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銀帝國作品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7W

白銀帝國作品觀後感(精品多篇)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一

以晉商為主角的《白銀帝國》以“天成元票號”歷盡動盪時局以及家族鉅變為主軸,劇情在兒女私情的家族矛盾和金融運作的商業智謀之間穿梭發展,旁及八國聯軍入京和辛亥革命變天等時局動盪,劇情張力頗強,且具有史詩格局。

開篇即以廣袤天地,康三爺背手微仰望天的明朗畫面,奠定了動盪之中尋得安寧的基調:天地真大,人真小,人怎樣自處。影片雖然是敍説家族,卻道出在國家危難時候,個人拋棄私人利益為國家奉獻自我的高尚精神。而在挽救家族危機時候,損人利己的不免發生,可是劇中主人公以“仁義”為行事的最高準則,寧願選擇對別人有利的做法,犧牲自我珍視的東西,使自我的良心得到保全。其中尤以康三爺不惜將家藏地窖的白銀承兑百姓手中廢棄的清王朝鈔票,並強調這樣做才貼合“仁義”的祖訓,於如今社會欺瞞投資者,拖欠工人工資的不良企業家構成巨大反差,也更加凸顯出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與精神信仰——即“誠信為本”,不論是“君子愛財取之以道”,還是“盜亦有道”,都要講道義!這一弘揚晉商“商德”的主題,恰好與眼下對金融危機的反思不謀而合。

的確,應對金融危機,每一個迷失的團體與個體都在進行新的思考與探索,中國味十足的《白銀帝國》則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為人們供給了答案。於是,該片又多了一個新功效,該片甚至被稱為“一本教你如何化解金融危機對人的威脅的‘教科書’”。金融危機下的契約與道德“貪婪是好的”讓華爾街陷入危機——那麼,該部講述“金融道德”的影片不僅僅向全世界詮釋了晉商縱橫中國500年的“商業霸主文化”,也向金融界傳達了晉商自成體系的金融監管制度、經營哲學和商道倫理。

無論是商業制度還是商業道德,晉商都是全球商界的楷模。我認為,儘管晉商的制度設計遠不如現代商業社會的各種政策、法規以及不一樣層次的規章制度完善,但晉商卻在“誠信仁義”的基礎上,經過“號規”等內部制度和行會紀律對從業者進行有效的約束。

《白銀帝國》作為一部影片,無法也不可能承擔起拯救全球金融體系的重任,可是,這部電影至少能夠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從中看出一些問題,讓我們時刻警醒自我。電影中有救亡、有啟蒙,而我們更多的是要全面反思和審視晉商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全人類所認同的道德規範。誠信,對於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義。漢字中的“誠”由“言”和“成”兩字構成,核心意義應是言而有成,不説空話,説到什麼份上就做到什麼份上。“信”字“人”、“言”兩字構成,一個人如果説話不算數,就沒有信用,故人言立信,一諾千金,説到做到是至關緊要的——企業也是如此!

胡慶餘堂或逢災年荒年,也會施藥賑災,可是平時價格是比較貴的。他賣藥貴,是有言在先的,邊上寫着“童叟無欺不二價”。不二價,意思就是不講價。不講價的意思,並不是你有病你總得吃藥,趁你着急上火撈你一把,而是,童叟無欺。無欺,就是誠信。那裏的藥,保證是地道的、品質好,所以貴一點,並且不講價。舊時的商號尚懂得將“誠信、仁義”作為經營之本,而如今毒奶粉、注水肉、蘇丹紅等等事件,卻讓人不甚唏噓。無良商家在醜行暴露後,又是懺悔,又是賠償,但多數情景下是由政府“買單”,實在讓人汗顏。那裏也真心的向政府的管理層呼籲:並不是所有的危機都能用錢化解!道德才是重整商業秩序的主軸!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二

第一次聽到《白銀帝國》是因為女友告訴我我的偶像演了新片。第二次聽到的時候是中央六台在放《白銀帝國》的首映典禮。我只記得上頭説了,《白銀帝國》的導演是個女的,那個女的説,資方是郭台銘。由於之前的工作和富士康打交道比較多,對於郭台銘其人有些聽聞,故覺得這個電影應當有得一看。

午時和女友去了中心城的金逸電影院,電影在十幾分鐘的廣告中開始了,沒有徵兆,可是開場就讓人覺得製作很精良。上次看國產片時這樣的感覺是在《非誠勿擾》的開場。從製作的工藝上看,這確實是巧工慢火煨出來的一道菜,如果再配上壺“悠悠歲月酒”,回味則更顯綿長,畢竟從影片幕後製作陣容來看,的確是很豪華,蘇聰、奚仲文、張叔平、陶經……

故事講的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晉商的故事,充滿了滄桑,甚至顯得有點落寞,好像在滿桌子的漢堡和烤串中間,突然上了一道鳳尾魚翅,觥籌交錯間食客們難免有點躊躇。沒有看過這部片子的原著《白銀谷》,可是故事的重心好像有點點《www.》亂,故事從康家老四去天津,媳婦被綁架開始,康家家難不斷,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騎馬摔成殘廢,天津掌櫃因為此事上吊自殺而銀號遭到擠兑,老四獲知媳婦被殺而瘋癲……這些都只是一個激發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飾演的康三承擔大業。故事還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感情故事,郝蕾和郭富城是母子關係,可是兩個人愛的死去活來,郝蕾性格剛烈,康父在家難連連的情景下必須要郝蕾為康家留後,郝蕾節育,康父和郝蕾導演了一場溺水死亡的鬧劇,八國聯軍來了,康父委託大業,死去的郝蕾出來與郭見面,……導演費盡心機,就是為了塑造郭臨危受命,解除心結,一心商道的過程,但總覺得郭與郝蕾的故事過於長了。而到最終故事結束總有種故事未盡的感覺。

而貫穿故事的商道和道理仁義是故事的點睛之筆,也不愧是郭台銘作為資方的這樣一部片子。總有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味。可是也深深感激郭總,心繫天下啊。

雖然因篇幅有限而淺嘗輒止,《白銀帝國》還是相對完整地再現了晉商漸漸式微到最終沒落的過程,所以《白銀帝國》還是具備了必須的恢弘的史詩氣質的。康老爺關於馭人之術的闡述不能説不厚黑,但最終還是讓自以為被自我玩弄於股掌之中的邱掌櫃擺了一道,儘管窖藏了天文數字的白銀,但到頭來還是千金散盡。落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固步自封的小農意識、官辦銀行的衝擊,這些導致晉商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在片中都有所呈現,也算相對完整地呈現了一部輓歌式的作品。影片為這個白銀帝國的覆滅做了善意的開脱,但真實情景遠非這麼體面的。從這一點上説,《白銀帝國》如果能引發一些關於這段歷史的思考和討論,倒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創作者在這部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認真和誠意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白銀帝國》觀後感範文三

白銀帝國是一部內含金融史的商業電影鉅作,更是一篇鴻篇鉅製的史詩。它像紅樓夢一樣,從不一樣的角度能夠看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政治家看倒了清朝晚期的民不聊生,會心生感慨:國破家亡,皮之不存,毛焉能附同時也能從中學到馭人之術。經濟學家能在裏面看到銀行業的雛形——中國古代的票號業務,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而小説家們則會讚歎康夫人與康三爺之間的禁忌之戀。就連女權主義者也會熱情謳歌其中所體現的新女性的解放與堅持自我。

我看了這部電影,也有自我的一些感觸。

從一個經濟學學生的角度,我深切感受到如果一個企業,一個百年老字號想要獲得長足發展,一個安定的政局是首要的。而國家的強大也是經過擁有無數個強大的企業這種社會組織,以高效的方式來使整個社會高效運作來實現的。企業界一向有“以企樹國”的觀念。所以當今我國才會反覆提到“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沒有和平就沒有發展,強國之路也無從談起。

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普通公民,當看到電影中清政府垮台以後,其發行的紙幣變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一大堆民眾在票號門前擠兑,甚至有人因為身家財產在政局變動中化為烏有,絕望之下引火自焚。讓我不禁聯想到,近年來有人因為《拆遷條例》與《物權法》相違,權益受損,手舉《物權法》自焚。此時,不得不在心中自問:”在強大的國家機器面前,柔弱的個人如何抵禦生命財產權力被侵害”我們不斷的立法保護民權,但民權仍是不斷的被侵害,難道遵紀守法只是普通民眾才需遵守的義務

作為一個女人,我也很佩服康夫人的勇氣與決絕,總覺得她拒絕的不僅僅是康老爺,而是整個封建禮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封建禮教的受害者,她倔強而堅強,最讓人感動的是她的善良。她比現代社會的很多女人還要勇敢,因為有時屈從太易,反抗太難。

亂世出英雄,絕處出智勇。現代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也許有時生活就像一場戰爭,我們必須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三

《白銀帝國》宣稱為“中國華爾街,再現晉商五百年傳奇”但縱觀全劇,除了感情戲著墨較重外,我認為還有一致命弱點使這套戲成不了眞正的傳奇片。這是對晉商經營技巧的描述過於片面。全片大多是對天成元管理的縱向描述,即張鐵林片中數次提及的駑人之術,但橫向關係卻鮮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婦時吩咐買個人情及運銀時與山賊互通聲氣這兩處略為提及。生意的成功內部管理固為重要,但若無穩妥人脈關係將會寸步行。或者是觸犯國內政治禁忌,但縱觀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與議員在房內針鋒相對的密談,房外太太們談笑風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節拿著裝滿現金的月餅盒去送禮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儘管偶有亮點,但並不能掩蓋後半段劇情蒼白的硬傷,荒漠夜戰羣狼一段,特技精彩稱得上國內一級水準。就劇情而言只是加強邱掌櫃叛變的反差。八國聯軍侵華,使票號生意大受損失,郭富城鋭意求變,但亦可是是一大票號死前的迴光返照罷了。一元開户,看上去讓人不知所謂。後半段郭富城高舉仁義大旗,並想借此營造出一商業人才形像,卻不料後半段之所以劇情單薄正因如此,仁義先行,劇情為輔,顯得處處束手束腳,張力不足。本來當時社會,革命黨起義不斷,政局動盪。正是出英雄的好時機。這樣的背景劇情方面可雕琢之處甚多,偏偏編劇置之不顧,讓主角自説自話,顯示不出一種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觀。或者導演應當改下宣傳“中國仁愛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傳”。

影片開場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黃沙。郭富城飾演的康三爺獨立於天地之間。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處?”頗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氣度,也為電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和思想主線,康三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

完成這個追問。開篇這個場景也呼應了康家發跡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個駝夫,在大漠之中把自我最終的一口粥給了一個飢餓的陌生人,自我餓着度過了除夕夜。第二天醒來,陌生人留下了幾百兩銀子,這就是康家這個掌握着相當於國庫十分之一財富的龐大帝國之源。這樣的一個家族故事的設定既貼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報”的路子,也貼合晉商文化的根本。在當年的喬家大院宗祠裏,一向供着喬家祖先要飯的時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喬家的打狗棒在《白銀帝國》裏變成了宗祠裏一向供着的一份帳單,康家人一向替那位當初贈錢給祖先的恩人記着賬,按照股份,這數百兩白銀到康三爺這代已近乎天文數字。最初的清貧不僅僅能愈發顯現出如今的榮耀,也讓子孫清楚地看到祖輩創業之艱辛,飲水思源,時刻不忘祖輩之苦。通常,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發跡了,才會不羞於提及當年自我或祖輩之卑微,而如果依舊卑微的人則會想法設法去掩蓋。無論是打狗棒或賬本,都是極具儀式性和象徵性的。而這種儀式感和神聖感從頭至尾貫穿在《白銀帝國》裏,異常是開篇年底結算分紅那段。康老太爺帶領眾人向關公上香,唸到“憫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誠至信,大義參天”,這時候能清楚地感覺到,維繫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流暢運轉的,除了

嚴密的運營體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這些東西,更重要的還有內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這個詞太龐大太繁雜,但於世俗層面簡而言之就倆字“仁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這兩個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

當影片結尾,康三爺挖出祖上藏於地下的救命錢來還債的時候,看到祖先寫的“仁義”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據和信仰上的承載。什麼是“仁義”,在我看來仁就是推及及人,博愛是謂仁,不僅僅想着自我也想着別人。義就是隻要覺得對,哪怕是犧牲自我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爺用自我全部家當來還債一樣。電影裏的康三爺在很多地方應當都是以喬致庸為原型的,包括他因為幾個兄弟的變故而不得不承擔起家族大業,他對行業的革新等。姚樹華對這個人物的設置十分趣味,他身上有很明顯的俄狄浦斯式的杯具性,與名分上為自我母親的杜筠青之間的感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東西,一如康老太爺所説,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幾百口人都比不上一個女人。最終康老太爺的出走其實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弒父情結。這個人物身上的杯具性還體此刻一如影片開始他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追問一樣,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來的,而非自我選擇。但導演又給了他另外一個東西,類似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知難而上,愈挫愈強,以及在嚴苛的父親管教下顯現出的獨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爺所謂的“殺氣”。這讓他成為和父親不一樣的人。康三爺和杜筠青的感情佔據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許多細節十分出色,也頗為感人。

《白銀帝國》是部商業電影,就如晉商們的在商言商一樣,必須要拍的好看,讓觀眾理解,但從電影中能夠看出《白銀帝國》的創造者用一種使命感來拍這部電影,經過電影讓觀眾瞭解晉商背後的文化,瞭解中國的儒家精神,這樣的態度讓人尊敬。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國人拼命在傳統文化中尋求精神慰藉,一羣所謂學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裝成心靈雞湯販賣的時候,他們經過電影讓人真正感受到基於儒家思想的某種力量,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贏得尊重。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四

在上次課上我們一齊觀看了《白銀帝國》。

《白銀帝國》是一部關於清代一個晉商家族經營錢莊的興衰和成敗的影片,主要講的是清代山西票號“天成元”的興衰榮辱歷程。當時的天成元票號,能夠説就是今日的股份制銀行了,它掌控了全國金融,並且經營存款和貸款的生意。我從電影中的畫面中看到它鼎盛的時候擁有中國各地以及俄國、蒙古、南洋等周邊國家和地區二十多個分號,絕對算得上是富可敵國!除了對天成元票號金錢實力的佩服,令我驚奇的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清末的天成元票號竟然採用了此刻的職業經理人制度(邱掌櫃、戴掌櫃),股份制(票號有很多股東)!這是我萬萬沒想到的……

看完電影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首先説一下電影前段一個比較觸動我的場景,就是電影中康家施粥的場面。排隊等待施粥的窮苦民眾那麼多人圍在康家大院門口擁擠不堪,而應對的就是擁有白銀幾百萬兩的名門望族,這些窮苦百姓卻連喝碗熱粥都得靠施捨……貧富差距之大,不覺就讓人心寒啊!這讓我想到此刻社會的貧富差距問題,雖然沒有當時的貧富差距那麼大,但此刻中國也面臨這巨大的貧富差距,富人和窮人之間逐漸產生了巨大的鴻溝!合理改革和完善分配製度、分配原則,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全面的醫療保障制度等等,我認為這些是當前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急需解決的問題。

改革開放幾十年,中國是富了強了,但中國此刻基尼係數絕對是新中國以來空前的,國家富了但大多數的民眾並沒有享受到這些年國家發展的成果,異常是底層的大眾,像農民、民工、下崗職工等弱勢羣體,這些經濟上拮据的羣體在此刻拜金主義盛行(至少我是這麼看的)的社會中的處境無疑是十分尷尬的。原先是因為國家窮,亟需發展經濟,沒精力來幹這些事兒,但此刻不一樣了,此刻國家富了,也應當着力解決這些民生問題了。

然後就是關於我在電影中看到的有關金融貨幣的資料——擠兑的感想。這發生在電影的結尾,清末時局動盪不穩,國家戰亂不斷,八國聯軍入侵,辛亥革命等,造成國家發行的紙幣貶值、作廢,老百姓存進票號的鈔票變成了廢紙,老百姓紛紛到銀行取款,發生擠兑現象。但老百姓不願意要已經變成廢紙的紙票,而是強烈要求錢莊兑換銀子。從金融的角度來説:存紙票、兑紙票,是契約的約定,應當説是合情合理的。發生紙票貶值作廢的情景也不是人力能夠抗拒的,老百姓得自我承擔後果。可是康老三打破了契約,把家裏藏得九窖白銀提出來兑給了老百姓,救濟眾生,成了窮人的大救星、大恩人。

這雖然不太貼合金融家的邏輯的,但康家人卻得到了心靈的慰藉。這對康家的後代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康家後人所以而受到的教導是:一輩子不做對不起自我良心的事。在這點上電影傳達出的對人的很重要的教導就是不能為富不仁,不論你是怎樣富起來的。看到那裏我想,無論在過、此刻以及將來,金屬貨幣,尤其是黃金白銀都是不會更改的貨幣,國家的也好,自我的也好,黃金儲備都是真實的!而紙幣呢,只是一種貨幣符號,它必須有金銀作為保證其價值的儲備金。雖然上學的時候就學過了這些知識,可是看到電影中的對於金融的詮釋,就能夠更好的理解了……

最終就是看完電影后我心中產生了一個疑問,紙幣會不會消失呢電影中有這樣的場景,在清代,貿易雙方進行一次交易,需要用很多人力物力,運送很多的白銀,這種搬錢的方式,雖已成為歷史,但也由此可見在交易中,支付方式對於人類社會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隨着金融關係的契約化以後,電子支付、網絡支付的出現徹底顛覆了人類的消費習慣,同時也創造了我們今日十分熟悉的、沒有質疑的、理所當然的此刻金融服務的產業。早就聽説過“第三方支付”這個詞,此刻利用寫這篇觀後感的機會查了一下,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所謂第三方支付,就是一些和產品所在國家以及國外各大銀行簽約、並具備必須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供給的交易支持平台。在經過第三方支付平台在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後,使用第三方平台供給的賬户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後,就能夠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户。按我的理解差不多就是刷卡消費吧,那麼此刻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第三方支付已經很普遍了。

具體有網絡購物支付、電話充值、水電燃氣費繳納、信用卡還款、保險費用繳納等等,已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幾年,由於國家對第三方支付的政策支持,我國的第三方支付也發展迅猛,此刻幾乎也遍及生活的角角落落了。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除了上户外菜市場、街頭買礦泉水、買報紙外,刷卡現象儼然已經蔚然成風;在鄉下,一些城鎮商場超市推行刷卡。刷卡,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乘車卡、手機卡、信譽卡、銀行卡、學校一卡通等已經十分普及,伴隨着經濟的發展,網絡、通信、金融的融合,互聯網、POS、手機、電話等各種終端支付手段不斷完善,第三方支付將會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我的疑問是第三方支付體系的日益完善,會不會造成甚至加速紙幣的推出流通領域的速度呢。我感覺或許有可能。原始人的貿易是“1只羊=2張牛皮”的關係。之後,出現了黃金白銀再到紙幣。無論是羊,還是黃金白銀,還是紙幣,僅僅是物物交換的媒介而已,並且這些在流通中都會有損失和成本的。譬如,金銀貨幣的磨損,紙幣印刷成本、防偽成本等等,並且攜帶和使用都不及刷卡方便。未來將是網絡時代,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固然也需要投入各種成本,可是,長期相對來講畢竟成本會很小。那麼,經過投入與產出的比較,第三方支付具有低成

本、方便等優勢,所以,我想還是有可能代替紙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