程改革的親歷者而感到慶幸,同時,也感到壓力空前。編者思考最多的是,在當前這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名普通的教師能夠做些什麼來為改革添一把柴。這份《化學基礎知識過關》既是編者從事高中化學教學一年多以來的全面總結,也是獻給改革的一份薄禮。

面對如今各大書店裏琳琅滿目的各種教學輔導資料,為什麼編者還要再編一本,這本書究竟有何不同,編者又希望它能夠起到哪些作用,在下面給予説明。

首先是為什麼要編這本書?與市面上的各種輔導資料比起來,本書的最大特點就是起點極低。相較於各種資料以“拔尖“作為第一目的的編寫思路不同的是,這本書的編寫對象主要是面向基礎薄弱的學生或者只是希望通過化學畢業會考的文科生。實際上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育應該逐漸走出傳統的以人才選拔為目的精英教育的怪圈,而走向以普及科學文化素養、讓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夠在學科上有所發展為目的的普及教育。事實上,能夠成為頂尖人才的始終是少數,而在我們當前教育資源分配還很不均衡的現實下,在某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的低質量還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編者希望能夠為教學落後的地區的學生、學習化學有困難的學生提供一份專門針對他們編寫的教輔書。

這本書的作用在編者看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可以作為學生課前課後自學的方案。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書本的基礎知識,有相當多的考查點都是可以通過閲讀教科書直接找到答案的。這樣的編寫其實也是希望訓練基礎薄弱的學生閲讀書本的能力。相當多的學困生實際上在閲讀方面是有嚴重缺陷的,他們之所以學習有那麼大的困難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較差。

第二,它可以作為學生上課的同步學案。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緊扣着人教版新課改實驗教材,很多知識點都是以提問或者留空的方式進行編排。這也就便於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同步完成相應的一些練習或組織討論。

第三,它可以作為教師備課的參考用書。編者在編寫過程中把握的一條原則就是--圍繞課標規定的內容標準,並進行適度的引申。可以説在這裏出現的即使是完全重複書本的填空題,編者放在這裏也是有自己的意圖的,編者希望各位教師能夠注意到教材的這些貌似非重點的地方並且加以挖掘。化學教學不應只是原理的教學,在新教材中有很多科普性的、文字闡述的內容,其實這些地方與生產生活、化學以外的別的學科或者普通科學素養結合緊密。作為教師不應該輕易放掉任何一個可教的點。

由於編者執教化學的時間還很短,對教法及學科的認識必定還有諸多淺薄乃至於訛誤之處,還請各位本書的使用者提出寶貴的批評和建議,讓本書在以後的修訂中可以日臻完善。

教學經驗交流 篇六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經過了一個愉快的暑假,我們滿懷着新的希望迎來了新的一學期也迎來了七年級和高一的新同學。首先,我祝願老師、同學們人人健康快樂,家家幸福安康!新的一學期已經開始,在這碩果飄香的日子裏,我們又相聚在一起舉行開學典禮。

首先,回顧一下學校在教學方面的具體工作:

一方面,通過教師自主學習和外出培訓相結合,開展過關課、示範課、公開課、集體備課、業務研討、教師政治、業務學習等一系列的教學、教研活動,狠抓教師理論水平的提升,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增強教師的業務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業務水平高、工作能力強的教學團隊。在此期間我校教師多人多次在區級名師和教學能手稱號等。

另一方面,我們完善管理,注重學生自身發展和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同時學校、年級組、教研組開展各類學生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發展學生的特長、激發學生的興趣,努力使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同學們,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認可。20xx年會考總評成績382分,在全區七十多所中學中排名前列,達康中農村班分數線3人(最高分540分),安紅農村分數線5人,達江南中學分數線47人。期末考試中,非畢業班更是湧現出了一批先進典型,如原七年級年級的謝欣霓、張薇、王保華、唐園園、張雪榕,原八年級年級郭仲勇、何倩、方勇、何俊、陳亞琳,今年的七年級新生何恩雨、李婉榮、龔太明、鄢海娟等同學也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為流水中學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其次,本學期大家的期望和要求:

在新學期扉頁打開之時,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問一下自己:我在新學期中有什麼打算呢?新學期,新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掌握,新的目標需要我們去實現,新的成績需要我們去創造,新的高峯需要我們去登攀。在此向同學們提出幾點希望:

一、在新學期中我們每一個同學都要有一個追求的目標。我們知道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希望全體同學邁好開學第一步,用實際行動來實踐自己的信念,為自己的美好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講究學習的方法,活學活用。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大膽質疑,要隨着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三、積極參加文體活動,拓展興趣,加強技能學習,掌握一技之長,不斷地超越自我,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為使同學們能達成以上願望,我給同學們提出三點要求:培養習慣、注重積累、堅持不懈。這三點要求,非常樸實,卻很有用。

第一、養成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一點一滴抓起,從現在抓起。

要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發現與新課相聯繫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的,就查閲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要養成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上課鈴響立即進入狀態,與老師高度配合,專心聆聽,緊跟思維,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當堂達標。學校將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上課睡覺等違紀行為的發生;要養成規範完成作業的習慣,規範字跡、規範格式、規範數量,制止抄作業等現象的發生;養成良好的複習習慣,及時鞏固,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掌握;養成課外學習的習慣,在搞好課內學習的基礎上,適當進行課外學習,可以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對課內學習也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第二、注重積累

學習如堆沙,要注重積累。語文要積累,要積累優美的詞句、生動的篇章、巧妙的構思,積累豐富的人文底藴;數理化要積累,要積累公式定理、解題經驗,要積累思維方法和策略,還要努力積累生活中的理科經驗;英語要積累,重點積累詞彙和用法等等。學習之妙,在於積累,無論多麼偉大的成就,無論多麼耀眼的光環,都是從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

要做到“多讀書”。讀書,要會讀,好的句子、詞語要記下來,反覆消化;優美的情景要記在腦中,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一篇篇優美的童話,一段段燦爛的美文,讀來琅琅上口,誦之滿嘴生香。

其次我們還要“勤思考”。勤于思考,是對腦力思維的鍛鍊,一道題怎麼解,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多問幾個為什麼。久而久之,你的腦子就變靈了。正常的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誰也不比誰笨多少,要説真的有聰明和笨之分,倒不如説是有勤奮和懶惰之分。你勤奮刻苦、學習得當,掌握得知識多了,自然變得越來越聰明;你懶惰成性、方法不當,自然會顯得笨些。

第三、堅持不懈。

學習,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學習要下功夫,要有“鐵杵磨成針”的精神。有的同學不想下功夫學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肯定是學不好的。只有堅持努力學習,刻苦練習,牢牢掌握更多的知識,長大了才能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培養習慣、注重積累、堅持不懈”,這很平常的十二個字,卻藴含着豐富的道理,將影響你的一生。

最後,祝願同學們在這個大家庭裏學習進步,生活快樂,祝願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

教師教學經驗交流 篇七

本學期從9月1日開始,根據學校的安排,我今年擔任九年級年級(69)、(70)、(71)三個班的化學科的教學工作。這三個班都是普通班,也就是學習成績比較差的班級。所以教學要求不能太高,但要想大幅度提高教學成績,着實不易,教學重點還應放在基礎上。現在對本學期所做的工作進行總結。

一、制定好教學計劃

開學之初,根據以往的經驗和教學要求,在開學的前三天就制定好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完成上冊七個單元和下冊第八單元,現在已經完成了這些教學內容。同時從指導思想、教學進度、教學措施、教學目標等方面進行了整體計劃。

二、積極完成教學任務

本學期從緒言部分開始到期末考試前共完成了八個單元的教學工作。完成每課時獨立備課和每個單元進行了集中備課,課後佈置、批改和輔導作業,而且進行了單元

測試。並每次都認真批改試卷、統分、分析和評卷。

三、加強課後輔導

課後輔導是教學中不可缺少和重要壞節。因此,課後加強對學生進行單獨和整體課後輔導。主要是對於作業中出現錯誤較多的學生進行講解。方式主要是在教室進行輔導。通過輔導,有部分學生學習成績有所提高,也有一些學生由於主動性較差,思想不集中,其輔導效果很不好。所以一個學期下來,每個班級都有一部分學生對化學的學習沒有以前那麼有信心和熱情了。所以他們很多時候考試達不到的要求。現在還是以鼓勵為主,爭取更多學生有信心和恆心去學習化學。在課外輔導中,對於那些比較自覺的學生來説很有幫助,對於那些不願意學習的學生來説,幾乎沒有效果。每次去教室,能主動提出問題的學生非常少。雖然經常在班上進行宣傳和鼓勵,但不想提問的學生還是沒能主動來問。所以總感覺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習成績的提高上佔主要地位。雖然課後輔導效果不是很好,但還要繼續。

四、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陣地,所以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可以説只要把課堂中的所有學生都調動起來了,那麼這節課的教學效果就是最好的。因此,上好每一節課是平時考慮最多的一件事。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並沒有達到心中理想的效果。或者説有時候一堂教下來感覺真的很差。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情緒。特別是練習題的講解課,其教學效果並不是太好。因為絕大部分題目學生都不會做,當講解時他們很多不想聽不願意聽,只想抄答案,所以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上好練習題目的講解課堂教學,值得好好反思一下。

五、做好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可以説學生喜歡學習化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化學課上有很多有趣的化學實驗。所以做好演示實驗是完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只要做好了演示實驗,那麼這堂課的教學效果就很好。記得有一次沒有做好演示實驗,導致這節課上得很糟糕。因此,只要化學課本中有演示實驗的,我盡最大機會去演示它們。希望通過實驗來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同時,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我們也積極做好學生實驗,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做化學實驗,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只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學生的動手做實驗的能力還是很差勁的。

化學是一年的教學課程,現在已經完成了一半,但後面的路上更加艱辛。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除了認真進行課堂教學外,還要多瞭解學生,多鼓勵學生,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充滿信心的堅持下去。“學貴有恆”,雖然化學的學習只有一年時間,但也是一個考驗人的事情,很多學生沒能堅持到最後,最後會考的成績很是差勁。所以下學期的教學工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