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瑣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73W

《瑣記》讀後感精品多篇

《瑣記》讀後感 篇一

細讀魯迅先生的《瑣記》,有回味童年的閒事,有上學時的雜事,看似瑣碎,卻記錄了他的成長曆程和離家求學的經歷。

魯迅先從家鄉寫起,回憶兒時那看似和藹卻是壞心眼的衍太太,他通過三件事來寫出描寫衍太太,一是,我們在冬天吃冰被沈四太太發現,結果讓母親聽到被罵了,而衍太太不但不阻止反而鼓勵他們;二是,他們在打旋子,衍太太先是在一旁鼓勵記數,但當阿祥跌倒後,衍太太則從一個“好人”瞬間變成了告發他們的人;三是,在父親逝去之後,他去衍太太家閒聊,無意中説起缺錢,衍太太就慫恿魯迅去偷母親的錢,還在外面散播謠言,並誇大其詞,結果使得魯迅只能離家求學。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的瑣事把一個面善心狠的衍太太描繪的活靈活現,這不免讓我想起平時對我“凶神惡煞“的父母來,現在我明白了,真正的愛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嚴厲的管教和及時的指正。

因為流言蜚語,魯迅背井離鄉去南京求學,“那時為全城所笑罵的是一個開得不久的學校,叫作中西學堂,漢文之外,又教些洋文和算學。然而已經成為眾矢之的了;熟讀聖賢書的秀才們,還集了‘四書’的句子,做一篇八股來嘲誚它……”那時新式的學堂在中國剛剛開始,許多進步的青年在那裏學到了全新的知識,而當時“熟讀聖賢書”的文人們卻盲目牴觸外來文化,對先進的科學視若罔聞,當我看到這些時覺得十分可笑,當時的中國是如何的'落後,守舊的思想,陳舊的教育把中國禁錮在封建的牢籠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魯迅進入雷電學堂的事,“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着《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們道:‘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這怎麼不令人發笑呢?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題目,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明明已經如此落後了,可卻要排斥科學和新的知識,我似乎也體會到了魯迅先生當時的無奈,這是新舊思想的博弈,也是新舊制度的碰撞,也因為這樣,魯迅先生最後選擇了去日本留學。

魯迅先生通過回憶自己兒時與求學時的瑣事,卻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做為當時中國進步青年的代表,魯迅先生用他自己的切身經歷展現出了當時的社會現象,看似瑣碎卻寓有深意。

《瑣記》讀後感 篇二

在魯迅先生《朝花夕拾》這冊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題目確實讓人覺得有點不同,那就是《瑣記》。不似前幾篇文章都有個明確的主題,這篇倒有點兒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瑣記》先從衍太太這一角色入手,回憶了魯迅先生兒時與和衍太太之間的故事。衍太太總是給我留了一個不好的印象的,一個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種種劣根性的婦女,但是孩子們在她那兒總能得到百般的縱容,或許更是一種不負責任。最後竟然還從衍太太口中傳出先生偷偷變賣家當的謠言,此時的衍太太卻愈發的不可愛了。

文章還寫到了當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時,南京求學的事,在那段做做學生的日子裏,先生對於學習的處所倒有個詳細的介紹,也表明了當時自己讀書的態度,對於一些先進的科學讀本均是喜愛的,對於一些陳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沒甚印象。這也得以看出當時先生為何要倡導新文化運動。

文章就在這樣一種不緊不慢的節奏中展開了。臨到最後的文章末尾,魯迅先生寫到了去日本留學的事情,4箇中國的留學生要去日本留學,文章的最有趣之處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過學的前輩特意指教了關於“襪”和“錢”的經驗,不成想,這些讓新留學生們紛紛遵命的經驗,到了日本,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總而言之,《瑣記》雖提名為瑣記,但卻頗能展現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文章很好地顯示了當時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篇很好的回憶性散文。

《瑣記》讀後感 篇三

《瑣記》介紹了魯迅先生衝破封建束縛,為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至出國留學的一段生活經歷。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電學堂求學時,校長出了個《華盛頓論》的文題,國文老師竟不知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們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這樣的老師,豈不是要耽誤學生的學業嗎?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謂的“中國通”、“支那通”,對中國悠久文化的曲解。他們簡直是對華夏文化的污辱。當然,那些奇談怪論是肯定永遠不會被我們所接受,也永遠應該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處當數要去日本留學之前的那兩條所謂的“經驗”,簡直是一堆廢話,沒有一點可用之處,也由此可見中國人當時對一些外國事物的誤解。

後面的幾段中,也寫出了當時一些新文化對青年學生的影響,和老一輩對學習新知識的不支持。

瑣記的讀後感 篇四

《瑣記》講的是魯迅從家到南京,從南京到日本的經歷,從中我不但看到了一個腐敗的舊中國,還懂得了不能從表面來看任何事物和事情。

衍太太是那種小孩子看不出,但大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的歪心眼的人,他對別人家的孩子好,讚賞他們吃冰,並且不告訴他們的媽媽,並且還鼓勵他們多吃,與之成反比的是沈四太太,當他看到孩子們吃冰,即使阻止,但因聲音太響,被母親聽到,罵了一通。表面上看,衍太太心胸寬大,懂得保護小孩的自尊心,會替別人保守祕密,而沈四太太就顯得有些大驚小怪。但是,吃冰對人的害處,遠遠大於衍太太的熱心沈四太太雖然方法欠妥,但是它是真心為孩子們着想。而衍太太所謂的讚賞就是變相的慫恿,放縱。當我們在那裏打旋,他在那裏計數,突然一個孩子摔倒了,正好孩子的嬸母來了,他非但發佈夫妻那孩子還説:你看,不是跌了麼?不聽我的話。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這件事情突出了他愛推卸責任。

當孩子們跌倒了,像母親尋求幫助時,往往是一頓臭罵,但是衍太太絕不埋怨,立刻給孩子們上藥。從表面上看,孩子們的母親心狠異常,但是衍太太卻是和藹可親,孰不知,母親的狠心是要讓孩子們記住這個教訓,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然而衍太太的不厭其煩,寬容大度,是對孩子們的一種放縱,是真正的不關心。

看看今天的我們,我覺得似曾相識,世界上對我們追好的是父母,但是,我們真的是這麼覺得嗎?最常見的就是,天冷了,媽媽叫你多穿些衣服,但為了好看,就是不願意穿,最後生病了,當你苦着一張臉去向他尋求幫助時,他卻升起的不理你,讓你燒着,任憑你苦苦哀求就是不帶你去醫院,心軟的父母,看着孩子這副樣子,聽着孩子的苦苦哀求,忍無可忍最後帶着怒氣送我們去醫院。你會不會覺得父母很壞見死不救,不,他們表面上是在罵你,表面上是在生氣,但心裏已經急得不得了,他其實起你當初為什麼不聽話,不帶你去,是為了讓你記住這個教訓,讓你下次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我們都無久了父母的一番苦心。

然而對一些表面上對你好的人,卻是愛戴有加,絕對信任,但當你遇到困難,或讓你陷入困境時,他逃的最遠,甚至讓你陷入困境的元兇就是他。最後真正在你身邊,並且千方百計地幫助你的人,竟然是你以前不理睬甚至是曾經惡語相向過的。

所以,不能憑藉表象來判定一個人的好與壞,事情的對與錯,而是從內心,從本質上來判斷它。

《瑣記》讀後感 篇五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瑣記,為什麼起這樣一個題目呢?是因為他是魯迅先生記錄的生活中的瑣事嗎?

衍太太很疼孩子,魯迅很喜歡她,比如別的母親不讓孩子做的事,衍太太卻讓。後來魯迅漸漸長大,就不像小時候那樣貪玩了,他喜歡和衍太太那樣的大人聊天。

後來,魯迅跟衍太太聊起自己喜歡的書和食物沒錢買的時候,衍太太告訴他可以拿母親的錢,母親的錢就是魯迅的錢。可是魯迅説母親沒有錢,衍太太説可以拿首飾變賣,魯迅又説母親沒有首飾。衍太太説,也許是你沒有留心,到大櫃子的抽屜裏或者角角落落找找,應該可以找到些珠子之類的東西。

魯迅真的去找了,結果不但沒有找到,還聽到了人們的流言,説是自己偷了母親的東西,於是魯迅選擇了離開,來到了一所學校。畢業後他去了日本留學,拿着中國白襪子,後來要求換制服和皮鞋,一元日元也不用了,魯迅又只好換了半元銀元。

雖然是瑣事,但如果沒有這些瑣事,魯迅又怎麼能走過來呢?或許是經歷了這些瑣事,魯迅才長大了吧!

《瑣記》讀後感 篇六

當沉浸在二月的我們還在肆無忌憚地尋覓快樂時,那種悄悄來臨的快樂危機在某個深夜總是慢慢地充斥着我的心。

以前,我很瘋狂地沉浸在遊戲中,擺脱學習的重擔,我沒有想太多,很鄭重其事地允了那句“活在當下”的話。感到有點渾渾噩噩,但快樂令我興奮。畢竟是個小孩。

那只是上學後的第一個假期。當源源不斷的“開學”、“放假”這類詞語闖入我的讀書生活時,哭泣、歡笑、哭泣……具備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讓我哭笑不得,開始不知所措。畢竟是個小孩。

之後,在糖果與鞭子“循循善誘”中,我們也這般熬了六年。國小畢業時,有人問我:“六年裏,你經歷的快樂和悲哀哪個多”我有點語塞。拼命翻着以前的事,才發現每一年都那麼相似,六年的快樂與憂愁都大同小異,濾出了一丁點兒的收穫,有點失望。畢竟是個小孩。

痛苦與幸福輪迴着,但終有盡頭。而我此刻依舊在所謂的幸福中吧,我不敢像大人一樣看透了塵世,那樣只會讓自己痛苦。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特權,就應好好珍惜。假期是休息的,學校是讀書的,懶得把兩者牽扯在一齊。好好玩,好好學。以後的事讓時間帶我們去吧。這只是一個孩子的想法。

《瑣記》讀後感 篇七

《瑣憶》裏反覆強調魯迅先生幽默與諷刺的特點。而對魯迅先生的這種幽默確實值得我們探討一番的。幽默,是個外來語,即Humour。而尋找中國有關詞彙,古時只有“徘伏”、“詼諧”、“滑稽”等字眼。例如宋代有位詩人姓石,一次外出騎馬不留意掉了下來。人們看了便嘲笑他。而他卻拾起帽子,彈彈灰塵説:“多虧我是石博士,若是瓦博士,可就完了。”近乎是自我解嘲了。

而國外的正宗幽默是:一位音樂家教國王拉小提琴。國王當然拉得很整腳了。音樂家便對國王説:“音樂家分為三等:第一等是一竅不通的人,第二等是水平糟糕的,第三等才是像我這樣技藝高超的人。恭喜陛下,您已經躍入第二等了。”

這種幽默既巧妙地説了真話,當然也不會惹得龍顏大怒,真有把山一般的沉重都化為風一樣輕盈無形的力量。而英雄柏修斯只有藉助幽默這面鏡子的幫忙,才能避免因直視女妖的臉而使自己化為石頭,又能砍下女妖的頭顱,而從中飛出雙逸輕靈的飛馬。正是在這種慧義上,我們才珍視魯迅先生文章中那種幽默語言的力量,每次讀他的雜文,總為其中瀰漫的幽歇風趣、力透紙背的風格而感染。心想:人説他“嘻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若少了這幽歌,也會是言之無趣,行而不遠了。

看一出意大利戲劇,客人向主人自謙説:“我是您最末僕人衣服上的最後一粒鈕釦。”而主人含笑回答説:“這粒鈕釦但是寶石做的。”這樣機智的對話,説明雙方都富於幽默感,因而自然會成為交際場上的佼佼者。那位聞名世界的女作家斯塔爾夫人,據説其談吐的幽默與詼諧會令反對她的人都心悦誠服,以致拿破崙皇帝命令她不許進人巴黎方圓50裏之內,以免受了她的感染而放下了自己的原有立場。

幽默竟有這麼大的力量!

所以我就明白了魯迅文章那千鈞的力量!

瑣記讀後感 篇八

魯迅的《瑣記》記錄在《朝花夕拾》的第八篇,文章中描寫了與衍太太相處的瑣事,衍太太是農村婦女的代表,對人善良但好事多嘴,也是她成就了主人公決定去南京讀書。描寫南京讀書花了很大的篇幅,學習洋文、漢文到讀新書,再到學校被裁撤,把舊學堂,舊思想、舊風氣寫入在學校學習的各件瑣事裏;最後寫了作者去日本前盲目聽從換外幣買十雙白襪的事。文章從作者切身感受出發,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所這在雷電學堂求學的事,校長提出了一個【華盛頓論】的問題,國文老師竟不知到華盛頓是什麼。這也足見當時人頭腦之古舊,思想之老化,人們對新思想的不接受與排斥。魯迅先生通過具體瑣事的描述深度刻畫了那個年代的醜陋和落後,和自己內心的不安與掙扎。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力量。

《瑣記》讀後感 篇九

今天閒來無事,隨手讀了讀《朝花夕拾》,翻到《瑣記》一章,讀後頗有感悟。

文中寫了“衍太太”的一言一行,表面看來像是在誇讚她,實際卻諷刺了她的虛偽舉止。在父親故去後,作者去衍太太家中時,被唆使去偷家裏的東西變賣,最後還被誣陷。其實在當今的社會上,仍會有很多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帶有衍太太的色彩。表面上裝好人,實際心腸是很壞的。教唆別人去犯罪,自己不得罪人,如今是大有人在。

而後文所寫去學堂一事,則更耐人尋味。一天的時間都消磨在一科的學習上,滿腦子的英文或滿腦子的古文。與其這點相比,當今的學習是非常合理的,文理搭配,學得輕鬆自在。學堂中根據等級的分別,竟然連宿舍的好壞都算在其中。好的就在人前耀武揚威,不好的就低頭不敢言語,連走路都要讓他三分。現在不也是一樣嗎?這一點確實需要改進。

作者去日本時,謹記教誨,卻幫不上忙。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也被囚禁,怪不得魯迅先生要醫好人思想上的病。

《瑣記》讀後感 篇十

今天看了魯迅先生的《瑣記》,《瑣記》記敍了魯迅先生為了尋找“另一類人們”而到南京求學的經過。作品描述了當時江南水師堂和礦物鐵路學堂的種種弊端以及魯迅先生等一些學子求學的艱難,同時揭露了洋務派不切實際的辦學方式,魯迅還通過這篇文章記敍了自己最初接受新思想的興奮心情和不顧老輩的反對閲讀《天演論》,表現了他探求真理的強烈願望。

魯迅的作品有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達他所要描寫的人物的性格特徵,如本文中他家的房客“沈四太太”,通過她大聲的説了那句“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體現了房客沈四太太一種小市民階層的婦女形象。又如對“衍太太”的一些描寫:幾個孩子在打旋子,她在旁計數説道“好,八十二了,再旋一個,八十三,好,八十四……”還有衍太太在作者的父親去世之後説教作者去偷母親的首飾和錢去用,體現了衍太太勢利的一面。

後來魯迅先生為了躲避S城的流言去南京求學,漢文教員自己竟然惴惴的問學生“華盛頓是什麼東西?”體現了一些洋務派的學者不切實際的教學方法,明明自己是漢文教員,卻連漢文試題都搞不清楚,體現了洋務派辦學“烏煙瘴氣”的形象。

文章的結尾寫了作者去日本留學,在國內聽説不能穿日本襪,邊帶去了十雙中國的白襪,而且還換了日本的銀元,結果銀元早已廢置不用,而且穿制服和皮鞋,中國襪也全然無用,體現了國內人的思想封閉,與外界溝通較差,當時的國情也是出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作者藉此喻國情,的確有一番用心,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