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9W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1

“起來,起來,快起來,你可別忘了,今日要和應樂天一齊去博物館參觀。”媽媽象只大鬧鐘大聲喊道。我朦朦朧朧的睜開眼睛,打了個哈欠,從牀上坐了起來。“快點,快點,時間不等人,不要像只小蝸牛。”媽媽催促道。我立刻從牀上跳了下來,飛奔到衞生間洗漱,很快就洗瀨好了。我跑到媽媽面前,幽默的對媽媽説:“報告媽媽,張慧燕洗漱完畢,特來報告。”

我和媽媽乘公交車,首先來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和應樂天一家會合。會合後,我們領取了“第二課堂學習競賽場館實踐活動通關卡”和“工藝美術博物館的闖關卡”後,我們直奔三樓參觀並答題。

我們首先來到第三展區—————巧奪天工的織繡工藝,王文瑛的雙面異色異物異景《雷鋒今昔》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我們來到了第四展廳—————經天緯地的編織工藝,趙錫祥的特重工萬縷絲全雕鑲邊牀罩給我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它是由一個挑繡能手花費4年半時間,用1500萬針精心繡織820朵形態各異的花朵而成的,榮獲2000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參觀完展廳我們開始答題,耶!我們兩個都得了一百分。

我們接下來去參觀了運河博物館,杭州運河博物館看起來很神祕的樣貌,裏面藏着許許多多我們不明白的祕密。裏面共分五個展廳,全方位地反映京杭大運河開鑿、變遷的歷史和重要作用,沿運河主要城市的歷史風貌,以及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參觀完運河博物館讓我瞭解到,在中國古代,運河邊的經濟異常繁榮昌盛,運河是經過好幾個朝代的人才修築完成。工程浩大,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最終,我們又去參觀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西溪濕地博物館。大門入口種着各種各樣的荷花。進入一樓大廳,到處都是介紹濕地的相關知識的液晶屏和簡介牌。裏邊還有兩隻可愛而又很逼真的大恐龍,孩子們爭先恐後的爭着坐上去照相。在通往二樓的通道兩則,有全世界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鳥類圖片和簡介。二樓有許多介紹濕地的通關遊戲,讓我們瞭解了很多有關濕地的知識。

經過對三個博物館的參觀,以及三個場館的通關答題學習,我收穫了許多以前我不瞭解的知識。我下次還要去更多的博物館,瞭解更豐富的知識。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2

博物館是人類的“文化殿堂”。在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的當下,發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也日益引起關注。

博物館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文化橋樑”,以珍藏的實物記錄傳播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是無比寶貴的財富。與文字記錄相比,博物館的實物更能直觀體現歷史、表現文明,在公共文化傳播和教育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隨着我國相關措施的不斷出台和完善,博物館蓬勃發展,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反映,也是公眾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現。然而,博物館硬件再“高大上”,沒有文明的參觀環境,參觀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時就會像吞下了蒼蠅。

一些參觀者把博物館等同於一般的旅遊觀光點,以逛景點的心態走進博物館,呼朋喚友、高聲喧譁、隨地坐卧、隨意拍照、亂摸亂碰,不顧別人感受和館內禁令隨意使用閃光燈、自拍杆,卻忽視了保護博物館內應有的靜雅和秩序。甚至發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極端低級”的不文明行為。

一個博物館不管大小,往往濃縮了一座城市、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歷史與文化,每次參觀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觸摸”,一次進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禮。然而,精神的洗禮需要文明細節的滋潤。博物館裏的不文明現象,既説明部分參觀者的文明素養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館管理者考慮不周。一些博物館長期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尤其對短時間內大量湧入的參觀人羣,缺乏有效的疏導和管理,往往會在參觀高峯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館內的參觀環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參觀者個人自覺外,管理責任尤其重要。當前,旅遊部門實施的不文明行為黑名單制度,故宮等熱門景區在高峯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種博物館的管理中借鑑、使用。只有細化管理,才能引導公眾形成文明的參觀習慣,更好地促進博物館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有序的“文化殿堂”。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3

剛來到海南博物館大門的時候,情緒十分激動;高興。遠遠看去一棟莊嚴宏偉的大樓豎立在我們的面前,我深呼吸,聞到了一股濃厚又古老的氣息,彷彿又回到了古代。這些氣息不是來自裏面的國寶嗎?我帶異常激動情緒進入了博物館的展廳,剛進到展廳,我嚇了一跳,展廳裏文物一件件安安靜靜的躺在那裏,在展廳裏沒有人喧譁;打鬧,只有照相機和安靜的人們在慢慢的觀賞它們的秀麗,雖然它們常年沉睡於土裏,但他們的色澤和光華是泥土掩埋不了的。要不然它們不會被我們發現,更不會出此刻展廳裏。

海南省博物館能讓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領略海南島的歷史奇觀、古代禮貌及海南島人的精神。

博物館分為5個參觀區.

第1個是介紹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海南省各族人民時代相承的、與羣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包括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還有定期舉行的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突出特點是有傳承性、民眾性,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等方面的價值。本館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有: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藝等。

第2個是介紹三件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其中亓北古劍為國寶,三件文物都夠得上重器之稱。

三件珍貴文物重在於承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科研價值,代表了古代中華民族的工藝水平;閃耀着歷史之光、民族靈魂之光、先民智慧之光、中華文化底藴之光。本廳展示的三件文物,為海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第3個是介紹海南先民自各個時期移民而並未繁衍發展,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海島移民文化。漢代開始,隨着中央封建統治不斷加強,或有將士揮師南下。開疆拓土;或有逐客萬里披荒,開啟禮貌;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創造了瑰麗奇特的海南人文歷史。近代以來,海南得風氣之先,濃郁的海洋氣息和異域風情瀰漫在海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的英雄主義精神更是激勵海南人民奮鬥的動力。

第4個是介紹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海南先民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古代禮貌,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較為豐富的文物寶藏。近年來,隨着我省文博事業的長足發展,全省各級博物館的藏品也不斷增加。本展館薈萃了海南全省博物館館藏精品文物近百件,有渾厚凝重的銅器、絢麗奪目的陶瓷器、筆墨精妙的書畫等。這些文物是海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見證。它們濃縮地再現了海南古代禮貌的發展軌跡,展示其同祖國大陸源遠流長的密切聯繫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我離開博物館後最大的感觸是:我國的國寶不能掉入任何人手裏,因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繁榮富強的見證,也是中華人民的財富,是中國的魂。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4

湖北是荊楚文化的發源地,楚文化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湖北省博物館是這種歷史文化的記錄者,,記錄着歷史在這片土地留下的每一個痕跡。閒步其堂,與歷史氣息拂面,品位屢屢文化清香。

20xx年9月25日,在考古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全班同學參觀了湖北省博物館。這是我第二次來到這裏,第一次來的時候我還是大一,帶着新奇,像觀看奇物珍玩一樣在裏面走了一圈,根本沒心思來追溯這些古物的歷史根源,兩年後,現在我已經是大三的學生了,我又回到了這裏,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和歷史薰陶,我對歷史的興趣更濃了,帶着沉澱過的心情,我認認真真地參觀了省博,收穫很多,感受也很深。這一天天空下着淅淅瀝瀝的雨,我們到的時候博物館還沒開門,於是我們站在門口等了一小會兒,雖然站在外面有點冷,但是看着過往行行色色的行人.車輛和周圍的高樓大廈,感受着現代大都市的生活,我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個年。

想着想着思緒飄過了時間隧道,在那道門後面卻是另外的世界,古物古人,它們在地下沉睡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上萬年才又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它們的那個年代到底發生了多少我們不可知的事,在它們沉睡的漫長歲月裏世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它們一定想不到在多少年後還會重現在世人面前,所有的所有都是那麼神奇,腦中突然出現了穿越劇的情景,嘿嘿,如果我也能穿越就好了,哈哈。不一會兒,九點整開館了,我們排好隊進去了。館內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館藏的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舉世聞名。新石器時代京山屈家嶺文化的蛋殼彩陶紡輪;天門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玉鷹;盤龍城商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大玉戈及銅鼎、銅鉞;隨縣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青銅器羣及16節透雕龍鳳玉佩、28宿天文圖像衣箱;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法律文書竹簡等,都具有極高和極重要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屬隨州出土的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展覽廳內還原了墓葬的原始形狀。整個曾侯乙墓很有特色。整個墓葬分作東、中、北、西四室。東室置曾侯乙木棺,雙重,外棺有青銅框架,外有的類似窗户的圖案,那是因為當時的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依然會在墓中生活,故他們也要通風。內棺外面彩繪門窗及守衞的神獸武士。中室放置隨葬的禮樂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車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殉葬者為13~26歲的女性。曾侯乙墓主棺的外棺重7.5噸,由銅與木巧妙組合而成,內棺重2.5噸,總共十噸,光從棺槨的規模來看就可以窺探整個墓葬的恢弘。據説在挖掘的過程中,,因為太重,繩子斷掉了,考古工作者不得不把內外棺分開,而古時沒有先進的科技,下葬如此重的棺木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完全想象不出來。

墓中大小、顏色各異的陪棺無不體現出封建禮教,與等級的嚴格。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最為耀眼的國寶級文物。它共64件,(計鈕鍾19件,甬鍾45件),分三層懸掛在滿飾彩繪花紋的銅木結構的鐘架上,每層的立柱是一個青銅佩劍武士。它們的形體和重量是上層最小,中層次之,下層最大。最小的一件重2.4公斤,高20.2釐米;最大的一件重203.6公斤,高153.4釐米。它們的總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鍾架通長11.83米;高達2.73米。氣魄宏大,場面相當壯觀。曾侯乙編鐘出土後,還有過三次演奏,足見曾侯乙編鐘保存之完好,可惜我無幸聽到。一同出土的還有青銅尊盤,尊是盛酒器,盤一般作水器用,二者合為一器,尊內盛摻有香草汁的酒,祭祀時酌以獻屍,賓禮時酌以飲客。整套器物紋飾繁縟,窮極富麗,其精巧達到先秦青銅器的極點。尤其是器上鏤空裝飾,透視有若干層次,系用失蠟法鑄造,即先用蠟做模,模外做範,加熱烘烤使蠟模融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將青銅溶液澆灌至空殼內,就可鑄成所需的器物。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尊和盤均鑄有“曾候乙作持用終”銘文。

我們看到的是作品,領略到的是歷史,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藴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5

8月9日11點50分左右,20xx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萬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車隊伴着一絲絲清風,緩緩駛入湖北博物館的大門。我們透過車窗,一眼望去,整個博物館盡收眼底,仿古的建築,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古樸,那一磚一瓦似乎述説着悠長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反映湖北省從原始時期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類文物、標本14萬餘件,位居全國省級博物館前列。這些藏品絕大多數既有濃郁、鮮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時代特徵, 反映着湖北地區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也居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館藏文物品類豐富,器類齊全,器類主要有陶、瓷器,青銅器,漆木器,簡牘、兵器、古樂器、金玉器,古代字畫,古錢幣等。

浪漫詩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詩意的青花四愛圖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關注。青花四愛圖梅瓶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他所作《蘭亭集亭》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陶淵明愛菊,其詠菊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流傳。周敦頤愛蓮,其名篇《愛蓮説》中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膾炙人口。林和靖愛梅鶴,他隱居於杭州西湖,以植梅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其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青花四愛圖梅瓶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豔麗,是罕見的元青花精品。不愧為湖北省博物館譽為鎮館之寶。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則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壓手杯,以十二月份的當令花卉為題。分別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蓮花、七月蘭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書寫詠贊詩句。講解員告訴我們,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將詩、畫、書法、篆刻多種藝術形式與瓷器工藝完美結合,可謂是清朝官窯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編鐘聲

在湖北省博物館裏,吉利文化使者們有幸聽到了穿越千年的編鐘聲。在整個大廳裏,都瀰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燈光漸明,舞台上演員們身着古裝,編鐘演了一曲曲動人的樂曲,有渲染上朝時莊嚴凝重的氛圍的《朝樂》;展現梅花迎風搖曳,高潔安詳的姿態的《梅花三弄》;表現高山流水的自然風光的《流水》。一曲《楚騷》更是將楚人長袖細腰三道彎的舞風演繹得淋漓盡致。那敲擊所發出的自然的清脆的響聲,那碰撞所震動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廳特殊的結構下,形成的忽長忽短的回聲,是哪個現代技術也模仿不出來的,就算是錄音,也沒有這種震撼。演員們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們的陣陣驚歎和熱烈掌聲。

曾侯乙編鐘。它迄今發現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銅編鐘。它出土時震驚了中國、震驚了世界,被認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重大發現。立即被譽為世界奇觀中獨一無二的珍寶、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蹟。鍾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繪飾以漆,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託頂樑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着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此外,更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體只能發出一個樂音,但是編鐘的每件鐘都能發出兩個樂音,並且互不干擾。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曾侯乙墓編鐘的鑄成,表明我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它是我國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藴是無限的。此行不僅能讓我們瞭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歷史如一條長河,涓涓的從古流到今,永遠沒有止盡。歷史文化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去傳承與發展。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6

建川博物館坐落在成都大邑縣的安仁古鎮,以"為了和平,收藏戰爭;為了未來,收藏教訓;為了安寧,收藏災難;為了傳承,收藏民俗"為主題,建設抗戰、民俗、紅色年代、抗震救災四大系列30餘座分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我們此次主要參觀了抗戰系列展館。

首先參觀的是中流砥柱館。這個展館主要是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抗日鬥爭情況。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場景,讓我們重温了在那個日寇鐵蹄橫行,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共產黨如何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巨大困難,依靠羣眾發動羣眾用游擊戰、襲擾戰等形式在敵後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戰,給日偽軍造成重大殺傷,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講述國共聯合抗戰的正面戰場館,我瞭解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從最初的避戰到局部抗戰再到與中國共產黨聯合抗戰的歷史進程。在面對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兩個政黨能夠聯起手來,用手中落後的武器與武裝到牙齒,極其兇殘的日軍進行了慘烈的八年抗戰,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佔領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狂妄企圖,也為世界反法西斯鬥爭作出了重大犧牲。

戰爭是殘酷的,有人犧牲,也有人受傷被俘。在不屈戰俘館,我看到抗日勇士在不幸被日軍俘虜後受到的種種非人虐待,企圖摧毀他們的抵抗意志,讓他們成為日軍的鷹犬和走狗。但絕大部分中華兒女展現出了驚人的頑強意志,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鬥爭,英勇不屈,令人十分敬佩。他們也是英雄。

飛虎隊,在中國是一個家喻户曉的名字,也是中美聯合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合作典範。在建川博物館的飛虎奇兵館,我瞭解到了陳納德將軍和他的飛虎隊駕駛戰機保衞中國領空,保護中國人民免遭日軍轟炸所取得的驕人戰績。中國人民不會忘記美國志願航空隊及一切外國友人為中國抗日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他們永遠是中國人民的朋友。

作為一個四川人,我在參觀川軍抗戰館後,感到非常震撼和自豪。四川當時位於抗戰的大後方,卻有350多萬川軍出川抗戰,傷亡64萬多人,中國的抗日軍隊中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四川人。安縣農民王者成,贈給兒子一面死字旗,旗的正中寫着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旗上寫着:"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這是何等的胸懷,這是何等的氣魄,這又是何其的悲壯!這死字旗,成為了百萬川軍在全國各個戰場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個縮影,他們的視死如歸,他們的前赴後繼讓我心潮澎湃,感歎不已。

然而,更感動的還在後面。一個一個血紅的手印,靜靜地印在透明的玻璃幕牆上,訴説着一個個動人的的故事。這是中國老兵手印廣場,這裏收集了全國各地3810名抗日老兵的手印。在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正是這一雙雙大手拼死反抗,力挽狂瀾,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將日寇趕出了中國,換來了今天寧靜和富足的'生活。老兵不死,浩氣長存!

誠然,國家和民族都要與時俱進繼往開來。中華民族是一個友善包容,熱愛和平的偉大民族,在二戰結束後我們沒有派兵進駐日本,主動放棄戰爭賠款,優待和遣返日本戰俘足以證明一切。但日本政府對歷史罪行的敷衍態度説明了我們絕不能對這個鄰國掉以輕心,他還在不斷修改安保法案尋求所謂交戰權,他還在不斷和美國勾結阻撓中國的和平崛起,甚至叫囂在釣魚島和中國掰一掰手腕。東海有惡鄰,枕戈以待旦。

建川博物館是一個值得去和應該去的地方。在這裏,我們可以回顧和重温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認真思考這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只有強大才能贏得尊重,才能換取和平,才能讓類似於法西斯日本這樣的國家不敢輕舉妄動。抗日先烈永垂不朽,中華民族奮鬥不息!

參觀大博物館心得體會篇7

去年開始陝博的門票是免費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規定的開館時間來參觀。門票免費的政策,不光節省了外地遊客的費用,提高了陝西在遊客心目中的形象,同時更提高了本地居民參觀的熱情,從而使得每一個市民都可以見證三秦大地的輝煌歷史。

辦理好門票,我順着噴泉徑直走入陝博的大門,來到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展覽館面前。從門口的介紹詞得知,陝博的展覽館展出面積5051.64平方米,展線長1247米,分三個展廳,集中展示了陝西古代文明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及其對中華文明的奉獻。

第一單元——《人猿揖別》,以距今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先民遺存,再現了中華民族生機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

第二單元——《鳳鳴岐山》,以陝西作為西周王都擁有的豐富遺蹟、遺物,展示了中國早期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形態尤其是倫理精神以及青銅鑄造技術。

第三單元——《東方帝國》,重點展示以兵馬俑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氣勢和鮮明的軍事特徵,表現了秦帝國垂範後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積極進取、一統河山的時代精神。

第四單元——《大漢雄風》,以漢都長安、漢家陵闕和典型漢代文物,展示了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漢代繁榮的經濟、文化、對外開放與交往,彰顯其開放進取、開拓強盛的時代風貌。

第五單元——《衝突融合》,以陝西豐富精美的農業民族與草原民族的文化遺存及宗教文物,表現了民族大融合、佛教東漸以及文化藝術的繁榮與特徵。

第六單元——《盛唐氣象》,通過隋唐時代典型遺存,展示了中國古代最鼎盛時期的文化風貌,當時世界上最為繁華的國際大都會長安,和溝通東西方交流的絲綢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幷蓄、創新發展而達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七單元——《告別帝都》,展示了唐以後,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陝西,依然獨具魅力的文化創造和精神傳承。

三個小時轉眼間過去,陝博也快到閉館的時間了。雖然這麼匆匆一轉,沒有來得及仔細欣賞每一件文物,但是我感覺就像時空穿梭一樣,領略到了中華大地幾千年的發展變遷。正如陝博門票上的宣傳語一樣給我一天時間,還你一萬年曆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西安又作為十三朝古都,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藴和豐富的文物遺產。我為古人們所留下的寶貴遺產而驚歎,驚歎古人們在各個領域裏的智慧和成果,也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久負盛名的古城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