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者無疆讀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74W

【編輯】行者無疆讀後感共含5篇,由本站的會員投稿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行者無疆讀後感

第1篇:行者無疆讀後感

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行者無疆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説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説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於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看了行者無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第2篇:行者無疆讀後感

下面由本站的作者為你提供行者無疆讀後感的寫法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後感。實際上,《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後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並不是我們國人所瞭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麼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為經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束,總結了歐洲最為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閲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着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遺蹟所產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説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並存,偉大與平庸並存,紳士與野蠻並存,騎士與現代並存。這四個並存是我自己總結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造着奇蹟,其實現代的歐洲人已經不再完全守護於傳統,而是以更為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自己最為核心的東西;我並不是在這裏做衞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典的東西。

第3篇:行者無疆讀後感

本文是本站的網友推薦,並由本站編輯整理的行者無疆讀後感範文精選,僅供寫作參考。

文明是什麼?

你可以在詞典的解釋中找到繁雜宂長的釋義,你可以在各種各樣的影視作品與歷史文物裏看到對不同文明的展示。它們有的淹沒在南美的雨林裏,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神祕的一筆;它們有的雄踞在東亞俊美的山川中,繁華如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闔閭千里,如今依然隱藏在宮闕幾間;它們有的坐落在地中海陽光的海岸旁,以其理性與睿智,使得今天的思想、法律、體制依然流淌着它的血脈。所有的文明無一不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給我們以無法比擬的厚重感,就算那些中斷在千年前的文明依然留下的痕跡,讓我們可以從文獻與文物中窺見一斑。

可是,就如同蘭芝之室一般,我們卻很少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在中國,我們會因為尊老而為老年人讓座,而日本人卻覺得給老人讓座是瞧不起他們;在中國,我們因為孝順的美德聽從父母的教導,而西方民族的父母與子女都認為自己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聽從誰的必要。和我們相比,他們少了一份羈絆,多了一份理性和獨立。如果你肯多花一點時間,多用一份心思去觀察我們生活的'世界,和它之外的世界有什麼不同,你就能真真實實的看見一點點文明留下的痕跡。這種痕跡深深的篆刻在不同民族的DNA中。但現實情況是,從客觀來説,不是每個人都有這份金錢和這份時間,從主觀上來説,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具備一雙從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風情中剝離出他們文明的美的眼睛。我不禁感歎,人類積累了幾千年而來的瑰寶,卻有許多人不能對它進行審美享受,實在可惜。

幸好,當我們不能身臨其境去欣賞自然風光的時候,有攝影師拍攝的奇瑰風光給我們帶來審美享受,説實話,有時候就算我們身臨其境了,也不見得能看到比攝影師拍到的景色更美。

比起文學家,在《行者無疆》這本書中,餘秋雨先生更像是一個攝影師的身份,用他獨到且深邃的眼睛,和包容博大的情懷,為我們拍攝了整個歐洲的文明,以及在另外一本《千年一歎》中,用一樣的方法書寫了整個伊斯蘭世界。

顯然,文明的攝影師,比自然風光的攝影師門檻要高得多。所以這樣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是在值得一讀。

第4篇:行者無疆讀後感

在本站可以搜索到更多關於行者無疆讀後感的精選範文。

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堅持讀書,就是積累天才的一個過程。《行者無疆》便是一本好書。行者獨步於遙遠的曠野,素昧平生的未知,遭遇處處的難題,只因為一個執着的信任,敢於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腳下,為後來人度步出一往無垠的疆土。這種霸氣,也是我喜歡《行者無疆》的原因。

不得不佩服餘秋雨先生,這位著名的學者,走過了26個國家96個城市,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他在全書思考的完整性和深刻性、文體的張力和自由上,更勝餘秋雨以前的幾部著作,筆觸比《文化苦旅》更優嫻、比《山居筆記》更開闊、比《千年一歎》更從容。也還好餘秋雨先生是一位善於寫作的人,把他的思考與見解寫在《行者無疆》上,我今日才有幸讀到這本著作。這本讓我收到啟迪的著作。如果我是諾貝爾評獎人,我真想給餘秋雨先生頒發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我是一名旅遊愛好者,我很喜歡到有不同特色的地方去,目前雖然我也去過不少的地方,可是,自從我看了《行者無疆》,我才知道,什麼是旅行,什麼是旅遊。旅遊跟旅行的意義是不同的,在馬賽,餘秋雨先生在一碗熱騰騰的普羅旺斯魚湯中思考着主流與逆反的關係;在瑞士,他在滴滴答答的手錶指針中,談論着中國人追求名貴的心理……這思考的深刻性,並不是常人所能達到的,這本書所達到的境界與價值,是我説不清的,這也是我偏愛它的原因,這本書所引發的思考,也引發了我的思考,這也該引發社會的思考。

吸引我的不僅僅是這本書所達到的思想境界,還有那讓人歎服的惟妙惟肖的寫作手法,我感覺自己並不是在看書,而是已經被餘秋雨先生帶進了歐洲,從歐洲最南端的亞平寧半島直到冰天雪地的納維亞半島,走過了龐貝古城在熔巖的吞噬下的沖天火焰,穿過西斯廷教堂中米開朗琪羅的壁畫下的廳堂,與他一起去那26個國家96個城市。這就是《行者無疆》更神奇的地方。

我喜歡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東西,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寶貴的感受,這本書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還給我精神上的衝擊,彷彿感受到那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頓悟的感覺,讓我受益良多,因為這本書,我喜歡上了餘秋雨的其他作品,來年,我要把它們通讀,我會不斷吸收,不斷積累。

第5篇:行者無疆讀後感

關於行者無疆讀後感的寫法與格式,請參考本文。

很抱歉一直沒能來寫些東西。我是一個不善言辭,也不善自我情感表達的人,不知道能説點什麼。姑且説説近來的讀書情況吧。最近看了著名作家餘秋雨的一部書,叫《行者無疆》。文章很美,使我的感觸很深,我大概瞭解了幾乎整個歐洲的文化概況。這部書是根據作者旅行歐洲各城市過程進行記述的,依次記載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地理、文化等,是在旅途中寫的,應該叫做“述行記”吧。同學很早就推薦餘秋雨的散文書籍,但一直沒看,看過感覺真的很不錯。

《行者無疆》這部書主要以歐洲各國的歷史文化為線索,穿插進去許多古建築、古城堡、古文化遺址、傑出人物、藝術、飲食等實實在在的文華的載體,有令人震撼的龐貝古城,文藝復興時期以弗洛倫薩為中心的美第奇家族,以及以美第奇家族為中心的米開朗奇羅、達。芬奇、拉斐爾、伽利略等傑出人物,有法國的飲食,瑞士的鐘表,西班牙的鬥牛場等等。然後,作者在讚歎惋惜,羨慕哀傷過後,與我國的歷史文化暗暗地進行冷靜的比較,在比較中進行反思,反思我國現有的文化為什麼與西方存在那麼大的差距,我國文化為什麼不被西方文化所容納、所理解。

這部書的結語,作者這樣説:“結語不是結論,任何真正的旅途都不會有結論”。他講完路上的種種見聞後,只是一聲輕輕的苦笑。他説:“一連講了那麼多地方,一定夾雜着太多的錯,但即便把所有的錯加起來,也抵不過一個事實:我們對歐洲的瞭解,遠遠超過歐洲對於中國。”

接着講了許多故事,其中一個是這樣的:一箇中國學生在歐洲某個國家留學,一天新來的教授掃視過教室的各國學生,獨獨對他進行了一系列有關中國的盤問。這位學生艱難地回答了一半顯然被廣泛誤解了的問題,然後説:“另一些問題不是誤解,隨着中國的富強將會逐步解決的”“那麼,什麼是你們富強的標誌呢?”教授緊追不放。學生突然覺得有點心酸,説:“我不是政府官員,回答不了這麼大的問題,只想到一個最起碼的標誌,到了那時,中國留學生將不會在教室被單獨挑出來,接受那麼多盤問。”

作者認為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文華的隔膜。然而,這個隔膜的“死點”不在古典學理的譯介,不在陶瓷、絲綢的喜好,也不在社會數據的把握,在中國人的羣體心理結構所衍生的個人日常情感方式。因為它既是中國文化的歷史積澱,又是中國文化的創造基座,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血色,又帶來了恥辱和尊嚴。

我沒有餘秋雨的深度與廣度,不懂得中西文化上的事情,但他那種對中國文化前景的焦慮之情深深地感染了我,而我現階段唯一能做的只有讀書。

希望所有熱愛我們這個專業、喜愛文學的朋友翻翻這本書,翻翻我們的歷史文化。

本站的小編希望你能喜歡以上5篇行者無疆讀後感範文,你還可以點擊這裏查找更多行者無疆讀後感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