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讀書筆記《外國教育史》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15W

第一篇:讀書筆記:《外國教育史》

教師讀書筆記《外國教育史》

讀書筆記:《外國教育史》

朱天龍

蘇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學家。青年時期,蘇格拉底接受過初等教育,精通數學和天文學。成年期對政治感興趣。他在政治上擁護貴族的奴隸主專制,反對奴隸主民主共和制。蘇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傳統、保守的雅典奴隸主階級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許多值得深思的東西。

一、“自知其無知”

在教育上,蘇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麼樣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識和智慧的關係問題。蘇格拉底得出結論,認為那些所謂有智慧的人其實都不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在於“自知其無知”。 “自知其無知”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蘇格拉底的“自知其無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師在教育和教學方面所應具有的重要的品質和態度,即謙虛品質和真誠“無知”的態度問題。

第二、這一思想也恰恰成為蘇格拉底教學方法的基礎。

二、“德即知識”

“德即知識”(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蘇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在他看來,知識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種關於善的知識。道德的行為之所以發生,首先是因為行為的發生者具有關於道德的知識。蘇格拉底高度評價“德即知識”在教育上的意義。

在他看來,因為德即知識,而美德的獲得與教育有重要的聯繫。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過教育獲得的。

蘇格拉底這種“美德即知識”的教育觀,強調道德中知識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但蘇格拉底的這種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忽視了道德習慣的培養,道德行為是知識和實踐培養的結果。

三、蘇格拉底法

“蘇格拉底法”是一種對話式教學方法,它並不是把學生所應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給學生,而是從學生所熟知的具體事物開始,通過師生間的對話、提問和討論等方式來揭示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刺激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尋找正確答案,使其得出正確的原理。

蘇格拉底運用這種方法,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蘇格拉底是“回憶説”的創始人,認為一切知識都根植於每個人的靈魂之中,這種知識不是從外灌進去的,它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出來。

2、蘇格拉底十分注重思考在一個人生活中的作用。

在蘇格拉底的時代,他並未形成系統的教育理論,但他的教育主張直接影響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並通過他們,對西方近現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本世紀中葉,他所倡導的“蘇格拉底法”仍為現代教育家所推崇。

第二篇:外國美術史讀書筆記

《外國美術史》讀書筆記

17世紀卡拉瓦喬及其藝術特色。

16世紀末17世紀初的現實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喬,卡拉瓦喬主義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2)具有鮮明民主主義色彩的卡拉瓦喬藝術的產生:與意大利的動盪時代有關:意大利人民的起義鬥爭影響了下層的藝術家,苦悶和叛逆情緒必然會反映在藝術作品中,都是歷史的必然。

卡拉瓦喬:<1>作品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從生活到藝術,都是一個叛逆者和革新者<2>對宗教畫的理解是:應該把流浪漢,農民,漁夫的形象引進神聖的教堂:祭壇畫《使徒馬太和天使》:馬太完全是農民的樣子<3>把宗教題材世俗化的觀點具有進步的意義:《基督下葬》《聖母之死》<4>卡拉瓦喬的藝術,把目光對準下層,專門畫被侮辱,被損害者的形象,大膽的懷疑和批判當時那個社會:《多疑的多瑪》。

17世紀荷蘭美術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7世紀荷蘭畫派產生的社會條件:17世紀前期荷蘭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有廣泛的言論自由與信仰自由,出現最早的定期刊物,新的文化氣氛培養了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2>荷蘭畫派以寫實,純樸為特點:a.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充分認識,表現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反映人的現實生活和人的情感和願望,成為主要的課題.b.把目光投向多彩的現實世界:用畫筆描繪周圍的日常生活和各階層人物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色<3>把現實生活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a以現實生活為題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中下層平民開始成為繪畫中的重要角色b繪畫藝術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大為增加,是對現實主義藝術的一大貢獻(1)哈爾斯:〈1〉荷蘭現實主義藝術畫派的奠基人,天才的肖像畫家〈2〉表現了荷蘭市民健康,愉快,充滿生命力的形象,反映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a.單人半身肖像:《吉卜賽女郎》:a.選取半身近景的構圖,注意面部表情的刻畫,善於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和心理狀態b.畫面生動活潑,人物彷彿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着c.使人聯想到畫面之外還有其他人物,構成一個情節,洋溢濃郁的生活氣息b.團體肖像畫:《聖喬治射擊手連軍官的宴會》:畫面上人物情緒高昂,氣氛熱烈活躍,充滿荷蘭人的自信,自豪的時代氣息。

肖像畫中充滿一種樂觀向上的情緒,繪畫技巧上運用流暢奔放,揮灑自如的大筆觸:表現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這是其肖像畫的突出特點:構成他偉大不朽的肖像畫藝術的獨特風格(2)倫勃朗:<1>現實主義藝術的大師,勇敢堅定的堅持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為歐洲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杜普教授的解剖課》<2>創作了阿姆斯特丹射擊手連隊的羣像,舉世聞名的《夜巡》:主題性繪畫,情節性羣像,出色的處理了明暗關係,突出表現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英勇鬥爭,決心保衞祖國的英雄氣概<3>肖像畫:生動傳神獨具風采,更加接近普通的荷蘭貧民和平民體現了以純樸與真實為其特點的荷蘭民族氣派:a.《入浴的婦人》:即興寫生式肖像畫b.《帶天使的聖家族》:宗教題材的生活化c.老年人肖像:蒼老的容顏和深邃的眼神,藴藏着深刻的思想與生活哲理d.自畫像:看到偉大畫家的生活歷程,瞭解他的思想變化<4>銅板畫:用筆細膩:《三棵樹》。

17世紀西班牙美術"黃金時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藝術特色。

17世紀,西班牙藝術的繁榮主要有三個條件:a.西班牙文學對美術的有力影響b.西班牙地方畫派中現實主義藝術的存在和發展c.意大利卡拉瓦喬藝術的影響<2>西班牙"黃金時期"藝術的特點:觀察現實生活,反映人民羣眾的愛好和思想,力求表現出民族精神 <3>特別在底層人民的肖像畫中人物有一種特殊的氣質:堅定冷峻尊嚴和剛毅的力量〈4〉西班牙美術的"黃金時期"有三大代表人物:裏韋拉,蘇巴蘭和委拉斯貴支(1)裏韋拉:〈1〉宗教題材畫:《聖巴多羅買的殉教》:宗教題材的世俗化是卡拉瓦喬藝術的特色〈2〉肖像畫:a.富有農民氣質的肖像畫,表現了畫家樸素,先進的美學思想,表明美和智慧來自於下層人民b.《跛足者》:形象是

照着西班牙流浪漢,農民的形象畫出來的,呈現出真實,自然,粗曠,豪放的特色,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3>偉大之處在於:把社會的真實生活毫不粉飾的呈現在人們面前(2)蘇巴蘭:<1>主要描繪寂靜的僧侶世界,平凡中含有詩意<2>宗教題材畫:缺乏宗教氣息,有着生活的情趣,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聖馬格麗達》.肖像畫:《依。別列斯肖像》<3>靜物畫:反映寧靜而樸素的僧侶生活:《有橘子和檸檬的靜物》:表現寧靜的美和生活的美(3)委拉斯貴支:<1>17世紀西班牙最著名的繪畫大師,促進其藝術成熟的最主要原因是塞維利亞的下層生活:那裏是人文主義思想的中心,而且流行一種"波德格涅斯"的風格(既西班牙的卡拉瓦喬主義):這一名詞含有小酒店和小飯館之意,是古典主義的理論家瞧不起描繪下層人民生活的風俗畫,嘲弄的把這類作品稱為"波德格涅斯"風格。

肖像畫分為三類:a.一類是宮廷肖像:畫這些上層人物的最大的特點是:從不粉飾和美化,因此他被叫做真理的畫家:《教皇英諾森十世肖像》b.一類是親友的肖像:自然流暢,真實親切:《拿扇子的婦人》c.最有特點,最有價值的是表現下層人民的肖像:a.人物形象更加多樣化,心理刻畫深刻和複雜化b.真實生動,具有社會時代的特色,有時還包含社會批判的意味:《伊索》c.還創作了一組宮廷丑角和侏儒的作品,強調他們悲慘的命運d.《紡織女工》:描繪了兩個不同階級的人物,為紡織女工唱出熱情的讚歌<3>他是平凡的,也是偉大的,他的藝術具有民主,民族和批判的色彩,拓寬了17世紀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雖為宮廷畫家,卻有一顆藝術家自由的內心。

哥特式美術及其藝術特色

哥特式藝術:(1)是中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頂點,開始於建築方面,發展重點從追求建築的效果而轉向繪畫的效果(2)追求平面裝飾的效果:<1>蘇熱重修的法國聖德尼教堂:a.表明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輕盈,纖細的結構:採用尖卷和肋穹,窗户尺寸大大增加,平面遵循後堂迴廊式型制b.體現一種不同以往的思想和精神:強調嚴謹的幾何形造型和對於明亮光線的追求<2>法國巴黎聖母院:a.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b.大氣窗上的窗户,室內的採光和所以形體瘦長的造型,創造了一種顯著的哥特風格:有種"向上高升"的感覺c.這種和諧而極具邏輯性的建築語言,是基於經院哲學的體系和思維方式。

巴洛克藝術特色及其代表人物

巴洛克(1)是17世紀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的名稱由來,説法不一:a一説來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語,意思是不圓的珠子b.又一説來自意大利語,有奇特,古怪或推論上的錯誤的含義c.這個名稱在當時含有貶義,是18世紀古典主義理論家對上一個世紀一種藝術風格的稱呼

(2)巴洛克藝術產生於16世紀下半期,最早產生於意大利,是為教會服務被宗教利用的(3)具有以下特點:<1>豪華的特色: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樂主義色彩<2>是一種激情的藝術:打破理性的和諧,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力<3>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4>關注空間感和立體感<5>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6>濃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題材在巴洛克藝術中占主導地位,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4)巴洛克藝術大師貝尼尼:a.意大利巴洛克藝術中最著名的雕刻家,建築家,畫家b.《大衞》: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和不可遏止的激情c《阿波羅和達芙娜》:表現了運動中的人體,人體輕盈,優美,有一種乘風向上的感覺d.雕刻頂峯的是:聖德列薩祭壇:描寫的是一個宗教傳説,帶有世俗的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義思想,表現了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渴望e.肖像雕刻:反映了世俗的情趣。

學院:魯迅藝術學院

班級:2014級設計(01)班學號:1110309014004姓名:張娟

聯繫電話:15891141451

第三篇:外國教育史經典筆記(二)

外國教育史經典筆記-第十七章(第三節)

第三節民主主義教育

民主主義是杜威的社會政治觀。同時,杜威把教育看作實現其民主社會改理想的首要工具,認為民主主義與教育之間存在着內在的、重要的和有機的聯繫,是實現民主主義的第一工具和最重要的工具。

一、對六種傳統教育觀的批判1、“教育即準備”説“教育即準備”觀點產生的不良後果有:

(1)使教育喪失動力。(2)延緩教育的進行。(3)用傳統一般的期望和要求代替受教育者個人的特殊能力的標準,會使個人的特殊才能受到漠視。(4)它使人不得不極大地求助於利用外來的快樂和痛苦的動機進行教育。

2、“教育即展開”説從邏輯上看,它是預備説的變種。它主要指教育是展開兒童天性的學説。

展開説也強調發展,但發展本身無意義,發展只是看作離開現在指導實現目標時才有意義。

3、“教育即形式訓練”説這種觀點認為,人的心靈具有某些心理官能和能力,教育就是直接以訓練這些能力為目的。

杜威指出,形式訓練説的基本錯誤是它的二元論。

4、“教育即塑造”説強調對發展智力和道德品質的重要作用。

杜威認為這個理論的主要缺陷在於忽視生物具有許多主動的改造材料的機能。

5、“教育即復演”説向終極目標發展和從外進行塑造,這兩種思想的結合產生了教育上的復演理論。

杜威認為,這種理論的基礎是錯誤的。

6、“教育即自然發展”説自然發展説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盧梭。

杜威認為,自然發展説的主要缺陷在於,它在強調生長的內在條件的同時,忽視了外在條件。

從對這六種教育學説的批判,可以看出,杜威反對外在的、靜止的、遙遠的、強制性的教育,而強調一種內外結合、在每個階段上都有進步的教育。

二、對歷史上三個教育理論的考察1、對古代柏拉圖教育理論的考察杜威首先考察了柏拉圖的教育理論。

(1)積極見解。他認為,柏拉圖關於理想國的教育思考有二。

(2)侷限性。但是柏拉圖教育思想的侷限性在於他沒有認識到個人和社會羣體的活動的無限的多元性。

2、對近代“個人主義教育理想”的考察近代的個人主義的理想,主要指18世紀的“自然主義教育”的理想。

杜威認為,18世紀的個人主義運動主要興趣是注重個人進步。它是從反社會開始,要走向更廣泛、更自由的社會,走向世界大同。

這種思想認為,自然的教育是確保這種更有社會精神的社會的第一步。

3、對近代“國家教育和學校教育”理論的考察自然主義教育的弱點:

(1)否定教育的意義;(2)忽視組織的作用。

德國國家主義教育出現的原因:第一,德國是法國的戰敗國,國家需要復興;第二,教育是復興國家、統一國家的最好手段;第三,這種教育應適應公共教育的制度。

三、杜威民主主義教育的基本觀點1、民主與教育的關係民主主義教育的特點第一,民主的教育應當是所有人的教育。第二,民主社會教育是與強制的、權威的教育相對立的;第

三,民主社會的教育重視一種聯合生活的方式,重視共同交流經驗的方式。第四,學校在訓練兒童時,應當儘可能多給兒童自由,並且發揮他們的主動性、獨立性等品質。

2、民主教育應當重視兒童的生長這是杜威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觀點。杜威認為用“生長”概念來説明人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杜威明確提出“教育即生長”。

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長,除它自身以外,並沒有別的目的。

3、民主教育應當重視學校的生活這一主張是“教育即生長”的具體化。這是從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角度進行論述的。

為了使兒童儘早接觸現實的社會生活,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的主張。

4、民主教育應當重視兒童個人經驗的改造和發展杜威從經驗論出發,認為教育的過程是個人親身獲得經驗且不斷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吸收前人經驗的過程。

總之,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強調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交互作用的過程。

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總體評價總的説來,杜威的教育思想所涉及的教育基本問題不僅範圍廣闊,且意義深遠,是現代教育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

外國教育史經典教程-第十八章(第一節)

第一節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教育發展特點概述

一、形成民主化和民族化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調1、教育改革的背景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改革是在一些重大的社會變革和教育思潮影響下進行的。

2、教育的民主化20世紀前期的民主主義教育就是以批判傳統的等級教育,強調教育的民主化、擴大國民的受教育權為主要內容的。

3、教育的民族化各國的民主化教育與各國教育民族化的推進有一定的聯繫。民族主義是推動國家統一和團結的重要力量。

二、以中等教育改革為核心,探索國民教育一體化格局中等教育改革三個方面的內容和問題:

1.加強中等教育與初等教育的聯繫。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1)由全面的分離變為部分的聯繫。(2)由部分的聯繫變為全面的聯繫。

2.加強中等教育結構和中等教育課程的改革。在這方面,歐洲國家的改革與美國的改革是有差異的。

3.重視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關係的研究。這主要是在美國。

三、教育改革目標由注重個體的發展到注重個體與社會發展的協調1、教育改革的重要影響因素。20世紀前期,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的改革是在許多重要因素影響下進行的。

2、新教育對舊教育的批判。澳大利亞教育家康內爾在評價20世紀歐美教育革新運動的內容時指出,新教育家是從4個方面反對舊教育的。

3.教育研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兒童教育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是從兒童教育研究開始的,兒童教育的研究又為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內容。

20世紀初期的兒童研究、教育心理和教育科學的研究,對各國教育改革的影響是深遠的。

四、各國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改革模式20世紀前期,各國在教育改革中主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的聯繫問題。

1.美國教育改革模式美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如何使教育更好地適應美國民主社會的需求,並充分發揮其社會效能。其主要特點有:

(1)確立教育改革的目標。

(2)從重組學制入手,使教育面向所有學生。

(3)從改革課程和教學組織入手,使教育適應所有學生。

2.英、法、德國的教育改革模式英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如何使自己的教育傳統與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問題。

法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如何調整學校教育結構,並使民主化和定向化的教育原則得到擴充和實現。

德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如何使自己在戰後通過教育恢復民族的自信,建立民主社會和民主教育的問題。

五、初步建立起教育改革調控和保障機制1.國家和地方教育管理機構成為教育改革調控的主體。

2.社會各種教育結構和教育中介組織積極參與教育改革成為調控的重要力量。

3.運用教育立法和教育報告、教育監督等手段,調控和保障教育改革。

六、在對內進行全面改革的同時對外推行殖民地教育20世紀前期,是西方發達國家大力進行教育改革的時期,也是這些國家在國外大力確立殖民地教育體制的時期。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徵有五點。

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幾個問題總之,20世紀前期,各國教育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但也有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是教育發展的民族化和民主化問題;二是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相互協調問題;三是發達國家教育與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發展協調問題。

外國教育史經典筆記-第十八章(第二節)

第二節20世紀前期歐、美、日教育的發展

一、英國教育的發展1、《巴爾福教育法》

法令的主要內容為:(1)設立地方教育當局,以取代原來的地方教育委員會。(2)地方教育當局還負有對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提供資助和控制的權力。

《巴爾福教育法》是英國進入20世紀後所制定的第一個重要的教育法案。

4、《1944年教育法》

(1)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和領導。

(2)加強地方行政管理權限。

(3)實施5-15歲的義務教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國現代教育發展中一個極其重要的法令。

二、法國教育的發展1、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20世紀國中央教育管理體制也發生了變化,法國設立了公共教學部。

在這一時期,法國主要是通過實施免費教育、義務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來加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三、德國教育的發展1、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時期的教育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德國教育就已經形成了典型的三軌制。

魏瑪共和國時期: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教育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

2、納粹德國時期的教育1933年,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掌握了德國政權,並在德國全面實行法西斯專政。從此,德國社會和教育被納入到法西斯化的軌道,成為納粹實施法西斯專政的工具。

在納粹政府統治時期,德國的各級學校教育出現了全面倒退的趨勢。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四、美國教育的發展1、《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

“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於1918年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的報告,指出美國教育的指導原則應當是民主的原則,應當使每一個成員通過為他人和為社會服務的活動來發展他的個性。

2、“八年研究”計劃1930年,美國進步教育協會成立了“大學與中學關係委員會”,制定了一項為期8年(1933~1941)的大規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實驗研究計劃,即“八年研究”計劃。

3、初級學院運動產生:由於中等和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人們開始從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標和高等教育自身結構方面提出改革的設想。

影響:“初級學院”的思想對美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4、“史密斯-休斯法案”

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休斯法案”。

“史密斯-休斯法案”的頒佈,對美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五、日本教育的發展1、20世紀初至20年代末的教育發展1890年,日本製定了由天皇頒佈的《教育敕語》。

20世紀初期,日本加強了對初等教育的控制。

日本的中等教育在這一時期也處於一個整頓和發展的階段。

這一時期日本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一定的發展。

2、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1926年後,日本的教育開始軍國主義化、法西斯化。從40年代開始,日本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開始對各級教育進行改革,更強化了軍國主義教育的實施。

第三節前蘇聯教育的發展一、建國初期對舊教育制度的改造1.廢除舊教育機構,建立新的教育領導機構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俄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了根本變革,教育領域同樣發生了革命性轉變。1917年11月11日,由教育人民委員會發表了《教育人民委員會關於國民教育的宣言》,闡明瞭蘇維埃政府關於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任務。

2.關心和團結教師,培養髮展教師隊伍教師問題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3.教育體制和學校制度的初步確立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體制、學校制度的改建,是擺在蘇聯當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務。

當時,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員列別申斯基“莫斯科方案”。這一時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提出了一個方案“彼得格勒方案”。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佈了新政權的第一個教育法則《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勞動學校規程》。這個規程的制定為以後蘇聯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蘇聯也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

這一時期,蘇聯也研究了學制問題。

4.大力開展掃盲工作掃除文盲運動在當時形成一個非常壯觀的運動,為後來50年代蘇聯全部掃除文盲奠定了基礎。

二、20年代蘇聯教育的發展這一時期,蘇聯教育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在制定、編寫和採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及教學方法時陷入到左右搖擺、盲目搬用西方教育理論難以自拔的困境之中。

另外,這一時期,蘇聯出現了各種教育理論。

三、30~40年代中期教育的調整和發展進入30年代,前蘇聯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實現了農業集體化。從30年代初開始,前蘇聯的黨和政府對全部教育進行了全面調整和整頓。

1.對普通教育的調整和整頓改革措施:對普通學校(即中國小)的調整和整頓,是通過聯共布黨和前蘇聯人民委員會的一系列重要決定進行的。它是從1931年9月5日聯共布中央《關於國小和中學的決定》開始的。

效果:前蘇聯學校首次確立了適應急需掌握知識、培養各類專門人才的教學體制。

2.普及義務教育的實施與普通學校的調整、整頓直接相聯繫的是普及義務教育的實施問題。

1930年8月14日蘇聯通過《關於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決定》的法令。

3.加強師範和高等教育從30年代起,蘇聯就開始重視師範教育,重視各級學校師資的培養和訓練,採取各種措施,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出大量合乎條件的教師。

在調整整頓普通教育學校和擴大師範教育的同時,也調整和加強了高等教育。 外國教育史經典筆記-第十九章(第一節)

第一節克魯普斯卡婭和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一、克魯普斯卡婭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動娜·康·克魯普斯卡婭(1869~1939),曾是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蘇聯科學院名譽院士和教育科學博士,是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她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中學畢業前為第一個時期。中學畢業後為第二個時期。著述《國民教育與民主主義》一書。

(二)教育思想1、論學校的性質克魯普斯卡婭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現象,在階級社會裏教育具有階級性,從而揭示了學校的階級實質。克魯普斯卡婭認為無產階級不同於資產階級學校的兩個主要特點就是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和廣泛地進行生產勞動。

二、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動馬卡連柯(1888~1939)是蘇聯早期著名的教育革新家。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主要著作有《教育詩》、《塔上旗》、《父母必讀》等。

(二)論教育的目的、原則和方法1、論教育目的按照馬卡連柯的意見,確定的教育目的乃是教育事業成功的首要條件。

馬卡連柯從當時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及實際出發,主張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健康、善於工作和有鬥爭能力的新一代。

(三)集體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之一,也是馬卡連柯教育體系的核心。這種集體教育理論概括起來説,就是建立合理的集體,建立集體對個人的合理影響。

(四)紀律教育和勞動教育馬卡連柯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紀律首先是教育的結果,然後才能成為一種手段。

勞動教育是馬卡連柯用以改造、培養新人的一個重要途徑。

簡評總之,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反映了前蘇聯早期教育發展的實際。他的思想是對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中許多思想是有價值的,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但是他的教育理論也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第四篇:《中國教育史》讀書筆記

《中國教育史》讀書筆記

《中國教育史》是由孫培青主編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出版的一部有關於中國教育發展歷程的學習教材。本書按各個社會形態的發展附段分章,把各時代各階級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以揭示其內在聯繫。閲讀本書有助於對中國教育發展史宏觀把握,將各個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統,詳細的掌握有關於中國教育發展史的脈絡。

一、語文獨立設科的簡要過程

人類歷史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自從語言和文字的產生之初,以“語言文字”為內容的“教”和“學”活動就從未停止過。可以説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語文教育。“語言”和“文字”除了有傳授統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層建築的理論的作用之外,人民大眾也有藉助語言文字傳授生產知識和勞動經驗的需求。於是語文教育從最初只有官府貴族才能接受逐漸文化下移到民間,使普通民眾也有機會接受到關於基本語言文字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從孔夫子到漢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顏元等等,語文教育經過無數教育家的繼承和發展變革,逐漸變成中國教育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們把“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看待和研究的歷史卻是十分短暫的。

近代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處於帝國主義和封建壓迫的水深火熱之中,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世界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了“語言文字”分科教學這種教學方法。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頒佈了《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的新系統教學。八門必修課中首次出現關於語文教學的“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課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頒佈了《教育部呈報並諮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準》。規定國小到大學都開設國文課。語文教學就不僅形成獨立一門學科,而且形成了獨立的系統。

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教育部從法令上規定了白話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語文學科的體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和發展,形成了今日所見語文學科之規模。

二、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對語文學科教學的影響

縱觀中國教育思想史,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精華,又克服了實用主義教育的不足,對現代語文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活教育”的目的論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活教育”理論認為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人難以離開社會而獨自存活。教育的第一個重要目的使社會化,融入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會人”。不僅做“社會人”,還要做特定歷史社會環境的人,即做中國人。教育要使人傳承中國文明、瞭解中國歷史、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團結同胞、以自己

的力量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在近代中國的特殊遭遇下,時代賦予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能承擔救國救民任務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時代精神,將知識用於實踐,成為具有健全身體、建設能力、創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的現代中國人。“活教育”的目的反映到語文教育中來就體現了語文課程獨特的德育功能。語文學科不僅傳授給學生基礎語文基礎以及語文能力,還在情感道德價值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上進,成為對社會負責的現代中國人。

2.“活教育”課程論

“活教育”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突破書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脱離事實的弊端,將學生引向大自然中尋找“活教材”。這樣適應了兒童生活經驗與興趣,逐漸擴大和豐富了兒童對自然以及社會的瞭解,使兒童獲得真實親切的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兒童能夠自主投入到學習之中。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兒童培養成為能夠投身實踐的實用型人才。在強調向自然學習的同時,“活教育”思想並不機械否定書本知識,也十分重視教材的內容。認為學生系統學習書本知識是獲得間接經驗的途徑,而這種間接經驗的習得能夠有效的指導實踐。認為學校教育是自然社會、書本知識的辯證統一體,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貫徹中創造性的運用知識以解決實踐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活教育”的課程論反映到語文教學之中即體現了語文課程資源的涉獵廣泛,又體現了語文教學要在教材與實踐的共同作用之下發揮作用。

3.“活教育”教學論

“活教育”的教學基本原則明顯受到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基本教學方法為“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以“做”為學生學習的基礎,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兒童自己實踐。只有兒童做了,才能與事物有直接接觸,才能真正瞭解事物的過程和本質,由此產生興趣,啟發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發現“真的世界”,形成對理論知識的獨特理解並內化為自己知識邏輯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於兒童經驗不足,目的不明確,無正確的理論指導,不能放任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中心與主體。突出教師正確引導和有效輔助的地位和作用。

總之,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調動學生積極性,反對機械的“灌輸式”教學,批判傳統教育中忽視兒童生活和主體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合理內核,同時也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取捨和補充,是一種有改造有創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對現代的語文教學乃至整個教育改革都產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

第五篇:外國教育史專題

外國教育史專題

一、外國主要教育家教育思想1.古希臘教育家

(1).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論; 德育論;

智育論;

“蘇格拉底方法”。 (2).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學習即回憶”;

《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3).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 教育作用論。

2.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1)西塞羅的教育思想; (2)昆體良的教育思想; (3)奧古斯丁的教育思想。 3.近代教育家

(1).誇美紐斯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論普及教育和統一學制; 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 論教學原則; 論道德教育; 教育管理思想。

(2).盧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論及其影響:公民教育理論。(3).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 論教育目的;

論教育心理學化;

論要素教育;

建立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4).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道德教育理論; 課程理論; 教學理論;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傳播。 (5).福祿培爾的教育思想 論教育的基本原理; 幼兒園教育理論。

(6).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對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的批判繼承; 論教育與社會的關係;

論教育與社會生產; 論人的本質和個性形成;

論人的全面發展與教育的關係: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大意義。

4.各國近代的教育思想家

英國:洛克、斯賓塞論教育。 法國: 愛爾維修 狄德羅

拉夏洛泰論教育;

德國:第斯多惠論教育。 俄國:烏申斯基論教育。 美國:賀拉斯?曼論教育。 日本:福澤諭吉論教育。 5.各國現代教育家

意大利: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蘇聯教育思想:

(1)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2)凱洛夫的《教育學》、 (3)贊科夫的教學理論、

(4)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 美國: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實踐活動; 論教育的本質; 論教育的目的; 論課程與教材; 論思維與教學方法;

論道德教育;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二、各國教育

外國古代教育

(一)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1.巴比倫的教育

巴比倫的學校:巴比倫學校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2.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的學校;

古代埃及學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3.古代印度的教育

婆羅門教育; 佛教教育。

4.古代東方文明古國教育發展的特點 (二)古希臘教育1.古風時代的教育

斯巴達教育;雅典教育。

2.古典時代的教育

“智者派”的教育活動與教育貢獻。 3.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三)古羅馬教育1.共和時期的羅馬教育

2.帝國時期的羅馬教育 (四)西歐中世紀教育1.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和教育內容; 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2.封建主貴族的世俗教育 宮廷學校; 騎士教育。

3.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

4.新興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城市學校的發展 (五)拜佔廷與阿拉伯的教育1.拜佔廷的教育 教育概況;

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2.阿拉伯的教育 教育概況;

教育的特點及其影響。 外國近現代教育

(二)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1.英國近代教育概況; 英國教育的發展

《巴爾福教育法》與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費舍教育法》;《哈多報告》;《斯賓斯報告》;《1944年教育法》;“羅賓斯原則”;《雷沃休姆報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國近代教育概況;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張。 法國教育的發展

《費裏教育法》;統—學校運動與學制改革;中學課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與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郎之萬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富爾法案》);《法國學校體制現代化建議》(《哈比改革》);《課程憲章》。

3.德國近代教育概況; 德國教育的發展

德意志帝國與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

《改組和統一公立普通學校教育的總綱計劃》; 《高等學校總綱法》。

4.俄國近代教育概況;蘇聯教育的發展

建國初期的教育改革;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內容及成效;

《統一勞動學校規程》。

20世紀20年代的學制調整和教學改革實驗:“綜合教學大綱”、“勞動教學法”;

20世紀30年代教育的調整、鞏固和發展:《關於國小和中學的決定》。

5.美國近代教育概況;美國教育的發展

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八年研究”;

初級學院運動;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全國職業教育促進會”、《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 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計教育、“返回基礎”;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改革:《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6.日本近代教育概況;日本教育的發展

20世紀初期至2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教育敕語》、《大學令》;

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教育改革:1958年的教育改革、1966年的教育改革、1977年以後的教育改革。

西方國家的重大教育變革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1.人文主義教育

意大利人文主義教育; 北歐人文主義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特徵。 2.新教教育

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張與教育實踐; 加爾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張; 英國國教派的教育主張 3.天主教教育

耶穌會的學校;

耶穌會學校的組織管理與教學方式。

(二)19世紀末至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實驗

1.新教育運動

新教育運動的形成和發展;

新教育運動中的著名實驗;

新教育運動中的主要理論:梅伊曼、拉伊的實驗教育學,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

2.進步教育運動 進步教育運動始末;

進步教育實驗: 昆西教學法、 有機教育學校、

葛雷制、道爾頓制、文納特卡計劃、設計教學法。 (三)現代歐美教育思想1.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改造主義教育;要素主義教育;永恆主義教育;新托馬斯主義教育;存在主義教育;新行為主義教育;結構主義教育;分析教育哲學;終身教育思潮;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