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敬告青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2W

《敬告青年》讀後感(精品多篇)

《敬告青年》讀後感 篇一

摘要:《敬告青年》在開篇就熱情謳歌“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並且以進化論來闡述我們的社會要遵循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才能繼續生存於世界,“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之後陳獨秀又提出了六項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以此來激勵青年們“以科學説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成為國家之棟樑之才。

關鍵詞:青年、新陳代謝、自主、進取、科學

《敬告青年》是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相當於是《新青年》(當時叫《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主要是在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的對比中表達批判封建禮教,崇尚西方的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的強烈願望。陳獨秀在文章中表示,這一切的改變都矚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但我們又必須改造“年少老成”之青年。陳獨秀毫不吝嗇地大肆讚揚“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但是同時他也認識到,其始也未嘗不新鮮活潑,寢假而為陳腐朽敗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寢假而畏陳腐朽敗分子勢力之龐大,瞻顧依回,不敢明目張膽作頑狠之抗鬥者,有之。所以他寫下這篇蕩氣迴腸的文章來警示當代青年,要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如他所願,它的確如當頭一棒,深深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青年。即使在現在,也是有一定的影響力的。

那麼,想要了解1915年前後的青年,我們不得不先去看看當時的社會背景。《新青年》的創刊,最大動因是辛亥革命後,以袁世凱為首的舊勢力倒行逆施,導致政局混亂、民怨沸騰,讓人們普遍感到失望。先進知識分子於混亂與苦悶中力圖為國家、民族尋找到一個新的出路。

那為什麼陳獨秀想敬告“青年”呢?當時頭腦比較清醒的人都認為,中國社會積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抵都為舊污所染、舊習所困,唯有青年是國家和民族一線生機所繫。李大釗説:“國中分子,昏夢罔覺者去其泰半,其餘喪心潰氣者又泰半。”希望只能寄託於青年。當時梁啟超也斷定:“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中,進步者革命者愛國者很多都青年,都是先進的知識分子。

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當中也摻雜着許許多多的腐敗青年,這些人或許是中了封建的毒太深,或許是沒有勇氣反抗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勢力,或許是對中國的未來不抱有希望,或許是自甘墮落,種種原因,導致中國部分青年不思進取、愚昧無知。本該是“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的年齡,卻“青年其年齡,而老年其身體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其腦神經者十之九焉”。在國家危難之際,民族危難之間,這種國民狀況叫人何不擔憂啊!“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只是希望當代之青年能夠擔負起拯救國家、拯救民族的重擔!

在當時,對青年的思想起重大解放作用的有《新青年》和新文化運動,而陳獨秀是《新青年》的主編,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可見,陳獨秀在中國重大轉型期是一個思想啟蒙者,革命領導者!《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它極力宣傳民主與科學,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橋樑作用。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掀起的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思想是德先生、賽先生、莫拉爾小姐、還有文學革命,他們提出“破除迷信”口號,號召人們“沖決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説之囹圄”,以“求得思想之解放”。的確,《新青年》的創辦和新文化運動的普及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不論是青年們還是部分年長者的思想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他們開始或者是更加深入地放眼觀看世界,審視中國傳統文化,探索救國之路。

我們知道,《敬告青年》是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光芒四射的一頁,對此後中國革命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整整影響和改變了一代人啊!今天的我們再回過頭來探討它在現代社會的意義,是不是還有那麼必要呢?

有必要!我可以堅決地回答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依然要學習《敬告青年》的積極進取之精神。

我們不妨看看現在社會的青年們。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説,我們新一代的青年是有理想、有抱負、熱愛祖國的好青年。在各個重災區,那些不遠千里勢必助人的志願者們,在北京奧運會、廣州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等等各種舉世矚目的盛會上,那些勤勞奔波的志願者和工作人員們,那些為國家榮譽而全力以赴的運動員們,還有無數無數的。愛國之士,有誰能説這當中沒有青年的身影?

梁啟超説:吾國處飄搖欲倒之境,所恃者厥為青年。雖然現在吾國不是處飄搖欲倒之境,但是所恃者厥為青年。都説祖國是未來的花朵,是國家的棟樑,對於青年的培養,首先體現在教育上,但是我們現在的教育普遍出現一種不自由不自然的狀態,近百年前,偉大的革命領導者李大釗就發現並指出了這個問題,他在《應考的遺傳性》中説道:中國人有一種遺傳性,就是應考的遺傳性。什麼運動,什麼文學,什麼制度,什麼事業,都帶着應考的性質,就是迎合當時主考的意旨,説些不是發自本心的話。甚至把時代思潮、文化運動、社會心理,都看作主考一樣。所説的話、作的文,都是揣摩主考的一種墨卷,與他的實生活都不生關係。是甚麼殘酷的制度,把我的民族弄成這樣的不自然!放眼看看,自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我們的老師,我們的學生,一個個都在揣摩考官的思維以迎合主考的意旨。就連我們讀的書都是跟考試相連接,考試考什麼,我們就學什麼,只會死記硬背,如此“對症下藥”地讀書學習,已經成為教育上的常態。看來,這種根深蒂固的教育制度早就形成,已成為我們的遺傳了。在這樣一種不自由的束縛思想禁錮思維的環境下學習,我們的青年如何能夠能夠高舉自由、民主、科學的旗幟,充分發揮科學鑽研精神,成“新鮮活潑者”?

如此看來,陳獨秀《敬告青年》在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因為我們的青年還沒有完全實現思想上的解放,還沒有完全達到陳獨秀期望中的“彼陳腐朽敗之分子,一聽其天然之淘汰,雅不願以如流之歲月,與之説短道長,希冀其脱胎換骨也。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於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鬥耳!”我們在行走的路上,還應該經常重温那六個基本原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隱退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

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很多腐敗思想流入、侵蝕國人的身心,諸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諸如近幾年炒得火熱的眾多的“門”事件,諸如哈韓哈日哈美哈歐如數家珍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時政實事一問三不知等等,以上種種只是冰上一角,還有更多的價值觀問題,道德問題漸漸浮上水面,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它。是我們青年的價值觀扭曲,是我們過於忽視傳統,導致沒有了根,是我們受西方腐朽思想毒害太深。全盤否定傳統文化,全盤西化或許在當時的那個特定的背景下能夠激勵青年們解放思想,從封建的牢籠中看到一絲希望。但是在現在的中國已經不適用了,我們既需要傳統文化的精華的薰陶,又需要國外先進文化的陶冶,這樣我們才能成新鮮活潑者,才能成為社會之新鮮活潑細胞。

由此可見,《敬告青年》不論在什麼時候都起着重大的思想啟蒙作用,永遠不過時,都能時時刻刻激勵青年!我們不能辜負老一輩革命家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應該做到《敬告青年》中陳獨秀希望中的新青年!

《敬告青年》讀後感 篇二

像這樣讀書看法一類的文章,我一向難以下筆。尤其是老師指定書目,並下出任務。及到要交時去匆匆一讀,便來引經據典、高談闊論。這樣,全然是褻瀆。而如今,我也要趕着寫這樣一篇文章,有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味道。

瞭解陳獨秀,只是從歷史書上,他是革命先驅者,也是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歷史書裏,他永遠是那樣一副樣子。側着臉,眼神有些空滯地看着前方,卻也顯示出彷彿一切都不容置疑的堅定;前半個腦袋空白着,後腦留着濃黑的短髮,雙脣緊閉,身着西服。這一切都極富象徵意義地顯示了那個特殊時期的革命者形象。

除此之外,我別無所知。他若從歷史書裏走出來,走到我面前,我怕是認不出來的。這是一個寫進歷史書的人,既然如此,便也肯定了他對歷史發展的重大作用。但同許多沉寂在歷史裏的人一樣,時代變遷,他們最後的歸宿也只有沉寂。後人不會為因他們的血淚而有切膚之痛。

這篇《敬告青年》,不知道現代的青年讀來會有什麼看法,或者,現代的青年,還有幾人會懷着熱忱去品讀。我自己,若不是老師佈置這一項任務,我或許今生都不會想到要去讀它。但如今讀了,才發覺它不該只活在歷史裏。

文中,陳獨秀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對青年的期望和要求,即自主、進步、進取、開闊、務實、科學,使其“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這些詞句在當時想必是新鮮的,也究竟不知,這樣的呼喊喚醒了多少青年。而今的青年讀來,又會有多少啟發。我想,起的作用怕都是寥寥。人是麻木的動物,因為意識感官太豐富,豐富起來反而錯亂迷失,抓不到要義。人整日在紛繁的意識中飄飄浮浮,卻從不知道自己真實清晰的思維。這篇文章的作用或許也就在於給人一個積極的暗示,我不相信大家讀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深刻的啟發,甚或覺得它是無味的,大概只是交付差事罷。

《敬告青年》是革命者絕望又希望的吶喊。那時的中國,幾千年來從無民主、自主、人權的黑暗歲月,逐漸地明亮起來,到今日這個處處“陽光”的社會。不是“雄雞一聲天下白”,是千萬只啼出血的雄雞,在日復一日驅散着中國幾千年來的黑暗。即便如此,而今中國的社會也沒有就此“白”下去,中國青年也沒有因此變得多麼的“新鮮活潑”。還有許多人在黑暗中沉酣。革命,革命,我們不知道其中的艱難,日子久了,我們甚至對這兩個字應有的敬意也不再有。因而革命者的道路才會如此艱難漫長。

我們今日讀來,並不要覺得這是壓在櫃底的老黃曆,那鞭策激發的青年也如老黃曆上的申酉戌亥。若如此,則無異於讀着《敬告青年》,而又做着陳獨秀想激勵的那班麻木的青年。評論文章寫得再好,把陳獨秀誇得再高尚,也是徒然。不然,這樣一位偉人的最後歸宿,只能是死在歷史書上那一張單薄的照片裏面。

《敬告青年》讀後感 篇三

《敬告青年》發表於1915年9月15日,是陳獨秀先生為其主編的《青年雜誌》所寫的發刊詞。全文文辭激昂,振奮人心。文中對中國之青年所提出的六項標準,切中時弊,至今亦可作為我輩青年立身處事之嚮導。以奮進之精神,追趕世界之潮流,青年勉乎哉!

陳獨秀先生之《敬告青年》,乃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力雜誌《新青年》之開篇之作,其文辭之舒暢,其意理之精妙,令人歎服。作為一個21世紀的青年人,於近百年後再讀此文,仍覺血脈噴張,豪氣頓生,一股積極進取之意油然而升。

陳先生的時代是舊王朝剛剛覆滅,新制度尚未健全的一個百廢待興的大時代;是一個各種思想潮流相互激盪的大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社會固然有其積極向上、光明前進的一面,但也必然有其黑暗**、百弊叢生的一面。在那個時代中,青年人自然亦良莠不齊,甚至更多的有其頹廢消極之思想。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陳獨秀先生一卷雄文《敬告青年》開天闢地,應運而生,告誡、勉勵青年學子應自覺為國家、為民族而奮鬥!

陳先生在文章中教育我們青年人要:自主,進步,進取,世界,實利,科學。

青年人要有自主意識、人權意識和主權意識,而非一切聽命於他人,自己的一切由他人操控,那不是人,是奴隸!陳寅恪先生也説過:“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個人如此,國家亦然。國家要有主權意識,要明確並且能夠扞衞主權。這在主權外移的當時有很大的意義。即使是現在,我們縱然擺脱了被人奴役、民族危亡的屈辱和險境,但我們仍處於列強環伺,國家主權得不到有力伸張的被動局面。因此,我們不能放鬆警惕,更不能丟掉我們的自主意識。

青年人當求進步,當進取。青年人身體裏流淌着奔騰的熱血,青年人有一顆年輕而激情的心。青年人追求創新,厭惡守舊;青年人追求新鮮,厭倦陳詞老調。“創新者生,守舊者亡!”因此,青年人是進步進取的,而非保守退隱的。陳獨秀先生教育當時的青年人要有勇氣破除封建禮教,提出奴隸觀念,甚至提出:“吾寧忍過去國粹之消亡,而不忍現在及將來之民族,不適世界之生存而歸消滅也。”這樣激進的觀點。雖然這句話有失偏頗,但在當時的環境下,確實是一道警鐘。作為當代的青年,我們更不能冷了我們的熱血,涼了我們的內心,而應奮發進取,追求進步。只學漢終君弱冠系虜請長纓,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不為老莊隱避叢山不問世事,不學陶潛南山種豆自給自足。

青年人重實利,輕虛文,重科學,輕矇昧。重實利,非拜金主義,而是看重實實在在的競爭於較量,並非“誦孝經以退黃巾”之類大而無當之虛論空談也。重科學,即把科學、科技視為興國強國之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此之謂也。

説實話,讀完此文,除前文所述之激動外,也不免有些慚愧:我們今日之思想、情懷尚不如一百年前之古人。君不聞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之語乎?怎能使我等今人之思想境界尚不如古人,又何談比肩之、超越之?我們是免費師範生,是未來的國家基礎教育事業的引導者、中堅力量,然我們的生活卻並非一片陽光,消極頹廢充斥其間,如此,又怎能承擔起“基礎教育事業”這一天降大任?因此,我們不得不深思,不得不反思自省:以如此之我能否在將來為國家的基礎教育事業做出正面的、積極的貢獻,能否能擔任的了“人類心靈的工程師”、“園丁”這一高尚而偉大的職業。若不能,豈非是誤人子弟,也浪費自己的青春年華嗎?

陳獨秀先生在這篇《敬告青年》中教育我們:青年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階段:“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人對社會的影響至關重要:“青年之於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於人身。”因此,作為當代青年的我們,更應遵從陳先生之諄諄教誨,惜時,奮爭,勇敢的投入世界潮流。世間待闢之膏腴之地,正自廣闊,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讀後感 篇四

陳獨秀於1915年寫下《敬告青年》作為《青年雜誌》的發刊詞,以宣傳民主與科學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顯而易見,國家倘若要進步,必要廣大青年奮發向上,作為國家之大棟樑,撐起富國強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們開拓眼界,衝破陳腐思想的牢籠。而事實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欲意復辟帝制,大興尊孔復古逆流,舉國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機舉起重回舊時代的旗幟。眼見辛亥革命所推翻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將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們又怎能袖手旁觀。此刻,喚醒廣大青年的強國意識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而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幾千年來的守舊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很多青年也不例外。面對這樣的現狀,陳獨秀擔憂萬分,更是批評那些妄自菲薄,不思進取的青年們與者們稱得上為一丘之貉。他指出,有些青年起初是新鮮活潑,而後卻為陳腐者所同化。有些青年本是壯志雄心,而在頑固派的威脅鎮壓下竟也變得萎靡,退縮起來。這般青年哪能為國家富強所用,這樣的青年又哪能推動時代向前發展,只能落得被碾死在頑固派的車輪底下的悲慘下場罷了。因此,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鄭重提出,只有自覺勇於奮鬥,革命起來快刀斬亂麻的青年才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陳獨秀指出國家所需要的青年是自主的而非奴隸的,是進步的而非保守的,是進取的而非隱退的,是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是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是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大抵而言,青年需是有主見,有向前展望的眼界且要實事求是、腳踏實地。要有自覺奮鬥且敢於犧牲的心。説起自主,陳獨秀認為作為一個人而言,首先得有自己的人格。言聽計從,奴隸般生活着與傀儡又有何異。那個年代,封建思想仍為主要思潮,女子地位低下,而陳獨秀卻敢提出向西方學習,破壞君權,與封建禮教作鬥爭,女子也可參政,這是需要多大的勇氣與志氣。再談青年需要的進步性,從古至今,我國以天朝上國自居,閉關鎖國,乃至於沾沾自喜,實則與西歐國家相比,我們落後甚遠,直至林則徐,魏源等人睜眼看世界,提出師夷強技以制夷,我國才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因此,作為青年,必要用包容的態度去看待這個世界。縱觀歷史,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讓中國人民飽受戰爭的殘虐,讓無數人民流離失所,的確,歷史的災難不可遺忘,但陳獨秀也看到了列強入侵從某種層面上來説是打開了中國面向世界的大門,對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也起着重要作用。作為青年,不可片面排外,而應忍一時之辱,為中華崛起而奮鬥。陳獨秀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因此,他認為西周所謂的禮制,漢朝時候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社會進步的阻礙。新時代的青年們不應該被舊道德所束縛,而應發揚新文化,新道德。不該冠冕堂皇,須有言辭,而應將言語付諸實際,運用科學與理性,醫治國家長久遺留的弊病,使其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讀完《敬告青年》,我耳邊彷彿聽到了清脆的鐘聲,又想起了巴金在《家》中塑造的覺慧這個角色。覺慧生存在一個封建的大家庭裏,家裏的許多親戚身不由己,一切聽從長輩的安排。活得看似體面,但靈魂早已空洞。覺慧不甘走上這樣的道路,他認為,必須衝破牢籠的束縛,革命是需要犧牲者的,那麼,他就去做這樣一個犧牲者吧。因而,他毅然決然離開了這個沉悶的大家庭。從覺慧的身上,我看到了陳獨秀所期望的新青年的影子,真正的青年,必然是將小我置身事外,必將是為了整個社會的前進而自覺勇敢奮鬥的。現今,離1915年過了多少個日夜,多少個春秋,一代一代的青年們在覺醒,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但我們仍需反省,並且是要深刻地反省。現在的青少年,雖不是再自我束縛,但無病呻吟的人多了,雖不是毫無理想,但誇誇其談的人多了。眼見趨炎附勢,攀比成風的現象日益嚴重,我們又怎麼能不擔憂呢。不知勤懇,虛度時光的人更是多了去了。就連我自己,很多時候也會陷入茫然之中,長久一段時間變得無所事事。因此,《敬告青年》真的是為當代的青年們也敲響了警鐘,沒有青年的奮發,何來國家的圖強。人們得想想,沒有骨架的軀體又如何站立,我們的國家的青年要是都被腐蝕了,那國家還如何能屹立。我想,我必須得醒過來,青年們也都得醒過來了,祖國的未來是掌握在我們手中的。那麼屈辱不是讓我們重蹈覆轍,而是讓我們奮發圖強的。青年們,讓我們攜手共進,讓我們的祖國和人民為他國所敬仰。

“青春萬歲”五四特別節目觀後感心得 篇五

一段崢嶸歲月,化為起伏變化錯落的歷史光影,如風景在身邊閃動。

當帝國主義敲碎了千年的美夢,當封建主義榨乾了人民的血汗,大地的胸膛裏傳來了一個民族的_。十月的思潮翻湧而至,於是你率先舉起了救國屈辱的旗幟,發出了“還我青島,還我中華”的吶喊。歷史的舞台從此寬闊,民族的命運從此改寫。

你以無悔的青春翻開了時代的篇章,你以無悔的青春塑造了不屈的歷史,你以無悔的青春傳承了閃亮的五四精神。

青春,是一曲動人的旋律。無悔,是因為它歌唱祖國,歌唱信念,歌唱理想,歌唱自由。

五四青年,當你的事蹟鐫刻在中華民族爭取自由和解放的豐碑上,就註定了責任與使命的代代傳承。

我以為青春易逝,循望它的蹤跡,革命年代,它在戰場上的鮮血裏流淌,和平年代,它在開拓創新的事業中飛揚。原來青春不滅,哪裏有需要,哪裏就要準備奉獻的青春。

是誰在祖國的邊疆上堅定的駐守?是誰在雪災中修路掃雪,維持治安,日以繼夜?是誰在汶川地震中不顧生命安全向受災的同胞伸出援手?在那些晃動的身影中,我看到閃亮的青春。這些,不正是五四精神的縮影嗎?不求揚名,只為奉獻。

成長的道路或許曲折,但我們用博大來釋懷憂愁,用無私來獲取快樂。信念是青春的指路燈,理想是青春的導航標。

沒有信念的青春是迷茫的,沒有理想的青春是空虛的,沒有奮鬥的青春是毫無意義的,作為當代的青年人,理應承擔起振興興祖國,繁榮民族的職責,而唯有充實的自己,才能貢獻更有價值的青春。所以一腔熱血不是紙上空談,行動,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人生的五月,我們乘風破浪,人生的五月,我們展翅翱翔。我用青春描繪時代的畫卷,我用青春唱響時代的旋律,我用青春揚起時代的風帆。奉獻,是我無悔的青春。

《敬告青年》讀後感 篇六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句話道出了陳獨秀先生對青年人的希冀,也確實勉勵了一代代的青年人。

有感於社會之陳腐朽敗,有感於社會的“新鮮活潑細胞”——青年人中已有人喪失其新鮮活潑,而為陳腐朽敗所惑,陳獨秀先生髮出了對當時青年們的敬告,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這六點要求,一如六聲高昂而響亮,有力而震撼的鐘聲,一聲一聲滲入青年的胸膛,在其心中迴響,綿長而悠揚,喚醒了他們漸欲沉睡的鬥志,震碎了他們思想上的枷鎖。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人生而平等、擁有自主之權,本是理所應當、與生俱來的,然而,在當時,在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下,其實現卻困難重重。陳獨秀先生將“自主的”放在第一位,大概是因為這是當時最為迫切的事情之一,也是實現其他所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唯有能自主,有了行動、思想之自由,才能談得上去進步、去進取。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青年人,較之幼者,有着自主思考的能力;較之老者,受封建思想束縛較淺。因而他們接受和實踐民主的、科學的新思想的能力較強,是推動當時中國成為“善變而與之俱進者”的主力。世界不斷在前行,固守原來落後的一套是行不通的,負有救國重擔的青年人更不可不認識到這一點,否則不只是停滯不前,更是會不斷的退步。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陳獨秀先生號召青年們應“排萬難而前行”,所謂退隱“以惡意解之”,乃“弱者不適競爭之現象”。我想,此處陳獨秀先生並非貶低歸隱一事,只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何況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況中,身為國家重要支撐力量的青年更應勇敢擔負起責任。“人之生也,應戰勝惡社會,而不可為惡社會所征服;應超出惡社會,進冒險苦鬥之兵,而不可逃循惡社會,作退避安閒之想。”讀此句着實感到一股力量,彷彿催促着人向前衝,衝到最前直面惡的挑戰。想必先生也是希望能鼓勵猶豫退縮之人勇敢站到“戰鬥”的隊伍中去,“排萬難而前行”。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打開國門,與世界交流,是進步、進取的重要條件之一。儘管當時中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與其他強國並不平等,但互相的交流會使得人們認識外面的世界,瞭解差距,使新的思想新的文化得以傳播,促進國民思想的解放。青年人是社會的新鮮血液,更應面向世界,吸取其精華以取長補短,加快進步的步伐。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這是提倡文學應經世致用,先生認為“若事之無利於個人或社會現實生活者,皆虛文也,誑人之事也”。文學與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當時的國家狀況下,文學的改革也會對思想起到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文學來自於生活,不應與“社會現實生活背道而馳”,而應反映現實問題,剖析現實問題,解決現實問題。正如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用自己的筆去喚醒那些仍未對國之狀況、自身狀況有所覺醒的國民一樣,文學與技術皆應有助於社會現實。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科學與想象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在於,科學往往有理有據,而想象只是所想,並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支持。“凡此無常識之思惟,無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為科學。夫以科學説明真理,事事求諸證實,較之想象武斷之所為,其步度誠緩,然其步步皆踏實地,不若幻想突飛者之終無寸進也。”以科學的眼光看問題、解決問題,則步步踏實,且有助於掃除國民性中的愚昧、盲目、迷信,帶來新面貌、新思想。

陳獨秀先生所提的六點定為當時青年的思想覺醒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今,這六義對於我們也仍是十分受用的。儘管今日之中國與昔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管何時,不管為國抑或為己,作為青年人,自主、進步、進取、面向世界、實利、科學,這些品質依然是我們理應不斷學習並堅持的。“青年勉乎哉!”

“青春萬歲”五四特別節目觀後感心得 篇七

人生在世也就數十載,在這漫漫的歲月裏,我們要去追回與你同行、釋放自己青春的能量。青春是什麼?青春可以是攜子之手,浪漫而温馨地漫步於桃紅柳綠之中;青春可以是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在大街上旁苦無人地大跳千奇百怪的街舞;青春可以是無休止地泡吧,瘋狂地蹦迪,如果還嫌不夠刺激的話,那就去蹦極,開飛機。難道,難道青春僅僅就只剩下這些了嗎?青春也可以是潛心於科學研究,十年磨一劍;青春還可以是紮根於邊疆,一心謀發展;青春更可以是手擎炸藥包炸碉堡時那一聲驚天動地的吶喊聲。

青春是整個人生旅程中最絢麗的一站,最奇妙的一站,最燦爛的一站。青春孕育着無窮無盡的能量等着我們去開採,去挖掘,去釋放,人生的根本目的就是對於人生價值的認識、詮釋,乃至於實現,而青春正是我們實現人生價值的黃金時期。

中學時代,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知道,風雨會使我們變得強壯,挫折會使我們變得堅強。成熟的思想和高尚的品質,來自於風雨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礪,我們要面對山峯,去欣賞它的風光,面對未來去爭創人生的輝煌,凸現生命的價值。

有人説,19世紀是英國人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中國經過幾十年來的艱苦建設,已取得了“乖長風,破萬里浪”的迅猛發展,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仍然是個發展中的國家,還有許許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發展,要想國家富強,就必須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是的,我們在行動,在校政教處和團委的領導下學生會積極落實各項工作,學生會幹部正以青春的誓言詮釋着存在即體現價值的工作理念,綠葉子協會、小記者協會、青年志願者協會強勁推出各項活動,“書香滿校園”“學生凡語展”“校園廣播站”各大平台紛紛提供青春舞台。.。.。.一中學子在活動,一中校園在沸騰。

青春,多麼可愛的季節!感動、思索、個性與主性的張揚,讓我們共同擁有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而感到自豪。我們懷念“五四”,我們感謝“五四”,讓我們手執青春火炬,描繪一中輝煌的明天。

“青春萬歲”五四特別節目觀後感心得 篇八

青春意味着生機,亮麗和温馨,青春意味着活力,天真,青春意味着無憂幻想和浪漫。

中國許多著 名作家把青春比喻成一首詩或是一首歌,可惟獨只有我不一樣,我想,把青春比喻成阿拉伯數字,因為只有那樣才可以顯示出來,青春的光輝與亮麗。

青春好如池塘裏盛滿的荷花,古代的周敦頤寫過這樣的一句詩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泥而不妖,堂堂正正,即使經過暴風雨的清洗也不顯得妖媚內心通達智慧象徵着荷花的善良與純真,我想着花生長出來是多麼困難呀,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時光,不要把春天演化為秋天。

青春好如熏衣草一般清香散發青春的生機,薰衣草雖然比不上那些豪華富貴的花、像那些牡丹玫瑰花有着一種濃濃的香,而它呢卻是一種在自己掌握之下綻放的清香的香味,這正如我們的青春一樣,要在自己的手心之下而綻放。

我喜歡巴黎的春天,英國的夏天,因為在巴黎可以真正的去看春天,可以真正的體會到青春,我喜歡英國的夏天,因為在那裏可以親眼所見薰衣是怎樣盛開的,在中國我喜歡河邊欣賞荷花,在自己掌握下成長,但,我還是想做這樣的一個人。

青春好如一個圓形一樣在自己的看法之下形成了圓我們的青春何嘗不是呢!

對於青春來説秋天邊是個未來,你是否有一個好的青春往往在於你是否會惋惜,因此我們要先珍惜現在的生活珍惜我們的美好生活。

青春往往都在於自己,你想把它畫成圓形它就變圓,你想把它畫成方形它就變成方形總之青春在自己的旋律之下而活的。

讓青春在自己的形狀綻放之下而成長吧。

“青春萬歲”五四特別節目觀後感心得 篇九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即五四運動_週年紀念日。

在五四運動中,愛國主義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藴。_年前“外爭國權,內懲國 賊”的怒吼已然淡去,但“振興”的青春壯歌卻一脈相傳,迴響不絕。

_年來,“愛國、進步、科學、民主”,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將五四鑄成一枚徽章,戴在挺立時代潮頭的青年胸前。

紀念五四運動,目的在於弘揚五四精神,肩負歷史使命,要理想,立志報國;要勤奮學習,勇於實踐;要在實踐中鍛鍊品格,磨練意志,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學習做人;要守時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於現實,從身邊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於奉獻,在知識時代,需要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拋頭顱,灑熱血,但“我為人人”的奉獻精神,仍應弘揚

當今的中國仍然發展中,要想富強,還需努力!同學們,我們要發揚光大“五四”精神,這是是我們的使命!

“青春萬歲”五四特別節目觀後感心得 篇十

五月的春風情深意暖,五月的花海流溢飄香,和着春潮,伴着夏韻,在花海燦爛奪目的季節裏,我們迎來了“五四”運動_週年。

彈指一揮間,人類已昂首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漫長的歲月裏,中國戰勝了衰落,走向振興;掙脱了屈辱,走向奮起。中國正以嶄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着巨龍的力量。然而,人們不會忘記那跨時代的民族救亡的“五四”愛國運動,更不會忘記那舉起民族幟、開創民族振興新紀元的先驅者,不會忘記革命戰爭的烽火硝煙,更不會忘記為真理而拋頭顱灑熱血的英烈們。今天,我們的祖國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振興中華的責任,已落在我們肩上。“五四”火炬已光榮的傳到了我們手中,我們的肩膀雖然稚嫩,但我們的心中,卻有一枚輝煌的太陽!

生命,不僅僅是一滴滴的鮮血,它更是渴望燃燒的激情;青春不僅僅是一聲聲的讚美,它更是擁有使命併為之奮鬥不息的源泉。因為生命的光環一個個被踐踏的軀體賦予了新的靈魂;因為青春的絢麗,一個個飛舞的思緒會聚成一首雄壯的讚歌。

正值青春的我們,不具有“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磅礴氣勢,卻具有“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只要奮鬥,就能成功,正所謂“英雄出少年”。何況社會上洪流滾滾,我們不用擔心“英雄無用武之地”。

正值青春的我們,腳踏大地,頭頂青天;正值青春的我們,仰望明月,追趕太陽;正值青春的我們,不畏艱難,不畏險阻,敢踏出荊棘泥濘;正值青春的我們,傾熱血為江,以信心築船,證明自己便是遠方的`航標燈。

同學們,我的同齡人,我的朋友們!不為別人,就為自己,就為歲月賜給我們年輕的臂膀和這一腔熱情。伸出你年輕的雙手吧!擎起希望的火炬,讓我們劈風斬浪,走向輝煌的明天!

在我演講結束之際,寄語與今天所有的青年們共勉:書山立馬,錦繡屏列,敢問青春無悔,學海遨遊,不堪窺岸,笑傲百舸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