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歷史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41W

目錄

歷史經驗交流(精選多篇)
第一篇:歷史經驗交流論文第二篇:2014年九年級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第三篇:歷史教學經驗交流第四篇:歷史會考經驗交流材料第五篇:2014年會考歷史複習經驗交流材料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歷史經驗交流論文

歷史經驗交流論文

羅屯鎮中白營椿

在新課程改革兩年來,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現簡介如下:教學工作分為課前、上課和課後三個基本階段。

一、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對於學生初步瞭解學習內容、明確重點、發現疑點、較好地與教師教學相配合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前預習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良好途徑。要使預習取得較好的效果,必須要設計好預習提綱,沒有預習提綱,預習就容易落空。但預習提綱設計不好,對預習效果也有很大影響。若太簡單學生沒有思考餘地,達不到培養能力的目的。我的基本做法是:

1、要求學生通過預習歸納出預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列出書面預習提綱,作為上課評議的依據。

2、教師根據新課的重點、難點,把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以問題的形式在導學案中展現出來,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預習。從而加深重難點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

3、要求學生預習中對新知識不理解的地方要學生做好記號,通過上課認真聽講來解決;對有異議的內容做好眉批,上課發言時提出來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4、根據教材特點,針對學生實際,佈置討論題和辯論題,要求學生構思答題思路和要點。

通過以上具體要求,預習目的明確,避免了學生跑馬觀花,增強了預習的實效。

二、課堂學習

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各種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場所。課堂上學生主體作用發揮是否充分,直接關係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我們要以情感為紐帶,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

“新課程的課堂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樣成為擠壓與消磨學生個性的場所,老師應學會發現和欣賞學生的缺點,選擇其帶有主體性和創造性的部分,成為學生的個性,並充分的呵護與培養。”[3]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係。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於那些獨到的見解,要及時的表揚、鼓勵,多進行賞識教育。

教學過程中,除教師精講外,我採取以下辦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1、評議預習提綱

評議預習提綱分為兩步:第一步,複習提問,導入新課後,請學生展示預習提綱,並闡述自己如此概括的理由。由於學生在能力和理解水平上存在差異,因此,對同一內容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見解,允許不同觀點的爭辯。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髮言給予評價。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根據本節課主要問題的數量,抽相應數量的學生將各個問題的分析提綱抄寫在黑板上,然後請學生對各個分析提綱發表自己見解。結合課本內容,修改完善不足的,肯定列得好的。

整個評議提綱的過程,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熱烈。同時學生在比較鑑別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分辨力,加深了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不易遺忘。

2、開展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常用方法,較好地開展它,對增強學生課堂參與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以及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現行新教材增加了“學習思考”、“史學爭鳴”等欄目,既提供了討論素材又使討論圍繞所學知識來進行,有明確的針對性。課堂討論的形式要多種多樣,開展各種爭論、答辯、質疑等,允許學生各抒己見。對討論中積極發言的同學應給予表揚,對一些典型思路要給予正確評價,要使學生從中受到啟迪,提高其思維能力。

課堂討論的主體是全班學生,要讓所有學生參與,既可以開展同桌間的,又可以開展前後排的,或小組間的討論,還可以選擇一個辯題,把全班學生分為正、反兩方,在課堂上進行對抗性的辯論。任何一個同學都可以出場維護本方觀點,反駁對方論點。儘管沒有辯論比賽規範,但參與者更為廣泛,就普遍提高學生能力而言更具實用性。在討論中,教師要有意識避免只是優生介入,差生旁觀的現象。對於部分不愛發言或少發言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啟發開導,溝通他們的思想,開拓他們的思路,逐步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明確主人翁地位,從而產生積極參與討論的責任感。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在教學中,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針對學生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組織廣泛的討論交流。要求全部參與、形式多樣、氣氛活躍,儘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積極地就歷史問題進行質疑、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和理論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西安事變》一課中,有位學生質疑:該不該放蔣介石。我覺得這位學生的質疑很有代表性,這個問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能促發學生主動的去學習。於是我進行分組討論、交流、爭辯。全班學生以極大的人情投入到討論中去。他們在探討和交流中增長知識,在辯論中形成觀點,從而培養了能力,加深了對西安事變的理解,接受了教育。

3、學生提問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解惑”是教師工作職責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是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的。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原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

問。”在課堂中,新課講授完畢,教師要留出時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教師根據問題的難度通過教師的鋪路搭橋,由學生自答,或指定某個學生回答,或由教師回答。對於學生提出的與本節課有關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要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在討論過程中採用多種方法鼓勵學生多提問題。通過學生提問發散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在自己提問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高學習能力。由於學生提出的的涉及面廣,這就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充實完善自己。“教學相長”的原則在這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4、課堂表演

有時候根據教材的特點,還安排學生課堂表演。教材《戊戌變法》一課中有一段閲讀材料講述了譚嗣同向袁世凱求助,袁世凱表面允諾卻暗中告密的故事,對白精彩,人物刻畫十分生動形象。我就利用這段閲讀材料,讓學生準備然後來表演,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台上的“袁世凱”陰險狡詐、口是心非,而“譚嗣同”卻真誠老實、輕信於人。兩個學生簡直把兩個歷史人物演活了。就這樣,不用我再費力描述,對歷史人物的認識和評價,學生們已自有主見了。

三、課後活動

知識的鞏固,能力的深化,知行的統一,都需要在課餘去進行,“功夫在課外”。恰當安排符合學生實際的課後活動並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對教育目標的實現,增強歷史的吸引力都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很重視學生的課後活動安排,並採取了以下一些具體做法。

1、構建知識體系,設計課後習題

在學生學習與討論的基礎上,由學生課外自己去建立每節的知識結構和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這樣,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事物整體認識的意識,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發動學生獨立編寫設計各種類型的題目,然後進行彙總和篩選,提取富有創意的題目,補充一些老師自己精心設計的題目,最後共同組成一份比較完整的單元練習卷,進行統一測試。這一環節不僅僅是為了鞏固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行創造的嘗試,獲取成功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指導學生撰寫小論文

歷史的教學目的是知、能、行的統一,學生要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消化知識,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寫歷史小論文、小評論、人物小評論、小故事等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歸納推理能力、寫作能力達成歷史學習目的的一種有效形式和途徑。為此,我在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嘗試:如,結合平時所學的知識,寫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小論文或小評

論,字數不少於800字。通過引導和培養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小評論的教學實踐,能豐富學生歷史課外作業的形式與內容;拓展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使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緊密結合,增強教學效果;既能鞏固已有的知識,又能生成新知識、新技能,有利於學生“生成性知識”成長;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學習習慣,有利於培育學生關於思考、歸納思維能力。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古人説“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地學習,就要把學生從枯燥、乏味中解脱出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能對歷史課產生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發學生去主動學習。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完成了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因而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突出。在課堂上給學生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歷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唱革命歌曲,編輯史海浪花、創辦歷史園地小報。這些活動既拉進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

以上是我在歷史課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所做的探索,教學中我將不斷地探索與嘗試,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發揮學生主體參與優勢,活躍課堂氛圍,消除學生對於歷史課的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培養學生多種能力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歷史課教學實效。

當然,“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任何教學方式和手段採用都是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服務的。依據不同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具有廣闊的視野,活躍的思想,敏捷的思維和靈活應變能力的創造性人才是可望可及的

第二篇:2014年九年級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2014年九年級年會考歷史經驗交流發言稿

鄭清鳳

我主要談一談這一年在九年級年曆史教學中的幾點感受和體會。

1.給學生壓力,讓學生儘快的適應九年級年的歷史學習。每一年接手九年級年班級上的第一節課,主要對學生強調兩個轉變。第一個轉變是思想上要轉變,因為一到九年級年曆史學習任務是非常艱鉅的,不可能象七年級八年級起始年段那樣一節課一節課慢慢上,上學期上上冊,下學期上下冊。一到了九年級,上學期就要完成九上和九下兩本書的教學,也就是在期會考左右要上完一本書,期未考之前上完第二本書。然後到下學期全面轉入會考六本書的複習。思想上要給學生壓力,打響警鐘。第二個轉變就是不同老師教學方式的轉變,在七年級八年級年學生已經適應了之前歷史老師的教學方式,到了九年級換了新老師,應該要儘快去適應新的老師的教學方式。所以在開學的前幾個星期是學生九年級年學習習慣和新的老師教學方式相互磨合和相互適應的一個過程,這個階段我個人認為非常重要。

2.改變複習方法。雖然很多年了一直都在九年級,但是每一年面對的學生不同,段情不同,複習方法也不同。這一屆九年級由於種種原因,歷史課時比以往明顯減少,無形中又為教學增加了壓力。如果按照以前的複習方法很難完成複習任務,為此我們改變了複習方法,減少了老師上課講的時間,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多看多做)

在第一輪全面複習時,

首先印發考試説明,上課之前,讓學生明確目標,瞭解每一節課學習任務; 學生帶着目標(考試説明)閲讀課文,熟悉書本上的基礎知識,做好課前準備。上課開始10分鐘左右,我們會進行課堂小測,檢查學生對上一節課學習內容的落實情況。在小測後,再留大約八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對本節課的複習內容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之後在老師的引導下,以單元為單位構建知識框架。最後的時間就是有針對性的選擇幾道相關的習題進行講解,學生懂的不講,不懂的提出來進行講解。

這種以單元為單位的複習,由於時間有限,一個單元一個課時,一本書大約

1.5周的時間複習完。這就要求學生要比較自覺和老師配合好,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後還要及時消化,而大部分的學生是很難做到的。這種複習方法,雖然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第一輪的全面複習,但是也是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學生跟不上覆習節奏,基礎知識沒有落實到位。所以這個遺留問題只能留到第二輪熱點專題複習的時候進行補缺補漏,這也勢必影響了後面的複習效率。

最後我要説的是,在九年級年的幾年教學中,有些問題,困難是共性,每一年都會遇到的,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同學科老師之間要加強的教研,探討和交流。找到克服困難的最佳方法,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三篇:歷史教學經驗交流

歷史教學經驗交流

尊敬的校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能夠和各位老師進行經驗交流。我作為一名教齡不到2年的新教師在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希望各位老師給予我批評指正,這將是我教學生涯中的一次收穫。下面我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向大家進行介紹。

一、在教學中多進行鼓勵,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我教的是九年級的歷史,在教這屆學生的第一天,我就對他們説:“九年級歷史是關於世界歷史的學習是全新的內容,所以大家都在一個起跑線上,我對大家將一視同仁。”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也是這樣做的,不放棄一個學生,在教學中對每一個學生都會給予鼓勵,不因有些學生學習不好就放棄他,在教學時做到因材施教,減少坡度,保持興趣。減少坡度,這一點對後進生來説是十分重要的。後進生就好象公路上的爛殘車,不堪負重,如何使這部爛殘車平穩地行使呢?就是讓他們選擇比較平坦的道路上行走,坡度大的路只能使這部“爛殘車”拋錨,打擊學習的信心。這樣在不斷鼓勵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二、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

我一直相信一句話就是態度決定一切。對於我們開卷考試的科目更是這樣。在人們的印象裏開卷考試,就是抄書,非常簡單,有什麼難的。所以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就不夠端正。表現如:上課説話、開小差、作業亂花等等。所以在遇到這些問題時,我就會給學生進行分析會考情況。在會考中,每一門學科都很重要,所以要抓緊每一門學科的學習不要偏科。去年的會考中政史得到10分的同學就兩個,9分的也很少,8分的偏多。這説明政史想要拿高分不容易,因為你在會考中面對的對手來自全農四師。還有就是去年的一位同學政史考了4分這讓他和師中失之交臂,所以在以後的學習中要端正自己的態度,認真的去學習政史。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通過我的努力現在九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態度已經大幅改變。比如:九(1)班的覃天亮同學學習有些偏科,歷史考試成績不太理想,通過我的引導之後歷史成績有了顯著提高,從50到54再到這次期末考試的62分。我相信在他們的學習態度端正後,成績還會有所提高。

三、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的激發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首先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本學期我進行了杜郎口教學模式的運用,而這一模式就很好的詮釋是了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句話。預習----展示-----反饋,都是由學生自主進行,老師進行輔助教學。在預習環節,我將導學案發給學生進行預習,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展示環節,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分小組進行主持課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課內知識進行展示。在反饋環節,各個小組間進行比賽性質的知識問答,課堂氣氛活躍,當大家做的好時老師就會給予鼓勵性評價。當學生有問題難以解決是老師就是助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提高,學習興趣加強。

其次,就是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問題情景是在教學中不斷提出與新內容有關的情景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的有效方法,也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

四、在教學中努力的夯實基礎

通過去年對九年級的教學,我發現會考還是以考基礎知識為主,還有就是現

在歷史為開卷考試,有些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就是抄書,放鬆了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積累。只等着考試時翻課本、資料以應對開卷考試。這實際是對開卷考試的一種誤解。政史考試兩門科目合在一起考只有120分鐘的時間,光靠翻書顯然是做不完試題的。只有熟練掌握基礎知識才有可能運用知識,快速答題。所以開卷考試必須夯實基礎。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第一項為知識和能力。知識又是能力的基礎,因此,每講一課都要求學生把本課的重點筆記進行記錄加深記憶,同時也加強了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熟練程度。另外,我在歷史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依據課程標準規定的內容逐條落實。落實主要通過課堂提問,講完課在學生自學時,要對學生進行逐個提問。檢查他們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要求人人過關。

五、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

現在的歷史考試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歷史教學為社會為時代服務的理念,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聯繫、歸類、整合。學生如果只記知識點不能將知識相互聯繫、重新整合,就答不好這類題。為此我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綜合複習中引導學生把歷史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並打破教材原來的知識體系,按照多種標準進行重新歸類、整合,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發展成為縱橫交錯的網絡狀態。例如,某兩場政變或兩種政策之間有什麼異同點,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異同,説明了什麼。分析異同點也有方法可尋,無非就是從背景、性質、影響等幾個固定的板塊去想。有的書上説,要把歷史學成“立體”的。我想,所謂的“立體”,大概也就是這種橫向與縱向的聯繫吧。經常這樣思考,對不同的歷史現象,我們就可以較準確地分析出它們的實質,無論碰到什麼題都能迎刃而解,這是讀書時要注意的問題。書本決不僅僅是讀過即可的,光記住一些時間、地點、事件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學會用歷史思維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後的東西。相信你不久就會發現,歷史是越讀越有興趣。

以上就是我在歷史教學中的一點經驗,希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第四篇:歷史會考經驗交流材料

會考歷史經驗交流材料

政史地教研組

結合學校的課改我把九年級複習時間分為四個階段,每段時間裏的複習目的各有側重,時間長短也各不相同。第一階段:全面複習階段(3月中旬——4月底),主要目的是基礎能力過關;第二階段:專題複習階段(4月底——5月底),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三階段:強化訓練階段(6月初——6月中旬),主要目的是應用能力提高。第四階段:查漏補缺階段(6月中旬——會考前夕)主要目的是知熱點,重聯繫,會遷移。

第一階段:全面複習階段根據考試內容,作一次拉網式全面複習,目標是抓教材,掃障礙。

第一階段複習要全面閲讀教材,查漏補缺,抓住單元主題,以點帶面,建構知識結構;以題帶點(考查點),提高應試技巧。在本輪的複習過程中我按照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順序逐章節來複習,同時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主,每節課給學生10分鐘左右的時間,學生通過小組的合作共同查找本章的知識點,學生在展示彙報後,教師就學生彙報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補充然後緊扣會考知識點來組織單元過關,組與組之間實行嚴格的單元知識點過關。這樣即達到了雙基的落實,又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因此在本輪複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在我的精心設計下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識網絡和穩定的知識框架。

第二階段:專題複習階段注重縱橫比較,構建知識網絡,目標是注重基礎知識專題化,綜合化複習,形成明晰知識網絡。

在這一輪複習中我突破教材和時空界限,以專題為基礎,縱橫聯繫,中外貫通。採取我校課改的第二個“三”是指三個特點,即立體式、快節奏、大容量的課堂模式。如在複習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這條主線,除了把英、法、美三個國家的四次資產階級革命,俄日兩次維新改革等知識外,我又讓學生挖掘在中國史中與其相似的資產階級的革命和改革。找出這些革命或改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讓學生自己命題,這樣就更能體現對知識的舉一反三能力。既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一

舉兩得。而且通過這樣的梳理知識,使學生把知識點化零為整,化繁為簡,化粗為精,真正做到知識過手。

第三階段:強化訓練階段即全面演練,注重方法,提升能力,目標是重審題,練技巧,強規範。

在第三輪的複習中,主要是進行檢驗複習要教會學生用“嘗試回憶記憶法”把前兩輪複習過的內容想出來,強化記憶。回憶一旦進行不下去,立即看書或筆記,(請勿抄襲好範 文網:)接續回憶線索。全面演練重點以配合我校會考前的10次模擬為主,每次考完試後,我都親自評接近200張的考試卷,目的是通過評卷來發現學生在答題中遇到的問題,以便在考試後的講評中更準確的指出學生的問題。每次模擬後全面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並與學生交談,收集信息,然後在課堂上集中講評,不僅講評正確的答案,更重要地講授審題、解題的方法,講授解題的思路,分析錯誤的原因,以及今後應注意的問題,再舉一反三,讓學生掌握要領。

第四階段:查漏補缺階段,充分利用時間,放鬆心情,調整迎接會考。目標是知熱點、會遷移。

“知古通今”“以史為鑑”每年會考以大量的熱點問題來考察考生貼近社會,貼近現實,關注時政熱點。如今年是辛亥革命100週年、中國共產黨90年華誕,還有當今人們關注的戰爭與和平問題因此“兩次世界大戰” 是常年的熱點問題和科技改變人類生活即“三次科技革命”的專題,這些都是當代中學生應該時刻關心的問題,是對於建設和諧世界,建設美好的未來家園的應該深度思考的問題。同時,由於本輪複習已接近會考往往有部分學生出現考前的學習緊張,易焦慮、浮躁,導致學習效率下降,因此要注意教育學生對自己的心態及時作出調整,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我們還要教會學生一些必備的應試技巧和方法,使學生有足夠的自信,以最佳的心態從容地面對會考。

第五篇:2014年會考歷史複習經驗交流材料

2014年會考歷史複習經驗交流材料

屏山中學朱建坤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2014年會考即將來臨,今年會考複習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有效地進行復習提高成績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裏的目的,下面就我在會考複習中的一些想法與大家談談。

我認為教育教學工作是神聖的職業,是“良心工程”,是希望工程。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扶植培育祖國“花朵”的良心和不斷推動教改的動力心。

我想所謂有效複習,就是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讓每一節課都有明確的複習目標,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加強基礎知識的鞏固,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及應試能力。所以在複習階段中我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整合知識體系,構建知識網絡。

會考既然強調對知識的靈活運用,那就需要進行知識的系統和整合,概括歷史發展的重要線索,建立知識點之間的框架體系,使知識之間的聯繫線索清晰,為知識的遷移和運用奠定基礎。根據複習階段,可分別建立章節知識結構體系、單元內專題知識結構體系、模塊式專題知識結構體系、熱點問題知識結構體系等。有了知識間的聯繫線索,就會打破教材中的章節界限,使知識的綜合運用成為可能,也更加符合會考的要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去做:

1、以課本為本,注重基礎知識知識的複習。

課本首先是基礎,在第一輪複習中,主要是以單元為體系,學生需整體認識單元知識框架,這就要佈置學生有計劃地閲讀課文,閲讀課文正文時要注意結合書中圖片和史料(黑體字部分)學習,學會分 1

析和概括;注意課本的目錄,探求課與課之間、單元與單元之間、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繫,做到梳理線索、融會貫通、融合構建,學會闡釋歷史等。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新信息,從而激發複習的興趣,提高複習效率。

2、對各知識點的鞏固要經常性,要精選相關試題,歸類分析。 以前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同一個知識點,換一種考法學生就不會了,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備課時收集相關試題,多方面多形式地考查某一知識點,最大程度地加深學生的認識,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能力。

3、加強中外歷史的結合,在課本複習中注意橫向聯繫,尤其是近現代史部分,這也是歷年會考常考查的。

第二、緊抓課堂教學,力爭45分鐘出效益。

學生所學的知識要在試卷上表述出來,所以我在平時上課時就注意訓練答題的規範。在課堂上我會特別注意學生是否能全面地掌握基礎知識,尤其是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也要高標準、嚴要求,即使口答也不放鬆,要加強學生表述的規範性,要落實各種資料上的相關題目,尤其是主觀性題目必須落實到書面上,強調規範答題,加大檢查力度,堅決杜絕只做選擇題、主觀性題目只看答案不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所以在複習課上同樣可以多提問,大部分同學還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尤其像言之有理類的題目,我都經常讓學生探討。對於能力較強的學生,我都按照規範的給分標準給以評分,使他們有一個更具體的方向,知道自己應該答題才能得分。

第三,關注現實,關注熱點問題。

近幾年的會考歷史考題都注重聯繫現實。因此在會考複習時,也要多關注國家、世界和人類發展的重大熱點事件。如:能源問題、

戰爭與和平、三農問題、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等等。具體到2014年例如:上海世博會的召開與經濟全球化、兩岸關係的發展、二戰結束68週年、聯合國成立68週年等等。但是,在瞭解這些熱點問題的時候,要注意依據課本中歷史知識。這些熱點問題在會考中出現只是作為考題的切入點,會考考察的更多的還是課本中的具體的知識點。因此,在複習熱點問題的時候,還是應該在瞭解熱點的基礎上,迴歸課本,鞏固基礎知識點,提升能力目標。針對與歷史知識有聯繫的社會現實問題,確定主題進行綜合認識、多角度認識,並提出解決方案。

在會考最後的衝刺階段,要注重綜合模擬,加強對試卷的點評,及時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指導正確的審題方法和解題方法。同時在自主複習的過程中查缺補漏,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以上只是我在日常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借這個機會與大家交流,如有不足之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最後祝老師們在教育教學中品:教學過程之樂,享:優異成績之果,謝謝大家!

向您推薦更多精彩內容:

2014年會考歷史複習經驗交流材料

會考歷史複習經驗交流材料

歷史複習效率經驗交流

高三歷史二輪複習經驗交流

歷史系考研經驗交流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