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擺脱貧困多篇新版感受大綱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44K

擺脱貧困多篇新版感受大綱

新一輪脱貧攻堅戰無疑是一場硬仗。攻堅,要攻克的是最難攻的堡壘,絕非一兩次衝鋒就能“解決戰鬥”。下面好範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於擺脱貧困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擺脱貧困心得1

小時候,筆者所在生產隊有一位貧困户遠近聞名,原因何在?他妻子去世早,自己帶着一個兒子,平時四體不勤,自家幹活時常不出工,集體幹活時出工不出力,夏天怕熱躲在破房子裏不願出門幹活,冬天怕冷躲在破被窩裏不願下牀幹活,政府年年救濟、鄰里常常接濟,還是擺脱不了貧窮。跟着他吃苦受罪的兒子成年後出門打工,勤勞致富,如今蓋起了樓房,娶妻生子其樂融融。

人們常説,鄰幫鄰是一時的,自幫自是一輩子的。日子是靠自己過出來的,一個人、一個家庭的貧富,政府救助、鄰里接濟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正如唯物辯證法所揭示,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從理論上講,“真扶貧”是“真脱貧”的前置要件;從邏輯上講,“真脱貧”必須要“真扶貧”;從實踐上講,“真扶貧”可能實現“真脱貧”,也可能實現不了,為什麼?一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真努力了,就能“真脱貧”;二是客觀上真扶了,主觀上沒努力、或努力不夠,就可能難以“真脱貧”。

中華民族是個勤勞的民族。應該説,貧困羣眾沒有一個不希望脱貧致富的,絕大多數貧困羣眾都能在政府扶持、社會幫助下,勤勞致富,過上好日子。但正如筆者見證的那位貧困村民一樣,確有少數貧困者在貧困面前失了志氣:有的怨天尤人,抱怨自然條件惡劣、山多地少,認為種田種地再累再苦也解決不了温飽問題,卻不從自身找原因,也不看看鄰里為何能在同等條件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有的怨病自棄,以病為由,自己放棄努力,也不調動甚至影響家庭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導致一家人長期生活在自怨自艾中,放棄了致富希望;有的怨運不濟,種植或養殖項目不幸遭遇天災人禍,夢碎一刻,便灰心喪氣、一蹶不振。諸如此類,正如人們所説,富裕的家庭各有各的理由,貧困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如果是天災人禍、患上大病等客觀一時之因,政府可扶、鄰里可幫,貧困可脱;如果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等主觀常態之因,政府投入再大、鄰里幫助再多,也無濟於事,貧困難脱。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貧困是座大山,但這座大山再高,也高不過人的志氣,高不過人的自強。貧困羣眾是脱貧致富的主體,也是脱貧致富的主人,物質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貧困。擺脱貧困首先要擺脱精神上的“貧困”,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有志氣、才能自強,在脱貧上依靠“扶”而不全賴“扶”。

扶貧理論上,有個“貧困陷阱”,即貧窮會成為貧窮的理由:因為窮,有致富的機會沒有錢投入,把握不住增收的機會;因為窮,受到的歧視多、打擊多,容易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因為窮,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下一代還會窮。如果跳不出“貧困陷阱”,即使一時脱了貧,也容易返貧。扶貧實踐中,有個貧困“依賴症”,即“等、靠、要”,雖然這是少數貧困羣眾的貧困“痼疾”,但個體帶來的影響卻不利於整體脱貧致富。“等、靠、要”,説到底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漢行為,等,等不來真正的富裕;要,要不來一生的幸福;靠,“靠山山會崩,靠樹樹會倒”。幸福不會從天降,扶貧當先扶其志,摘掉貧困帽子,最好的辦法,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自我反省;與其陷在阱中,不如效法榜樣;與其自暴自棄,不如發憤圖強;與其苦熬坐等,不如苦幹巧幹,“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不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扶持、有幫助,要抓住時機、借力脱貧;沒有政府扶持、社會幫助,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有志氣,“輸血”才能強身;靠實幹,“造血”才能發展。

扶貧中,政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脱貧中,脱貧者“收人以魚”更要“學人以漁”。一次兩次、即使多次享受到扶貧和社會的救助資金,花光之後還是貧困。一位扶貧工作者到一個嚴重缺水縣檢查扶貧工作時發現,扶貧辦以高價從巴西引進抗旱良種給貧困農民試種,沒想到有的農户把良種拿回家沒有種下去而是磨成面吃掉了,結果那些貧困户還是脱不了貧。“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資源匱乏,自然稟賦不高,卻成為京滬之外人均收入最高的省份,也成為全國第一個完成脱貧攻堅任務的省份,浙江山區的貧困羣眾靠的是什麼,是“想盡千方百計、嚐遍千辛萬苦”的精神,憋足勁頭艱苦創業,發揮智慧不斷創新。“收人以魚”更要“學人以漁”,病後康復,煥發精神,全家一起脱貧困;因災返貧,痛定思痛,遠近兼顧建家園;面對政策,搶抓機遇,遠謀近施謀發展;瞄準窮根,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快致富。扶貧要扶志,還要扶智,再窮不能窮教育,搭上“教育扶貧行動”,讓孩子接受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程教育,以知識改變貧窮,以智慧改變命運,才能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與全國人民一起奔小康。

讀擺脱貧困心得2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系列重要講話,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主題主線,對黨和國家各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這些重要論述、決策部署和切實舉措,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信心和決心,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極大地增強了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高度信任和愛戴。實踐證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處於新世紀新起點的關鍵時刻,我們黨有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是黨之大幸、國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歷史告訴我們,既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貫通古今中西,又富有治黨治軍治國經驗,並具有戰略思維、國際眼光、政治定力的黨和國家的領袖人物,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人民羣眾偉大實踐中磨鍊而成,從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事業中陶冶而成,從應對各種複雜矛盾複雜局面複雜關係的非凡考驗中錘鍊而成。

擺在我們面前的《擺脱貧困》這本書,記錄的就是1988年至1990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地區擔任地委書記時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從起步到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正面臨千載難逢、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的大好機遇。然而,福建的快速發展、跨越發展,又絕非易事。面臨着工農業基礎薄弱、投資能力不足、全省發展不平衡的困難。就是在這樣的時候,習近平同志來到作為全省貧困地區的寧德,在這裏擔負起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集中全力擺脱貧困的歷史重任。

擺脱貧困,既要有勇,更要有謀。謀從何來?只能從實踐中來,從羣眾中來,從調查研究中來。習近平同志上任以後,立即用兩個月的時間深入調查研究,走遍了閩東九縣和毗鄰的温州等地,抓住“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發展商品生產經濟的態勢下,閩東這隻‘弱鳥’可否先飛,如何先飛”這個關鍵問題,形成了樹立“‘先飛’意識”、學會“飛洋過海的藝術”、發展工業農業和念好山海經來使閩東“豐滿羽翼”的擺脱貧困大思路。並且通過兩年的埋頭苦幹,終於使寧德地區擺脱了貧困。

當年,我們國家正處在從解決温飽向全面小康邁進的歷史跨越中。這個跨越,在世紀之交已經完成。如今,我國正在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而且越來越接近這個目標。此時此刻再版《擺脱貧困》這本書,有哪些現實意義呢?

第一,有助於我們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部署和措施切實落到實處。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指出,一個地方的工作,也有主旋律,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濟建設要有一個主旋律,要搞“經濟大合唱”。得有總指揮,要講協調、配合,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要有整體戰略意識,心朝一處想,勁朝一處使,聲朝一處發,就可以唱出一支悠揚、嘹亮、動聽的好歌來。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習近平同志形成了一整套抓寧德工作的大思路。最為重要的,是加強經濟建設領導核心建設即黨的自身建設,以新的意識、新的作風久久為功、紮紮實實推進工作。

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建設仍然是全黨的中心工作,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要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協同推進、形成合力。

第二,有助於我們樹立終生廉潔、終生為民的鴻鵠之志,把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指出,領導幹部要帶領地方擺脱貧困,必須牢固樹立終生廉潔、終生為民的鴻鵠之志。他提出要講四句話:一是“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二是“熊掌和魚肉,不可兼得”,當幹部就不要想發財;三是“寸心不昧,萬法皆明”;四是“為官一場,造福一方”,當幹部的宗旨就是奉獻。領導幹部一要過好自我關,二要過好人情關。要建立一整套系統、全面的制度以制約和監督權力的使用,這是杜絕腐敗的根本性措施。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努力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落實黨委的主體責任和紀委的監督責任,強化責任追究,不能讓制度成為紙老虎、稻草人。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要加強對權力的約束,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作為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

第三,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努力使調查研究之風、密切聯繫羣眾之風、實幹興邦之風在我們黨世代相傳。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的幹部需要什麼樣的基本功?就是要始終同人民羣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在他的大力倡導下,“四下基層”即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在寧德黨政機關蔚然成風。他推崇水滴石穿的精神,大力提倡領導幹部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前赴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作出犧牲的奉獻精神,大力提倡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實幹精神。他推崇焦裕祿精神,始終把自己看做人民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羣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提出要把學習焦裕祿精神貫穿教育實踐活動始終,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第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提出: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是貧困地區脱貧致富過程的兩個方面。那種“一手硬、一手軟”的傾向,重硬輕軟的做法,那種認為商品生產發展了、脱貧問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的想法,都是違反辯證法的。他還針對新聞界的思想困惑指出,我們強調的黨性,包含着人民性的深刻內涵。新聞工作者要通過自己的工作,使黨的看法、主張化為人民羣眾自覺自願的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鬆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他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他強調指出: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係社會和諧穩定,關係國家長治久安。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於社會生活方方面面。

第五,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近平同志在寧德工作時間不久,就總結出閩東經濟發展必須正確處理的六個關係。一是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關係,克服急於求成傾向;二是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關係,克服片面追求高速度傾向;三是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係,確定產業發展政策要向具有資源優勢的領域傾斜;四是生產力佈局中的山區與沿海的關係,將投入產出係數高低作為確定投資傾斜政策的依據,偏重沿海,兼顧山區;五是改革開放與扶貧的關係,確定用開放意識推動扶貧工作,並在扶貧工作中運用開放政策等方針;六是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既要把科技教育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又要注重科技教育的效益和實效。習近平同志在離開寧德時的臨別贈言中,特別講了“加強理論學習”的問題,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是我們觀察一切現象、處理一切問題的武器。

如今,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向全黨特別是高中級領導幹部提出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科學社會主義,學習黨史、軍史、國史的號召。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堅定理想信念,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提高戰略思維能力、綜合決策能力、駕馭全局能力,做到虔誠而執着、至信而深厚。

總之,《擺脱貧困》這本書,記錄着習近平同志在擔任地委書記時對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實踐的深邃思考。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黨的優良傳統是如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清晰地看到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如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清晰地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是如何實現從擺脱貧困到實現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特別是清晰地看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治理寧德時形成的許多工作思路同今天的治國理政思路是如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

讀擺脱貧困心得3

《擺脱貧困》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29篇講話和文章,11萬字,全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脱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為此書作序,他説道:“雖然近平同志已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我讀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就是:真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官樣文章的彙編讀得多了,有的是讀一半讀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沒多少印象,最多瞭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鮮的説法、做法、經驗就好了。這本書確實讓我觸動頗深。雖然時過境遷,時代不同,書中一些具體的提法對當前經濟建設不一定有實際的指導意義,但書中透出的那種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積極精神、辯證思維、務實的態度、精彩的語言風格等等確實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項南同志説的:“一個擔任重要職務的年輕幹部,對改變本地區的落後面貌有什麼抱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作風,關係着這個地區整個工作的成敗。因此必須開動腦筋,大膽地去想,勇敢地去闖。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實際,有些做法一時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緊。要求每個人做到每句話、每件事都完美無缺,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説,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們地市縣鄉的幹部,如果看一看這本小冊子,是會獲得許多啟發的。”

習總書記自己的評價是:“

我也明知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我們必須以審視的眼光看待不適應我們獲得更快發展的一切並對其進行改革。未來可能講更有意思的話,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壯麗的事業,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閩東實踐、思考的記錄,這對於閩東脱貧事業和其它事業之宏偉大廈或可成為一石一本,對於後來者或許也有些微意義——若留下探索,後人總結;若留下經驗,後人咀嚼;若留下教訓,後人借鑑;若留下失誤,後人避免。我亦斷定此書會被人遺忘。遺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證明我們前進得很快。”

下面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會,談幾點感想。

1.堅定的信念。

讀完這本書後就有一種感覺:習總書記是一個具有非常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共產主義者。書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種對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的堅持,那種面對工作、面對困難必勝的信心。如《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之光》、《困境的突破》、《我們怎樣辦好教育》等篇目明顯感受到他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鳥如何先飛》中習總書記講到,“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對閩東,我是充滿信心的,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弱鳥’在許多領域先飛的奇蹟。”“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這種精神和信念是我們每個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是我今後不斷努力的方向。

2.極高的站位。

文章中習總書記高瞻遠矚,事關寧德發展、穩定、改革等等,都能從全國、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中從“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正確處理緊縮和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增加財政收入與搞活企業的關係”、“正確處理多辦事和量力而行的關係”等四個方面“用唯物辯證法的觀念來研究和解決閩東財政經濟運行中的諸多矛盾”。不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徹。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經濟環境的治理整頓,閩東經濟建設中有三個熱門話題:修建福温鐵路、開發三都澳港口、建設中心城市建設。在《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對此進行了論述:“像港口、鐵路等的開發建設有賴於國家的宏觀決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事關地區發展全局的決策,要充分考慮到國情、省情、區情,不要把近期內難以實施的發展目標超前化。”

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中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不能計較一時一地一事的得失,應着力於增強後勁,着眼於最終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溝通協調的基礎上,預測宏觀經濟背景下我區經濟環境的演變趨勢,我們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導實施產業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長期三個層次)的統一規劃。”

這樣的全局觀,高視角也是需要我們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

習總書記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去,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

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説,“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採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着幹下去,腳踏實地幹出成效來。”“我是崇尚行動的。

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説,我們不擔心説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我們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勇於打破各種自身約束和禁錮,甘於做默默無聞的“鋪墊性”工作,紮紮實實推進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落實到位。

4.辯證的思維。

書中習總書記對每項工作、每件事的論述都能很全面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有對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啟示》、《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等文章充滿辯證思維光輝。更難能可貴的是,習總書記用辯證法不是空談,而是很接地氣,如《從政雜談》中談到:“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我讚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讚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着眼於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

在談論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頓經濟秩序問題時,説到:“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治理整頓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為深化改革創造良好條件,是為了使經濟更順利、更健康地發展。”“對我們這個地區的發展是個新機遇。”“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温,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在《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中提到:“我們除了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國策,創造條件,增加投入,保證教育事業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規模以外,還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一是把數量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二是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等。

5.羣眾的觀念。

習總書記提出了“四下基層”制度,這是閩東踐行羣眾觀點的特色制度,也是貫穿《擺脱貧困》始終的一個鮮明觀點。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眾》中,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羣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羣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説,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羣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這是幹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裏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藴藏在廣大羣眾的實踐中。”這篇文章深刻地論述了羣眾路線問題,是真正的經典。

書中其他篇章像這樣精彩的論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我們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羣眾參加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哪一個部門、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黨全民共同的事業。”“組織活動要立足於多辦使羣眾滿意和高興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讓羣眾厭煩的花架子,徒增羣眾的煩惱。應尊重羣眾的醫院,積極引導他們參與,而不是硬性地要羣眾幹這幹那。”在《加強脱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中,提出,“我們不能還是習慣於過去‘台上講、台下聽’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應當是深入家家户户,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個農民的心坎上;”“我們不能還是想依靠什麼行政力量來管住農民,而是應當通過為農民辦實事,密切黨羣關係來使廣大農民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等等。

應該説,《擺脱貧困》是我們開展第二批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最生動的教材,也是必讀的教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深刻的教育,收穫豐富的精神食糧,滌盪頭腦中一切脱離羣眾、“四風”的雜念,進一步樹立宗旨意識,提升自己為人民服務的水平。

6.精彩的語言。

這本書總體感覺讀了很舒服,書中有很多精彩的語言,非常生動形象,語言平實、道理深刻、入木三分。

一是善於比喻。如《提倡經濟大合唱》一文中的兩個比喻非常貼切。其一是“一個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總總,也有主旋律——這就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如果每個部門、每個單位都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那非唱‘砸鍋’不可。所以我們應提倡‘經濟大合唱’。

”另一個比喻是關於要求“經濟大合唱”講協調、講配合。他説,“這就好比一場足球賽。當今世界高水平的足球賽,僅講個人技術水平,單靠個人的腳下功夫,恐怕已經不和潮流了。破門主要靠隊員們的有機配合,配合意識已經成為綠茵場上重要的戰術意識。”

還有用“滴水穿石”比喻“一種前仆後繼,甘於為總體成功犧牲的完美人格”、“一種胸有宏圖,紮紮實實,持之以恆,至死不渝的精神”;用抱“金娃娃”比喻幹部羣眾希望早日脱貧致富希望;用“弱鳥”先飛比喻“老、少、邊、島、貧”的閩東的發展之道;“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三千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等等比喻都非常生動形象。

二是精彩運用經典。不僅會用,而且用得好、用得妙。如,在談到領導的度量引用了“量小非君子,德高乃丈夫”;談到閩東與發達地區差距時引用了“松柏何須羨桃李”;談到清正廉潔引用了“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治政只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等。

三是語言平實生動。每篇文章的標題都很接地氣、很平實。如《為官一場,造福一方》、《把心貼近人民》、《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等等,有別於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官樣文章標題。文章的表述語言同樣非常平實,但闡述了深刻的道理。如,在《把心貼近人民——談新形勢下領導的信訪工作》中説,“為羣眾辦實事,説起來容易,辦起來難;做一件、做一天容易,堅持到底難。我們要分清輕重緩解,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件一件地辦,堅持不懈地辦,努力讓羣眾理解、諒解、高興和滿意。

讀擺脱貧困心得4

《擺脱貧困》是習近平同志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期寫的一本書,雖然時間過去了25年之久,儘管時代在變遷,社會環境在變化,但是現在重讀此書,特別是細讀《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眾》《為官一場,造福一方》《把心貼近人民》《廉政建設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等篇章,仍不覺得過時,文章的字裏行間藴含着豐富的內涵與哲理,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全書透露出強烈的“民本”思想、羣眾觀點和服務理念。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密切聯繫羣眾是幹部的基本功”的要求如諄諄教導,激勵着我要掌握好、運用好這一基本功。

“牢固樹立羣眾觀點、始終堅持踐行黨的羣眾路線,密切聯繫羣眾”,不僅是共產黨人過去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力量之源,而且也必將成為領導幹部今後工作更加突出的“新常態”。本文就習近平同志《擺脱貧困》一書,談讀這方面的初淺認識。

首先,要牢固樹立羣眾觀點

羣眾觀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做好全部工作的思想基礎。幹部需要什麼樣的基本功呢?習近平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羣眾》一文中開宗明義提出:“要提高領導水平,就要眼睛向下,善於從羣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真知。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羣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説,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羣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真正理解並牢固樹立羣眾觀點,才能堅持踐行黨的羣眾路線。為此,要做到“三個不能忘”。

以民為本的思想不能忘。古語説:“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各級領導幹部既是政策制定的參與者、組織者,又是團結帶領羣眾執行政策的先行者,是否存有強烈的“民本”的思想,決定了他在政治作為上“愛民”與“害民”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結果。習近平在文章中強調:我們黨已是在和平時期執政了這麼多年的黨,脱離羣眾的危險比戰爭年代大大地增加了,而脱離羣眾對黨、對人民可能產生的危害也大大地增強了。當前,領導幹部要強化立黨為公與執政為民的觀點,樹立羣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的觀點,樹立“權為民所用”與“權為民所賦”的觀點。領導幹部什麼時候在這個問題稍有含糊就會出大問題,甚至會走向負面,為人民所唾棄。

對羣眾滿懷真情不能忘。在幹部隊伍中有一種比較常見的情形,就是上任之初的領導幹部在做人、做事方面還比較積極上進,不習慣別人奉承,對待羣眾熱情周到。時間久了,極少數幹部官僚氣息就逐漸滋長,久而久之就養成“當官做老爺”的習性,對待自己部下和基層羣眾,大有一種“讓我一時不愉快,我就讓你一生不好過”的施虐心理。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如何對待人民羣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也是領導幹部能不能老老實實做人的感情基礎。堅持羣眾觀點就是要自覺擺正與人民羣眾的關係,不斷增進對人民羣眾的真摯感情,經常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人民羣眾的安危冷暖與需求放在心上,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切實解決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

貼近羣眾的作風不能忘。習近平指出,領導幹部要有威信,沒有威信就不能真正地領導。領導的威信從哪裏來?靠上級封不出來,靠權力壓不出來,靠耍小聰明騙不出來,只有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堅持不懈為人民辦事,才能逐步地樹立起來。如果領導幹部不能和自己的部下及羣眾談心,連你説的話部下和基層羣眾都不願聽或聽不懂,那怎麼會有號召力和感召力呢?從一些落馬的不廉潔官員墜落的軌跡看,沒有一個不是高高在上、作風飄浮,視人民羣眾為草芥,心中只有他自己和金錢。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只有從思想和感情深處把人民羣眾當主人、當先生,貼近羣眾的思想與需求,才能從做人做事中體現羣眾意願,才能實現領導幹部自身抱負與社會的主流價值相統一。

其次,要堅定站穩羣眾立場

羣眾立場決定我們黨的性質,是根本的政治問題。我們黨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羣眾擁護和支持,就是因為我們黨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説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領導幹部理應成為羣眾利益的忠實維護者。

要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各級領導幹部的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權力,而權力具有兩面性,即可以用來為人民謀利益,也可用來以權謀私。怎麼用權?在同樣的監督機制下,主要取決於領導幹部自身的黨性修養和價值取向。習近平指出:“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就必須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立場上,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一項根本要求。”站穩羣眾立場必須體現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上來。只有站穩羣眾立場,才能正確對待事業、羣眾、自己,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政績觀。“誠於中者,形於外”,站穩羣眾立場,才能真心為人民服務。極少數黨員幹部不能站穩羣眾立場的原因,是在於官本位的思想在作怪。他們從求政績、求升官的思想出發,沒有把羣眾利益放在心中,有的甚至搞政績工程而勞民傷財,損害羣眾的利益。有的黨員幹部是從大拆大建中收取開發商的好處,謀取個人利益,成為不廉潔分子,從而走向了人民羣眾的反面。這樣的教訓,我們應該牢牢記取。沒有羣眾立場的為官,猶如汪洋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時有覆舟的危險。

要敢於擔當迎難而上。一個有作為的領導幹部,要在難題問題面前敢於開拓創新,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風險面前敢於擔當責任,時代需要這樣的幹部。領導幹部只有在工作上大膽,用權上謹慎,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才是正確的。習近平指出,要多辦利民之事,堅持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深入條件艱苦、矛盾集中、困難突出的地方,盡力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好事,而不要等到羣眾反映強烈了或者上級指示批下來了,才去解決。

第三,要堅持走羣眾路線

習近平指出,對黨員幹部來説,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既要做“廉吏”,又要當“勤官”,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貫徹落實黨的羣眾路線,落實到工作上就是要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在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時,把完成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