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本手妙手熟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12W

本手妙手熟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多篇)

本手妙手熟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 篇一

“有魚吃還捉老鼠?”一個貌似簡單的問題,卻引來我們無盡的思考。

其實,同樣的問題,我們每天不也在問着自己和別人嗎?——“有手機短信還用登門拜年嗎?”“有百度知道還用去買那些工具書嗎?”“有Email還用一筆一畫寫信嗎?”……毋庸置疑,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升,生活中到處都是便捷的信息工具、交通工具、學習工具……

可以説,這些新科技的產物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模式!當年跨海遠航的哥倫布和鄭和,一定不會想到千百年的後的超音速飛機,可以輕鬆到達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國家。而當年懷揣八百里加急公函快馬飛馳的驛卒,更是不會想到千百年後的今天,只需指頭動動,信息就可以飛速進入對方的眼簾……這就是科技進步的直接表象!

但是,當我們盡享這些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便捷與愉悦時,又何曾想到——在這享受的背後,我們又失去了什麼?大海最美麗的難道只是海天一色、萬里無雲的美景嗎?透過飛機的舷窗,只能看得到波瀾不驚的藍色汪洋,卻感受不到一絲海風的吹拂,更不可想象在船頭看到魚兒躍起的那種欣喜!而當我們新年時看到那蒼白的不過幾十個字符的短信祝福時,又怎能想象得到當年驛卒馳騁于山水之間的那種酣暢淋漓?胯下飛馳的駿馬、耳畔迴盪的鈴鐺聲和周圍的崇山峻嶺組合在一起,這本身就是一幅悠然愜意的畫卷!而這種美麗,在手機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早已蕩然無存!有情調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生活!

所以,在如今電燈早已普及的年代,我們依然要在生日和聖誕時點燃蠟燭!在那樣特殊的時刻,我們所需要的不只是光明,更需要一種温馨的氛圍!曾幾何時,全國很多城市都禁放煙花爆竹,於是電子爆竹應運而生,很是暢銷了幾年!但是最終的結果呢?卻是各地的禁放令在逐步放寬甚至不了了之。因為人民羣眾依然希望在除夕之夜看到被煙花照亮的夜空,聽到震耳欲聾的爆竹聲響、聞到空氣中瀰漫的煙花噴射出的硝煙的味道!這樣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是電子爆竹永遠所不能比擬的!北京奧運開幕之夜,夜空中由煙花所構成的大腳印一步一步走進鳥巢,這樣的感覺和氛圍就是中國所獨有的!這就是民族文化力量的充分彰顯!

魚與老鼠的關係,顯然和魚與熊掌的關係不同!後者不可以兼得,而前者,卻都是貓所喜愛的食物,完全可以兼得!這就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一樣,完全可以在當今社會中共同存在、共生共榮。比如各種鉛筆、鋼筆、中性筆,早已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傳統的毛筆卻依舊散發着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因為它所藴含的,並不只是一支筆而已,而是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黃庭堅的《砥柱銘》拍出了四億元天價,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即使我們已經生活在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依然需要毛筆和卷軸來銘記和傳承先人的書法藝術!打開電視機、廣播和網絡,最新的影片和各種流行歌曲在撞擊着我們的視網膜和耳膜。但是,諸如相聲、評彈、皮影戲這些傳統藝術形式,卻依然在民間具有廣闊的受眾羣體!這些發源自最底層羣眾的藝術表現形式,本身就承載了太多的文化信息,代表了太多的文化符號,所以,它們才有資格成為受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隻拋下魚不吃,卻辛苦捕捉老鼠的貓咪,從一個側面去理解,其實就是在向我們表達着一種對於文化的積極態度——即使有了新的,依然不可以忘卻舊的!我們只有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汲取有益的養分,並將之在當今文化中發揚光大,才可以使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繼續向着積極、良性、健康的方向發展!

捉老鼠固然很累,肯定沒有坐在那裏吃魚那麼舒服;發掘和保護傳統文化,也必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但是,只要我們具有這種對於傳統文化的強烈渴求,具有這種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那我們就一定可以成為稱職的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承者!我們為那隻執着的貓叫好,也為那些執着於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人們叫好!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也許他們並不曾引人注目,但是,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正是因為他們的辛勤努力,才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是因為這樣一朵又一朵小小的浪花,才構成了漫漫歷史長河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

本手妙手熟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 篇二

故宮又一次“火”了!這一次,不是因為“我在故宮開大奔”的醜聞,而是因為故宮的文創,又一次突破了銷量記錄。從《我在故宮修文物》藉助新媒體平台火遍全網,到故宮淘寶店掀起“國潮”風潮,我們真真切切地看見,原先鎖於高牆之內的故宮文物已然走了出來,以層出不窮的創新在新時代做得風生水起。

事實上,像故宮這般以新科技、新方法、新思路延續傳統的例子不在少數:李子柒的走紅、《琵琶行》的流行化改編、3D打印在傳統建築設計中的應用……互聯網時代,萬物互聯,如果還緊抱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那麼傳統只能成為古籍中的幾行記載,化為老人們的一聲歎息。由此可見,繼承傳統,創新當舉!

創新於傳統的意義,就如同為積重難行的航船裝上了風帆,讓其伴着新時代的大風,揚帆起航。正好像子夏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給儒學家説帶來了跳躍式的發展,我們當下對於傳統的傳承,也同樣需要這樣的“創新性傳承”,即在保留其文化內核的同時,以一種更符合時代的更能令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讓傳統於當下重獲新生。

同時,互聯網時代的特殊性也為傳統的創新增添了便利。網絡中,人人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與條件。鄉土社會,“酒香也怕巷子深”,傳統被陷於已有的圈子裏,外人瞭解的機會幾乎為零;而互聯網時代,發佈的信息能快速傳遍全球。且如前文提到的故宮文創,倘若創新無人問津,文創作品又怎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正是因為網絡提供了“被看見”的機會,羣眾的關注與傳統的努力創新,才能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讓新的成果源源不斷地產生,阻止傳統逐漸淡出生活的命運。

當然,創新不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般的決絕,有的傳統天生不適合創新,有的傳統則應選擇性地創新……怎樣恰到好處地讓傳統融入生活,又不損失它的精神內核,便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了。

記得馮驥才在《四堡雕版》一文中,痛心於傳統雕版傳承的斷裂,説了一句“那麼,誰來救四堡呢?”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你已經有了答案:

或許唯有藉助互聯網技術進行創新,才能拯救傳統文化中千千萬萬個正在消失的“四堡”。

本手妙手熟手大學聯考作文素材 篇三

《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緣起》等國漫在近期爆紅,推究其成功的原因便在於其主創團隊藉助新興科技手段,以互聯網為媒介,賦予中國傳統神話故事以新的活力,實現守正創新。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唯有高舉創新的火炬,方能照亮傳統繼承的康莊大道。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千年,博大精深,它之所以歷久彌新,在互聯網等科學技術大行其道的今天,仍能保持活力,正是創新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對傳統進行創新,讓傳統不再束之高閣,不再是陽春白雪,不再是博物館隔着玻璃蒙層的展品,而是以全新的面貌與姿態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如李子欣以視頻的形式介紹傳統美食而大受歡迎,配上現代曲調改編成流行歌曲的古詩《琵琶行》在網上上走紅。在互聯網時代以新方法創新傳承優秀傳統,傳統才會煥發新的生機,走向未來。

“當過去不再照亮未來,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互聯網時代,有太多的新生事物出現,其中難免裹挾着一些不良思想與文化,對優秀傳統進行創新式發展繼承能夠增強人們的文化意識與自信,從而進一步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21年春節晚會舞台上《山水霓裳》藉助分鏡拍攝與定向克隆技術,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服飾之美,故宮文創取材明清時期匾額,創新式開發出“正大光明”充電寶,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阿木爺爺以新奇的視頻形式展現了傳統手工藝的精妙絕倫……

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式發展為互聯網時代泥沙俱下的網絡空間與現實生活注入了清正之風,讓優秀的傳統照進現實的鋼鐵叢林,給予心靈以慰藉與薰陶,讓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然而,對傳統進行創新並不意味着徹底的“改頭換面”,更不是對傳統的是惡搞和褻瀆。藉助互聯網走紅的馬寶國之流,網店讓孔子穿上西裝作為代言人等行為,都是對中國傳統缺少敬畏之心,而喪失了對傳統最基本的尊重與敬畏的所謂創新,已經喪失了創新的原則,突破了道德與文明的底線。

梁任公有言,“今日只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身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更應堅持創新的重任,在互聯網時代為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