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唐雎不辱使命滿分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3.25W

唐雎不辱使命滿分作文【多篇】

《唐雎不辱使命》擴寫 篇一

安陵君僵直地坐在椅子上,回想起秦使怫然離去的背影,想起秦王的兇殘,想到秦軍勢如破竹的強大,他覺得安陵國就像一座即將傾覆的大廈,世界末日就要到了……謠言如瘟疫一般在朝野上擴散,隨後席捲了整個國家。自此,安陵君飯不能食,夜不能寐,他感覺自己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小舟。有一天,侍者跑進來喊道唐雎能解決他的煩惱時,正面對飯菜無法下箸的安陵君趕忙站起來,連鞋都沒穿就飛過桌子朝門口奔去。只見在璀璨的陽光下,一個八尺有餘,身體健壯,有着一雙富有力量的眼睛的人堅定地站在那裏——唐雎!安陵君緊緊攥着他的手,猶如溺水的人抓住了救命稻草……

出使那天,安陵君與眾大臣送唐雎到城郭外。唐雎雙膝跪地,緩緩俯下身去親吻安陵君腳下的土地。

馬車一路狂奔,國都已消失在視野中。唐雎回頭一望,耳畔彷彿傳來了父親的教誨,鼻翼間飄來了妻子做的晚飯的香味,眼前浮現出了母親在燈火闌珊下縫補衣服的身影,似乎兒子還在奶聲奶氣地叫着爸爸,跑過來給唐雎一個擁抱……唐雎緊緊捏着欄杆,拭去眼淚,強迫自己不再往後看,銘記使命。

離國都越來越遠,路上的行人也越來越少。天是一望無際的藍,地是一望無際的黃,在重複而單調的廣袤乾坤間,一個獨行者向世界的邊緣奔去,似乎每前進一步都注滿了世界的孤獨滿分作文網。天變黑了,地也變黑了,唐雎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似乎造物主在天地之間潑上了墨水似的。一個時辰後,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過來,閃電在天上如銀蛇一般糾纏不休,不一會兒,暴風雨就開始歇斯底里地怒吼了,頓時,天昏地暗,世界都暈染開來,四下裏,盡是一片風聲雨聲雷聲馬蹄聲。受了驚的馬突然抬起雙蹄,發瘋地向未知的黑暗衝去。馬車在顛簸的路上彷彿要飛起來,唐雎閉了眼,死死抓住欄杆,俯下身子,像是秋風中飄零的落葉。馬停了。唐雎睜開眼睛,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廟映入眼簾,香火縈繞。唐雎剛踏進廟中,魁梧的專諸,信義的聶政,獨臂的要離三人出現在他的眼前,威嚴,令人敬畏。風止了,雨停了,陽光射進寺廟中,唐雎堅定起來,大聲呼喊:“我並不孤獨!前人的精神永遠在我身邊!”他大跨步走出寺廟,雙手合併,虔誠的連鞠三躬……

幾天後,唐雎到達了秦國都城。漆黑如鐵的城牆拔地而起,高聳入雲,如翻滾的烏雲;衞兵軍紀嚴明,長戈反射着尖鋭的寒光。進入都城不多時就到了秦王的宮殿。殿內金碧輝煌,有六根大柱子,那柱子上的龍,金鱗金甲,張牙舞爪,恍若凶神惡煞一般,好似要衝出來。柱旁是滿朝文武百官,整整齊齊,氣勢洶洶。唐雎高昂着頭,大跨步從百官身邊跨過,朝斜上方那個坐在龍椅上的人堅定地走去……

唐雎不辱使命讀後感 篇二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戰國策》,這個故事可謂是盡人皆知,但是其中也不乏破綻。

《戰國策》本身只是介於子和史之間的一部書,更算不上正史,其中引用了很多民間故事和語言,本身可信度就不高。

疑問最多也最大的應屬唐雎挺劍而起這一動作,唐雎可能帶劍去嗎?荊軻刺秦王是在公元前227年,而唐雎出使是在公元前225年,在史記中有記載説“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可見在這時,秦國侍衞都不能帶劍上朝,而唐雎僅作為一個小國使節怎可能明目張膽帶劍和秦王談判呢?

而説唐雎拔出的是秦王的劍則更不可信,按常理來説,唐雎應該在殿下,怎能拔出秦王的劍呢,而且秦王也精通武藝,秦國的鑄劍技術更是高超,荊軻刺秦王時,秦王只一劍就使荊軻倒地不起。連荊軻準備如此周全的專業刺客都無法刺殺秦王,唐雎一個瘦弱文臣怎能刺傷秦王呢,秦王何必害怕?秦王在此前經歷了其弟長安君成嶠和嫪毐發動的兩次政變,並遭到荊軻刺殺,心理素質應該很強,也肯定會有準備,何況荊軻刺秦王反加速了楚國滅亡,唐雎是不敢做這樣的舉動的。

通讀全文,只有三人對白,而且唐雎竟然和秦王相對而坐,唐雎挺劍而起時也沒有旁人,看起來更象是秦王出使於安陵,而這樣的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並且秦王完全沒有必要“易地”,方圓五十里之地,在收拾完魏國之後它就應該滅亡了,秦國十年統一六國,軍事力量雄厚,即使先後滅韓、趙、魏,其軍事力量也十分強大,萬餘人足以蕩平安陵。秦當時已有九鼎,滅六國名副其實,何必糾纏。

而且唐雎本身也有漏洞,既然先説“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已經讓秦王有所準備了,秦王怎麼可能還坐在那裏,而且這三件事的時間順序也有錯誤,唐雎這樣的文臣説話怎可能如此沒有邏輯?

以我來看這只不過是劉向自編自演的舞台劇罷了,假如秦王真是如此,又何以滅六國呢?

唐雎不辱使命讀後感 篇三

話説當年唐雎不辱使命,保住了安陵國的土地,嚇住了秦王,今天,再現現代版的《唐雎不辱使命》,真是別有一番滋味縈繞在心頭。

學習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時,語文老師要王欣寧負責安排演出課本劇《唐雎不辱使命》,這下我們班可熱鬧了,王欣寧的兩個兄弟跟在他的屁股後面不斷起鬨道:“王導,王導……”引得我們暴笑不止。

經過一中午的準備,下午演出正式開始。演員就緒,action,隨着王導的一聲令下,董淑恆飾演的大臣緩緩上場,在和秦王(田子陽)商計不出一兵一卒吞併安陵國的計謀。秦王派遣使臣出使到安陵國説:“我們大王,要以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這個小國,安陵君一定要答應我們大王喲。”安陵君已識破了秦王的詭計,百般不願意,又沒辦法,只好派唐雎出使秦國。

同學們演得繪聲繪色,聲情並茂,只是秦王與唐雎的對話出現了一點小瑕疵,唐雎(呂瑞澤)佩戴寶劍,正氣凜然的出現在秦王面前。秦王憤怒的質問唐雎:“想當年秦國滅掉韓國、魏國,要消滅你這小小的安陵國自然不在話下,但你們安陵卻以五百里的土地生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長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但你們也不要得寸進尺,否則別怪我不客氣。”唐雎以犀利的語言回敬了秦王。

“嗯。.。嗯。.。”不好,秦王忘詞了,只見田子陽一臉茫然的望着下面,好窘迫啊!我們則像熱鍋上的螞蟻般急得團團轉,恨不得變成他肚子裏的蛔蟲,把台詞告訴他,經過漫長的幾秒鐘後,田子陽終於想起了台詞,演出繼續。秦王怒喝:“你曾經聽説過天子發怒嗎?”依舊冷酷。“沒有!”唐雎語氣冷冷的。“天子發怒倒下的屍體有上百萬,流血千里遠。”憤怒中夾雜着得意。“那大王聽説過平民發怒嗎?”“平民發怒只不過是,摘掉帽子,光着腳把頭往地上撞罷了。”是那樣的不屑。“想當年,專諸……”關鍵時候,唐雎(呂瑞澤)居然卡殼了,這可急壞了台下的我們,紛紛在下面悄悄提醒。幸運的是他迅速想起了台詞,我們在下面長長地舒了一口氣,自此之後演出順利的進行直至最後,唐雎拔劍挺起,效仿古人,要與秦王同歸於盡,秦王臉色瞬變。趕忙向唐雎道歉。唐雎出色的完成了使命。台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雖然這次因演員緊張而忘記台詞,但在王導的英明領導下,劇組演出同樣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任務。借演員房寶興一句話:“也許我們的演出能衝擊奧斯卡呢!”

唐雎不辱使命讀後感 篇四

《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國策》,它記敍了秦王想不費一兵一馬就把安陵國消滅,便對安陵君説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地換安陵,唐雎識破了秦王的唐雎的奸計,並用自己的膽識與才智贏得了這場外交鬥爭的勝利。在這篇文章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三段,是寫唐雎以“土之怒”反擊秦王的“天子之怒”。

之所以喜歡這段,是因為它最能表現出唐雎的膽識、才幹、臨危不懼、不畏強暴,為自己國家的尊嚴,可以置個人生死不顧,而且在唐雎講“土之怒”那段更是暢快淋漓。唐雎雖不是把秦王殺死,但他把那種“土之怒”和那種精神也完全表現出來了。

第二段唐雎説“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就已經把秦王惹怒了,並引出“天子之怒”: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這是多麼危險的時刻呀,當時秦王已滅韓亡魏,可唐雎還毫不畏懼,並講出“土之怒”:若土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秦王面對這樣一段堅決的話,也不得不色撓。

在我看來“天子之怒”,也是不過仗着自己的權勢搞得百姓家破人亡,生靈塗炭罷了,是以個人角度去大開殺戒。“土之怒”是以國家百姓為利益,犧牲自己,維護正義,是以國家的角度去剷除奸邪。這足以看出唐雎的臨危不懼,以國家為大。

唐雎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那種“土之怒”更是要記住的,作為平民的我們怒也要“土之怒”,不求“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但也要怒的有用,怒的有尊嚴,為正直、忠義的事而怒。

唐雎不辱使命讀後感 篇五

國中時學《唐雎不辱使命》便覺得唐雎的言行着實怪異。直至今日,依然懷疑此事的真實性。其理由如下:

秦王當時已經“滅韓亡魏”,而作為魏的附屬國的安陵國並沒有和魏國一齊歸順秦國。秦國為了得到安陵的土地而騙安陵國王説什麼“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不幹,但又怕秦國兵臨城下,於是派出唐雎出使秦國。那麼,從以上的歷史背景來看,可以知道,安陵君既不願依附秦國,又懼怕秦王,心理矛盾重重。作為安陵國的使者,唐雎應該和他的君主一樣,是懼怕秦王的。可是唐雎不但不懼秦王,而且在與秦王鬧僵,秦王威脅他“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也就是要發動戰爭)之後,他突然變得大膽起來,竟然怒對秦王:“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意思是説,若秦王發動戰爭,他將刺殺秦王。}

之後,《戰國策》又記載了唐雎一個與當時禮節相悖的舉動“挺劍而起”,試問一個使臣在面見別國君王時,有機會佩劍嗎?

我們來看看《戰國策》中的記載,同是刺客的荊軻是如何做的?為了行刺成功,經過密謀,荊軻和燕太子丹先將浸過毒的匕首捲入地圖,再假意向秦王解説地圖,最後圖窮匕見而刺殺秦王。這就説明,在秦國,使臣是不能佩劍上殿的。文中有證可循,“而秦法,羣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那麼,你可能會説,荊軻刺秦是在唐雎之後,秦王可能從這一事件吸取了教訓而修改《秦律》禁止任何人殿上佩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那我們再來看看在此之前刺客們是如何做的。

遠的不説,就拿唐雎所舉的例子“專諸之刺王僚”來説吧。闔閭為篡位而要刺殺吳王僚,但由於殿上守衞森嚴,刺殺不便,所以闔閭請來殺手專諸謀劃刺殺吳王僚大計。專諸是如何刺殺吳王僚的呢?其做法與荊軻刺秦王有異曲同工之妙。首先,他抓住了吳王僚喜愛吃薰魚的特點,將吳王誘入闔閭家中,並將匕首藏入宴會上吳王僚所要吃的薰魚的肚子裏。然後,在闔閭家中設上埋伏。最後,在給吳王僚上薰魚的一瞬間,將匕首抽出,刺向吳王。這説明什麼?其一,在吳國,大殿之上也是不能佩劍的,否則他們不必多此一舉。其二,在吳國,在大殿之外面見君主也是不得攜帶任何兵器的,否則,他們不必煞費苦心藏短劍於魚腹中。

即使退一萬步説,秦王殿上並無不得佩劍的規矩,那麼,唐雎佩劍上殿是合法的,秦王的侍衞、武將們也同樣合法。他們在唐雎“挺劍而起”時,絕不會聽之任之,必會衝上去護駕。也許你會説,他們沒有時間,唐雎的`舉動太過突然。然而,我們完全有理由證明這個假設不成立。為什麼呢?

第一,唐雎作為一國的使者{雖然安陵是個小國},秦王接見他的地點只可能是大殿之上{這一點可以參照荊軻刺秦王的史料}。第二,作為使臣的唐雎完全不可能與秦王面對面坐得很近,他與秦王之間必然有一個不小的距離,這就為侍衞們護駕爭取了時間。那麼,根據以上假設,殿上的武將、殿外的侍衞完全有時間保護秦王,甚至將唐雎擒拿。而且,唐雎在“挺劍而起”前對秦王説的那番話無異於告訴秦王“我要殺了你,你要小心”!這也是非常不符合情理的。試想想,如果真是這樣,唐雎的刺殺會成功嗎?還會有後面的“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的情節嗎?由此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疑點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