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懺悔錄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5.93K

懺悔錄心得體會(新版多篇)

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一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應該是離大革命前的法國太遙遠了,不瞭解其歷史面貌和社會階層,讀這本書沒有多少帶入感。《懺悔錄》的上下兩部,我完全可以當成兩部不同的書,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講述了盧梭從一個鐘錶匠的兒子,到流浪漢,四處尋求貴族保護和生計,後受華倫夫人的庇護。讀到其中一些遊歷四方、接觸各階層人士的經歷令人興奮。但深受後現代文學藝術影響的人對其中的文學意味實在沒什麼興趣,事實上,為了敍述上的平均,盧梭壓縮了其優雅的文筆,或者文字中那種遙遠的貴族腔調和我的氣質沒什麼共同之處,讀起來沒勁兒。還有描寫自己對華倫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結,充沛的情慾,情感太過氾濫。

下半部分出現的眾多例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等思想泰斗,但由於是自傳,盧梭只是依據自身立場判斷他人。並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筆下的這些人物似乎也沒有複雜的人性。甚至也沒有進行什麼描寫,基本上是事件的記錄,所以漢譯本中要是去掉書信往來的附件,是太大的損失。與百科全書派的決裂。盧梭反覆講述着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產生芥蒂的事件經過。但整個讀完還是能感覺到他們本質還存在着重大原則的分歧。

第一次見到一個作者在書裏流了這麼多的淚水,為他遇見的每個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綿長而傷感的眼淚,盧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時驚人的。至少在二十五歲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情商遠遠低於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書裏的缺點,對於華倫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對於自己與她的情慾,盧梭不吝筆墨。讀的人頭暈目眩,他還是有一簍子情感要抒發,在與百科全書學派決裂後,他也幾乎與所有的貴族保護人和社交圈子決裂,對此他的懺悔往往是“因為我有一顆水晶般的心”之類的話,有點不痛不癢,我總覺得盧梭本人也難辭其咎,即使他寫了懺悔錄這樣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懺悔是完全真實的,他以為他做到了這一點,但還是很難説服我。

譬如與狄德羅決裂的起因僅僅是因為狄德羅新書裏有一句話貌似影射了隱士生活的不正確,冒犯了正在退隱廬隱居的他。盧梭為此在書中開始了對狄德羅的批評。直至後來徹底決裂,提到退隱廬,是由盧梭的另一位保護人埃皮奈夫人送給他的,當然到後來,跟這位夫人,他也因為些瑣事絕交了,盧梭在退隱廬前後的生活極為重要,奠定了一個最偉大思想家的基礎,他在這裏寫出了《愛彌兒或論教育》《社會經濟學》和《感性倫理學》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論科學和文藝》《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而他自己與泰蕾茲所生的五個孩子,卻被不願意承擔撫養義務的他分別送進了療養院,並且他對此事的懺悔(如果算有的話),一筆帶過,“既然是時髦的做法”“沒見過面得孩子談不上父愛”。對於泰雷茲,他也一直認為根本沒有愛情,並且有一段宂長而詭異的自我解釋,實在讓人看不下去。與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決裂,好像也與盧梭的喜歡誅心和自尊心過強的性格有關。這或許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許只是一個無私追求公理和正義的偉大靈魂的自私一面。通過懺悔錄評價盧梭的為人意義不大,因為他有一個觀點我很贊同,大致意思是對於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懺悔錄心得 篇二

通過3月26日參觀了縣警示教育展覽室,觀看了“懺悔錄”的警示教育片,自感最深的體會感想就是:除了機制缺失、監督乏力等客觀原因外,主觀上這些利用職務、權力犯罪人的素質有問題,他們理想信念動搖,失去了應有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從而價值取向出現偏差,不能正確對待利益衝突;他們的自律意識薄弱,在不健康的交往,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嗜好上栽了跟頭;又缺乏自控能力,對享樂的追逐,對待遇的攀比,對利益的求償,導致心理失衡,成為衍化犯罪動機的動因。因此,自己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受黨教育二十多年即將面臨退休,更應注意前車之鑑,提高自律意識,加強學習,強化自控能力,自我管理,增強抵禦腐化罪的免疫能力。

我覺得確實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過好這些關,才不至於迷失心智。正如郝銀飛檢察官的建議所説:人生的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必須走好,持清防濁,心防在先。也就是説只有在未犯錯誤之前,在心裏、在思想上算好人生的幾筆賬,才能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過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種關口。

從“懺悔錄”的警示片中,他們原來都有較高的地位,很好的前途,也都有自己的家庭親友……但在他們犯罪之後,公職、黨籍都沒有了,過去他們政治上的一切都化為烏有,自毀了前程;還要因為退賠贓款累及家人,甚至傾家蕩產,給親人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傷害;原本和諧的姻親、血親關係,現在必將支離破碎,失去了寶貴的親情、友情;過去他們大多由於自己的努力獲得過的肯定和榮譽,現在由於犯罪腐蝕了曾經的榮耀,為人所唾棄,並身陷囹圄,失去了最珍貴的自由。因此自己要吸取這深刻的教訓,要算好政治帳、經濟帳、親情家庭帳和自由帳,在思想上築起防腐拒變的心理長城。

原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勞動保障局原局長祝均一,在他的懺悔中講到:由於他在初始時認為自己有能力、有把握做到平衡,可以既得利又不犯大錯誤的思想指導下,從收受禮品開始,直至踏破了道德底線,潛越了黨紀國法界限,越遇雷池而沉淪為經濟上受賄、生活上腐化的罪犯。就我認為他是沒有過好初始關、小節關和交友不慎關,結果被“關係網”“腐敗網”罩住,被“美色關”關牢,遭受了滅頂之災。常言道:“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警示教育片中的其它一些人,亦多是從操守不嚴、品行不端開始的,最後小節不守,大節難保。使我深深感到真正要過好人生中的關,首先就要把好“初始關”“小節關”。同陳良宇及祝均一等人比,我的權力比他們小,地位比他們低多了,以前有過:“有那麼多的員工盯着,自己只有多做事的份,沒有享清福的命,更沒有得好處的機會,篤定不會犯錯誤”的想法。縣委對反腐教育抓得又緊又嚴,讓你想做也不能做、不敢做錯事私事。這次通過教育學習,更使我認識到這些都是外界的客觀因素,在主觀上還必須在今後引以為戒,加強學習,提高思想警覺,才能防患於未燃。特別是作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除了要算好帳,過好關,在潔身自律上以身作則,作好榜樣外,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做到政治堅定、忠誠敬業,成為民政建設的帶頭人,才能不辜負領導的信任,羣眾的期望,在還有不長的工作時期中作出應有的貢獻!

懺悔錄心得 篇三

讀了《懺悔錄》這本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下面從理想信念、工作作風、廉潔自律、羣眾觀念等方面結合學習內容談談學習心得體會。

一、理想信念是防腐拒變之根本

通過部分幹部的“東窗事發”不難看出,那些之所以成了階下囚,究其原因,根源在於理想信念的動搖。平時,他們淡化了理想信念的自我教育和學習。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信奉“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結果,自然地就肆無忌憚地受賄、貪污。從這些人不難看到,理想信念動搖的危險性。

二、工作作風過硬是防腐拒變的內在要求

沒有過硬的工作作風,就很難經得起現實對你的綜合考驗。工作作風是一個人思想的外在行為表現。光有好思想而不去身體力行不行,只有去做了,才能真正實現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人生價值。作風不過硬,就容易為社會上形形色色的名利所誘惑。一些黨員幹部就因為作風不過硬而被別有用心之人牽着鼻子下水。於是,總是會上談廉政,會下收好處費。只有從嚴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建立起堅定的工作作風,才能經得起各種考驗。

三、廉潔自律是約束自我保護自我的真正法寶

從幹部保護的角度講,廉潔自律是幹部防腐拒變的法寶。作為一個幹部,只有從嚴要求自己,才能經得起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利益的誘惑。從領導崗位到階下囚,無不説明一個人在崗位上自制力的重要性。從小貪到鉅貪,從小賄收禮到大賄收錢,一步一步放縱自己,大肆進行權錢交易。結果,自然是被“雙規”,接受黨紀國法的洗禮。可見,在領導崗位上,只有自始至終加強自身的廉潔自律意識,才不至於被“糖衣炮彈”擊倒。

四、羣眾觀念是領導幹部執政為民的思想基礎

一個沒有羣眾觀念的幹部,不可能幹出令羣眾滿意的實事來。羣眾觀念是執政為民理念的思想基礎。有了羣眾觀念這個思想基礎,才能在工作中與羣眾打成一片,才能更好地為羣眾服務,更好地為羣眾多辦實事,切實地維護好羣眾的切身利益。羣眾觀念實際上就是公眾觀念。如果沒有公眾觀念,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就談不上為人民服務,也就談不上做“三個代表”的忠實實踐者。那些在反腐倡廉中違法違紀者,就是因為羣眾觀念淡化私慾膨脹所致。

總之,通過這次反腐倡廉的教育和學習,使我深深感到一個黨員幹部理想信念動搖的可怕、工作作風敗壞的可悲、廉潔自律意識淡化的可憐、羣眾觀念不強的可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尋找差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振奮精神,做好當前工作。

懺悔錄心得體會 篇四

盧梭的《懺悔錄》這本五十五萬字的自傳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盧梭想要通過對自己一生的回顧闡明一個事實,即他在自序中所説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偉大高尚,思想是否豐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開始,盧梭就大聲宣稱:“我深知自己的內心,也瞭解別人。我生來便和我所見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生來像我這樣的人。雖然我不比別人好,至少和他們不一樣。”他對於自己“與眾不同”的認識是正確的。

通過上文對時間問題的討論,我們已經觸及奧古斯丁的思想和古典哲學的差異。這種差異的根源,正是在於雙發對真正的幸福持有不同的理解,而這又集中反映在雙方對“認識你自己”這個問題的不同迴應之中。我們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於理性的地位。古典思想發展到古代晚期,呈現出強烈的宗教化趨勢,這在普羅提諾和波菲利的思想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然而,無論怎麼宗教化,古典思想仍然堅持理性至上的原則。從根本上講,普羅提諾的太一不過是對於最高的理性原則的宗教化表達而已;波菲利雖然訴諸各種巫術和魔法以求實現靈魂的解脱,但他從來沒有把這些非理性因素納入其哲學體系,而是承認沒有任何學説能夠解救人的靈魂。

與此相反的是,奧古斯丁認為,在超越理性的上帝面前,理性的意義是相對的;而在墮落後的人類身上,理性的能力更是極其孱弱。要想獲得幸福,除非通過對上帝的記憶和期待。記憶和期待雖然屬於人的理性心靈,但是所記憶和期待的對象,卻是超越理性的上帝;此外,在奧古斯丁對人的三位一體的闡釋中,心靈中的理性對應於時間中的現在,與能夠記憶和期待上帝的其他兩個位格(記憶和愛)相比,它恰恰是最容易背離上帝,導致驕傲的原罪的。《上帝之城》對古典思想的全部批判,都可以看作是對這種背離上帝的驕傲理性的批判。奧古斯丁當然不是德爾圖良那樣的非理性主義者,然而理性在奧古斯丁的思想中確實不是最高的原則,它必須接受信仰的指引;正如生活在時間中的人,只有在回憶和期待着上帝的前提下,他的現在才可能是幸福的。

懺悔錄心得 篇五

盧梭的為人向來遭人垢病。他性格激烈、多變,熱情奔放而又極端敏感,大悲大喜旁若無人,缺乏自制力。正是這些相互衝突的個性讓他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驕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誠但是也有掩飾。在自傳裏,盧梭懺悔了一個年輕時犯的錯誤。有一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顆貴重的鈕釦,把事情賴在一個他喜歡的小女僕身上,因而使那個無辜的女僕蒙受了羞辱。由於盧梭的“自暴隱私”,一些後來的哲學家包括羅素甚至認為盧梭根本談不上是個哲人。而我卻認為盧梭觸及了哲學的本質問題-他首先用自己為解剖標本,對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探討。

從氣質上講,羅素與這些人是兩類人,他對於浪漫主義激情向來不以為然。其實羅素本人也不是一個冷靜的書齋學者,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三番五次鬧離婚,不會提倡性解放,不會反宗教,不會被當局禁止講學,不會相信社會主義,不會參加反戰運動甚至弄到要坐牢。激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羅素也認為激情與理智相比是推動歷史的一種更主要的力量。

盧梭是法國第一個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他出身貧寒,年輕時代長期處於奴僕地位。羅素這樣的貴族子弟當然不會去偷鈕釦,羅素的子女當然也不用進孤兒院。盧梭跟一個地位低賤的女侍結婚,這也被羅素拿來進行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盧梭只有在下賤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種完全的自信。我對羅素一向敬仰,但這一次我覺得羅素講話未免刻薄了一點。在法國大革命前,逆向等級的婚姻是不被允許的,他與華倫夫人的關係不可能為當時的婚姻制度許可。

盧梭的晚年孤獨不幸。由於《愛彌爾》一書的出版,被當局者視為異教邪説,因此最高法院判決將已出版的《愛彌爾》全部燒燬,並立即通緝盧梭。再加上處理人際關係上的不如意,令盧梭在精神上的狀態近乎瘋狂。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寧――水果商減價賣給他蔬菜,以施捨來羞辱他;馬車轉彎時差點撞死他;人們賣給他的墨水是無色的,讓他寫不了辯護詞;甚至到處都有人在跟蹤和監視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盧梭的思想光芒沒有因歲月而黯淡。盧梭不論在社會政治思想上,在文學內容、風格和情調上都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曾有一位法國批評家説:我們十九世紀的人就是從盧梭這本書裏走出來的。

熱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