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看見》讀書心得(精選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9W

第一篇:《看見》讀書心得

《看見》讀書心得(精選多篇)

《看見》讀書心得

中央電視台記者柴靜所寫的《看見》一書,可以説是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作者把自己在新聞第一線的真相挖掘,如北京"非典"阻擊戰,山西因煤礦資源(請繼續關注好 範文網)過度無序開採引發的環保問題,村民選舉,徵地拆遷等重大事件以及新聞背後的故事,真實地記錄下來。書中的文字很接地氣,有民有官,有國有家,有情有理,文字平實,讓讀者更真切、更深刻了解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大家的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又該怎樣面對。正如作者所説的"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一個國家由人構成,一個人也由無數他人構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難能可貴的是儘管書中所寫的內容都是這個社會最激盪的部分,升斗小民也好,國家大事也罷,在作者筆下都是通過平靜、理性的文字表現出來,盡力展現作者所瞭解的事實,沒有加入自己的主觀價值,沒有做任何直接和間接地是非判斷。在書中的章節結尾,作者最後留給讀者的不一定是真相,而是一個問題,一個可以引發讀者思考的問題,她沒有強加評論告訴讀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她給讀者看她所看到的真實情況,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評判。

在作者安靜、誠懇的文字情緒感染下,讀後對自己思考問題,看人解事頗有觸動和啟發:多思才能敏行,慎行才能正品。

深入瞭解真相,客觀評判人和事。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會犯經驗主義的錯誤,看人待物有時也會存在"淺嘗輒止"的現象。如果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去揣度他人他事,往往謬之千里。只有深入實際,沉下心來做事情,才能做好事,做成事。

學會換位思考,跳出問題看問題。換位思考真正做到很難,我們受過的教育,所處的環境,所站的位置,個人的性格,這些都影響着我們看事情、做事情的態度。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跳出問題看問題,才能不衝動,不急躁,不盲目。

加強自身修煉,踏實平和處世。人的一生從懵懂到老練,從稚嫩到成熟,走走停停,我們都有過青春熱血的豪邁,現在有了中年的穩中求上進,希**年老時能與子孫共看夕陽美好時光。歲月荏苒,不斷地做好自己,錘鍊自己,反省自己,做到"清""慎""勤",就能走好踏實平和的人生。

2

第二篇:看見讀書筆記

《看見》讀書筆記

八年級八班 40號 王婕儀

柴靜與《看見》

1976年出生在山西的柴靜,大學畢業後執意留在湖南做主持人,因為喜歡這個行業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生命往來”。2014年,柴靜接到央視新聞評論部陳虻的電話。不久後,在央視梅地亞酒店一層。陳虻第一次見柴靜,翹着腿問:“你感興趣新聞的什麼啊?”“新聞背後的人。”柴靜也翹着腿。

柴靜在新書的序言裏説,這句話,把她推到今天。

這本書,就是《看見》。封面是柴靜採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笑着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要知道,在農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鬆地出現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看見》是柴靜對採訪過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的記錄,也是對自己幾年來的變化的記錄。書中,一章就是一個專題,一章裏記錄着關於這個專題的故事與採訪。書中記錄了中國社會十年裏給柴靜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非典、國小生服毒、汶川地震、藥家鑫事件、北京奧運瞬間??事件中還結合了柴靜一路採訪的經歷、思考、自我反省,告訴我們,柴靜何以為柴靜。

我們看見的 是形形色色的人生

“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非典肆虐,柴靜和新聞組工作人員待在急救中心“打戰”。醫院裏的女病人看着攝影師拿着攝像頭拍她,轉頭對醫生説:“再拍,再拍我把口罩摘下來親丫的。”工作人員哈哈大笑;病房中的大姐對着娃娃般的柴靜邊喘邊笑,説,病好了想去放風箏;醫生朱繼紅悽然地一笑,對柴靜解釋説,病例中寫的“肺炎”,都是sars??為什麼,醫院中不管是病人、是醫生,都還有笑的力氣?或許別人覺得,在這種關頭,患病的人、極有可能被轉染的醫生與記者,不然要流着眼淚,怎麼説也要欲哭無淚。為什麼笑?柴靜想到“九·一一”後不久,美國人就開始做娛樂脱口秀,一邊捶着桌子忍住眼淚,一邊繼續説笑話。“我當時不太明白,現在理解了,人們還能笑的時候,是不容易被打敗的。”

我也終於明白,為什麼人們説“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今年,四川雅安地震,災區現場一位受傷的小女孩卻一直在微笑,用笑鼓舞着身邊的人。她説:我沒事,我不哭,我很堅強。為什麼記者説她一笑便是整個滄海?因為她的笑,便證明她還活着,還有喜怒哀樂。她用最天真的方式堅強。

我想起電影《泰坦尼克號》中,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一點一點,沉沒。可船上不只有慌忙的腳步聲,樂師們還在鎮定地演奏樂曲《地獄中的奧菲歐》。我曾敬佩他們,我覺得他們在臨終前還盡職工作,保留樂手的優雅與從容。現在我才懂得,那一份從容是不可及的。他

們不是不怕死,不是不想逃生,只是,這從容,讓他們不容易被打敗。

災難面前,人人都脆弱,卻又比誰都堅強。

“生與死,苦難和蒼老,都藴含在每一個人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這一章節敍述了一個“吸毒的女人,被捕後送去強制戒毒。戒毒所把她賣了,賣去賣淫”;一個叫謝洪武的人,因有人看到他撿了一張“反動傳單”而被關押26年;一對同性戀者。

文中記敍過這樣一段話:有人半開玩笑半擠兑,説:“你們這麼拍黃賭毒,再下去的話就該拍同性戀了。”可見,在大家的潛意識中,賣淫、同性戀都被認為是惡的、骯髒的、是要被譴責、唾棄和否定的。然而,我們看到的都只是他們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表象而已,我們看不到他們曾經經歷過什麼,更看不到他們內心掙扎的痛苦。

這三件事情,更體現了社會上對個體生命的忽視。造成“忽視”的原因,就是我們順着習慣思維,給人貼標籤。“這些人好,這些人壞。”所以,我們總是“知道”某些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卻不再去“感受”其中地位低下的人對生命的呢喃。

柴靜説,採訪是生命間的來往。人與人的交往又何嘗不是呢。你經歷的我也許能倖免,也許不能。但是我們能去理解。

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認識到我們終將渾然難分。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2014年的汶川地震,忙壞了各路記者,人員剛被救出,麥克風就遞過去了,幼稚的問題張口就來:你被救出來高興不?你覺得自己幸運嗎?飯菜好吃不好吃?或者一遍遍的大喊:中國雄起!汶川雄起!大災有大愛,我們與災區人民永遠心連心??鏗鏘有力,一遍又一遍,於是,高亢的、正義的聲音逐漸演變為一種鼓譟,讓人心煩而厭倦。柴靜從美國趕回來,不拍這些,攝像機跟隨幾户普通的受災户,向觀眾展示他們的表情、對話、下地幹活甚至吃飯與休息。這幾户人家,是災民中最最普通的,但災民失去親人的痛苦、重建家園的艱辛、對未來生活的迷茫與嚮往就真實的凸顯出來了。

為什麼?因為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最近票房過億的電影《小時代》,被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文章稱,《小時代》思想之低俗以及缺乏自知之明十分驚人,但這似乎是現代中國城市社會全面物質化的產品。這部電影迎合的是男性對女性渴望的幻想。而我認為,低俗與否得擱在一旁,缺乏真實倒是真的。影片中的華麗與誇張不是不被允許,但應該以真實為前提。《霸王別姬》是華麗的,裏面的任何一個場面卻真實,電影的力量也在於真實的市井人性。

柴靜在被採訪時説:“我們的追求也是一樣的,就是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你必須要呈現真相。”真實,不僅是記者所追求的,也是觀

眾,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真實的東西更容易吸引我們,不是嗎?

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新聞記者理當對世界充滿質疑,但之所以不懈追問,也是因為相信世間總有一套標準,總有一個真相。因為這種追求、好奇,很多人才選擇上路。

《看見》寫新聞,寫故事,寫別人,也寫自己。但在抒寫和形形色色的人的相遇時,柴靜也不斷在完善自己,試圖回到原初的自己,關心新聞背後的人的自己。

其實,《看見》寫了那麼多的人和事,不管它是柴靜成長的白皮書,還是國家十年變遷的記錄,它終究是寫給讀者,始終是在讓讀者去看見,看見真相,看見生活,看見國家。不僅看見,也要感受。

陳虻告訴柴靜:不要因為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 這句話還有下半句——不要在生活中尋找你要的東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三篇:《看見》讀書筆記

公園裏

雅克·普雷維爾(法)

一千年一萬年

也難以

訴説盡

這瞬間的永恆

你吻了我

我吻了你

在冬日朦朧的清晨

清晨在蒙蘇利公園

公園在巴黎

巴黎是地上一座城

地球是天上一顆星

寫給這一場愛情

-------賞析《公園裏》

曾經有這麼一位詩人,對愛情至真至純,一個小小的吻便能讓黯淡的日子重煥光彩;曾經有這麼一段時光,愛情是永恆真摯的,每個渺小的人都因愛而變得偉大至極。

兩片熱烈的脣印合在冬日清晨法國巴黎的公園,所有的愛都傾注於一吻,纏綿悱惻,動人心絃。所謂人生若只如初見,最初傾心的那個吻永遠佔據着心底最隱祕的角落,温暖而美好,不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淡去,不會為年華的蹉跎而遺忘。也許那一刻,宇宙萬物似乎都是虛無的,只有情人彼此温熱的雙脣,只有彼此跳動的心的存在。千年萬年也無法訴説、詮釋當中的奧妙與雋永。超越時空的愛戀,超越一切的情愫,不是什麼,就是熱戀情人的吻,更準確的是彼此相依的心,那純粹的愛情!

整首詩的結構就像是在宇宙間安了一部攝影器,先由時間從遠到近,再由地點由近到遠。無數個鏡頭的切換,就為凸顯一個畫面:鏡頭首先對準了法國巴黎

的一座小公園裏的兩片熾熱的嘴脣,然後慢慢拉伸,從冬日裏朦朧的清晨到清晨在蒙蘇利公園到巴黎裏的公園到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再到地球是天上一顆星,境界逐漸拓展,由小及大,由近至遠,最後擴展到整個宇宙星空,讓一對情人的親吻在時間上的那一瞬、空間上的那一點,與時間的永恆、與空間的無限做出強烈衝突。然後讓這矛盾的兩極端互相過渡、互為轉化,最後達成雖一瞬卻永恆、雖一點卻無限的張力統一。

一千年,一萬年,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在時間的荒崖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永恆的愛情應是無堅不摧,任何金錢和權利都無法左右的。

曾經這首短小雋永的小詩風靡一時,如今已沉澱為經典;曾經被推崇至上的質樸愛情何時能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請相信,這世上有東西會比時間更永恆,那就是這一場永恆的愛情。

公共管理學院文化產業管理1班麥煥彬26

第四篇:看見------讀書筆記

痛苦是財富,這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

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

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湧動起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 你必投入廣大的世界裏,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它。

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the best defence. 準確是最好的防禦。

希望和失望也絕不能是善。因為恐懼是一種痛苦,希望不能脱離恐懼而存在,所以希望和失望都表示知識的缺乏,和心靈的軟弱無力。

災難更應該反應的是人的本質。

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裏發生的東西。

一個人忘掉過去可能有自我淨化的作用,但一個國家的歷史就不同了,儘量掩蓋,假裝這類事根本沒有發生過,難道對我們民族的良知沒有損害麼?

對歷史説實話,就是對現實説真話。

隨聲附和是謂盲從;一知半解是謂盲信;感情衝動,不事詳求,是謂盲動;平詆激烈,昧於事實 ,是謂盲爭,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的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

真相往往就在於毫末之間,把一杯水從桌上端到嘴邊,並不吃力,把它準確地移動一毫米卻要花更長時間和更多氣力,精確是一件笨重的事。

只有同樣經歷過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説,我理解你。

清水裏嗆嗆,血水裏泡泡,鹹水裏滾滾。

一個動詞總是比較簡單的,但如果沒有賓語,它不知會落腳何處。

如果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麼了,沒有用的,沒有效果,那是假的。

情感得不到發揮,生活不允許,如果太清醒,太難受了。

壞事情也需要發生,如果沒有壞事情,我們會意識到什麼造成壞事情嗎?但它肯定有一天要過去的。

你必須退讓的時候,就必須退讓。但在你必須選擇機會前進的時候,必須前進。這是一種感覺火候的拿捏,需要對自己的終極目標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兒,退到一環,甚至脱靶都沒有關係。環境需要你脱靶的時候,你可以脱靶,這就是運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標。那是墮落。

崇拜基於的往往是幻想。崇拜的最終結果也只能是失望。

人類大部分的苦都是因為期待的存在。其實,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須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沒有任何期待和麪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為這樣才能聽到自己的心。

第五篇: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柴靜看見讀書筆記

潘穎穎

説起來慚愧,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看一本書了,柴靜的《看見》卻讓我一見鍾情,書中並沒有華麗的詞藻和多麼優美的文字,但是這些平實的文字,卻總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有一種看完他的慾望。

看見,是書名,也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作為一個渺小的個體,我能看見的東西很侷限,在這個侷限中又有多少是我能看透,看明白的呢?別的不説,對於自己,我又是否能看見自己的內心深處?從小到大習慣了順從,但又一天需要自己做主一些事的時候,就會慌張失措。現在的我,喜歡在一個人的時候思索,與自己的內心對話,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渴望和我所追求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生活?他跟現在生活的差距在哪裏?需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無解。生活是個魔術師,他在這裏的某個時刻我的意識形態是這樣,但是下一刻,他會為你打開一個窗或者在路口轉一個彎,讓你欣喜或者沮喪。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的去做自己可以做的事,做完之後不要去想結果,就讓他過去,是成功最好,不成功我也能淡然處之。這也是所謂的成熟吧。

書中內容除了給人以人生得思考外,作者更多記錄得是自己的成長。

魯迅先生曾經説:“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看見》讓我對cctv改變了很多固有的成見,做新聞的人骨子裏都有那麼些執拗,作為觀眾我們看不到他們幕後的掙扎和探索。

什麼是真實?最真實的文字莫過於作者對自己真切的成長記錄,而讓那些處在人生懵懂的人們從這成長的文字中體會和感受到真實的愛與痛,只有在這種愛與痛中激發出來的能量,才叫人生的“正能量”。關注無數人真實的生活,用我們富有感情和敏鋭的眼睛去捕捉、發現,將完整事件鋪陳在大眾面前,讓他們自己做出判斷。

也許,這就是媒體最大程度上,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之前的自己看待問題,只想找到真正的桎梏的答案,對與不對,看完此書,我開始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社會,不會一板一眼的探求所謂的答案,人心尤為複雜又極其簡單,他們都渴望幸福,但是往往被悲傷所擾,做出了前後矛盾的事情,糾結於心,最終傷害的人是自己也是旁人。客觀和理性才能理順事情找到問題的源頭……

看了《雙城的創傷》後,我的心情很抑鬱,這種感情不濃卻化不開;在《山西,山西》一章裏,書記跟老頭兒的那一番“國家是先發展再治理”、“有錢就能治理”的話,迴盪在心頭凝成鬱結;在《真實自有萬鈞之力》一章中,看到那個沒能求出小女孩,最終只能夠給她兩個糖的記者在嚎啕大哭時,我雖沒有淚眼婆娑,但心裏猶如被蟻啃噬一樣。柴靜帶給人的力量,不是來自這些故事本身,而是來自於柴靜認識人,瞭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認識人的過程中認識自己,也讓我們跟隨着她去認識我們自己。

在《看見》的宣傳片裏,柴靜説以前別人認為她是一個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揮灑自如的女強人;書中以前的柴靜是一個被批評後會“眼淚打轉”的女孩,但現在的柴靜無論面對什麼都能夠鎮定自若;曾經的柴靜一個心氣高傲的文藝女青年,現今的柴靜已經化繭成蝶。《看見》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別人的故事,也是這十年來柴靜看見的自己的故事

看到了柴進辛苦事業的進程,再反觀自己,雖然本身職業不是記者,但是知道記者的責任感是很巨大的,他們的言論導向決定了羣體的思維導向,這也就是政府為何多多幹預媒體的言辭,南方週末事件才能得以發生。柴靜她的出名是中國當代迫切渴望真實報道的必然發生的結果,她給人真實、追根究底,解決問題的真實感覺,所以很多柴迷信賴她,我雖然不是她的柴迷,但是內心是尊重她,敬重她這種女子,也渴望自己能像她一樣,有自己的原則,又在不斷經歷中完善自己的原則,獨立而自主。