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末代皇帝》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64W

《末代皇帝》觀後感【精品多篇】

《末代皇帝》觀後感 篇一

最近有了解到清末的最後一任皇帝溥儀。找來了《末代皇帝》這部電影來看。溥儀是中國的最後一任皇帝,按理説這部電影應該是由中國人來拍攝的。可因為很多原因,這部電影的拍攝和發行是有意大利人完成的。並且這部《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溥儀全名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這部電影將溥儀的一生娓娓道來。自從三歲起登基就從未理解江山之中,在他心裏當皇帝可以看見大臣身上的蟈蟈、可以隨意使喚宮裏上上下下的人;長大了,他以為可以變革,通過戊戌變法實現救過救民的理想,卻被太監一把燒了朝廷賬本;辛亥革命爆發後推翻清朝,他被迫退位統治。他以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卻在九一八事變之後被日本人以復位的藉口控制,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後,準備逃亡的溥儀又被蘇聯紅軍俘虜帶到了蘇聯。新中國解放後他被押送回中國。在從俄國回來的火車他猜測自己必死無疑,便在火車狹小的衞生間裏自殺,但又被解救。回國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後來又收到毛澤東主席的特赦令併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這個人很複雜。不能簡單的用好壞去評判他。他自幼便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自以為以自己的力量可以改變眾生的命運,可實際上他的能力還不足夠撼動整個時代,改寫歷史。面對新政府和日本侵略者,他做出了極其盲目愚蠢的決定,他無法看清接近他的日本人只是想利用他實現侵略目的的真實面目,他放棄支持新政府而是依靠日本侵略者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中國封建帝制一直以來景仰的皇帝其實也會盲目,也是一個善良的無知的平庸凡人。這部電影以一種平靜冷淡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溥儀這一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展示了一個不凡而又平凡的人物性格,這也是這部電影值得稱讚的地方。

《末代皇帝》觀後感 篇二

早聽説了這個電影,但一直沒有看。其實是一直存在着偏見,一個外國導演能有多瞭解中國歷史,就算有所瞭解又能有多深刻。昨晚帶着一點好奇和一點質疑開始看此片。僅看了十幾分鍾就被電影獨特的拍攝視角震撼住了。

電影並沒有太多反映那個時代的社會面貌的畫面,沒有明顯的歷史立場,敍事平和而從容。電影將重點放在了溥儀的人生經歷,將整個時代的悲哀濃縮在了溥儀身上。

溥儀的一生可以説相當的傳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從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現代共和戰犯。我想沒有哪個皇帝會經歷如此戲劇性的人生。

溥儀還是一個不諧世事的三歲小孩時就被選作皇帝。他完全不懂作為皇帝的至高無上和尊貴奢華,當然也不懂作為一個飄搖欲墜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將面臨的波折命運。有的只是作為孩童的天真不邪。一開始,我便對他懷着同情心。

慈禧臨死的那段讓我感到恐怖。整個宮殿顯得陰森詭異,衰老蒼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牀上,喝着“神龜湯”。那鍋湯讓我感到噁心。神龜是長壽的象徵,但正如同行將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將滅亡,那鍋湯實則諷刺。面對森嚴的宮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歲的溥儀沒有一絲恐懼,而是用兒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圍的一切。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儀被宣告成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點點痛惜,一個如此天真爛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歷史的浪潮。溥儀登基那天,身着短小華麗的龍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義,不知道皇帝的意義,更不知道那套龍袍的意義。龍袍象徵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和無人可比的尊貴,但穿在只要三歲的溥儀身上,我也只覺得那是一套可愛的童裝,本質上他僅是兒童,面對文武百官的跪拜和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告,他眼裏只有那隻蟋蟀。

即使是三歲的小孩,也會在制度和環境中慢慢明白權力的意義。剛登上王位的時他經常問身邊的太監是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得到肯定的答案後變得狂妄。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對身邊的太監宮女的恣肆妄為。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質享受,但也是最蒼白最孤獨的。沒有家庭沒有玩伴。紫禁城是隻華麗的牢籠。雖然身邊是一羣唯唯諾諾的大臣、太監、宮女,但他終究是一個傀儡。對國家對時代,他做不了任何決定和改變,反而被歷史操縱着。

少年的溥儀和他弟弟趴在圍牆上看到袁世凱登基的場面才意識到紫禁城竟成了歷史的一個廢棄的舞台,沒有了觀眾,演員卻還在繼續演戲。十三歲的溥儀深感喪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宮看母親最後一面。被侍衞攔住時大喊道:“Open the door!”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了兩次,第二次是在滿洲國的總督府裏,當染上毒癮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總督府的時候,溥儀絕望地看着那扇門,那句憤怒悲痛的吶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樣無情地拒絕。溥儀的一生都被一道門禁錮着,既想掙脱又充滿了依賴。那些牢籠既是束縛他的圍城也是給他保護的外殼。正如他透過宮門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實生活情景,貧民、乞丐、雜亂、骯髒,他自知無法適應那種生活,但又想擺脱被那種被囚禁的生活。溥儀自從當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後來住進監獄裏只是讓他看起來更像是囚犯而已。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點一點的侵蝕着,從無知到狂妄,再從狂妄再到無知。正如他的老師莊斯頓説的:圍繞皇帝而設的這種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會有害於他的健康、體魄、智能和精神世界。對於溥儀,我是懷着極大的同情心的,一個從童年開始便走向孤獨、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擁金山銀山,又有何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當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軍閥孫殿英所盜,慈禧太后的屍首被肢解成幾塊,身上戴的黑珍珠項鍊成了蔣介石的結婚禮物時,溥儀滿懷憤恨。帶着復仇的心願和對君王生活的貪戀,溥儀在日本的扶持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企圖分裂中國。他説:中國背叛了我。但他不曾識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終究還是一個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於鼓掌之中,充當日本侵華的工具,連出“帝”宮等權力都沒有,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掌握在監視他的日本中將吉岡安直的掌控之中。如果説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種被動,但這次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可以説是罪大惡極。

最後的戰犯生活,可以説是溥儀的覺悟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變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僅對生理對心理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囚犯生活也算是徹底改造了他。最後他成為一名花匠,過着平靜的生活。褪去君王的虛幻浮華,重獲精神之自由,扯斷木偶線,做回真自我。真是人生的美好收關。當看到溥儀侍弄花草的畫面時,我極感動,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閒適自由,與世無爭。

《末代皇帝》觀後感 篇三

由意大利導演貝爾託魯齊指導,著名攝影師斯托拉羅攝製的影片,在1988年奧斯卡上獲得9項大獎,無疑又是一部驚世之作。

貝爾託魯齊,被人們稱作詩意導演,心理導演。很善於用獨特的影視語言,他的作品帶有強烈的主觀性。他曾説過,中國的這段歷史讓他着迷,他願意用的的能力來傳達自己的觀點。影片正巧符合他對歷史的看法:人是歷史的人質。因此他對浦儀的同情心大於厭惡感,從影片中也不難體會到。

這部電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調的運用,攝影師斯托拉羅也的聲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儀在看守所接受審問時,畫面採用青藍的冷色調,彷彿觀眾也在冰冷的監獄一般,起到了親臨感。在浦儀回憶童年時,畫面採用了暖色調,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錮於皇宮,和被皇宮所保護。影片還不忘了對光線陰影的處理,在浦儀小時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時運用了陰影和陽光的不平衡感。使觀眾體會到浦儀的那種掙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國師傅學習先進理論時,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時,陽光才回到了浦儀的臉上。從這部電影可以清楚的體會到光線對電影的作用。

本片以門為引子,用門的視覺形象來表現浦儀在前半生中充當傀儡被禁錮的歷史悲劇,表達了他人是歷史的人質的歷史觀。在回憶與現實轉換時也運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輯技巧,比如相似物轉場,相似音轉場,人物的相關性等等,如不是採用這種高超的時空轉換式,是很難自由轉換的。

電影不僅可以還原再現歷史,也可以表達和解釋歷史。因為這就是電影!

《末代皇帝》觀後感 篇四

在同學家作客,我在上網,朋友則拿着遙控器不停地換着電視頻道。剎那間,我停止了上網,回過頭去,叫朋友倒退二個頻道。那肯定是在放電影《末代皇帝》。因為只有這部電影的配樂,讓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種內聽出來。它是我個人認為的所有電影中最好的配樂。自從《末代皇帝》誕生以來。其配樂的主旋律似乎已經成為了西方人心目中標準的中國聲音。至少在近年來的很多描寫中國的西方影視和音樂作品、乃至是電子遊戲配樂。都不約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覺的音樂。而這種類似的旋律其根源來自於《末代皇帝》。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其實幾年前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可是當我在電視機裏再次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動的。因為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電影。不只因為那完美的配樂,還有那真實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歷史。可能是因為溥儀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宮和東北的“皇宮”我都去看過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儀的命運是一段什麼樣的命運。當溥儀站在講台上高呼“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的時候,我被感動了。應為我也曾經坐在那個會議廳的椅子上面對着空空的講台。我們似乎是一對從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經擦肩而過。而今天相遇了。

我們總應該對歷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麼樣的歷史。很多人我們不應該忘記。當我們津津樂道的談論慈禧鳳冠上的珍珠鑲嵌在蔣夫人的鞋子上的時候,我們同樣應該知道,正因為如此,溥儀才投靠了日本人。當我們談論溥儀投靠了日本人時候,我們還應該知道,他居然有勇氣大聲告訴日本人:滿洲國與日本應該是平等的!他是一個人,我們不能把他縮為一個符號。他是一個有着我們一樣的情仇愛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個無奈的世界。他和光緒一樣,生來就已經註定了自己的命運,拼命想做點什麼。卻發現什麼也做不了。可憐的皇帝!

其實我們遠沒有資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們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壓力和苦難。清庭的腐敗其實和他們個人沒有關係,他們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興,戊戌變法,也有他們的重要的功勞。他們並不懦弱。他們沒有放棄。他們每天零晨兩點起來批奏章。沒有一天休息。他們熱愛他的國家、他的民族。可是他們無能為力,真的無能為力。但歷史卻不能給他們一個起碼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説些題外話,為什麼西方人對我們中國的歷史把握地要比中國人還要深?真的是因為有些人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嗎?不是。在歷史前面,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其實都是旁觀者。記得在《戊戌變法史事考》一書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歎道,中國第一檔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宮檔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館中條件優越,查檔免費,還有空調。但是在案前埋頭苦讀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國人。也許這就能説明問題所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