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共6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1.34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6篇《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相關的範文。

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共6篇)

篇1: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第一次看到《菊與刀》這本書,就被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富有洞察力的描述和嚴謹客觀的立場所吸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日敗局已定,美國亟需制定戰後對德、日的政策。對德國,美國比較瞭解,政策也比較明確,即武裝佔領,直接管制。對日本,美國不太瞭解。當時有兩大問題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會不會投降?盟軍是否要進攻日本本土而採用對付德國的辦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國是否應當利用日本政府機構以至保存天皇?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美國政府動員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這本書就是受美國政府委託(1944年)研究的結果。

她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把戰時在美國拘禁的日本人作為調查對象,同時大量參閲書刊和日本文學及電影,寫成報告。報告中推斷出的結論是:日本政府會投降;美國不能直接統治日本;要保存並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機構。因為日本跟德國不同,不能用對付德國的辦法對付日本。戰爭結束,美國的決策同這位人類學家的意見一致,事實發展同她的預料和建議一樣。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這份報告整理成書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1949年初被譯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幾家雜誌約請專家舉行座談,對此書進行評論,有的並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書時,似乎並未從這種含義出發,而是以“菊”和“刀”來象徵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如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喜新而又頑固,服從而又不馴等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徵概括為“恥感文化”,認為它與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強制力在於外部社會而不在於人的內心。對於這些觀點,有些日本社會學者評價很高,認為表現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日本歷史學者則不同意,認為作者把特定時代、特殊社會集團的社會心理當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論上有非歷史的和超階級的缺點。評價雖然不同,影響很大則是事實。1951年此書被列入日本《現代教養文庫》,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紹“日本學”名著的書中稱讚此書是現代日本學的鼻祖,是文化人類學者研究日本的經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綜述戰後日本研究狀況的文章列舉七種代表性觀點,説《菊與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種。凡此都表明,此書影響至今不衰。

《菊與刀》的出現,不但通過此書瞭解日式的文化,也讓我感悟一二。相信在很多人眼裏,最討厭的莫過於日本人,日本的帝國主義侵略暴行也植根與現今的每一個華人。但又從某個角度佩服與日本人,對外來文明的嚮往和吸收,貫通與現今日本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日語中的一些名字,如自行車,電話,的讀法都是直接音譯的,可見當時的拿來主義如此之快。

從江户時代起,和日本內戰不斷,直到德川家康一統日本。和中國不同,日本的仕階層,指的是武士。日本武士有着高尚的地位,同時誓死忠誠與各自藩主。沒有藩主的武士稱之浪人。據《四十七浪人》記載,浪人為了替自己死去的藩主報仇而殺死自己的妻兒也是可能的事情。在西方國家也包括中國人也看不明白的表象下,其深層次的體現出日本人對“情意”的理解。

但同樣又是二戰敗後的日本,反而興高采烈的歡迎戰勝國美國下榻自己的國土,其歡迎程度好像是日本來了一批美國暴發户旅遊一樣。

中國和日本都有着一言道不盡文化背景,但影響我最深的還是日本快速發展中其文化的張力,在日本也有閉關鎖國的時期,美國用戰艦敲開了日本國門,但當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火,很快日本就打開的國門,用一種歡迎的態度去接受,開始了國家間的通商,當時的西方工業化使得日本望塵莫及,日本人開始從這一刻起,從師從中國開始師從西洋。一切都發展的如此之快,工業西化,生活方式西化,文化西化。這樣的速度也一度衝擊的傳統文化。甚至有的傳統文化一度明令禁止,如相撲等被西方國家認為是醜陋的極近裸體的活動。當日本一切與西洋相同時,日本還是原來的日本麼?日本人的開始反思。傳統文化是否還具有意義,日本是否繼續一味的仿西。人們提出的質疑。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相容,是日本人又提出新的觀點。

謂日本之詭異,在美國全力以赴與之作戰的敵人當中,日本人是最讓人感到費解的對手。

西方國家認為,即使在戰爭中,也應該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戰爭慣例,但在日本人眼裏卻沒有這些概念。

謂日本之強大,其可稱為亞洲歷史上最好學的民族。文化中包學歷中國儒家哲學,工商業集西方之大成。直到2007年世界500強企業裏有67家日本企業,足足比中國多了一半多。

希望今後能去日本,不為別的,就是想去哪裏感受一下風土人情,近距離接觸一下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民族。

本尼迪克特小傳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於紐約。原姓富爾頓(Fulton),其祖先曾參加美國獨立戰爭。她本人大學時期主修英國文學。191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類學,是Franz Boas的學生,1923年獲博士學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寫成《文化的類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書。1940年著《種族:科學與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種族歧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對羅馬尼亞、荷蘭、德國、泰國等國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對日本的研究,即《菊與刀》一書成就最大。戰後,她繼續在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當代文化研究”,於1948年9月,病逝。

篇2: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菊與刀》是一部介紹日本國民性的書,是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從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報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圖書。而作為一名日語專業的學生,想要對日本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等方面有所瞭解,於是便選擇了《菊與刀》這本書。

作者在書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為“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徵。該書以《菊與刀》命名,象徵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在我看來,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謙和,隨性的一面,同時也説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樣的品質。刀則讓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載着日本民族的希望與毅力,同樣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戰的一面。“菊與刀”這三個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日本人既好鬥又謙虛和善,既忠貞又心存叛逆,既順從又不願受人擺佈等等,都能體現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徵。

日本天皇自古以來就是日本人強烈的效忠對象,雖然日本天皇一直扮演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對日本天皇的效忠感卻從未消失。正如書中所説“日本天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沒有日本天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沒有日本天皇的日本是難以想象的”“日本天皇是日本國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國民的象徵,日本天皇是個超越宗教信仰的對象,即使日本戰敗,日本天皇也不會受到譴責”等。對於他們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對陛下盡忠”、“讓陛下為我們放心”的事,那邊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嚴的等級制度。長期、穩定的封建等級製造成的影響滲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層。在日本,日本天皇不是人,是神,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所有寄託。在明治維新前的日本,要求忠義的對象僅僅是被指向各個大名和將軍。而在明治維新後,新的統治者將這種力量抽離出來,附加在日本天皇身上。但由於“忠”是獻給最高統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獻給或許只有精神力量但全無實權的日本天皇。在日本文化中有這樣一句話:“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們相信只要每個人在社會等級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同樣也有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的地位。即使日本天皇沒有掌握實權,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戰爭中體現了強大的生命力。日本天皇的存在在日本儼然已經發展成宗教,神的話語是沒有人可以質疑的,這就為日本的戰爭找到了藉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對為日本天皇“忠誠”找到藉口。日本士兵在戰爭中所表現出的特性,可概括為勇敢、殘暴、致死效忠、絕對服從。這樣森嚴的等級制度讓每一個日本士兵都認識到自己的作用與能力。不管自己的國家在物質上能不能與美國抗衡,仍然會不惜一切在精神上給對手打擊。而日軍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猛充分印證了他們的所謂在、武士精神,這種戰爭中的不怕死精神在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曾出現,但作者對這種不怕死的行為十分的不理解。然而,戰時的士兵被冠以了軍國主義的思想,幼時的等級觀念在這個時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於上級的命令是惟命是從。這樣的心理給日本整個民族在二戰中帶來了遭難,也讓我們更好的認識了這個民族。

另一點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人對於“恩”的理解。首先,書中提到日本人對於“皇恩”都應無限感激地接受,近代日本用盡一切手段使這種感情及於日本天皇一身。日本人對生活越是熱愛,就越是感謝“皇恩”。其次,在日本看來報恩是由條件的,就是施恩者必須是自己認為高尚的,可以償還的人。他們絕不接受陌生人的好意,也不會主動幫助陌生人,這就是日本人生活的習慣。日本人他們自認為是歷史的債務人,他們的日常決定和行動都必然發自這種負債感。最後,日本社會所講的“報恩”和“雪恥”的概念在我們並不陌生,但在日本文化中卻有異於我們熟悉的東西。比如“工作”也是要報答的情義之一,所以努力工作、極端敬業是毫無疑義的,否則對不起工作給你的恩惠。並且在工作是要對你的領導做到尊重與服從,這也是日本獨特的文化內涵所要求的。“雪恥”是對自己名譽的洗禮,當名譽蒙羞時,如果不報復、不洗刷罪名就對不起自己的名譽。

對於“忠,孝,仁”的理解。在日本的文化中,“忠”“孝”“仁”都佔很重要的地位。日本雖然從中國引進儒家倫理中關於“忠”和“孝”的觀念,但卻極為鄙視被儒家視為最高準則的“仁”。 每一個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男孩,自小接受的是“忠誠”、“仁義”、“孝順”的教育。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踐行着繁複的禮儀,並且是發自內心地真誠對人,和歌、俳句也體現了日本文化崇尚美感、温和謙讓的一面。但與中國人不同的是,日本人把“效與忠”認為是無條件的。書中寫到:在中國,比忠和孝兩種更崇高的美德是“仁”。父母必須有仁,如果統治者不仁,人民是可以揭竿而起的。效忠與否,完全是取決於仁與不仁的。而在日本,這是絕不可能被接受的。作者在本書中也提到,日本並沒有一種“極端的權威主義”。許多國家的青年人往往熱血而衝動,但在日本人眼中,“青年期應該是一個服從家庭意志並培養家庭責任的時期”。日本人説,“他們尊重父親是為了訓練、為了練習自己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所以日本的“順從”文化是極其特殊的,所以日本在温順接受美國的改造計劃時他們的心理絕對不是“韜光養晦”,反而是真誠的反思自己的錯誤。

讀過這本書,不得不説一説讓日本國力大大增強的明治維新。1868年,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勝、木户孝允等為代表的日本革新派為了廢除封建割據的幕藩體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恢復日本天皇至高無上的統治權而實行“明治維新”,從而發展資本主義,並逐步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

長期鎖國下的日本,終於在國際外部壓力轉換成為國家內部變革的動力下,展開了明治維新運動。在明治維新的綱領指導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級官員所組成的考察團,赴歐美各國進行考察。從此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開辦官營工廠,並大力的扶植民營企業。在一連串的努力下,明治維新使得日本變得更為富強。

明治維新獲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時帶來一些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一是,當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因其富強而成為世界的強國之一,軍國主義的對外擴張,令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不斷的對外出擊。對全世界來説,明治維新的成功為他們帶來的是極大的威脅,因為一個小小的島國日本,竟然能夠擊敗當時的大國 — 中國,甚至打敗歐洲強國 — 俄國,令世界其它的列強大感震驚。

明治維新中的教育、軍事、立憲和經濟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國內軍人勢力抬頭。明治維新的立憲改革中,軍人在很大程度上擁兵自重,也掌握了國家決策大權,和德國迷信武力爭霸的一樣,日本自此也埋下了軍國主義的`隱患,同時連帶的激起極端的民族主義。此結果使得日本在之後,向亞洲各地區入侵,甚而攻擊美國,終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戰的泥淖之中,成了人類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殘害者,也因廣島長崎的原子彈,使日本成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彈攻擊的國家。日本人民的死亡與財產損失,也算是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下的慘痛代價。

明治維新,帶給日本經濟發展及國富兵強,即使在明治維新的百年之際,日本仍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國家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改革維新運動,必須以蒼生為念,以增進人民福址及人類全體幸福為依皈。反之,由於少數的人民和軍閥的思想阻礙,終將帶給日本人民、甚至世界其它國家無法彌補的傷害。

縱觀全書,可看出日本民族在禮儀上的觀念和態度上的嚴謹,同時日本是一個很團結的民族,自從日本派遣唐使來華,中國作為一個古老的禮儀之國,儒家文化也深深影響着日本民族的道德標準。

我認為,還是作者的一句話最能概括日本:“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温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徵了這種矛盾。”

最後,通過菊與刀這本書,不僅增加了我對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雙重性的理解,同時讓我對日語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想要去更深入地瞭解日本的歷史文化。

篇3: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對於日本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瞭解中國近歷史的人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也許會隨着時代改變而變化,隨着那場戰爭越來越離我們遠去而有變化,但是中國與日本卻永錠會有剪不亂理還亂的微妙關係。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從小到大看過不少抗日影片,上過歷史課,同時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產品,享用着日貨帶來年方便。所以我對日本也懷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對於自己這種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過更多的瞭解日本,瞭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適合的態度。於是決定選擇此書。

如書名“菊與刀”所述,日本人呈現給世人的是極為矛盾行為。“菊花與刀”兩者都是這幅畫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適應性,既順從又不甘任人擺佈,既忠誠不二又會背信棄義,既勇敢又膽層,既保守又善於接受新事物,而且這一切矛盾的氣質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現出來的。”

作者從日本人日常行為入手,從中發氣隱藏在外部行為背後的,深深紮根於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次相關的日本人的義量,恩等觀念。最後作者的結論是,日本的文化是不同與西方“罪惡感文化”的“恥辱感文化”。

為了解釋日本人的心理特徵,民族特徵當然不能忽視社會壓力對成人的約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沒有忽略對日本人個體的成長過程所受的培養模式的關注。這其中就涉及到社會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據美國社會學者帕森斯的理論,“人格也是一個系統,社會通過社會化的機制將文化械式——價值、信仰、語言和其符號內化為人格系統,使人格系統得以結構化,通過這個過程,行動者才願意把動機的能量投放於角色之中,即願意遵守規範,進而使人格系統與社會系統的機構相一致”。

一個好的社會科學的研究者應該具有敏鋭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研究對象的解程度上,我想還應該體現在對事特發展趨勢的準確預見性上。在本書的末尾一章“投降以來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國家非軍事化,將精力投入到經濟發展中,並預言:“日本假如不把軍事化列入預算,她如願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榮打下基礎,並可成為東方貿易中不可缺的國家。”歷史證明,日本的非軍事化的確為其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戰爭,日本接下美國大量的武器訂單,賺取了大量外匯,經濟發展速度可謂一日千里。

當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變一面後,作者也沒有肯定日本人的軍國主義思想不會捲圖重來。“如果我們瞭解日本人對這種行為的變化如何懷恨在心,我們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為了恢復將日本的名譽託付于軍人之受的過去時代,他對同以前的戰友結黨感到多麼滿足。”而一直以來,日本右翼團體也確實毫不掩飾的表現出這種趨向。本尼迪克特的預言又一次得到應驗。

篇4: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剛聽完老師介紹了這本書,一向不怎麼讀書的我有了想看看的衝動,放學回到寢室後就迫不及待上網淘寶。百度看了一下書的內容介紹,心理油然而生一個詞“好書”。還沒有看完就直接拍下了。很快,就收到了書。

剛剛收到書,就翻着看了幾頁。書的內容很吸引人。我也愛上了看書。翻着翻着沒幾天就看了一半,對書中的內容和案例我很感興趣,也有了對日本這個民族全新的認識。或許我讀書太慢,兩個星期才看完,這當中也完成了老師佈置的讀書筆記。

讀完《菊與刀》後,有了更新地認識日本的理念。不再是傳統地對日本有憎恨、反感,他是一個險惡,冷酷無情和殘忍,不講道理,沒有正義感的民族。這些都是受到某些歷史原因和傳統觀念的影響而導致對日本的認識不全面。某些抗戰劇和歷史原因往往會指引我們的認識走向單方面性,歷史我們不容否認。但是我們在研究和認識日本大和民族時我們更應該客觀地對待。

我想,全世界的人民都是熱愛和平的,戰爭只是某些和個別軍事力量所挑起的。我們應該客觀理性看待日本大和民族,在研究大和民族時我們應該客觀地對待,而不該感情用事和片面。我們在看待歷史事件時更應該保持頭腦清晰,歷史事件和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聯繫,但更應該注重的是是否是必然聯繫?

讀完《菊與刀》,我更瞭解了這個矛盾複雜的民族,不再是之前那樣膚淺的認識。這個民族可以用“魔一樣的民族”來形容,用戰時美國人的話來説就是讓人無法理解。這個民族“生性既好鬥又和善,既尚武又愛美,既蠻橫又有禮,既頑固又能適應,既訓順又惱怒於被人推來推去,既忠誠又背叛,既勇敢又懦弱,既保守又好新。”是的,這樣矛盾性格用“魔一樣的民族”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

日本大和民族有着極端的一面,但是又有着全世界都應該學習和借鑑的美德。例如在禮儀、自我約束、教育方面等都是優秀的成分。其中,日本人在引進中國文化中“孝道”方面做得比中國還要好。在書中這樣介紹,在日本,“孝道”的含義是:在一個幾乎包括父親、祖父、他們的兄弟以及後裔的團體裏,一個人要根據輩分、性別和年齡,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這裏的“各就其位”並不是保守,而是一種基本家庭成員之間對長者的尊重。日本人認為:通過自我約束,他們能使自我變得更有價值。説到教育,書中舉了個案例:出於某些原因,我有點不安寧,微微擺動了一下身子。老師看見後帶着温和但又嚴厲的口吻説:小姐,顯然你今天的精神狀態不合適學習。你該回到自己的房間去,好好想想。這就是日本人教育女孩子的特點:不那麼嚴厲,還給予特權。“孩子學的不僅是規則,還有習慣。”這就是日本教育的優越性。除了這些,日本戰時的忠誠似乎更能體現一種愛國。戰時的日本對日本天皇那是絕對的忠誠,用書中的話就是“日本天皇的意義要遠遠超過國旗”,這也才有了戰時日本士兵剖腹自盡以示效忠的事例。這些在現今看來好像並不可取,中國有句古話“勝敗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或許在中國就不會有極端事件出現。但是在那樣的歷史條件和那樣的民族文化中我們不得不承認那樣的極端的存在似乎也是一種必然性。

一個民族,只有充分了解本民族和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才能在各個領域中不同層次地把握自己的命運。讓我們在《菊與刀》中更好地瞭解大和民族,求同存異,讓中華民族走得更強更好!

篇5: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我告訴自己,困難只是暫時的,從來都沒有放棄。

今天,把《菊與刀》讀完了,之前沒讀這本書是很想不明白,日本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為什麼那麼一個小的國家經濟實力卻如此強大,那麼小的一個國家民族性格卻又是如此的殘酷。

讀完《菊與刀》,我想我明白了。明白了日本之所以是日本的內在原因,不用解釋,你需要去理解。

最近,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接觸最多的是日本的動漫。説起日本動漫,我不得不説《火影》中塑造的鳴人形象,已經成為了我的偶像。

《菊與刀》講述了日本這個國家的民族性格特點和文化。

日本,他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差異還是很大的。

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他的文化中沒有善與惡的區別,認為人內心深處都是善的。所以也就沒有報應這一説。日本崇尚情理,只要在情理之中的就是對的,哪怕是惡的。

日本是一個嚴格的等級制國家,最高的是日本天皇,當然實權並不在日本天皇手中,後面有幕府、大名、武士等等。日本人特別重視忠與孝,所以,你會看到,在戰爭中,日本人寧可戰死,切腹自殺,也不做戰俘。日本人的尊嚴就是戰鬥到底。在孝方面,體現在日本人的家中,家裏面各種禮節,當然在中國就沒有那麼複雜。

日本人特別愛乾淨,每天都洗澡,就像韓國人一樣。

其次就是日本民族中,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一面。日本人在我們看來不可理解,在任何一個國家看來都不可理解。

日本人講究各得其所。

我們文化概念和日本人的往往差異是很大的,甚至是相反的。

比如,日本人的婚姻和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差別。日本人在婚姻和其他性交往的兩碼事,妻子是妻子,在外面風流也正常。他們的婚姻就是為了繁衍。

結婚並不能限制他們的性自由。

讀完《菊與刀》,我的理解是人的精神如菊花,只要精神在,菊花就會豔麗綻放,人的志向如刀,常常清洗鏽蝕之跡,刀就會鋒利閃爍。

篇6:菊與刀讀書筆記摘抄

西方人的眼眸,東方人的瞳孔,遙遙相望的遠觀,比鄰而居的近睹,美國人眼中的日本和中國人眼中的日本自然不盡相同。《菊與刀》是美國著名人類學家魯斯·本尼迪克特二戰時期的經典著作,是戰時美國對日本軍事外交政策極具價值的參考讀本。穿越浩渺的時空,撥開歷史的煙雲,讓我們與作者比肩而立,透過人類學家睿智的望遠鏡,客觀的審視日本。

恬淡靜美的菊,鋒鋭尖利的刀,代表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徵武士精神的圖騰。日本文化的雙重性孕育了日本國民的矛盾人格,恰似一株並蒂蓮,一剛一柔卻又同根同源。正如作者所言"性極其好鬥而又非常温和;黷武而又愛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禮;頑梗不化而又柔弱善變;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佈;忠貞而又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歡迎新的生活方式。"矛盾織就日本文化的經緯,矛盾架構日本國民的人格。

精神觀與名譽觀對行動指導的矛盾。一方面狂熱信仰精神至上,絕不欣賞意志消沉;一方面對失敗、排斥的反應很敏感,極易陷入悲傷抑鬱。假想於時刻曝露在全世界目光的注視下,對名譽的珍視隨之無限放大。因而對名譽的守護,或是醖釀成對自我無盡的惱恨、在悲傷抑鬱中輾轉難眠、甚至自殺以洗刷污名;或是演變成對他人瘋狂的報復,在羞惱狂怒中寢食難安、用極端行徑為己正名。

"報恩"思想在分辨是非中的矛盾。"恩"與"報恩"是日本國民的思想必修課,從呱呱墜地起到成為佛龕上的靈位,對這一科目的實踐將貫穿一生。"忠、情義、人情、義務"是對"恩"的回饋,界限的劃分使其難免矛盾衝突。書中四十七士的故事正是日本文學中處理此類矛盾的生動標本。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於中國"仁"至上提供了相對統一公正的裁決是非標準,日本"忠"至上由於其鞏固統治的本位侷限,儘管在戰場上支撐日本軍人的無畏忠誠、在政治上維持國民的安定秩序,但仍存在盲目性和缺陷性。

對享樂的追求與剋制,對子女的放縱與管束,戰爭中與戰敗後的日本……對矛盾的梳理是作者行文的主線。儘管日本積極學習世界、拓寬視野,但其"各安其所、各得其位"的等級觀念仍根深蒂固。國民性可以隨時代平穩改變但很難被徹底顛覆,因而出版近七十年後,《菊與刀》仍是初識日本值得推薦的優秀讀本。

無論是美國人眼中的日本、中國人眼中的日本、亦或是日本人眼中的日本都是同一個日本,所謂的不同只是出於關注的重點不同。潛意識的接受了自身即為合理,下意識的忽略了與己相同的部分,只關注與己相異的部分,並企圖解釋其存在性、探索其合理性。對鏡自觀,往往會被自我中心主義所侷限。靜佇旁觀,往往又會因視角所限止於片面。因而完整全面的瞭解一個民族,不僅要關注他的國民如何評價他,要關注他在其他各個民族眼中究竟如何,甚至需要從不同的時間橫斷面來剖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