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菊與刀》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K

《菊與刀》讀後感多篇由本站會員“冰山雪”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菊與刀》讀後感多篇

菊一文字則宗,是一把著名的日本歷史名刀。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小説中,新撰組沖田總司的愛刀是“菊一文字則宗”。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菊與刀》的讀後感

也許正是這種性格使得日本人總是選擇與強者為伍,雖然這種放棄並不一定絕對的好,但不放棄就意味着必然被淘汰。

似乎祖先早在冥冥之中有指引,起步向來很晚的日本人,總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不論是在輝煌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之時,還是摩登的歐美文化風靡全球之日,日本總會是那個弄潮兒,儘管總有人説什麼。也許他們會為這些言語改變什麼,不過他們對自己道路的信任讓他們堅持走着該走的路。這點毋庸置疑。在東北生活多年的我,對日本必定沒什麼好感,從小到大,大大小小的反日活動也都參加過,不過這也勾起了我對這個遙遠而又陌生的國度的興趣。雖然課本里説,日本真正的發展是在明治維新後,其實日本早在幕府末年就開始對西方文明研究,列強的侵華給當時的統治者很好的借鑑——肯定日本人打不過“老師”都打不過的人。

近乎全日本,是用歡迎的態度來迎接美國人的。不過這種極度的轉彎也為日本開始了引領世界潮流的序幕。這個序幕,開的似乎不只是一個強國,更像是一個傳奇。地大物博的地方戰火滿天,這個狹小而貧瘠的土地卻成了真正的“太陽”,這一切讓人無可奈何,又毫不驚訝。有時候我覺得,日本的強大得益於其國土的狹小。我們常説絕境逢生,可能就是在説日本吧。央視説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毋庸置疑,日本人心大得過這個宇宙。由於在地圖上要用放大鏡才找得到,日本人特別怕被世界遺忘。而這種懼怕恰恰讓日本有能力強起來、站起來,站得住、站得穩。似乎在國人的記憶中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那個傳説中的帝國主義、那個危險地不能再危險的鄰居;可是在日本的新聞中中國永遠是頭條,任何舉動都會讓國人第一時間抓住。當《菊與刀》還在中國的日學史上佔主導的時候,日本以悄然研究中國的韓寒。有時候日本人比我們更瞭解我們。看日本,更是看中國,看我們可能走的路,看我們可能的歸宿,看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相信那句話“假鳳虛皇者誤國”,話難聽但路對,道理都在逆耳忠言裏,絕路都在讒言美句中。高速的經濟帶來的自大,正瀰漫着這個正經歷極富極貧的國度,清醒——也許更難得。

《菊與刀》讀後感800字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為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説:“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脱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羣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菊與刀》讀後感

在本次活動當中,大家以阮辰陽同學首先分享的《菊與刀》為開端,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恥文化、以及日本文化中獨有的“割裂感”,在這樣的討論之中,韓天雪同學想到了自己最近閲讀的《漂流》三部曲,想到了其中懺悔式的語言,又提及在書本《文明的進程》中,作者提出“文明就是一種羞恥感的前移”進一步引發了同學們的思考——什麼才是羞恥感?羞恥感從何而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景是如何界定和產生羞恥感的?關於人類文明的話題繼續着,章子娟同學分享了《芳華》這一書,並提出“為什麼人們會對、並且能夠對一個‘好人’進行道德審判?”在同學們提出多種結合書本時代背景的答案後,章子娟同學又建議我們將時代背景虛化,來探討道德審判本身的邏輯和合理性。

通過本書的確能夠對於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有更深刻的瞭解,其中作者對於“恥感文化”、“義務義理”與“人情”世界的獨立並立性,以及日本等級制的考察非常精闢,而且在邏輯上來講,以上的文化觀察均能夠較好地解釋並支持戰後美國對於日本地處置措施。

然而,由於是通過異國眼光看待日本文化模式,當然會出現一些偏差之處:據日本方面的評論,雖然作者描繪的是“日本人的文化模式”,但其中有許多部分實則是日本軍部的宣傳所導致的誤分析,沒有深刻考慮到日本各階層文化的異質性,反而更似描繪“日本軍部宣傳的日本人文化模式”;此外,本書是在二戰日本戰敗的背景下寫出的,具有一定政治目的,因而對於日本歷史的考察較為粗略且有片面性,在深度上也無法做到非常細緻。然而,這些侷限並不妨礙本書成為文化人類學的經典著作而廣為暢銷。

《菊與刀》讀後感

此一説法僅見於小説。因為菊一文字在幕府時已屬國寶級的古刀,即便當時貴為幕府第一武士的沖田總司也不可能擁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則宗屬於薄刃刀,並不適用於實戰。幕末又慣用打刀。所以無論是以經濟觀點或實戰必要性的觀點來看,史上衝田持有菊一文字則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製兵器多為裝飾用,用來顯示威儀者居多。美國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狄克特的著作《菊與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與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為題,使很多人聯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則宗。實際上,作為皇家御製的兵器,菊一文字則宗無論是從其名稱,抑或是其作用來説,都很好地詮釋了《菊與刀》的文化,是日本歷史上少數具有象徵意義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謂是“神阻殺神,佛擋滅佛”。武士刀是強大的,德川家康在歷經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之後,帶領自己的手下建結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戰國時代,開創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統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時也僅是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整個日本的精神支柱,在於他們的天皇。

什麼是天皇?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點與中國古文化不謀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運”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卻從未這般發生過。日本向古中國學習了眾多文化知識、法律條令,但是,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天皇不一定是權力的制高點,但是天皇在民眾心中卻是最神聖的存在。這種類似於圖騰似的原始崇拜,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菊與刀》在描述這種抽象情感時,用了二戰這一具體事件來體現。上午手中還緊緊握着槍桿,下午便悠閒的上街採購物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日本人本身並無自覺。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對與道義與軍部的堅定感,促使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在現在依舊主導着他們的內政外交活動。

日本自古便是中國的近鄰,但是對於這一民族的瞭解卻乏陳可言。今日國內民眾大聲抗議日本行為,打起“抵制日貨”的旗幟。從大局上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會一體化的情形下,我們不可能真正做到斷絕友來。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我們必須和這個與我們交隙的國家和平共處。但是,民眾的呼聲卻也反映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國內普遍的“反日情緒”。

多數民眾對日的瞭解都僅僅來自於電視劇或者電影之類經過了人為藝術加工的信息,對日本的瞭解顯得相當的片面。尤其是今年來愛國戰爭主義題材的作品頻頻出現,讓大眾加深了日本侵華的印象。這顯然是不利於兩國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表現出一種強勢而不乏圓潤的態度。輿論是政府的軟工具,對待民眾的單純政治觀,政府應該加以引導,安撫國內過於激動的反日情緒。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在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揚我們本民族的愛國精神,加強國內精神文明建設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個與我們所不相同的民族,縱使他們的文化自古中國而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與世界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因以更理智嚴謹的態度,去適應時代的發展。

《菊與刀》讀後感

看完這本書的有一段時間了,一直想抽空寫一點東西,大家就當雜文來看看,畢竟我對這本書也只淺嘗輒止。

以一個外國社會學家的角度,從日本的道德精神、社會制度以及結構、文化傳承的、個人價值體系的層面客觀、立體的呈現出當時的日本,讓衝動之餘的我們對日本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在理性的同時之餘多了一份尊崇。

就像這本書的名字一樣,日本是具有雙重性格的名族。刀是武士道精神額象徵,代表了着好戰、忠誠、名譽,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了的是美。二者象徵着日本的雙重性格: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和善,既好鬥又文雅。有菊花而無刀,是陶淵明式的隱士的事情,書生的菊花,契合了東方人追求澄澈、淡泊的品質;但若僅僅有刀而無菊花,則顯得強蠻與野性了。菊花與刀,是一種重複的修煉、互補的涵養。

二戰時期日本人的精神價值取向,他們崇尚精神必將戰勝物質,物質雖然是必須的,但它是次要的、暫時的。大炮和軍艦隻是精神的外在表現,他們鼓勵士兵説:“我們的身體越是沉重,我們的意志,我們的精神就越能凌駕於肉體之上。這場戰爭不是軍備與軍備的較量,而是美國人對物質的信仰同日本人對精神的信仰之間的決鬥"日本人相信精神能戰勝一切,這一點深入到他們對外的戰爭以及對內的國民管理中。此外,戰爭中日本人經常説安全感與士氣不過是一個精神準備的問題。當遇到麻煩時,日本人對其國民的照例交待是説這是早已預知的,所以絲毫不必擔心。這樣似乎告訴國民,我們居住在一個可預知的世界下,任何事情都是我們預先知道的。這樣的説法便給了日本國民一種安心感,使他們可以很淡定的面對一切。其實我感覺這一方面也是在説日本人強調精神上戰勝一切。他們通過培養精神以鼓勵民眾和士兵,讓他們充滿希望無所畏懼。

此外,日本人繼承了中國的儒家和佛教思想,崇尚“忠孝禮義廉恥”,他們同時也把社會等級化,要求各等級內的人要“各安本分”,不同的人要對自己的上級或者父輩盡忠盡孝,並且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在在這種環境下,日本人學會了去剋制,學會去嚴於律己的去做事情,並且在其中自我修煉,得到精神的昇華。這些方面日本人做的比任何名族都要好,甚至超越中國。。。。

不管怎麼説,武士道精神自始至終貫穿了這個國家,雖然在明治維新差點覆滅,演變成後來的軍國主義,但温文爾雅、自強不息、嚴於律己的武士精神讓這個名族變得強大而可怕。

突然越寫越多,感覺這是總結不完的。。。。總得來説日本人雖然有齷蹉的一面,但他們優雅的一面是絕大部分中國人做不到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去對他們嗤之以鼻,相反我們應該去反省自己。中國從一個文化大國傳遍成了一個娛樂大國,新的一代喪失了信仰和精神,何其的可悲。

Tags:讀後感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