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成語故事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1W

成語故事讀後感精品多篇

《成語故事》讀後感 篇一

我非常喜歡讀書,暑假裏我又拿出新買的《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津津有味的了起來。

高爾基説過:讀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一扇知識的大窗。這本書裏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有的驚心動魄,有的感人心肺,還有的回味無窮。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對我的啟發意義很大,我知道了做事不能誇誇其談,還要有實戰經驗。我們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記得再清楚,不會用一樣白費功夫。做事都要以多練為主,熟能生巧,吸取“紙上談兵”的失敗經驗。

在讀完這本書後,我受益匪淺,裏面的每一個故事都是對我們的教誨。有些故事我們從小就知道,但還是明知故犯,是家長提醒的不夠嗎?是老師教育的不夠嗎?其實都不是,這些錯誤的頻頻出現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嚴格要求自己造成的。我們還會記得一些教訓,本能的去改正,這對我們是有益無害的。

《中華成語故事》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數不盡的精神財富,他像一條江河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們真實的海洋中。

《成語故事》讀後感 篇二

從我記事起,媽媽就教育我:“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精神上的財富》”,所以我從小養成愛看書的習慣。我看過的書有很多,如《西遊記》、《查理九世》……但我最喜歡看的還是《200個成語故事》。

大家都知道冰心吧!沒錯,她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她寫過很多書。其中這本《200個成語故事》被評為“冰心兒童圖書獎”,這本書的成語故事太多了,我最喜歡《鐵棒磨成針》這個故事。李白小時候特別愛逃課,有一次逃課他碰到了一個老奶奶,她正在用一個鐵棒努力地想磨成針。她堅定的説:“只要工夫深,不怕鐵杵磨不成針!”李白聽後,深有感悟,再不也逃學了,努力學習,併成為了“詩神“。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一個道理:人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做事情能持之以恆,則必有成果。

讀了這本書,我的知識也積累的越來越多了。

《成語故事》讀後感 篇三

暑假來了,老師為了豐富我們的知識,向我們介紹了很多好的書籍。 我就是利用 暑假時間讀了一本成語故事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則故事是《濫竽充數》。

故事中,齊宣王喜歡聽幾百人 吹竽大合奏,有一個叫南郭先生的聽説工資高,於是就混進裏樂隊假裝吹竽,一開始他心裏發虛,害怕,後來時間一長他發現國王和其他人都不注意他,所以他就裝模作樣,為此國王還獎賞過他,就這樣他不在害怕了。時間一天天的過去了,齊宣王去世了,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王位,齊宣王的兒子也喜歡聽竽,但是他喜歡聽個人獨奏,南郭先生再也混不下去了,於是就悄悄地溜走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懂得了,做人要誠實,勤奮,不要耍小聰明,只有真正的智慧才是你的財富,要腳踏實地,否則很容易被人看穿。

成語故事讀後感 篇四

這個學期我閲讀了一本書《成語故事》,當我拿起這本的時候,會不假思索的回答説:“成語就是由四個字組成的詞語。”的確,我們説知道的很多成語都是由是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是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才瞭解到成語不僅僅是四字的,還有三字的,五字的——還知道了成語是怎樣來的,並且知道了很多成語故事。

成語的來源可以説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成語來自語歷史故事,即把歷史上的某一歷史時間概括為成語,如“一衣帶水”、“完璧歸趙”;有些成語是根據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嚐膽”、“孟母三遷”;有些成語是來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鄲學步”、“對牛彈琴”;有些成語成語來自古代歷史著作,如,“圖窮匕見”、“負荊請罪”。總之成語的來源遠遠不止這些,就是以上幾種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難完全分開。

從這些成語故事中也瞭解了很多成語的特點。

(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徵、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例如“五穀豐登”、“青黃不接”就透露出中華民族農耕經濟的社會特徵;

(二)言簡意賅,凝練自然。成語能夠把人們説要表達的豐富的意思,用十分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義滅親”———比喻為了國家利益,對罪犯的親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應有的懲罰。

(三)形象生動,表現力強。

(四)意藴含蓄,富於哲理。大多數成語在結構三都具有二重性,即故事層和意義層。

(五)易學易記,便於誦讀。

當我讀完這本之後,讓我瞭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知道了文化知識的重要性。

《成語故事》裏的成語故事多不勝數,這本讀物,它不止有對成語由來的小故事,對其中的生僻字做了詳細的解説之外,還增設了歷史典故,人物介紹和小知識等小欄目。讓我們在認識成語的同時對當時的背景與學者的認識加深鞏固。

“妒賢嫉能”這個故事寫出了項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得到天下,這便是最主要的原因,從古至今,不賞識人才的人,都是失敗者。《成語故事》裏關於三國的故事也有許多,還可以一邊補充對三國的認識。

有個“名落孫山”的故事讓我苦笑不得,講述的是一個叫孫山的人和同鄉去考科舉,結果自己最後一名,而同鄉沒有居榜上,結果回到家,同鄉的父親問他兒子的成績,孫山還委婉得意的説最後一名是自己,你兒子榜上無名。趁機顯露了自己的才華,但其實在別人看來,滑稽了點。

“程門立雪”更是印象深刻,因為看了《恰同學少年》的緣故,看到了借鑑前人“袁門立雨”,在外人看來是可笑的,為什麼一定要一動不動呢?特別是“程門立雪”,楊時和遊酢,因為老師睡着了就一直站在門口,下雪也不進去,這種行為其實可以稱為“愚昧”,其實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半對半錯,畢竟是初次登門拜訪,該有的禮數還是要有的,而且古代的思想和我們不一樣,因此評論的話還是少説為妙,他們的老師也都被這精神感動了。

“害羣之馬”這個成語見的多,它的典故卻是才瞭解,原來治理國家和放馬的道理相似,只是除掉那些對馬羣有害的壞馬罷了。朝廷上,只是將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掃除而已。這個以小見大的道理,就那麼簡單。

一個又一個的成語,只是短短數十字,卻全都藴涵大道理,“勤能補拙”,既然我的基礎不好,就要“亡羊補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