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5.33K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多篇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1

在20xx年至20xx學年度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小課題研究,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前提。因此我確立的研究資料是《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當這個題目確定後,在具體的操作研究中我發現這個研究比較空乏,操作起來比較難,沒有具體的數據可保留,只能透過平時課堂上和課後輔導上看到孩子們的一點點進步,因此,我就想盡辦法,在課件、課堂、課後作業等方面不斷地滲透給學生,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讓他們會學習,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去提高,到達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一年的實施,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愛因斯坦曾説過:“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決定的一般潛力,應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知識放在首位。”科學史上超多的事例也證明了這一點。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引導和幫忙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潛力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起于思”,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首先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一個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

2.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用心性、主動性,改變學的方式,學會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促使學生數學素養的構成,並使智力和潛力得到開發和提高.

3.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耐心扶助,注意解題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導,與學生一齊分析思考的方向,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逐步構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説。

三、課題研究的好處

獨立思考是創新的萌芽和基礎,培養學生構成獨立思考的精神和習慣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低年級的學生羣裏中,大部分學生上課缺少個人用心性和創造性,學生的思考活動侷限在規定的時間、空間內,所提的文體過細過死,思考的容量很小,壓抑了學生的創造性思考,在數學課上,獨立思考不僅僅能夠提高課堂效率,還能夠讓學生腦、手、眼、耳並用,提高教學質量。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法:透過對國內外有關“自主學習”理論與經驗的學習研究,對“自主學習”的與外延有更加明確的認識,確立課題的理論支撐。

2.調查法:對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自主學習的狀況進行調查。採用問卷、座談、訪問等形式。

3.個案分析法: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行個案研究。

4.行動研究法:在學生常態下,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和控制必須的條件,對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

五.課題研究的資料

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我覺得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務必使學生用心開動腦筋,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教學生會思考,首先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能創造條件並能激發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在對數學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決定的過程中,掌握思考方法。思考的方法,單憑認真聽“講”是聽不來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領悟。只有學生不斷地體嚐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研究週期為一年,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教研組研究確定研究課題,確定研究目標。開始收集資料,利用課餘時間學習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這方面的知識。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進行具體的操作

為了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帶給思考材料的同時,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一般來説,我提出問題後,智力水平高的同學能很快舉手回答,但為了照顧到中、下程度的學生,應多留一些時間讓大家思考,給每一位學生帶給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透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待已有相當多的同學舉手後,再根據狀況,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學生應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同學回答。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有時也要讓那些沒有舉手的同學回答,讓他們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有什麼困難,以促進他們開動腦筋想問題。在提問時,我避免僅與個別成績好的同學對話,而置大多數同學於不顧。要注意調動全班同學的用心性,可利用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動手操作等多種方法,或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一些性格內向、不願在大庭廣眾之下提出問題的學生,也有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機會。要做到這些,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耐心扶助,注意解題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導,與學生一齊分析思考的方向,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逐步構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説。

1.培養懷疑精神。獨立思考的潛力首先表此刻懷疑的精神上。誰不迷信權威,勇於與傳統的觀念決裂,敢於提出新問題、新思想、新方法,誰就能作出創造性的發現。

2.鼓勵大膽質疑。懷疑精神的具體表現,就是敢於質疑。質疑是指對習以為常的看似沒有問題的地方產生疑問。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心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方設法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即使是學生提出古怪的疑問也不就應急於否定,要及時地對學生的問題作出用心的評價,以強化學生的質疑意識。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質疑品質,僅讓學生停留在能提出問題的層次上是不夠的。因為科學的創造不僅僅僅表此刻提出問題,而更重要的是在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上。科學的發展也正是從“科學問題”開始的,正如海森堡所説:“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於解決了問題的大半。”在數學教學中,要個性重視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即培養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潛力,教學中能夠對數學問題進行有意識的“剖析”。理性分析,能夠使學生的思想沉浸在好奇之中,不僅僅能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用心性,同時也有益於學生獨立思考潛力的培養。

3.強化問題情境。質疑來自於問題,也正是由於問題的存在,能夠不斷激發人們去觀察、實驗、思考和學習,激活創新的思路。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問題教學法”,要有意識地以問題為起點,以思維訓練為核心來組織教學。在習題教學中能夠採用“發展問題教學法”。即當學生解答了某一問題後,教師要求學生把原問題的某一部分變化一下,編寫與原問題相關而又有所區別的問題並加以解答,教師並不告訴學生怎樣編寫,而是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允許他們編寫不同的“發展題”,然後對問題進行評價。

4.加強小組交流。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帶給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透過組內的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的產生新的想法。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基礎就是: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塊兒解決問題,學生應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帶給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基礎就是:學生的獨立思考。由於學生長期受“教知識”習慣的影響,學生只能處於被動理解狀態,他們不習慣也不會主動思考,不知從何想,更不知從何説,難於用語言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應耐心扶助,注意解題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導,與學生一齊分析思考的方向,激發學生思考的慾望,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第三階段:課題結題總結階段。

七.課題研究的成果

1、獨立思考的主動性。本課題的研究,創設了一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潛力的環境。我們圍繞預設目標,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地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不斷體會過程、體會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主動性明顯提高。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逐步構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説。

2、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一年來,我們課題組成員經常進行專題學習和研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的教育理念明顯改觀,擺脱了傳統教學的束縛,教與學的方式有了徹底的革新,教學水平、科研潛力和教學效率明顯提高。

八.課題研究後反思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就可能產生新的見解,有了見解就會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能夠產生新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樂於思考,勤于思考,善於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現代人談得最多的名詞,莫過於“創新”兩字,無論你怎樣創新,都務必從提出問題開始。現代教育課程的開設就應為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帶給更廣闊的時空。學生在這時空中能夠自由選取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在研究中獨立思考,獨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那裏面也涉及到思維與興趣的關係,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問題,人們總是樂於去研究,在研究中思維,在思維中創新。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2

20xx年9月,我校承擔了研究課題《特殊幼兒教育研究》的研究任務,經過三年多的研究,已完成了該課題的預定研究任務,現將研究工作向總課題組彙報如下。

一、我們所做的工作

我校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在20xx年9月參加了縣教育局課題組的首次會議以後,為了瞭解我鎮的特殊幼兒教育情況,我們首先在九灣片幾所國小開展了問卷調查工作,調查分析了特殊幼兒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將其進行梳理、分類,寫出了調查報告,並於20xx年3月15日參加了課題組在我鎮組織的教師座談會。在這期間,中心校領導來到我校進行調研,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進行了分工、培訓和指導,分發了有關特殊幼兒教育的學習材料。我校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對相關材料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在20xx年度結束時,按要求完成了相關工作和研究報告冊任務。

20xx年3月12日,課題組領導在中心校召開了課題組成員會議,會上課題組成員及領導們就本學期課題研究工作作出了指示和安排,提出了課題研究的目標及基本要求。我們對課題組的研究思路、春季課題研究計劃及相關工作要求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領會,明確了研究方向。回來後,我們首先根據要求,完善了相關資料,為研究人員配備了專用資料盒、學習記錄本、會議記錄本,要求各位研究人員寫出切合實際的特殊幼兒教育方案,並把平時教學中的收穫或不足記錄下來,為特殊幼兒教學研究提供最基本的素材。其次,針對子課題分工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分析了所授班級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的問題,並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情況確定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理清

了工作思路,制定了工作計劃,並根據研究計劃對所授複式班級進行觀察研究。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各位研究人員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留心課堂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對這些問題深入分析原因,對現有各種條件下可以解決的問題,採取一些具體的措施去解決,同時留心採取措施前後學生行為的變化,做出觀察記錄。

二、我們的研究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某一教育課題或某種教育理論進行調查研究、實驗或論證後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方案或新的教育理論。它主要通過論文、論著、研究報告、(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的)活動方案、教具、學具等形式表現出來。

幼兒教師的備課筆記、編寫的講稿(或教案)、教材基本上是限於利用現有的的材料,加以取捨、編排、整理,並以適當的形式表達出來,目的是便於教學和幼兒的理解。所以一般情況下不能將其看作是教育科研的成果。但如果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作指導,設計出與新理論相應的教育活動方案,或者所設計的活動方案,豐富了教學內容,提出了一些對本學科來説是新的東西的內容,則可以看作是教育科研的成果。

三、課堂拓展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撰寫教育科研報告或論文,是用文字形式把科研成果表達出來,主要目的是為了交流和推廣科研成果,併為理論和實際工作者提供參考和研究的基礎。

教育科研論文的作用既表現在其學術價值,也表現在其實踐價值;既表現在其社會價值,又表現在其個人價值。論文的發表是對作者學術水平、專業水平的肯定。第一篇論文的發表,對一個人來説,不亞於奧運會上“零的突破”,它將成為作者在教學生涯中的里程碑。在自己崗位上默默石沉大海耕耘的教師發表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參與問題研究、學術討論,促進學術交流,並通過論文的發表受到激勵,使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雙提高。

⒈通過科研論文向社會表達作者對所研究的教育現象的深思熟慮的觀點、意見,啟發人們關注與努力解決有關的教育問題的熱情與智慧;

⒉通過科研論文與他人交流學術見解,互相爭鳴研討,促進教育學術領域的繁榮及個人學術水平的提高;

⒊通過科研論文擬定過程本身,提高研究者本人的綜合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對於研究者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極其有用的。

研究報告是對研究工作的總結,應反映研究工作的全過程。它不僅表明研究成果,又説明研究者的觀點、立場、方法,反映研究者的專業水平、創造力和研究能力。換言之,研究人員總結研究過程的本身也是研究工作的一個部分,是科研工作的最後環節,通過撰寫教育科研報告或論文,可以訓練的提高研究能力。好的研究報告應具有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一個有質量的課題研究如不能以社會所接受的表達方式和文字形式準確地反映研究成果,往往會使整個研究功虧一簣。因

此,每個研究人員都應該瞭解研究報告的特點和撰寫要求,掌握撰寫研究報告的方法和技巧。

要當一個好的教師,就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育水平。而進行教育研究則是幼兒教師自我充實,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因為要進行教育研究就要不斷地學習有關的教育、教學、管理理論,又要查閲大量的文獻資料,要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總結,而這些活動都有利於教師的各種教育能力的提高;同時,進行教育研究,使教師能夠注意發現和分析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原來的做法進行反思,並探索出解決問題的原則和方法,從而提高解決複雜的教育問題的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在教育研究過程中的研討、總結、交流可以使教師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進行教育研究還有利於教師把平時積累的經驗系統化,有利於把長期積累的經驗提高到理論的高度,這有利於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而幼兒教師教育理論素養的提高,又有利於他們創造性地工作和減少實踐中的“盲從”和“盲目模仿”。

注意開展教育科研的教師,能夠不斷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使自己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一般地説,當有新的教育教學理論出現時,當有新的教育改革措施提出時,具有較高教育科研素質的教師能較好地、較快地理解和接受它們,能夠避免簡單的模仿,而把握住新的教育理論或教育改革措施的精髓,從而將新的教育思想或改革措施,靈活且有實效地應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去。

教師科研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將幼兒教育理論有效地應用於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把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繫起來。近年來,在幼兒理論領域出現了一些新觀念、新理論、新方法,可是真正被幼教實踐者所採用,並能發揮指導效能的卻很少。有時,理論一運用到實際中去就“變了味道”。結果,理論越來越多,體系越來越完善,卻無法在實踐中找到應有的地位。理論陷入了不能被實踐所認可的困境。究其原因,除幼兒教育理論工作者脱離實際的因素以外,幼兒園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養也是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由於幼兒教師缺乏教育科研素養,一些人不願意接受背後的思想,習慣於自己固定的教育模式,因而無法評價、選擇新的理論,不能創造性地將教育理論應用於自己的實踐中。為了扭轉這種情況的發生,從目前和長遠來看,就要加強幼兒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培養。

現代幼兒教育需要的是科研型、學者型教師。而進行教育研究,特別是進行教育科研有利於幼兒教師科研意識、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於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的培養。

名師不僅要教得好,而且還要講得好,寫得好。只會教,不會講,不會寫,最多也只能算是個二流的優秀教師,是一部教書的機器,而不能算是一流的教師,更不能算是專家型教師。

⒋進行幼兒教育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工作的興趣和熱情

幼兒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較高,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因而精神方面的追求較為強烈,榮譽感強,人生價值觀念重,特別是當今青年教師,現代意識強,創新精神足,個個追求能幹出一番事業。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3

?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是我校結合教學實際於20xx年5月提出並申報的課題。近3年來,在領導的精心指導下,學校堅持以新課程改革為突破口,以課題研究為切入點,全體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認真實踐,使教研工作負有一定成效,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成果,儘管它是一隻羽毛未豐,舉步蹣跚的醜小鴨,但畢竟使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達到了預定目標。現將一年來課題研究工作總結如下:

一、精心組織,紮實安排

當研究課題申報後,我們成立了課題研究小組,認真做到研究課題、人員、獎懲三落實。確保課題研究工作有序開展。課題研討共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課題研究準備籌劃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討論蒐集有關文獻,確定研究內容,制定研究目標、途徑、方法,撰寫實驗研究方案。

2.課題研究實施試驗階段(方案中2-3階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組織教師根據研究方案指定的課題,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研討活動,通過組織對有關文獻的學習,撰寫論文,交流心得、反思,開展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和創新在抓好典型引路的基礎上,探索出閲讀教學的個性教學特點和規律。

3.課題研究完善總結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通過在第二階段的教學時間上,要求課題組成員認真反思,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成果整理檔案,形成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接受上級驗收評估。

二、認真探討,抓好落實

課題研究小組成員緊密圍繞“教學反思與教育智慧生成的關係”這一主課題,廣泛探索適應於新課程要求下的教學方法,認真做到了五個堅持:

一是堅持理論學習不放鬆,每個課題組成員堅持每週蒐集資料,強化語文知識積累教學理論指導;

二是堅持每學期上好一節公開課,在課堂教學中找規律;

三是堅持每學期寫好一篇相關小論文或教學反思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部創特色;

四是在學生學習效果上求論證;

五是課題成員堅持在相互交流,研討中提升自我。

我們通過文獻學習、課堂實踐、調查反思,總結提高的課研思路,組織看優質課例光碟,進行優質課堂技能競賽撰寫的論文反思等有效研究,使課題研究內容得到了全面落實,課題研究的目標基本實現,其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養成了良好的教學反思的習慣。學校的每一位任課教師每週都寫教學反思,在反思中發現教育智慧,並運用教育智慧,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我校的教師逐漸走上了專業發展的道路。

2.教育智慧不斷生成。通過交流對話、典型引路、個案跟蹤、教科互動等方式,激活了教師羣體的教學智慧,提高了每位教師新課堂策略的構建能力。

3.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高漲。

4.教師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良好的教學環境,寬鬆和諧的研究氛圍,為師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完善推廣,深化教研

本次課題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教師研究教學的積極性,雖是“摸着石頭過河”,但通過課題研究增強了教師的自信心。因為課題研究組成員在課題的研究中得到了成長。我們將認真總結經驗,將研究成果在教學中推廣應用。組織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者為全校教師上示範課。

我們在完善已結題的課題基礎上,圍繞新課題改革的實際,緊密聯繫實際汲取成功經驗,克服研究中的不足,確立新課題,使研究工作再上新台階,以達到優化課堂結構,優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之目的。使廣大教師由普通型向專業型、學者型教師轉變,讓我校教師在課題研究工作上由“羽毛未豐”向展翅騰飛的大雁一樣凌空翱翔。去擁抱又一個燦爛的科研春天!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4

課題名稱:《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態度形成的研究》

撰寫:高興星

年級/班級:高二三班

課題組長:吳淋淋

指導老師:魏豔紅

課題組成員:李婷;吳琳琳,翁焰芳;高興星;王碩東;翁武平;李永升

一、問題的提出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現代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中學生學習英語普遍存在缺乏主動探求英語知識的意識和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積極性很難被真正調動、激發起來。針對中生學習英語中存在的不良現象,我們開展了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態度形成的研究,意在探索培養和發展學生形成主動學習英語能力的方法,引導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更好地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工具,利用它來獲取各方面的信息,進行更好的學習和工作。

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改革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既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擔負的重要任務,又是提高學科教學質量的手段和途徑。

隨着新教改的深入,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大部分老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然而學生在傳統的國小教育下已經學了三到六年英語形成的“填鴨式”教學思維定式,他們的意識沒有改變,學生等着老師去“灌”!我校現在高一,二學生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沒有主動思維、主動提問的能力,只等着老師去“教授知識”,我想在我們中國這種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大家都知道,知識是要領會的,“灌”只能灌知識,不能提高能力。所以,現在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麼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如何給自己定位,構建有效課堂,引導學生由“要我學”,向“我要學”,再到“我能學”的轉變,培養學生提問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以致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圍繞這些問題,我組將《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態度形成的研究》作為課題,旨在通過結合我校學生的學習現狀,研究並找出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為其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合我校學生現狀特點,調查問卷得出的啟示:

(一)調查目的和方式

為了解目前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策略是否得當,他們的學習效果如何及他們當前英語學習主動性情況,以便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對高山中學高中部三個年級名學生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一次調查。此次調查共設問題18個(其中開放性問題3個),發放問卷共520份,收回508份,其中有效問卷508份,有效回收率97%。在問題設計上,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高中生在校的課內學習和課外的自主學習情況。題目分為三部分:關於學生英語學習情況的調查,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及方式的調查,學生學習英語的心理特徵的調查。

(二)調查結果分析

1、中學生英語學習情況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53%的學生對英語比較感興趣,反映出他們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情況比較滿意。但29%的學生外語學習效果不夠理想;而在我們問及“你認為學英語最大的難題是什麼”時,佔前兩位的選項為“語法”和“單詞”(分別佔到40%和24%的比例)。這樣的結果反映出,儘管我們的外語教學改革這些年來一直在不間斷地進行着,我們試圖從注重語法的舊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然而我校學生關注的重點還是停留在語法和單詞這兩方面,問及“你平時是否‘開口大聲’地讀英語”時,44%的學生有時,而35%的學生則很少,這充分説明“口語”和“聽力”這些交際性技能不受關注。這也提醒我們英語教師能在這方面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幫助。

2、中學生英語學習策略與學習習慣

在學生們的英語學習策略與學習習慣方面,我們就課前、課中及課後三個方面展開調查,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只有5%的被調查學生會經常自覺預習,形成了良好的課前學習習慣,36%的學生是想起來就預習,而另外24%則是老師要求才預習。但是學生課前預習的策略並不科學,其中29%和28%的學生分別“看一遍”和“記單詞”(這兩項的比例達到了57%)。少部分學生(35%)會找側重點和難點。

而在課堂上45%的學生會邊聽邊記重點,説明他們有一個基本正確的學習策略,但是隻有23%的學生會邊聽邊思考,力爭在課堂上解決問題,説明學生沒有意識到“思考”的重要性,僅僅注重“記”。其中53%的記重點,31%的學生會有時看筆記。這一結果同時也應證了我們所得出的結論: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果欠佳。

此次調查還反映出學生在課後英語學習的情況,50%的學生會經常主動檢查並更正老師批改過的作業。調查中我們非常擔憂地發現,課後64%的學生僅僅通過“做作業”來學習英語,34%的學生做習題集,30%的學生會閲讀英語文章、報紙,這説明我們學校的學生在課外知識的擴展上有待提高。43%的學生有時會注意收集英語標識、廣告,這樣的數據説明:在有了幾年外語學習經驗之後,小部分的國中生已經形成一定的外語“語言意識”,懂得“學以致用”,抓住身邊可能的機會學習生活中的英語。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有利於中學生養成好的外語學習習慣,鞏固、提高外語水平。

3、學生英語學習的心理特徵

國中生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以及需要的不斷豐富,使國中學生的興趣廣度大為增加。對探求事物的認識傾向表現出更大的堅持力,即有了較為長久穩定的興趣。所以問到“學習英語的目的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34%的學生是為了學生他國文化,這説明國中生的求知慾很強,但是也有26%的學生是為了通過考試,這也反映出他們應試學習的情況。48%的學生反映在上課剛開始的10分鐘最能集中精力,而42%則是在課堂中間10分鐘最能集中。37%的學生有時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而34%的學生很少參與,這也反映出中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我意識開始形成,英語教師應注意教學設計和改進教學方法把握國中生心理特徵,讓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最大化地集中注意力,參與課堂活動。

二、課題研究價值

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態度端正與否,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學生一旦形成了主動學習的態度,將會在不同的學習環境中發憤圖強,並能對不同環境下學習的意義和價值作出正確的理解與判斷,學習態度決定了學生的某種學習期望和學習目標。本課題研究的價值體現在:

1、通過調查瞭解,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並探索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規律、途徑和方法,為推進學校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一些可資借鑑的經驗。

2、通過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並在教學中,以理論指導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圍繞課題,深入思考,撰寫了大量的教學論文及案例分析,有力地促進了老師的成長,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對我校學生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希望更進一步瞭解學生的學習現狀,走進學生的世界,從學生的實際問題出發,瞭解學生,解決問題。

2、期望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品質,提高學生主動的學習能力。

3、希望能通過此課題的研究,提高老師們專業的理論化素養,並以理論指導實踐,協助教師進一步構建有效課堂。

社會的發展對教育、對學校、對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地處市區偏遠地帶,規模小,教師數量少,教育教學力量相對薄弱,開展課題研究,有助於教師在現有的條件下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困難,提高教師處理教材、把握課堂的能力,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四、研究內容

1、調查研究我校學生學習英語的現狀以及他們英語學習存在的困難。(分析報告附在後面)

2、分析研究國中學生這個年齡階段英語學習的心理特徵。

a、認識能力方面的特點

①感知的能力增強了,特別是感知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了。

②注意力比較穩定和集中。

③記憶有了顯著的發展,主要依靠意義記憶,而不是過去那樣主要依靠機械記憶。

④抽象邏輯思維日益占主導地位。國小階段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到了國中,邏輯思維開始佔優勢,它與形象思維相輔相成,成了國中學生思維的特點。另外,思維的獨立性與批判性也有發展,但很不成熟,主要是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常常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看不到事物間的依存和聯繫。

b、情感意志方面的特點:

國中生富有朝氣,熱情活潑,在感情上豐富強烈,常易激發衝動,情感上的兩極性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得十分明顯。總的説,國中學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半成人、半兒童的特點,處於身心發展的突變時期。少年期身心發育的突出特點就是矛盾。他們處於智力發展的最佳時期,具有兩極分化的可能,向上可以冒尖成才,出類拔萃,向下,亦可能越軌犯罪,誤入歧路。

3、通過實驗研究,探索引導國中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態度形成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1)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是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

首先,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於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其次,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於思辯、習慣於歸納整理,才能真正

鍛鍊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語言現象,自己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鍊。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穫!

2)具體從三方面闡述:興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學法的指導

3)不論在教學哪個過程,都要對學生多讚美,鼓勵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皮格馬利翁效應其實體現的就是暗示的力量。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對後進生,我們尤其要多鼓勵,少批評,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他們。

4、再次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問題。

五、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閲相關的文獻資料,給課題予以理論支撐。

2、調查法:通過對本校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和方法,以及主動學習的行為結果的調查,具體分析,不斷修正實驗方案。

3、觀察法:在教育的實踐中,對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直接觀察、記錄、分析,以期獲得第一手資料。

在研究中注意理論探索和實際研究相結合,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和研究需要,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獲取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六、課題研究實施策略

1、本課題遵循理論學習-實踐模式-評價改進-模式確立的研究過程,前一階段研究為後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但每個階段都構成自身獨立的研究任務和研究價值,總體上相互支撐。本課題主要是應用性的研究。

2、本課題重視資料的採集、整理和分析過程,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手段,理性思考和實踐行動相結合,重視案例收集和分析,重視教師的教育敍事,重視比較分析研究。

七、研究過程回顧

1、準備階段:20xx、12——20xx、5

(1)選題討論,設計方案,申報立項。

(2)成立實驗研究小組。

(3)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理論,請校領導為教師提供培訓。

(4)查閲文獻,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教育理論,審視、分析變革的思路。

(5)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狀況及發展趨勢。

2、實施階段20xx、6——20xx、11

實施研究計劃。計劃活動落實到人,運行操作。收集積累資料,改進研究方法。

3、總結階段:20xx、11——20xx、12

再次通過調查問卷,反饋問題。進行深入重點研究,收集資料加以整理,形成成果。研究課題的結題報告及附帶的研究成果。

4、最終成果形成:20xx、1

本課題的結題報告,成果彙編,課例相片及光盤。

八、研究成果概述

(一)探索了新課程中國小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導策略

學生主動學習態度不會自發形成,需要教師悉心指導。而課堂是教師展示生命價值的舞台,是中學生生命生長的土壤,我校絕大部分學生(除了學生區的部分學生)都是全日制住宿的,只有週末和假期回家,而在學校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因此,我們重點探索了“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的有效指導策略”:

策略一:營造主動學習氛圍,提供自主努力目標。

如果沒有和諧、民主、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學生對老師有畏懼感,課堂上不敢發言,不敢活動,主動學習將成為一句空話,因此,營造主動學習氛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條件。

1、教師要尊重、熱愛、信賴每一位學生,用關愛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要把自己定位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同時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努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接受型的被動學習為探索型、發現型的學習。教師讚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注視,讚賞的目光能使學生平添一份激動,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強烈關愛和信任,從而從內心深處萌發參與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2、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以平等和藹態度對待學生。教師要用博大的胸懷,着力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提倡“童言無忌”,提倡“思維無禁區”,鼓勵他們提出不同見解和觀點,甚至對教師的觀點提出挑戰。對於學生不同意見,不要輕易作出否定的評價。

3、發揚學生間的平等互助,尊重學友的精神。為了不讓優生產生優越感,看不起後進生,也不讓後進生產生自卑感,教學中可組成學習小組。提倡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在小組內自由發表見解,傾聽別人發言,先肯定優點,再提出建議。教師評價小組整體學習進步與否而不是指向個人。這樣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體驗到愉悦和成功,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願望。

4、教師以平等的參與者身份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教學目標。目標導向意在置學生於學習主體的地位,讓學生看了學習目標就明確了本課要學習的內容和需要達到的程度,進而圍繞目標帶着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策略二:培養學習責任感,激發參與動機。

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是教學是否有效、學生主動性學習品質能否發展的關鍵。

1、激發學習興趣,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如教師的導入語、課件的適當運用、遊戲、辯論、表演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好一樣事物非常重要,對於國中階段的學生更是如此。那麼怎麼培養興趣呢?活動的作用不容忽視。老師可以“投其所好”,利用課外活動課給學生看他們喜歡的英語版影視,動漫,如《人猿泰山》,《獅子王》,《阿甘正傳》等;聽他們喜歡的明星的英語歌,如張靚穎的很多英語歌,學生也將很樂意查歌手的一些英語資料,寫影視欣賞等;開展各類比賽,如英語配音比賽;英語手抄報比賽,英語卡拉ok比賽,講故事比賽,英語書法比賽等,做各種遊戲,如“單詞接龍”,“吊死鬼”,“doandguess”,“傳話筒”等,讓學生在玩中體會成功的樂趣。

2、培養學習責任感,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學習活動畢竟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國中學生很容易在課程適應上遇到挫折,從而影響學習興趣。顯然,光靠直接興趣維持學習是很不夠的,還應注意培養和激發國中學生對於學習的責任感、義務感,使他們逐漸懂得學習是社會、國家與民族賦予他的一種歷史責任,而承擔起這一責任,就必須有意識、自覺的去對待學習,體現中學生對自己負責的精神,有不怕困難,堅韌不拔的頑強品質,這是中學生必須要具備的心理品質。教育學生學習上有追求。只有這樣,強化着孩子們的學習動機,才能促使他們履行學習責任,形成責任感。

3、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問題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難,需要努力克服,對於學生來説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種困惑狀態。在學習新知識以前,教師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探索慾望和學習熱情。

4、以學科自身的知識價值和特有的審美價值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如果我們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結合舊經驗把新知識運用到實踐情景中,可以讓學生感到熟悉、有價值而增強學習的動機。學科本身特有的審美價值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如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等。

5、適當開展競賽,激發成就動機。競賽是根據人們的自尊需要和獲得成就的需要來激發人們奮發努力、力求上進的一種手段。在競賽中學生的成就動機表現得最為強烈,因而可以提高學習成效。當然,競賽也有一些消極影響。所以,在競賽中,教師除了要注意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外,還可以將個人競賽與分組競賽、團體競賽、自我競賽等方式結合起來用,以克服競賽帶來的消極影響。

策略三:創設主動學習時空,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1、發揮師生榜樣作用。實踐證明,主動學習態度也可以通過觀察模仿來獲得,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自己要示範給學生一些主動學習的技能外,還要注意利用學生中的主動學習榜樣。如展示學生優秀作業、讓學生介紹自己的主動學習故事、介紹預習方法等。

2、大膽地“放”,精巧地“扶”。“放”是指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變“先講後學”為“先學後講”。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國小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能力,相信他們,給他們以展示自己的機會。教學中教師要敢於放手讓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去憑舊知探索新知,讓學生摸索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獲得解決問題後的無限樂趣。

3、把學生放在活動中培養。因為人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人只有在活動中才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發展,人性得以豐富。所以,課堂教學中要多開展討論、交流、辯論、表演、競賽等活動,把這些活動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使之經常化。並把課堂向社會延伸,讓學生在社會活動中不斷學習。

策略四:傳授學習方法,培養學習習慣。

學生不願學,學不會,原因之一是“不會學”。因此,要讓學生做到主動學習,教師應該把學習方法做為禮物送給學生。興趣只是一種誘因,一種動力,要使學生真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關鍵還在於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在各種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養成學習習慣。

1、在學習的各個環節,教師都把方法傳授給學生,使他們成為會學習的人。如“送”給學生良好的預習方法。教師可針對學習要求佈置一些可操作的細緻的預習作業,堅持訓練,使學生內化為方法,養成習慣。

2、在教學生方法上,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學會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按學習計劃去實現學習目標,是學生有無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對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也特別重要。學法的指導落實在三環節:課前,課中,課後。

a、課前的引導策略:

1)要形成學生主動預習的態度,首先應該培養其學習興趣;

2)引導學生進行主動預習的內容以及方式。引導學生就各個單元的topic涉及的話題進行預習;對於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引導其對課文的預習;英語詞典不可忽略的作用。

3)教師可以在平時對學生預習的情況進行檢查,多鼓勵學生。

b、課中的引導策略:

1)創造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形成積極的心理態度。

2)教師要注重自身積極教學和個人學習態度。

3)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改變角色;微笑是至關重要的;多讚美,少批評。

4)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注意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方式,時間,場合;多使用鼓勵性語言,增進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多采用合作學習,培養合作精神。

5)在課堂教學中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

6)防止“消極態度論”。

c、課後的引導策略:

1)幫助學生在英語活動中獲得快樂。

2)課堂之外英語詞彙的自主學習。

3)開展合作學習。

4)佈置具有開放性和創造性的課外作業,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學以致用。

3、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好習慣,受益一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國中是養成習慣的黃金期,平時就要注意培養學生書寫,讀音、朗讀,筆記,作業,知識梳理,課外閲讀等習慣。對於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老師要時刻放心上,平時就要糾正,推廣好的作業,促學生私下交流,開展書法比賽,發揮榜樣作用,老師要注意賞識和鼓勵相結合。開展朗讀活動,形成每模塊的對話和短文學生以3-4人組到老師跟前朗讀和展示,糾正學生讀音,節奏等,培養朗讀能力。筆記不時的檢查,提醒,並展示好的筆記習慣,加以表揚。作業採用小組批改(老師收上來檢查),和麪批相結合。指導學生知識梳理,如比較兩現在完成時和一般過去式,學了多種時態後,利用“時間軸”多個時態加以對比,對比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規則的和不規則的變化等,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增強這方面的能力。課外閲讀方面,利用報紙指導學生閲讀,製作自己的“詞彙本”,賞識學生的“詞彙本”。

認真完成老師安排的預習作業外,主動增加預習內容,預習時,會用工具書解答疑難,獨立思考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提出疑難問題;上課時,積極展示學習成果,經常主動請教,虛心接受他人意見和建議,能與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能與人合作,在合作中能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作業時,獨立完成,積極改錯;複習時,積極自我檢查,查漏補缺,評價反思,調控學習。

(二)實踐成果概述

1、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品質得到了培養和發展

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促進了學生主動學習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策略性、學習的靈活性、學習的批判性、學習的自制性、學習的堅持性、學習的自控性得到較好發展,尤其是學習自信心有了長足的發展。喜歡提問的學生多了,常常看課外書籍的學生多了,把動腦筋當成一種樂趣,講究學習方法,在沒有外力束縛下自己按時完成作業,自覺按計劃學習的學生更多了。

2、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

隨着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大多數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了增強,學習方法得到了改善,主動學習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學生能主動計劃自己的學習,恰當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課前能主動預習課上能多感官參與學習;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動手能力和交往能力增強;掌握了多種記憶方法,想象更豐富,思維更敏捷、更有廣度和深度;質疑能力得到了提高,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增強。總之,學生越來越“會學”了。學生學習質量日益顯著,綜合素質不斷髮展。

3、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加強了與家長的聯繫,邀請家長來校聽講座,觀看學生作業、作品等,讓學生、家長都參與到課題研究中來,在這個對話平台上,讓家長、教師各抒己見、討論爭鳴、共商對策,分享成果。課題研究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熱情支持,有許多家長對孩子學習主動性的增強感到由衷的高興,認為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很有價值。廣大家長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都有了明顯轉變。許多家長已自覺遵循教育規律來指導孩子的學習,能用發展的眼光和自信的態度來對待孩子。

4、通過研究可以引導教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並在教學中,以理論指導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圍繞課題,深入思考,撰寫了大量的教學論文及案例分析等,有力地促進了老師的個人成長,在研究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也為以後的教學思考和研究提供了寶貴經驗。

(三)研究存在的問題與今後努力的方向

1、研究存在的問題

1)要重視課題研究過程的“質”。反思我校課題研究的過程,課題組根據學校發展的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認為針對性還不夠強。在一些我們常言的“術科”教學的研究上比較缺乏實踐性。

2)我校絕大部分學生都是全日制寄宿學校,而學校網絡及視聽資源有限,有時佈置學生的預習及查尋相關資料的條件有限,因為不能帶player播放器,所以學生也沒辦法進行個性的、針對自己視聽方面的練習,而回到家中父母大都也沒時間輔導,而且平時相處時間也少,所以放鬆了相關指導,這給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帶來了困難。

3)但從整體上看我校校本教研的制度還不夠完善,特色還不突出,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性做得不夠,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還有待探究。

4)專業理論不夠豐富,研究的深度不夠

5)教師在整理自己的資料的過程中,平時不夠注意素材的收集,總結材料缺乏基礎材料的支撐,有些空乏。過程性的資料較少。特別在教研組的活動中,在各種資料的收集上還不夠細,特別是教師的發言記錄不夠細緻,閃光點沒有得到及時的發現,對創新來説是很可惜的。

2、今後努力的方向

1)繼續研究課堂教學、班級管理、學校管理、如何促進新課程背景下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的形成與發展。

2)探索隱性課程——校園文化,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對促進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的作用。

3)探索促進國中學生主動學習態度形成過程中社會與家庭教育的策略。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5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課題是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教育帶來巨大沖擊和素質教育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形勢下產生的一個教育前沿課題,開展這一課題研究活動是為了探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先進的教育思想、理論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並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育方式的根本變革,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

根據瑤海區教育局有關文件精神,我校於2005年9月申報了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學院合作研究的課題“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及應用方法的研究”的子課題,經過瑤海區教育局與東北師範大學理想信息學院的審批,成為瑤海區首批18所“東北師範大學信息化教育實驗校”之一。在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和東北師範大學專家組的領導和指導下,學校領導和老師經過近五年來的摸索和實踐,結合各學科教學內容和特點,積極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之路,收穫了成功的喜悦,也醖釀了有益的反思。現向各位領導和專家作課題結題工作報告。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本課題從課題申請批覆後,學校課題組立即組織制定具體實驗方案,本着嚴肅認真積極主動的精神開展課題研究,按照研究計劃,分步實施,研究人員各司其職,力求做到研究工作有條不紊。為此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

1、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領導課題研究工作。

主要參與人員中有校長、副校長,教務主任及一批專業紮實的中青年學科教師與教育技術、信息技術水平精湛的教師,他們大部分在本學科教學領域多次參加各級教學業務大賽並獲獎,同時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都已熟練掌握網絡教學技能和多媒體軟件製作技巧,有理論和技術能力參加本課題實驗研究。

2、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1)整合模式的研究:具體研究如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優化教學過程,改革學習方式,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交流合作等提供技術支持。研究各學科各種課程類型可能的教與學模式。發掘、總結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幫助教師在理解、遷移的基礎上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教學設計水平,積累相關教學經驗。總結並評價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秀教學案例和經驗,探索常規教學手段存在的困難,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困難的模式,研究各學科教學軟件資源的應用方法。

(2)學習資源及案例的研究:具體研究基於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庫的教學應用,加強學習資源網站的建設,突出教學案例、教學設計及形成整合課的教與學模式分析研究。

(3)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有效性評價方法研究:研究學科教學效果定位、評價基本方法、具體項目;研究評價教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能力有效方法。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6

一、指導思想

以《新的課程標準》為指導,認真研究課標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探索實施與新課程相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貫徹執行崇尚創新的工作精神及積極開展教研活動的要求,加強教學研究如教學管理。在“教書匠”、“經驗型”向 “學者型”、“科研型”轉化過程中,邁出了堅實有力的第一步。

二、主要工作

1、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我們認真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相關的教育科研理論知識和課程理論知識,做好教師業務學習的改革工作。本學期,我校圍繞新課程實施中的一些具體課題,如課堂教學策略、學科專題研究等。邀請市教研室、教科室的專家來校作教科研知識講座,並邀請了首席教師徐瑞芳校長來我校就教師專業化發展做了專題講座。通過學習、培訓、研究、交流等多種途徑,努力建立一支師德高、善創新的教科研教師隊伍。

2、課題研究與各類公開課整合。

為推進教學研究與新課程改革,學校開展了各類公開課活動:研究課、優質課、示範課、彙報課等。各課題組成員能將自己承擔的公開課與各自研究的課題結合起來,在公開課中落實課題研究的措施,體現課題研究的特色,充分發揮課堂作為課題研究的主陣地的作用。

教研組長及為教科室組長。在期初制定教研組活動計劃時,明確了本教研組研究課題,根據本組成員所承擔的研究課題情況,圍繞學校的課題,落實研究方向。在公開課研討、備課組活動等教研活動中,課題研究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容進行,主要分析研究措施的落實,實施的效果、經驗與存在的問題等內容。

本學期,我校遵循“問題即課題”的原則,各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在學期初定出自己的教研專題,數學組的“問題解決意識”、低年級語文組的“寫字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高年級語文的“閲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讀中感悟的能力”、英語組的“英語課堂教學實效性研究”、自然學科的“實驗課中實驗觀察的指導”,還有其它學科也分別根據實際教學制定出了教研專題。各教研組每週一次教研,教研活動內容要圍繞自己的專題進行活動,學期末撰寫專題論文,根據論文的質量,學校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對教師進行獎勵。

3、全體教師撰寫反思、隨筆,形成濃厚的氛圍。

全體教師撰寫教學後記和反思,學校每月由教研組長進行月查,期中和期末由教導處進行檢查。通過寫教學反思和後記,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理論水平,而且在總結和反思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規範,教學更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興校之本。針對學校開展教科研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從學習理論入手,要求教師每學期寫好一篇自己的專題論文,要求中青年教師人人寫心得體會。全校共收到了70多篇教師的校內的教學論文及十多篇獲省、市級一、二、三等獎的論文。其中湯羣教師的教育敍事《和孩子聊會閒話》在《膠州教育》雜誌第五期刊出。提高教師素質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是課題研究。沒有課題,就無所謂教育科研,更談不上“科研興校”。在學好理論的同時,我們積極支持、鼓勵和組織廣大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勇於開拓,不斷創新,超越自我。我們要求教師人人蔘與課題研究,因為教育活動雖有規律,但這些規律在不同條件下的運用會有很大不同;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育經驗的借鑑也得通過自身的實踐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為自己的經驗,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參與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我們以課題為抓手,將骨幹教師團結在一起,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這樣可以聚合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培養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7

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是區委、區政府歷來十分重視並且常抓不懈的一項重點工作。完成好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為區委、區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發改委黨組一貫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始終把完成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當做首要任務抓緊抓好。下面,我簡要彙報在完成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主要做法

20xx年,正值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編制之年。在接到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任務後,委黨組高度重視,專門召開黨組會研究討論如何完成好調研任務,並做了具體的部署和安排,明確提出保證質量、按時完成、注重成效的具體要求。在推進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過程中,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

一是把調研工作與“十二五”規劃編制結合起來。我們在工作中,根據接到的調研任務,認真考慮並結合“十二五”規劃編制前期調研工作,把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作為完成好“十二五”規劃前期調研的先導和基礎,用以指導“十二五”規劃前期調研課題的選題,形成了以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為主線,以規劃調研課題為支撐和補充的調研工作態勢,使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和規劃調研課題形成有機整體。

二是廣泛調動各種智力資源。在推進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的過程中,我們一方面組織精幹力量,成立專門的調研班子,在廣泛蒐集材料的基礎上,深入紮實地開展調研工作。同時,我們還聘請了智囊機構和專家,建立了專門的專家顧問團隊,為做好調研工作出謀劃策,力求在保證實事求是的基礎上提出超前、濾布創新的對策建議。此外,我們還與有關單位分工協作,將調研課題中涉及專業部門的問題交由有關單位進行研究,保證把涉及專業領域的問題研究透,研究實。

三是與有關單位共同把關確保質量。課題推進過程中,我們主動邀請有關單位進行共同研討,積極採納有關單位的意見建議,保證了調研工作起點高、標準高。在調研課題形成初步成果後,我們還邀請有關單位的領導和同志,專門召開課題評審會,針對初步成果的研究思路、框架結構、詳細內容進行嚴格評審,並根據有關意見建議不斷進行修改完善,使調研成果成為共同智慧的結晶,確保調研成果經得起檢驗。

二、幾點體會

回顧近年來所承擔的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工作,特別是20xx年的調研工作,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的完成,得益於順暢的溝通協調機制的建立。重點協作調研課題,是區委、區政府在充分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找準重點難點環節的基礎上,提出的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課題,涉及到經濟社會發展密切聯繫、相互影響的諸多領域,單靠個別單位的力量,是無法保證質量的。因此,我們特別注重與有關單位溝通協調,主動向各專業部門虛心求教,在區委區政府研究室、區委辦、政府辦、政協研究室、經信委、市政市容委、統計局、國土分局、規劃分局等等有關單位的支持和幫助下,搭建了運行順暢的交流平台,共享材料、共享智力、共享成果,保證了調研成果的質量。

其次,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的完成,得益於廣泛充分地蒐集和擁有材料。調查是研究的前提,是完成好調研課題的基礎環節。為完成好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我們改變了以往調查與研究同步展開的做法,確立了先調查、再研究、後起草基本工作思路,特別注重原始材料的蒐集和整理。工業濾布在全區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採取提供資料、集中座談、實地考察等形式,蒐集到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並進行了細緻的分類、整理、核對,為做好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此外,我們還針對工作過程中發現的新問題,進行了數輪補充調研,確保調研材料的完整性、準確性和可用性。

最後,重點協作調研課題的完成,得益於實事求是與鋭意創新相結合。調查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提供對策建議方案。調查研究既要注重實事求是,又要注重創新思維,這樣才能為區委、區政府提供切實可行的決策參考和依據。在工作中,我們一方面特別注意一切從區情實際出發,力爭做到紮實而不浮誇,穩健而不冒進,切實把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研究透,另一方面特別注意拓寬視野、提高站位,從思路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入手,在調研成果中大膽提出具有創造性的、符合形勢的需要和未來發展建設的方向的對策建議,作為區委、區政府決策的有益參考。

以上是我們在完成全區重點協作調研課題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體會。在今年的調研工作中,我們將更加努力地開展工作,更加註重提高調研成果的質量,為區委、區政府決策提供更加有價值的依據和參考。

研究工作報告和課題研究報告篇8

一、思想品德課題的特點

縱觀思想品德課教學軌跡,仍是通過課題與課題的教學,漸趨推進和教學累積而運行的。按照教學大綱編 寫的六年制全套思想品德課教材,總共有140多個課題。從總體看,這些課題有些什麼特點呢?

(一)品德規範性

思想品德課着重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和個性心理品質教育。這就決定 了思想品德課題的提煉不僅講求語言簡潔明快,而且要畫龍點睛,將相應的品德規範凸現出來。認真研讀思想 品德課題羣,就不難發現它集中展示了國小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所應恪守的品德規範,表明哪些是可 取的,應當具有的,哪些是不應當具有的,或要避免的。這種用品德規範“定格”的課題,大致有如下四種類 型。第一類課題中有“要”字。諸如《要按時上學》、《要聽別人的勸告》、《要誠實》、《要尊重他人》、《要學好各門功課》、《做事要有始有終》等等,“要”字後面的詞語,是強調學生應當具有的某種認識、態 度以及應養成的行為習慣。例如《要按時上學》,“要”是一種強調,“按時上學”是學生必須遵守的紀律。該課題是想從認識和情感方面引發和調動學生“按時上學”的內驅力。第二類用“不”字限定。諸如《不打擾 別人》、《不説謊話》、《不嬌氣》、《不挑吃穿》、《不上當受騙》等等。“不”字後面的詞語,表明是要 改變、糾正的行為,同時還有勸告性情感因素。例如《不説謊話》,用否定詞“不”加以限定,既是從道德觀 點上對説謊的否定,而且攜帶有對説謊不滿意的情感因素。第一類的“要”與第二類的“不”,是分別從正負 方向對學生的呼喚,以牽引他們“入範”。第三類課題語詞中嵌有“愛”字,諸如《愛清潔、講衞生》、《我 愛爸爸媽媽》、《愛惜學習用品》、《愛惜糧食》、《熱愛家鄉》、《愛護公共財物》、《愛護幼小》等等。俗話説,愛由情生,情是愛的基礎,愛是情的昇華。這類課題強調要培養學生對祖國、祖國的象徵物、中國共 產黨、集體、勞動、家鄉、他人、公共財物,勞動成果要熱愛的思想感情。第四類是用道德名言、警語、俗語、格言作課題。諸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珍惜集體榮譽》、《勞動光榮》、《我要讀書》、《集體力 量大》、《身在福中要知福》、《珍惜時間》、《講信用》等等。這些名言、警語、俗語、格言是道德智慧的 精髓。它把相應課文的教育主旨點明,有利於學生體認、品嚐,作為最佳道德營養吸納,有終生受益之效。

(二)展示層次性

思想品德課題是一個網絡結構。九大教學內容,猶如九條教育主線,伸展在國小各年級的思想品德課中,壓濾機濾布而課題則是綴在這些“線”上的“明珠”。它們在所屬教育主線上有確定的位置,分別展示同一教學內容的不 同教育層次和坡度。例如《我愛爸爸媽媽》、《關心父母》、《孝敬父母》三個課題,均屬熱愛人民的教學內 容,然而教育的層次、坡度則各不相同。低年級的《我愛爸爸媽媽》完全是口語化句子,表現了孩子對父母的 親暱,洋溢着依戀之情,這一課題主要是讓學生知道父母養育兒女很辛苦,要愛父母,尊敬父母,對父母親有 禮貌,要聽從父母教導。中年級的《關心父母》,按照關鍵詞“關心”的提示,情感培養內容又上升了一個檔 次,它要求學生不僅從父母那裏受愛,同時還要了解他們的需要和困難。這一課題主要是讓學生懂得自己的成 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平時要關心父母,主動當好“小幫手”。當父母遇到傷病時,應盡力照顧。高年級的《 孝敬父母》,情意因素更濃。這一課題主要是藉助陳毅元帥純真的情懷,以激發和陶冶學生孝敬父母的情感,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引導他們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上述三個課題,猶如三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熱愛人 民的教育主線上。我們只有以“線”馭“珠”,才能吃準每一課的教學目標。

(三)語詞的情境性

對於思想品德課題,不能簡單停留在弄清它的字面意義,關鍵是要把握課題語詞的思想道德意義。常常有 這種情況,許多課題用了相同的中心詞,然而同樣的詞,思想道德意義卻不完全相同。原因何在呢?因為同樣 的詞,出現在不同的道德情境中。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冊)、《今日事、今日畢》(3冊)、《做事 不能馬虎》(4冊)、《做事要有始有終》(5冊)、《多為集體做好事》(6冊)、《做事要負責任》(8冊) 和《有事大家商量》(9冊),這些課題中的七個“事”,依託於不同的道德情境,其思想道德意義也不完全相 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的“事”,是指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如穿衣、洗臉、洗腳、洗手絹、洗襪子、鋪牀、疊被等。《今日事今日畢》中的“事”,是指學生的功課,主要是作業。《多為集 體做好事》中的“事”,前面用“好”這個形容詞加以限定,是指能給集體帶來好處的事。《有事大家商量》 中的“事”,是指集體的事,不是個人的私事。這個課題強調集體的事,應該大家商量着辦,要多聽集體成員 的意見,少數服從多數,不能一人説了算。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只有結合課題勾勒的具體道德情境,審度課 題語詞的意義,才能把握課題的內含和涵蓋範圍。

(四)表現主體性

學生是受教主體,學習的主人。思品課新教材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並將這一教育思想滲透到了課 題中。當我們用“主體性”觀點研讀教材,就能發現不少課題猶如學生心靈的自我傾述,情感的自我表達,從 課題的字句之間,彷彿能看到學生親自投入的身影和心態。例如《我愛幫助同學》,課題中的“我”,既是指 學生所要認識的客體(教材中的“我”),也是指教室內的每一位同學,每個人都是集體中的一員,當發現集 體其他成員有困難時都要熱情幫助。顯而易見,作為道德主體的“我”,已活靈活現地進入到了課題中,不是 課本上寫的要有什麼認識,有什麼情感以及怎麼做,而是“我”自己要有這種認識,要投入這種情感,要這樣 做。又如課題《騰飛吧,祖國》,無疑是洋溢中國人民自信心、自豪感的強音符,如果從主體性視點看,又像 是學生道德情感的抒發,是道德主體“我”的衷心祝福。思想品德課題的這種主體性特點,需要教師在教學中 加以點撥、揭示和激發,在得到學生的認同和情感共鳴後,課堂上才會出現學生主動學習的局面。

(五)生動活潑性

這是指組構課題的語言形式而言。思想品德課題的字數不多,如《謙讓》僅兩個字,句式很短,詞語淺顯 易懂,生動活潑。例如《和好書交朋友》,採用擬人修辭手法,將好書人格化了。《誰勇敢》採用設問句式,把教育主旨凸現出來,辨析性強,能引發學生思考。又如《做媽媽的小幫手》,“幫手”在一般情況下使用顯 得平淡,然而在“幫手”前加一個“小”字,表明是做媽媽的“小幫手”,課題就顯得生動活潑了。它不僅呈 現了“是什麼”、“要什麼”,而且有意識地要從情感和態度方面對學生施以積極的影響。

二、關於思想品德課題的備課與教學

認識思想品德課題的特點,是為了更好地駕馭課題,充分發揮它在統領教學全程的作用。為此,需從以下 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師在備課這一環要認真進行課題分析。課題分析一般分初識課題和終審課題這兩步。初識課題是 指首次觸及課題時,推斷這篇教材會寫什麼,以求對全課有一個直覺的、整體性感受。終審課題在初識課題基 礎上進行,一般作法是先精細地分析課文、插圖、練習的價值以及編者的意圖,然後再立足整體,終審課題。具體內容有:

1.課題語詞的結構與特點;

2.課題的思想道德意義與本課的教學目標;

3.課題的關鍵詞與本課的 教學重點。教師只有對課題進行一番鑽研,弄清其內含的思想道德意義,把握其特點,才能得心應手地駕馭,併發揮其為教學導航的作用。

其次,教師在揭題這一環要重視把課題中關鍵詞的思想道德意義凸現出來。筆者以為,課題的這些功能能 否發揮,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教師是否正確理解和準確揭示關鍵詞的含義。如果對關鍵詞的理解和揭示不準,教學就可能失之於“淺”或失之於“偏”。相反,對關鍵詞的理解和揭示很精當,就能引發教學思路正確運行,併為全課教學目標的達成奠定很好的基礎。例如《做事要有始有終》,“終”是關鍵詞,如果對於“終”的 理解僅僅是指做一件事要做完,教學顯然達不到應有的深度。相反,教師如果能將“終”字的思想道德意義揭 示得更全面,更準確,它不僅指做一件事要做完,而且要按照規格和要求把這件事做好。學生基於這種理解,就會圍繞這個“終”,進行道德努力,每做一件事都不分心,有耐心把它做完做好,這樣不僅有助於教學實現 既定的目標,而且能讓課題真正潛入學生的心中,自始至終為他們的學習導向。

最後,教師要提高教學藝術,善於藉助課題出示,增強教學魅力。既然思想品德課題具有品德規範性、展 示層次性、語詞的情境性、體現主體性和生動活潑性的特點,我們就要利用課題的這些優勢,在課題出示方式 上,因課而異,靈活多樣。

(一)課首揭題 目的是啟動學生的直覺思維,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這課要講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為 執教《國旗國旗我愛您》,開課先打出一幅投影:全校學生在操場上舉行升旗儀式,接着教師示意學生全體起 立,奏起國歌,師生一齊向國旗致敬。通過這一情境的引渡,點燃了學生道德情感的火花。教師接着説:“我 們今天要學習的新課是:《國旗國旗我愛您》”(板示課題)。像這樣課首揭題,學生參與其中,既能滿足他 們樂於表現的需要,同時又為課堂構建了莊重而和諧的氛圍。

(二)課中顯題 一般安排在教學進程漸趨進入高潮時。課中顯題是一個標誌。它主要牽引學生從“識” 與“情”的相互交融上,獲得感悟和感奮的效應。如執教《相信科學不迷信》,可把課題揭示放在課中進行。教師先講述課文中的故事:天氣乾旱,一位老人求雨心切,竟在盛夏時節,一步一磕頭地攀登上山。因為山頂 有座廟,他要到那裏祈求神仙降恩,讓老天爺下雨。結果酷暑難耐,老人還沒登到山頂就熱死在半路上了。“ 雨真的是神仙掌管的嗎”?接着教師又讓學生動手做雨的形成過程實驗。通過正反事實的對比以及教師描述、揭示和學生實驗等多種方式的教與學,課堂上漸趨呈現高潮態勢。教師便抓住這個時機,把“相信科學不迷信 ”的課題板示出來。濾佈教師書寫的這七個醒目、富有美感的大字,照亮了學生心靈,使他們既感悟到相信科學不 迷信的道理,同時又對迷信是愚弄人民,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子,一定要破除迷信這一點,深信不疑。既然學 生有了感悟和感奮,接着在課的尾部,教師再聯繫他們的思想實際,以及學生家庭和現時社會生活中的一些事 例,辨析應當怎樣不上迷信的當,不受迷信的害,藉此分清是非,指導行為。

(三)課尾點題 思想品德課的課尾設計有多種方法,課尾點題是總結全課的一種。大凡真善美與假惡醜 對比強烈以及情理性很強的課文,放在課尾出示課題,就能獲得不同凡響的教學效果。如執教《勞動光榮》,先從具體入手,讓學生感受甘祖昌將軍是一位大功臣,年紀大了,組織上本已安排他到杭州長期休養,而他卻 帶領全家回到家鄉參加農業勞動,因為他心中認定勞動是最光榮的事。他的所作所為受到鄉親們衷心的欽佩。當甘祖昌的光輝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凸現後,再由具體到抽象,循着三個層次啟發學生認識:

1.任何人要生活下 去,都離不開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社會;

2.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 來的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都是勞動的成果;

3.我們的未來更加輝煌,然而,美好日子的到來 也要靠勞動。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和領會一個問題,就在黑板上板示一個相應的觀點。最後用線條連接三個觀點,歸結全課:我們今天學的這一課是《勞動光榮》(隨手用紅色粉筆板示出課題),這一課使我們感悟和體驗 到了:勞動是人類生活的第一個條件,是幸福生活的泉源,勞動最光榮。這是課尾點題的一個案例。它能高屋 建瓴,激發學生道德情感,鞏固道德認識,獲得餘音繞樑的效應。誠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由事實過渡到 概括性結論——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充滿情感的時刻,就好比學生攀上一個高峯,為取得勝利而滿懷喜悦。”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教師要善於運籌全局,選擇恰當時機出示課題,使之成為課堂上亮起的一束耀 眼光柱,既能推進教學,又能照亮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