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1W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精品多篇)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一

週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

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説,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美好,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二

關於董卿對朗讀、朗誦關係的觀點的看法

朗讀者讀的是別人的作品與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而朗誦者,是有角色感的,您就是書中的那個人,你的喜怒哀樂,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再現文字的精髓。

朗讀是向內的,通過閲讀極大地豐富自己的內心,遇見更好的自己;朗誦是向外的,我是朗誦者,我在舞台上表達書中的人物與情感,演繹不同的世界與人生!

——董卿

一舟認為董卿這段關於朗讀和朗誦的話,最重要兩點是正確的:

1) 朗誦是有角色感的。

2) 朗誦是舞台上表達書中的人物與情感

但有兩點是值得商榷的:

1)“朗讀者,讀的是別人的作品與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其實,無論朗讀還是朗誦,都是既讀別人的文字作品,也可讀自己的文字作品。

2)説朗讀是向內的、朗誦是向外的也不準確。

兩者都可向內或向外。

比如課堂朗讀、詩人沙龍朗讀,都是向外的。

一舟關於朗讀與朗誦的區別

一舟曾早年寫過《朗讀與朗誦的區別》,最近正在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先發一些主要觀點:

1、朗讀和朗誦的目的和功用不同,決定了兩種表達範式的區別。

一舟認為:人類任何行為範式和目的有關。

剛和一個朋友爭論合作人的標準問題。

我説合作和交友不同,所以要求就不同,我們不能用交友的道德標準要求合夥人。

合作的目的是項目目標和盈利。

不能以個人情感喜好為之。

朗讀的目的是使聽者從聲音中學習文章的立意、構思、修辭等,而朗誦的目的則是通過聲音感染感動受眾,得到淨化心靈的審美效果。

2、朗讀和朗誦是兩種語言表達範式。

朗讀是轉述(張頌語),朗誦是表演藝術。

朗讀和朗誦最根本的區別是:朗讀者是轉述者。他就是他自己,他始終是他自己,他轉達作者的話語,或作者所寫人物的話語,他不會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這裏雖然,朗讀者轉達作者的文本,轉述作者的話一度轉述,作品中人物語言是二度轉述。公式是:我跟聽眾説----作者説----某某説。而朗誦者要角色,我是作者,我就是作者寫的人物。 我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説話。

3、朗讀相對朗誦來説,沒有孰高孰低之分。

二者是平行概念。

如果説説話是走路的話,朗讀就是走隊列,朗誦則是跳舞蹈。

走隊到和跳舞蹈都建立在走路的基礎上,都是人體的運動,二者都有可觀性和審美價值。

但兩者在目的、動作、節律和情感代入和表現上卻大不同。

朗讀和朗誦也是這樣,都是人的語言表達,但在表達目的。表達聲音元素運用(字音、氣息、形體、場景等),和節奏、語調、語流都不同。

我們不能用隊列行進的方式和標準去要求舞蹈,同樣也不能用跳舞的方式和標準要求走隊列。

不同適用領域的兩種範式是平行的,不能説朗誦比朗讀更高級,更不能説朗讀的提高就是朗誦。

本無可比性!就象不能説東方紅舞蹈比國慶大閲兵更好一樣!

4、朗誦不是朗讀的延伸或高級階段。

朗讀也不是朗誦的基礎或初級階段。

一舟一直認為,朗讀、朗誦是兩個東西。

把朗誦當作朗讀的延伸不僅是錯誤的,而且對朗誦是有害的。

目前99%以上的學生的朗誦,幾乎都是朗讀加拖腔。

網絡、微信發佈的朗誦幾乎多半是一字一拍加尾字拖音的形式。

結果是生活感、真情感和音樂感的喪失!

5、從文本層次、受眾接受角度看朗讀、朗誦的關係

1)文本:文字語言一一意象一一意藴和情感

2)朗讀者:把文字語言變成有聲語言,朗讀要求儘量原本地傳達文本,理解和想象是聽者的事。

受眾接受、聯想、想象和理解中、形成意象和意藴。

朗讀者的個人理解和情感創造性投入聲音會強加給聽眾作品之外的東西。

甚至破壞受眾對作品的接近!

3)朗誦者:文字語言變成聲音語言,朗誦需要融入投入自我,要有二度創作。

要有角色代入和情感融入。

聲音語言本身已包含意象畫面感和情感,受眾在接受、聯想、想象和理解中和朗誦者聲音給於的意象畫面、情感,共同形成和完成內心的意象、意藴和情感。

6、由此,朗讀和朗誦的字音、氣息、節奏、語調、語氣、語流的大不同。

兩者的副語言和形體語言的差異。

這個問題容後再議。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三

在教師的強烈要求下,我迫於無奈地觀看了一檔節目《朗讀者》。

所為一個寧可躺着無所事事,也絕不願意在課外手沾書籍的”厭學者“,我本實在不懂得,一檔僅有朗讀的節目,會有什麼精彩的看點,哪些地方,會惹人眼球。而當我真正走入它的時候,好不誇張的説,我徹底被它吸引了。

週六晚8點,我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説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麼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晰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有人願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取了個綽號”濮瘸子“。

我想,那時候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戚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的轉折點,他從此能夠跟正常孩子一樣了!能夠跑,能夠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説,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度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可是對濮存晰來説,這是他生命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資料講的是老舍對以往將自我領進血統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忙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一天理解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麼值得我們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衝”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麼完美,願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完美的”遇見“。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四

“朗讀亭是我特別喜歡的設置。

當初我們創意是希望能夠讓普通人也慢慢地開始接受有這樣一種傳遞感情的一種手段。

其實朗讀真的應該像唱歌説話一樣,我們有時候可以用這種方式借文傳情。

”正如最近爆紅的節目《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樣,朗讀亭是帶着《朗讀者》節目的使命,打通線上與線下的距離,走近每個朗讀者的身邊,將一段六十分鐘的客廳文化轉變為一場2017最具熱點的全民文化活動。

它的推出旨在讓各行各業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裏稍作暫停,走進“朗讀亭”朗讀名篇片段,用簡單的方式呈現內心中最想表達的情愫,用發至心靈的聲音朗讀自己的人生夢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為《朗讀者》節目播出後抵達的第一個城市,朗讀亭在杭州迅速成為爆款,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全數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

浙江大學微信發佈關於朗讀亭的文章也瞬間突破100000+的閲讀量,可見朗讀亭的備受追捧。

京杭運河畔,是朗讀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爺在亭前揮毫寫意,洋洋灑灑寫下“朗讀亭”三個大字,引發路人圍觀。

緊接着,朗讀亭來到第二站杭州市圖書館,穿戲服的女子、外國留學生各行各業的人都在朗讀亭前駐足,其中,75歲的王佩英奶奶朗讀了病牀上老伴寫的情書,走出亭子時,她淚流滿面,在場的眾人也紛紛為之動容。

前日,朗讀亭移動到浙江大學站。

這是朗讀亭到杭州的第五天,當天寒風冷雨的惡劣天氣狀況卻絲毫沒有影響到朗讀亭的熱度。

源源不斷的人撐着傘來到朗讀亭前排隊,僅從從上午十點到下午四點,朗讀亭就已傾聽了80多位朗讀者的故事。

他們中有浙大的學子,也有特地趕來的中、國小生,還有不同職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都聚集在這小小的朗讀亭周圍,渴望朗讀出自己內心的情感。

原定晚上十點的錄製,也到接近零點時才錄完最後一個朗讀者。

一天下來,朗讀亭已經收錄了超過170位朗讀者的朗讀片段,連節目組的導演和攝像,都被杭州人民的這股熱情和毅力嚇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學者進亭子朗讀,這種狀況我還是第一次碰到。

很多人在冷風裏排了幾小時隊,臉上還是笑呵呵的,這在別的城市也難以想象,沒想到,杭州人為了朗讀這件事,這麼有恆心,有耐力。

本週末,朗讀亭將會移動到浙江圖書館。

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朗讀亭,在其中朗讀出自己的故事。

《朗讀者》董卿觀後感 篇五

有人認為,其落入《感動中國》、《藝術人生》煽情窠臼,文學之美,文字之魅流於淺表,這檔文化綜藝清流其實走的還是“故事”的套路。

有感動:那些“煽情故事”總會賺取大把眼淚

在近期“選擇”為主題的節目中,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朗誦了寫給兒子麥恩的家書。

這封信被觀眾和網友稱作“2017最美家書”。

曾經叛逆的麥家,如今面對叛逆的兒子,選擇了理解和寬容。

像麥家這樣,在朗讀之前分享過往故事,並深深打動觀眾的,還有很多很多。

第一期節目第一位朗讀嘉賓濮存昕,在節目中便自曝小時候曾患過小兒麻痺症,被同學起外號叫“濮瘸子”。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六

相比於文字,《朗讀者》更注重“人”,節目不但要塑造立體的人,更是通過情感的紐帶聯繫不同時空的生命。節目中第一個“人”是可見的朗讀嘉賓,針對不同的主題,每一位嘉賓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來講述。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為“情感人”的一面。

之前在採訪中,董卿曾回答過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做《朗讀者》的問題。她説,在文藝綜藝領域裏幾乎所有的節目形態都已經做過,她需要改變,這是《朗讀者》誕生的偶然性。但從央視一系列的動作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朗讀者》的誕生又成為一種必然。對此,主持人白巖鬆表示:“今天站在這裏,彷彿看到鄰家的妹妹突然之間就弄成這麼大一件事情。《朗讀者》不僅對董卿有意義,《朗讀者》也將對中國電視的觀眾和文化的傳承有意義,它是一個迴歸本源的過程,朗讀雖然是一個現代的字眼,但也是中國文化一直以來的讀、説形式。”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七

今日,央視《朗讀者》公佈了第二期宣傳片,面對鏡頭,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吐露真實心聲,“21年了,終於有機會做一檔自己想要的節目”,同時希望通過《朗讀者》,把世界讀給大家聽。

自上週末,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在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聯合開播後便火爆熒幕,獲得全媒體的點贊,豆瓣評分最高達9.5。

這一期將以“陪伴”為主題,嘉賓迎來知名演員蔣雯麗,配音演員喬榛,“童話大王”鄭淵潔,還有普通人楊乃斌、林兆銘。

他們將與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並朗讀打動自己的文字。

到底他們將會給觀眾帶來怎樣的精彩?敬請鎖定每週六、日央視一套和央視三套黃金檔聯合播出的《朗讀者》。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八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着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彷彿身臨其境。

朗讀的人來自不同行業:有成功人士柳總、有無私奉獻的無國界醫生、也有創建鮮花山谷的夫婦、還有詩譯英法唯一人的許淵衝老爺爺……朗讀的內容也豐富多彩:有濮存晰朗讀的老舍散文《宗月大師》,來感謝人生路上幫過他的人、有無國界醫生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飄揚》,來表示她們對和平的渴望,也有朗讀《朱自豪情書》的夫婦,來表達他們對彼此的愛意……

看完《朗讀者》以後,我對朗讀的興趣更加濃厚了。我一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朗讀"我們一直都在談戀愛,他就是一個很浪漫的男人,而我是一個特別幸福的小女人。"丈夫周小林説:"她是我的妻子,也是我的情人,還是我永遠的夢中情人。"

董卿也被他們感動,送給他們一句沈從文的詩:"我們相愛一生,還是太短。"

珍惜眼前人吧!遇見對的職業,就是一種永不泯滅的熱情。

一位96歲高齡的亞洲第一翻譯人許淵衝,一生執著翻譯,用延續白天的模式來工作(董卿笑侃:就是熬夜),對於走過的日子不記多少,只記得有多美好。而且患有直腸癌數年,在醫生宣佈最後的日子裏,非但沒有停止翻譯工作,還拿到了人生的最高獎項,並延續生命7年。翻譯工作從不停止,還要在百歲之前完成莎士比亞的翻譯。多麼令人欽佩!

我們這些正常的,健康的,但懶惰的,無所追求的人啊!醒醒吧!好好利用有效的時間來學習,工作和生活,讓有限的時間變得的有質有量而精彩吧!

期待下一期的《朗讀者》。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 篇九

在這個星期,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讀者》節目。剛聽老師説完,我很好奇,難道這個節目是一羣人在朗讀嗎?那該多無聊呀!為什麼老師會讓我們看這種節目?

等看了之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嘉賓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們的朗讀,也不是平白無趣,而是發自內心,充滿真情實意。當節目剛開始時,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簡潔明瞭地告訴了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主題: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麼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並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

看完之後,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峯,可他們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麼的,只要勇於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個節目,我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做人道理。

董卿朗讀者觀後感範例 篇十

這是一個無論音樂、場景還是文字都能讓觀者產生共鳴的節目,那種感動可以滲透到每一個細胞,當你開始看或聽的時候,你的生活即使是一片霾,也會隨之而散,陽光立馬照亮生活!

本期主題“陪伴”,由“遇見”到“陪伴”,董卿的衣着由粉紅色套裝換成了一襲白裙,在我的潛意識裏,有着這樣的解讀:遇見,不管是父母與子女的。遇見、還是少男少女的遇見。

如初見桃花,都是激動人心、浪漫而温馨的,所以粉紅色是很合情境的;而陪伴,是平淡的,卻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白裙淡雅而平淡,也映襯了陪伴的形態,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大愛或是小愛,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就這樣滲透到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陪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各種陪伴,無論哪一種陪伴,都是温暖的,楊乃斌的故事最勵志,是青年一代向前的動力;喬臻老夫妻的一路陪伴,唐國妹老師的付出,向我們闡述着真愛,不是因為他們的成就或是什麼,而是因為他們的愛,他們的相互陪伴。

所有的陪伴,都是因為愛,沒有為什麼,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愛人。

父母子女一場、夫妻一場或是閨密一場,我們都是用最珍貴的時間來陪伴的,父母從小到大給予子女的陪伴,是最純粹的;夫妻一場,是億億分之一的概率,由遇見到陪伴,時間越走越少。

朗讀者,對與老者,更多的是回憶是感恩;之於年輕者,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迷霧中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