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擺脱貧困》學習心得體會2022(精品多篇)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7W

《擺脱貧困》學習心得體會2022(精品多篇)

擺脱貧困,必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篇一

習總書記同志強調,"基礎設施落後已成為閩東經濟發展的‘卡脖子’問題。交通不便、能源緊張不僅加大了新上項目的難度,而且使現有生產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我們要予以足夠的重視,大力加強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為閩東工農業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創造必要條件。"我市老少邊島地區基礎設施落後,欠債較多,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儘快改善落後的面貌。要進一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電網建設、農村信息化、造林綠化、環境整治、造福工程危房改造等投入,三年內,使全市50個重點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實現"三清"(清垃圾、清污水、清環境)、"四改"(改廁、改圈、改廚、改危房)、"五通"(通路、通電、通水、通郵、通訊)、"六配套"(學校、村部辦公場所、農民健身廣場或農民休閒公園、村道路燈、衞生室、文體活動室)。

《擺脱貧困》學習心得體會 篇二

《擺脱貧困》一書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擔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期間的29篇重要文章,共計12萬字。全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脱貧致富這一主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觀點和方法,如擺脱意識和思路的“貧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鳥先飛”的意識、“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等,深刻回答了推進閩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展現了總書記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思想,體現了總書記堅定的政治立場、價值追求和思想風範,具有極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會,對以下幾點印象最為深刻:

一是要密切聯繫羣眾。《擺脱貧困》這本書每一個篇章都來自實踐,都與黨的羣眾路線有着天然的聯繫。在《幹部的基本功》中,總書記講到:“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羣眾的力量。”“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良作風,提倡幹部要密切聯繫羣眾,在今天更具有現實意義。正如同書中寫道:“領導的威信從哪裏來?只有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為人民辦事,才能逐步地樹立起來”。“只要我們堅持實實在在地每年為羣眾辦幾件實事,羣眾是會真心實意地擁護我們,會自覺自願地和我們同心同德,共渡難關的。”

我們要在思想上尊重羣眾,在感情上貼近羣眾,在工作上依靠羣眾,真正做到心中時刻有羣眾,解決羣眾所憂、滿足羣眾所盼,真正為羣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只有這樣,人民羣眾才相信我們,支持我們。

二是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在調查閩東九縣以及浙南等地後,閩東這隻“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總書記有了“先飛”意識、飛洋過海的藝術、怎樣豐滿羽翼、鴻鵠之志四點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觀念不能‘貧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需要學習的知識還有很多,業務工作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高,要明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積極向領導、向同事多學習、多請教,熟練掌握業務知識,更好的開展各項工作,要有鴻鵠之志,做新時代愛崗敬業的好青年。

三是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啟示”給我的印象也尤為深刻,“堅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見石之頑固,水之輕飄。但滴水終究可以穿石,水終究贏得了勝利”,

“一滴滴水對準一塊石頭,目標一致,矢志不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滴下去——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總書記指出:我們需要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需要鍥而不捨的韌勁。的確,我們在工作中就是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踏踏實實、勤勤懇懇,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並堅持在工作中有所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

《擺脱貧困》心得體會 篇三

最近在全縣第一書記會議上,第一次見到了習近平同志著的《擺脱貧困》這本書。根據要求,我認真閲讀了習近平同志在福建省寧德地區工作期間的講話和文章,很受啟發。

結合第一書記工作和近期進村入户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談談我讀後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調查研究,摸準情況。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是我們開展工作、指導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和方法,是我們黨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時我們搞調查,臨行前沒有提綱,不知道調查的重點是什麼

;調查中不深入基層,蜻蜓點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報表算一算,不知道調查對象是誰;調查後結合實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解決的方案是啥?作為第一書記的基本職責就是抓黨建促扶貧,又是貧困户的幫扶責任人,我們調研對象不僅僅是村鎮幹部,更重要的是貧困户。通過調查,要知道貧困户為什麼貧困?要知道他們的自身條件適合什麼方法脱貧,要知道貧困户想什麼、盼什麼、急什麼、愁什麼?這樣才能掌握實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這樣才能做到胸中有數,精準扶貧。習近平同志當年對閩東九縣的深入調查,才有了弱鳥先飛的思考和答案。

第二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以發展經濟促脱貧。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經濟多年持續中高速度增長,成就令世人矚目。但不可否認,隨着經濟的發展,貧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為土豪,有的貧窮落後為生計發愁。農村中因自然條件、因災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沒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還不少。我們這裏不是老少邊窮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按經濟總量和平均數算一算,達不到貧困縣、貧困鎮的標準,但有些村的集體收入仍為零,貧困發生率較高,有些農户仍處在貧困線一下。當前我們縣仍有190個村是貧困村,約佔全縣村居的五分之一,約佔濟南市貧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對我們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現狀,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經濟建設,縣、鎮(街道)、村通過發展經濟,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增加他們的收入和扶貧惠民政策的落實。習近平同志《擺脱貧困》一書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在《提倡“經濟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個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也有主旋律——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我在閩東的一個鄉搞調查時,看到這個鄉政府的牆壁上掛了不少錦旗,又是優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經濟建設方面的。這就值得打問號了。能夠説有主旋律嗎?我看不能!掛了那麼多錦旗,少了經濟建設這一面就不風光。。。。。。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們黨的思想路線就是實事求是。我們搞經濟建設也好,搞扶貧開發也罷,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照搬別人的經驗搞拿來主義行不通;不顧及千差萬別的具體情況搞一種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 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探索一條適合貧困村發展的路子。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有比較明確的脱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即每個村都要抓一種有特色的產品)。從外地的經驗和教訓看,凡是取得較大成績的,都是因地制宜,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好結合文章。習近平同志在《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中,從閩東的大局出發,提出處理好六個關係,提倡因地制宜。在《閩東的振興在於“林”》、《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也是根據閩東的區域優勢和實際情況提出來的。實踐證明。凡是有失誤沒達到預想效果的,都是囫圇吞棗,想當然造成的。有的貧困户沒有勞動力、沒有技術、沒有資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貧困户沒有飼養條件和防疫技術,非要送幾隻羊讓人家餵養。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好心沒辦出好事來。有的貧困户有勞動能力,好吃懶做、怨天尤人,窮自在,等靠要思想嚴重,我們只好用政策兜底的辦法使其脱貧;有的貧困户子女開豪車住洋房卻不盡贍養義務,把包袱甩給政府,結果羣眾説扶貧就是養“懶人”、寵慣“不孝的人”。

那麼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農村有比較形象的説法“看人下菜碟”,根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給予不同的扶貧方法。對懶惰造成貧困的主要扶“志’,重樹他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對子女有贍養條件而不贍養的講“孝道”和“法理”;對缺技術的要給予培訓,使其有一技之長,達到一人就業全家脱貧的目標;對有致富願望,有技術而缺資金的,我們要資金上幫扶一把;對因病、因災害、因教育而貧困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國家的幫扶政策;對老少鰥寡要採取政策兜底的辦法等等。對貧困村脱貧也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情況,找到壯大集體經濟的命門,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扶貧資金和當地的資源用在為貧困村、貧困户帶來真金白銀的產業上來。目前所有貧困村都安裝了光伏發電,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體收入,把有限的資金當作火種,達到燎原之勢。習近平同志《畲族經濟更開放些》、《貧困地區發展鄉鎮企業的思路》等,對於指導我們發展經濟,搞好扶貧開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同志還在該書中論述了為官之道、廉政建設、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讀後受益匪淺,是留給我們的一筆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