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罪與罰》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3W

《罪與罰》讀後感(精品多篇)

《罪與罰》讀後感 篇一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説,它的發表標誌着陀思妥耶夫斯基藝術風格的成熟。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着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着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着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 拉斯柯爾尼科夫是小説中的中心人物,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天賦、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鬱、孤僻,“有時甚至冷漠無情、麻木不仁到了毫無人性的地步”,為了證明自己是個“不平凡的人”,竟然去行兇殺人,“在他身上似乎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在交替變化”。正是這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衝突,使主人公不斷地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即關於“平凡的人”與“不平凡的人”的觀點)的肯定與否定之間。對於拉斯柯爾尼科夫來説,如果甘願做逆來順受的“平凡的人”,那麼等待他的是馬爾美拉陀夫的悲慘結局,如果去做一個不顧一切道德準則的“人類主宰者”,那就會與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盧仁和斯維德里加伊洛夫同流合污。他的人格中的主導面終於在白熱化的搏鬥中佔了優勢,並推動他最後否定自己的“理論”,向索尼婭靠攏。小説通過這一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毒害,有力地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並且從客觀上否定了建立在“超人”哲學基礎上的無政府主義式的反抗,因為這種反抗決不可能給被壓迫者帶來新生活的轉機。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的。

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説,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實妥協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徵,並在她身上體現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淨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説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調的:這裏充分表現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鋭矛盾。《罪與罰》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小説比較全面地顯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關於“刻畫人的心靈深處的奧祕”的特點。作者始終讓人物處在無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過人物悲劇性的內心衝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時作者對幻覺、夢魘和變態心理的刻畫也極為出色。小説中,由於作者着力拓寬人物的心理結構,情節結構相對地處於從屬地位。儘管作品中馬爾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兇殺事件扣人心絃,但它們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報告”的組成部分。正因為這樣,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這部小説場面轉換快,場景推移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説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鮮明。

《罪與罰》讀後感 篇二

《罪與罰》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最偉大的代表作之一,一部揭示人物內心道德衝突、善惡交替的心理小説,是作家完全走向獨創性的一個成熟的標誌。作品發表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作者贏得了世界性的讚譽,被譽為“俄羅斯式的新長篇小説”……陀氏的代表作!我讀過兩遍了,非常震撼!書中的內涵非常豐富的社會哲理小説,比托爾斯泰還深邃,而且這部罪與罰比陀的“卡拉馬佐夫兄弟”好很多,儘管後者名氣更響,我卻始終讀不進去。

《罪與罰》是一部卓越的社會心理小説。小説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後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鋭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發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着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瘋的女人帶 ua 着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着兇狠的眼睛,要榨乾窮人的最後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 書中的故事主角拉斯柯爾尼科夫因正義(原來是因為貧窮)而殺了位為富不仁的老太,因作案後主角卻不取贓物,致令警方無法以正常程序去掌握犯罪證據。只是探員以特別敏鋭的直覺,而認定主角為犯案者。只苦無證據。書中有很大篇幅描述二人間的智鬥攻防。主角由在大學期間的論文,已懷疑人間法律的限制性:偷鈎者誅,竊國者侯。為什麼單獨的殺一個人就是犯法,像拿破崙這些人,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屠殺,反而不受法律制裁,反而更成為英雄?這裏涉及法律的絕對性原則的探討:是否動機是貪財而殺人是違法,但若為了更高的理想去殺人就不此限?又而戰爭為例,不應殺害生命這個標準,為何不及施於敵方?敵方軍隊也是人,也是生命呀?是否為了保存我方生命,而合理化去殺害對方的生命。如是,不應殺害生命這個標準便無絕對性。法律如只是相對性的,能否被認定為公義的、合理的?其相對性標準又應如何定奪?就像主角殺老太一例,起先是因為貪念而動殺機,也夾雜着厭惡其為富不仁的正義感成份。及後不動用贓物,這在現今法律上可被認為是犯案動機的性質改變了。而他個人堅持此信念,只是因為正義而殺人不應被法律制裁,此信念支持他一直與幹探周旋。但問題是,在劫殺老太的同時,她那外甥不適時地在案發時出現(經主角長時期觀察,他所選擇的犯案時間,此女不應在場的,事實上也是因為偶然的事故,此女在意外地折返現場)而無可避免地被一併殺害。而此外甥是特別善良及羞怯,也常被富老太所欺。對於外甥的枉死,主角是難以釋懷的。

拉思科尼科夫,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一代人的叛逆。他不滿於命運,不滿於現實,不滿於社會。所以他選擇反抗,但他又不知道該如何反抗,以何種形式,向誰反抗。於是他找到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認為她是萬惡之源,當他舉起斧頭的那一剎那,他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他應該認為那一刻世人都在等他的解救吧。

我覺得,拉思科尼科夫並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產物,甚至在當代,大批的大學生也有同拉思科尼科夫那樣的壓抑。寒窗苦讀多年,終於來到夢寐以求的象牙塔,以為可以瀟灑,以為擁有了浪漫,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的想象根本不存在。在冷漠的傾扎中,日子慢慢地消去。於是引起一大批人的恐慌,大家都在努力彌補,於是喝酒、談戀愛,一大堆好像大學生專利的事情被提到日程上來。日子還是無法返回的死去,像夢想和靈魂,一起無影無終。

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裏沉淪,直到有一天,人們告訴他,你畢業了。然後,揮一揮手與那段燦爛的糜爛日子告別,而和更多的失業的人羣喝着啤酒唱着生活的壓力,再慢慢老去,像葉子一樣黃黃的,枯枯的在風中飄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