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融合高中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95W

融合高中作文(精彩多篇)

融合高中作文 篇一

融合音樂不單單是技巧性的演繹,更是融合了表演者內心對音樂的喜愛與對這首曲子理解。

還記得那是在一個暑假,伴隨着的是那場鋼琴考級。

於是,汗水、作痛的手指和僵硬的肩膀開始與我為伴,當然,還有煩!煩!煩!《夢幻曲》不再縹緲空靈,而是淡如白水;《G小調小步舞曲》不復輕盈歡快,而是重得讓人窒息。

“高抬指”、“小顫音”、“斷奏”……“鋼琴晉級十要”如蚊蚋般在耳旁不斷叫囂,手指也精確地執行了大腦下達的每一個指令,可一曲彈罷,無論往日多麼美妙的音樂,一旦被套上了“考級”這把枷鎖,都會變得面目可憎枯燥乏味味同嚼蠟起來。我的音樂究竟缺少了什麼?

將視線望向窗口,爬山虎正在陽光下恣意地生長,整整一面牆綠浪翻滾,那向着天空不斷攀升的綠啊!充滿了對生命的嚮往,對自由的渴望。不知為何,突然憶起了兒時鋼琴老師所説的一句話:“音樂不單單是技巧性的演繹,更是一個抒發了你內心感情的一個平台,要把‘心’融入音樂裏。”

把“心”放進音樂裏,我有嗎?不知從何時起,薄薄的證書在心靈天平上已然壓過了一切,而他人的讚美、羨慕,更讓我的心飄飄然忘乎所以了。牽動着我的心的,不再是音樂,而是掌聲,是讚許,是證書!

曾經的那個為了音樂而眉飛色舞黯然神傷心馳神往的女孩去向了何方?

窗外,棟棟高樓間圈出一小片蔚藍的天空,那片天空是伴我成長的專屬天空。扔下琴譜,我開始沉醉於那抹悠悠的藍。一條白線從藍中劃過,又很快不見了,是去遠方的飛機吧……心慢慢地被藍色和白色填滿,洗掉了之前的浮躁與不安。

再次坐上琴凳,我彈起久石讓的《天空之城》,寧靜 而美好的聲音從指尖傾瀉而出,就如同窗外那乾淨的蔚藍色般觸動人心。一個個音符從指尖傾瀉而出,所有關於鋼琴關於音樂關於生命的美好記憶也像音符般舞動起來:那個第一次站舞台上找媽媽的我;那個和朋友一起四手連彈的我;那個在藝術節上勇敢秀出自己的我;那個一遍又一遍地聽着《神祕園》又一遍遍哭泣的我……指尖輕輕掠過,一切似乎都回來了。

指尖輕輕掠過,一切似乎都回來了。依舊是那最熟悉的黑白琴鍵,依舊是那最單純的音樂。

我的音樂是最單純的音樂,它融合了我對它最單純的喜愛與理解。

融合高中作文 篇二

記得第一次接觸“融合”這個詞是在國小,老師告訴我們把一勺糖放進水裏就可以變成我們愛喝的糖水。之後聽到一則故事:一頭驢在河裏不小心摔了一跤,卻意外發現背上的鹽袋變輕了。當時太過年幼,並未深究箇中緣由,天真的以為水可以融合一切。長大後才知道,只有可溶性物質才可以與水互相融合。現在靜下心來想想,融合其實早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大趨勢。還記得當年中國實施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嗎?統治者荒謬到只留下一個通商口岸與外國進行少量的交易。在外國均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中國成了聾子和瞎子,還自恃天朝大國,殊不知早已成為別人的盤中餐,一場戰爭擦亮了統治者的眼睛,想拼命補救,但為時已晚。

這用血換來的教訓足夠讓整個中國痛心疾首。走一條屬於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與外國建立友好關係,成了當務之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諸如此類的的話無一不在告訴我們: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於是乎,每個大中小企業都成立了自己的智囊團,並多於外企聯盟,力圖攜手打造更輝煌的明天。所以,現在去買車,你經常會聽見售貨員介紹,車的零件是哪裏生產的,車的外形是哪裏組裝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世博會的餘熱還沒有散去,相信每位參觀過世博會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場震撼人心的盛會。每個國家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但又統一的表達着統一主題,彼此融合,彼此映襯,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悦目,歎為觀止。上述種種,我們不難發現融合的理念已經滲透到每個領域。

紅色加上藍色,便變成了綠色;英語中假如中文的語法,變成了中國式英語;當代的潮流衣服加上古典花樣,便變成了復古的板式……大千世界,以不同的比例融合不同的元素便可得到千千萬萬種不同的結果,但千千萬萬中不同的結果中均有神似的東西,讓人看來如出一轍。這時便需要我們運用創新的意識,尋找一種獨特的方式來講這些元素整合,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和特色。相信在不同的比例的融合之下,在創新意識的引領下,中國一定能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屹立於世界之林!

融合高中作文 篇三

世界是一個多元素競相發展的舞台。各種人文、歷史、種族等元素內因差異而相互碰撞、吸引,放射出思想的火花——這就是融合。

中國歷史上有一句古語: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古人的思想智慧,也是對後人的暗示!只有達成統一的目標,融合的概念滲透進每一個領域的核心,才能引領世界發展的大趨勢。

首先,最值得提一提的便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人這一物種是從自然界的萬物之中脱穎而出的,並不是説人與自然的脱節。人的根至始至終都是要回歸自然的。只不過是在歷經千年萬年後,擁有了值得自我為之自豪的資本後變得高傲起來!我們無窮無盡地取用自然資源,卻像個“白眼狼”似地不予以回報。但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便會讓我們感覺到人與自然融合以至和諧的真諦。碳排放,酸雨對植被的影響,土地開發過度,耕地面積的減少,這些都是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世博會上創新,節能減排的理念,不只是喊口號,它需要我們思想更甚是行動的融合。然而有幾個國家是貫徹落實的,又有幾人是為此做出過貢獻的?我不得不為那些改造自然環境,為人類作“彌補”的人深鞠一躬!

其次,便是人與社會的融合。其中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融合這一重要元素。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就好比夢幻的泡沫,終究是躲不過現實的。它有它陽光積極的一面,自然也有它陰暗消極的一面。如何適應在社會喧譁、複雜的環境下生存,美好幸福地生活,依靠的便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人與人的融合,就必須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冤家宜解不宜結。用一抹善良的微笑代替怨言;放平心態感受這個世界;用人性的光環照亮那些迷途知返者的道路!世界厭倦了社會的“爾虞我詐”、“步步驚心”,人與社會的融合,離不開人性的閃光點點亮社會陰暗的角落。

最後的重點,回到了國與國的融合。

説個人利益是小,那國家利益就要掂量一番。國與國之間的利益鬥爭,不外乎體現在暗流中經濟的湧動和明場的戰鬥因。看看那些因戰爭無家可歸的孩子們強顏歡笑的淚水;看看那些遲遲等待兒子歸來的老母親無助的眼神;看看那些急切期盼丈夫平安歸來的婦人凝望無期的目光,可曾讓你我痛心!弱肉強食的國家觀,何時才能退一步,海空天空?更可恨的莫過於同自然界中種內競爭的國內分歧來得可怕!現在的利比亞局勢,也不是如此?國與國的融合,不僅在技術科學上的融合,自然文化的溝通,更在於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成為世界發展趨勢的融合。

靜下心,品一口清茶,看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世界的發展萬變不離其宗——融合。既然已將後悔留給過去,將希望給予未來,何不將追求、將和諧、將融合,付諸於現在呢?

融合高中作文 篇四

古往今來,中國人都是以和為美的。“和”已經滲入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裏,並向全世界蔓延開去,成為世界發展的大勢。就我們所居住的城市上海來看,上海是一個國際化多元化的大都市,其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讓你在僅僅方寸之地邂逅異國風情,那是外灘;讓你在豫園見到中國古典文化;你亦可以在這座城市找到蘇州園林的精緻巧妙,或是西北塞外的壯闊氣勢……

上海融合了國內外的各種建築之美,形成她特有的風格。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是如此,阿聯酋的迪拜,美利堅的紐約,或是日不落帝國的倫敦,法國浪漫之都巴黎……她們都因融合了各種元素的美麗,而最終成就了其不朽的風格,可謂之經典。融合的理念已滲透進麼個領域,城市風情如此,飲食亦是如此。隨着人類的遷移,海陸位置的變化,世界被分成許多塊,每塊區域都有其獨特的習俗和口味。僅在我們中國,南北方差異便已是巨大,南方人愛吃雲吞,北方人更喜餃子。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更喜麪食。再將其細分開來,同為南方的上海和四川便又是截然不同的。上海人偏愛甜食,“濃油赤醬”是上海本邦菜的一大特色,而四川人喜歡辣。“麻辣火鍋”,“辣子雞”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川菜在各個城市獨領風騷,這何嘗不是藴藏着“融合”的理念呢?魯迅曾説,“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同樣的,世界上本沒有語言,説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語言。曾經聽人戲説,到日本去別人聽不懂你的話不要緊,寫下來,他們是看得懂的。中國漢字的發展有跡可循,而古時日本使節跨越海洋到達我國來學習教義禮法,同樣學到了漸漸發展成熟的漢字。彼時還是繁體字或是更早的文字,而這些文字在中國街頭怕是很難再看到了,卻印在日本街頭的廣告欄上,店面信息上。

不僅如此,許多字的中文讀音和日語讀音也極為相似。後來我們用我們的智慧將漢字簡化,而日本人也發展了新的文字,還細分成平假音和片假音。這是中文和日文的語言融合,同樣也是文化的融合。融合是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精華,融合可以是世界成為一個整體,融合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融合,無關種族和膚色,單是精神、風格、飲食、語言、習俗……的融合。

融合高中作文 篇五

當融合成為世界發展的趨勢,人人都在大力宣揚的時候,我不禁想問:融合,有那麼簡單?難道已是人人都明白了“融合”故而已經要進入“全民融合”的時代了?恐怕情況不是這樣的。因為若是將左手抓一把,右手抓一把,摻在一起揉一下便認為是融合,那就太簡單、太危險了,這是一種破壞。

那麼比起融合是難是易的問題,我更想問:融合,有那麼好嗎?在我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亦是否定的。就從中國自身來看,古時候儒家文化席捲東亞,帶去華夏文明,可同時也破壞了其他亞洲國家的文化根性;近代中國被動地被捲入全球化進程,成為全球意義中真正的一部分的同時,又有多少文化經典被毀呢?那麼若假設這些事情沒發生,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況?這個答案不得而知,因為歷史不允許假設。在我看來,全球各國都有這樣一個過程:即被一頭披着“融合”羊皮的狼吞噬了一些獨屬於本國的文化瑰寶。

可是,這並非“融合”自身之過,而是“融合”推動者之責,因為他們忘了一條真理:有“容”乃“融”,先“和”後“合”。

容乃融之本,和為合之君。這裏説的“容”乃是指一種可以同時容納新舊文化的胸懷,不同於舊意義上的容納,此處倡導的是一種接觸後接受、再相應地進行消化的過程,如同身體中各種激素對應各種器官,而非“快刀斬亂麻”般一刀斬下去便完事兒了。這裏指的“和”乃是一種能在分清利弊對錯後,再從容接受,坦然面對的氣魄,而不是那種任對錯有無,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掩耳盜鈴式的隨意。

説到這裏,便又想起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在“容”與“和”的基礎上,用拿來主義作為手段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這一切都只是因為融合不易。融合應是不同文化衝擊後的新創造與新突破,而並非“一加一等於二”式的常規過程。常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化的多元構成了世界化的一元,可基礎必須是保留着民族化的獨立特性後才能構成世界化的雄偉統一。

故而融合應用“容”來接受,用“和”來面對,在選擇性拿來後進行創造,可又不能因此而使被融合者的特性消失。

融合不易,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