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秦帝國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93K

大秦帝國讀後感

大秦帝國讀後感1

巍巍秦關,莽莽秦川。蒼蒼明月,迢迢關山。同耕同戰,浴血何年。鋭士鐵衣,女兒桑田。誰謂明月,照我無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圓。

一部好的歷史小説,真實而又不真實。真實,在於其歷史事件上,其他的,都是不真實的。説白了,就是將大框擺好後,向其中豐富細節,刻畫人物。能寫到《大秦帝國》這樣高度的作品,寥寥無幾。唯有《明朝那些事兒》可與其一決雌雄。它雄渾,沉鬱,而又輕鬆,熱血,青春,它的魅力不在於用詞有多美,而在於細節刻畫的細膩。大秦的逐步崛起,令人興奮;秦風低迴,又使人沮喪。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一句誓詞而熱血沸騰,為商鞅的慷慨赴死而又感慨萬千。

秦國地處西北,經濟文化落後,六國又步步緊逼,然而這個被稱為戎狄的邊陲諸侯卻一躍而起,一統天下。根源在哪裏?在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精神,在於法制,更在於君臣之間的絕對信任。

六國會盟,企圖滅秦。國難當頭,秦孝公繼位後,當即發出招賢令,正是這種唯才是用、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針才使秦國身陷重圍而國不滅。於是,商鞅出現了,在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商鞅大刀闊斧地進行了徹底的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除隸農,賞耕戰,刑無等級,不赦不宥;最終使秦國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改革之後,前景一片大好,賞罰有制,清除陋習,走上了崛起之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正是櫟陽宮中的那場君臣合璧,才使商鞅盡公不顧私。最後,商鞅為了護法,慷慨赴死。

在變法的過程中,一次,因為水源問題,兩族發生械鬥,不僅傷亡慘重,而且還導致了河水決堤,這件事,觸動了朝廷,商鞅在渭水刑場殺了七百餘人,震驚了六國。墨家總院當即派出殺手,誅殺暴政秦王。後來,秦孝公親自前往墨家總院,與墨鉅子交涉,功身而退。不僅君臣之間絕對信任,商鞅為了變法,也是言出必行。徒木立信想必大家都聽過,那位少年後來成為秦軍中的一名小將。

自秦國崛起以來,歷代人才幾乎絕大部分出於六國。而反觀六國,人才濟濟卻被秦國逐個擊破。齊國有著名的稷下學宮,那裏是人才聖地,可是,為什麼還是國滅了呢?六國君王務虛不務實,只聽那些虛無縹緲的大道理,可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大道無邊,就算是今天,也並未實現。拿魏惠王來説,他表面上禮下賢士,可是卻放走了多少人才呢?先是不聽公叔老臣遺願,放走了商鞅,因為商鞅當時只是箇中庶子。接二連三的,再就是孫臏、張儀、樂毅。他只接待像孟子那樣的聖人。當時,魏惠王出城打獵,還未出城便聽説孟子來了,雖然覺得晦氣,但也只好回宮了。適值張儀求見,於是乎,張儀與孟子兩人便在魏惠王面前罵了起來,孟子慘敗。因為這件事,本應受到重用的張儀卻被逐出宮門。此時,在秦國碰壁的蘇秦也鎩羽而歸。兩個人,靜修三年。最後,張儀志在秦國,蘇秦志在六國。受到秦國重用的丞相張儀以連橫大計,對抗六國丞相蘇秦的合縱大計。最終,張儀成功退隱,蘇秦死在鄒忌所派的刺客劍下,合縱破裂,六國如同一盤散沙。本來,合縱一成,秦國必亡無疑,可是,六國君主聽信讒言,不用能士,合縱失敗。可笑的是,合縱的陣腳先從盟主楚國站不住了。楚王派一無知王子為六國主帥,竟能想到用雲梯觀景。並且,秦國特使收買王后鄭袖,楚王就是因為在王后鄭袖那裏做了兩天大男人竟然聽信秦國以退出合縱換交割房陵之約,可笑之極,螞蟻之見。合縱一敗,即便那戰國四公子再有通天的本領也救不回來了。

所以,治國務實,唯才是用才是硬道理。法家商鞅,縱橫家張儀,戰神白起,水家李冰,技然家蔡澤,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有這些人存在。

當然,讀這部書不宜動真感情,那些真性情的人會讓你痛哭流涕。當你看到車裂商鞅,宣太后自殺謝罪,白起被賜死等片段時,如果你是用真感情讀書,你會悲痛不已,肝腸寸斷,於身體無益。秦趙兩國的長平攻防戰,長達三年之久,秦國不僅斷了趙軍糧道,而且使計令趙王命趙括為將。沒錯,就是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用人之不信,自毀長城。沒有善守的大將廉頗,趙軍敗得一塌糊塗。趙括沒有辦法,兵士飢餓,無力作戰,於是就擺出了車轅圓陣,只守不出,簡單而又有效。一天夜裏,趙括忽然聽到了慘叫聲,心想那最不該發生的,竟然發生了;便率衞隊前去,果然看到有人吃傷兵。趙括當即下令斬首,並命令殺戰馬,羿日死戰。他對將士們説,秦國有首描寫士兵感情的歌,叫《無衣》,感動了所有人。直到那一刻,他才有資格被稱為趙將軍,最後一戰,他終於成長了。第二天,帶着必死的決心,中箭身亡,嚥氣前,他終於展現了屬於將軍的風采,下令投降。然而,這二十萬降卒,令白起不知所措。留着?消耗太大;殺了?自古將士忌殺降。此時,當了二十年國君,卻未掌實權的秦襄王想要專政,就在白起的信到達後,回書殺降。自此白起背上了殺降的黑鍋,讓二十萬降卒吃了頓好的,便送他們上路了。白起的噩運也從這裏開始,先是染了惡疾,然後便一意專權的國君不聽勸,該發兵時不發兵,等六國聽説殺降而聯合起來時,卻要發兵。幾次失敗後,國君又怪罪到白起頭上來了,國君以為:你白起出徵便能勝利,你不上陣就算了,你還不讓我發兵,你白起幾個意思?誰掌權?誰老大?於是乎,白起這個不聽話的老頭又上了幾次書。此時,國君殺意已決。於是,在白起退休返鄉的路上,將其賜死,離老家只有幾步之遙。白起死前悲呼:趙軍降卒,老夫還命來了!臨死前,還要問老侍內,國君是否聽從他的意見。

説到這裏,又不得不提到范雎這個人。當初,為了打天下,羋冄掌內,白起掌外,好生和諧。自從范雎來了以後,先是流放丞相羋冄,而後又因與上將軍白起的私人恩怨,向國君進讒言,使得白起最終被賜死。趕走羋冄固然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但陷害白起的行為實在令人深惡痛絕。一代名將,沒死在戰場上,被自己人害死,這是恥辱。范雎這一輩子舉薦過三個人,鄭安平與王稽的先後叛國令他無地自容,於是他選擇了退隱,在確立好太子後,他向國君舉薦了蔡澤。他幫帝王完成了封建統治中專權的一步,這也算是他在歷史長河中起到的良好作用吧!由此看來,大秦的大良造,做不得!商鞅被車裂,白起被賜死。

當三尺利劍高懸於秦的頭顱之上,秦孝公與商鞅便如那雷公與電母的兵器。發出了一道改革的春雷,觸發了一場法的大火,燒出了一條崛起之路。那個年代裏,秦國是先進的,是改革的先驅,唯有法制才是立國之本。從先秦的經歷來看,儒學會讓他們亡國。這種推崇仁,義,禮,智,信的學説,只能用於安邦。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依靠法治,而並非人力。

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不知打動了多少讀者,這是歷代入秦士子最愛説的一句話。此言一出,任何困難都成了空話這是一句比命還重要的誓言。這是一種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羣體思想的延續,在中華文化的延續及演化中,變化為民俗文化,還有的,就是我們骨子裏有的東西,即骨氣。在歲月的長河中,這些東西在不斷淡化,褪色,甚至消失。作者在開篇前言中這樣寫到:雖然我們沒有忘記秦帝國,但也淡漠了那個時代的勇氣和創造力。民族精神,是國家的脊樑,更多的人甦醒,民族才有希望。

何以國立,唯有法制:何以報國,唯有自強。縱觀全書,剔除個人恩怨,宮闈陰謀,情感發展,便是一個大國成長史。法使其生,法使其滅。用法得當,國家方可長存。那老秦人本色是我們這幾代人所缺少的,我們必須找回這些東西。

秦已大出,霸絕天下。而今我中華,國強乃為法強,觀我中華子弟,皆懶惰。若使我中華子弟盡操秦人之風,大出天下,當指日可待矣!

大秦帝國讀後感2

大秦帝國是歷史學家孫皓暉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寫出來的,分為六部,分別是《黑色裂變》、《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這套書,從秦始皇他爺爺的爺爺開始寫,寫一代代老秦兒女是如何克服重重艱險創立一代帝國的。

第一步《黑色裂變》,秦獻公與當時的大國魏國一戰,死翹翹了,年僅21歲的秦孝公即位,他就是傳説中的官二代加窮二代。當時的秦國,被山東六國孤立,封鎖在函谷關內,沒有中原國家歷來的富謖,也不如當時變法圖強聲名鵲起的小國有活力。和山東六國相比,秦國就是貧窮落後的農村,真是一窮二白,山東六國在此時孤立秦國甚至打算分而食之。怎麼辦怎麼辦?

秦孝公唯一的財富,就是人民的忠心耿耿。“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流不幹,誓不休戰”這句誓言是全國秦人效忠祖國的誓言,夠血性。帶着這羣人,秦孝公開始艱難的創業之旅。第一步,就是把僅有的家底全部捐獻而出,甚至他老母的釵子妹妹的耳環都拎出來,幹嘛?送給當時的第一大國魏國的當權臣子,給魏王説和説和:我們秦國窮的只剩人了,也沒有啥煤礦天然氣的,你們就算是把我們滅了,也得不到啥好處。魏王一想,哪有人花錢買了真刀真槍,再顧上打手,去一個貧困户家裏打劫的啊?不划算。強回去了,還得負責這一家子老小的吃喝呢。和其他幾個國王一商量,算啦。

就這樣,第一個危機解決了。此時你就得佩服這個只有21歲的青年國王的智慧。因為當時他爹秦獻公其實是被魏國殺死的。當時他即位,好戰的秦人一蜂窩的嚷嚷這要報仇,大臣們也是主戰派,也不管買得起買不起一把刀。但是秦孝公不但沒有盲目聽信,而是忍辱負重。其實他想,等老子富裕了,去買了長槍大炮,不把你們這些混蛋炸死!

接着,就是學習山東六國變法,轉型升級。戰國時期,很多國家脱離周王朝,廢除舊制,積極變法,國富民強。但是秦國慢人一步,得跟上來。此時一些老臣子就反對了,他們又不懂變法,也沒有活到老學到老的覺悟,就知道倚老賣老,要是國君真得找了一個懂變法的,這個大家族的總經理副總經理不就得退居二線麼?但是秦孝公堅持變法,出了一個求賢令,在山東六國各大電視台網站到處宣傳:誰能想個法子讓我們這個家族企業變強變富,我就給你高管爵位,甚至可以共持國政,其實就是把50%的國家股權都給你。這在當時戰國大大小小十幾個國家中,第一位敢這麼提的,真捨得啊。此時剛剛在魏國找到工作的衞鞅(就是後來的商鞅)聽説了,蠢蠢欲動,因為魏王看似對他沒什麼興趣,不知道是不是簡歷寫得不華麗。魏國丞相公孫痤病危時,就把衞鞅舉薦給魏王讓當丞相,還説你不用衞鞅,就殺了他。這個人可是個頂級ceo,到了任何一個國家受到重用,幾年下來人家轉型升級,很快就強過你了。老魏王想公孫痤一定是病糊塗了,要我把國家大事託付給一個無名小輩。眼看在魏國不受重用,衞鞅就跑到了秦國。

諸位且看,衞鞅到了秦國,不是屁顛屁顛的説自己是怎麼怎麼能幹,立馬新官上任三把火,寫企業轉型升級報告,而是,失蹤了。幹嘛去了?他化粧成為遊學學子,花了三個月的時間跑遍了秦國的山溝溝,深刻了解了秦國人的厚重秉性、清苦日子與秦國現制的弊端。這時秦孝公眼看着求賢令也沒求到什麼大才,只有一些適合當部門經理的中才,就打算自己學着變法呀,讓祕書搬來一堆列國變法的書,埋頭苦學。哎,就是因為太愛學習了不睡覺,後來英年早逝。沒想到,三個月後衞鞅來了。高興啊!這個人看似靠譜,竟然還去實地調研去了。

誰知,一聊,沒戲。衞鞅竟然説起了什麼王道治國,仁義禮智信的,在大爭之世的戰國,儒家中看不重要,拳頭和票子説了算。衞鞅不服氣呀,要求二次面試。再一聊,秦孝公都想找掃把直接掃地出門了,因為衞鞅竟然換成了逍遙派,莊子無為而治。老子要一個敢大刀闊斧改變秦國的強者,你讓我啥也不幹,不是等死嗎?拂袖而去。衞鞅是誰呀,死纏爛打是找工作的法寶,所以又要求面試。秦孝公都失望了,但當時戰國所有國君都不能慢待士子,就是怕給人家落下話柄,搞得其他人才不來,只好再次面試。

第三次,衞鞅捧出了早就想好的法家強國之説。秦孝公一聽,對味。哎呀,你這個衞鞅,不早説,害得我都上火了。衞鞅嘿嘿一笑,表明了心意。你試我有沒有能力變法,我也得試你有沒有慧眼,知不知道什麼事真正的變法強國。衞鞅的《治秦九論》更使其看到了秦國的未來希望。他們連談三天三夜,決定實行變法,以法制國。並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負”的誓言,話説這兩位的基情真是感天動地,怪不得作者能憑藉此書榮登作家富豪排行榜,時下的流行元素很重要啊。秦孝公拜商鞅為相,開始了君臣二十年的大變法(史稱“商鞅變法”)。自然,經過重重阻難,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秦國終於成為繼山東六國之後的第七大戰國,迅速崛起。衞鞅也變成了商鞅。

書中,讓我特別感悟的有四,一,嚴格的法制是一個龐大族羣繁榮發展的根基,現代企業管理實在應該多學學。因為太子觸犯法律,就被他爹給驅逐出去了,秦孝公的哥哥贏虔則被割去了鼻子,正式因為敢拿皇親國戚開刀,尋常百姓也不敢犯法。話説商鞅真是有才,這麼狠毒的招式都想得出來。二是對合作夥伴的信任以及放權。商業變法的時候,不太懂法學的秦獻公就主動做好後勤,誰阻擋你變法我解決,你只管變,正是在秦獻公掃清障礙的前提之下,商鞅才可以大展拳腳。後來秦獻公因為太勤奮馬上要累死了,就和商鞅説,你去把我兒子找出來,看他能不能擔當得起國君之位,不能的話,君可取而代之。最後雖然商鞅為了護法而心甘情願被車裂(這就是傳説中的nozuonodie),但是君臣之間的深厚情誼讓人驚歎。哎呀,以國相托,這才是真愛。第三,就是戰國時期自由的學風以及開放的言論,現代企業也應在言論上放開,多聽不同的聲音。商鞅來自戰國時期的小國衞國,卻不遠千里來到秦國,使秦國變法一躍成為七大戰國之一,衞國卻奄奄一息,這是一種什麼精神病?其實當時百家爭鳴,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農家兵家都著書立作廣收門徒,學風開放,還經常開辯論會,誰説得好,辯得精彩,常可一辯驚人。國君們不會因為你有沒有重點大學畢業證而輕看你,更不會因為你罵了他而遷怒你,你罵得好,還獎賞你。學子們飽讀詩書,卻也不拘一格,並不囿於自己的國家,這麼多國,哪個用我,我就在哪裏發揮光和熱。其實當時很多人都是在別的國家當官,可以説沒有開放的學風,就沒有百家爭鳴,也不會有戰國爭雄。還有就是國君的敬賢之心,即現在的企業應有的惜才之心。無論是大國小國,只要聽説那個才華橫溢的學者來到他家門口,莫不出門迎接,好吃好喝招待着。即便是在戰國之時看來沒什麼實際用途的儒家,孟夫子也憑着聲望到處白吃白喝,哪個國君都不敢得罪。你看孟子見魏惠王,魏惠王心裏本來麻煩得要命,心想你來幹什麼本王還要看美女跳舞呢,但卻依然迎接,並加裝認真聽取意見。以前的君王尚能容忍別人的諫言,現在的辦企業的,更應該多聽多看多學。

大秦帝國讀後感3

今年三月有幸到西北大學學習了《周秦漢唐文明》,對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產生了濃厚興趣,作為現在的秦人,瞭解自己祖先奮鬥的歷史、生活的足跡、經過的苦難、輝煌的成績等,都是件理所應當的事情,而就這理所應當的事在知天命的時候才想到,是不是有點不敬祖先了,是不是有點忘本了,無論怎樣,我還是想到了,並且行動了,還來得及。借局機關開展的讀書活動,我選擇了由孫皓暉先生歷經十六年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説《大秦帝國》。

《大秦帝國》從公元前362年開始到公元前207年,歷時156年,經過七位秦王的不懈努力,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朝,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先河。雖然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但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對中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不可質疑的意義。

看《大秦帝國》,前五部給人的感覺是心潮澎湃、起伏跌宕、扣人心絃,無意中對祖先的奮鬥史抱以無比的崇敬和驕傲,戰國時期七國,唯有秦國統一了天下,就是用現在的歷史價值觀來評判,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誰願自己的祖國四分五裂,誰不願自己的祖國領土完整,同屬中華民族,長期的內鬥,只能是國弱民窮,那有幸福生活可言,所以民族的統一、領土的完整、國強民富,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每個中華民族兒女的心願。但看到第六部時,就使人心裏滴血了,秦人用無數生命和鮮血造就的帝國,在秦二世短短的三年中就毀滅了,在秦法森嚴的國度裏,一個太監趙高、一個白痴的胡亥皇帝,就將泱泱的大秦帝國葬送了,怎能不令人惋惜呢?雖然從以前的歷史知識中已經知道了結果,但還是忍不住可惜的心情,看到最後真的有點看不下去,那種氣憤、惋惜、鄙視、無可奈何的心情,很是折磨人,但還是想看下去,也許是替古人擔憂吧。

可以説《大秦帝國》是一部歷史鉅著,作者孫皓暉先生蒐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用必要的情節將事件連慣起來,使枯燥的歷史知識有了靈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敢於挑戰已成為歷史定論的"暴秦"論,並對秦帝國滅亡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將歷史問題的爭論能融入自己的作品中,這是需要勇氣的。總之,這部作品是值得讀的,特別是生活在這片土地的秦人,需要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正源的人們。

關於秦政,我在上學的時候也看過有關的書籍,總之感覺秦政是殘酷的,苛捐雜税太多,人民生活太苦等等,都是説些不好的,特別是焚書坑儒事件,更將秦始皇描寫成殘暴的皇帝。今天看了《大秦帝國》後,好像將原來的記憶推翻了,原來商鞅變法的意義那麼偉大,它開創中國歷史上依法治國的先河,一切以法律為依據,而不是依人的意志為轉移。通過變法,使弱小的秦國在戰國七國中居於強國。戰國時,列國對秦國的看法是:民風是三代同居,男女同室,寒食惡飲,好逸惡勞;民治是悍勇好鬥,不通禮法;民智是鈍蠻憨愚,不知詩書。這就是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背景,弱小貧窮就要捱打,這是千古不變的道理,這就是"求變圖存",不變就要滅國,可以説是逼出來。通過變法,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不但雪恥,而且還擴充了疆土,最終一統天下。對秦政無論有何種看法,但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就是:其一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141年,國家強大,人民生活富裕,成為其它列國眼中的"虎狼";其二秦政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多年。

這裏就有一個問題是:為什麼繼承了秦政,反而又要批判它呢?特別是西漢時期,基本上延用了秦政,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歷史的實踐與歷史意識的最初分裂",並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這裏就不再累贅。一個政權要推翻另一個政權,必須要找出其推翻的正當理由,那麼秦政就成了這個理由的犧牲品,而大多數攻訐秦政的著作出自儒家之手,儒家與秦國的'矛盾眾所周知,儒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是顯赫的,也是公眾對其言可信度很高的,明白了這點,也就不難理解歷史上對秦政的攻訐之詞了。

商鞅變法的思想原則,對我們現在也是很有啟發的。像"法以愛民"的立法思想;"去強弱民"的立法目標原則;"使法必行"的司法原則;反對"濫仁"的司法原則;"刑無等級"的公平執法理念;"使民明知而用之"的普法思想。與"王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那種"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的法則,在古老的秦帝國就已經拋棄了,但這個問題至今我們還在討論着,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法治還是人治爭論,這個問題兩千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經解決了,面對如此問題,我們不覺得臉紅嗎?依法治國,關鍵是執法,而執法的關鍵是國家的權力機關,是不是依法辦事,其一是示範引領作用,對太子贏駟犯法的處理;其二是取信於民,徙木立信。只要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就會為老百姓認可和接受的。用商鞅變法的思想和原則來反思我們現在依法治國中存在問題,不難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界真正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國曆史上的許多學派都是在這個時代產生的,像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有些成為一門學派可能要晚些,但其基本思想已經在春秋戰國時產生了,有這麼多的學派,為什麼秦國變法只用法家呢?秦孝公時,秦國處在戰國時代,天下大勢是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國並列,東周的王朝在洛陽,但對其它七個諸候國已經失去了約束力,每個諸候國只有靠自己國家實力而生存,如果你弱小,隨時都有亡國的可能,而此時秦國是七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經常受到來自魏國、楚國的侵犯,就關中華山以東的大片土地,被魏國長期霸佔,在這樣的大爭之勢下,怎樣使秦國立足於戰國之列,是擺在秦孝公前面必須面對的問題,唯有一條路"求變圖存",因為魏國、韓國的變法在前,已經指引了明確的方向,而且都用法家進行變法,這為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提供了參考;其二,每一種思想的運用都要與所處的時代相符,在戰國時的大爭之勢下,怎樣能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國家達到國強民富,立於不敗之地,這是統治者優先的選擇。基於以上兩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秦孝公選擇商鞅變法。

當然,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都是自成體系的,都閃耀着燦爛的中華民族文明成果,就拿儒家思想來説,歷朝歷代的統治階級對孔子的尊重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當統治階級奪取天下後,需要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而此背景正適合於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因為儒家是盛世安邦之學,是修身齊家之學,是克已正身之學,要求天下庶民遵紀守法,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樣在這樣的天下大勢下,也推崇道家思想,道家思想講求的是個體的修煉,與儒家的治國理念相近。所以講,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批判的繼承,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真正做到"古為今用"也是需要講求方法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在治國理念上更需要創新,這是政治家的事情了。

戰國時期,有三對人物也想説説。第一對是龐涓與孫臏,同師同門,學的都是兵法,同效力於魏國,到頭來卻成為死敵;第二對是李斯與韓非子,也是同師同門,在韓非子還沒來得及將自己的理論付諸實踐的時候,就為李斯所害,小説中對韓非子的死歸於本人的愚腐,寧可將自己的著作奉獻於秦始皇,而不願效力於秦國,以表示對自己國家的忠誠,但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在我看來,還是李斯所害,就是按照小説的故事情節推理,李斯還是有可能救下韓非子的。歸根結底還是應了洵子所説的"人性本惡"論,人一旦自私起來,什麼事情都能幹出來,而這種自私隨着個人慾望的大小不斷升級,最後達到毀滅人性的地步,從這個意義上説,每一個人人生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自私,是自己的慾望,那麼能否既可成全自己的理想而不去傷害與自己有同樣理想的人呢?答案是肯定的,就是第三對蘇秦與張儀,也是同師同門,都是縱橫家,蘇秦效力於六國,合縱對抗秦國,張儀效力於秦國,連橫破解六國的合縱,服務的主子不同,但並未影響兩人的個人感情,這就是個人的品德,以才服人,以德服人,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影響各自才能的發揮,這何樂而不為呢?前人的教訓應該為後世人吸取。

大秦帝國讀後感4

我陸陸續續將六部十一冊《大秦帝國》看完,期間大概還看了七八本書。現憑記憶簡單回顧如下:

第一部,魏齊爭霸期。

魏國雖強,但人才流失嚴重,包括前期的吳起,後來的孫臏、衞鞅。魏王愛珠寶器物而不重視人才士子,是大量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吳起之楚、孫臏投齊、衞鞅入秦,可以説是魏國人才流失的典型。衞鞅原本衞國人,從學於魏國,習法家,兼兵家。衞鞅入秦後,獲秦孝公信任,堅決支持並維護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大抵包括禁私鬥、獎耕戰、去封建、廢奴隸、行郡縣,將原本一盤散沙,私鬥成風的秦人凝結起來。

商鞅變法是以剝奪世族王室的權利為代價,來換取平民百姓的巨大生產力,是以變法成功後,秦人瞬間強大起來了。但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上層世族,包括太子傅、太子、公子虔等等貴族。變法期間,齊國藉助孫臏之謀兩敗魏國,魏國遂衰,商鞅趁機收復秦魏邊界的河西之地。秦國遂崛起!然而秦孝公英年而薨,秦惠王繼位,老世族起而車裂商鞅,秦惠王趁機一舉剷除老世族。

《大秦帝國》開篇以秦孝公商鞅變法為始,以車裂商鞅為終,塑造了一個“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千古法聖影響。商鞅幾乎是整部《大秦帝國》裏毫無缺點的秦臣,他不但具有超凡的法家精神,還具備一定的兵將才能,一心一意為秦國崛起而奮鬥,即使身死也為秦國剷除舊貴族做了鋪墊。

第二部,合縱連橫期。

秦國的崛起,引起了山東六國的關注。洛陽蘇秦、大梁張儀順時而出,張儀相楚齊,蘇秦入秦國。然而蘇秦因大略不逢時,而孓然一身出咸陽,張儀也因不堪談兵錯斷秦國而險遭楚國世族迫害。陰差陽錯,兩人均無奈退出各自陣營,再次各謀前程。蘇秦説燕王,與山東六國結成合縱抗秦之勢。此時張儀相秦國,提出連橫破合縱之策。二人之策針鋒相對,合縱鬆動於楚國,瓦解於燕國,終因六國齟齬而草草收場。蘇秦遭刺,六國合縱瓦解;秦王絕症,張儀無奈退隱。

這一時期,張儀樗裏疾為丞相,司馬錯為大將軍,攻取楚糧倉,韓宜陽,據巴蜀,內修經濟,外破合縱,秦國進一步強盛起來。另外,本部除了蘇秦張儀外,還出現了戰國四公子、屈原、魯仲連等人物,各有各的人物特點。這些人物將秦國與山東六國的關係,六國之間的關係,緊密聯繫起來,讓人更容易地知道為何六國敗而秦國獨勝。

第三部,秦趙爭霸期。

秦武王在甘茂的支持下,順利坐上王位,入洛陽舉鼎而死。質於燕的贏稷母子,飽受燕將樂毅的善待,並且由白起順利接回咸陽。魏過名士範睢遭受排擠,險些丟了性命,被秦使接入咸陽。如今秦國廟堂有秦昭襄王、宣太后羋八子、太后族弟魏冉、名士範睢已經剛剛嶄露頭角的軍士白起。此時的秦國疆域,已經收復河西之地,吞併巴蜀,北定義渠,早早地實現了秦孝公的宏圖偉業,下一步該怎麼走?範睢提出“遠交近攻”的戰略,及時地解決了秦國廟堂目標空虛的問題。所謂遠交近攻,即結好燕齊,進攻楚國三晉。山東六國裏,楚國早早吞併了吳越舊地,趙國一戰攻佔中山國,齊國也在合縱攻秦時滅了宋國。秦國任用白起為將,宣太后攝政,魏冉為丞相,先攻破六國合縱聯軍,並一舉攻佔河內。後南下破楚,逼楚遷都。齊國助燕國平定子之之亂,並大肆劫掠燕都薊城,燕齊遂為世仇。

燕國在燕王與樂毅的領政下,隱忍不發三十年,默默練成新軍,一舉下齊城七十餘,齊幾滅國。田單率眾抵禦燕國六年,最終大敗燕軍而復國。趙國此時也在趙武靈王提出的胡服騎射下變法圖強,國力猛增,成為山東六國唯一能秦軍抗衡的大國。秦趙為爭形勢,對峙上黨多年,大戰一觸即發。秦國君臣上下一心,秦王親自供應糧草,範睢謀劃邦交計策,致使趙王用趙括換下廉頗,尋求與秦軍速戰速決。秦軍祕密啟用白起為將,用同等軍力圍困趙軍數十日,趙括身死,趙軍遂降。白起坑殺趙軍三十萬,趙國精壯全軍覆沒。此時範睢自傷,秦王驟然昏聵,白起被逼自殺,趙國未滅,反而被信陵君帶領的合縱軍戰敗,並退回函谷關。

這一時期是燕軍滅齊,秦趙長平大戰的主要時期。戰國秩序混亂,各國唯用武力服人,動盪不堪。白起樂毅廉頗等名將悉數登場,白起戰無不勝,下楚國,破合縱,坑趙軍,戰功赫赫。樂毅也是一戰滅齊,更試圖以仁政化齊,堪稱一代儒將。廉頗擅長防守戰,與秦軍對峙三年而不敗。然而三將都因廟堂決策失誤而或身死,或逃離。所謂強國,不僅在於兵力強盛,更要有開明穩重的廟堂。

第四部,呂不韋執政期。

範睢心懷憂懼,舉薦蔡澤為相,南下楚國歸隱而巧遇鉅商呂不韋。呂不韋上趙國又遇秦國質公子贏異人,心生從政心理。遂幫助贏異人,離趙歸秦。此時秦國經歷了以舉國之力支持的長平大戰,國力財富消耗殆盡,急需快速恢復,而蔡澤呂不韋正好是農業經濟能臣。呂不韋兩度扶持秦國立儲,嬴政少年為王,囑呂不韋與太后共同執政。呂不韋為義商,通曉王道,呂不韋新政初見成效。少年嬴政結識蒙恬王翦,交誼甚歡,蒙恬南下蒼山結識荀子師徒,勸李斯入秦。適逢太后嫪毐之亂,呂不韋與嬴政聯手平亂。終因政見不同,嬴政加冠後以強硬手段,逼迫呂不韋自殺。

這一時期,屬於秦國大戰後的恢復期,並且兩代秦王短壽早亡,是以急需呂不韋這種善於處理繁雜事務的商人使秦國步入正軌。呂不韋新政,在行秦法百餘年的秦國衰弱期,煥發新的生命力。秦國關中以及巴蜀兩地,漸漸富庶起來,成為秦國大爭天下的後備倉。

第五部,秦滅六國期。

嬴政親政後,任用王綰為丞相、李斯為長史、王翦為大將軍,其他如蒙恬蒙毅、頓弱姚賈、王賁趙佗等等文臣武將,廟堂人才濟濟一堂。水工鄭國於艱難乾旱時期,與李斯一同開出鄭國渠,滋養灌溉秦川之地,使秦人度過天災,並且再度增強了秦國大出天下的實力。緊接着,緊鑼密鼓地滅國大戰開始了,先由嬴騰率偏師一戰滅韓。其後由王翦率主力大軍與趙國決戰,趙國任用李牧為將。李牧久與匈奴作戰,與秦軍抗爭中不落下風,並且兩敗秦軍。此後,頓弱使離間計,趙國奸臣郭開誅殺李牧,趙軍遂連連敗退,邯鄲破而走代地,趙亡而代立。於是,王翦屯兵秦燕邊境,王賁南下平定韓世族反叛勢力。

王賁五萬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下楚國十城,震懾楚軍不敢北上救援。於是,王賁引水灌大梁,大梁城破,魏國亡。同期,燕太子丹與荊軻謀,以獻地稱臣為由,刺殺秦王嬴政,荊軻死而秦王怒。王翦大軍,迅速北上作戰,包圍薊城,切斷燕代聯繫,薊城破而燕王喜逃往遼東。後由王賁先大軍攻破遼東擄燕王喜,後回軍攻代,俘代王嘉,山東六國唯餘楚齊。嬴政棄王翦謀而用李信,為項燕所敗,戰死兵士二十萬,秦廷震懾。嬴政遂復迎王翦,以為大將軍,率軍六十萬與楚項燕對壘決戰。兩軍相持,楚軍內廷先亂,王翦趁機殲滅項燕主力,浩浩蕩蕩地吞併楚國。並且繼續深入越地,做好了長期屯兵南越的謀劃,秦王許之。最後只剩下齊國,王賁率軍壓境,齊王不戰而降。如此,六國皆滅,天下一統於秦。

秦統一天下,使秦法行於天下,行郡縣,造文字,統一度量衡,兵器車馬規範化,北擊匈奴,南撫夷越,修長城,巡天下。然而秦國以法家治天下,六國復辟勢力與儒家士子暗潮湧動,試圖重新建立諸侯分封制,始皇帝不齒,遂焚書坑儒,禁天下私議秦政者。始皇帝崩於大巡狩途中。

第六部,帝國衰滅期。

始皇帝崩,趙高與李斯合謀,逼扶蘇自殺,囚禁蒙恬蒙毅,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野心勃勃,胡亥懵懂無知,李斯大才難以施展,一系列的政變發生。屠戮皇族後裔,誅滅三公九卿,李斯亦不免,發黔首修驪山陵,建阿房宮,百姓苦之。陳勝吳廣一揮而天下應,六國復辟勢力湧起,以楚軍勢力最大。秦將章邯王離率軍撲滅農民作亂,舊趙復辟勢力,終因廟堂昏聵無援,而不敵項羽軍。趙高弄權,弒胡亥,始皇帝族弟子嬰,誅滅趙高,稱秦王。劉邦入咸陽,秦王子嬰降。劉邦寬厚機變,項羽殘暴寡斷,多次屠城燒殺劫掠。項羽入咸陽,殺子嬰及其子嗣,劫掠咸陽,壞始皇帝陵,燒阿房宮,火三月不絕。

整部《大秦帝國》讀下來,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強大的毅力。一路讀來,跟着秦國由弱變強,體驗戰國策士風采,歷經舉國之戰的浩瀚。對秦國,以及先秦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儘管作者語言單一,人物形象大多偏正面介紹,而弱化負面人格。先入為主,人物內心獨白過多,根據歷史事件主觀臆測人物心理活動。然不失為一部可讀的歷史長篇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