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者無疆》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22W

《行者無疆》讀後感(精品多篇)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一

今天終於把餘秋雨老師的《行者無疆》看完了,前後大概花了半個月時間,整本書是餘秋雨老師遊歷歐洲的所見所思,底藴豐厚的大師寫出來的遊記融入了很多歐洲的文化歷史,看完之後不禁感歎原來人的腦儲量還可以這樣開發,餘秋雨老師猶如百科全書一樣解釋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個個熠熠發光的名字,對比餘老師的遊歷,我們平日裏的出遊走馬觀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經足跡到了而已。

合上這本書,剛好好友發來微信,問我再做什麼,我説正在做歐洲夢,想再去歐洲,尤其是北歐,那童話般的夢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時候並沒有讀過多少童話,一千零一夜只是聽到的書名,小時候知道的童話只是語文課本中的那賣火柴的小女孩,也許是小時候童話的缺失,現在竟然對那童話般的世界及童話的家鄉充滿着好奇與憧憬。

剛好對前兩年的歐洲之旅回憶還差英國尚未記錄,今天帶着這份尚未走出書本的心情給歐洲之行畫上一個頓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繼續感受觸摸那片世界的文明與典雅,滄桑與苦痛。我們在英國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劍橋,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讓世人認識到了劍橋的美。

一提起劍橋,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劍橋大學這座蜚聲世界的頂尖名校,事實上劍橋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學城,位於倫敦北部 50 分鐘車程的地方。自 13 世紀末創辦劍橋大學的第一所學院——彼得學院以來,劍橋一直作為一座大學城存在至今。導遊告訴我們,在劍橋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這裏才真是人才濟濟。知名學府、頂尖人才、古老小鎮,優雅安靜且有着濃郁的學術氛圍,真有不想走的感覺。

我們在劍橋住在寄宿家庭,我們幾個分到的是一個華裔家庭,十年前從成都移民到劍橋,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兒外出實踐活動,家裏只有女主人陳姐和她七八歲的兒子。女主人陳姐優雅嫻靜,給我們講她們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國的生活,接觸很多移民家庭,發現出國之後她們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愛國之情,特別關注國內的發展也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母語教育,陳姐告訴我們為給孩子加強國內生活體驗,每年暑假她們都會回國帶上兩個月,帶着孩子學學中文,再帶着孩子游歷一下國內的大好河山,陳姐聞聽我是一名數學老師,竟然還動心思想讓我給孩子補習補習國內的數學教材,舉手之勞我當然沒問題,只是小傢伙玩遊戲有點投入,終沒留出時間。

陳姐帶我們去超市小店購物,感受當地人生活習慣。進了商超,我們還是很受觸動的,諾大的商場衣服一般都是幾十英鎊,一百多兩百多的應該就是不錯的了,當然是對工薪階層而言(不考慮土豪標準),對比國內商場女裝單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們去了一趟超市,陳姐花了不到四十鎊,買了滿滿一推車,我們都忍不住感慨,這些在國內估計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錢吧。我們看着價籤,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電視機等大件商品也不過幾百元。當然如果把英鎊換算成人民幣,好多物品並不比國內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幾千元的工資,生活用品佔工資比例明顯不同,工資的購買力差異巨大,這也許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吧,購買力不同導致生活壓力指數差異明顯。但陳姐告訴我們,她們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十年,這十年她們也錯過了很多的機會,言語間盡是遺憾。

我們參觀了那些平日裏聽起來就激動不已的學院,走到傳説中砸住牛頓的那棵蘋果樹,又參觀了議會廳,感受英國政府的辦事風格。劍橋最使人留連卻步的是那滿城的綠色。青葱的草地幾乎鋪滿了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就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康河邊上,垂柳成蔭,叢林擁翠,襯托着劍河的一泓碧水,整個劍橋就像一片綠色的海洋,綠意葱蘢,令人心醉。來到劍橋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裏的那些年輕帥氣的船伕竟然好多都是劍橋的學生,真是讓我們非常意外,船伕知道我們來自中國,划行至一段時船伕大喊:手機膜、手機膜、手機膜,過了一會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徐志摩,我們走到了那膾炙人口的----輕輕的我走了……這首詩的誕生地。

大本鐘、倫敦眼、白金漢宮、泰晤士河等這些聞名與世的景點,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過而已,並沒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內涵,我們只能説我們曾經到過,因為自己這方面的儲備就很欠缺。在一個很大的莊園裏我們體驗了英式下午茶,同樣由於知識儲備不夠,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愜意與優雅。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可我怎麼發現不讀萬卷書,萬里路上只是膚淺的感官體驗,內涵式的體驗還是需要內涵的積澱才能擁有。越走越發現自己的單薄無知!行者無疆,行者永遠在路上!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二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從這裏出發;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在這裏隱藏;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在這裏轉折;

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在這裏凝凍。

跟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跟隨着《行者無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湧,或風平浪靜,聽者偉人們的聲聲巨響,沉思着他們的點點滴滴。

他來到了羅馬,把“偉大”這個詞留給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筆下羅馬的偉大是透徹的,“偉大是一種隱隱然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這種徹底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他那空靈的文字讓我感到了一份實在。今天的羅馬是一座更加古老卻未曾荒廢的龐大空城,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空,可諦聽的靜,但如此般徹徹底底的休假在中國只能成為一個永遠閃動在彼岸的夢影。他沉重卻不乏風趣:“人家的休假是轉換身份,我們的休假是疊加身份。疊加在遠離辦公室的地方,疊加在山光水色之間,那是多麼不自然,那是多麼矯情。”在他的筆下,中國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對於威尼斯,他憐愛、心痛“小巷只能讓它這麼小着;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着;那麼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繫纜地麻煩着;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浪潮一次次威脅着;區區的旅遊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築造費用和治理污染、維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籲着。”威尼斯因過於出色,因眾人的分享、爭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顯得沉默“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築有點像勉強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裏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帶着蒼老,他們過着屬於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別人的憐憫。

從餘秋雨先生對他們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們堅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輩傳下來的,半關着門,不希望有太多顧客近來,因為這是早就定下的規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因此,他們不是在博取錢財,而是在固守一種生態。”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彷彿在他們面前,一切物質上的成就變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滿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適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從弗拉門戈舞裏,帶給我冷峻與火熱的交織和異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臉愁楚,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腳步加速成夏季的雨點,像要把一身燙熱霎時瀉光。”“這夏季的雨點是騎者的節奏、勇士的步數,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動來酬謝上天賜予的幸福?”這熱情,這激昂,讓每一位讀者嚮往,這熾烈的高傲、流動的孤獨、憂鬱的奔放,讓每一位刮宮那種憧憬……

對於歐洲城市,如果用“繁華”一詞來描述,未免顯得庸俗。這知識它們的第一層次叫打點生活,還有更高的第二層次叫打點歷史,第三層次叫打點自然。餘秋雨先生生動地描述道:“一路行來,覺得這些城市千百年來都在自身等級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動了,便蹲在某個告訴上,一蹲就蹲了好幾百年,有的則還要往上爬。”一個“爬”字,一個“蹲”字,演繹着他們生活的自然,始終追隨着一份自在,追隨着一份無拘無束,表達着人生的本態。他説:“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腳京城,看他是否過好了,低要求,看他擺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讀着,我們身處城市的繁囂,車水馬龍,儼然成了華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憐的虛假的裝點。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熱鬧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紀。原因是其中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從餘秋雨的形象比喻,我們嘗試理解着十八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紀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紀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窮奢極侈,大興土木,都留下來了;右岸上,經十八世紀的衝擊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個拿破崙,也留下了種種遺蹟。結果,難於尋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轟鳴聲早已遠去,河牀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巴黎,它熱情,它軒昂,它憂傷,它温柔,如一位柔情萬種的少婦,讓人憐愛,卻飽含內涵,永遠猜不透。正因如此,這座城市便有了一種令人陶醉的體温。

他走過古老而神祕的宮殿,踏過荒蕪渺遠的大地;他飽覽温柔碧綠的水城,探詢神聖遙遠的極地;他走過了繁榮喧囂,卻始終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島。朋友勸阻他不應該選擇隆冬去冰島,他知識淡淡地説:“不去冰島則罷,要去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則罷。”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點點滴地追求,在歷史的陪伴下鑽營,在冰天雪地裏行走……

他深深地愛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潔,以至於捨不得踩下腳去。

他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他的心靈之旅正在延續,風急浪高,晚霞悽豔,他默默地,把所有的歷史穿過。

行者無疆,他的世界永遠沒有盡頭,正如哥倫布所説:“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隨的正是這流浪的本性。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三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説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説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我沒有感歎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歎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歎的是,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卻讓讀者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

轉眼到了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着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人生才稱之為人生。

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意大利那樣頹牆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的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説,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築都沉浸在歷史裏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外,到處都體現出新世紀,不一樣的天堂美。我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歐的巴黎是我意識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筆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裏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而巴黎人巴黎的程度也讓作者驚訝。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北京申奧成功時,北京人的狂歡或許也會讓巴黎人驚訝。喜歡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沒有錯!

北歐的冰島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國家,因為它的名字聽起來孤傲,冷漠,與世隔絕。而且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冰山下是有火種的,那兒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島形容成恬然隱者,而冰島人對自己國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隱者的恬淡。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冰島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比如薩迦(saga)——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敍事散文——一直以一種不張揚的狀態默默的存在着。現代的世界需要冰島這一種獨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擁有一份對平淡的渴望,也許在心中最隱祕的地方。

最後,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例如,中國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但至今還經常為“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互損互耗,反倒是歐洲文明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創新,個人自由,社會公德融會貫通。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固然珍貴,但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應該是基礎,而非枷鎖。如果老鷹在爭得一片天空後,就在同一個地方徒勞地盤旋,那麼它只能累死在過去的榮譽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為他炫耀的資本,但繼續搏擊長空才是它繼續強大的唯一選擇。

相同的道理,從國中到高中,通過會考,我贏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還遠未結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遠不止這些。高級中學是我的下一個起點,而絕非終點。餘秋雨在自序中説:“花那麼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我又何嘗不是呢,當我上了讀書這條路,有哪一個終點算得上終點呢?

古人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