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9.11K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多篇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1

這本書讀完了很長時間了,因為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時間來寫這個讀書筆記。等到我開始整理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很多內容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讀過的書,大多數是這個情況。

很久以前,我立過一個目標,我説每讀完一本書一定做一個讀書筆記。現在,我很慶幸我立的這個目標,因為我發現做讀書筆記的過程,其實又將書讀了一遍,温故而知新,而且,這個過程所花的時間並不多。

我對心理學類的書比較感興趣,因此,這本《非暴力溝通》也不例外。

書的作者,盧森堡博士,早年師從心理學大師卡爾·羅傑斯,後來他發展出了極具啟發性和影響力的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和方法(也就是此書),也因此在促進人類和諧共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

雖然這本書叫《非暴力溝通》,但是,這本書講的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套實現幸福人生的生活哲學。

如書中所講,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係。但是留意一下現實中的談話方式,我們發現,有一些話確實會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説教等,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和敵視。

這本書的核心,希望是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加強人與人的聯繫,既充分表達自己,又能夠去理解他人,實現人與人的和平相處。書中所講的運用非暴力溝通的例子,都有很好的效果。我並不懷疑,只是我感覺做到那樣並不容易。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2

學習如何表達憤怒對我來説特別重要。以前表達憤怒時,對親近的人會怒吼,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包容我,他們知道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對不太熟悉的同事同學,我通常會不理睬,橫豎看不慣他,也不敢表達憤怒,因為怕引起更大的衝突不好收場,只能敬而遠之;對於陌生人,在我的定義裏是“不道德、沒教養”之類的,我通常安慰自己這輩子可能遇不見了,息事寧人,就當沒看見或沒聽見。

不管是“忍讓”還是“發泄”,我都會在事後責怪自己“膽小怕事”或“衝動幼稚”,每次都在心裏默默的罵別人和自己千萬遍,仍不解恨,快憋出內傷了。

其實,憤怒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與其指責自己和他人,不如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有意識的用“我生氣是因為我需要”代替“我生氣是因為他們”。因為指責一個人時,絕大多數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在對方的需要和感受上,我們的願望就更難得到滿足。

其次,我們也儘量不要給任何人貼標籤,這也會帶來暴力。負面標籤帶來的傷害,相信大家都深有體會,正面標籤也是要不得的。我記得小時候,媽媽常對着別人誇我是一個上進心極強的孩子,一臉的驕傲,只因我有一次考試,數學考了98分,全班第二,爸媽都挺滿意。可我一看試卷,發現錯誤的那道題是馬虎錯的,要是認真檢查,我肯定是全班第一了,我心裏遺憾,難過,哭的稀里嘩啦的。從此我就被貼上了“上進心很強”的標籤。從此,不管大小考試,不管自己是否有遺憾,我都會大哭一場,因為我不想讓我媽媽覺得我“上進心強”這個“優點”是枉然,不想讓她失望。

説白了,充分表達憤怒,是在認真傾聽,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礎上,不帶任何指責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從而達到互利互贏、互諒互解的理想狀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光是在憤怒時強壓怒火,靜下心來就很難做到,也許“除了呼吸什麼也不做”真的能幫助到我們,這還是需要不斷練習強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油,親愛的同學們!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3

回顧一下這兩個月的日子,感覺過的很快,其實虧了我進了精進八組,不然憑藉自己的毅力很難堅持每天看書,一個月一本的速度。如果不是大家相互比較鼓勵很難堅持下去,會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推遲吧!感謝這本書帶來我不一樣的觀點,畢竟我以前雖然生氣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表達過我內心的需求,也就沒有時刻理解別人的需求。

明天老大該參加學校的考試了,我是很希望她今天晚上能再堅持寫寫作業看看書的,但是似乎她沒有這樣的想法,放學後看電視吃零食,提醒了她好幾次她都不為所動,到吃完晚飯了她爸爸讓她去學習一會,結果她哭了。本來今天回家來給我看看她的試卷,考試比以前進步了,她跟我説她要明天爭取考試到95分以前,她有信心,我很高興她這麼想。

我試着和她溝通,我説:“你是不是覺得反正明天就要考試了寫不寫作業無所謂了?是不是這兩次數學語文考試都是90分以上了所以你很滿足了?是不是想玩一晚上?放鬆一下?”

我問的這些孩子都點頭,那麼我理解了她的需求。後來她跳到牀上,不誇張真的是跳起來的,她説羨慕老二天天可以自由自在,然後説了一句很戳我心的話:“今天終於這麼早上牀了,還自己早早洗漱完畢。媽媽我好高興啊終於可以自由自在了,放假一個星期呢,不用寫作業想幹嘛幹嘛,只是提前一天吧了。”

唉,沒再催她寫作業,就今晚玩吧。實在是不好再讓她寫作業了。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4

好棒的一本書,出乎意料的好!把精華的部分摘抄出來,加強記憶,學會運用。

非暴力溝通包含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就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導致對方就會傾向於聽到批評,並反駁我們。比如有時候我會對我老婆説,你最近脾氣很大啊,這就是評論性的語言。看完本書以後,我會這麼表述:這星期有三天早上你對我説話都很大聲,是不是我做什麼事情惹你生氣了?

第二個要素是感受,我們可以建議表達感受的詞彙表,方便我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使溝通更加順暢。同時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於解決衝突。

感受的根源在於我們自身的需要,這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聽到不中聽的語言,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責備自己,指責他人,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非暴力溝通傾向於選擇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個要素是提出請求。通過觀察,體會感受和需要以後,以什麼樣的方式提出請求讓人更容易接受呢?首先我們需要提出明確的請求,需要他人做什麼,提出的請求越具體越好。而不是不要做什麼。比如説,一個父親看到小孩爬上一顆很高的書,這個時候對小孩説“抱緊樹”比“不要動”會更好更安全。同時需要注意請求和命令的區別:請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時,請求的人提出批評和指責,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對方的內疚達到目的,也是命令。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對生命的熱愛。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5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後,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國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説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國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後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説,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説:“不行,要不怎麼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為什麼站在那裏,然後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為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後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害怕老師。後來畢業以後,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説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裏。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脱離魔掌。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6

在寒冬臘月中聆聽最美的“春天”。這是最冷的一個週四,也是最暖的一個週四。紛紛揚揚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來,白茫茫一片,學校昨天已宣佈停課,兒子還在睡夢中,看着身邊安安靜靜酣睡的小人兒,忍不住俯首親了親他紅撲撲的小臉蛋,許是擾了他的美夢,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窩掃了一下自己臉頰,又安靜的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輕輕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對話。

“媽媽,我不想長大!”坐在被窩裏,兒子靠着我説。

“長大了多好啊,可以學到很多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為兒子懷念幼兒園的無憂無慮,開始為期末的複習焦慮。

“媽媽,我長大了你是不是就變老了?”兒子坐起身,扭頭看着我的臉,期盼的問。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頭回答。

“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還是不想長大。”兒子對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着最開始賭氣的樣子,我不明他氣什麼?

“你是在擔心媽媽變老嗎?”我試探着問他。

“媽媽,你的媽媽在哪?”兒子問的我有些心酸,我是遠嫁,一年半載回孃家一次,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帶,對外公外婆沒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後兒子又説:“媽媽,我覺得你好可憐啊,你都不能跟你媽媽一起!”

我這才明白,兒子不想長大,是怕長大了就要與我分開。我安慰他説:“沒事,你長大了就不需要媽媽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兒子擺擺手,着急地説:“不是的,不是的!媽媽,我是想到你沒有媽媽照顧好可憐,我怕我長大了離開了你,你就更可憐了。”兒子的話似一股暖暖的氣流,氤氲我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打斷兒子,實際是中途我確實有強制中終止話題的打算,因為我兒子經常會跟我説:“媽媽,我不想變老!”、“媽媽,我不想老死!”之類的話。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腦瓜,裝的東西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奶奶每次聽到他説“老啊、死啊”之類的也是很忌諱,所以我們每次都沒有讓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用斥責或轉移話題終止。

?非暴力溝通》第七章中,告訴我們要用全身心傾聽,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也許正是因為我放下對兒子“這個問題太沒意義”的主觀判斷,才讓我在寒冬臘月中聆聽到最美的“春天”。

聽非暴力溝通之心得體會篇7

這是一本講溝通的書,本以為又是一部枯燥乏味、理論深奧的專業性極強的書籍,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這是一本不經意間就閲讀完的有趣的書籍,更讓人產生意猶未盡之感,覺得這本書略顯得薄了點,還可以寫的更長點。

非暴力溝通令人很容易就想到了它的對立面——暴力溝通。但在很多人看來暴力和溝通本就是一對反義詞。正如兩位面紅耳赤之人,最常見的方式不是針鋒相對就是不言一語。這種情況下溝通顯然很難,甚至溝通已經結束。但是不是沒有面紅耳赤或沒有反對之聲就沒有暴力溝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書中所説,大多數的暴力溝通並不一定需要訴諸武力,它有另外的容易被人忽略的表現形式。

溝通是需要技巧的,如果觸碰溝通中的雷區,就會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讓我們溝通陷入困境的原因,大家也都非常熟悉,諸如道德評判、逃避責任、進行比較、強人所難等,雖説熟悉,但是在溝通過程中卻一次次的滑入其中而不知,最終導致溝通的失敗。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要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鼓勵傾聽,培育尊重與愛,讓溝通使得彼此情意相通。

以道德批判為例。大多是識人易而察己難,我們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聽到道德綁架一詞,人們既能明顯感受到其害之苦,但又在生活中以此傷害他人。自己在乎細節,如朋友不是過分的在乎,那他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一位年輕人未給老人讓座,那他就是缺乏愛心之人……這些問題就這樣以一種“合理”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溝通語言之中,當我們還在沉醉於一片“為你好”的表述之中時,殊不知對方心理早已牴觸不滿。

如何有效避免這些問題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説出觀察結果,但不幸的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將觀察與評論混為一談,當二者混為一談時,人們更傾向於聽到批評指責之聲,逆反心理由此而產生。很多家長不就是在這樣的溝通方式中與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緊張。孩子如果沒有學習而是在看電視,那就會被視為懶惰或是沒有上進心的人。試想在這樣的溝通情景中,孩子聽到的只能是評論,即使他聽從父母的話關掉電視前去學習,內心也是帶有極大的怨氣。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只是如實的説出觀察結果,而不帶有感情傾向的評論,將會更有利於彼此的溝通。正如面對孩子看電視的行為,你可以説,放學後你已經看了1個小時的電視,長期這樣我擔心的你的視力和成績都會下降,我擔心你會因此而不開心。陳述自己的觀察,表達自己的感受,體會對方的需要,不給對方壓力進行溝通,才會令人更易接受。

那些被忽略的容易導致溝通出問題的細節,在本書中都較為詳細的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表達。人心總是敏感的,希望閲讀完本書後,自己能在生活和工作中能走出溝通中的誤區,讓溝通真正成為連接彼此的橋樑,而不是難以跨越的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