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理想國》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5W

讀《理想國》有感(精品多篇)

《理想國》讀後感1200字 篇一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為復活的蘇格拉底安排了諸多精明的詭辯家作為對手,使蘇格拉底在不斷地追問和質疑中,娓娓道出“正義”的含義。對手越是強勁,就越能夠顯示出蘇格拉底的英明,即顯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思想。

《理想國》被稱為是哲學家的宣言書和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它以辯論對話體裁寫成,書中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搞笑,語言流暢明晰,論證嚴實細緻,資料深刻豐富,到達了哲學、文學、政治學和邏輯修辭學的高度統一。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

1、正義就是有話實説有債照還;

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

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

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

這四種説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針對第一種觀點,他用不能將武器還給一位瘋子朋友的例子反駁有債照還的正義説法,我們不能簡單的按照常理來辦事,應該考慮事情的結果是否會是不正義的,這種説法忽略了正義的真實本質,所以我們應在生活中多學習柏拉圖的思想方式,考慮問題不光從本身的立場出發,不能簡單照辦,還要考慮我們的對象和事情的後果。針對第三種觀點,柏拉圖指出掌權的統治者有時也會犯錯,制定出對自己不利而對被統治者有利的法規要被統治者執行,正義就變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圖提出“在任何政府裏,一個統治者,當他是統治者的時候,他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屬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為統治者應該為人民謀福利而不僅僅是考慮自己的利益。

如果一個人具備所假定的哲學家的天賦,並且得到了合適的教導,必定會成長而達到完全的至善,然而,這些配的上哲學的人會受到環境的敗壞,因而離棄了哲學,“使她孤獨淒涼”。所以,“剩下來配得上研究哲學的人就只有其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了:他們或是出身高貴又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處於流放之中,因而沒受到腐蝕,依然在真正地從事哲學;或是一個偉大的靈魂生於一個狹小的城邦,他不屑於關注這個小國的事務;少數人或許由於天賦優秀,脱離了他所正當藐視的其他技藝,改學了哲學;還有一些人,也許是我們的朋友塞亞格斯的缺陷束縛了他們,須知就塞亞格斯而言,背離哲學的所有其他條件都是具備的,但是他病弱的身體使他脱離了政治,沒能背離哲學。

那蘇格拉底所謂的”理想國“是不是現在不會有,過去不曾有,將來也決不可能有的呢?針對眾人的疑問,蘇格拉底給出了其”理想國“存在的可能條件:”只有在某種必然性碰巧迫使當前被稱為無用的那些極少數的未腐敗的哲學家,出來主管城邦(無論他們出於自願與否),並使得公民服從他們管理時,或者,只有在正當權的那些人的兒子、國王的兒子或當權者本人、國王本人,受到神的感化,真正愛上了真哲學時,只有這時,無論城市、國家還是個人才能達到完善。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二

今人都懂得民主自由,曉得為自己的權利站出來抗議,甚至革命。今人也懂得蘇格拉底的智能,併為之敬佩不已。公元前三三九年,雅典民主派當權,追求智能的蘇格拉底被控傳播異端邪説和荼毒青年,被判死刑。

蘇格拉底做過什麼?不少路人會發現這個人經常呆呆地站地廣場上思想一整天,不時還會跟路人搭訕,用那種經典的蘇格拉底式的辯論,一步步將人的思想從心底拉出來。他用極為謙虛的語氣向途人詢問,並指出他們思想中矛盾的地方,藉以進入深刻的探討,同時考察人們和他自己的想法。

他曾經就誰是最有智能一事詢問阿波羅神殿的通靈者,結果是:蘇格拉底是最有智能的。得知這個神喻之後,他丈二金剛摸不着頭腦,心想,不可能的啊,我一直覺得自己最無知,為何睿智的阿波羅神説我最有智能?於是他開始四處尋找那些被稱為有智能的人。然而,他與好幾個自認為有智能的人交談之後,感到深深地失望,認為他們聞名不如見面,所謂智能的言語都是錯漏百出,矛盾橫生。最後,蘇格拉底就明白到一點,原來他比他們更有智能的一點在於:他知道他自己是無知的,相反地,那些自以為有智能卻閉口不説自己的無知。

牛虻,蘇格拉底經常這樣自稱自己,意下即是將雅典比喻成牛,而牛虻則叮牛來促使他前進。由此可見,蘇格拉底並無作惡的意圖。他抱着使雅典進步的動機,加上一顆自認無知的心,隨處與人交談,揭發人們的無知,進而逼使人們反思──這難道是一件錯事?

問題來了。蘇格拉底做這樣的事就被控以思想荼毒,被判以死刑,是否應該?

依據柏拉圖的《申辯篇》和各處考證,可以得知蘇格拉底申辯時,柏拉圖身處現場。目睹民主(大眾)殺害哲人,作為貴族後裔的柏拉圖心中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民主制度是否正義的呢?新政權是否將以正義取代不正義?「我極端注意他的先是怎麼説的,後來是怎樣做的」。

在當時,哲學之類的高等教育只面向貴族和少數自由人,所謂民主的投票在柏拉圖看來無疑是叫

一大幫盲人來投票決定走哪一條路。對於人民的愚蠢,柏拉圖倒也沒有感到十分憤怒,因為在他看來,農民工人商人是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和推銷者,他們只要安守本份就行,智能本不是屬於他們的,而民主制卻讓多數無知的人決定城邦和公民的命運,這使他不得不對民主制度產生反感。當然,這也許是出於他貴族的優越感,也因為這種優越感,使他《理想國》一書中,表達了對哲人-王這種獨裁製度的好感和嚮往。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三

一拿起《理想國》這本書的時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細品味就會發現箇中的道理。

《理想國》一書,討論的熱點是正義哲學的問題。蘇格拉底與克法洛斯、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智者展開了激烈的交鋒。他們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蘇格拉底一一進行了駁斥,並最終得出了正義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沒有僅僅落在關於個人正義的討論上,柏拉圖其實着眼於城邦的正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並將這條正義原則歸結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幹他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然,柏拉圖的城邦是不是所謂的眾生平等,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壓迫的人人平等的國度。他所謂的城邦是分等級的,也就是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所謂“各守本分,各司其職”乃是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時,也有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的準則,城邦沒有正義,理想國也就成為所謂的空中樓閣了。或許這種“各守本分,各司其職”,與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許還有種專制專職的色彩。但是術業

有專攻,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窮盡所有的知識,所以只能對自我感興趣的,重點研究的領域有所成就。比如讓愛因斯坦去畫油畫,貝多芬去做發明,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圖是如何確立“政治家就應為哲學王”的思想的呢?根據史料,柏拉圖就應是經歷恩師之死後,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敗,才得以萌發政治家就應是“哲學王”想理。在他為實現理想政體而遊歷的12年中,遊歷塔侖它木時結識的當地民主政體的領袖、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要代表阿啟泰,則為他的“哲學王”理想,帶給了現實的雛形。阿啟泰本人,既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統帥,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和愛戴,又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他是許多知識部門的先驅,個性在數學和力學方面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在阿啟泰的領導下,塔侖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體,政治上比較穩定,經濟上比較發達,文化上比較進步。塔侖它木的政體和阿啟泰的為人、學識,都給柏拉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夠説,柏拉圖與阿啟泰的交往和友誼,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哲學王”的信念,堅定了柏拉圖對理想政體執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學家,他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正義,如何讓國家治理的更加協調有序,如何讓人民更好的安居樂業。由哲學王統領的國家,是賢人治國,是德性治國,是知識專政。哲學王所肩負的職責也得到了初步確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導教育。一次辯論課上,楊士進談到政治家為哲學王不可取,我認為是可取,

但是在現實的實際上卻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為哲學家即“哲學王”,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夢想,只是一種唯美的理想。一個國度能有幾個真正好處上的純粹的哲學家,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那又有幾個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國。話又説回來,哲學家又是比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濁物的,在政治的環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來,然後再加以改造又是一個問題。再者,即使真的有這樣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夠選舉產生得了嗎?此刻的民主狀況尚且不能讓我們滿意,何況又是推舉出一個哲學王出來,老百姓會買帳嗎?他們能夠理解嗎?理想總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實際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個人一個國家又不可能沒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則小至一個人大至一個國家會失去奮進的方向。因此,一個國家只有懷揣這種夢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滯不前,失去奮鬥的航向了!

柏拉圖的《理想國》問世雖已有千載,卻仍然是人們討論的焦點。真是一場思想的洗禮啊!

《理想國》讀後感 篇四

最初認識柏拉圖,是在國中歷史課上。真正接觸柏拉圖著作,是前幾天在學校圖書館找到了理想國一書,説實話,對於我這樣一個哲學小白來説,讀起來很是覺得生澀拗口,當時越看越覺頭疼,於是只草草看了開頭幾章。

後來,我刷到這樣一篇文章:讀書一般可分為三個區,舒適區內,閲讀者閲讀毫無難度的讀物,雖處於心理舒適的狀態,但進步緩慢;伸長區中,閲讀者閲讀有一定難度的讀物,感到某種程度的不適,但跳一跳還是夠得着,理解力提升明顯;恐懼區裏,閲讀者閲讀難度過大的書,由於超越能力範圍太多,感到嚴重不適,難以卒讀。

很多人都只願意待在舒適區和伸長區,不願意去挑戰恐懼區,讀完此文,我深受觸動,決定去攻克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能力的書。

在這篇文章的驅使下,我又翻開了《理想國》這本書。剛開始時依舊是難熬,整本書是按對白來寫得,我甚至都分不清誰是誰,誰説了什麼觀點。只模模糊糊感覺好像一直在説什麼是正義,我看着哲學家們把正義的定義從欠債還債就是正義到正義就是給每個人適如其份的報答再到正義即強者的利益。我彷彿就看到哲學家們在我面前激烈辯論。

慢慢的,我投入進去。

翻開下一頁,第二章出現在我眼前。我不由得一驚,第一章就這樣不知不覺的過去了。在第二章中,哲學家們依舊在討論正義。

不同的是,柏拉圖從中引伸了城邦正義,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首要原則,將城邦定義為“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人做好自我份內的事而不干涉別人份內的事”,任何人都要服從城邦正義,個人正義應當讓位給城邦正義。

從柏拉圖關於正義的定義可以看出,他所謂的城邦是不是公平民主人人平等的城邦,他的城邦是每個人都有相應的級別職務,具有等級區分,由此城邦分為統治者、軍人、勞動者,因此他所謂的正義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

俗話説得好:“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本書每一章都寫得十分精彩,但整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婦女兒童的問題,不得不説,柏拉圖儘管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學大家,但是身在古希臘還是有其侷限性的。而這本書的侷限性就在於其對待婦女兒童的問題上。

柏拉圖式非常看重兒童的公平和教育的。他提出婦女兒童共有,可以共同享有城邦的資源。但是這樣完全將婦女兒童當成了一種附屬品的態度,侷限了其對婦女作用的正確估算。他不將婦女當成一種完全的客體,而是當成一種貴族政治的統治需要,這也表現出他對貴族生活的渴望。

而柏拉圖對貴族的渴望,最主要是表現在他提出的哲學王理論。他認為在一個理想城邦之中,應由擁有知識的哲學家擔當統治者,並稱之為“哲學王”。

《理想國》這本書是我接觸的第一本哲學著作,儘管我在看完這本書後也不太懂何為正義,但其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對!一定不放棄。我想:讀完此書,我收穫的不僅僅是對哲學的理解,更是學到了哲學家們認真執着的精神。也希望這樣一種執着追求真理的動力永遠存在於我心中。

《理想國》讀後感 篇五

在理想國裏一直有個叫色拉敍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為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麼簡要。關於色這個的想法,當時的説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説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敍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着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麼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治者亦是。然後色拉敍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並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説,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聰明又好得人,並不是總是渴求着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生並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生。而只有蠢人,才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為不自知。那麼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後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為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為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敍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後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為了本身和後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是為了賺錢本身,而是為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於是格認為,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並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儘量迴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後想要規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後想要繼續,因此人們才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正義並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為它本身不為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為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為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後格一直不斷重複不正義的必要,最後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瞭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

理想國讀後感 篇六

理越辯越明,踮起腳尖便更靠近陽光。——題記

假期中,我第一次閲讀了柏拉圖的經典作品《理想國》,雖多有不解,但依然感觸很深。這一本書是柏拉圖的集大成之作,富含了他的哲理、經濟思考以及執政見解,讓後人可以看到這位思想家所追求的美好和節制。書中最主要的是對於正義和智慧的辯論,關於“理想國”這樣一個完美的城邦,柏拉圖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首先,何為正義?與柏拉圖辯論的三人分別給出了“正義即是欠債還錢”“正義是給每個人付出努力相同的報答”“正義就是善給予友人,惡給予敵人”這三個答案。相比之下,柏圖認為正義是一種特質,而不是某一種行為體現的。如,頭腦的作用本是控制身體的行動,那麼癱瘓便是頭腦失去了這種特質;思想亦然,思想本是讓人行為正義,那麼邪惡便是思想失去了原有的特質。自第二卷伊始,柏拉圖便開始探討一個城邦的“正義”。在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維度上講,正義的界定要複雜許多。城邦的正義需要由它人民的勇敢、智慧和節制來體現,但這相對來説絕對的正義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柏拉圖給出了一個更為基本的定義,那麼就是人們各司其職,守本分,不要僭越自己的領域。因為正義的人內心的靈魂和思想本不該互相干涉,所以城邦中的人也同樣不該如此。對於柏拉圖來説,品質的協調,人民的和諧狀態便是正義的體現。每個人踮起腳尖,便能看到城邦的正義陽光。

談到節制,柏拉圖是不可忽略的一位人物。他主張節制的生活,節制的看待自己的慾望。在談及“理想國”這個完美城邦時,他多次提及節制對於正義的重要意義,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節制呢?節制,指的便是“統治自己的快樂和慾望”,不讓貪求快感成為人生的主要成分。節制可以讓人的靈魂獲得一種統治的力量和正確的秩序,柏拉圖的幸福論的整體框架也是基於如此。讓靈魂中較好的部分控制較惡的部分;讓理性支配感性便是節制。

“渴望認知並靠攏完美的理念或形式”這是柏拉圖所一直主張的,是他可以在城邦中儘可能看向陽光的條件。如理越辯越明,品性也是越修越真,比起一味追求渴望的事物,剋制和保持距離永遠不失一個好的選擇。

理想國讀後感 篇七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柏拉圖有別於一般的在象牙塔裏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哲學家,他在《理想國》中提出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提前預告了後世多年來為政治作鬥爭的人類歷史。

柏拉圖想要締造一個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這也是要建立在政治統一的基礎上的。我國古代也有位與他思想相近的文人,叫陶晉,字淵明,他的《桃花源記》就體現了柏拉圖的這一思想,追求平靜美好、和諧友善的生活。對於這樣的完美,人人趨之若鶩。只是我們是否人人都能做到一輩子波瀾不驚,不與任何人產生矛盾的目標呢?試想一下,難道你能容忍別人毫無理由地指着你的鼻子唾罵而面不改色心不跳嗎?難道你能在戰爭來臨前淡定從容地將生死置之度外嗎?你不能!因為每個個體都是有缺陷的,是不完美的。而每個人生來不同,有不同的價值觀、人生境遇和思想。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啲風箏》,光是念題目,就有着新鮮而深刻啲涵義。每個人都有理想,這裏啲一位老師少了只腿,可他不氣餒,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越飛越高。他一個瘸男人,比躺在病牀上埋怨着自己的腿的人強多了。身為老師,瘸了是非常麻煩的。也許,他的理想是好好當一位老師,那麼,他的理想系在了風箏上,每次都特別的高,飛得特別的好,他的理想離他根本就不遠了。

“圓木仗”是他的好助手,沒有它,劉老師不可能那麼那麼的偉大,説不定沒了它,劉老師就還在病牀上呻吟呢!那在現實中,這根枴杖就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劉老師瘸了還能這麼的精神,我們呢,四肢齊全,可對自己的理想根本就沒邁過一步,對嗎?

也曾試過把理想系在風箏上,讓它飛高飛遠,讓自己的理想靠自己走,自己向理想走去,可卻沒有達到:我寫過一封書信,上面的內容是懺悔,要自己好好學習,相當於計劃表,可當我想做這件事時,卻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把它給撕了。我實在想不通,劉老師的理想率已經少了一大半,他卻能挺過去,而我,懶惰得連自己條件充足了還不知足,還跟自己的理想慪氣,我真不應該呀!

但願我自己理想啲風箏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了曲折挺胸抬頭;驕傲了,自己改過;飛高了,永不知足!朝自己的理想飛吧!!

理想國讀後感1400字 篇八

柏拉圖(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是古希臘哲學家,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是亞里士多德的老師,他們三個被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理想國》是柏拉圖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著作。這是一部典型的大綜合著作,其中將哲學、政治、倫理、教育、心理、社會、家庭、宗教、藝術等等諸多問題結合在一起,錯綜複雜。

《理想國》通過蘇格拉底與對手們的談話,反覆詰難來推理尋求正義的定義。在第一卷,柏拉圖用蘇格拉底知識助產術的問答法推翻了幾種關於正義的定義:1.正義就是有話實説有債照還;2.正義就是幫助朋友傷害敵人;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比正義有利。這四種説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圖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對於我們人生道路的選擇有深刻的啟示。

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很多教育問題,對後世教育也有深遠的影響,盧梭曾稱讚“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像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也有一些説法“只要柏拉圖的《理想國》與盧梭的《愛彌兒》留存在世,縱令其它教育論著被毀,教育園地也是馥郁芬芳的。”書中的教育思想精闢深刻,讓我受益頗多。

《理想國》中強調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柏拉圖認為,兒童階段接受了音樂文藝的教育會變得温文有禮,對醜惡的東西反感,等到長大會受他所接受教養的影響,便會與理性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他認為孩子應該從小實地見習戰爭,也從音樂中、遊戲中養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圖也提出,不要強迫孩子去學習,要用遊戲的方法,這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更好的瞭解他們每個人的天性。

《《理想國》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倡學習音樂,藝術,文學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從而使心靈更和善美好。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更利於人的發展,學生也應體驗到生活的樂趣,藝術的陶冶從而使心靈更充實美好。

《理想國》中提出女子也應該接受教育。柏拉圖認為,一定要給女子和男子以同樣的教育,女子也要學習音樂、體操和軍事教育,因為“同樣的稟賦應該給以同樣職務”柏拉圖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古代的傳統觀念,認為男女平等,天賦和才能相當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訓練,接受相同的職務,這就為婦女提供了學習和發展才能的機會,是很偉大的教育思想。

當然《理想國》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圖認為,為了使城邦一直強大,就要控制他們下一代的出生,他認為,最好的男人必須和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最好結合者的下一代必須培養成長,而最壞者的下一代則不予養育。首先我對這種夫妻的結合方式不認同,這種結合方式對於人們並不公平,其次對於小孩的處理方式太過殘忍,生命本就是可貴的,一生下來就要被處理掉,我們沒有這樣的權利,而且這樣太過重視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後天教育和環境影響的作用。還有,不讓親生母親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缺乏親情和母愛,一個缺少愛的國家是很可怕的,而且這也違背了人的本能。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確實藴藏了智慧和思想,它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理想的國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東西無法實現,但是柏拉圖同樣認為這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國家不能在現實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樣好就否定這些理論。理想國是我們的一個目標,一個美好的目標。

所以,正如永動機的失敗,生物實驗2號的放棄,瑪雅帝國的滅亡,歷史不斷驗證:理想國是不存在的。

《理想國》讀後感 篇九

曾經以為智者哲人如柏拉圖者,其著作勢必是艱深、睿智、充滿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閲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墜雲端而不知所蹤。從來認為像《理想國》這樣的西方哲學史上有着如此虛無縹緲的書名的煌煌鉅製一定也寫得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使人沒有讀下去的勇氣。曾經因為看莎士比亞文集,對幾乎是純對話的文體心存恐懼,覺得這樣的作品會因為情節的缺乏而造成興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現在不知道是因為我長大了,對情節沒有過去那樣依賴,還是譯者的水平,還是柏拉圖語言中所達到的婦孺可知,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最高境界,還是我自己的愚昧無知歡樂多,讀同樣是對話體的理想國,第一卷下來我竟絲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勞。雖然幾乎沒有情節和場面的描寫,但從柏拉圖(儘管書中的主要談話者以蘇格拉底的名義出現,但由於柏拉圖是《理想國》的作者,我願意將他當作柏拉圖。或者説,到底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談話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滿思辨智慧的語言中,我卻彷彿看到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們的脣槍舌劍的場景,看到柏拉圖一層層地將對手駁倒,看到一羣啞口無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紅耳赤的模樣和柏拉圖有點壞壞的笑容,看到了他們的一笑一顰,一驚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時候看辯論賽的慣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們這樣的一種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鋒。我願意在柏拉圖和他的挑戰者的對話中思考,願意在柏拉圖講述的一個個故事中聯想,彷彿我的腦子是在轉動着,儘管時不時地因為不理解而需要倒着轉幾次,但因為引導我的人是如此有魅力和説服力而使我樂於處在這樣的狀態中,感受一種許久沒有過的閲讀的快感。

肯定的,以我現在的閲歷經驗、知識結構和能力,我對理想國精神實質的理解是相當膚淺和粗陋的,甚至都沒有觸及問題的皮毛極可能是隔靴搔癢。我不可能有見地地發表對理想國的看法的,也沒有辦法很系統的説出它有什麼好來,説出它的價值所在。我只是覺得很快樂罷了,因為覺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給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間,開卷有益,能領會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理想國,這也是許多傳世鉅著的共性吧。儘管這是專業課的推薦書目,我卻不想讓自己的思維侷限在此,這是説得好聽的,其實是説我的思維未必可以達到從專業或者哲學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記敍自己對書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們引起的一些聯想。純系感想,無關學術,如有雷同,實為巧合。

理想國讀後感 篇十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説”,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裏,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裏“哲學家”有着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説,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説,《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説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裏,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敍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裏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衞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裏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