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怎樣講作文寫作方法指導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4W

怎樣講作文寫作方法指導精品多篇

作文寫作指導 篇一

文章的點睛之筆一般是在篇末或接近篇末處,如楊朔的《荔枝蜜》,作者先寫自己因曾被蜜蜂“蜇了一下”,就不大喜歡蜜蜂了。接着筆鋒一轉,由荔枝樹寫到荔枝蜜,再由荔枝蜜寫到釀蜜的蜜蜂,通過養蜂員老樑的介紹,作者為蜜蜂不辭辛苦,也不計較什麼的精神所打動,於是,作者寫道:

我不禁一顫:多可愛的小生靈啊!對人無所求,給人的卻是極好的東西。蜜蜂是在釀蜜,又是在釀造生活;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卻又多麼高尚啊!

這一段點睛之筆,用充滿激情的語言借讚美蜜蜂,讚美了為建設美好生活而無私奉獻的精神,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昇華了文章的主題。

有一篇題為《起點》的作文,文章主體部分寫“我”克服種種心理障礙,幫下崗後又賣冰棍的媽媽守了一天攤的故事,文章末尾議論道:

我想對媽媽説:媽媽,你看,今天是我的起點。它不是擺攤子的起點,不是賣冰棍的起點,而是我懂事的起點,孝心的起點,勇氣的起點,懂得生活的起點。

這也是一段點睛之筆,它既點了題,又揭示了“起點”的內涵。文章也因此而豐厚起來。

點睛之筆是否一定是在篇末呢?也不盡然。冰心老人的《小橘燈》,其中“這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的光明”的點睛之筆就出現在篇中。而《任弼時同志二三事》、《背影》的點睛之筆就冠於篇首。由此可見,點睛之處並無定法,可因文而異,只要能成為“一篇之警策”(陸機《文賦》)即可。

但點睛之筆無論在何處,都必須與全文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劉熙載在《藝概》中指出:“在篇首則後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這裏的“顧”、“注”即前後的照應。這句話告訴我們,點睛之筆是萬軍之統帥,全文都需環繞着它。

如《任弼時同志二三事》,篇首的點睛之筆是任弼時同志的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煩人,三怕用錢多。下文的帶病工作、關心羣眾、堅持原則、生活樸素等事蹟的敍述,無不與篇首的“睛”相顧。

魯迅的《一件小事》的點睛之筆是在篇中。文章前半部是把“我”和車伕放在鮮明的對比之中:車伕見撞了人便立住腳,而“我”則怕誤了路催他“走你的吧”;車伕細心詢問老人的傷勢,而“我”則覺得“自討苦吃”;車伕毫不躊躇地攙着老人向巡警分駐所走去,而“我”卻感到詫異。行文至此,“我”的渺小,車伕的崇高直注“點睛”之處,於是,作者寫道: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後影,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而且他對於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於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來。

接着,文章又寫了“我”的凝滯、“我”的自責、“我”的痛苦、“我”的慚愧、“我”的自新,這些又都步步顧盼點睛之筆,使“睛”真正成了前後兩個部分的聚光點,正應了“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

楊朔散文《香山紅葉》的點睛之筆又置於篇末。文章從開始就層層鋪墊,不斷暗示老向導與紅葉的相似點,文勢直注而下,最後終於揭示出主旨:

我卻摘到一片更可貴的紅葉,藏到我心裏去,這不是一般的紅葉,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經過風吹雨打的紅葉,越到老秋,越紅得可愛。不用説,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導。

這是由衷的感慨,這是人民的讚歌,正是這點睛之筆,使全文頓時生輝。

點睛除了位置必須恰當外,還有必要研究“睛”的語言表達方式。“睛”的語言應以簡、精、深為總原則。簡則簡要明白;精則濃縮精練;深則深邃含蓄。具體地説,“睛”的語言表達可以有這樣幾種方式:

其一,直抒感慨。這是點睛的主要表達方式,這種感慨大都含有哲理性,類似警句或格言。如魯迅《故鄉》的結尾: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簡直是詩一樣的警句。它既抨擊了造成故鄉貧困、蕭條、落後的黑暗社會,又給人以極大的啟示:要用自己的努力和鬥爭,去開闢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路。

這種直抒感慨,或令人振奮、或叫人警戒、或引人深思,常有繞樑三日,餘音不絕之效。

其二,借文中人物之口以顯示主旨。老作家杜鵬程的《夜走靈官峽》就是借文中小成渝的話——“每個人都要朽(守)住康(崗)位”來讚美戰鬥在築路第一線的工人們並揭示主題的。這要比作者站出來議論一番要生動自然得多。

其三,引用詩文來昇華主題。這種方式,常有巧奪天工之妙,主旨在不知不覺間顯出。如彭荊風的《驛路梨花》就引用陸游《聞武均州已復西京》詩中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來表達“神州人人學雷鋒”的主題的。舊詩新用,言簡意賅,意味無窮。

如果我們在寫作時,都能在“點睛”上花些功夫,那麼,我們的文章也一定會像張僧繇點過睛的龍一樣“飛動”起來的。

作文寫作指導 篇二

一。時評的文體特點

“時評”是“時事評論”與“時政評論”的略稱,是針對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直接發表意見、闡述觀點、表明態度的新聞體裁。

“時評”可以取材於新聞報道,也可以就“身邊”事、“心頭”事發表意見,只要是關於當下的(現在進行時),就是“時評”。它主要是從具體的事件,聯繫到它產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質和意義,或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實,説明真相。

二。 針對性,時效性

時評屬於議論文,大都就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的某一方面,進行分析和評論,表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或説明一個道理。

基本要求:

有的放矢,及時評説,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見解獨特,啟人心智。

三。時評的結構

時評一般由敍事和説理兩部分組成。敍事要簡明扼要,説理觀點要鮮明。

文章的主體部分是説理。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有正面,也有反面;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見解,但作者的觀點一定要明確,不能含糊。

四。寫作要注意的方面:

1、觀點集中。時評屬於小文章,應選準切入點,深入剖析。行文要注意層次,邏輯關係要清晰。

2、題目要能吸引眼球。

3、選好主題後多搜索材料。

4、要注意文采。

五.應考模式五字訣

基本模式:引——提——議——聯——結

1、引用原材料。

2、提煉論點。

3、議論分析中心論點。

4、聯繫、引申、類比一般事實。

5、照應開頭,強調論點。

(3)材料作文謀篇佈局“五步法”

第一步:引

“引”是引述原材料,就是“敍讀”。對於短小的材料(如一首小詩)可以全篇引述,對長的材料應該作恰如其分的概括並作有針對性的引述。

特別注意:材料的轉述應作一些技術加工,凡材料中與論點關係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內容都要淡化或刪去,而材料中與論點密切相關或明確表達觀點的內容則要強調和突出,達到“論點源自材料,材料生**點”的要求。

第二步:提

“提”就是從引述的材料中提煉出“感想”,即中心論點。具體來説,在引述材料後,緊接着用一個句子點明中心論點。這一步十分重要,關係到文章的成敗。

第三步:議

“議”就是對所選論點展開分析議論,對所選論據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當然也可以發掘出材料中的論據來論證中心論點。

第四步:聯

“聯”就是“引申” “類比”,由此及彼地展開聯想,特別要聯繫當前的社會實際。文章內容是否充實,是否具有針對性,關鍵就在這一步。

原材料再豐富,充其量也只是一個點,一個小小的點,是“滄海一粟”,如果再聯繫社會現實,這就像攝影機鏡頭畫面定格後又逐漸地放大、放遠。

作文指導評講 篇三

作文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一個體現,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指導評講作文一直是我頭疼的教學問題。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談談我的做法和想法。

一、作文指導

以前在作文指導中,我總是從“審題、選材、構思、動筆”一路指導到底,不會寫作文的學生也會寫上一頁半頁夜。結果是學生的作文成了一個模式。作文從“創造的藝術”跌入了“僵化的技術”的深淵。老師的指導成為束縛學生寫作的繩索。現在,作文佈置下去以後,我讓學生先寫,認為怎樣寫得好就怎樣寫,怎樣寫得感人就怎樣寫,寫作過程中有問題可以提問。寫完後先自己修改,然後交換修改。這樣避免了學生作文沒有新意、千篇一律的弊端。

二、作文講評

現在越來越多的教師都開始關注到作前指導的負面效應,大家都在想辦法。我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淡化指導,強化講評。認真讀學生的作文,帶着研究文本的的眼光和心態來讀學生的作文,是上好作文講評課最要緊的前提。老師“研讀”學生的作文,帶有三個任務:

1、欣賞。講評課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大面積欣賞學生的作文,一個比較可行的辦法是“抓句子”。將學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來,大家一起朗讀,朗讀句子合作者的名字。學生不僅知道什麼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寫作給自己到來的榮耀。諸如學生作文中“神説:世界要有光。於是光芒普照大地。比爾蓋茨説:我要有錢。於是微軟壟斷全球。老媽説:我要更漂亮。於是他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類的話,不僅本身精彩,還能使課堂上產生歡快的笑聲,笑聲裏大家知道了什麼叫有魅力的話、有情趣的語言。

2、挑刺。講評課不能只説好話,要能指出真切的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挑刺,主要着力於句病,有時也抓段病

3、訓練。講評課要有針對性的訓練。如,寫好對話,寫好場面,寫好心理活動,寫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個內容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①從學生的作文“亮點”出發。如,某個學生的外貌寫得特別好,大家一起來學一學,練一練。從學生作文的“敗筆”出發,如,好幾個同學的場面寫得簡單,不細緻,大家來學一學,寫一寫場面。這樣的“練“就是“以學定教”“以寫定教”,就是

總之,我認為作文課應該回歸講評,講評才是最好的指導。迴歸講評課,迎接我們每位教師的不是鮮花,而是不斷付出的辛勞。只有付出汗水與心血,我們的作文教學才會結出累累碩果。

作文寫作指導 篇四

教國小生寫作文的前提仍是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是一條寫作教學公認的真理了,教國小生寫作文。因為在新課標已明確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人交流”,寫作是一次模擬嘗試與人交流溝通的活動;而且在認知教學理論中,“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恰好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那麼如何培養國小生寫作的興趣呢?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鼓勵他們寫自己想説的話,寫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尤其是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肯定,調動他們寫作文的積極性。根據他們想表達的渴望,克服了怕寫作文的心理。而寫作教學中提倡“先放後收”的建議,就是給國小生提供一個學會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平台,激發興趣,然後再慢慢地向審題方面靠攏,這樣就解決了寫作中“無話可説”的尷尬局面。

有了興趣只是寫作的心理需求,但從想到寫還需一大步的跨越。對於國小生寫作文的基礎,第一要緊的是注重基本功訓練:組詞、造句、成篇。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練習過程。

組詞,體現了字與字之間的結合魅力,如動賓搭配是動作的表達,偏正結構是潤色的作用。造句,特別是擴句,培養了國小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想象能力。成篇,要求有條理地表述,清楚地展現邏輯順序。而這些訓練都是基於他們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日常生活和豐富自己的見聞,學會積累寫作素材。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從生活的聯繫中給予恰當的指導,擴大寫作文的內容。

產生的興趣和基本功的訓練並不能代表寫好了一篇習作,而只是説明了習作的完成。要寫好一篇習作,少不了寫作技巧的運用。

寫作技巧又因內容的表達不同而有所不同。如寫人,必須抓住人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可從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寫事,注意事件的完整性表述,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要抓住重點;寫景,注重的是形狀、色彩、聲音、靜態、動態的特徵和空間順序的合理安排。但是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指導,如果只是做到這一步而不往下走,那麼就會使學生感到空洞與抽象。那麼下一步應該是什麼呢?我主張從摹仿入手——這是訓練他們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方法。分模版來摹仿,先給範文,再講規則,最後進入實踐操作,遠離了理論的抽象性,同時也無形中讓他們掌握了寫作規律。當他們都對各個版塊的技能熟練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又凸顯了——引導他們靈活地選擇技巧構思屬於自己風格懂得寫作,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寫作教學是一個永遠都説不盡的話題,而教國小生寫作的方法同樣是見仁見智的悖論。不過,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老師的適當指導——老師是最好的啟蒙者。

國小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但很多學生卻怕寫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不留心生活、不善於觀察、不會構思、不善表達所致。寫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只有通過觀察生活,學生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內容才能充實。在實踐中我認為,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用“問題”導向目標,即:根據作文訓練的過程,確定觀察的範圍、對象,再按照一定的順序和重點,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有意識地在觀察中尋根溯源,邊觀察邊思考,邊記錄,直到逐個弄清問題為止。有了這些問題作引導,學生會不知不覺地逐漸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要領,從而積累大量作文素材。這樣,寫起文章來就會下筆自有言,寫出來的文章就自然言之有物了。這就是教學的第一步觀察。構思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發展能力的過程,是學習謀篇佈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觀察得來的資料,還不等於能寫出好文章,還必須通過巧妙的構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寫出好文章。但是,這對國小生來説實在不容易,因為這不僅是個“言之有序”的問題,而且還是個“言之有理”的問題,而古今中外,雖“文有規循”卻“文無定法”。不過,若根據國小生模仿性強的心理特徵,借用寫人、寫事和寫物的典型文章,將抽象難懂的作文知識化難為易,還是有辦法把學生引上構思之"路"的。同時,還要根據兒童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徵確定各年段不同的習作訓練形式。具體地説,教師可在低年級學生中以創造型的現象作文和童話體作文,來培養學生想象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對國小生來説,教師還要重視口頭和文字表達的訓練。它也是作文訓練的重點。要把話説明白,意思表達清楚,就要鼓勵學生,話該怎麼説就怎麼寫;要指導學生把話説通,把意思寫清楚。訓練的步驟是:先説再寫,寫後就讀,邊讀邊改。通過反覆訓練,學生定能把話説通,把意思表達清楚,把對象寫準。

總之,在表達訓練中,將説寫結合,讀改結合,採用“説、寫、讀、改”的模式,訓練學生表達由通順明白到準確形象到生動,在反覆的錘鍊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能使學生初步達到“言之有文”。至此,通過作文教學的觀察、構思和表達的訓練,學生寫出的作文也就有“序”、有“物”、有“理”、有“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