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教育的十字路口》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7.4K

第一篇:《教育在十字路口》讀書筆記

幼兒教師讀書筆記摘抄《教育的十字路口》

在假期,斷斷續續讀完了法國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裏坦的《教育在十字路口》。沒有想象中的外國作品那麼生澀,有一些觀點對今天我們身邊的教育還是很有幫助的。

主持“特里講座”期間的演講整理而成的。68年過去了,書中揭示的教育問題卻依然普遍存在着。

作者從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動力、人文學科和自由教育、當代教育面臨的考驗四個方面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理解,發人深思,耐人尋味,能夠激發讀者不斷地反思我們需要怎麼樣的教育。

在我心目中,教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它使精神得到傳承,也使受教育者終身獲益。教育者的責任是引領受教育者熱愛知識並願意自己發掘新的思想。

我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又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常常在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把我們的下一代培育成一個有用的人。幼兒在個性上的差異,一部分是由先天氣質決定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後天環境的影響,特別受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態度以及大人的榜樣的影響。也就是説,孩子的個性特徵是在不斷變化,是可以改變的。像我的兒子現在兩歲多就已經很會察言觀色了,他能從大人對他不同的態度和言行而做出相應的反應。比如因為我比較嚴厲一點,他跟我在一起的時候獨立性很強,而我的母親就比較寵愛他,當他和我母親在一起的時候,積極主動性差,依賴性強,比較任性,什麼事請都讓我母親幫他做,就算是自己會做的也不願意動手。其實在這個時候就要培養他的獨立性,鼓勵他自己動手,讓他鍛鍊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家長不能愛護幫助過多,助長他的依賴性。此外,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特徵時,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點,讓他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如喜歡音樂的孩子,要多給些機會讓他唱歌、表演;愛好畫畫的孩子,給他提供蠟筆和紙,喜歡工具的孩子就給他買些組裝玩具。總之,不要以大人自己的興趣來安排孩子的活動。這樣,可以培養幼兒個性向完善、良好的方面發展,以逐步發展成他自身穩定的個性特徵。

因此更重要的是,教育也是人格的一種浸透。我們看人,會發現,他她的人品和性格都與其家庭息息相關。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原因顯而易見,父母在講話時做事時把自己的人格注入的下一代。同理,教育者扮演着相似的角色,他們的理念在不知不覺中灌入了受教育者。許多偉人們都贊同自己受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兒園時期,是幼兒園老師教會了他們基本的做人道理,教會了他們善良和積極。很多極簡單的道理是需要虔誠地來講授,一個不虔誠的人教育別人虔誠,這是毫無意義的。教育者應當心懷高遠,在帶領受教育者看到更廣闊的天地的同時,也讓受教育者明晰做人的最基本道義。

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不長,也有所愛有所不愛,教育者當讓受教育者對生活對人生都抱有理想,並因理想而執着奮鬥。抱有幻想的人絕對比過分現實的人可愛。幻想、理想這一類的信念是每個人心靈裏留的一方淨土,是這一方淨土讓我們前進時不彷徨不迷茫。

第二篇:《教育在十字路口》書評

09級歷史師範班 孫旭辰 1090201411

《教育在十字路口》書評

《教育在十字路口》,作者是法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雅克·馬裏坦。主要記錄了馬裏坦在耶魯大學擔任“特里講座”主講教授時的演講集。作者在書中把兒童的世界定義為是一個想象力的世界——這種想象力能逐步發展成為理性。作者提出必須教給兒童的知識應是一種存在於故事情境內的知識,是對世界事物和價值之想象力的把握,認為青年學習和理解音樂,為的是理解音樂的意義,而不是要成為一個作曲家,青年必須學習和了解物理學,為的是理解物理學的意義,而不是成為-個物理學家。

《教育在十字路口》一書主要是針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教育以及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認為這兩種走極端的教育形式都使得各自國家的教育處在了十字路口。馬裏坦指出“對於意志和人類行為的真正的正直,知識和優良的教學是必需的,但是確實又是不夠的”,“知識對德行很少幫助,或者甚至毫無幫助”,“對德行有很大幫助的是愛。

馬裏坦的愛的教育為迷茫彷徨中的歐洲教育帶來了生機。這不禁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的教育,相信當今每一個教師大概都是懷着對理想教育的無比憧憬走上講台的。但此時我卻生出了疑問,是什麼讓現在的老師在工作中逐漸失去了童心,失去了感動,陷入了職業倦怠?

現在,教育界那麼多的流行觀念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卻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來自社會和家長的苛責又讓教育成為“戴着鐐銬的舞蹈”,使教育日漸急功近利,偏離了正確的航向;甚至一部分家長由原來的“尊師、惟師”變成了對教師的不信任,甚至誤解、曲解……

隨着知識的不斷更新和整合,教師只有通過繼續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才能應對,對教師特別是中老年教師來説也是一個挑戰;課程改革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教育觀念的更新、教學方式的變革、師生關係的改變等等,讓教師駕馭課堂時變得力不從心,教材變得難教了,孩子變得不聽話了……

教育是面向心靈成長的活動,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創生和靈魂的感召。教師是培養人的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該是最有夢想的人。因為,人只能由人來培養,心靈只有心靈才能灌溉。只有擁有夢想、執着追求的人才能培養出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學生。教師,要穿越現實的迷途,拷問自己的靈魂:我為什麼當教師? 正如馬裏坦説的那樣,如果説教學是一種藝術,而教師是-個藝術家,那麼,教師是否就像是一個雕塑家或是孔武有力的米開朗基羅,會狠敲打大理石,或專橫地把已經設想出來的形式強加於被動的泥土上呢?這樣的觀點在昔日的教育中並不罕見。由於與事物的本來面目相反,所以這是一種粗俗的、災難性的觀點。因為,就算受教育者並不是個天使,他也絕不會是沒有生命的泥土。

冰心在《寄小讀者》中説道:“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氣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也不是悲涼。”每位讀者都會根據她的話演繹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因為每個生命個體的感悟不同。

根據冰心老人的這句話做個簡單的推理:如果一個人生命道路的右邊是愛、左邊是同情,那麼我想路中間就應該是感動。據我理解,謝老想給後來人提個醒:不要吝嗇你的愛和同情,因為總有人需要她們。

第三篇: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利用寒假的時間讀了《教育的十字路口》這本書,使我感觸頗深,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書中最讓我欣賞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礎教育中的關鍵詞:自主。

自主首先是對人成其為人本質的肯定。人生而自由,人生而就理應自己作為自己的主人,人的一生便不斷地以“人的本然而應然的生命祈向”而尋求着精神的高度自由、自主狀態。人如果不能自己作主,人作為人的本質屬性和基本權利就沒有被尊重和肯定。正因為“自主”意味着人自己選擇自己的價值取向,因而自己對自己負責、從而增加了生命所有選擇的責任感,自我判斷、自我抉擇、自我提升、自我成全,使人生真正成為自己締造的成果。

每個孩子都應有自己的自主權,尊重孩子,尊重學生,這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的呵護無微不至。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餓着累着、凍着傷着等等。因此,對孩子也就加以多方“限制”。比如,怕遭到別的小孩欺負,不讓孩子參加羣體活動;擔心孩子活動時摔傷身體,不讓其參加體育鍛煉。總而言之,是這也不能搞,那也不許做,只准一心搞學習。孩子沒了自主的空間,他們的行為完全由父母控制着,猶如關閉在籠中的小鳥,沒有任何自由。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個性發展及能力的培養極為不利。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也需要成長過程中的關愛,讀後感《教育在十字路口讀後感》。 但是管得過分了,反而會限制孩子的自主,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使他們遇到問題時,自己無法作出決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依賴於他人。漸漸地,孩子變得縮手縮腳、膽小怕事。長期下去,就成了什麼都不敢做,什麼也不會做的書呆子。過分限制孩子的自主,會導致孩子失去獨立辦事的信心。孩子也根本不會相信自己有選擇的能力,這樣等於他把自控權交給了周圍的人,所以更容易被他人主宰。儘管各位家長是為孩子好,但正如孩子走路一樣,你不可能代替孩子走路,更不可能代替孩子走他自己的人生,在這個問題上,老師是不是也在犯着和家長同樣的錯誤孩子應該受到法自主的尊重,這是他的權利,也是教育的結果能夠起到好的作用的需要

對孩子的管理有限制而不能過分,尤其是一些非原則性問題。孩子需要在一個完整的範圍內獲得安全可靠的生活,但在這個範圍內,他同時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支配自己的生活,就必須讓他們有支配的機會,即尊重他們的決定,對於他們所犯下的非原則性錯誤,一般應在對其錯誤進行糾正或提出改進建議時,還要創造一個讓他們作出個人決定的氛圍,

另外,孩子遇到麻煩時,要尋求幫助和支持。尋求幫助是先天的本能,又是後天養成的習慣。此時,家長要視其情況恰當給予幫助,但也決不要一概滿足孩子的要求。否則,他們便會養成依懶的習慣,就永遠不會支配自己的生活。為了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吃苦的精神,可設置一些適當難度的活動,讓孩子進行體驗,如參加“生存訓練”等。讓他們逐步適應社會,提高他們的社會生存能力。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家庭的引導、社會的影響。由於父母是孩子的直接監護人,因此,家庭教育和管理顯得格外重要。家長應把握好教育和管理的“度”,這個“度”就是“德與能”。孩子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何能力在社會中生存,是關鍵所在。因此要變限制為引導,並重在加強引導,這樣孩子才能德才兼備,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度”以外的問題,一般不要限制,更不能過分限制,家長要解放思想,放手讓孩子大膽選擇、決定,為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提供空間,相信他們一定會走向成功。

第四篇:《教育的十字路口》讀後感

打開《教育的十字路口》,就是打開一扇教育之門,看到的是另一個視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個獨特的心靈對教育的操守恆心。傾心的眷注中有哀傷、追逐、憤悶,而又充滿期待。峻緩而又別有機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個個的教育故事,一絲絲的教育愁慮,一汩汩生命至愛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內功深厚而張力宛然。無不令人為之動容、隨想,細細反芻而直抵心靈深處。

“我怎麼會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名對教育耐心而又細緻的觀察者呢?然而,一旦進入其中,我卻因為生命,因為愛而得到了真正的力量。”這是作者心靈的獨白,也是本書的意味。《教育的十字路口》為我們打開的正是作者細膩的教育觀察視野——他從生命的高度、從人文精神的視點,細緻品評着教育的細節,耐心反芻品出人性的力度,教育原始的淳樸,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的自由以及教育現狀的沉重。通過自己對教育愛的深深情懷,進行着百折不回的追索,而直截了當地噴發生命的強度,厚重的思想卻以輕盈的姿態站立在我們的視野裏,讓人精神衝動而情感隨之潛流,在喜憂相伴中看教育、看學校、看師生;在流水落花中看制度、看資金、看環境;在文字靈性與生命強度中看內心、視經驗、審靈魂。汩汩滔滔而出的心靈絮語,真摯、親切、深邃、深情,如同醇酒,稍一品咂便會讓人酣酣迷醉,與他同愁、同憂、同喜、同思教育的人性、人文。

在人們的貫性思維中,當一個事物處在十字路口時,便是一種艱難、一種痛苦,是一次需要小心翼翼的關鍵的抉擇。然而有着獨特思維的 張文質 先生卻對十字路口有着獨特的情懷,渴望教育十字路口的到來,他生動地描述道:“新的教育創生於十字路口。沒有傍徨,就無須選擇,無須抉斷,甚至不需要有隨時承擔責任的勇氣。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樣,意味着選擇的自由。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着真的愛,那麼必然就會有自由,因為愛意味着自由,一定也會帶來自由。”與其説這是對教育的思考,不如説這是對教育長期眷注後的祈盼,是對十字路口教育充滿愛與自由的熱忱渴望。這也是他作為一位人文學者的精神闡釋。“十字路口證明了一種屬於每一個人的夢想,有差異、有機理和值得信賴與忠誠的對未來的肯定。”他就是這樣一個懷着這種教育夢想的人文學者,並且將這一夢想化為現實行動:以拍翅追逐於陽光下活躍的生命而踐履着、思考着、拍擊着,為之勞心勞力。

我們日常總在書本與教室中忙碌,總是盯着孩子的未來而諄諄教導,忽視每日的當下生活,而使教育漸漸遠離人的生命所需,便有了“我們很多行為都可能意味着責任的缺席”。教育確實是“不要宏大的敍事,甚至也不要微言大義,只要細緻的體會,只要用心地注視”。書中用心注視的大量細節,總能讓我們的眼球為之吸引,可又時常汗顔難堪,甚至牽心扯肺。本書有相當的內容像是作者面對生活、面對書本、面對靈魂、面對生命的一切的晤對;像是自言自語,似同靈魂對話;又像是精神飄遊時的獨語。言談之間既有流貫的文思,又有動人的性情,冷峻而又幽默的筆觸,讓人既忍俊不禁,又被淡淡的傷感侵襲。倘若你沒有聽過他的講座,沒有接觸過他的思想,你會不解地問:這哪是教育著作?分明就是個人生活札記。然而分享過他的教育主張,瞭解他的教育思想的人便能心神領會這教育的另一種表達。正如他文中言及的“在一個對教育沉思的人那裏,這一切都具有教育的意味”。“這一切”指的便是他所例舉的許多詞的畫面、場景、記憶,而“每一個詞都和我們的身體有關,每一個詞同樣能夠打動現在仍暫時擁有這些詞語的思索者”。因此我們在書中看到了大量的課堂細節、校園細節、人際交往細節、日常生活細節、動植物生命細節、作者自身的言談舉止細節、閲讀細節,乃至一些詞語的細節。在這些細節的獨白自詠中給人展示了生命的脆弱、教育的沉甸,振臂籲呼人性、人文的教育實質,期待温柔、耐心的生命化教育。這既表白了他的教育思想,又實踐他的教育主張——教育閲讀與教育寫作。他反對空泛的套話式論文,主張注入生命靈性與情感温度的心靈手語,真實的細節與真實的情感傳達真切的教育思想。譬如:在《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中,像是個人生活細節的繾綣,但是在作者打開心扉時衝出的又

是“想到這一點,我免不了要把自己的成績歸功於大大小小、日復一日供我們上學的學校。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時刻。這是我們的疼痛,禮儀,節日”。這其實不是個人成長與教育關聯的牽扯,而是他深入教育實踐後的憂思獨訴。

閲讀《教育的十字路口》,其實就是與作者進行心靈晤對,不同於看一般的教育論文,可以心存一覽無餘之念。此書需要讀者慢慢品嚼,就如同作者品嚼教育的細節一樣,迴環曼妙的心語才能給你無窮的回味、深刻的反思和淡淡的揪心。

第五篇:教師讀書筆記摘抄

耐心等待,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後進了,是因為以前的學習問題如雪球越滾越大,日積月累形成的,哪麼化雪過程當然也需要一個時間。

耐心指導,給孩子搭梯建橋。

對學生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對他們有信心。知識的積累,思想意識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育好學生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需要樹立信心。有的教師面對學生總是唉聲歎氣,卻不知自己已經放棄了成功。成功,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構成的。轉化差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對差生沒有了信心,失去了興趣,也就失去了耐心。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説,這無疑是致命的錯誤。對學生沒有耐心,失去耐心就等於失敗,因此,耐心需要樹立信心,需要堅定的信念。

其次要有責任心。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陽光下最純潔、最偉大的、最光榮的職業,這是世人對我們的尊重,同時也是給我們的一種壓力和責任。倘若一個教師的工作不負責任,對學生沒有負責任,也就很難做到耐心細緻的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