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開題報告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開題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6.13K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新版多篇】

課題研究總結 篇一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正在成為當前我國信息技術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過程中,也都是逐漸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資料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供給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在這種大環境下,我們英語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我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等來輔助自我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國小英語學科教學中,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對基礎教育所產生的促進和變革作用,對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地運用信息技術成為教師實施新課程的重要素養之一。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小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我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術來幫忙自我的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與國小英語教學進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新的課程觀讓我們重新審視延續多年的教學觀、質量觀、發展觀、人才觀,深刻影響着教師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同時隨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及其在教育中的應用,對學校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是宏觀的教育目的、教育資料,還是微觀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最終都在因之而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體現了在保證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思想,必將成為教育改革的着力點和發展方向。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經過“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我們力求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共同推進,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增強師生的信息技術操作本事,真正掌握最先進的教育技術,促進教與學的革命。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怎樣合理利用網絡資源,有效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其應用價值是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資料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國小英語教學資料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資料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資料,使教材“活”起來,讓英語學習更貼近生活。

教師要改變以課件製作、電腦輔助教學即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整合的片面的教學觀念,努力貫穿開放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尋求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相結合的切入點,從而實現人與機、人與人、課程與信息的高度交互,並經過這種教學模式的實現,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真正還給學生,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自主式地學習,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資源中自由發展。

三、課題研究組織分工

負責人:

成員:國小一級教師(英語)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國小高級教師(語文)

學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數學)

國小一級教師(語文)

分工安排:

課題總負責:

制定課題方案:課題組全體成員,

資料蒐集整理:課題組全體成員

階段總結:

最終成果總結:課題組全體成員

四、課題研究方法步驟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課題的研究方法主要採用綜合運用、文獻研究、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經驗總結等方法。課題組成員帶領教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加強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學會反思、學會批判,在實踐中邊學習邊總結,一方面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把全新的課堂帶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

本課題研究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學習相關理論,確定研究課題,組建課題組,制訂相應的研究方案和實施計劃,明確分工。瞭解國內外對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整合教學研究的現狀,進而認識本課題研究的價值。

2、實施階段。在保定市現代教育技術“十一五”課題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時開展課題的研究工作。分別在2個年級實施課程計劃及學期方案。分析總結階段性教學成果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學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關論文。經過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本事。再次分析、總結教學成果,調整原教學計劃,寫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

⑴系統整理過程資料,總結研究經驗、成果,構成論文。

⑵教師課堂教學展示活動;

⑶撰寫課題研究報告;並申請結項。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經過一年的認真學習,努力實踐,我們的課題研究取得必須的成果。

1、師生信息技術素養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會應用計算機等工具進行信息收集、處理,絕大多數教師能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計算機作為自我教和學生學的工具,學生的信息素養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2、教師經過合理應用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使得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有了新的變化,學生的主體特徵凸現,動手慾望加大,創新意識增強,到達較之以往更高的學習水平。

3、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初步構建了貼合我校學情的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4、經過課題研究,鍛鍊了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學校湧現出了一批信息技術運用比較熟練的師生羣體,如在我鎮總校擔任現代教育技術組長的張海遷教師等,有在安新縣文體教育局舉辦的文字錄入比賽中獲獎的楊子軒季明偉等學生。

5、經過課題實驗,教師的教育科研意識和本事都得到加強,新的課程觀、質量觀、教學觀逐步構成。廣大教師認真總結自我在實驗中的心得體會,撰寫的論文分別在各級各類雜誌上發表或評比中獲獎。

6、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教師改變長期習慣的教學行為,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讓課堂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證了學校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

六、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從宏觀上講,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必然會帶動教育從目的、資料、形式、方法到組織的全面改革。從微觀上看,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可為我們教與學構建新的平台。因為網絡的交互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計算機的超文本性可實現課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體的外部刺激多樣性容易激活學生的進取思維。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將知識的表達多媒體化,利用信息技術,既能夠構建個別化學習環境,也能夠營造協作化學習氛圍。信息技術教育與國小英語課程的整合,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學習本事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是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力求凸現信息技術和網絡的顯著特點,在互動化、網絡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從目前情景看,要真正把計算機網絡技術融合到國小英語的教學中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教學改革任務。我們首先狠抓教師教育理論的學習,立足於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其次是培養骨幹,建設隊伍;再則就是選擇帶頭教師,力爭以點帶面。在實驗中,我們力求突出信息技術的特點,圍繞教學資料的難點,尋找整合實驗的關鍵點。

七、我們的反思

1.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

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必須要有課程改革的大視野,必須要以實現課程改革目標為目的。也就是説,整合是在課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進行的。

2.要有全體師生的高素養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很大程度取決於師生的信息素養,所以,要從教師培訓機制、學校課程設置、人員經費投入等方面進行改革,切實扭轉不利局面,為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供給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平台

對每一個教師而言,在堅持和發揚朗讀、演講、板書、繪畫等傳統的教學基本功的基礎上,應當隨着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學習新的技能和方法。如蒐集、篩選和處理信息的本事、課程開發和整合的本事、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有機結合的本事、有效整合課程要素、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本事等等。

八、未來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術與國小英語教學的整合雖然取得了必須的成果,但我們還決心在下階段進一步深化研究。學校的學校整體改造已正式啟動,在不久的將來,當新的“三機一幕”進入教室後,教師和學生的學習將會向更高層次開展。

1、加快學校網絡環境的建設。

在學校整體改造中,學校將建成一流的網絡設施,學校將繼續投入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建設學校的網絡環境。除了硬件建設外,學校將完善已經建立的國小英語教學資源庫,開發學校網絡教學平台。

2、加強對教師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

首先是進取、認真參加上級培訓,加強管理,加強考核;其次是繼續進行校級培訓,要求四十週歲以下的教師都要較為熟練的掌握信息技術,堅持每年進行電教使用的活動,並不斷豐富資料。

3、繼續將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利用網絡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將研究課所探索的教學模式不斷擴大,應用於平時的常規課教學,使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在網絡環境下得到進一步的開展。

我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在各位專家的引領下,在兄弟學校的幫忙下,我們的思路必須會越來越清晰,我們南地國小的科研之路也必須會越走越寬廣。以上就是我們要報告的情景。

課題研究方案 篇二

研究者:

來鳳縣百福司民族國小 粟海燕

課題名稱:

國小高年級快樂作文的教學研究

課題成因:

快樂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培養學生自覺習作的習慣,實現新課程標準對國小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徑,隨着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快樂作文教學必將大有可為。

課題簡介:

使學生能夠把學習生活和日常交往中的快樂、苦惱等感受,主動訴諸恰當的語言文字,寫出有血有肉、有感而發、生動耐讀的文章,讓學生寫作文成為像吃飯、睡覺那樣的自然慾望。

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創設情境,增強習作興趣。

1、觀察情境,提煉重點,寫出真情。觀察情境的內涵就是去觀察世界,即觀察大自然、社會生活、藝術作品或具體的實物。它是根據兒童的思維、心理和學習語文的特點提出來的。如:春天到了,帶孩子們走出教室到小花園尋找春天,感受春風拂面,陽光和煦的明媚春光;下雨了,讓孩子們趴在窗口觀察雨景及行人的反應;秋遊時,讓他們看看秋天的田野,感悟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為了寫好觀察日記,發動他們搞一些飼養活動,如養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養兔子,觀察它的分娩及餵養小兔的過程;種蒜頭,觀察變化過程。然後,引導他們進行觀察,並在批改後及時加以肯定,使學生感受到樂趣。有了樂趣,才有主動性;而有了主動性,才有創造性。經過自己的精心飼養和仔細觀察,他們的觀察日記寫得繪聲繪色,且極具個性。

2、遊戲情境,體驗樂趣,抒發感受。遊戲是孩子們的天性,通過設定的遊戲有感而作,也是提高習作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如,結合“六一”遊園會讓學生通過遊戲習作,學生興趣很濃。遊戲結束後都能積極交流活動中精彩難忘的情節,通過對自己的活動,以及其他同學的語言、動作和情緒等敍述,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氣氛中很快完成了作文,而且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學生經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自己的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説,有感可發,有情可抒,再也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遊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又營造了寬鬆的氛圍,增加了興趣,減少了恐懼感,讓學生樂於寫作。

3、實踐情境,體驗成功,得到發展。將語文教學中的“課外閲讀、口語交際、習作”與“主題系列化綜合實踐活動”融為一體,用活動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口語交際、習作的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活、積累素材、提煉思想、豐富情感、產生表達的慾望和興趣,在運用口語交際和寫作進行活動當中,學習練習口語交際和寫作,同時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4、想象情境,拓寬思路,激發美感。想象力是一種富有創造性的認識功能。真正的創造是想象活動的結果,有計劃地設計安排想象情境對進一步發展兒童的創造能力十分有效。在五年級下半學期第一、六單元作文教學中,我嘗試創設想象情境進行習作,獲益匪淺。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藉助童話的手法進行誇張擬人的想象,拓寬了他們的想象空間。接着提供激發創作慾望的題材,為他們習作做好必要的內容鋪墊。如,寫童話時,先選取他們喜歡的海底世界為大前提,為他們提供一些海底動物的知識作鋪墊(如海龜、珊瑚、海馬、海象等),再讓他們根據這些知識進行新形象的綜合創造,編排生動的故事情節,寫出優美的、富有科幻意義的作文,享受到了成功創作的樂趣。

二、鼓勵學生寫出多類型作文,充分體現習作個性。

1、作文“日記化”。 降低行文難度。作文“日記化”就是把依次作文的任務分散到幾篇日記中逐步完成,藉此逐步降低作文的難度,使絕大部分學生取得好成績,提高寫作興趣。如第九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是:

(1)寫一件暑假中自己經歷過的或看到過的、聽到過的事。

(2)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3)注意語句通順。三個要求全部達到,對部分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讓學生以日記形式分成三次寫,就可以分散難度,提高作文質量。

第一次,只要寫暑假中一件真實的事,即可得“優”;第二次,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達到語句通順,即得“優”;第三次,要求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尤其是經過部分,通過範讀、評議、自己修改,明確敍述經過時把主要人物的神態、語言、動作及自己的心理表達出來即可得“優”。這種針對同一件事分散時間逐步深入地完成作文的形式,表面上是降低了要求,其實是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地達到了寫作要求,是絕大部分學生所喜歡的,達到了快樂作文的目的。

2、作文“書信化”。 拉近與實際生活的距離。以寫信代替作文,把作文的內容、要求轉化到書信的寫作中去,也是快樂作文的一種有益嘗試。因為寫信可以比較自由地傾注自己的感情,容易寫出真情實感來。如:寫《一件難忘的事》,這是一個選材很廣的題目,既可以寫富有意義的人或事,又可以寫令自己慚愧、得意、激動、興奮的人或事,但是學生覺得題目不新鮮,提不起勁。換一種方法,把作文要求稍作改變,即請學生給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寫一封信,訴説令你難忘的一兩件事。寫給自己熟悉的人,學生覺得比較親切,字裏行間藴含着童趣、童真,令人感動。

3、作文“詩歌化”。 激發創造性想象空間。兒歌、兒童詩一直以節奏輕快、語言活潑、琅琅上口等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模擬創作有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比如,學完了《快樂的足球賽》,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模仿着寫兒童詩。寫人、寫事、寫物均可,每行字數不限,能押韻最好。想到自己也能成為“小詩人”,學生習作興趣盎然。

4、作文“課文化”。 加強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中, 我創設的四次情境,充分調動了兒童豐富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所表現的桂林山水的美景和文質兼美的語言材料的理解,並通過綜合介紹桂林神奇的自然風光這一語言訓練,引導孩子表達對客觀世界美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其中我憑藉“結合課文語言,向老師、爸媽介紹桂林山水的美景”的兩次情境創設,巧妙地從閲讀教材中引出表達的話題,前兩次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仔細欣賞了課件圖片,積極地感知、積累了語言,這為表達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在最後的寫作環節中學生都能寫出有個性的好文章,達到了寫作的目的。

研究方法:個人研究,集體參考,提出意見。

預設步驟:

一、在平時的作文課中進行實驗,並做好記錄、經驗分析,不斷總結。

二、利用校本教研時間,積極爭取上研討課,從而集組內成員智慧,對個人課題進行研究。

三、學期末寫出有關方面的論文。

研究措施:

一、堅持集中學習和個人自學相結合。

二、多學習別人的經驗做法,開拓思路,博採眾長。

三、鼓勵學生訂閲《快樂作文》、《作文與做》等作文期刊,並鼓勵學生積極投稿。

四、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並鼓勵學生彙編個人作文集。

預期成果:

優質課教案、CAI課件、論文、學生優秀作文集。

課題研究個人總結 篇三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本學期的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回首本學期的工作,在課題研究方面,主要做出了以下的成績。下面是學期的課題工作小結:

一、制訂課題計劃,落實課題方案

學期初,根據學校課題組要求,制定了個人課題研究工作計劃。並在本學期中圍繞“各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研究”這一課題進行研究,積極配合。並取得很好的成績,本學期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課題研究成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經略有成效。

二、提高學科認識,加強學科學習

本學期,我們課題組在領導的重視下,加強了教師的理論學習,本學期我校理論集中學習4次,通過理論學習使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明確了方向,對課題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三、課題研究成果

本學期,我校進行了五個課題的研究,我有幸參加了其中的一個,並在研究中有針對性的加以總結。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工作:

1、學習教育理論知識,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2、每月按時參加學校的課題集中研究學習,並認真撰寫學習筆記。

3、跟蹤觀察學生個案,並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在課堂和課後積極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質。每月都在詳細做好觀察記錄。

4、每月及時更新教師博客,把科研進展情況和個案分析發表在教師博客上,以便課題組老師們共享。

5、在課餘和休息時間瀏覽課題組其他成員老師的博客,互相學習溝通。

四、做好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課題研究,是教師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本學期,課題組進行了説課評課活動,在每次的活動中,我都能認真學習、做好記錄,和課題組的老師細心溝通,交流,並把評課意見上傳到個人博客上。在評課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收穫很大,學到很多新的理論知識。提升了自己的理論水平。

這一學期的工作圓滿結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困難和問題,但是我們從中收穫更多的是快樂,這份快樂充實了我的生活,也充實了我自己。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準確的目標與追求。在今後的課題研究中,我會更加努力鑽研,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每一份工作。

課題研究結題報告模板 篇四

一、課題摘要

×年九月我校低年級組向區課題組申請了題為《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實踐》並於年十月份在區級立項。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本文針對傳統作業出現的種種弊端,從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等方面去反思現狀並根據調查到的幾種弊端分析出相應的對策,對語文作業設計有效性進行研究,從而探討出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措施。從年十月到年七月我們課題組成員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課題總體目標:

通過該課題的研究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減輕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心理負擔和恐懼心理;創設一定的條件關注學生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實現完美人格。並在實踐中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注重學生個性化的作業方式。

本課題研究的重點是:

1、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創設利於學生髮展的氛圍,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業興趣。

2、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開展他們喜聞樂見的作業形式,讓他們在實踐中培養其作業興趣,讓學生在實踐中創造、發現,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階段,學會創造性學習。

本課題的研究主要經過如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第二階段:規劃設計階段。第三階段:教學策略的實踐操作階段。第四階段:結題推廣階段。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得出結論:在教學班中實行“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與實踐,對於推動學生的語文學習具有不可估量的作業。

二、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該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語文家庭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同時對於學生,好的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穫是有益的補充,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有利於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語文知識的好習慣;有利於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地學習。

(二)課題的提出及背景分析

優化作業設計,實現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既能鞏固知識又能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與意識。《新課程標準》為國小語文教學的整體深化指明瞭方向,也引領和提升了語文作業設計理念。近年來,全國各地對作業設計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視。但綜觀目前作業設計現狀:傳統作業設計的種種缺陷仍然有目共睹。為此,本課題組通過對大量課堂內外的作業進行調查、反思、分析歸類和思考,發現了以下幾種常見的弊端。

綜上所述:雖然,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所以本課題在對目前作業的設計進行充分調查之後,吸取國內外優化作業設計的理論精華,提出相對應的對策形成合理的作業機制,從而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背景1:教師對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困惑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常可見這樣的情景:快下課了,教師在學生的叫喊聲中慌慌張張地進教室佈置作業,教師的聲音常常淹沒在下課的鈴聲以及學生的喧囂聲中;上完課後讓小老師將作業抄在教室的小黑板上,滿滿一黑板,學生下課急着抄,中午趴着抄,互相傳着抄……

為系統瞭解教師對學生作業情況的瞭解,本課題組擬定了以下幾個問題,並將結果加以歸納,反饋如下:

通過對教師的調查分析發現:許多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着不少弊端。有心致力於作業設計有效性的教師反應:

1、批改新課程下的作業加大了他們的批改難度:此類作業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文化素養、思辮能力以及新視點的把握等具有很大的挑戰。

2、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管面對學生的層次如何一刀切的實行只有部分優等生能掌握的作業,卻忽略了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刻意拔高作業難度。

3、批改作業所需的大量時間造成教師無法深入鑽研教材,優化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

背景2:學生對優化作業設計的渴望

我們課題組擬定了一份低年級學生作業調查表(詳見附頁)對全校低年級11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做作業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作業形式單一、沒有選擇的自由,成了壓抑學生成長的工具。他們渴望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和作業內容的開放性,渴望在作業中放飛自己的理想。另外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缺少必要的自覺性再加上教師對作業又缺少必要的指導,使得作業的有效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流於一種形式。

總之在實踐中,仍然出現大部分教師對優化作業設計的片面理解和低效操作,對學生缺少必要的指導。本課題在分析這些低效作業形成原因的基礎上制定出相應的對策進行研究和驗證。從優化作業設計的有效角度摸索出可推廣的對策。

(三)文獻綜述

“任務學習”認為:學生是作業的主體,作業的設計與指導應該圍繞學生具體的、個性的學習活動展開,而不應是整齊劃一的。作業的設計必須尊重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開展的需要和學生現有的認知特點。它是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有效性特指“從一定的標準來看是的”,標準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時間,既提高質量,又不增加負擔。“有效”不等於“理想”,它是特指一定條件下的。作業設計有效性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點,將作業進行化設計,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本課題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階段研究。

調查歸因找準切入點:

作業形式體現多樣性

作業內容突出趣味性

作業評價構建人性化

作業方式力求兼容性

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的學力差異是頗為複雜且客觀存在的,不同學生感覺作業負擔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作業佈置應該“因材而為”,要考慮學生不同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不同的思維和認知特點,不同的基礎和潛力後,科學、合理地安排課內外的學習任務。在考慮適量作業的同時,注意在作業的設計上下功夫。

另外,國內外教學論研究中對作業問題也相當重視如:早期蘇聯的教學論專家凱洛夫、斯米爾諾夫,他們都將作業與課堂教學視為同等重要,把作業研究視為教學論研究的重要方面;美國學者庫柏在世紀八十年代末,出版了專著《家庭作業》對作業的功能與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國學者吳也顯在他的著作《教學論新編》中把教材分成三個系統:課題系統、圖象系統和作業系統。

我們課題組成員吸取了任務學習理論的精髓所在,將它與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改革相結合,並以此作為我們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及依據。在前人的經驗基礎上揚長避短。針對目前作業設計現狀所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理論基礎,對調查的弊端反思出相應對策並進行研究,實現作業的優化設計。

(四)研究基礎

我們課題組的區級課題《國小低年級識字教學生活化研究》已於今年上半年完成。在結題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如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與經驗,促進其思維力、創造力、想象力的發展,學會創造性的學習等。這即是“識字教學生活化”課題研究的最終目標,又是優化作業設計的宗旨,是它的理論與實踐基礎。因為優化作業設計的“生命力”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啟發和引導,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作業設計,在趣味性、個性化、實踐性、拓展性的作業中進行創造性地學習和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另外,新課程的頒佈與實施為優化作業設計創造了重要的契機。學校、家庭、社會已為優化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也將會為此創造更佳的條件。

三、研究構想

(一)研究內容

1.調查國小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從學生作業有效性出發,分析學生作業的興奮點,尋找有效地激發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如利用校園文化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設計創造性的生活化作業等。

2.探尋保持學生作業興趣的方法。當學生的作業興趣被激發起以後,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也為了獲取他們完成作業效果的反饋信息,可以採用競賽、交流等方法。

3.挖掘教材特點科學地進行作業設計,科學地佈置作業。

(二)研究對象

在《作業設計有效性》預試階段和正式實施階段,將年級組的幾個教學班的學生及教師作為研究對象。

(三)研究工具和材料

準備階段:本課題以調查分析為主要方法輔以文獻法、問卷調查法等。調查對象以海門國小低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為落腳點,分佈到各個班的課內外作業設計中去。

實施階段: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個案跟蹤研究。把研究的重點放在課外的作業設計中。根據兩位對照班教師對同一課文設計的不同作業進行對比比較,結合課題研究,進行分析和對策歸因。保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個性化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需要並開展一系列活動,並對幾個典型的好、中、差學生建立個案,跟蹤研究,以觀察此研究的效果。

總結階段:以經驗總結法為主。這階段教師將以論文,結題報告等形式對這一研究作總結,同時展示學生作業實踐、比賽活動等照片。

課題研究報告 篇五

一年來,我校所申報的“國小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研究”課題在區課題組的統一領導安排下,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為了提高課題研究工作的實效性、針對性,促進研究與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實現預定的研究目標,現將課題所開展的情況做中期報告如下:

一、做好課題的開題工作。

在區課題組的組織和支持下,我校於20xx年2月成立“國小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與管理小組,制定了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隨機抽取本校41位課題實驗教師進行了教師問卷調查並做了認真細緻的數據分析和文本報告,根據問卷調查,課題組進一步完善了課題研究內容和方向,再向區課題組申報,20xx年3月初本課題正式立項。

二、學習。

自課題申報以來,我校課題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

1、學習相關著作。學校課題組為全體課題組成員提供與本課題相關的著作書目,要求全體教師認真、系統學習,如王榮生教授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閲讀教學設計的要訣》、葉黎明教授的《寫作教學內容新論》、劉仁增老師的《文本細讀》等。此外課題組還根據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情況,為教師推薦教育教學網絡、雜誌中的好文篇目,如劉仁增老師《“語用型教學的整體框架”》、範國強老師的《語文知識教學一個合理的定位分析》等,這些文章為教師進行課題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背景和基礎,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外出學習。選派課題骨幹教師積極參加總課題組舉行的各種培訓,如開題工作培訓會,課題論證工作培訓會,選派老師參加市進修學院舉行的課題工作培訓會議,傾聽林斯坦副所長和徐國裕校長關於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課題工作,參加總課題組組織的赴福州倉山國小的學習培訓。

3、請進培訓。8月29日下午,學校邀請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徐國裕副校長來校為全體教師作題為《課題研究的實踐與思考》講座。徐副校長就課題研究的定義、課題研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選擇主題、開展研究、結題等內容為參訓老師們做了深入闡述。通過本場培訓,全體教師更加明確開展教育教學課題工作的意義,對如何正確有效地開展課題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8月30日上午,學校邀請城廂區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範國強主任來校為全體語文教師作題為《當代散文的本體特徵及教學核心》講座。範主任就散文的分類、當代散文的特徵、國小語文散文的教學核心的選擇與確定等內容為參訓老師們做了深入的闡述,最後範主任以課文《觸摸春天》的教學為老師們做了實踐操作解析。通過本場培訓,全體語文教師對散文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對國小階段如何教散文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將對教師們更加紮實有效地開展語文教學工作起指導作用。此外學校還邀請了黃喜洋等老師來我校做講座、參加教師的課題研討,指導我校課題工作的開展。

4、同伴交流。在所有的學習方式中,同伴之間的交流是最有效果的。我校課題組的老師除了每週一次的集體教研活動時互相交流各自心得之外,各教研組以微信羣、QQ羣的方式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隨時隨地交流,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三、研討。

1、積極參加總課題組所舉行的課題研討活動。一是選派老師參加靈川中心國小和區第一、第二實驗國小、溝頭國小等學校舉行的語文專場課題研究集體備課活動。二是選派老師展示觀摩。11月13日上午,總課題組在市第二實驗國小舉行課題研討活動,我校林麗麗老師在會上展示了六年級語文《老人與海鷗》一課的教學。林老師的課堂有效地落實了課題理念,展示了我校近階段課題研究的成效,受到與會專家與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2、真實紮實地開展校內課題研討活動。我校的課題研究工作與學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緊密結合,教師的備課、上課、研討、反思等等工作都緊緊圍繞課題工作開展,做到課題研究與校本教研一條線而不是“兩張皮”。本學期,我校每個教研組每個星期都會舉行一次課題研討,每個教研組本學期都舉行一次集團級的課題研討活動,如六年級的《為人民服務》、《賣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級的《燕子》等,教研組先是圍繞課題集體備課,就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案的設計進行了充分的研討,再由授課老師整理、展示,受到了與會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四、成績

1、課堂的變化。課題研究的直接成效和最大的成效都體現在課堂。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老師們對國小語文課堂應該教一些什麼給學生?應該如何指導學生獲得語文知識?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語文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老師們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落實到課堂,便是體現在學生整體學習能力和語文總體素養的提高。

2、輻射影響。林麗麗老師的論文《聚焦表達長文短教》發表在《福建教育》20xx年第12期;許麗雙老師的《“整體把握”的學段特徵及其教學》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全文轉載。此外,由鄭海英、許麗雙老師指導的《老人與海鷗》一課在城廂區的教學能手比賽中獲得好評,執教的蔡麗娟老師也獲得了城廂區“教學能手”稱號;在城廂區進修學校組織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我校林麗麗老師執教的《小橋流水人家》同時也是一節展示我校課題研究成效的觀摩課,受到了參與活動的老師的好評。

五、問題。

1、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動總結的深度還不夠。

2、需要有專家進行更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引導。

3、老師們對課題研究中的發現的問題,進行的思考等形成文字的積極性還不高,更多的老師是“形成意識,低頭教書”。

六、下一段研究工作的思路。

1、增進互動交流學習,努力提高專業水準。

後期的研究將進入決戰階段,付出需要更多,任務更加艱鉅。從下學期開始,各教研組每週的集體教研活動要更加堅實有效地進行,教研組織要做好研討的組織工作,緊緊圍繞課題展開研討。組長還需投入更多的時間鑽研、學習,以提升自身的素養,提升教研組研討成效,提升教研組教師水平。

2、緊密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增強科研實效。

課題研究本身就是為教育教學服務的,我們的研究一旦脱離了教學那就沒有什麼意義可言,因此,在後期的研究中我們必須把課題研究滲透到課堂教學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我們的研究更加貼近孩子,貼近生活,貼近實際。

3、注重積累一手材料,充實過程研究檔案。

課題研究的成果來源於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積累來源於腳踏實地的研究,是研究軌跡的記載,決不能是想當然的做作。大家在後期的研究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細心、耐心、專心,做到分類明確、歸類科學、整理規範、內容充實、觀點鮮明。

4、加強科研理論學習,完善自身綜合素質。

要求全體課題組教師大家利用教學工作之餘通過網絡、媒體、書刊、雜誌加強科研理論水平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論素養,竭力使自己達到教育科研專業水準。

5、要求專家參與指導,確保課題順利結題。

下個階段本課題組將盡能力邀請總課題組的專家到我校指導課題的開展工作,一是參加學校的日常課題研討活動,以期能更好地開展研究;二是指導在研究語文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關係的同時,思考一種可以有效提升教師語文專業素養(如教材解讀能力、備課能力等)的培訓模式;三是指導把脈我校課題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問題,以期“對症下藥”確保我校課題有效有質開展,順利結題。

課題研究個人總結 篇六

二零零九年已在不知不覺中離我們悄然遠去,而我進行的教師個人課題研究也已開展半年有餘。現趁寒假空暇,對這半年的研究工作作一個回顧與總結,汲取其中成功的經驗,發現自己的失誤與不足,以便對新一學期的研究起到指導和借鑑的作用。

一、端正思想,勇於嘗試,不斷進取。

教師個人課題研究工作的開展,在我們恩施自治州尚屬首次。因此在任務下達之初,大家都有一種畏難情緒。但我轉念一想,這就和我們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一樣,雖然沒有現成的經驗模式可以借鑑,但摸着石頭也完全有可能過河。就算只能取得點滴研究成果,其實對於自己也是一種收穫與提高。端正了思想,則充滿了信心。所以我勇於申報了一個自己覺得既有一定難度同時又能對自己有所促進有一定研究價值的課題——農村國小如何切實有效地開展口語交際訓練的研究。

當課題取得立項以後,我以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思想指導,集中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勤奮認真。積極進取的工作態度去開展研究活動,以期取得哪怕只有一絲一毫的成果與進步。但當自己真正融入其中的時候,卻又驚喜地發現: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卓有成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腳踏實地,開拓創新,循序漸進。

在二零零九年春季學期的最後進行課題申報以後,我首先在暑假期間對一些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調查,瞭解他們原先在口語交際課程中的感受和困惑,聽取他們對此課程的交流和建議。然後據此寫出了《學期初調查報告》。

對農村國小口語交際課程的現狀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後,我在開學初期,經過認真地考慮和準備,拿出了自己對本課題研究的《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為研究工作的具體開展指明瞭方向。

進入研究工作的實施階段後,我在口語交際活動中,積極開動腦筋,採用多種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從而在不斷的練習中去鍛鍊和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為我的研究內容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讓我能寫出具有一定價值的經驗總結文章。

三、勤於耕耘,善於發現,顆粒歸倉。

經過半年多的辛勤努力,雖然沒有取得值得炫耀的重大研究成果,但點點滴滴的收穫卻不斷湧現。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較大地提高,而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也有了新的突破。我根據自己的一些小小發現,還寫出了經驗總結文章五篇,發表在自己的博客上,供同行們和其他社會人士交流斧正。

進入寒假以後,有了一定的空閒時間,我便抓住機會來補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通過網上查閲資料。閲讀相關書籍雜誌等方法來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並寫出具有較深刻思想價值的讀書筆記。作好這一些準備工作,我對自己在新一年的研究活動就更充滿了信心和力量。

當然,由於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因此存在着或這或那的錯誤和不足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説,研究的範圍還不夠全面,研究的方法也不夠科學,甚至還沒能取得像樣的研究成果。但這一切都不能讓我退縮,因為我相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