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行者無疆》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3W

《行者無疆》讀後感精品多篇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一

記得買這本書的時候還是在去讀大學前幾天,那時候十分喜歡讀餘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會錯過,剛知道自己被大學錄取,便急匆匆的買了這本書,恰巧的是這本書的名字與我當時的境況是那麼得相似,一個為着將來而遠行的學子,就好像是一個行者,在不斷地向前方,不知道盡頭在哪兒。

伴轟隆的火車聲,讀着一篇篇文章,當時的感覺現在已經模糊,總覺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學錄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態的安靜吧。

渾渾噩噩的大學四年,少了幾分平靜,多了幾分浮躁,很少再去讀一些安靜的文章,或許平靜已經遠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讓自己很少再去閲讀,前幾天忽然從書箱中翻出這本書,便乘着晚上的閒暇,開始讀了起來,或許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寧靜吧。

這本書的名字很好,七年級看這本書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遊記,然而這裏很少風景的描寫,有的只是對歷史的介紹和探問,行者不僅是在空間上游動,在時間上也在轉動。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遊歷於幾天的時間中,該用如何的姿態去面對。

重讀亦有重讀的樂趣,就好像十幾年不見的故友,重談起以前的瑣事,才恍然記起自己以前還發生過那樣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讀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記得不是那麼清楚,有的其實在自己的腦子裏已經根深蒂固了,現在猛然一看才發覺原來是從這裏獲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開朗琪羅。

由於自己知識和經歷的有限,很難體會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為什麼共鳴了,權當作一本對歐洲城市歷史文化的介紹來讀了。

印象最深的要數龐貝古城了,剎那間,被毀滅的那麼徹底,人世間的一切世態,無論善惡,無論醜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為歷史。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偶爾也會向我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這種展示總是以人類的悲劇作為代價。就像作者所説的,將他們的毀滅歸結為道德的淪傷的人,實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們總是不能抗拒,有時候去抗爭,總是沒有結果的,比如中國的樓蘭古城。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二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和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説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説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讓我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可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於是我發現了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

古人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看了行者無疆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三

廢墟、大海、流浪,歷史從這裏出發;

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在這裏隱藏;

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在這裏轉折;

蒼涼、寂寞、執着,歷史在這裏凝凍。

跟隨着餘秋雨先生的筆跡,跟隨着《行者無疆》,我感受着世界的彼岸或潮起潮湧,或風平浪靜,聽者偉人們的聲聲巨響,沉思着他們的點點滴滴。

他來到了羅馬,把“偉大”這個詞留給了那座唯一的城市,他筆下羅馬的偉大是透徹的,“偉大是一種隱隱然的氣象,從每一扇舊窗溢出,從每一塊古磚溢出,從每一道雕紋溢出,從每一束老藤溢出。”正是這種徹底讓其他城市自愧弗如,知趣避過。他那空靈的文字讓我感到了一份實在。今天的羅馬是一座更加古老卻未曾荒廢的龐大空城,這是一種可觸摸的空,可諦聽的靜,但如此般徹徹底底的休假在中國只能成為一個永遠閃動在彼岸的夢影。他沉重卻不乏風趣:“人家的休假是轉換身份,我們的休假是疊加身份。疊加在遠離辦公室的地方,疊加在山光水色之間,那是多麼不自然,那是多麼矯情。”在他的筆下,中國人似乎又增添了一分可悲。

對於威尼斯,他憐愛、心痛“小巷只能讓它這麼小着;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着;那麼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繫纜地麻煩着;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浪潮一次次威脅着;區區的旅遊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築造費用和治理污染、維修房屋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籲着。”威尼斯因過於出色,因眾人的分享、爭搶已成了風燭殘年的老人,他們顯得沉默“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築有點像勉強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裏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帶着蒼老,他們過着屬於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別人的憐憫。

從餘秋雨先生對他們的商家的描述可看出,他們堅守着人格的自尊,“店是祖輩傳下來的,半關着門,不希望有太多顧客近來,因為這是早就定下的規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因此,他們不是在博取錢財,而是在固守一種生態。”此刻,心中不由燃起了敬意,彷彿在他們面前,一切物質上的成就變得庸俗,降得很低很低。滿足自己的就是富足,適合自己就是成功。

在西班牙南部,從弗拉門戈舞裏,帶給我冷峻與火熱的交織和異域的美。“瘦削的男子一臉愁楚,一出場就把自己的腳步加速成夏季的雨點,像要把一身燙熱霎時瀉光。”“這夏季的雨點是騎者的節奏、勇士的步數,他正以祭拜式的感動來酬謝上天賜予的幸福?”這熱情,這激昂,讓每一位讀者嚮往,這熾烈的高傲、流動的孤獨、憂鬱的奔放,讓每一位刮宮那種憧憬……

對於歐洲城市,如果用“繁華”一詞來描述,未免顯得庸俗。這知識它們的第一層次叫打點生活,還有更高的第二層次叫打點歷史,第三層次叫打點自然。餘秋雨先生生動地描述道:“一路行來,覺得這些城市千百年來都在自身等級上爬坡。有的爬着爬着就爬不動了,便蹲在某個告訴上,一蹲就蹲了好幾百年,有的則還要往上爬。”一個“爬”字,一個“蹲”字,演繹着他們生活的自然,始終追隨着一份自在,追隨着一份無拘無束,表達着人生的本態。他説:“這就像一位草莽英雄落腳京城,看他是否過好了,低要求,看他擺脱草莽多少;高要求,看他保留多少草莽。”讀着,我們身處城市的繁囂,車水馬龍,儼然成了華美的玩具,只剩下可憐的虛假的裝點。

巴黎是一座最健全的城市,即便如此,也有重要缺失,那就是,熱鬧的巴黎,不容易找到十八世紀。原因是其中轟轟烈烈的啟蒙運動。從餘秋雨的形象比喻,我們嘗試理解着十八世紀的法國。“十八世紀像是滔滔激流,十七世紀是它的左岸,十九世紀是它的右岸。左岸上,路易十四窮奢極侈,大興土木,都留下來了;右岸上,經十八世紀的衝擊而巍然成型的土地上站立起一個拿破崙,也留下了種種遺蹟。結果,難於尋找的恰恰是激流本身。轟鳴聲早已遠去,河牀上一片空寂。”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構建了一個不一樣的巴黎,它熱情,它軒昂,它憂傷,它温柔,如一位柔情萬種的少婦,讓人憐愛,卻飽含內涵,永遠猜不透。正因如此,這座城市便有了一種令人陶醉的體温。

他走過古老而神祕的宮殿,踏過荒蕪渺遠的大地;他飽覽温柔碧綠的水城,探詢神聖遙遠的極地;他走過了繁榮喧囂,卻始終不忘寒冷孤僻的冰島。朋友勸阻他不應該選擇隆冬去冰島,他知識淡淡地説:“不去冰島則罷,要去定要趕一個冰天雪地。嚴冬是它的盛世,寒冷是它的本相,夏天反倒是它混同一般的時候,不去則罷。”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真正的行者,在點點滴地追求,在歷史的陪伴下鑽營,在冰天雪地裏行走……

他深深地愛着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冰清玉潔,以至於捨不得踩下腳去。

他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他的心靈之旅正在延續,風急浪高,晚霞悽豔,他默默地,把所有的歷史穿過。

行者無疆,他的世界永遠沒有盡頭,正如哥倫布所説:“不在乎腳下,只在乎前方。”他追隨的正是這流浪的本性。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四

一本引人入勝的遊記,一本盪滌靈魂的聖經!沒有一口氣匆匆讀完,因為有太多值得回味、研讀的細節。畢竟這不僅是一次歐洲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行者無疆,學海無涯。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讀餘秋雨的文字,如《文化苦旅》、《千年一歎》、《霜冷長河》等,常常被大師的學識和思想所折服。學校開展“讀一本好書活動”以來,又細讀了大師20xx年出版《行者無疆》,感受頗深。歐洲的文明確實優秀而成熟,值得我們仰望。中華文明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至今還經常“非彼即比”的極端性思維互損互耗,歐洲文明為什麼反倒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創新,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漠然於空間也必然漠然於時間。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行者無疆》此書分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4卷,每一卷分別用這些詞作了精彩的概括:“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裏凝鍊。”歐洲的文明雖然至今深沉於中部,燦爛於西部,卻以既不深沉也不燦爛的南部和北部為命脈。

讓我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滄桑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着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經歷一百多次被海水淹沒的城市,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之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裏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即便是於歐洲文明有着太多的歷史恩怨的中華文明,也不會一味執着於各個文明之間的衝突來謀求自我復興,它漸漸明白,自我復興的主要障礙是近處和遠處矇昧與野蠻,因此更需要與其他文明互相探索、互相學習、互相提醒,然後並肩來對付散落處處的憧憧黑影。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裏,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五

今天,我終於將餘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無疆》拜讀完畢。全書共分四部分,分別記述了他在南歐、中歐、西歐和北歐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描繪了四地區的滄桑鉅變和人文風情。我對這本書感悟頗深,我既領受到餘先生旅歐的艱辛、知識的淵博、獨特的視野、思辨的敏鋭和文筆的冷峻,也對歐洲歷史和歐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細的瞭解。

這本書可以説是餘先生的歐行漫記了,他和同行者一道遠行前往歐洲進行社會考察和採訪,從南歐一角踏上歐洲大陸開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遊歷了許多國家,踏遍了歐洲的山山水水,走訪了許多名人故居,充分領略了歐洲古典文明曾經擁有的輝煌和現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餘先生自知是匆匆過客,所以每駐足一處,總是處處留心,細緻入微地觀察,用歷史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在良知的驅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間的文明、人文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並從中對比反思,直言中國在這些方面隱存的種種弊病。的確每個國家和民族甚至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本體,都有其生存發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質,但也會存有影響其生存發展的負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對比中勇於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斷改過自新,不斷前行。我很欣賞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這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思索和對話,是對歷史的直視和感悟,是一種膽略和智慧。

對此我頗有同感,歐洲社會即保留了古典傳統的魅力,也輝耀着現代文明的光芒,中華文明悠悠五千年,本來應該有着比歐洲更厚重的歷史沉積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價值的精神所在,而我們卻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沒有真正將傳統文明的精髓發揚光大;人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卻忽略了精神素養的提升,從而缺失了精神文明這一臂膀的支撐,這是前進道路上的悲歎之處。在這裏,我呼籲更多像餘先生這樣的有社會良知有歷史和社會責任感的仁人志士湧現,靠他們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於面對社會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動學人之長彌己之短,積極提高國民的人文素養,讓我們的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重新大放異彩。

《行者無疆》真的是一本好書,在這裏,我不便多述書中的細節內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賞讀、細細體味、好好享受。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六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並不寬敞的石頭路。第一次看到時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

當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説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説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個城市。我沒有感歎他在冬天最冷的時候去闖北極,也沒有感歎他竟可以獨立走完如此漫漫長路,讓我驚歎的是,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他用“行者無疆”給書命名,卻讓讀者做了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

轉眼到了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着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人生才稱之為人生。

中歐的奧地利雖然也有深遠的文化,卻不像南歐的意大利那樣頹牆殘柱,而是處處都被收拾的齊整光鮮。有人評論説,這是沒有文化的做法。其實又何必讓所有的建築都沉浸在歷史裏呢。看看今天有着“天堂”美稱的杭州,除了保留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古蹟外,到處都體現出新世紀,不一樣的天堂美。我喜歡眼前的杭州,也喜歡書中的奧地利,喜歡兩者共有的古今共存之美。

西歐的巴黎是我意識中最熟悉的城市,作者筆下的巴黎和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作者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裏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而巴黎人巴黎的程度也讓作者驚訝。其實人都是一樣的,北京申奧成功時,北京人的狂歡或許也會讓巴黎人驚訝。喜歡自己的城市,就像喜歡自己一樣,沒有錯!

北歐的冰島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國家,因為它的名字聽起來孤傲,冷漠,與世隔絕。而且我一直固執地認為冰山下是有火種的,那兒的火焰最耀眼。作者把冰島形容成恬然隱者,而冰島人對自己國家的描述似乎也透露出隱者的恬淡。其實,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一樣,冰島也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比如薩迦(saga)——冰島中世紀的一種敍事散文——一直以一種不張揚的狀態默默的存在着。現代的世界需要冰島這一種獨特的恬淡之美,像是每個人心中都擁有一份對平淡的渴望,也許在心中最隱祕的地方。

最後,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走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看完整本書,我腦中似乎留下了什麼。

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例如,中國倡導“中庸之道”幾千年,但至今還經常為“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互損互耗,反倒是歐洲文明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創新,個人自由,社會公德融會貫通。五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固然珍貴,但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應該是基礎,而非枷鎖。如果老鷹在爭得一片天空後,就在同一個地方徒勞地盤旋,那麼它只能累死在過去的榮譽中。那一片天空可以成為他炫耀的資本,但繼續搏擊長空才是它繼續強大的唯一選擇。

相同的道理,從國中到高中,通過會考,我贏得了一片天空。但我的旅程還遠未結束,我也相信我的天空也遠不止這些。高級中學是我的下一個起點,而絕非終點。餘秋雨在自序中説:“花那麼長時間考察了九十六座城市,還有哪一座城市有資格作終結?”我又何嘗不是呢,當我上了讀書這條路,有哪一個終點算得上終點呢?

古人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

看完這本書後,我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

行者無疆,學者無疆,思者無疆!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七

荒涼的大漠上傳來了陣陣的駝鈴聲,而希臘的愛琴海早已開始擁抱太陽,品嚐過甘甜的尼羅河水,仰望過高大肅穆的法老的神像,沉迷於這個黃金的國度,但心中嚮往的,是那片蔚藍的海洋……

有人把生命侷促於互窺互探,互猜互損中,有人則把生命釋放於大地長天、遠山滄海之間。這便是流浪者,這就是餘秋雨先生。

遠赴歐洲,他的足跡遍佈每一寸土地。在這兒,他領略到了生命的絕跡,荒蕪中的一朵荼靡——龐貝古城,開的絢麗,開的美豔,亦開得絕望;見證了那堪稱偉大的城市,帕特農神廟靜靜地佇立一方,嫩綠的橄欖煥發着生機,這所不需要燈光點綴的古城,在這墨黑的夜中,安靜得偉大;然後,就是佛羅倫薩了,那個傳奇的家族,那個自由的年代,令人深思……

漫步入佛羅倫薩的大街,處處都是那個神祕的標誌,那是屬於一個家族的榮耀,屬於一個城市的榮耀,更是屬於一個國家的榮耀。

這就是美第奇家族,佛羅倫薩的掌權家族,文藝復興的推動者,世界著名博物館只是他們的私人展廳。這個家族,輝煌卻又平凡。

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們家族的兩個掌權者——羅倫左和科西莫多,一個英雄和一個智者。智者的智慧在於藏拙,在科西莫多在位期間,家族低調到了極點,他們努力將自己融入市民,不鋪張,不浪費,有的只是低調的奢華,平凡的背後就是平安,科西莫多懂得這個道理,他不願做上帝的寵兒,只願在自己的角落安靜得綻放,平靜如斯,一去終年,莫不改。

如果説科西莫多是懸崖上安靜的野百合,那羅倫左就是帶着尖鋭荊棘的紅玫瑰,在血與火中,熱烈的綻放。他生於亂世,於國家危難中降臨,隻身赴敵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換來了佛羅倫薩的新時代,那是獨屬於羅倫左的時代,蓋世的英雄,無上的榮耀,金錢,地位,美人,這些常人想得到卻又不能得到的他卻輕易掌握,人生的巔峯就此來臨。就連上帝也微笑着為他敞開了一扇門。

可幸福往往也是災難的開始。巨大的光環迷亂了世人的眼,讓他們內心的嫉妒猶如野草般狂長,逐漸吞噬了理智。無盡的猜忌,滿心的嫉妒瀰漫了這個自由的城市,本來的善良也成了偽善,再加上小人的猜忌,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偌大的家族就此開始走向衰敗,滔天的財富也救不了這個昔日輝煌的家族,只能眼睜睜看着它走向沒落。猶如傍晚的夕陽,在地平線上進行最後的掙扎。

經此事後,佛羅倫薩的居民似乎也變聰明瞭,可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佛羅倫薩再也沒有科西莫多,也再也沒有羅倫左也在也不會有昔日的美第奇家族。當往事隨風而逝後,留下的只是那恍若符咒般的字母和人們心中模糊的記憶。

我欣賞科西莫多,我欽佩羅倫左。可美第奇家族,卻令我肅然起敬。

這便是文化的魅力,於不動聲色中掌握全局,握着命運的提線,締造着一個又一個傳奇,用時間為他們塗上最精緻的油彩,歷經風霜,由後人高高的仰望……

我想,這就是餘秋雨先生不辭辛苦,風餐露宿也要用足跡感受這片土地的魅力。這或許也是行者無疆的真正含義吧!

那就是流浪者從不問腳下,只知前方。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八

我從來不曾如此抗拒一本書。

或許是因為它的封面吧——在兩幢古色古香的歐式建築物間,清晨,金色的陽光鋪滿了凹凸不平的石頭路,斑斑駁駁,些許潮濕,青苔遍佈,路也並不寬闊。第一次看到這畫面時,其實並沒有什麼好感,反而給我一種莫名的壓抑感,甚至還有擔憂,始終覺得會有我讀不懂的深沉。

當一貫感性的我終於鼓起勇氣讀完它的時候,我才明白,那不是壓抑,而是一種思考。與其説作者餘秋雨是帶着讀者走遍那九十六個城市,還不如説他是帶着讀者的思緒飛遍了九十六座城市。無論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總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跟隨他,穿梭於他的文字,我有幸成了行者,也努力成為思者,行者無疆,思者亦無疆。一直以來,我骨子裏的懶散,令我懶得長途跋涉,縱使我有一顆愛旅行的心。譬如,我多麼嚮往去歐洲,卻被簽證和飛機票阻隔,被金錢和時間困擾。慶幸,我遇到了它——《行者無疆》。

書中北極圈的旅程是艱難的,然而北極是我個人最嚮往的,冬天最冷的時候闖北極,“艱難”是理所當然的。也許因為看過太多北極圈的介紹,在所有對北極圈的描寫中,唯一讓我驚歎的是,《行者無疆》中提到,在聖誕夜的北極圈,他們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館,看來中國人是無處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極圈這樣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禦北極的寒風吧。讀到這裏,我的心在暖暖地微笑……

合上書,卻沒有合攏我的思緒。作者暢遊了幾萬裏的路,當然不止是為了寫這本書,更不會是為了欣賞異國風情,單純地瞭解他鄉文化。中國的五千年曆史是所有中國人引以為榮的資本,但有時歐洲遲到的文明卻值得我們仰望。看完整本書,我不停地回顧,不停地追尋,似乎想讓腦中留下更多更多。

古人説:“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如今,讀完整本《行者無疆》,我突然覺得:“行而不思則惘,思而不行則殆。”()默唸着這句話,咀嚼,品味,感覺還是頗有幾番道理,不由地竊喜起來,這也是我的學習收穫吧,雖然所要學習和思考的東西遠不止這些。

不是嗎?行者本無疆,學者也無疆,思者更無疆,因此,應該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學會思考,不再浮躁,不再自滿……

以上內容由一對一輔導整理編輯——針對全國中國小開設課外輔導班,輔導孩子提高學習成績,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孩子成長,輔佐老師更好指導學生學習方法。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九

放假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看一本書《行者無疆》,要寫讀後感。實際上,《行者無疆》這本書我已經讀完好久,但一直都沒來得及寫讀後感,可能是最近太懶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歡餘秋雨先生的文章,讀完這本書讓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來歐洲是這樣的美,她的文化並不是我們國人所瞭解的`那樣的簡單。當國人沉浸在日韓的流行文化當中時,沉浸在自己的各類選秀活動中時,歐洲已經開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麼力量使歐洲走向一體,走向成熟。

很多時候國人在急功盡力的做各類事情的時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貴的東西。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為經典的格言,這本書從南歐入手寫到北歐結束,總結了歐洲最為主要的城市及他們的文化與歷史,和最值得看的東西,當你在閲讀時就好像是走在歐洲的大街上,體會着由於不同歷史時期遺蹟所產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覺,非常舒服,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沒資格評論這些,只是説説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感受,最大的體會就是歐洲的高貴與平凡並存,偉大與平庸並存,紳士與野蠻並存,騎士與現代並存。這四個並存是我自己總結的,雖然歐洲人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創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斷的創造着奇蹟,其實現代的歐洲人已經不再完全守護於傳統,而是以更為現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們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自己最為核心的東西;我並不是在這裏做衞道士,只是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真正經典的東西。

《行者無疆》讀後感 篇十

歷時6個月,餘秋雨走過了歐洲26個國家96個城市,《行者無疆》記錄了這一不同凡響旅程的全部感受,它是作為考察西方文明的記錄,但卻又不僅限於只是記錄;是旅行但又不僅是一次他鄉山水的風光領略,更是不同文化的學習與探索、風土人情的揣摩與領會,每一次歷史的背後都引發我們的無限驚歎和思索。

首先覺得大師就是大師,寫法非凡:每節開篇多以精煉的詞藻和深遠的意境開始,又收於凝重的歷史和感慨。“廢墟,大海,海浪,歷史常常從這裏出發;森林,山丘,古堡,歷史常常在這裏隱蔽;熱鬧,精緻,張揚,歷史常常在這裏轉折;蒼涼,寂寞,執著,歷史常常在這裏凝鍊。”

更讓人驚歎的是,無論餘秋雨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並不止步於眼前的風景,而是要思考,思考這座城市的歷史,思考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後人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我們很榮幸通過大師的眼睛,知道了歐洲這片鮮活了幾世紀的土地,歷經上蒼的考驗,它的國家和偉大的大師們的精魂永不逝去。它和古老的中華文明一樣,融入了世界大同的必然之中。

南歐的威尼斯,一個身在現代而無車馬的喧鬧水城,一個着實讓人嚮往的地方,但是,已一百多次被海水淹城讓這座古老的小城顯得風燭殘年,岌岌可危。歸納起來,覺得威尼斯出色而又孱弱。好心人總是幫助弱者,可按照人的正常思維,總是把出色者列入強者之列。於是威尼斯身上產生了矛盾之美。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處在一個又一個的矛盾中呢?

西歐的巴黎和我們想象的一樣高傲,氣宇軒昂而且神采奕奕。大師在描寫巴黎時用的最多一個的詞是“聚合”——財富的聚合,人的聚合,文化的聚合,審美氣氛的聚合……的確,柔情萬種的巴黎大度地聚合了一切,讓這裏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自在。

全書之厚重和紛繁豈是我等閲者倉惶之中可以理解得到的,僅讓我們藉以餘秋雨大師的評價:“歐洲文明確實優秀而又成熟,能把古典傳統和現代文明,個人自由和社會公德融會貫通。”這令我們這些足不出户的凡者打開了一扇西方歷史文明的窗口,使我們擁有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行者註定是孤獨的、是淒涼的、是痛苦的,但註定又是不可戰勝的。歷經無數的遊行,每次彷徨於陌生的都市,見證一次次的生死浩劫、歷史滄桑鉅變,心靈在一次次震驚和痛苦中游離,但這倘若無法摧毀一個戰士的心志,必將使得他更為強大。我一直都對行者這個詞十分敬仰,或許源自於水滸中“行者武松”的果敢和仗義的好感,亦十分嚮往成為一個可以暫稱為“行者”的旅遊過客,雖不得真諦,但還可在路上行走幾番。人一生至少有兩件事是還需必須做做的,一件是旅遊,一件是讀書,前者可以使你身體在路上,後者則可以使心靈遊歷於世界的歷史舞台,但我覺得不純粹的去行走一番永遠都無法那麼的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