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8.11K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1

週五下午,我們全班在大隊輔導員施老師和班主任陳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去了“大煙囱”博物館。其實它的真名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但因為這個名字太難記了,而且大煙囱又高又大,印象深刻,所以我們就給博物館改了名。你知道嗎?大煙囱還是個巨大温度計,我們在南浦大橋上就遠遠地看到了温度——21攝氏度。

走進展廳,我們就發現許多似人非人、似蜻蜓非蜻蜓的怪物在半空中“飄”。他們頭部和胸部都是蜻蜓,卻長着人的腰和腿,我們這些膽小的女生都嚇得毛骨悚然,想趕緊逃跑。

我們又接連看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怪物。比如説,明明是一隻青蛙,但它的眼睛卻是人的嘴脣;一隻瓢蟲的殼竟然是人的舌頭。這些雖然只是照片,但栩栩如生,看着令人害怕,好恐怖呀!

怎麼會出現這些怪物的呢?講解員告訴我們,是因為這些生物的基因發生了轉變。我們還觀看了視頻,原來科學家切除了一種生物的一小部分基因,換上了另一種生物的一部分基因,就會變出新品種的生物了。真是太神奇了!如果生命可以這樣重組,那説不定以後我們人類真的能長出翅膀,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翱翔。到那時,我的“飛翔夢”就真的實現了。

到了三樓,我們去了絲網版畫工作室,工作人員發給我們每人發了一個小包。當我們用刮板把顏料刮下來時,就會在包上印出不同的花紋。按照小朋友力氣的大小,花紋顏色的深淺也不同,挺有意思的。

手工DIY後,我們就打道回府了。今天的參觀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讓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無限的可能。科學真是太神奇了!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2

歷時三年的改擴建工程,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嶄新的面貌重新開館。3月11日,我有幸來到這裏參觀,親身感受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氣勢磅礴。

走進國博,置身於寬敞明亮的西大廳,透過7扇銅門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天-安-門廣常南北兩側的樓梯,猶如一幅寬厚的臂膀。聽講解員介紹,銅門、樓梯,彷彿敞開的胸襟,懷抱遠方,迎接八方來客,寓意着國博的博大與包容。對着銅門就是一座大型的浮雕“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家喻户曉,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我想,這也是放在這裏的寓意吧。

新國博建成後,形成了“兩軸一區”的建築特點。“兩軸”,分別是長330米的藝術走廊構成南北軸線,由西大廳、中央大廳、東大廳串連而成的200米長的東西軸線。“兩軸”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之美。“一區”,是指在地下一層形成了由國博劇嘗學術報告廳、演播室組成的展示區。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兩軸”“一區”,然後跟隨講解員踏上了“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完善的《復興之路》基本陳列,重新開幕。這是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後最新推出的第一個基本陳列。陳列通過1280多件套珍貴文物和87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1840年x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淵的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和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充分展示了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和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深刻揭示出歷史和人民為什麼必須始終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動遙這是目前唯一一個全面展示中華民族170年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陳列展覽。陳列共分為五個部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的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復興之路”上,聽着講解員耐心細緻的講解,看着一幅幅珍貴的照片、油畫、文物展現在眼前。讓我也受到了教益。

在建築風格和展示上,我同樣得到一些感觸:原建築與新建築的結合、展覽上歷史文物與多媒體科技的融合。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改擴建充分考慮到原建築已在人們的腦海中經形成了特定的印象,因此,在方案設計時非常注重與原建築風格的一致性,北、西、南3個外立面保持不變,新建築向東擴建40米,向地下擴建兩層,向地上擴建一層,新建築嵌入老建築之中,新老建築形成有機的結合。不僅保持了改擴建部分建築風格與原有建築的協調,而且增強了整體建築的層次感。陳列的亮點在於展示手段的豐富多彩,不僅僅是照片、油畫、文物等靜態的展品,還增加了多媒體半景畫文物組合。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鐵路多媒體互動場景,空間模擬了一輛火車,有車頭工作艙,有座椅,牆上的電視是動態的草原景象,讓人彷彿置身於開往西-藏的列車之上。既強化了視覺效果,豐富了陳列內容,又使觀眾有了更多的參與項目。國博精心設計使修改後的陳列更加大氣莊重,增強了歷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豐富感,彰顯出復興之路宏大主題的深邃魅力。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3

今天,韓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金沙遺址博物館,瞭解古代文明和歷史。一進去,就感受到了獨特的金沙氛圍。

我們第一個參觀的是遺蹟館,裏面有很多的挖掘現場的結構。沿路走去,那裏有一塊大玻璃,走近一看,腳下有一顆千年大樹的樹幹,聽説這樹有着接近一萬年的歷史了呢。

接着我們來到了陳列館,第一個進入的是第三展廳——天地不絕。第三展廳有出土的金器、銅器、石器、象牙和卜甲等精美文物,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十節玉宗,因為它展現了金沙先民的手藝和技巧。

第二個進入的是第四展廳——千載遺珍。第四展廳最顯眼的當然是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飾了,在那個時期製作的金飾到現在能夠保存得那麼完整,不容易。而且在沒有機器情況下,能製作的那麼漂亮、對稱,真的是很不容易。其他的三十餘件精品在“它”眼裏都不在話下。在這裏我進行了第一次採訪:“阿姨,可以打擾你一下嗎?”“可以啊”“請問您瞭解銅立人嗎?”“不知道,我要好好了解一下。”“謝謝阿姨,再見。”“嗯,再見”第一次採訪完的美結束了。

第三個進入的是第五展廳——解讀金沙。第五展廳裏最漂亮的要數玉海貝形配飾了,它温潤柔和、形態逼真,簡直是世間珍寶。還有其他的瓷器等精美飾物也很漂亮。

最後我們去了第一展廳——遠古家園,和第二展廳——王都剪影。

遠古家園展廳展示了金沙時期的自然生態環境,王都剪影從居所、工具、燒陶、冶濤、制玉、墓葬方面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古蜀王都社會生活剪影。

通過這次活動我瞭解了古蜀文化的精髓,感受到了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的細膩與精緻。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4

2020年12月17日,肯定是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下午我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參觀了邯鄲市博物館,到達博物館我們一起遵循規定有序的進入博物館,進去博物館後,博物館講解員先給我們大概講解了邯鄲市博物館建館歷史。

邯鄲市博物館裏的展區還真多,常年設有磁山文化陳列、趙文化陳列、中國曆代錢幣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和磁州窯瓷器陳列。磁山文化的發現是我國新石器考古的重大收穫填補了我國在新石器時代中早時期考古的空白。

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民羣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特點日益顯現。邯鄲市博物館主體建築的前身是1968年建成的老展覽館,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佔地和館舍面積小,功能不完善,容納量有限,對大量接待遊客造成了影響,現有設施已不能適應邯鄲市文博事業發展的要求。邯鄲市博物館進行了新地址搬遷,邯鄲市老博物館選址在中華大街旁,先新博物館的建成,更加給邯鄲市歷史文化披上了華麗的外衣。

2020年11月13日,邯鄲市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新館除開放《“甘丹”風華——邯鄲歷史文化陳列》這一基本陳列外,還有《磁州窯瓷器陳列》《邯鄲古代石刻藝術陳列》《方圓世界——中國曆代錢幣陳列》3個專題陳列及《盛世墨韻——封俊虎書法展》《榆木先生疫情防控科普漫畫展》《藏羊絨東方文化創意展》3個臨時展覽。

新館內增添了許多互動設備,讓遊客的參觀過程更加具有趣味性,並且在館內設有休息區域可供遊客休息。同時,新館充分發揮了互聯網技術在文物展出方面的優勢,增加了線上展覽的方式。

進入新博物館後,迎面進入眼簾的是裝飾華麗的大廳,足有幾十米高,在大廳的正對面進入眼簾的是製作威武雄壯的青銅器,大廳中央置有一組名為逐鹿中原的青銅馬羣馬銅雕像,以趙王陵出土的青銅馬為原型而創作。青銅馬,仰首端立,豎耳鼓目,鼻孔張大,好像正在喘息。馬頭塑造得細緻生動,軀體起伏表現出馬的肥碩與健壯,馬尾上扎一結。讓人看上去為之一振,望向青銅馬身體,遲遲不能自拔,就像自己身臨其境一般,騎馬馳騁沙場抵禦外敵,為國建功。

?磁州窯》陳列,磁州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也是著名的漢族民間瓷窯,“南有景德,北有彭城”,《磁州窯》專題陳列內容為:序廳、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國、建國後五個部分。窯址在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觀台鎮與彭城鎮一帶,磁縣宋代屬磁州,故名。磁州窯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製,燒造歷史悠久,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流傳下來的遺物也多。

博物館內不但展覽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蹟,為了滿足人民大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新館專門設立了文創產品銷售區域,開發出多款實用而又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創產品。這些特色的文創產品彙集歷史文明文化與現在科技文化於一身,每種產品外邊看上去有內到外散發着悠久歷史的氣息,給人一種就是生活在古代文明中,與當時的環境,人物,地理,人文相融合,復古扇如果拿到手裏緩緩扇動,就可感受到古代當時人們悠閒地生活環境,不但具有現在科技感而且透露着古典美。

參觀完博物館,從大廳出來時,內心深處那種不捨心情由內而生,帶着不捨的心情回到家,坐下來休息時,在想,今天從中感受頗深,那種由內而生的自豪感充滿內心,也從中感受到歷史文化給人帶來的,不單單是視覺上的感受也給人一種無法忘懷的歷史記憶。

博物館是一個城市的文化符號,它承載着這個城市的內涵和歷史。時間的流逝帶走了過往記憶,卻也在不經意間為後世留下一筆寶貴財富。它們是所屬時代的經典象徵,是承載歷史記憶的火種,正是因為博物館,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才顯得那樣生動和鮮活。歷史文化是承載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記憶,我們要不斷髮展,愛護歷史文化,讓我們的城市歷史文化發揚光大,永遠的傳承下去,深入人心。

唯有把歷史放在心中,歷史才回光芒萬丈。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5

週五,我們去了博物館參觀。

在博物館裏面我們看到了許多關於古代的一些文字和圖片,比如:我們淄川天然形成的蛤-蟆石,雄偉的馬鞍山……在一樓看到了一些陶器和一些關於未來的圖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機器人和人合成的“人”,那個圖上面畫了一個人:一半是機器,一半是人的身體,上面還寫了一些關於這張圖片的介紹。

來到二樓,我知道了我的家鄉也有許多名勝古蹟,比如像:峨莊的昭陽洞,洪山的蒲松齡故居……二樓還有許多古代時用的一些兵器和一些白銀幣,古錢……其中我最喜歡古代時用的兵器,比如:刀、槍、劍、戟……三樓是最好玩的地方。那裏有許多電腦,還有一些:魯班木球、猜生肖、測發電力、磁力乒乓球、滾珠子、節能燈、融合鏡……可好玩了,其中我最愛玩的是魯班木球,雖然很難拼,但我也拼起來了一個。

這個博物館真有趣呀!

參觀博物館讓我知道了許多科學道理,比如,像電腦裏的一些遊戲給了我一些啟示:不能亂殺野生動物,不要亂砍樹木,不能隨地吐痰……在玩節能燈的時候,我知道了:我們要少用電。在玩測電力的時候我知道了:手心的汗越多,放電的可能性就越大。

參觀完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勇於探索,勇於實踐,專心致志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實現我們美好的願望。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6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我對於南京博物院從來都不陌生。可是真正深入接觸它、瞭解它,確是一直到大學一年級,參選南博志願講解員才開始。而在這個大一的暑假,我有幸加入了文學院“博物金陵·愛在奉獻”南京博物院暑期志願服務活動,再次以一名服務者的身份走進了南博。

到現在我依然清楚的記得,在大一上學期第一次作為志願講解員進入南京博物院時的我,是抱着怎樣的一種既期待又忐忑、既自豪又緊張的複雜心情。看着館藏的或古樸大氣、或玲瓏妙絕的古代珍寶,沒人能不為我國古代輝煌的藝術成就以及繁榮文明讚歎、驕傲。在瓷器館、漆器館為遊客講解的過程中,我也遇到過不少問題,例如文物的信息記憶偏差、相關知識嚴重不足等等。但是無論是館內的工作人員還是觀眾們,都沒有特別嚴厲責備或是批評我,而是細心的糾正我的錯誤、熱情的鼓勵我繼續講下去。我想也是因為如此,我對南博的回憶始終夾雜着一股暖暖的親切。

轉眼間一年時間過去了,我在南博的志願講解也已經逐漸駕輕就熟,也正是這一份對南博的熟悉和自信,讓我決心再次加入暑期的志願服務。而鑑於我在學生會新聞中心工作的經驗,此次我主要負責的並不是志願講解,而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新聞與宣傳任務。新聞任務聽起來似乎輕鬆,實則零碎而嚴謹,很多地方不能出一點差錯。在活動開始前,我們幾位負責此項的同學就開小會討論決定了活動橫幅和展板的製作細節,並初步敲定了整個活動中需要新聞、攝影配合的具體安排。

人們常説:“計劃趕不上變化”。雖然活動中途對日程進行過調整,可幸運的是我們的計劃都還是大致上按部就班的順利實施了。從最初的“開幕儀式”,到實踐活動中期的“志願講解大賽”、“關愛殘障人士——福利院講解之行”等子活動,再到最後的“閉幕儀式”,我們的整個活動策劃基本上得到了完美的真實展現。南京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也對我們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同時在南博的官方網站上也發佈了很多我們的活動照片和新聞稿件。

當然,萬事俱備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在這次的活動裏同樣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開展過半的時候,由於資料轉接、上傳不及時,再加上我個人電腦出現問題,致使很大一部分活動圖片遺失萬幸,在我們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南博的工作人員告知我們,他們那裏尚有一份照片備份。經歷此役的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了什麼叫“早作準備、臨時不慌”、什麼叫“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在後半程的活動中,大家也不由得更加謹慎小心、周全思量,可能這也是一種算是因禍得福吧。

其實屈指算算,這次南博的暑期志願服務實踐活動並不算長,卻真的為以後留下了一段不錯的回憶和談資。自較得失,也覺饜足。我真心希望、並且堅信,下次還會有機會再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微笑着走進南京博物院、以及更多類似的、敞開的門。

國小生參觀博物館的心得體會篇7

今天,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媽媽們帶着我們幾個到了普陀博物館去參觀。那是一個十分偏僻有窄小的地方,而且外面的造型非常老式,讓人感覺有點茫然。可是當你跨進大門就會讓你大吃一驚,好像來到了漁民的皇宮一樣。這是一幢二層中國古式的仿造建築,欄杆上精雕細刻,房子前的空曠地都是用石板鋪成。在裏面讓我們回味了前的沈家門漁村風貌,漁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裏面收藏了漁民老前輩們用過的最古老的各種船,有大捕船,雙拖船等……好像只要我們一眨眼,就能回到過去,看到漁民們使用各種各樣的捕魚工具,如籮筐,魚叉等…在透明的玻璃櫃中,用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人物、景色。在一旁的牆壁,還有一首有意義的打魚詞:“吃吃雨淘飯,困困濕艙板,褲腳縛草繩,風沙當背心。冬打天暴夏張網,秋柯大捕無沒空,柯得魚蝦滿艙板,剩下只有一竹籃。篙子一甩,上岸討飯”。把過去的人捕魚的辛苦和沈家門漁港做得有聲有色。

來到第二層,走進了大廳就是四德堂,迎面的八仙桌上放着豬頭和雞鴨魚肉等供品,媽媽告訴這是我們舟山人的習俗,每逢過年時都要祭祀菩薩。在旁邊還有龍椅,龍櫈,和古老的電話機,真是莊嚴氣派。往裏走去,裏面還有古代人用的煤油燈,古代人穿的衣服、生活用品、取暖的暖爐等。在牆壁上還有清代名人留下名句。

參觀完了這些珍貴的物品,我的腦海裏印出古時候的老百姓怎樣生活,漁民們怎樣捕生。雖然歷史在前進,但我們一定要永遠記住古人的辛勤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