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構建有質量的溝通——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08W

  暑假看了《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該理論解決了現實中許多的矛盾和衝突,其中甚至包括國際層面的爭端,這也讓他成為世界頂尖的非暴力溝通專家。這本書讓我真真切切感受到語言的魅力。

構建有質量的溝通——讀《非暴力溝通》有感

這本由三個重點內容組成,一是從表面上看平等的交流是如何演變成暴力行為的;二是,在暴力行為的背後,隱藏着什麼樣的深層次原因;三是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來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其中我認為前兩個重點是本書與其他有關解決“溝通”問題書籍的最大區別之處,是暴力溝通的本質所在,一切暴力行為都源於我們內心“性本惡”的影響。

如何避免暴力溝通,進行平等有質量的對話呢?本書也給我指出了方向。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道理看似簡單,實踐起來卻不那麼容易,我們需要好好練習,特別是我們容易混淆的表達感受和表達想法,而這恰好也是最容易把溝通變成為暴力溝通的因素。在表達感受的時候,我們要把“我的感受”和“你的行為”分開,這很難,因為我們通常認為你的行為引起我的感受,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溝通中老抱怨指責對方,導致溝通無效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

閲讀此書之前,我是這樣的。當看到學生説小話,我會説:“你真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你讓我太失望了。”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一開口就把學生放在對立面,把孩子評價為“不聽話的”孩子,沒有客觀地去觀察孩子講小話的行為。這樣直接的批評不僅讓孩子在公眾場合丟了面子,沒了自尊。想必我在孩子心目中地位也是低下的。我不是一個好老師,我沒有用“愛的語言”讓談話在舒服的環境下有效地進行。雖然小A迫於威嚴怕了我,沒有繼續講話,但這種讓孩子不得不做的命令實則讓我們的距離越來越遠。現在,如果再讓我處理類似的學生問題,我會更加從容有藝術,與家長的溝通也會更順暢。

看完書,最直接的實驗對象就是家裏人。以往我總覺得作為我的另一半,他要懂我,要知道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要時刻了解我的內心,跟我站在同一陣線上。現在我知道想要對方做什麼,需求可以説得更具體更清楚一些。想要喝水不要只説“我渴了”,而要説“我渴了,可以幫我拿杯温開水嗎?”累了想要家人幫忙不要説“我都快累死了,你們就不能幫幫我嗎?”而要説“我今天上班好累,晚上我想休息會,你能幫我洗個碗嗎?”我們不要帶着埋怨、帶着情緒去指責別人,如果這樣,我們從一開始就把對方放在了我們的對立面,自然我們也就不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不管是工作中與學生的溝通,與家長的溝通,還是生活中與家人、朋友的溝通,從這本書中我都能受到啟發,希望自己能沉下心,再好好研讀並在實踐中慢慢摸索,改進自己的溝通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藝術,構建有質量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