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日記多篇

欄目: 民情日記 / 發佈於: / 人氣:2.46W

數學日記多篇

數學日記 篇一

又是一節精彩的數學課又是一節值得回味的課又是一節知識的總結課……

“今天我們學的是圓,大家知道在沒有圓規的情況下怎麼畫圓嗎?”這句話一出口原本熱鬧的教室立刻鴉雀無聲,過了一會兒便開始有同學舉手了,“老師可以用水杯底畫”“老師可以用量角器一半一半的畫。”“老師可以用手臂輪着一圈畫。”“老師還可以把大拇指定住,其他手指繞一週轉一圈”大家又開始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老師把這幾種方法都記錄下來,“還有別的方法嗎?”老師問到,“這些都無法改變圓的大小。”“老師,我知道了!”一個同學激動地舉起手來。“”用鞋帶綁上筆,另一端固定住,繃直線畫一個圓。”

這個同學的方法和圓規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後來就發明了圓規,第一步怎麼做?“”把圓規拿起來”“怎麼拿?”“衝着把兒一端”“你説的不精準,如果按你的説法來説針尖兒早已扎進肉裏了”全班同學鬨堂大笑,老師開始總結了第一步是用手捏住圓規的手柄,第二步是分開圓規的兩角,第三步是固定住圓規的尖角,第四就是旋轉一週。圓心就是尖角所在的點,決定圓的位置用o表示。半徑決定的是圓的大小,用r表示,直徑是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用d表示。而我卻意外的發現。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在同一圓內半徑和直徑有無數條。圓是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數學日記 篇二

寫數學日記真難啊。這不,剛拿起筆,我就犯難了。於是,我噘着嘴巴走到陽台。

媽媽正在侍弄花草,見我這副樣子,就笑着説:“喲,我們家寶貝怎麼了?”我説:“數學日記太難寫了,我不知道寫什麼好?”媽媽説:“就為了這事,哭喪着小臉可真難看。其實,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知識。看看陽台,這裏就有你需要的東西,你仔細瞧瞧。”聽媽媽這麼一説,我的心情立刻好了起來,於是仔細地打量起陽台來。

嘿,這一看,還真看出不少名堂。我對媽媽説:“真的有許多數學知識呢。陽台有許多的夾角。”媽媽説:“對了,你再看看陽台大致是什麼形狀?”這可難不住我,我家是雙陽台,除了中間部分向外突出呈弧形以外,其餘的是一個大長方體。媽媽又説:“撇開凸出部分,你量一下長方形的長度和寬度。”我説:“可以用捲尺嗎?”“當然可以。”媽媽微笑着看着我説。量好後,我説:“先説長度,60釐米見方的瓷磚,有11個整塊,兩邊多餘的部分分別為40釐米,共80釐米,因此總長度大約是11×60+80=740(釐米)。再説寬度,寬度正好是兩塊瓷磚的寬度,因此寬度是60×2+17=137(釐米)。”媽媽説:“陽台的面積就是長乘以寬再加上中間的半圓面積,你現在還沒學半圓的面積算法,學了之後,你就能輕鬆地算出來了。”

哇,陽台的數學祕密還真不少。看來寫數學日記也不是很難啊,只要善於觀察。

數學日記 篇三

今天,高老師讓我們到操場上去上課,同學們都覺得很驚訝,因為以前我們沒有到操場上去上過數學課。

我們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師會講解一些什麼知識。到了操場,我們才知道,原來老師要給大家講解的是釐米、米和線段的知識,在操場上比較方便測量。老師還示範給我們看,同學們都受益匪淺。雖然外面寒風習習,可我們一點兒都不覺得冷,因為我們都學到了新的知識。

數學日記大全 篇四

數學課剛開始,周老師就説我們口訣掌握得不熟練,緊接着給了我們大約3分鐘的時間同桌互相背口訣。

我馬上對着同桌鄒樂樂背了起來,揹着揹着,“五九四十五”、“四九三十六”這兩句口訣我想了半天,才勉強背出來;而鄒樂樂,他也有兩句不怎麼熟練。

周老師詢問了大家的背誦情況後,又從每組中挑了一名小代表,進行了小組“對口令”搶答賽;結果,我們第四組贏了,大家都高興極了。瞧!有的嘴巴彎得像月牙兒,還忍不住笑出了聲,有的還跳了起來,還有的拍起了手!隨着周老師的一聲“停”,教室裏頓時安靜了下來。

數學日記 篇五

7月19日 星期五 天氣晴

今天我和媽媽去超市買東西,因為明天我們一起去旅行。

我們買了玩具總動員球蛋一個6元、品客薯片一筒9元8角、阿波羅雪糕一盒13元8角、海鮮風味杯麪三杯單價5元、XO醬海鮮風味三杯單價5元、五香牛肉風味三杯單價5元、維達捲紙二條單價30元8角、潔柔捲紙二條單價27元8角、清風捲紙二條單價17元8角、餃子一袋30元8角。

數學日記200字 篇六

當黃老師教我們學了第三單元測量後,我心想:“我為什麼不去測量一下其他東西的長度和重量呢?”於是,我開始測量了。

首先我發現成語詞典的厚度有三釐米一毫米,《笑貓日記》這本書的長度有十八釐米六毫米,《淘氣包馬小跳》這本書厚六毫米等等……。這時,媽媽時進房間了,問道:“你在幹什麼?”“我在測量物體的長度。”“那我問你,你的滑板有多長?”“六十釐米。”“你的房間有多寬?有多長?”我用捲尺量了一下,説:“長三米九分米,寬三米五分米。”“你真棒,答對了。”媽媽説。最後我還説出了小貨車的載重量是一噸等等。

我做了這些測量後,發現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只要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它的存在。

數學日記 篇七

吃過午飯,媽媽帶我到山坡上去找小棒。我和媽媽先把茅草的杆子砍回家,然後媽媽用米尺量10釐米長一根,用剪子剪斷。媽媽一邊剪,一邊讓我數,數到10根就捆一捆。

捆了10捆,媽媽説,好了,不剪了。然後,媽媽叫我把10捆打開,兩根兩根的數,數到100;又5根5根的數,數到100;我都數對了。媽媽問我:還可以怎麼數?“10根10根的數”。

“10根一捆,你説100根要捆幾捆?”我想了一下,説:“10捆。”媽媽高興的説:“對,你真聰明!”我覺得數數真有趣!

數學日記 篇八

在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事情都能從一個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小事變成一個個既生動又引人深思的數學問題。我們常做的應用題,就是在生活中取材,再稍加改編而成的題目。這不,我又在做數學題時發現了一道趣題:在一個游泳池內,有一艘小船,上面有許多石頭,現在把石頭全部從船裏扔到水中,請問,游泳池內的水位會上升、下降,還是不變?

咋一看題目,我便疑惑不解:這道題似乎和數學沾不上一點關係啊。這下該怎麼做呢?我不氣餒,努力思考,不一會兒便理出了頭緒:當石頭扔到水中後,船的重量減輕,便會上浮,水位也會下降,但石頭在水中佔了一部分空間,水位又要隨之上升。因為這都是同一堆石頭,所以上升與下降的幅度也應該一致,水位當然保持不變啦。可爸爸看了,卻説是下降,我很不服氣,決定與他打個賭。

可是,用什麼來證明我的猜想正確與否呢?這時,抽象的想象就沒有真實的操作好了。於是,我便在爸爸的協助下作了一個實驗:由於我能力有限,沒法從外面搬來一個游泳池,也沒法去造一艘小船,只好把題中的條件按比例縮小了。游泳池變成塑料盆,小船變成肥皂盒,石頭則變成了五塊橡皮。我先在塑料盆裏倒進一些水,再把裝着五塊橡皮的肥皂盒放入水中,然後用直尺量出水位是20釐米。最關鍵的時刻到了,我把五塊橡皮小心翼翼地從肥皂盒中取出,再全部投入水中,最後用直尺量出水位——天哪。竟然只有18釐米,是下降了。我錯了。雖然事實證明,水位是下降了,但我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這水位怎麼會下降呢?

我苦思冥想了好長時間,草稿紙上全是一幅幅演示圖,可我還是一籌莫展。我急得團團轉,可越急腦子越亂,反而想不出了。就當我即將放棄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數學家陳景潤孜孜不倦,夜以繼日算題目的故事,血液中彷彿充斥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力量,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果然,不出半小時,這道題我終於想通了:當石頭在船上時,上升水的重量=石頭的重量,而石頭的密度比水大,因此同等重量的水和石頭,水的體積大於石頭的體積。當石頭被投進水中後,水便下降了石頭的重量,而石頭在水中要佔空間,因此,石頭扔進水中後,水上升的體積=石頭的體積。而同等體積的水和石頭,水的重量小於石頭的重量。綜合以上幾點,得到:石頭扔下去後,水位下降的重量大於石頭的重量,水位上升的重量小於石頭的重量,也就是下降的水的重量大於上升的水的重量,於是下降的水的體積便大於上升的水的體積,水位當然下降了。就這樣,一道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其實,仔細觀察,這道題與數學密不可分,其中的體積、重量、密度,都屬於數學的範疇之內。你瞧,一個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變成一道數學題,數學是無處不在的,讓我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吧。

數學日記 篇九

這天空上午,我正在做數學暑假作業。寫着寫着,不幸遇到了一道很難的題,我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這道題是這樣的:一個長方形的周長是280釐米,寬是40釐米。以這個長方形的一條邊為底,作一個高為50釐米的三角形,求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我看了,心想:呀!這道題還是有點難度的呀!但是再難也要做出來阿!這時,我便像爸爸求救了,爸爸耐心地告訴我怎樣解的方法,爸爸還沒講完我就恍然大悟,原先這題這麼簡單,算式是:280÷2=140(釐米)140-40=100(釐米)

100×50÷2=2500(平方釐米)。

看着最後把自己不會的題目一遍又一遍的算對了,心裏樂開了花。其實,任何題目都不怎樣難,只是沒有動動腦筋而已,只要動動腦筋,任何題目都是很簡單的。

快要開學了,我的作業基本上完成了,也沒有什麼太多的困擾。我的寒假計劃完成的很好,讓我們新的學期了,展翅高飛吧!

數學日記 篇十

三年級六班 劉宇書 生活到處是數學 368字

今天,我和媽媽去超市購物。一進門,琳琅滿目的商品讓我眼花繚亂。媽媽説:“讓我們感受一下不同物品的重量吧!”媽媽拿出一包70克的妙脆角和一包40克的妙脆角,讓我感受一下它們的重量。我發現如果不細心的話,還真感受不到兩種物品相差30克呢。之後,媽媽又讓我估計了一些東西的重量,我還像一個平衡秤一樣,把兩樣東西放在左右手上,比較重量。我覺的最難估的是罐頭,因為它的盒子很重,後來,我有了個小竅門:估完後,減去包裝盒的重量,就能估準了。這時,媽媽説:“我要買3樣零食,每樣都一樣重,共重150克,你知道它們各是幾克?”我一聽哈哈大笑,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能難倒我呢?150/3=50(克)。它們各重50克。買完東西,我們要去結賬時,看見鞋區有個牌子:鞋子6折起。媽媽説:“如果一雙鞋600元,打完折後,應付幾元?”我想了想説:“360元。”媽媽説:“不錯呀!兒子。”

我開心的笑了。

家長的話:讓孩子實際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同時也能加深理解課本的知識,寓教於樂,輕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