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菊與刀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6.72K

菊與刀讀後感精品多篇

菊與刀讀後感 篇一

義務被分為不同種類如:"忠、孝、情義、仁、人之常情"等。對一個人的判斷,不會説他整體人格有問題,只説沒有達到其中的義務。一個人"盡孝"也只是盡孝,在其它義務中,他會有完全不同的行為表現。日本人認為人的失敗,主要是因為沒有平衡好不同圈子、程序和情義、義務間的衝突。並認為那些漠視個人幸福並履行自己義務的人才是有力的。

日本人認同的美德中也主要包含着對義務的理解,日本人認為先設立義務的規則,然後提出要求,人們全心全意,竭盡全力履行義務,再加上真誠,這才是美德。真誠也就是無欺。"誠"可以提高任何一條道德信條的層次,它是一個指數。

當某項工作變得具有競爭性時,日本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們有可能會失敗的危險,於是工作受到了損失。日本人習慣把人和工作等同起來,對他工作中行為和能力的任何批評,都自動會成為對他本人的批評,因而,他們敏感地以為競爭是一種侵犯,所以他們轉而會去注意自己與入侵者的關係,而不是專注於自己手頭的工作。

兩個人在競爭時會發生直接衝突,為了防止衝突的發生,日本人普遍採用請中間人調集的方式,如提親、找工作等。通過這種間接的處事方式,不僅保留了彼此情義。中間人自己也可以從順利協商中獲利、得名,所以和談成功的機會更大。

沉思和祈禱是宗教的自我修煉。日本人的自我修煉分為二類,一是培養能力,成為有能力的人。二是"圓熟",是意志和行為間,沒有任何間隙、屏障,一點通的狀態。自我修煉後的理想狀態是,行為人的行為完全是他心裏所描畫的行為的翻版。一種非常鎮靜的,調節得很好的心態。

從孩提時代起,男人和女人都得通過修煉而被社會化。即生活就是修煉。按日本人的話説是"磨掉身上的鏽"。修煉要從幼兒開始,幼兒固然幸福,但沒有"品嚐人生"的能力,只有通過自我修煉,才能獲得全面生活的能力。才能"品嚐到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

在自我修煉的過程中,日本人還有一條心理原則,意志應該超越身體。因為身體幾乎能接受無窮無盡的訓練,一個人忽視健康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但身體本身沒有這樣的規律可言。無論健康多麼重要,無論那些不相關的事情是經過了怎樣的培養,身體的需要都應該完全放在第二位。

既然説自我修煉就離不開佛教,離不開"輪迴"和"涅"這個話題。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瑜伽是一個極端崇奉禁慾苦行的教派,是擺脱輪迴的一種方法,他們認為除了"涅",沒有任何別的解脱法,解脱路上的障礙就是人的慾望。瑜伽是一種與肉體世界斷絕關係,逃避虛妄而單調人生的方法,是一種掌握精神力量的方法。

日本佛教沒有"輪迴"、"涅"的觀念。他們認為,頓悟之人已經處於涅狀態,涅就在此時此地。譬如,在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老師粗暴的當頭棒嚇,如同電擊,會使學生頓悟,會打破他的自我滿足。

菊與刀讀後感 篇二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為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説什麼。也許他們會為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着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説,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為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説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説日本吧。央視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説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裏,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着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後感 篇三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徵,這二者體現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温和又好鬥,愛美又黷武,尚禮又倨傲,善變又頑固,馴服又專斷,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為一個西方人沒有帶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比較冷靜的旁觀者來寫這本書的,應該是比較客觀吧,這本書在日本也引起轟動。

我的爺爺是在抗日戰爭時加入共產黨打日本人的,他的兩個血氣方剛堂弟當時還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學讀書,立即會到家鄉抗日。

對於當初日本人的兇殘,爺爺奶奶一直記憶猶新,那麼多的中國人,那麼大的中國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日本人整個村莊的屠殺。為什麼?爺爺最氣憤的日本人再兇殘也是明槍明刀的,最可惡就是那些助紂為虐的漢奸,沒有他們日本人只不過是沒有翅膀的老鷹。漢奸給日本人出謀劃策的殘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難防。

經常聽到這種評價,中國人單打獨鬥是條龍,在一起就內鬥——不團結。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但起碼可以引以為戒。強大的堡壘,從內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説,一些外貿出口的產品,同是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全居觀念,不要相互砍價格挖牆角,大家團結起來,有一個行業聯盟,大家都賺錢,不好嗎?。其實從本的描述中並沒有表揚日本人聰明,聰明並不是日本人的強項,相反中國人反而被認為聰明,聰明的人為什麼沒有優勢呢?什麼時候才能像美國人那樣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每個人都太過聰明,太過聰明,就容易太過自我。

西方國家老是説我們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國會產生水土不服吧。也許我們自己的人類學專家可以像本一樣研究研究,探討探討了。

菊與刀讀後感 篇四

這是社科類領域一向力薦的書籍,美國人寫的,語言上我覺得有點羅嗦,挺考驗耐性的,但不影響他的學術價值,對於瞭解日本人的國民性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日本人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馴服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好新。

這些特點全都有極端的表現。”這是書中歸納的日本人的本性,也決定了他們的行為和表現,所以用菊與刀來形容再生動不過了。這些特點用專業的語言解釋可能會比較枯燥,換個角度來解讀一下,會通俗一些:一個人同時擁有九陰和九陽神功,兩種至陰至陽的功力融合在一個身體裏,如果這個人沒那個運用自如的能力,掌控不了,兩種力量在他體內亂竄,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的,不把他折磨死也得精神上備受摧殘,心智上多多少少都會有問題;如果能使用至陰的力量那更恐怖了,周芷若那樣的天才要不是後來向善了,那得是多大的禍害!從把一招九陰白骨爪運用的爐火純青的梅超風身上就可見一斑;要是發揮至陽的力量,一個張無忌橫空出世,具有普世情懷,那這個世界可真是陽光明媚了;只可惜,日本只有前兩種情況出現過,至少從中國人的角度來看,後者是沒看到。

二十一世紀之前各個時期的日本侵華戰爭中的變態及禽獸行為暫且不提,即使是現在的基本和平年代,一個島就讓他明媚不起來了。日本人性情極端,矛盾的融合在一起,不同場合不同時期不同需求有不同表現,瞭解日本國民性,是為了知道怎樣與之交往,然知彼容易知己難,能夠知己、願意改變自己更難;當我們放眼天下洞察世界時,也要經常閉上眼睛好好看看自己,知己知彼,我們與其交往或交手,趨利避害,因勢導之,因利用之,因事擊之,因害避之,有進有退,方才可以保持關係平衡;擁有九陰神功也好,九陽神功也好,或二者兼而有之也好,都未必是好事,因為凡是絕招都是致命的!仁義禮智信德……幾千年來塑造了中華國民性,大走中庸之道,極端性總是被排斥的,因為太陰的總是禍國殃民,可是真在路上遇到梅超風了你能怎麼辦?就算不想有絕招怎麼也該有一招半式讓人忌憚的吧!如天龍八部少林寺裏的那個掃地僧一般也行啊!尤其是當人性面對的既非善亦非惡,而是家與國、戰爭與和平、生存與自由、責任與權力的時候,又當如何判斷如何表現?感性的説一句,當我國人受辱,國土被犯,以惡對峙是為惡?以善對之是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