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銀帝國影評【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2W

白銀帝國影評【多篇】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一

根據歷史事件改編的《白銀帝國》講述了一家票號的故事。票號可謂是中國現代銀行的前身。正如在《白銀帝國》中的商人一樣,票號掌控着全國的金融命脈,同時壟斷了匯兑,借貸以及儲蓄管理等業務。在《白銀帝國》中,這個虛構的商家反映了當時票號的狀況:他們在全中國以及包括俄羅斯、蒙古和日本在內的周邊國家都擁有大量的分號。山西省被斯特林·西格威福在他所著的《宋家王朝》一書中稱為“中國的華爾街”。晉商以他們的博學以及高效率的商業體系聞名,這也使他們在明清兩代能夠在財政上挑戰朝廷。正如今日的華爾街控制着美國金融系統一樣,票號也掌控了當時中國的金融世界。做為借貸的機構,票號的支柱是匯款業務。他們發明了一套有安全密碼的匯兑(類似於現代銀行所出的現金支票)系統,使得商家和朝廷可以不用運送大量的銀子也達到交易的目的。分紅制也始於晉商的發明。投資者和經營者從起始就一同擁有股份,這種做法在當時很獨特,也保證了管理層的連貫性以及員工的忠誠度。員工們都會努力工作,爭取獲得股權,就像現在資淺的律師爭取在事務所中升級成合夥人一樣。所有的票號都是總經理中心制。投資人不得干涉銀行的運營和業務。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都不得踏入銀行一步。這保證了體系內高水平的職業素養,也避免了家族企業中常見的裙帶關係。

康家的先人將活命的最後一口粥讓給了陌生人,借到30兩銀子,百年後連本帶利有五窖銀子,佔家產的三分之一。還依然在為恩公計算着,這就體現了一種對信義的堅持的力量。也許有人説:“這是一筆不錯的投資嘛”但是我相信康家先人在讓出最後一口粥的時候不會想那麼多,心裏一定是仁義憐憫的觀念超越了生死,正如孟子所説的“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取義者也”正是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感動了陌生人,帶來了家族第一筆投資;而這種對於仁義的堅定信念,也確保了康家創業的成功,我相信當時有30兩銀子的票行商人應該不在少數,但是真正發展成為“天成元”票號的規模也不多見,“天成元”票號堪稱清代的全國“金融大鱷”,它掌控全國金融,兼營存放款,生意鼎盛時擁有中國各地以及俄國、蒙古、日本及南洋的二十三個分號,富可敵國。當然有康家一代代的不懈努力,也有順應了時代潮流的金融創新模式,也有嚴格的風險控制以及到位的員工激勵措施,但是在這一切之上,康家祖上秉承的“捨生取義”的經營理念也是成就這事業的內在保證。

當然在片中也體現了濃厚的家族觀念,光宗耀祖成為中國人原動力之一。得到祖宗的認同也顯得如此重要。“天成元”票號的票規,也充分體現了這樣的理念“憫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誠至信,大義參天”先人立下規矩,樹立了榜樣,後輩就要謹慎遵行;甚至片尾,畫外音也以“讓你們的祖先驕傲”作為激勵觀眾的方式,豈料這種方式在現代社會已經失效了。高速發展的城市化社會,斬斷了我們固有的家族血緣脈絡,在經過五四運動和文化革命的衝擊,現在很多家庭連家譜都失散了,何談光宗耀祖呢?可見看得見的都是短暫的,看不見的才是永恆的。光宗耀祖的觀念不是永遠的動力,“榮耀神,以神為樂”才是永恆的動力。

清末動盪,尤其是從白銀幣制轉到紙幣過程中所產生的對於票號業的衝擊,最後國破家亡,經商企業有不能承受之重,很多儲户存進急速貶值的紙鈔,而要求兑現比較堅挺的現銀,想將風險轉嫁給票號。票號作為經營方,原本無需承擔社會造成的系統性風險。只有面對艱難的選擇時,我們才認識自己,定義自己。在此家族生死存亡之際,難能可貴的是,康三爺秉承祖宗遺訓,以“仁義”為本,打開了塵封百年的家族銀窖,又承受巨大的風險將現銀運往北京,分發給儲户們。後面的結果不清楚,也許康家在巨大的社會經濟動盪中泯滅了,山西票號業也在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的雙重絞殺下走向衰落。但在關鍵時刻,也康三爺為代表晉商仁義為本的精神卻傳承了下來,鼓勵一代代的中國商人。其實我覺得這表現了在關鍵時刻,取捨的抉擇的問題: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在一個人心目中,到底孰重孰輕,平時尚可以虛偽,尚可以口是心非,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到了關乎切身利益的時候,一切虛假都是掩飾不了的。康家三爺的選擇與當年康家先人的選擇,某種程度上面臨類似的情形,都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大事,正是在這樣關鍵時刻,他們都選擇了“仁義”,而非生命或者金錢。體現了仁義的寶貴,康三爺打開銀窖,發現“仁義”的家訓,感動得跪拜先人,他得到了先人的認同。我們作為基督徒呢?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着基督。腓3:8,這是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應該捫心自問的問題?平時在教會也許口口聲聲的説愛主,可是實際生活中呢?遇到時間精力金錢取捨的問題時呢?我無法想象一個連聚會都不規律,奉獻也時斷時續的信徒,會跟隨基督,以至於死?從《白銀帝國》中我看到了一種力量,堅持正確選擇的力量,不為壓力所動,不為利益所誘,這才是孟子所説的“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硬,威武不能屈。

作為對比邱掌櫃在最初於青黃不接之時發放高利貸,被接納回票號之後仍不思悔改,在最危急時刻勾結山賊,背叛了“天成元”票號,親手殺死了朝夕共處幾十年的日昌師傅,給票號帶來致命威脅!在邱掌櫃心中,銀子是被什麼都重要的,高過道義,高過忠誠,也高過生命。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了,排序方式不同。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帶來很多罪惡,尤其是在突然之間,邱掌櫃的貪念喪失了“天成元”挽回敗局的最後機會,也葬送了很多同仁的姓名。值得思考的是康老爺一生閲人無數,他自以為讓邱掌櫃已經覆滅的職業生涯復活,他就能感恩戴德,一輩子作康家的家奴。豈不知人性裏面的貪婪可以被短暫壓抑,但是一旦有了合適時機就會更加兇猛的反噬,險些葬送了康家的家業。這對於我們反覆思考用人的原則,德才兼備最好,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也要以品德為先。在山西票號如此嚴格的監管措施和如此到位的身股分紅(員工持股)的激勵機制之下,邱掌櫃依然可以在非常時期選擇背叛,因為他已經不滿足於拿最高的員工分紅,而是要整個康家的家產。再好的獎懲措施都是有漏洞的,而一旦事情看站起來就要同舟共濟,彼此的影響是巨大的,這就使我想起林後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不同的價值觀念造成不同的選擇標準,在關鍵時刻就會有不同的想法,造成不同的觀點,容易造成分裂和不可預料的後果。摩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所以我們作為基督徒,選擇人生伴侶和生意夥伴之時,要首選主內有共同信仰的重生得救的真信徒,這樣才能有共同的合乎聖經的價值觀念,才能更好的生活或者共事,這是非常重要的。就好像耶穌,約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我們也不可輕易將自己的婚姻幸福,事業發展交託給不信主,不畏天地,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種人是非常可怕的,不僅造成平時的很多不同看法,在關鍵時刻也會造成分裂和難以預料的後果。

作為金融行業的基督徒,尤其有所收穫。CFA課程第一堂不是講金融理念而是講道德(ethics),如此複雜的金融體系,從業人員和客户之間存在的巨大的信息不對稱,而也無時不可面臨着巨大的來自於金錢的誘惑。有很多優秀的企業和個人就是因為無法抵擋這樣的誘惑,至客户利益和道德準則於不顧,鋌而走險,給客户和公司帶來了巨大損失,也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走向覆滅。比如:巴林銀行

雷曼兄弟、安達信等等,這幾年尤其如此,所以金融行業呼喚誠信。原本以為中國金融監管不健全,可是實際看到的是監管最嚴格的,制度最完善,歷史最悠久的,實力最強大的華爾街恰恰成為各種騙局和商業欺詐的發源地。在金融危機中,友邦的高官甚至用政府的救助金去開Party,報銷按摩費,高比例分紅,惹得天怒人怨;前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麥道夫,涉嫌詐騙500億美元,造成很多家庭傾家蕩產,養老金打了水漂;使華爾街成為貪婪的代名詞,我作為中國金融從業的基督徒依然也要以此為戒,明白生命中孰輕孰重,不能因為金錢出賣自己的信仰。我們知道在基督裏我們已經得着了,不可貪愛世界,因為那是與神為仇。

作為金融從業人員就要踐行“受人之託,忠人之事”林前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上帝安排我們在金融行業作見證,就要活出他的榮耀來,侍奉神而不是侍奉瑪門,路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希望我們在金融業服侍的基督徒,作主忠心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將來見主面的時候,能聽見主的讚許: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二

《白銀帝國》以一個晉商所建立的龐大金融帝國的興衰為縮影,折射出富賈晉商的沒落和動盪社會軟弱政府的氣候中一個民族的衰敗。電影中,金錢磨不滅的仁腸義膽、強權壓不垮的真愛摯情可謂是蕩氣迴腸。

除此之外,電影背後所藴含的經濟學知識也着實值得我細細品味琢磨。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從經濟學知識的角度對這部電影的思考。

【經濟】:資源配置的低效率

電影開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場景:康家票號圍牆裏頭,工人們正忙忙碌碌地歸攏成箱成箱的銀子,而圍牆外頭卻是另一個世界,“窮、髒,生存的困難搶去了人們的尊嚴”。

同一個經濟社會,完全不同的經濟地位和經濟資源佔有量。何謂經濟,經濟的本質就在於對稀缺資源的配置,而如何優化配置則是研究經濟的重大課題。資源配置有兩種:“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所謂“看得見的手”是指政府通過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干預經濟,“看不見的手”則是由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進行資源配置。在封建制度和自然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的權利掌握在統治者和貴族等上層階級手中,也就必然服務於統治階級的利益,剝削與被剝削相應產生,康家圍牆裏外天上地下的不同場景也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必然。根據帕累托最優狀態很明顯,這絕對不是最優資源配置。

現在來看,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的經濟改革中,以改革開放為例,不論城鄉改革,儘管不免地總是導致一些階級受益而另一些階級利益受損,但是以市場為主,政府幹預為輔的資源配置方式卻在努力朝着效率與公平兼顧的方向努力着,這比封建社會是絕對的進步,比起電影中的普通平民,我也覺得更加幸福。

【銀行】:新興銀行的夕陽古老票號的黃昏

從康家天成元票號“二十三個分號一年過手之銀相當於朝廷歲入的一成”時的盛極一時,到1905我國第一家國家銀行“户部銀行”的成立對其匯業的嚴重衝擊,再到國民革命爆發國事大變票號業務的全面崩潰,一方面標誌着我國舊式票號的沒落,另一方面業標誌着現代銀行的逐漸發展和崛起。

首先,從管理組織形式上看,明朝錢莊和清朝出現的票號,都是封建式的,電影中康家天成元票號以嚴格的號規進行管理,具有鮮明的封建家族的管理風格,嚴厲苛刻但不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辛亥革命以後我國現代銀行業擺脱了這種封建家庭的管理方式進一步發展。其次,從業務內容來看,一方面國家銀行出現以後票號在傳統的匯兑、收存、放貸基礎上又增加了儲蓄業務,比如電影開始票號中的繁忙景象“匯水七十五兩,這是收條”、“五千兩期票,照日本國匯兑率算,給票後三日兑現”表示票號的匯兑、收存業務面較廣。户部銀行開辦以後,康家京號分行開闢了“一兩開户”業務,廣納小額儲蓄,在官方拿走大客户的困境中找到了突破口,這也是銀行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另一方面,電影中康三和戴掌櫃去上海學習,提到了放貸抵押,銀行的放貸抵押可以提高放款的安全性,但是由於增加了貸款者的借款成本,所以借款者會設法降低利息,電影中的康家票號主要放款與政府,更是以要求抵押。儘管如此,抵押作為一種信用風險管理工具也説明那時我國票號也有了信用意識的萌芽。

【貨幣】:談談白銀和紙幣

馬克思説: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由於具有價值,易於分割等特點使得貨幣生來就固定在金銀兩種貴金屬上,重商主義早期思想理論的特徵甚至認為貨幣是財富的唯一代表,隨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更加便於交易的金屬貨幣象徵符號紙幣出現了,它是由國家強制發行並使用的,本身沒有價值,因此不是財富的代表,而這點在這部電影中體現的尤其淋漓盡致。時局動盪之際,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擠兑、掠奪甚至背叛所為全是代表財富的白銀,而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卻落得個“存進去的是錢,出來的是廢紙”的下場。這不禁令我想起了前段時間令人談虎色變的金融危機,當時人們做過一個統計,美國黃金儲備量8135.5噸,佔外匯儲備的76.1%,德國黃金儲備量3422.5噸,佔外匯儲備的63.2%,

分別位居全世界一二位,而中國大陸黃金儲備僅有100噸,佔外匯儲備的1.1%,這樣巨大的差別讓人很擔憂,也許有一天我們就會成為兑不出銀子而自焚的可憐老人。這也給我們一個驚醒,不能一味追求外匯儲備,增加黃金白銀儲備量,為國家安全提供切實保障。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三

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敵國的山西票號天成元父子之間的傳承和三角戀情。

《白銀帝國》觀後感:偏愛看美人遲暮,英雄氣短

有人説,一部好的作品可以讓你思考。我卻覺着一部好的作品能迷得我神魂顛倒罔顧其他,一部不那麼好的作品才會使我動腦。後者如《白銀帝國》,白天看了信手塗抹幾行感想,猶感不足,夜裏找原作來看,第二天不由自主想了一個上午。

想的是兩件事,不包括昨天議論的影片的精彩程度:起初懷抱的對晉商事蹟的興趣,在讀《白銀谷》的過程中得到滿足;又越發關注書中用心良苦的佈局在影片中如何展現。前一部分裏票號的功能、“股”的意義等背景資料,為理解晉商故事所必需;後一部分我的觀點頗為主觀,實在是由於影片與原着差異太大,想多談一點。

第一部分中,如“票”、“折”、“股”等的名詞的含義是中國古代社會固有的,異於我們通常理解的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首先,清代產生的票號,其作用與銀行有相似之處。書中提到了票號的兩種主要業務,其一的憑據姑且稱之為“票”,將銀兩存入此地票號,便可持出具的“票”在有辦事機構的彼地取得銀兩,類似於異地匯款,正是晉商最早開展這一業務,並因此產生了“票號”產業。其二的憑據或可叫做“折”,同樣是向票號存入銀兩,但數額較前一種少,商鋪出具不記名的“折”,持折人既可以憑“折”向票號支取銀兩,也可以將“折”饋贈他人。票號業務多樣,但電影中涉及的主要是以上兩項。其次,票號的經營理念和行業規範。東家出資,掌櫃經營;出資者取得“財股”,有一定資歷和成績的經營者取得“身股”;在分配盈利時,“財股”和“身股”的享有者都可以取得分紅,在分擔風險上,出資者要負擔虧損的風險,經營者則不必承擔損失;掌櫃通常由票號培訓的學徒擔任,優秀者能取得“身股”、身家豐厚,但掌櫃一旦被辭退,取得的“身股”不能帶走,即使能被其他票號錄用,也很難再取得新東家的信任和高額的報酬。

白銀帝國觀後感 篇四

《白銀帝國》觀後感

第一次聽到《白銀帝國》是因為女友告訴我我的偶像演了新片。第二次聽到的時候是中央六台在放《白銀帝國》的首映典禮。我只記得上頭説了,《白銀帝國》的導演是個女的,那個女的説,資方是郭台銘。由於之前的工作和富士康打交道比較多,對於郭台銘其人有些聽聞,故覺得這個電影應當有得一看。

午時和女友去了中心城的金逸電影院,電影在十幾分鐘的廣告中開始了,沒有徵兆,可是開場就讓人覺得製作很精良。上次看國產片時這樣的感覺是在《非誠勿擾》的開場。從製作的工藝上看,這確實是巧工慢火煨出來的一道菜,如果再配上壺“悠悠歲月酒”,回味則更顯綿長,畢竟從影片幕後製作陣容來看,的確是很豪華,蘇聰、奚仲文、張叔平、陶經……

故事講的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晉商的故事,充滿了滄桑,甚至顯得有點落寞,好像在滿桌子的漢堡和烤串中間,突然上了一道鳳尾魚翅,觥籌交錯間食客們難免有點躊躇。

沒有看過這部片子的原著《白銀谷》,可是故事的重心好像有點點亂,故事從康家老四去天津,媳婦被綁架開始,康家家難不斷,先是康老二要去天津救人,騎馬摔成殘廢,天津掌櫃因為此事上吊自殺而銀號遭到擠兑,老四獲知媳婦被殺而瘋癲……這些都只是一個激發老三也就是郭富城飾演的康三承擔大業。故事還有一段纏綿悱惻的感情故事,郝蕾和郭富城是母子關係,可是兩個人愛的死去活來,郝蕾性格剛烈,康父在家難連連的情景下必須要郝蕾為康家留後,郝蕾節育,康父和郝蕾導演了一場溺水死亡的鬧劇,八國聯軍來了,康父委託大業,死去的郝蕾出來與郭見面,……導演費盡心機,就是為了塑造郭臨危受命,解除心結,一心商道的過程,但總覺得郭與郝蕾的故事過於長了。而到最終故事結束總有種故事未盡的感覺。

而貫穿故事的商道和道理仁義是故事的點睛之筆,也不愧是郭台銘作為資方的這樣一部片子。總有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味。可是也深深感激郭總,心繫天下啊。

雖然因篇幅有限而淺嘗輒止,《白銀帝國》還是相對完整地再現了晉商漸漸式微到最終沒落的過程,所以《白銀帝國》還是具備了必須的恢弘的史詩氣質的。康老爺關於馭人之術的闡述不能説不厚黑,但最終還是讓自以為被自我玩弄於股掌之中的邱掌櫃擺了一道,儘管窖藏了天文數字的白銀,但到頭來還是千金散盡。落後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固步自封的小農意識、官辦銀行的衝擊,這些導致晉商退出歷史舞台的原因在片中都有所呈現,也算相對完整地呈現了一部輓歌式的作品。影片為這個白銀帝國的覆滅做了善意的開脱,但真實情景遠非這麼體面的。從這一點上説,《白銀帝國》如果能引發一些關於這段歷史的思考和討論,倒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並且創作者在這部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認真和誠意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