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菊與刀章節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16W

菊與刀章節讀後感由本站會員“李小盈”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菊與刀章節讀後感

菊一文字則宗,是一把着名的日本歷史名,此刀至今有八百年的歷史。小説中,新撰組沖田總司的愛刀是“菊一文字則宗”。此一説法僅見於小説。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菊與刀讀後感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徵。《菊與刀》揭示了日本人的本質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服”等等。這種異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貫穿了日本的整個文化,成為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其實,菊花和刀象徵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兩極,恬靜淡然卻又剛烈殘忍。從對戰爭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視精神的力量,而對物質的對比嗤之以鼻。在他們的戰術手冊上有這樣一句,“以吾等之訓練對抗敵軍數量上之優勢,以吾等之血肉對抗敵軍之鋼鐵”這充分説明了日本是怎樣將菊花和刀的精神結合起來。如果説菊花象徵的是某種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這個符號,代表的就是頑冥不化的崇尚由這種精神帶來的道德優勢和力量。這種重視精神輕視物質的文化內在,使得日本在作戰時常常採取異常極端的方法,兇殘的對待已經放棄抵抗的普通人民。

日本人為什麼會發動侵華戰爭?這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咎於日本人“壞”。

日本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這種文化中沒有原罪,沒有懺悔,也不需要原諒。他們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用忠義和各得其所來解釋。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因此,忠和孝成為他們倫理中最主要的兩極。而在對待天皇的態度上,這兩種力量完全則是成為了合力。日本人對天皇有着近乎神般的崇敬和忠誠,幾乎成為一種準宗教。而在宗教中,神的發言是沒有人可以質疑對錯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天皇忠誠找到藉口。

表面上,對天皇效忠使日本人瘋狂的、不惜一切撲向中國。但是這一切的起源在哪裏?日本是個有着強烈等級文化觀念的國家,從中國汲取來的關於等級的觀念,在這個國家裏生根發芽,根深蒂固。日本文化裏有種各得其所的説法,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雖然這和平等自由等觀念相悖,但自由也有種含義就是尊重每個民族自己的選擇,因此對這種社會準則,我們沒權評論。但可怕的是,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也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不僅為每個人找到位置,而且越俎代庖的要為每個國家打上標籤。這正是日本發動大範圍侵略戰爭的深層動機,他們認為自己在該地區內是處於等級的高序列,因此它要整飭這個地區的秩序,讓每個國家處於自己應該的位置。這種強制的不由分説的輸出,背後的精神內核就是可怕的等級制。

另外,從文化內涵上看,日本文化中有強烈的負恩感。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恩情根是一種讓人難以承受的情分,因此,必須傾盡全力去償還。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作為從中國那裏承受文化恩澤的國家,日本一直對中國懷着複雜的心理,既感到難以償還,又對近代中國的沉淪感到羞辱,這種羞辱來自於其自身國力的增強,由此感到曾收到過這種國家恩惠的可恥。這種複雜的心情由各得其所的藉口成為發動侵華戰爭的內在原因。它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就是作為日本的附庸,並把這作為報恩的一種方式。

日本在處理國際關係時,把各得其所當作最高準則,他們要為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地位,並將這視為報恩的方式。然而,戰爭中的日本人發現,中國人並不歡迎他們,而只有仇恨。日本人意圖構建的大東亞共榮圈和國際關係的等級秩序,只不過是一廂情願。他們還沒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他們缺少實事求是的態度。並非每個國家都向他們那樣痴迷於等級秩序,只能在穩定的等級中才能獲得安全感。中國崇尚以和為貴,然而在亡國滅種的危機前,所有中國人又會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英雄氣概站出來,即所謂“忍無可忍,無需再忍”。缺乏實事求是精神的日本人,沒有想到,在中國他們會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一盤散沙匯聚成了一個堅強有力的鐵拳!

在“實事求是”方面,作為日本另一個對手的美國顯得高明得多。日本是一個很獨特,甚至很“怪”的民族,美國人知道他們對日本國情、人本文化、日本的民族性不夠了解,他們不能不加區別的就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因而他們組織了學者對日本的民族性進行研究,這些研究者中就包括了本尼迪克特。她在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親自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後來,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而歷史也彷彿是在設定的軌道上前進。毫無疑問,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方式是有效的,而這種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科學精神,歸功於人類學家準確的預見。結果是日本投降後幾乎沒有抵抗,完全服從“敵人”的管理,而美國,通過清理並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作為一種統治工具,為自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在此過程中,我們驚訝的發現,正確的意識產生了如此巨大的積極作用,指導實踐,趨利避害。

開始,上帝就給每個民族一隻陶杯,從這杯中,人們飲入他們的生活。任何外國都不能命令別國的人民接受某種方式。此所謂自己活,也讓別人活,求同存異,共同發展。

當前全球化背景下,這是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應遵循的,日本已經在這個問題上付了學費,希望它吃一塹長一智。而中國,完全可以依自己的國情獨立自主發展,走和平崛起之路,只是希望不再出現第二個日本,強行輸出自己的價值和認識。

菊與刀讀後感

因為菊一文字在幕府時已屬國寶級的古刀,即便當時貴為幕府第一武士的沖田總司也不可能擁有此刀。而且,菊一文字則宗屬於薄刃刀,並不適用於實戰。幕末又慣用打刀。所以無論是以經濟觀點或實戰必要性的觀點來看,史上衝田持有菊一文字則宗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另外皇家御製兵器多為裝飾用,用來顯示威儀者居多。美國女人類學家露絲·本尼狄克特的着作《菊與刀》,以日本皇室家徽的“菊”與象徵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刀”為題,使很多人聯想到日本史上的名刀菊一文字則宗。實際上,作為皇家御製的兵器,菊一文字則宗無論是從其名稱,抑或是其作用來説,都很好地詮釋了《菊與刀》的文化,是日本歷史上少數具有象徵意義的刀。

武士的刀,就是武士的魂。為了自己所追求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可謂是“神阻殺神,佛擋滅佛”。武士刀是強大的,德川家康在歷經幾十年的忍辱負重之後,帶領自己的手下建結束了一百四十八年的戰國時代,開創了近三百年的幕府統治。然而,德川地位之高時也僅是被明皇帝冊封為“日本國王”。整個日本的精神支柱,在於他們的天皇。什麼是天皇?日本人認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這點與中國古文化不謀而合,天子即“天之子”,是“奉天承運”的真命皇帝。但是,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某朝篡位在日本卻從未這般發生過。日本向古中國學習了眾多文化知識、法律條令,但是,日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許多變化。天皇不一定是權力的制高點,但是天皇在民眾心中卻是最神聖的存在。這種類似於圖騰似的原始崇拜,我們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天皇在歷史上一直扮演着一個傀儡的角色,但是日本民眾對天皇的強烈“盡忠”感卻從未消失,這種特殊的感情,支配着他們做出與我們所認定的價值法則相悖的事。《菊與刀》在描述這種抽象情感時,用了二戰這一具體事件來體現。上午手中還緊緊握着槍桿,下午便悠閒的上街採購物資。這樣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日本人本身並無自覺。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日本對與道義與軍部的堅定感,促使他們的軍國主義思想在現在依舊主導着他們的內政外交活動。

日本自古便是中國的近鄰,但是對於這一民族的瞭解卻乏陳可言。今日國內民眾大聲抗議日本行為,打起“抵制日貨”的旗幟。從大局上看,這顯然是不可取的。在全球社會一體化的情形下,我們不可能真正做到斷絕友來。為了中國在國際上的發展,我們必須和這個與我們交隙的國家和平共處。但是,民眾的呼聲卻也反映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那就是國內普遍的“反日情緒”。多數民眾對日的瞭解都僅僅來自於電視劇或者電影之類經過了人為藝術加工的信息,對日本的瞭解顯得相當的片面。尤其是今年來愛國戰爭主義題材的作品頻頻出現,讓大眾加深了日本侵華的印象。這顯然是不利於兩國正常的友好邦交。政府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該表現出一種強勢而不乏圓潤的態度。輿論是政府的軟工具,對待民眾的單純政治觀,政府應該加以引導,安撫國內過於激動的反日情緒。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在這些方面下苦工,不如好好弘揚我們本民族的愛國精神,加強國內精神文明建設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個與我們所不相同的民族,縱使他們的文化自古中國而來,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了更多的本民族元素。在與世界博弈的過程中,我們因以更理智嚴謹的態度,去適應時代的發展。

菊與刀讀後感

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徵,這二者體現了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温和又好鬥,愛美又黷武,尚禮又倨傲,善變又頑固,馴服又專斷,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為一個西方人沒有帶感情色彩和主觀意識,比較冷靜的旁觀者來寫這本書的,應該是比較客觀吧,這本書在日本也引起轟動。

我的爺爺是在抗日戰爭時加入共產黨打日本人的,他的兩個血氣方剛堂弟當時還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學讀書,立即會到家鄉抗日,當時的蔣介石消極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產黨。我爺爺是一方地主,帶了村子裏有血性的年輕人一起加入抗日。後來,她的兩位堂弟壯烈犧牲,並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國民黨殺害,非常慘烈。他們的名字還在烈士陵園的紀念碑上刻着。

對於當初日本人的兇殘,爺爺奶奶一直記憶猶新,那麼多的中國人,那麼大的中國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敗了,日本人整個村莊的屠殺。為什麼?爺爺最氣憤的日本人再兇殘也是明槍明刀的,最可惡就是那些助紂為虐的漢奸,沒有他們日本人只不過是沒有翅膀的老鷹。漢奸給日本人出謀劃策的殘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難防。

經常聽到這種評價,中國人單打獨鬥是條龍,在一起就內鬥--不團結。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但起碼可以引以為戒。強大的堡壘,從內部更容易攻破。比如説,一些外貿出口的產品,同是中國的企業能不能有全居觀念,不要相互砍價格挖牆角,大家團結起來,有一個行業聯盟,大家都賺錢,不好嗎?.其實從本的描述中並沒有表揚日本人聰明,聰明並不是日本人的強項,相反中國人反而被認為聰明,聰明的人為什麼沒有優勢呢?什麼時候才能像美國人那樣被日本人崇拜。是不是我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因為每個人都太過聰明,太過聰明,就容易太過自我。

西方國家老是説我們不民主,恐怕西方似的民主在中國會產生水土不服吧。也許我們自己的人類學專家可以像本一樣研究研究,探討探討了。

菊與刀讀後感

"人類社會總是在設計自身的生活。如果某些其情況的處理方式和評價方式被贊同,那麼這個社會中的人就將其視為全世界的基本理論,不論困難有多大,他們都將這些結論集合為一體。"翻開《菊與刀》一書,卻一眼看到此等傳播學直論,訝異之餘不禁暗歎這位"日本通"美國作者對於人類學的博識。書中,諸如"輿論調查的結果只不過是讓我們對已知的事物多增加一些瞭解罷了。"等觀點,對於研究傳播學的,研究成見之形成於成見之頑固的學者而言,都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此書的更大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傳播學的涉獵,而在於作者對於日本國民性的深刻洞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地理人文環境各有不同,()國民性的形成也各有特點,但是日本國民性的瞭解,對於自身國民性的觀察有重要的借鑑價值。因為對於一民族而言,畢竟是有其共通性的,如作者説:"任何文化傳統中,都包含了關於戰爭的信條。"如果對這些基本理論不甚了了,卻對其他民族之好戰或其他秉性肆意攻伐,未免貽笑方家。

日本人對於等級制度的依賴是令人震驚的,這一點也久為觀察家所詬病。但是這個民族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社會制度,形成的充斥於社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的民族風氣,卻是同樣令人震驚的。也許對於一個民族而言,並不存在所謂"劣根性",而只存在畸態發展、不善於整合運用的懶惰國民。

現代人不勤於完善自己,便將罪過推到古人身上,將所有過錯都推脱到"國民性"與對象模糊的"歷史"上,是極為自欺欺人且不負責任的。這樣的習氣、習慣之下,永遠無法使得民族性得到改善,而只會使得族羣駛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中,愈加放肆與消極。

Tags:讀後感 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