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1W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 篇一

世界上的古文明中,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已在連天戰火中銷聲匿跡,尼羅河畔只餘金字塔低吟淺唱着法老的傳説,衞城山頂上只有帕提農神廟的斷壁殘垣還訴説着古希臘的輝煌,而中華文明在經歷五千年朝代更迭、外族入侵與生死存亡之後,依然屹立不倒,煥發着蓬勃的生命力。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成就子孫千秋萬代之大業,正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韌性。

中華文明的韌性,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閉關鎖國的任性,而是繼往開來、兼收幷蓄的包容性。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爭奇鬥豔,促成思想文化的進步和人才的大量湧現;宋明理學固守腐朽的儒家傳統思想,用綱常倫教束縛人的慾望,導致統治僵化、思想保守。漢代張騫通西域而開拓絲綢之路以促進商業發展,北魏孝文帝移風易俗,鼓勵鮮卑族與漢族文化融合;清朝自以為“天朝上國,無奇不有”,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才皤然醒悟。唐太宗以史為鑑而知興替,以人為鏡而知得失,為唐代的盛世繁榮奠定基礎;清朝末年統治者為鞏固封建統治地位一次次錯失改革良機,最終自取滅亡。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發展之路上,不斷地遺棄傳統文化糟粕,汲取着優秀外來文化的營養,迸發着創新的靈感。

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推動的中國,以開放的態度促進經濟制度的改革和科技的創新,在借鑑世界各國經驗的同時,開拓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加入世貿組織、一帶一路戰略、亞洲文化論壇,中國在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中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用事實證明,只有不受傳統文化糟粕拖累,不受狹隘的民族主義束縛的文明,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文明的韌性,不是肆意欺凌的霸權,亦不是任人宰割的奴性,而是剛柔並濟的彈性。中國人的剋制與隱忍,並非委曲求全的懦弱,而是一種謀求長遠發展的智慧。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卧薪嚐膽只為吞滅吳國;韓信甘受胯下之辱、冷嘲熱諷只為謀求未來功業;康熙帝命沿海軍民朝內地後退三十里以求得鄭成功不再進犯轉而收復台灣。他們不是缺少抗爭的勇氣和實力,而是甘願耐心忍受當下的痛苦,等待更好的時機。而當敵人進犯之時,中華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國人為保衞祖國頑強抗爭、浴血奮戰,保護中華文明的火種。楚國將士為了保衞故土,“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視死如歸英勇奮戰;岳飛精忠報國,揮師北伐,立志踏平賀蘭山缺,誓死捍衞宋朝的最後一點尊嚴;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國共兩黨互相配合,軍民團結一致,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在生死存亡之際,中國人不畏強暴、勇赴國難,使中華文明經久不衰。

如今,經濟與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國的綜合實力突飛猛進,躋身世界大國之列的中國,依然傳承着文明的韌性。飛速崛起並沒有使中國驕傲自滿、恃強凌弱,像某些大國一樣通過戰爭的方式攫取利益,而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與其他國家和平共處、建立友好關係,為未來發展積蓄力量。然而,當美國擔心中國的崛起威脅到自己的世界霸權,提高關税挑起貿易爭端,在各方面對中國企業施加不平等限制時,中國秉持着“談,可以;打,奉陪;欺,休想”的態度,決不向美方的不平等條件屈服。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我想,中華文明的韌性比巍巍長城、黃河奔流更加綿延不絕。這是奔流在我們中華兒女血脈之中,千錘百煉、風吹雨打鑄就的品格,指引着中華文明之光長明不滅,朗照千秋。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 篇二

千年以降,還沒有一個人,如你,把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悟得如此透徹,領會得如此深刻,運用得如此獨到。你始終抱定積極入世、造福社稷的理念,你始終堅守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操守,你始終秉持冷眼觀市、笑對人生的態度。

你以柔韌之軀,無論在朝堂之上還是貶謫之地,都用文明的火把點亮周圍人的額頭,照亮周圍腳下的路,寫就一曲曲韌性的精美篇章:洞察時弊的理智撥開籠罩穹空的陰霾,伸展自如的睿智滋潤萬里江山的土壤,行雲流水的機智催開綻放文壇的花朵。

於是,你——蘇東坡,身在朝堂,便為江山社稷謀劃,屢屢上表陳情,只圖富國強兵;你身在貶謫之地,就彎下身來,與百姓一道,貼近大地,千方百計造福於民,與民同樂。官運亨通時,你在憂慮;失勢落魄時,你在放歌。你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韌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書寫成一篇篇令世人和後人頂禮拜讀的絕妙文賦。

你在密州書寫狂野的“韌”字——看,傾城百姓跟隨而來,就是要看看太守怎樣“親射虎”。你心真的醉了,酒酣胸膽尚開張,權且操練一番吧!古往今來,翻遍史冊,還有哪一位地方大員如你,能換來傾城百姓俯心塌地的追隨。

那不是你一心為民、造福蒼生的見證嗎?想當初,你初來之時,密州還是盜匪橫行,淫祠遍野。僅僅過去數月,盜匪絕跡,那些原來供奉天地神靈的祠堂,如今成了學堂,朗朗讀書聲傳遍鄉野,民風為之洗化,百姓開始安居樂業。莫不是蒼天格外眷顧於你,你是如此這般深得百姓的擁戴和信賴。

你在杭州書寫温婉的“韌”字——你真的是水利專家!你在加固西湖堤岸後,把疏浚出來的淤泥填塞到西湖中央,形成一道長堤。你還是一位生物學家!你約好周圍鄉民,在大堤上植楊插柳;你懂得,使大堤穩固的辦法就是種樹。而今,綠柳扶堤,一道千年風景線跨出水面。你還是農學家嗎?你在湖中種上蓮藕,你用甘甜的西湖水釀酒,這些福利你通通給了當地百姓;偶爾,你也討一杯酒喝,和百姓一起品酒吟詩。

你在徐州書寫博大的“韌”字——有誰在滾滾黃流面前,不驚不懼,指揮若定,保住一方百姓安全。有誰,冒着殺頭危險,獨闖禁衞軍操練大營,懇求將士們和百姓一起加固城牆,保住徐州。有誰,居然以自己的威望,博得了禁衞軍操練大營主將的支持。千百將士和傾城百姓一起,扛着麻袋,抬着木頭,走上城牆,和洪水搏鬥。你竟然感天動地,浸泡了城牆月餘的洪流漸漸退去。徐州保住了,百姓歡呼雀躍。當時,黃泛區一片濤聲,百姓流離失所,哀鴻遍野。唯獨你的治所,蒼生有幸,得以保全。

千百年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就在於一代代如你一樣的人,高擎炬火,將其中的“韌”性演繹得精美絕倫。是呀,人生天地間,就應當如你,拿起筆,就秉持善念,心寄馨香,傳達樂觀向上的情懷,激勉後人;放下筆,就擎起起擔當的旗子或鋤頭,走向天下蒼生,有一份力就付出,有一份情就寄託,有一份愛就奉獻。唯此,活着才算真正抻長生命;唯此,身後才能萬古流芳!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 篇三

縱觀天下,中國人大概是最有資格寫《文明的韌性》這個題目的了。我們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們同時期出現的文明都早已化為歷史的塵埃;我們是傳承性最好的文明,論中華文明之正統非中國莫屬,毫無爭議。至少在現在,我們認為中華文明是人類一切文明中最有韌性的絕非無稽之談。

衡量一個文明的韌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個文明實現復興的能力。文明想要長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堅固也終有被夷為平地的一天,羅馬城再宏偉也終有陷落的一刻。漢唐之盛何其壯哉,也不過是兩三百年之數。中國文明之所以能綿延不絕,並不是因為中國不會被毀滅,而是因為中華文明能夠不斷浴火重生,實現涅槃。

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北方的民族似乎總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驍勇善戰一些。不論是羅馬人還是中國人,在面對北方民族的南下時都有岌岌可危的時刻。在羅馬城被蠻族攻破之後,西羅馬帝國所象徵的羅馬文明就徹底銷聲匿跡了,歐洲由此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然而中華文明卻不這樣,靖康之難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擊,但換一個皇帝、遷一下首都,文明總歸還是能夠延續下去。即使是清兵入關,整個國家都落入敵手,中國的文明也不會斷絕。日耳曼人學習拉丁語和拓跋宏推行漢語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羅馬文明滅亡了,中華文明覆興了,這就是中華文明的堅韌之處。

文明的毀滅也不全是由於外敵入侵,從內部發生變質腐爛進而導致毀滅的文明同樣比比皆是。東羅馬帝國曾幾何時也是羅馬文明的國家,到最後卻捨棄拉丁語而以希臘語為官話,放棄羅馬式的帝國而建立其東方式的國家,雖有羅馬之名,卻不復羅馬之實了。而中國人卻是不這樣,孟子見齊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語。面對這樣的問題,笑而不語的恐怕不只是齊宣王而已,兩千年後的蔣介石聽到這個問題,難道不會笑而不語嗎?張載的橫渠四句和錢穆的“學貴大成不貴小用,大成者參與天地,小用者謀利計功”雖然隔了千年的時光,但從氣象上看實在沒有什麼不同。馬可·奧勒留之後斯多葛學派再無大師,而儒家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代出人才。中華文明之韌性由此可見一斑。

中華文明能有如此之韌性,能綿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個支柱。一曰郡縣,二曰科舉,三曰儒生。有郡縣則天下一統,國家不會割據分裂;有科舉則代有人才,民族不會無才可用;有儒生則人心不亂,文明不會“和平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儒學是什麼關係呢?我覺得它們都是對中國文明的概括,並不拘泥於特定的觀點或主張。實事求是的講,我在文章裏愛用“儒學”很多時候只是因為方便對仗罷了~

文明終究是由人組成的,而郡縣、科舉、儒生則是怎樣用人、怎樣選人、選什麼人的準則。設郡縣、興科舉、選儒生,那麼中華文明的復興未來可期!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文明的韌性 篇四

“文”是對應“武”而言的,兩者都是講人和人,機構和機構,階層和階層,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之間的關係——“武”是叢林法則,誰拳頭大誰説了算,大家對抗,而“文”則是不妨大家坐下談一談,“文”的本意裏有紀錄雙方誠信的意思,就比如我們現在説籤個合同,籤個條約之類,大家合作;總之武是摧毀,文是建設。

所以文明不過就是“文”的那一部分比較明顯,至少多過“武”的部分,也就是文明更願意建設而非摧毀。因此每天喊打喊殺的,大體不能算文明人。

孔夫子説“鬱郁乎文哉”,就是説“文”是發展、生長、具有親生命性的,因此孔子才會“制禮”——“禮”的本質是要人們剋制“武”的傾向,所謂“克己復禮”,也就是通過“禮”來規範人的行為舉止以達到“文”的目的。

為了讓人能夠更好滴遵“禮”,孔子還強調説要通過“作樂”來調整改變一個人的狀態,這樣他就能很好滴達成“克己”。比如音樂可以讓人平靜下來,也可以讓人振奮起來。此所謂中國的“禮樂文明”,很有建設性。

我們現在經常看到説什麼“文明入侵”/“文明的衝突”那都是不準確的,如果説文明總是這麼具有侵略性,那麼這個文明一定是不會長久的,也就是缺乏韌性的。

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其間分裂、戰爭遠多於承平之時,異族外強入侵佔領亦有之,為何能依然屹立不搖,不似其他文明古國到如今只成為斷壁殘垣、歷史追憶?這種韌性的根源也就在於我們文化中“禮樂文明”強調文而不非武的內核本質。

再觀今日之世界,二戰之後建立的全球文明體系正可能受到嚴重威脅,國家之間出現逆全球化趨勢走向對抗,地區之內利益愈發難以平衡走向分裂,宗教衝突、種族衝突、貧富衝突,各種極端思潮走上前台,“文”在消退,“武”在滋長。

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文明浩劫都是因為“武”上台壓制了“文”。這一次,能否堅持文明的韌性可能對全世界都很重要!

尤其是我們中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