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秦帝國觀後感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03K

大秦帝國觀後感

篇一:大秦帝國觀後感

年前,無意間於網絡上瀏覽到了電視連續劇《新大秦帝國》的信息,原以為《新大秦帝國》也不過是一部普通的歷史劇。因為在我們的印象裏,一説起秦國就只有秦始皇、就是暴政、就是一個短暫的王朝。僅管如此,因為熱愛歷史的原故,我還是豪不猶豫的在線觀看了此劇。沒想到,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從一開始,這部電視連續劇就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乎,一口氣看完了51集。本來當時就要寫寫觀後感的,但是感覺此劇太博大、太深厚、太經典,不寫則已,若寫就不能草草了事,所以遲遲未能動筆。只到前段又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第二遍,才下定決心寫此觀後感。

我個人認為,就總體來説,《新大秦帝國》是有史以來拍的最好,最有看頭的一部歷史劇!為什麼這樣説呢?其因有四。

一、《新大秦帝國》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

在我們的印象裏,秦王朝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一説起秦王朝,人們就只會想到秦始皇和他的暴政;一説起秦王朝,人們就只知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除此之外,秦王朝沒有什麼特別,似乎可有可無。但《新大秦帝國》卻站在了一個新的高度、正確的高度來審視和評價了秦王朝的歷史意義和地位:“大秦帝國是中國文明的正源;秦王朝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自由奔放、最為充滿活力、最為偉大的時代。用那時候的話説,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劇烈變化時代。用歷史主義的話説,那是一個大毀滅、大創造、大沉淪、大興亡,從而在總體上大轉型的時代。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的轉型,隸農貴族經濟向自由農地主經濟的轉型,聯邦制國體向中央統治國體的轉型,使中華民族在那個時代達到了農業文明的極致狀態。那個時代名將輩出,大才如雲,英主迭起,那是一個大爭的時代。中華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捲進了這場全面徹底的大爭之中!經濟、政治、軍事、文化,舉凡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都在這種大爭之中碰撞出最燦爛的輝煌。戰爭規模之大,經濟改革之徹底,權力爭奪之殘酷,文化爭鳴之激烈,民眾命運與國家命運的聯繫之緊密,創造的各種奇蹟之多,湧現的偉人之多―――所有這些,都是後來的時代無法與之比肩的,甚至是無法想象的。”(作者孫皓暉語)

二、《新大秦帝國》所展現的浪漫情懷和奮鬥精神催人奮發

打開《新大秦帝國》的視頻,首先序幕裏的字幕和音樂就給人一種激昂的鬥志和奮發的精神。接下來我們看到了戰爭場面的宏大、血腥和殘酷、看到了秦人的頑強和英勇不屈!但秦國自秦穆公春秋稱霸後,經歷幾代亂政,列強蠶食,國土淪陷。到了秦獻公,為了收復河西失地,又與魏國連年爭戰長達二十年。此時秦國的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在此危難關頭,秦獻公的二兒子——該劇主人公仲公子贏渠樑(後來的秦孝公)以其非凡的膽識提出了罷兵休戰的主張。秦獻公自是不能認同,但在次日的決戰中卻中了魏軍的狼毒箭,身負重傷,而不得不退兵和反思秦國的命運,並在臨終時最終確定由贏渠樑來繼任秦國國君。秦獻公的大兒子公子虔勇猛善戰、頗負人望,秦國老氏族想擁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義,全力支持贏渠樑,真正起到了秦國柱石的作用。

“秦王朝所處的'歷史時代是一個‘大爭之世’。所謂‘大爭’就是爭得全面,爭得徹底,爭得漫長,爭得殘酷無情。《新大秦帝國》也就是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羣雄逐鹿的戰國末年,在這個‘大爭之世’,面臨亡國之禍的秦國於列強環伺之下,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終掃滅羣雄而一統天下的艱辛悲壯歷程。”(作者孫皓暉語)。那一次次瀕臨垂死的爭扎,無不令人肅然起敬!那一聲聲鏗鏘有力的使令,無不令人信念堅定!那漫天飄舞的雪花、那氣壯山河的戰歌,無不令人心胸澎湃、熱血沸騰!

三、大秦帝國的興衰、商鞅變法的實施過程值得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鑑

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國弱民窮,列國卑秦不與會盟,且欲分秦滅秦而後快!當此之時,秦孝公贏渠樑深刻地認識到唯有變法才可以圖存。

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國力已消耗殆盡,到了亡國的邊緣。但秦國舉國上下還處在替秦獻公報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們要求殺了被擒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繼續與魏國決戰。秦孝公面對秦國窮弱的現實,力排眾議,放了公叔痤並採取了割地與魏國修好的英明決策,終於迎來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和穩定的局面,終於創造了一個變法發展的大好時機。至此,我們不禁要問;“若非如此明君,還會有後來大出天下、統一六國的強秦嗎?”

當公叔痤要求秦國納貢稱臣時,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經典:“不納貢,不稱臣。秦國窮困,無貢可納;秦人硬骨,不能折腰!”。秦國雖然貧窮,但人窮志不短。至此,我們不禁會由衷地感歎:“有此明君,秦國可以無憂亦”

隨後,秦孝公又刻了一塊國恥碑,立於宮門,讓全體國人牢記國恥,發憤圖強。如此卧薪償膽,至此,我們可以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為了富國強兵,秦孝公接着向天下發出了被譽為五百年一卷雄文的《求賢令》,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求賢令》中他實事求是地陳述了秦國的貧弱現狀、自己發奮圖強的決心和秦國將來對強秦士子的回報。為了鑑別和斟選真正的人才,秦孝公火眼金金,不以老甘龍的讀書多少為依據,而是讓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策論,再按才錄用,最終求得了真正的大才——衞鞅。衞鞅的《治秦九論》給秦國帶來了希望,秦孝公也因其遠大的目光和廣廓的胸襟成了衞鞅心中真正的明君,以致於他們廢寢忘食地談了三天三夜,最後決定連起手來大幹一場——變法。在確定變法之時,秦國老氏族極力反對,但秦孝公在公子虔的支持下絲毫不為之動搖,並堅決地説:“秦國變法不是虛應故事,有人擁戴,秦國要變,沒人擁戴,秦國還是要變。”然後又與滿朝文武在國恥碑前對天盟誓:“上下同心、變革雪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衞鞅提出變法四要:一、獎勵農耕以富國;二、激賞軍功以強兵;三、統一制權以理政;四、移風易俗以正民,四綱之下又有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激賞移民、實施郡縣制、移風易俗、統一度量衡、建立新軍制等相關法令保正實施。秦孝公拜衞鞅為左庶長,總領國政,推行變革。賜衞鞅穆公鎮國金劍,並曉喻朝野:“先祖穆公鎮國金劍,號令所指,違者殺無赦,凡壞我變革大計者,無論公室宗親,一律依法論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調幹吏景監做左庶長府領書,抽調幹將車英做執法都尉,給衞鞅配備了精幹的屬官。還與衞鞅同車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與支持保證了新法的順利實施和商鞅變法最終的勝利。至此,我們更加肯定:“有此明君,秦國焉能不強!”

説完了一代明君秦孝公,我們該説説亂世大才、法家名士衞鞅了。衞鞅身懷不世之學,卻不能為強魏所用。為了施展平生所學,也為了實現遠大的政治理想,在五百年一卷雄文的秦公《求賢令》的感招下,不畏艱險地來到國力最弱、生活最艱苦、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一起推行了一場長達二十年的、驚天動地的、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終於化腐朽為神奇,使原本瀕臨亡國的弱秦一舉成為天下第一強國。終於完成了秦獻公收復河西的未了殊願,併為秦國大出天下、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衞鞅自己也因其不世功勛從客卿升為左庶長,再升為大良造,最後被封為商君,從而適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負。

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舉重若輕!“徒木立信”,略使小計,四兩撥千斤,便取得了全民的信任;回顧商鞅變法,何其艱難兇險!從爭水私鬥到墨家刺殺,再從墨家刺殺到太子事件,直到最終被車裂,哪一次不是危及生命;回顧商鞅變法,何其大公無私!從斬殺私鬥重犯到應對墨家刺殺,再從應對墨家刺殺到刑治公子虔,哪一次又有絲毫的退縮畏懼!在變法的整個過程中,商鞅真正做到了“極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鞠功盡粹,死而後已”。

綜上所述,我想《新大秦帝國》這部電視連續劇值得世人觀看,更值得當下希望變革或者正處於變革中的企業和國家深思和借鑑。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為什麼會大出天下、統一六國?我們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與其它六國的變法有什麼不同?我們更應該想想秦國的變法取得成功的關鍵和保證是什麼?

四、《新大秦帝國》具有高超的藝術成就

《新大秦帝國》的演藝陣容和實力自不用説,絕對上層和一流。除此之外,我覺得《新大秦帝國》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懸;老秦人的英雄氣概更是令人蕩氣迴腸、熱血沸騰。秦孝公和商鞅兩個主人公塑造的雖然有些過於完美,但決對成功。《新大秦帝國》裏商鞅的“治秦九策”可以和《三國演義》裏諸葛亮的“隆中對”媲美!商鞅拜左庶長時的答辯和秦孝公墨家論證台的答辯也可以和諸葛亮的“舌戰羣儒”媲美!劇中象老甘龍那:“颶風過崗,萬木盡伏,不摧不折,悠悠可期”哲理警句,也隨處可見。至於有些網友評論《新大秦帝國》的某些情節與歷史不附,説什麼硬傷,説什麼觀後如鯁在喉,我不敢苟同,我認為那不過是譁眾取寵。什麼叫創作?什麼叫藝術?那能一字不動的照抄史書嗎?既使能的話,我想那還有這個味嗎?還有些網友評論説《新大秦帝國》把主人公塑造的高大全,象神,不象人。《三國演義》是大家公認的經典,試問諸葛亮不高大全嗎?不象神嗎?更何況,魯迅先生評論諸葛亮不但象神,而且象妖!

以上為我看《新大秦帝國》之後的觀後感。

篇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觀後感

文/凌雲子

剛看完電視劇《新大秦帝國》,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寫點東西。

電視劇《新大秦帝國》將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拍成了一部大氣磅礴、蕩氣迴腸又充滿激情、浪漫的長篇歷史電視劇,採用大量的虛構甚至是改變史書記載來塑造了兩個幾乎完美的藝術想象:秦孝公和衞鞅(後因封為商君才稱為商鞅)。

秦孝公贏渠樑(侯勇飾)接任國君之位時,秦國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絕境。秦穆公稱霸後,秦國四代君主君權旁落,宮廷政變不斷,國力劇降。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更是以戰強國,卻屢戰屢敗,耗盡國力,還被迫向魏國割讓了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大遍土地。六國在山東召集大會,準備分秦。秦國正臨內憂外患、生死存亡之際。秦孝公清醒地認識到秦國無論是國力還是軍事都遠遠落後於其它六國。秦軍士兵基本上沒有盔甲,武器簡陋,後勤不繼,兵源匱乏,老爺爺和小孫子同上戰場。全靠老秦人的捨生忘死、前赴後繼、浴血奮戰才勉強保住暫時不亡國。為了穩定最急於滅秦的魏國,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對下,釋放了被俘本應斬首為先父祭靈的魏國丞相公孫痤,並拿出國庫與皇室的大量財產和稀世珍寶賄賂六國權貴,力保秦國暫時無戰事,為秦國贏得了一絲喘息之機。他手刻國恥碑,以血塗字,立於宮門,誓以變法強國。他向天下發出《求賢令》,以與賢士“分享秦國”的誠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為官。他讓來秦的士子先到秦國各地走訪三個月,根據實情寫出對策再論才任用。衞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論》更使他看到了秦國的未來希望。他們連談三天三夜,決定實行變法,以法治國,並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負”的誓言。秦孝公拜衞鞅為左庶長(相當於丞相),後升大良造,掌握軍政大權,進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在衞鞅實施的充滿艱難險阻、危機重重的二十年變法期間,秦孝公頂住一切壓力,包括老世族和宮廷內部的壓力和陰謀詭計,讓衞鞅放手變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險、親至墨家駐地神農大山,解釋秦國變法的情況,説服了墨家鉅子,阻止了墨家因誤解衞鞅變法是暴行而想刺殺衞鞅的行動。秦孝公在意識到自己病重將不久於人世時,為保護衞鞅在自己去世後不被老世族和宮廷內部勢力報復,不惜想違法採取非常手段除去對衞鞅威脅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長公子嬴虔和老太師甘龍。在劇中侯勇演活了一個胸懷大志、目光遠大、堅忍不拔、重情重義的國君形象,是全劇演技最好的演員,是劇中最大的亮點。

衞鞅(王志飛飾)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國丞相公孫痤的中庶子,身懷不世治國絕學。公孫痤在病危時向魏王推薦衞鞅繼任魏國丞相,但魏王不以為然。公孫痤接着又告訴魏王,如果不能啟用衞鞅,就把他殺掉,千萬別讓他出境,一但別國延攬,那將成為魏國大患。魏王依然不以為然。衞鞅在魏國不受重用,便遊學各國,感動於秦孝公敢於歷數祖上先君的不賢、知恥後勇、發憤圖強的《求賢令》,來到當時七國中國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機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國。與秦孝公推行一場長達二十年、驚天動地、堪稱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變法。新法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鼓勵宗室貴族建立軍功、改革户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等,讓七國中國力最弱的秦國一舉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並親領新軍出戰河西,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逼迫魏國返還河西、秦東和函谷關等土地,為以後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在變法過程,他真正做到了“板身無二慮,盡公不顧私”,廢餐忘食、鞠躬盡瘁,全力推行變法;執法鐵面無私,儲君違法殺人後,衞鞅依法對儲君的兩個太傅進行處罰,儲君的首席太傅長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孫賈被黥面放逐隴西牧馬;為得到秦國宮廷的支持,雖然即將與如心愛的白雪結婚,而且白雪已懷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勸説下,只能放棄了與白雪結婚,接受了與公主的婚事;為了護法,不惜給自己留下殺身後患,勸説秦孝公重新立因殺人被流放並對自己心懷仇恨的嬴駟為儲君,放棄除掉長公子、老太師等人。最後在新國君嬴駟、長公子嬴虔、老太師甘龍和太傅公孫賈等勢力的瘋狂報復下,被誣陷為謀反之罪,被處以最殘酷的車裂分屍而死。王志飛演的衞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飛的演技確是一般,特別是他的言行舉止顯縣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該劇,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啟發:

一、拍歷史劇時,對已有史書記載的事件的改編要恰到好處,不可過分。

劇中虛構的三個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給整部電視劇增彩不少。一個是衞鞅的未婚妻白雪(高圓圓飾),是魏國大商人白圭的女兒。她深愛着衞鞅,全力支持着衞鞅,並已懷有衞鞅的孩子了,但為了讓衞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勸説衞鞅接受與瑩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離去,獨自養育兒子。在衞鞅被車裂時,她安排兒子的事,趕赴刑場與衞鞅殉情。一個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與秦孝公約定“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由於墨家內部事務纏身,直到秦孝公臨終前聽到消息趕來與秦孝公舉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後的一段日子。還有一個是瑩玉公主,是一個在王宮裏最受寵的天之嬌女。她非常傾慕和深愛衞鞅,雖因政治因素嫁給衞鞅後,不僅沒有半點介意,反而以一個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顧衞鞅,每天晚上在衞鞅工作時,親自給他熱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後,多次要求衞鞅把白雪母子接回來一起生活。在衞鞅身陷牢獄、將被處死時,不惜犧牲生命來救衞鞅。這三個女性形象給整部劇增加了一種浪漫、激情,讓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劇中為了突出衞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對史書已記載得很詳細的事情進行過分改編,甚至是顛倒黑白,對於沒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也許覺得很精彩,但對於已看過史書記載的人來説則是難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寫的小説《李自成》,參照紅軍長征的事蹟來寫李自成起義,參照毛澤東的形象來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寫一個“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讓很多知識分子難以接受。《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河西之戰,衞鞅率領秦趙聯軍進逼魏國,騙魏國軍主帥公子昂來談判,卻設下伏兵擒住公子昂,並以秦軍冒充公子昂的隨從詐開城門,攻入魏國,大敗魏軍,並殺了公子昂。但劇中卻拍成衞鞅只率領秦國新軍,擺開軍馬,一戰全殲魏國三萬精騎和八萬河西守軍,並放走了公子昂。衞鞅逃亡至邊關因沒有通行證件被拒絕就宿,但劇中卻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絕就宿。魏人因衞鞅曾背信攻破魏軍不願收留他,但劇中卻拍成了公子昂主動邀請衞鞅到他門下避難而他卻不願意。衞鞅回到封地商邑不願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擊鄭國,兵敗於鄭國黽池,被殺死後屍體又被秦惠王處車裂之刑,但劇中卻拍成了衞鞅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大義凜然、從容就義,主動走向監獄,含笑走向刑場,坦然接受車裂。劇中為美化衞鞅形象,確實是不惜歪曲事實、顛倒黑白,把歷史上人格並不高尚的衞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極其寬廣、品格極其高尚的君子,寧死不願逃亡和造反,對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腦袋平息老世族的憤怒充分理解、體諒和讚賞,還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併為秦惠文王策劃殺了自己後的人事安排和治國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個,就是連歷史上真正自願以死殉法的譚嗣同也自愧不如。把歷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該劇的最大硬傷。其實如果劇中按史實如實地反映衞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難臨頭時不願束手就擒,出逃他國,憤起造反,戰敗被殺,屍體被車裂,更讓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無損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變法家的形象。

二、處死衞鞅,顯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馭國治世之術。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變法家不得善終,被最殘忍的車裂五馬分屍,令所有讀到這段史實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萬千。秦惠文王雖然殘殺了衞鞅,但仍然按照衞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國家,使秦國越來越強,最後一統天下。其實平心而論,秦惠文王殺衞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當時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勢單力薄、君權旁落。一方面衞鞅大權在握、權傾朝野,無論是權力還是威信都處於最高峯,剛繼位的秦惠文王被衞鞅巨大的光芒掩蓋着,君權名存實亡。另一方面在衞鞅變法中失去權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們在秦孝公死後蠢蠢欲動、妄圖復辟、報仇雪恨,無時無刻不在找機會顛覆新法、打擊衞鞅。這兩股勢力的明爭暗鬥令秦國政壇暗流湧動、政局動盪。秦惠文王非常聰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師甘龍、太傅公孫賈和太廟令杜摯等宮廷和老世族勢力對衞鞅的誣陷,果斷地除掉權傾朝野、壓制着自己的衞鞅,然後利用因衞鞅之死引發的朝野眾怒,再剷除妄圖復辟舊制的公子虔、老太師甘龍、太傅公孫賈和太廟令杜制等宮廷和老世族勢力。借力打力、一舉兩得,清除了所有妨礙自己行使君權和繼續推行新法的勢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衞鞅慘死,讓人更深刻地體會到見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難能可貴和遠見卓識。衞鞅死於非命,在於他貪戀權位,沒有及時收手和及早歸隱。由於衞鞅變法確實太過於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嚴厲執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樹敵太多,留下殺身之患。雖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國權貴卻懷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後,衞鞅身後的撐天大樹倒了,當時趙良就曾勸説衞鞅宜“歸十五都,灌園於鄙”、“不貪商、於之富,不寵秦國之教”,只是勸他拋棄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貴,以緩和矛盾、化解仇恨。但衞鞅不聽,依然故我,貪戀權位,最後落到死無全屍、不得善終。衞鞅是他看不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時過於自信,認為自己的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誰也無法推翻,新繼位的秦惠文王要繼續推行新法就離不開他。這種“離開了我地球就不轉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衞鞅的政敵來處掉衞鞅,再利用衞鞅的死來剷除衞鞅的政敵。衞鞅與復辟勢力之爭是“鷸蚌之爭” ,卻讓秦惠文王得到“漁翁之利”。衞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離開了他地球轉得更快了。因為沒有了權傾朝野、搶盡君王風頭的衞鞅,也沒有了心懷不軌、妄圖復辟的公子虔和甘龍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順利,秦國變得更加富強。但歷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時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幾個?數來數去也沒幾個。最出名的是春秋時期越國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踐滅吳後立即攜西施偷偷歸隱,而戀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種很快被勾踐逼得自盡了。漢初的張良在幫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了漢王朝後,立即藉口患病而辭去高位、深居簡出、不聞世事,逃過浩劫。而貪戀權位的另外兩位開國元勛韓信和蕭何最終還是被呂后害死。歷史上還有很多因功高蓋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終死於非命的名人:吳起、李牧、白起、周亞夫……

四、“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讓懷恨在心、伺機復仇的人十幾年如一日地忍耐、潛伏、等待時機,一旦有機會便是雷霆萬鈞、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後為了復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門。老太師甘龍以“颶風過崗,伏草唯存”為座右銘,二十年忍辱負重、不折不撓、堅忍不拔、等待機會。拋開公子虔和甘龍等人復仇的性質不論,單從他們的意志而論,確實讓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颶風過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諦,非常精闢、形象和發人深省。颶風過崗,颳倒、摧毀一切敢於強悍擋道的高大樹木,唯有身性柔軟的小草可以隨風伏在地面,逃過浩劫。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順風順水,“萬事如意”、“一帆風順”是一種願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實。人生肯定要經歷無數坎坎坷坷、坑坑窪窪,甚至遭受災難。在遇到坎坷和災難時,就象遇上了颶風過崗,只有象柔軟的小草隨風伏地,低調沉着、修心養性、暗練內功,才能逃過浩劫、伺機東山再起。

《新大秦帝國》無論是從其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看,都是一部難得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