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3W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精品多篇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一

崇古其實和崇洋一樣,都是國人民族自信缺失的一個表現。

讀經熱表達的是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普遍迷茫和困惑,前進的途中遇到了問題,就退回去,期望能夠在古人刻在龜殼上,畫在竹簡上,甚至已經沒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的文字和圖騰能夠帶來一線前行的光芒,即便不能,也至少可以給自己找點心理上的安慰:你看,我祖上是闊過的。

對於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的研究整理、搶救保護都是十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我們不能在這個過程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甚至於重新綁上小腳,穿上繡花鞋走向倒退的路。不管是中國的、西方的,都是世界的,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才是一切問題討論的最終歸宿。只有放下成見,從事實的本源出發去重新審視發生的一切,才能找到新的出路,才能重新樹立堅強的民族自信。

曾經滿懷崇敬之情看完了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看完才發現,原來中國式管理就是奴性化管理,教你怎麼人情世故,教你怎麼左右逢源,教你怎麼欺上瞞下。跟Google的企業文化一比,高下立現。

現代化,不是西化,更不是食古不化。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二

近日偶得曾仕強先生主編的《中國式管理》一書,開卷得益頗多,掩卷有思良久,聊書一二,與諸君共享。

該書認為,企業管理是一種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文化,它應該是民族文化在企業行為中的表現。忽視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結果就是:邯鄲學步,不僅學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學,最後連自家的珍寶也會丟失,給企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自全球金融風暴蔓延以來,一大批歐美企業紛紛陷入破產倒閉的危機,與此同時,國內企業也愈加感受到全球性經濟蕭條帶來的陣陣寒意。在此輪國際經濟危機中,一些我們曾經耳熟能詳、頂禮膜拜的全球知名企業,在一夜之間如巨人般轟然倒下,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西方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深刻的反思。

曾仕強先生在書中論述中國式管理的核心理論是:中國的文化結構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性格。中國式管理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企業管理,能極大地發揮個人能動性,有助於企業進入最佳發展狀態。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哲學思源,便是《周易》。

《周易》將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後,藉著六爻上下的變動、陰陽二性的分別、卦與卦不同系統相互間的關係,不同層次的遞進演化規律,系統和層次與環境間的互動(能量、信息和物質交換)規律,向人們昭示事物運動所包含的信息對稱、物質陰陽平衡、能量守恆等以和諧為易理要旨的哲學,其中孕育着豐富的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的系統科學思想。

按照系統科學原理,結構決定功能,易學的結構決定了中國的文化特徵和華夏文明的核心價值。同理,企業文化決定着企業的特徵和企業的發展,企業的變革不能忽視企業文化的變革,更不能脱離中華文化的大背景,積極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基因,整合西方先進文化元素,“東學為體、西學為用”,建設起頗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方可塑造起自身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驚濤駭浪中揚帆遠航。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三

中國式管理是對西方現代管理科學的本土化運用,同時也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及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然後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而事業只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 所謂的“修身”指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要加強自身修養,只有通過“修身”才能達到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雙方達到了共同的價值取向,溝通起來才會順暢,畢竟管理的最終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益,精簡了“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流程,提高了部門的運作效率,這樣才是管理的最優狀態。

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西方思維則講究以事為中心,國人是以人為中心的;西方講究法治,一切遵循制度辦事——即使制度是不合理的,國人更買人治的賬,只要是合理的,可以突破制度,即使沒有制度也沒關係,凡事講究合理然後才合法。人治大於法治,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故而應努力追求制度健全。總之,制度永遠都是不夠的、是需要持續改良的。中國數千年文化的積澱,形成了特有的、不可顛覆的理念,我們講求“情理”,先情,然後才是理,合情之後我們才來探討是否合理。因此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檢討現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盤寄託於制度,更要懂得“動之以情”然後才“曉之以理”的藝術。

管理是一門大學問,只有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中才能領悟到其內在的深刻意義,本次學習時間雖然短暫,但是我很珍惜這次的學習機會,這門課程也給我今後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啟迪作用。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四

觀看完中國式管理大師曾仕強教授的《中國式管理》之後,我從中收益到許多對我所學專業以及今後踏入社會從事工作的許多良言。同時也感受到了什麼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合璧,將西學合理的轉化為中用的“錦囊妙藥”。 中國式管理是指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並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以心理行為特性,以達成更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國式管理其實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強調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歷程。中國式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經為理論基礎,合理地因應“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人事現象;主張從個人的修身做起,然後才有資格來從事管理,而事業只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練。下面我來談談對《中國式管理》裏的一些語錄的看法與感想。

(一)美國式管理的哲學基礎是個人主義,日本式管理的哲學基礎是集體主義,中國式管理則是我們常用的交互主義

在觀看《中國式管理》之後,我終於知道,世界上任何地區根據當地的地理人文的迥異會產生不同的管理方式。雖然管理學上有很多的非常有價值的理論,但是應用到實踐中,還要考慮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等。這就體現出了管理具有藝術性。當然管理學的理論作為管理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借鑑與輔助,也提出了管理的科學性。所以任何地方管理都不是一層不變的。

而上述三地的管理方式,都表現出了當地人的價值觀與社會觀。美國式管理,體現了美國人以個人中心主義為核心的追求民主自由,講求理性和實用,追求個人利益的最終實現的精神。日本是一個集體觀念特別強的國家,在某些方面與中國文化有些類似,例如注重人際交往與禮儀等。同時日本人也是自負的,因此在日本是管理的過程中,個人的利益往往會被集體的利益所埋沒。中國式管理則更多的採用了儒家思想的人際禮儀交往觀念,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修身,齊家,治國”等。

(二)維持合理的不公平

真正的公平是很難做到的,即使父母對自己的親生子女,愛也是不一樣的。因此需要做的是取長補短,不是公平。西方人説:人生而平等;東方更注重:人生而不平等,因此我們努力就是儘量讓人平等,所以叫合理的不公平。不是我們的民族不好,是因為我們的民族更有深度。管理者一切求合理,必然合法,如果出現合理而不合法,便證明此法已不合理,有修訂的必要,可見制度的適時調整,確有其實際上的需要。

(三)以不變應萬變是管理的最高智慧,不要因誤解而放棄。以不變應萬變是指用既定的原則,應付千變萬化的事態發展。出自章詒和《往事並不如煙·最後的貴族》:“我經歷了四個朝代,總結出的經驗是?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中國智慧的精華,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寫照。中國人的變動性,是受《易經》的影響,一切都在變,制度在變,是非在變,標準也在變,中國人的生存力和應變力很強。中國人彈性相當大,有一種隨機應變的心態。變得是衣食住行和娛樂,不變的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只要心很正,意很誠,察顏觀色並不是小人的行為。以不變應萬變,用不變的原則,應付萬變的現象,這就是經權。原則不能變,目標不能變,管理要求安人不能變,其他都是萬變的。用這種不變的原則,來應付萬變的現象,不管怎麼變,都會命中目標。

中國式管理無論實際上有沒有。這個觀點的提出也提醒了我們要重視管理的藝術性。就像《中國式管理》裏曾仕強所提的那樣,持經達變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有原則,卻必須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應變,以求制宜。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五

第一次從現代企業管理角度,提出中國式管理,這比從《易經》中學管理要好得多。

本書能夠從中國文化和企業管理實踐的角度出發,通過自身的感悟和數十年的經驗總結,對中國企業的老闆領導藝術有很強的指導

中國式管理主要側重在民營企業老闆的領導藝術方面,對企業管理體系的建立則存在明顯不足,沒有給出在中國文化、中國人的企業中管理體系的建立方法和特徵。

中國企業管理體系的建立,至少在現階段,多數民營企業還沒有建立基本的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規則的習慣情況下,無論是法治,還是寓人治與法制,都是要建立規則,建立管理體系。

沒有規則不是管理,漠視規則不是企業。

本書要看,但是要把中國式管理髮揚光大,還需要更多的工作要做,要能夠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沒有找到更好的中國式管理體系的情況下,還是要學習、採納、調整西方的管理體系來服務中國的民營企業。

以提升企業核心能力為目標,專業為企業提供:組織流程設計、績效薪酬管理和管理信息化服務。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六

看完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覺得很有意思,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1、是非對錯,都不是絕對的

很多人認為,一件事情,要麼是對的,要麼就是錯的。這是西方思維對我們的一個影響。但在中國的企業裏面,我們更容易聽到的是也許是吧、可能是吧、差不多吧,這種模糊的話語,會讓我們感覺到這些人沒有原則,思路不清晰。歸根到底,是因為中國人思想的兩面性:他説是的時候,有可能不是,他説好的時候,有可能是不好。對於這樣的管理,就得周全考慮,嘗試用第三種角度去看待事物。

2、合理和合法

西方講究合法,一切遵循制度辦事——就算制度或法律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他們也照樣遵循;中國人什麼事都是要講究合理的,不管有沒有違法或是違反制度,合理才是王道。只有合理的,才是合法的。

換句話説,中國是人治大於法治,在我看來,這是非常不好的,但在中國,只有這樣才行得通。在中國,制度法律或制度是永遠都不夠的,而且要一直持續的改良。在中國,講的是情、理、法,情理總是大於法的。合情之後才能合理,合理之後才能合法。

因此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檢討現有制度的缺陷,一方面不要全盤寄託於制度,更要懂得“動之以情”然後才“曉之以理”的藝術。

3、什麼是管理

管理,就是管的合理。為什麼,因為中國式管理管的是人,不是事。而中國人,就是凡事都要合理。中國式管理,要明白人的重要性,就是要以人為本,制度或法律,也是為以人為本而服務的。

制度是一種形式,“人“才是管理者心裏時時要注重的東西,在管理人的時候,要會變通,不能死按規矩來,其實也就是要讓人覺得合理。雖然我本人並不支持這種管理方式,但在中國,只有這樣才行得通。

4、中國式計劃

曾先生説,中國人表面上好像都沒有什麼計劃,什麼事情都説“看着辦”,實則上中國人是有計劃的,只是中國人的計劃會經常地變更,所以只能看着辦,他們才能及時地調整計劃,這樣才能符合不同時空的實際需求。就如同中國人的合理與不合理也是隨時變動的一樣。時空一改變,合理的標準就改變,計劃也要改變。實際的管理中,我們是必須要有計劃的,只有計劃明確了,我們的目標才明確,工作才能明確。但我們的計劃,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細緻,我們要有迴旋的餘地,到真正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變動是不可避免的。

5、合理的不公平

西方人是講公平的,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或法律辦事,不用考慮是否合理,加薪、升職等,只要是按照制度來的,就是公平的。中國人不講公平,中國人講合理,講公正,其實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制定了制度,工作的時候,大家都着照制度做了,就都是“差不多”的,是否算優秀,得憑羣眾的,領導的感覺。

中國式管理,要做到公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就可以了,企業就安定了。但我本人對此並不完全認同。

6、中國式開會

西方人,開會的時候,大家討論一個問題,爭論的面紅耳赤,但開完會之後,大家還是好朋友,好同事。但在中國不行,開會的時候,只要有一點點不同的意見,開完會之後,大家就各懷鬼胎了,私下報復的事也是會發生的。這其實是個“面子”問題,國人最講究的就是面子,有了面子,啃窩頭也甘心。

所以我們還是比較接受會前私下裏溝通,會上不議,大家呵呵一番,互相留個面子,會後再私下溝通,私下溝通還得講究言辭,但即使關起門來吵一架,出了門還是勾肩搭背一團和氣的,因為沒有失面子,一切好商量。達成共識,再找領導彙報,互相再推推功勞,如此你高興,我高興——領導最高興。

7、得人心者得天下

臉紅脖子粗,縱使有理有據,爭贏了,別人也會消極牴觸,甚至給你下套子,最終還是辦不成事情。所以平日為人處事,務必需要處處顧及面子,講講私交,感情好了,我吃點虧幫幫你也無所謂,樂得落個人情。

得人心者,得天下吶。

8、推、拖、拉

三個動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看吧”、“再説吧”,輕易化解許多難纏、難辦的事情,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解決問題,辦成事情。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七

通覽曾老先生的《中國式管理》,總的來説,有一定的實用意義,該理論是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西方個人價值理論融入管理事務的一種具體應用。其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具體應用,無外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具體展開和運用,其個人價值理論的應用主要表現為以人為主的基本理念。但通讀之後,即便再理解深刻,也只可能幫助我們解決一些就事論事的具體淺表性問題,對管理領域內的一些本質問題仍是一頭霧水、不得要領。《中國式管理》儘管也觸及了一些管理領域內的實質內容,但其主要內容還主要更像是管理經驗的文化性總結。

十呆車的《虛實善惡論》認為:只要有固定人羣的地方,就存在管理,就存在政治,管理就是政治,管理是政治的一種通俗性、模糊性説法。管理如同政治一樣,都是生存於某一相對確定利益空間內不同屬性的人們經各種形式的屬性竟合,優勢屬性人羣對劣勢屬性人羣產生了一種統一的屬性優勢作用力——權力,在權力的作用下,所有人被迫或自願結成統一的利益共同體,採取統一行動以維護和發展整體利益的所有社會活動;管理如同政治一樣,必須全面遵循客觀邏輯規律而運行,才能稱得上是科學管理。所有基本客觀邏輯規律組成了一個邏輯規律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辯證邏輯規律、形式邏輯規律、善惡邏輯規律。

十呆車狂言:讀通讀懂《虛實善惡論》,再看所有管理之類的説辭,必有“登泰山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因為,《虛實善惡論》就是當代《道德經》。

《中國式管理》讀後感 篇八

看了《中國式管理1》的VCD,覺得講得很有道理,自己對裏裏的內容很感興趣,可能是裏面講的都是人,而自己對人又十分感興趣,所以看完後有很多感受和想法,自己不單隻要了解裏面的內容,更要精通並能運用裏要的精髓,要向曾教授學習,全面的深入學習,掌握他的思想體系和模式,這也自己的個人成長和事業的發展都很有幫助。還是這句話,要定下心來,始於足下,全力行動!

以人為本

中國人是一個十分注重人情的國民族,人情有時比法律更重要和管用。而人情是感性的,沒有一個標準,不能用數字來表示。所以中國人是複雜的,中國人的言行會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表現。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做出來的,事在人為。要了解和分析好中國人的特性,這個中國人的特性就是中國人的人性。只有對中國人的人性掌握好才有可能對症下藥,否則很可能好心做壞事,做力不討好。掌握好中國人的人性才有可能做到以人為本,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瞭解中國人的人性。要了解中國人的人性就必須全面詳細客觀地瞭解和分析中國人的性格。

中庸之道

正因為中國人性格的複雜,沒有一個標準,中國人的言行會隨時間和場合的變化面變化,所以沒有一個固定的為人處事的公式,如果真的説有就是中庸之道了。而中庸之道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合適,只要為人處事做到合理就是把事情做對了,就是符合中庸之道。但如何才算是合適呢?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還是要實事求事,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然後對症下藥。具體如何求如何下藥,就是人的工作了。就要看人了,就如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師父會有不同的做法,結果也會不同。所以中庸之道就是找到合適點,不走極端,要做到中庸之道,找到合適點就要把準脈,然後對症下好藥。所以要把事情做好就要提高把脈的能力和下藥的水平。要提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論外,更重要的人在行動中多實踐,增加臨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