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5000字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W

一、引言

《人性的枷鎖》讀後感5000字

《人性的枷鎖》是英國作家薩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出版於一九一五年。用毛姆自己的話説,這“不是一部自傳,而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事實與虛構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小説通過敍述主人公菲利普從童年時代起的三十年生活經歷,探尋是否能擺脱這人性的枷鎖?什麼是長大,什麼是成熟,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反映了一個青年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逐步擺脱種種枷鎖,獲得心靈解放的過程,其中的種種痛苦、迷惘、失望、探索和感悟,一百年來引起全世界無數讀者的共鳴。

二、《人性的枷鎖》內容簡述

《人性的枷鎖》是一個講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在人生經歷中,如何掙脱人性的種種枷鎖,最終發現生命的真諦,獲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親早亡,九歲母親病死後,他被送去古板守舊自私自利的牧師伯父家寄養。作為神父的伯父對小菲利普並無親愛之情,為人自私冷漠,伯母凱里太太很心疼菲利普,但她沒生養過孩子,並不擅長跟小孩子交流。親情的缺失給菲利普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創傷,他養成了封閉剋制的性格。與伯母的隔閡也使菲利普更渴望母愛,造成了這個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個性。入學以後,因為跛足受到嘲笑和欺辱,因為自卑更向往友誼。敏感多疑的個性使他缺少朋友,羨慕身體健全的同學,“説實在的,他心甘情願做個全校腦子最不開竅的 、蠢學生,只要四肢健全就行。”他曾祈求上帝賜予他健全的腿腳,為此在冬日的地板上祈禱,但沒有得到過迴應。牧師的自私和對上帝的懷疑使他背棄伯父安排好的成為神父的道路,拒絕前往牛津神學院就讀。他去倫敦會計師事務所做過學徒,但他很快厭倦了辦公室單調乏味的生活,他也認為不擅長這一行。接着想去巴黎學繪畫, “他渴望羅曼蒂克的生活,渴望美和愛情,而所有這一切,似乎在巴黎全能享受到。” 但當目睹了朋友普萊斯為了追求成為畫家的理想,窮困潦倒,作品甚至連二流都算不上,理想破滅, 最終在飢寒中自縊身亡; 菲利普“感到自己毫無匠心,不堪造就。”只能成為二流畫家的現實讓他及早抽身,再次回到倫敦,進入他父親畢業的聖路加醫學院,開始了他的求醫生涯。在倫敦遇到的米爾德麗德讓他陷入感情漩渦,多年的人格缺陷以跛足帶來的自卑讓他有了畸形的愛情觀,他義無反顧的愛上了這個女人,並對她展開了激烈的追求,她一次次的背叛他,利用他,傷害他,幽靈般地在他的生命中來來去去。 “縱然她無心無肝、腐化墮落和俗不可耐,縱然她愚蠢無知、貪婪嗜慾,他都毫不在乎,還是愛戀着她。”在感情上,菲利普受到了嚴重的心理創傷,他感覺情慾就像是束在他脖子上的一道枷鎖, 他為追逐所謂的“愛情”,揮霍着父母的遺產,荒廢了自己的醫學生涯。這段感情給他造成了終生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股票投資的失敗導致他身無分為被迫中斷醫學學習,靠着在亞麻布公司開的商店做引導員而賺取的微薄收入生活。生活的窘迫,理想的受挫,情感的折磨,朋友的離世,宗教的虛偽逼着他思索“究竟為什麼而活着?”他經歷了自己的理想幻滅與銘心痛苦,觀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棄、窮困潦倒或空虛無望,得出“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的結論。在明白生活的這一點之後,他才真正明白以前在海德堡詩人克朗肖送給他一條破波斯地毯來揭示生活奧祕的真諦:“生活毫無意義。……人,並不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更有意義;人的出現,並非是造物的頂點,而不過是自然對環境做出的反應罷了。”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中一位哲人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提煉,最後結論也是“生活沒有意義,人活着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着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他認為自己洞悉了世界的真理,拋開一切束縛,與命運平等對話。坦然的面對一切,完成學業,向賢淑善良的莎莉求婚,:他規劃未來的一切,“預備了結婚,幹活,生兒育女,最後悄然去世。“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並不順暢,作為先天有殘疾的人,承受着世俗有色目光。他進行了許多嘗試經歷了不少痛苦才逐漸解除了宗教、道德、情感、世人眼光、個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諸在人一生中的種種枷鎖,獲得心靈的平靜與精神的自由。

三 、文章的框架

這本書折射出作者毛姆對人生的思考,《人性的枷鎖》大概是最接近毛姆自傳的一本小説。菲利普自幼喪親,瘸腿,寄宿冷漠無情的牧師叔父家,這與毛姆自己雙親早逝,寄宿牧師叔父家的經歷十分相似。毛姆個頭矮小,口吃,在學校受欺負,在家中遭冷漠,小小年紀便內向、害羞,過分敏感,嚴重缺乏安全感——這些都與菲利普十分相像。毛姆16歲拒絕再讀皇家公學,赴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德文、哲學與文學;畢業後回英國進入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但一個月就辭職,入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學醫。這樣輾轉反側的求學與就職經歷與菲利普也同出一轍。曾有人詢問毛姆,“你為什麼不再寫一部《人性的枷鎖》這樣的小説呢?”他回答説,“因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蒐集這個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與毛姆的其他小説不同的是,《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簡史,而這本《人性的枷鎖》則是普通人的寫照,毛姆一把撕掉了人生虛偽的面紗,將生活的艱難和殘酷,人類內心的陰暗世界赤裸裸的展示給讀者看。

生理的殘疾

菲利普天生殘疾,帶有跛足,這使得他從小敏感,渴望正常人的生活。因為跛足,他在公學內成為被欺侮的對象,遭受嬉笑冷落,也因跛足,被米爾德麗德嘲諷,在醫院實習被醫生要求裸露出跛足作為案例時,他更是想到被幼年時的經歷,滿臉通紅。這是他自卑的源泉,是不能被提及的一根刺,

宗教的束縛

自小成長在牧師家庭中的菲利普是純粹的基督徒,伯父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去影響菲利普,在菲利普所就讀學校的選擇上、在菲利普未來職業選擇上,按照自己走過的模式進行安排,上教會學校,在畢業後成為受人尊敬的牧師。菲利普年幼時將上帝看作治療自身跛足的希望,希望破滅與看清了自己大伯作為教士和其他教區牧師們言行不一、心胸狹隘的種種行徑,下定決心要離開既定的聖職道路進入塵世。在菲利普獨自一人在德國求學時,他日益增長的見識讓他覺察到,異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誠程度,並不下於英國國教徒。研究神學的大學生維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們總是按照自身的形象來塑造神祗的”。信仰的地域、時間之別,意味着信仰並非真理。這讓菲利普心中油然生出疑問:“我不明白一個人幹嗎非得信奉上帝。”這個問題一被提出,意味着菲利普開始與宗教決裂。“……對他來説,似乎整個世界都展現在他面前,他急不可待地要飛步下山,去盡情領略塵世的歡樂。他擺脱了對沉淪墮落的恐懼,擺脱了世俗偏見的羈絆。他儘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必再害怕地獄之火的無情折磨。他猛地意識到自己同時也擺脱了責任的重負,以往由於這一重負壓肩,他對自己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得考慮其後果,不敢掉以輕心。……自由!他終於擺脱了一切羈絆,成了自己的主宰。”

情慾的糾結

在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糾葛,經歷的矛盾、掙扎,小説中用了很大篇幅進行描述。整部小説以菲利普的感情生活為主線, 描寫了他大半生在感情上受到的折磨。他一生愛過四位女性,其中同女招待米爾德麗德和普通職員的女兒薩莉的愛情對他的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小説通過對米爾德麗德和菲利普之間關係的描述,繪出了種種複雜的情感糾葛和情感與理智、慾望與自控、自由與束縛等矛盾。菲利普一次次克服了對米爾德麗德的痴迷着魔,然而,卻又一次次地陷入情網; 同時, 在與另一位女性諾拉的關係上,他佩服諾拉助人為樂, 頑強自立,理智聰慧, 但他不愛她, 只是利用她的可貴品質為自己服務, 卻給她帶來痛苦。他同時受到良心和邪惡的支配, 明知諾拉使他幸福快樂,還要拋棄她, 明知米爾德麗德只能使他痛苦,但還是渴望她。直到米爾德麗德最終消失不見。最後菲利普喜歡上了莎莉,他朋友的大女兒。她身上有天然的母性,而且性格自然淳樸,“在這被篝火照得通明的夜晚,莎莉的模樣兒美得驚人,活脱像個淳樸的女神,令人想起了老赫裏克以優雅細膩的詩句描繪的那些水靈、健美的婷婷女郎來。”帶着對愛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菲利普放棄了遠行東方的想法,在小説結尾正式像莎莉求婚。莎莉一家安撫了他因親情缺失和愛情背叛而傷痕累累的靈魂,他們一家以及與莎莉的結合讓他感受到了親情的温暖和愛情的美好。

經濟的窘迫

金錢的枷鎖貫穿於整部小説,是菲利普一直在面對的問題,在繼承父母的遺產之前,他不得不依賴於伯父的資金。在伯母的資助下,菲利普前往巴黎學習繪畫,普林斯的遭遇,畫家在有生之年難以養活自己的事實,自身繪畫天賦的制約也讓他不得不止步,最終他選擇了去父親的母校——聖魯克醫學院學習醫學,以便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為了討好米爾德麗德的揮霍無度,投資南非股票的失敗使他身無分文,被迫中斷學業。流浪街頭的困窘,在商店當巡視員的辛苦奔忙,以及行醫時目睹的種種貧困慘狀,這一切都使菲利普感到沒有錢, 人就變得吝嗇、狹隘, 惡毒,不能自由發展。菲利普把金錢比作“人的第六種感官”,沒有金錢其他五感都不能正常發揮。他在煎熬中等待伯父的死亡,期待着繼承遺產,繼續學業。要時時刻刻為生計操心,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這更丟臉的了。毛姆提到,“那些視金錢如糞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們不是偽君子就是傻瓜。金錢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別想讓其餘的五種感官充分發揮作用。沒有足夠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處心積慮,錙銖必較,決不為賺得一個先令而付出高於一個先令的代價。你常聽到人們説,窮困是對藝術家最有力的鞭策。唱這種高調的人,自己從來沒有親身嘗過窮困的滋味。他們不知道窮困會使你變得多麼卑賤。他使你蒙受沒完沒了的羞辱,扼殺掉你的雄心壯志,甚至像癌一樣地吞蝕你的靈魂。藝術家要求的並非是財富本身,而是財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維持個人尊嚴,工作不受阻撓,做個慷慨、率直、保持住獨立人格的人。”

幸福的渴求

菲利普讀書時期渴望友誼,期待成為牧師,藝術家,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期待得到圓滿的愛情,這些是在追求幸福,尋找人生的意義。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付出與回報如此不相稱。年少時的燦爛希冀只落得破滅殆盡的下場。”做巡視員的落魄,克朗肖的病亡,海沃德的意外死亡引起了他的觸動。海沃德一生碌碌無為,沉醉在自己的幻想,可等到踏出理想的第一步卻又荒誕離世,克朗肖在死時孤家寡人,一無所有,潦倒至極——他死的毫無價值。克朗肖洞悉了人生的本質——生命毫無意義,卻又因此失去了生活的力量,性質走肉般的活着,最後死在牀上。克朗肖曾給菲利普出了一個迷,謎面是一卷波斯地毯,他要菲利普從中猜出人生的真諦。波斯地毯美麗而繁複,有着神祕莫測的圖案和錯綜複雜的編織格局。在菲利普窮困潦倒嚐盡世間百般滋味終於悟到這個謎底,“生命毫無意義。“他想起了東羅馬帝國國王在臨終前聽到的一句話真理:“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難,最後雙目一閉,離世而去。生活沒有意義,人活着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着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菲利普意識到生命毫無意義,他感到由衷的輕鬆,“似乎人生中最後一重枷鎖已經從他身上卸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徹底的自由。他的卑微成為他的力量,他忽然覺得自己可以和迫害他許久的殘酷命運來場勇敢的對峙。如果生命沒有意義,這世間也就沒有什麼殘忍可言了。他做過什麼、還沒有做什麼,都已經無所謂了。失敗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他是這羣佔據地球表面很小一部分的人裏最微小的一個。而他又無所不能,因為他從世間的紛亂混沌中參透了一個祕密:生命毫無意義。” 菲利普意識到,克朗肖所給的波斯地毯本身沒有任何明確的意味,但它那神祕的美,那繁複的花紋必定曾經給予編織人以及觀賞者樂趣。如果生活是這樣一塊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地毯,我們是否可以滿足於它那美麗而複雜的格局呢?失敗、潦倒、不得志、失意都將作為特別的設計被編織進去,令整塊地毯的格局愈加複雜,充滿神祕之美。當菲利普意識到這一點,他不禁釋然了,他不再為自己的失敗耿耿於懷了。

四、作品的不足之處

對於這部小説的不足之處,我認為我並沒有資格做評價,但一些想法還是想要表達一下,對於毛姆的景仰之心也好,其他也罷。毛姆在其他書中也曾提到,全盤接受別人的想法也是一種悲哀,鑑於此,我決定談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這部小説思想深刻,對人生見解獨特,對人性弱點剖析深刻,它無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 貧困和社會風尚對人的發展的禁錮。它表達了人生這一複雜過程中的喜、怒、哀、樂; 體現了對人生的真諦、生命的意義不懈的探索與思考; 也描繪出了豐富、廣闊的社會生活風貌; 展示了歐洲大陸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城市風采。不僅如此, 書中還闡述了作者對生活的見解,對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政治、社會等等問題的觀點與態度,這本書不僅是一部自傳體小説,也是一部富於哲理、揭露社會、表現生活的優秀寫實文學鉅著。但由於作者的悲觀主義思想的侷限,使這部作品籠罩着一種悲觀沉悶的氣氛,難怪有些讀者感到晦澀難懂。但大部分人並不認為這是缺點,這是一個作者的風格,如果一部作品寫出了作家獨特的創作風格,這就是一種成功。當然,如果用政治和時代的觀點來看待,《人性的枷鎖》確有許多不足之處,然而從文學與藝術角度來分析它, 它無愧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傑作。毛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又充滿着苦澀與淚水,凝結着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對生活的深刻理解。

最後附上一段毛姆的話。“一部分是因為讀書有樂趣。我已經習慣讀書了,如果不看書就像不能抽煙一樣渾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從書裏認識自己。我看書的時候只用眼睛看,但有時候偶爾看到對我有特殊意義的一段話,甚至是幾個字,那它就會和我融為一體,變成我的一部分。若是我已經從書裏得到了所有對我有用的東西,那不管再讀多少遍都不可能再學到更多了。我覺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讀的書、做的事大都對你沒有一點影響。可某些特定的東西會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你會因為這些東西一瓣一瓣地綻放,直到完全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