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娛樂至死》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7.23K

《娛樂至死》讀後感(精彩多篇)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一

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在復旦的圖書館,《娛樂至死》這本書一直處於借出的狀態,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著作依舊葆有足夠的生命力,孜孜不倦地傳播着他的思想和觀點,但這不是印刷時代的勝利,反而可能是對印刷時代終結的一種緬懷。

尼爾波茲曼先生在書中描繪了從印刷機到電報再到電視時代的變遷,他的憂慮也隨着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娛樂化靠攏,嚴肅話語語境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公眾的思考和耐心也變成了奢侈品,萬千媒介像巫師一樣奪走了人們的想象力不同的主流媒介決定了不同的社會特徵,公眾的意識形態和參與方式也發生着鉅變。

這一切確確實實正在發生,並且愈演愈烈。可怕的是,尼爾波茲曼先生不會想到他大肆批判的電視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互聯網時代到來了,我們正義無反顧的投身其中,無法自拔。

技術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媒介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無論是電視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甚至到下一個虛擬現實時代,我們已然清楚地認識到,技術是改革的第一動力,任何一項新的技術都可能顛覆我們的認知,繼而重構整個社會的秩序,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媒介只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種手段罷了,它處於整個序列的前端,我們就誤以為媒介決定了我們的文化精神,這種看法我是不認同的。

媒介並不是問題的本質,它只是娛樂化的載體和表現形式,本質是人性中對娛樂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們會為電視時代、互聯網時代提供給我們的產品買單。

Facebook、人人網、微信等社交軟件的出現,顛覆了人與人、人與空間甚至人與過去之間的關係,重構了一種新型的社交網絡,泛在的娛樂化從形式到內容都比電視時代更加嚴重。

但是,不要忘了,公眾醉心的遠不止這些媒介,網上購物、電子遊戲、網劇等等,都是互聯網時代公眾所熱愛的活動,它們佔用我們的時間比電視高出了許多。這表明,尼爾波茲曼先生的觀點很有預見性,但缺少一定的準確性。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向懶惰的妥協,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媒介不是罪魁禍首,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使得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這就像是市場經濟的勝利,公眾願意為其埋單,享受這種娛樂化所帶來的快感,寧願犧牲自由、思考、嚴肅、辯論等作者所提及的價值。電報沒有錯、電視沒有錯、聯網沒有錯,歸根到底技術沒有錯。這是科技發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所以,我們不能將尼爾波茲曼先生批判的東西全部怪罪於媒介,它也只是在完成它的工作而已,那些創造娛樂產品的人也只是在完成他們的工作而已,並且做的不錯。值得警醒的是我們自己,是每一個媒介的接收者,我們自身的趨娛化是否讓我們失去了一些更加寶貴的東西?例如用鋼筆寫下的文字、例如一場嚴肅的辯論、例如一封深情款款的書信,或者一次沉靜的冥想。人類總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慾望,有人説懶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因。

我們太懶了,很多事情不願意去做,新的發明就應運而生,為我們提供便利。我認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相較於之前的不便利,就是向娛樂的過渡,向懶惰的妥協。這種程度愈演愈烈,就證明人類正變着方兒地滿足人性的慾望。這是第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媒介不是罪魁禍首,電視、互聯網都沒有錯,起殺心的是人而不是刀。我們終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二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娛樂至死》這本書想要告訴我們,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人終將毀於他所熱愛的東西。

這本書結構清晰,以時間為序,介紹了美國社會由印刷機統治的“闡釋時代”,經過電報、報紙、攝影術這樣一個躲躲貓的世界,到最終電視出現,是如何一步步向娛樂時代轉變的過程。並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向娛樂附庸趨勢發展的影響,闡述媒介危機,令人深省。

作者之所以把印刷機統治美國人思想的時期稱為“闡釋時代”,是因為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那個時期因為印刷技術的普及,“閲讀蔚然成風”,書本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把這個世界展示出來。在書本里,這個世界是嚴肅的,人們依據理性生活,通過富有邏輯的批評和其他方式不斷地完善自己。而電視時代中,公共話語逐漸向脱離語境、膚淺、碎片化轉化。電視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具體的圖像,來迎合人們對視覺快感的需求。靠中看的外表,名人效應和電視廣告適應娛樂業發展。

《娛樂至死》並不是一味反對電視,也不是反對娛樂,正如作者本人説“娛樂本身並沒有過錯,有些精神病學家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會築起自己的空中樓閣,但如果我們想要住在裏面,問題就出現了”。波茲曼更看重和擔心的是不該娛樂的也娛樂了,人們一味沉迷於娛樂而形成的娛樂性思維,慢慢失去對社會事實的基本判斷能力,最終思維鈍化。赫胥黎試圖在《美麗新世界》告訴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現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層出不窮,人們在簡單的百來字下發表見解,傳播信息。速度取代質量,大量信息鋪天蓋地,造成信息過剩,書中作者提到信息過剩會導致“信息——行動比”失衡。信息不再服務於人們,相反,人們服務於信息,也即“現代的信息恐慌”。我們應該清醒,媒體應該成為拓展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而不是剝奪我們思考的能力,將我們的靈魂變成機器媒介冰冷的靈魂。

如何利用信息,不被裹挾,才是重中之重。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三

閲讀《娛樂至死》之前,我特意查閲了該書的寫作背景,個人覺得《娛樂至死》與《眾神狂歡》是姐妹篇,雖然出自不同國家的作者之手,但都是基於對文化浪潮衝擊帶來的利弊進行思考與探索,前者是談20世紀後期,電視媒體的異軍突起,印刷媒介逐漸式微,甚至淡出普通大眾的視野而引發的思考和焦慮,後者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文化崛起,各路“眾神”迎來了狂歡時代,尤其是文化的眾神狂歡而引起的思索和擔憂。《娛樂至死》的作者是美國籍的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NellPostman,1931~2003),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博士學位,1993年獲得教授授銜,並擔任紐約大學文化與傳媒系主任直到2002年,波茲曼專注於研究媒介技術大爆發為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革,該書對於今天的媒介研究者也具有重要的啟發。

正如《眾神狂歡》中提到,但市場文化以新奇、刺激、慾望作為主要特徵帶來文化市場的變革衝擊傳統文化時,一部分知識分子首先是“控訴”,《娛樂至死》就是一本精彩、有力的嚴厲的這樣的“控訴書”。

《娛樂至死》“正文”部分分為幾章,作者以“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躲貓貓的世界”、“娛樂業時代”、“好……現在”、“走向伯利恆”、“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赫胥黎的警告”十章節來觀察主流媒介的變革對大眾以及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並控訴人類將毀於我們所熱愛的事物。

通讀這本書,作為新聞專業的大學生,未來的媒體人,站在今天時代的我對書中的一些觀點不完全認同,畢竟這本書是1985年出版的,當時的時代背景是電視聲像逐漸取代書寫語言的這樣一個時代過程,這本書是作者媒介批評三部曲之一,作者闡述通過電視和網絡媒介,一切都以娛樂的方式呈現,人類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這樣一個觀點。我贊同作者的前瞻性,以及對新媒體出現帶來的隱憂、認識到媒介危機等方面具有驚醒的精神,但時代註定是要發展的,科技註定是生產力。我們只能以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新生事物以及科技帶來的發展利弊。

《娛樂至死》有些觀點我也是認同的,在第十章“教育是一種娛樂活動”中,討論了我最關心的問題:當人們試圖通過電視節目來做教學時,對教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電視是如何定義了“什麼是知識”,“怎樣獲取知識”?談到試圖通過電視進行教育的行為,有一種教育娛樂化的傾向這樣的觀點,就今天來看也是利弊都有。比如我們大學生上網課併網上答題和考試,是不是真正做到教育到位?正如書中提到這樣的教育“有趣味”了,但是否真正學習到知識?教育實在是一個太大、太重的問題。如何去教育學生或教育自己?教育是研究知識的傳播的,小到從老師到學生,大到社會風氣的形成。還比如無孔不入的廣告,在報紙出現之前,廣告的影響力並沒有這麼大。即使是在報紙主導的印刷機時代,廣告也僅僅是以精簡的語言蜷縮在報紙的某一個角落,廣告被看作一項嚴肅而理性的事業,其目的是用文字形式傳播信息、發表主張。1985年電視機已經成為美國家庭娛樂的主要項目,各式節目24小時不間斷播出,波茲曼認為“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就廣告而言,電視時代,廣告分分鐘插入,人們都習慣看電視廣告去購物了……理性消費少了。幾十年後的中國情況類似,就我喜歡看的電視台,自從電視台商業化以來,為了能在收視率競爭中脱穎而出,節目娛樂化的傾向愈發強烈,尤其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國內向國外借鑑過來的自產的娛樂節目多如牛毛,各種答題比賽和綜藝秀和近期的真人秀等,真正好看的節目不多,是觀眾口味越來越刁鑽,還是我們娛樂的興趣下降?就如近期播放的古裝劇,本來很好看的劇情和演員不俗演技,結果為了收視率換新劇,電視台剪輯多集,播放時觀眾表示“斷片”、“看不懂”——“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於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在《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前言,作者提到了兩種重要的預言:一個是來自喬治奧威爾,他認為人們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們的文化將成為受制文化;另一個是來自《美麗新世界》作者赫胥黎,他表達了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人們在享樂中失去自由,他認為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而《娛樂至死》作者想告訴大家的是,可能成為現實的恰恰是赫胥黎的預言。綜括全書,波茲曼主要對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描述提出了兩個觀點:一、電視介入政治使得原本嚴肅的競選仿若綜藝節目,民眾熱衷於政治家的花邊八卦,對他們的着裝外表評頭論足,並讓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響手中的投票器;二、電視新聞報道的強勢覆蓋,大規模轟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緒的新聞事件都變得淡化和娛樂化,主持人機械的“來看下一條”,就輕巧地將觀眾注意力轉移,而包含在每條新聞中的應有情感正在喪失,無論觀眾還是傳媒都在變得冷漠。

在閲讀《娛樂至死》時,覺得它有些話語放在今天都特別有意思,比如這段:“而赫胥黎告訴我們的是,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裏,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而不是那種一眼看上去就讓人心生懷疑和仇恨的人。在赫胥黎的預言中,”老大哥“並沒有成心監視着我們,而是我們自己心甘情願地一直注視着他,根本就不需要什麼看守人、大門或”真理部“。如果一個民族分心於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義為娛樂的周而復始,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總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為被動的受眾,而一切公共事物形同雜耍,那麼這個民族就會發現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命運就在劫難逃。”這段話指的是電視這個“滿面笑容人”的出現造成的精神毀滅……作為學生,也許我的理解還不夠深刻,但我認為,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尤其是新科技的出現不能理解正常,但一味“打倒”也是心態不夠開放的一種表現,作者對當下“娛樂至死”的抨擊,倒不如説是對人類自身缺乏識別力和自制力的貶斥。而且對印刷術的推崇顯然是一廂情願,作為警惕可以,拿它來牴觸視覺文化和信息飛速傳播卻沒有必要。

但新科技帶來的弊病也要正確認識,就目前我們這類現象來説:一方面,抖音、快手、網紅、天價明星、Kris吳舌戰羣雄;另一方面,對國家有着巨大貢獻的精英相關信息在網絡上卻無人問津。娛樂明星相比起國家的“脊柱”們更受關注,這在許多國家也是普遍存在,這是一個社會級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説,青少年們花費大量時間刷抖音、看直播,這或許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就目前中國新生代線下娛樂消費逐年增長,90、00後已成主力軍。另一方面,網絡的娛樂化是較電視而言有過之無不及的,而且網絡由於可以提供互動而將娛樂精神進一步深化。如今,許多報紙(如經濟觀察報)都有博客專欄可以説明民間言論的力量,但同時許多人也因此在網絡上發表不負責任、不經核實的評論,在網絡逐漸替代電視侵入我們的文化社會背景下,大眾化的、簡易直觀並以娛樂為導向的文化佔領文化高地實在讓人無法不擔心文化的倒塌。

在我看來,“娛樂至死”更多地表達的是在這個消費時代大眾審美的趨勢,至於能不能到“死”的地步,還值得商榷。畢竟,新科技的出現都是伴隨着利弊的,這其中,人才是最重要的,人才可以辨明是非,掌控自己去取捨。所以我相信人不會一味滿足娛樂,乃至“死”。遲早,人天生的對崇高的追求會激發,引領正確的道路。比如我外婆外公那輩人,在那個時期巨大的精神荒蕪後的那批大學生,他們的閲讀高度,也許數十年內都沒有哪代人能夠超越,這就是對此最好的佐證。

讀完此書,厭倦而思:雖然我不完全贊同書中的一些觀點,但還是感謝作者波茲曼,感謝他對這個時代的忠告。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四

我是一個很不喜歡看學術性或者很嚴肅類型書籍的人,更別提些讀後感之類的東西。但是老師佈置的作業還是得去完成的,由於對新聞還沒有什麼涉獵,對老師要求的新聞性語言描述不是很理解,就暫且用平時自己的習慣寫一篇吧。

一開始用手機那個pdf版本閲讀這本書實在太難受了,於是去網上找了txt版本的開始閲讀。説實話,初讀幾頁我不知道這本書和娛樂有什麼關係。不信邪的我去查看了下目錄,卻依舊還是沒有發現太多與娛樂相關的字眼,反而是什麼媒介、印刷什麼的與傳播有關係的內容。

第一章中提及拉斯維加斯城,各種行業都甘願成為娛樂的附庸,“至此我們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城市就能得出這個結論。甚至於到了連外形都可以影響總統競選的地步,我實在無法想象如此嚴肅的事情會受到這麼兒戲的東西所影響。但是隨着閲讀的內容越多,似乎明白了一些。就如電報和照片,電報改變印刷業對人們的影響。其中印象十分深刻的是,“電報可能已經使這個國家成為一個社區,但這個社區確實奇怪的,因為這裏住着一羣彼此之間除了瞭解最表面的情況外幾乎一無所知的陌生人。”現在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子的呢?現在我看新聞,電視都看得少了,更別提什麼用報紙什麼紙媒之類閲讀了。偶爾有幾次閲讀,也僅僅隨便翻看一番,哪怕有一些大事也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又何嘗去了解事情真相或是深入研究某件事情呢。

從另一方面講,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好像隨着通信技術的進步越來越低了。隨着這些技術的通行,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可是真正有意義的內容越來越少。這大概就是老師説過的內容為王變成了現在的以收益為主的報告。

書中提及照片和電報互為語境,照片成為電報式新聞的補充,但是這種補充實際上是對新聞權威性的削弱。的確,有了照片確實可以讓人們更真切的感受到所發生的事實。但是,當人們對照片產生依賴了之後,如果一則新聞沒有相應的照片是否就不是一則真實的新聞,人們()或許會在想:別的新聞都有證據,這個連照片都沒有肯定是瞎編的。新聞的事實竟然似乎要依靠其附庸來證明,兩者之間的從屬關係隨着時間的流逝彷彿慢慢在顛倒過來。由此想到現在電視節目的所謂直播和錄播,所有一切要説的內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什麼能説什麼不能説,明面上的冠冕堂皇掩蓋了多少普通人想要知道的不堪事實。

我想,或許所謂的娛樂至死,不是我理解的玩樂直至死亡。而是對過度娛樂或是説娛樂成為其餘行業主導的心痛吧,只因為娛樂內容更能吸引常人的眼珠,所以那些應該被知道的真相就慢慢的消失在大眾娛樂之中。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五

遊戲人生,娛樂至死,但凡戲霸,必在旁枝末節上糾纏不清,大戲霸袁世清聽戲看戲,還愛給角兒説戲,往椅子上一坐指鼻子教訓楚霸王,別人的霸王都走六步,你怎麼走了四步,六步四步,説破天差不過一米,短了省力,長了也不能就飯吃,但在內行看來,六步有六步的端重,四步有四步的輕佻,一來一去,整個楚霸王的性格就躍然台上,兩步雖短,邁開來卻兩種人生。

我不是戲霸,只能跟着看個熱鬧,但要説戲迷,我也有份,因為談起暴雪談起黑島我也能做到如數家珍,當然這個戲不是京戲,而是遊戲,過去的老人兒聽戲看戲,現在的人玩遊戲,戲這個東西,不管冷不管餓的,就是個消遣,不登大雅之堂,但當下這世道今非昔比,温飽早就不成問題,過去隨便就分得清破衣麻布細軟綢緞,粗茶淡飯玉盤珍饈,人五人六一目瞭然,現在卻是地攤衫做出國際水準,燕窩還是窩頭都在肚子裏裝着,拉出來都一個屎樣,都説長相是標籤,可被這美容時尚整的,走大街上人跟一個模子刻出來似的,一串串流光水滑,大街上你喊美女保準十人有九人回頭,剩下一個還是純爺們,想做個人口普查,都不知道眼前的這位大姐剛才查過沒有。

於是,這年頭若想了解人與人的不同,消遣方式反就成了差異的重點,要拿遊戲品種給人分類,分出來的準比國籍民族還靠譜,別看上班上學人都呆頭呆腦跟木偶似的,一捱到下班放學,四面八方撒歡往外跑,有錢的去洗浴KTV玩別人,沒錢的貓被窩裏玩自己,這邊寓教於樂的,那邊自娛自樂的,就單説這電腦遊戲吧,有玩網遊的,有玩單機的,有用遊戲賺錢的,有玩遊戲賠破產的,同樣是玩,卻玩出了五花三層七葷八素,同樣是人,卻分出個車炮馬卒三六九等。 見過的遊戲多了,不敢説戲迷戲霸,好歹也能算個玩家,過去總有些一起玩遊戲的朋友,待到週末節假,三五成羣聚到網吧,揮手鼠標猛點,抬頭炮火齊鳴,時而青筋暴起汗流雨下,時而大呼小叫捧腹爆笑,豈不快哉。近來遊戲玩得少了,同玩遊戲的朋友也常抓不着影,本以為緣於柴米油鹽成長的煩惱,好不容易逮着一個,上來就問我個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種菜不?我呆若木雞,他見我兩眼發直反應遲緩,又問我,停車不?我轉身想逃,他見我支支吾吾欲言左右,再問我,開心不?一問三不知,直問得我精神崩潰,搖頭翁般反覆搖頭,叫朋友掂出了我的斤兩,道不同不相為謀,彼此無言以對,遂分道揚鑣各奔東西。 開心網的第一條規則是,必須談論開心網,如你所知,第二條也是這個。本來半生不熟的人見面不大容易聊開,聊多了失言,聊少了冷漠,常常三言兩語就直接大眼瞪小眼,自從有了開心網,就像有了組織,上來一句暗號,種菜不,同道中人必定兩眼放光,聊成一團,誰偷了誰家人蔘果,誰拐走了誰家小象,嘁嘁喳喳可遇上了知音,你要對句寶塔鎮河妖,立馬出局,土匪跑這兒來湊什麼熱鬧。

不光是開心網,還有QQ遊戲,校內,大多休閒遊戲走的都是這路子,玩的人多了,範圍就廣了,再説這玩意還是實名制,天南海北跟你有點過往的人都能把你找着,跟傳銷似的,別説同學同事,親戚朋友,就連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能順藤摸瓜偷到你地界來,劉德華要玩這個都能加你做好友,簡直成了無往不利的交際法寶,這可樂壞了紅男綠女們,找不着對象的,還惦記夢中情人的,缺乏父愛的,童年陰影的,缺心眼的,從條條大路奔向開心網,雞鳴狗盜,各得其所,本來你的交往圈子這麼大(參見白紙上的黑點),現在突然變成了這麼大(參見馬桶蓋),這年頭只要東西一大就能叫人興奮,別管是你種的菜,是交往圈子,是胸圍,還是那啥。

開心網的第三條規則是,偷你所認識的任何人,不然你永遠發不了財。專心種地的人總會被偷個血本無歸,守着偷盜的人總賺得盆盈缽滿,我並不是説這玩意倡導了一種不良的價值導向,就是個遊戲,但你三更半夜不睡覺熬得兩眼跟紅燈記似的,就等着誰家菜園豐收誰家畜生產仔,然後去偷上一圈,睡覺都能美得淌哈喇子,這就有點過了,耽誤事不説,就被這麼個破遊戲牽着絆着,跟跟拴上條繩似的寢食難安,恨不得上廁所都得搬着手提看着顧着,丟不丟人,傻不傻,聽我有個朋友説,他同事一個年過半百的老教授也玩這個,每天上課故意遲到幾分鐘,就為了偷班裏女生的菜,偷不着還好,偷到了興奮得嗷嗷一嗓子能嚇死幾個,有被偷的女生在網上跟他撒嬌,他就更嗨了,滿臉漲紅,氣喘吁吁,荷爾蒙順嘴角淌下來,跟偷着個黃花大閨女感覺差不多。見過各種上癮的,但都比不上這個上癮不靠譜。

開心網的第四條規則是,有錢在這裏同樣重要。如果你在辦公室裏突然聽見某人説他住進了根本買不起的房子,或者有了這輩子也別想的車,千萬別以為他中彩票了,也別打電話報警,不用説,肯定又是個開心痴迷者,忘吃藥了。我見過玩這東西一大款,現實中窮得叮咣響,月供房貸,下養家小,靠着沒日沒夜守着停車偷菜,終於手頭積攢了幾套別墅,幾隊名車,畢竟是苦出身,富了也不忘慈善,今天贈別人一輛雅閣,明天贈套房子,網上人皆以大哥相稱,每天排着隊的人要去偷他,偷一次頂十次。我想説的是,遊戲雖然不至於拔高到影響國計民生的程度,但全民開心,卻是一個時代民眾心理和價值取向的完美體現,全民以偷為榮,以窮為恥,偷到不被抓到是本事,偷不到的自認倒黴,掉塊饅頭大家偷,手快有手慢無,本分掙錢老無所依,人人都想另闢蹊徑,偷錢得手為富豪,偷人得手為情聖,欺窮不欺賊,笑貧不笑娼,現實這樣也就罷了,流行個遊戲竟是虛擬現實,上天入地,簡直想逃都沒處逃。

最後我還要説,到底什麼是遊戲,有人説遊戲嘛,不就是玩嘛。小時候拍洋畫,上面印着關公秦瓊,彈玻璃球,地上劃有黃河刀坑,騎馬打仗,上轎娶親,長大後玩仙劍,玩星際,玩反恐,有人扮俠客,有人扮將軍,有人扮警有人扮匪,炮火紛飛,快意恩仇,遊戲是戰爭,是江湖,是探索,是愁腸,是和平年代的元帥夢,是浮躁時代的孟婆湯,歸根結底,遊戲是什麼?遊戲就是一個民族的想象力啊,想象力延伸到哪裏,未來的終點就在哪裏,而當一個民族最受歡迎的遊戲竟然是現實的翻版,種地,偷菜,停車,買房,理想與現實完全重合,想象力一頭扎進腳下黃土,就地終結,那麼放眼望去,單向度的人漫山遍野,娛樂至死,當人人低頭看腳下的路,有幾人仰望頭頂燦爛的繁星。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六

常常聽人説,現在從電視和網絡上就能獲取很多知識,事實確實如此。但正如書中所言,我們從這當中所獲得的知識包含了太多的娛樂性。電視節目需要收視率,需要盈利,沒有收視率,絕大部分的節目都辦不下去。換言之,娛樂性是電視節目生存的必要手段。為了達到娛樂性,電視上呈現的節目效果,大多是剪輯後的成果。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需要警惕的是,我們從中獲取的知識,看到的畫面,是片面的,僅僅是碎片。比如對名著的翻拍,要做到完全尊重歷史、還原作品,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認為,要獲取實在、完整的知識,還是要多看書。就像公司這次“青年讀書會”活動,就是要幫助青年開拓視野、實踐歷練、知行合一,不斷提升綜合素養。

在這裏,我要引用上面徐友漁講的那句話。這是他對這本書的評價,但也是在我們讀書時該有的做法。我們要明白,放在我們面前的書,並不每本都是好書,其中肯定有殘次品。尤其是讀議論性強的作品時,尤其要保持清醒。因為往往作者説什麼,我們就認為是什麼,容易被作者帶跑。

如何去甄別書的好壞,仁者見仁。只是在書的選擇上,我倒是有這麼幾點建議:一是選擇好的出版社。畢竟這些出版社,有口皆碑,出錯率低;二是選擇好的譯者。這點適用於讀古代作品和外國作品時,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看的都是譯文,是第二手資料,是以譯者的讀後感為基準所形成的,誰知道譯者期間殺死了多少個哈姆雷特,又創造了多少個哈姆雷特呢?換言之,還要學會比較,就是要看好幾本不同版本的《堂吉訶德》,選擇其中最好的譯品;三是儘量多讀史書,少看小説,各種小説。

而對於書本上學不到的,需要言傳身教的,一個人生導師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了。以前聽故事,聽成功人士講他們的奮鬥史,似乎都會提到一點:我遇到“貴人”了。尤其是公司最近舉辦了師帶徒的拜師儀式,多位師徒結對成功,更讓我覺得公司似乎就在創造一個為我們找到“貴人”的機遇。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七

“在這裏,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湖南人被徹底娛樂了嗎?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三天時間,讀完了《娛樂至死》,説實話,裏頭有些話並不是很理解,但波茲曼傳達的主要意思還是理出來了,那就是電視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娛樂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娛樂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是生活已經成了娛樂的一部分。我立刻想到了湖南衞視。“快樂中國,快樂湖南”,多麼響亮的口號,娛樂堂而皇之成了主流,湖南人被徹底娛樂了嗎?

湖南衞視主打着娛樂牌,狠狠地徹底地娛樂了湖南人,甚至全國人。湖南衞視的新聞節目屈指可數,而娛樂節目卻數不勝數,“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為了看這些節目,小孩可以停止正在做的作業,儘管明天可能被老師罰;老人可以戴上老花鏡,儘管戴上去感覺並不那麼舒服;男生可以停止正在激烈進行的網絡遊戲,儘管可能會被同伴唸叨;女人可以停止正在敷的面膜,儘管皮膚可能變得更差……在這些娛樂節目面前,生活似乎都變得如此不重要,説得嚴重點,生活已經成了娛樂的附屬,先娛樂一把再説。於是,我們被逗得捧腹大笑,至於為什麼要笑,我們來不及思考,也無須思考。漸漸的,我們開始喪失一種本能,一種叫做思考的本能,我們只會説,電視會告訴我們的。

多麼可怕,電視主宰了我們!這讓我想起了在看《娛樂至死》時的一件趣事,眼睛盯着書本,而心裏卻在糾結要不要回去看《刑警2010》。當這個看電視的念頭冒出來後,我已無法安心看書,多麼諷刺,電視已經如此深刻地影響我了嗎?包括我的心理和行為?我不想承認,可現實卻是如此,我合上了書本,飛奔到宿舍看起了《刑警2010》。這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我們才應該是媒介的主宰,何時媒介主宰我們了?也許,我們現在應該為主宰媒介而努力了,不然,我們真的會如波茲曼所説,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八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書中寫道“在《一九八四》中,人們受制於痛苦,而在《美麗新世界》中,人們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簡而言之,奧威爾擔心我們憎恨的東西會毀掉我們,而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書中還提出這樣一種預測:“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這句話充滿警示意義,我們要客觀地看待一些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活動,當然,在我國,就目前而言,政治不太可能成為娛樂的附庸。

芒福德的著作《技術與文明》中,展示了從14世紀開始,鐘錶是如何把人變成遵守時間的人、節約時間的人和現在拘役於時間的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難覓蹤影,對日月變化和季節更替熟視無睹,時間都成了精確的數字,冰冷得讓人麻木,但它的流逝又讓我們慌亂。

時間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時間的秩序》作者卡洛·羅韋利認為“記憶把分散在時間中的過程聯結在一起,而這些過程組成了我們。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存在於時間中。”這個觀點其實蘇軾也同樣表達過,“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雖然一切偶然無定,但若有共享回憶之人,便擁有了人世間的温馨,因此要注重人生體驗、善於發現生活之美。作者還在書的最後寫道“我們渴望永恆,我們忍受着時間的流逝,我們因時間而受苦。時間即苦。”聽起來,很悲觀,就像叔本華説人生本就是無意義。你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認同,甚至踐行上述觀點,當然,你還可以有其他的觀點。

作者尼爾·波茲曼在書中寫道“在閲讀的時候,讀者的反應是孤立的,他只能依靠自己的智力。面對印在紙上的句子,讀者看見的是一些冷靜的抽象符號,沒有美感或歸屬感。所以,閲讀從本質上來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然也是一項理性的活動。”我審視自身,我平時説話喜歡用熱梗,聊天離不開表情包,算不算對理性閲讀消亡的妥協呢?能靜下心閲讀,更多的時候是在讀專業書籍,複雜術語和晦澀難懂的語言不得不用盡腦力去理解。可是,大腦總容易偷懶去接受奶頭樂,刷刷微博,逛逛豆瓣,玩玩知乎,看看B站,接收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又看了些什麼。柯勒律治有言到“到處是水卻沒有一滴水可以喝”,也許很能代表現在的信息環境:我們身處信息的海洋,尋找有用的信息卻如此費力。作者提出“現代技術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信息的態度:過去人們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搜尋信息,現在是為了讓無用的信息派上用場而製造問題。”作者説偽語境的作用是為了讓脱離生活、毫無關聯的信息獲得一種表面的用處。其實,網絡上很多視頻彷彿要告訴你各種經驗,然而對我們生活其實也沒有真正的聯繫和作用,唯一的用處是娛樂。

作者在論及電視時評價道,無聊的東西在我們眼裏充滿了意義,語無倫次變得合情合理。在如今網絡時代,脱離了熱門梗和表情包,便顯得無趣呆板,嚴肅地公眾對話轉化為幼稚的嬰兒語言,許多人已面臨着文字失語的問題。此外,很難想象過去創造計算機的人在期望未來的人如何使用計算機創造什麼偉大的事情,怎麼會預料到我們很多人用手機在看貓咪拉屎的視頻(當然,我不是説貓咪拉屎就一定是小事哈),又怎麼會體驗到我們整活惡搞視頻的樂趣?甚至,如果我們中的某些人不能適應這個時代的模式,那麼在我們看來,是這些人不合時宜、行為乖張,而絕不是這個時代有什麼問題。

相信,我們不少人已經發現生活的空虛和痛苦之處,苦惱着自己為什麼沉迷於奶頭樂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人的成長是依靠自我反思和內省,當被喂各種雜七雜八的思想時,這個人是被視為沒有尊嚴的客體,無論怎麼競爭,也不過是垃圾羣裏競爭,看誰不那麼垃圾,最終,整個社會朝着沒有希望的方向發展。不妨,停下來,,着眼於自身,不被各種高效做事技巧和時間管理方法迷了眼,有些人可能熱衷於這些技巧和方法,因為我曾是這樣的,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對浪費的時間也會懊惱不已,確實,我收穫了某些成果也失去了某些體驗,更多的時候我倍感壓力和空虛,總在積極和消極兩個狀態裏反覆橫跳。承認自己的不足,承認時間的有限,承認自己不得不荒廢一些時間,無須對充滿着缺點的自己過於懊惱,慢慢來,不急,只要你是在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血淋淋的資本而活,不是為吃人的機器助紂為虐,而是擁有作為人的尊嚴而生活。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九

全書基於一個假設。“媒介即隱喻”,大體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藉此來認識月亮,手指的特徵影響着我們對月亮的認知。主流媒介的特性會影響我們認識問題與傳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顧了之前的幾個時代,認為為我們提供純粹的娛樂是電視最大的好處,它最糟糕的用處是它企圖涉足嚴肅的話語模式--新聞、政治、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然後給它們換上娛樂的包裝。簡單的來説,人類的媒介經過了這樣的變化——書籍、電報、電視、網絡。在不同的階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徵,導致在各自的階段,話語模式有很大的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時代,媒介的特點如馬克思所説,是“排除和選擇某些類型的內容”,作者用理性邏輯的表達內容,讀者批判性的接受內容,衍生的演講術嚴肅的研討內容。這些也即當時的話語模式。這個環境很適合嚴肅話語模式,這個媒介即通過文字,直到現在,也仍然是我們傳達或解決嚴肅話題的主要方式。

隨着信息傳播範圍的變廣和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已經開始出現了信息過剩的問題。表現在我們接受着大量的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信息,這些信息是缺乏語境的。想象自己那時,通過電報得知在遙遠的英國發生了一起兇殺案,這個訊息是蒼白的,他不會讓你真正的獲得什麼。但很快情況發生了變化,隨着攝像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在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看到現場的照片。圖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偽語境,這使得作為一個整體彼此都有了意義。人們有了獲得感,但説到底,還是沒有獲得什麼。

電視是作者重點評判的對象。有着組成更復雜組成部分偽語境的電視(音像影字),自然具有上述報紙的特質;同時電視具有非常鮮明的泛娛樂化。簡單的來説,但我們嘗試用電視去表達一些嚴肅的話題,我們會用娛樂的方式呈現出來。受眾更是喪失了思考能力。拿新聞來説,“好,那麼”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喪失了連續性。我們是抱着娛樂的心理看待電視上的新聞的,這不是説我們幸災樂禍,而是我們欠缺了對事件的思考,沉浸在新聞畫面帶來的衝擊和內心一時的感受中。在“好,那麼”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許我們有時間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們就喪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麼處理過剩的信息,怎麼去探討嚴肅的話題。這是任何時候都應該思考的問題。現在已經到了網絡時代,網絡已經成了我們的主要的媒介。

網絡時代,資訊具有更強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們就可以獲得千里之外的訊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感受這些事件。但還是那個問題,這些訊息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感受到的關於事件的各個元素互作偽語境,讓我們有了種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又該如何在網絡時代去篩選對我們有意義的信息呢?拿微博來説,對於熱點的社會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見,但其實更多的是無異議的網絡謾罵和打諢。相較與電視來説,網絡讓受眾參與到了嚴肅話題的討論上來,但嚴肅話題娛樂化並沒有根本性的改善,畢竟網絡仍保留着非連續性和偽語境訊息的特徵。

但相對於電視,網絡有很強的可塑性。在網絡時代,我們可以形成碎片化的訊息平台,也可以有嚴肅話題的探討平台(以前的知乎和豆瓣)。這些平台有復古的意味,在這些平台上,我們似乎回到了那個著書立傳的年代。

我們可以在網絡上嘗試不同類型的平台。我覺得一定能找到一種適合嚴肅話題討論還能利用互聯網便利的平台。可問題在於,相比這些平台,娛樂化的平台更具有吸引力,也更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徵。

《娛樂至死》讀後感 篇十

“在這裏,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尼爾·波茲曼

當人們密切關注奧威爾關於1984年的預言沒有成為現實的時候,在歡笑與興奮的背後,人們忽略了赫胥黎的關於人類社會更為恐懼的預言,他説人們是由於享樂失去了自由,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很多人會對這樣的宣判不以為然,因為大多數人感到現在的我們是幸福的,生活是很迅捷與便利的,我們可以坐在家裏遨遊世界,我們的大腦可以更快地被四面八方的消息填充,我們可以實現“坐一隅而觀天下”的絕妙優勢。然而,我們都不知道,正是這汪洋如海的信息,我們會變得被動和自私。

今天,我們坐在這裏,必須感謝尼爾·波茲曼——這位偉大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是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甘於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經驗精華着書成冊,他用自己謙虛的智慧試圖警醒我們,我們的投入與沉浸已經超乎了本該有的限度。

馬歇爾·麥克盧漢有一句著名的話語:“媒介即信息。”他認為,深入一種文化的最有效途徑是瞭解這種文化中用於會話的工具。把握了傳播的把柄,就會把握傳播信息的主動權。不過,波茲曼有着更為深入的認識——媒介即隱喻,用一種隱蔽但有力的暗示來定義現實世界。媒介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它指導者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媒介更像是一種慢性毒藥,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其產生依賴,當完全上癮後,你明知痛苦與自由的喪失,但卻無法採取任何措施進行補救,因為它已深入你的靈魂和骨髓。

在環保觀念蔓延的社會裏,或許有人對過多的紙張性產品的出現不屑一顧,高打着“節約資源”的口號將目光投向更多的電視與網絡媒介。印刷機生產的垃圾可以讓大峽谷滿的溢出來,電視產生的垃圾無足輕重。不過,我現在必須做一下觀念的調整,從客觀上,我們看到了印刷機排放的垃圾,更可悲的是,我們正在經歷着思想和靈魂的垃圾污染與侵蝕。從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多多借鑑以前的社會形態模式,印刷統治下的美國所造就的印刷統治下的思想是多麼的富有時代造就力和認識力。路易斯·芒福德寫道:“印刷書籍比任何其他方式都更有效地把人們從現時現地的統治中解放出來……鉛字比實際發生的事實更有威力……存在就是存在於鉛字之中:其他的一切都將漸漸地成為虛無。所謂學習就是書本的學習。”這是一個閲讀蔚然成風的時代。所以,18世紀中期,報紙數量大增,詹姆士·富蘭克林也在《紐約時報》上慶祝自己和其他報紙的成功:這是事實,報紙是知識的源泉,是現代人每一次對話的靈感來源。所以,聆聽林肯和道格拉斯的辯論時,聽眾可以津津有味地聽取7個小時而不露厭煩之色,他們的演講充滿着濃郁的書卷氣,那種強烈的共鳴感使人們看到用耳朵加工複雜的信息產生令人歎服的力量。

當信息發展到用電視和網絡進行傳播時,我們更多的是在追求什麼?緊跟時代的步伐,我們被流行語佔據。張柏芝、周迅等一線明星的照片出現在陰間結婚證上,她們被“冥婚”了;一位激進的言論者韓寒因為發表過多的被政府認為不當之辭,博客文章幾番被“和諧”;還有人被審判……所以,我也緊跟時代這樣説,信息的浪潮中,我們真真正正地被“娛樂”了。

波茲曼談論到的娛樂媒介都是以電視作為依託的,因為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網絡並沒有像電視成為如此普及的事物。但是,這兩者的信息傳播都是相通的,電視的隱性娛樂化存在也是網絡的一種折射。

塔夫脱,美國第27屆總統,體重200磅,滿臉贅肉,或許他應慶幸自己生長在那個年代而成為領導人。如果是現在,他若能成為總統簡直是“天方夜譚”。因為更多的人關注的會是那些體型勻稱,富有魅力的傢伙。

現在,即使是最優秀的政治家也要在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時更醉心於表現自己的最佳形象,誰不想讓自己的形象好一點呢?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形象討人喜歡,那他一定有問題。但是,電視和網絡的存在的確損壞了“形象”的名聲,因為在上面,政治家們給觀眾的並不主要是自己的形象,而是觀眾想要的形象。我們生活的時代裏,“政治知識”意味着圖像而不是文字,可想而知,當政治這樣嚴肅而理性的東西都要極力去跟圖像、臉面掛鈎時,其他的非嚴肅內容得去尋找多麼荒誕的形式來娛樂我們的觀念。

於是,當《新聞聯播》節目依舊以它每年不變的呆板模式出現時,很多人會在晚上7:00的時候避開CCTV—1頻道轉去看CCTV—3的《動物世界》或是看齊魯電視台的電視連續劇;當各地都在爭奪收視率的時候,更多的娛樂節目紛紛出台,主持人東一拉西一扯,南轅北轍的話好像説的句句是味,誰的造型雷人,誰更能吸引眼球。再者,一堆堆的娛樂節目層出不窮,可是最後歸類,換湯不換藥的東西,有時候覺得那些人也真是辛苦,想要娛樂他人先要踏踏實實、徹徹底底地娛樂掉自己。

有時候,網路和電視是同步的,有時候網絡的信息比電視更具有靈活性,鼠標輕輕一點隨處就是鏈接,我們無法去過濾,因為被吸引,所以被埋沒。就這樣,我們坐在了這些高信息流量的器材面前,任憑他們呼嚕呼嚕地將東西傾倒給我們的大腦,我們看到了娛樂,感到好笑。那就笑吧,笑聲中,頭腦就被沖刷了,變得麻木了。

我們更關注赫胥黎的警告,當文化成為一種滑稽戲後,我們就會面臨着文化精神的枯萎,或許有一天我們面臨的是笑容這個無形的殺手給我們造就的死亡案例。人們偶爾會感到痛苦,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笑以及為什麼不再思考。

今天,我們在這裏,還是要再次感謝波茲曼這位老人留給我們的一卷精神財富,當我們在察覺即將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時,就該多找個途徑去塑造我們這個物種的本來應有的高等面目,我們應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讓媒介主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